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都说打战就是打经济,北周自己内乱,人心不稳,李重进他们粮草也不会完全移交,来了围殴,宋朝不会像冉闵一样搞得连年征战没粮食了么?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取代柴宗训,建立了宋朝,取代了后周王朝。那么后周有没有表示反对呢?当然是有的,而且是手握兵权的大将李重进和李筠。

李重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表哥,也是手握重兵的归德节度使。李筠是后周开国功臣,昭义节度使,手握重兵在北方抵御契丹南下。

所以说陈桥兵变并不是一场和平政权演变的案例,李重进和李筠在赵匡胤登基以后,相继起兵,只不过都被镇压了。

那么趁着赵匡胤在后周发动内乱的时候,南边的南唐和北边的北汉有机会入侵后周吗?北汉的确有过这个打算,后来放弃了。而南唐当时是李煜的老爸李璟做江山,这个糊涂皇帝把自己管好就不错了,还会想到北伐?

01李重进本打算与李筠共同起兵,奈何所托非人。

得知赵匡胤造反成功以后,李重进并没有贸然起兵。他似乎在掂量着新王朝的统治者会对他有怎样的态度。

  1. 毕竟李重进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后周世宗柴荣的表哥。那这个人按道理肯定是要效忠于后周的,而且他还手握重兵,盘踞在淮南地区。
  2. 如果赵匡胤依旧重用李重进的话,那么李重进暂时或许不会叛变,毕竟他的实力相对于赵匡胤还是比较弱小的。可是如果赵匡胤立刻要罢免李重进,那么李重进必然是要反叛的。
  3. 赵匡胤登基以后,果然让韩令坤取代李重进镇守淮南,将李重进调遣到青州地区。一旦移兵换防,那李重进在当地的基础可就彻底完了,为此李重进果断拒绝了这件事。

既然已经撕破脸皮了,李重进自然是要给自己铺好后路,他派遣自己的幕僚翟守珣秘密前去昭义节度使李筠那边,希望李筠能够跟他南北呼应,一起讨伐赵匡胤。

万万没想到,事情就坏在了这个翟守珣身上,他居然是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翟守珣出发以后,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将计就计,让翟守珣拖住李重进,保证李重进和李筠不会同时起兵。

李重进谋举兵,遣亲吏翟守珣往潞,阴结李筠。守珣素识太祖,往还京师,潜诣枢密承旨李处耘求见,太祖问曰:"我欲赐重进铁券,彼信我乎?"守珣曰:"重进终无归顺之志。"宋太祖厚赐守珣,许以爵位,且令说重进缓其谋,无令二凶并作,以分兵势。守珣归,劝重进养威持重,未可轻发,重进甚信之。---《宋史》

翟守珣回到李重进那边,表示李筠这个人不靠谱,暂时先不要发兵,李重进果然轻信了翟守珣的话。结果等到他发兵的时候,人家李筠已经被赵匡胤消灭了三个月了。

02李筠联络上北汉刘钧,可惜李筠和后周有世仇。

昭义节度使李筠也是个英雄人物,他曾帮助郭威建立后周,是后周的开国功臣。后来被任命为昭义节度使,管辖泽州、潞州、邢州、洺州以及磁州等五个地区,他的治所设立在潞州。是后周响当当的封疆大吏。

他跟郭威、柴荣都没有亲属关系,所以在赵匡胤称帝以后,不少人认为李筠或许会投靠赵匡胤。其实李筠表面上归附赵匡胤,暗地里却一直打算起兵为后周报仇雪恨。

刘钧遂率兵与契丹数千众来援,至太平驿,筠以臣礼迎谒,见钧兵卫寡弱,甚悔之,而业已然矣。钧封筠西平王,赐马三百匹,召与之语,筠自言受周祖大恩,敢爱死不寤。钧与周祖有世仇,钧默然,遂疑之。命其宣徽使卢赞监筠军,筠心不能平,颇与赞不协,钧复命平章事卫融和解之。---《宋史》

北汉皇帝刘钧这边一听说李筠的态度,立刻就来了兴致,打算和李筠一起讨伐赵匡胤,两人联络上以后,李筠便起兵反叛了赵匡胤。

北汉这边其实也怂,要不怂的话,后周在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南下了。所以北汉这边又打算取得契丹的支持。

  1. 如果真的三路大军南下,那赵匡胤还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可是契丹这边人马根本就聚集不起来,而刘钧起兵却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毕竟他们国家实力太弱小了。
  2. 李筠与刘钧会师以后,李筠当时就后悔了,因为刘钧的这点人马还赶不上自己的,况且刘钧和后周可是有世仇的,而李筠对付赵匡胤就是为了恢复后周王朝。
  3. 所以两家有隔阂的情况下,刘钧索性就不出兵相助了。这么一来孤立无援的李筠只能单独应付赵匡胤,哪曾想当李筠和刘钧发生隔阂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先下手为强,出兵进攻李筠。

势单力薄的李筠自然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所以在赵匡胤亲征之下,泽州城被攻破,李筠无奈只能自焚而亡。

03南唐李璟已经到了暮年,丧失了北伐的斗志。

李筠是4月份举兵造反,6月份兵败自焚。同年的9月份,李重进才举兵讨伐赵匡胤,中间相差了足足3个月的时间,这是他的幕僚翟守珣为赵匡胤争取下来的时间。

李重进起兵就有些无厘头了,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平定了北方的李筠,再来收拾李重进,简直就是探囊取物一般。

世宗使人谓景曰:“吾与江南,大义已定,然虑后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为子孙计。”景因营缉诸城,谋迁其都于洪州,群臣皆不欲迁,惟枢密使唐镐赞之,乃升洪州为南昌,建南都。建隆二年,留太子从嘉监国,景迁于南都。而洪州迫隘,宫府营廨,皆不能容,群臣日夕思归,景悔怒不已。唐镐惭惧,发疾卒。---《新五代史》

当时李重进的兵马囤聚在扬州地区,他完全可以向南方南唐、吴越借兵,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孤身与赵匡胤决战。

结果仅仅2个月的时间,李重进的人马就被赵匡胤给击败了。那么这个时候的南唐在做些什么呢?

这一年是公元960年,南唐李璟虽然才45岁,但是已经是他的暮年。由于比较喜欢洒脱的生活,李璟早早就把自己的身体给透支了,第二年也就是46岁的时候,李璟就去世了。

所以就算李重进派人前来南唐求援,体弱多病的李璟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答应李重进出兵北伐。毕竟李璟只想着安安稳稳地做自己的小国王,没有吞并天下的雄心,更不敢惹强大的赵匡胤。

总结:如果李筠和李重进会合,说不定有机会。

历史是没有倒车的,李筠和李重进都是忠于后周的封疆大吏,他们手里有地盘,有人马。只要南北同时起兵,那赵匡胤根本就应付不过来。

他们俩同时起兵,那么后汉也不会闲着,自然是要分一杯羹的。契丹看惯了中原王朝的内讧局面,每一次内讧他们就能获利一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会带兵南下。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赵匡胤真的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可惜李筠和李重进起兵,之间相差了5个月的时间,这5个月,彻底改变了历史。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

《宋史》

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赵匡胤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没有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北宋皇帝赵匡胤。

公元960年,后周国内疯传辽国联合北汉进攻后周的消息,朝庭一片慌乱,年幼的皇帝和软弱的太后束手无措,只好向大将赵匡胤问计。赵匡胤乘机索取最高军事指挥权,带兵出征。军队行至河南封丘陈桥镇,他便按早已预谋,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取代后周。这就是后来黄袍加身的典故。

南唐的风花雪月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氏在江南建立的正统国家,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后期在后周强大的攻势下示弱称臣,到李煜登基后,更是不善治理,醉心诗词音律,朝庭内部党争严重,国力衰微。自顾不暇,哪里还有能力进军中原,与赵匡胤竞争并取代后周?

贫弱的北汉

再说北汉,也是五代十国之一,不过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政权,也是最后一个十国政权,951年刘崇建立,都城晋阳(太原)。联合辽朝多次攻打后周,曾被后周大将赵匡胤的军队打的得溃不成军。979年被宋灭。

北汉存国的28年,因土地贫瘠,民困国弱,战事频繁,兵役繁重。根本无力自保,更谈不上取代赵匡胤。

缺乏智谋的李重进

还有李重进,他也是后周将领,地位很高,也颇有战功。赵匡胤称帝后,有意削弱他的兵权和势力,调他到青州任职,他不但拒绝,还密谋起兵抗命。但他用人不淑,不但被告密,反而又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最后兵败自杀。

赵匡胤既手握重兵,又足智多谋,有政治见识。他能做到“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在“都城人心不动摇,四方自然宁谧”的状态下,改朝换代,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更不要说大厦将倾的南唐北汉,和缺乏智慧的李重进了。

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当然有机会,只不过这些政权和势力并没有抓住机会 而已。

先说李重进,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当年后周太祖郭威死的时候,最有希望继承皇位就是养子柴荣,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然后郭威选择了养子柴荣继承皇位,既然 柴荣已死,赵匡胤篡位,以李重进的身份,他当然是有权利起兵的,起兵的名号也是名正言顺,只可惜赵匡胤老谋深算,早就将全国大部分的兵力掌控在手上 ,凭李重进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成事。

再说北汉,北汉自后周建立之时就已存在,一直到宋太宗年间才被灭掉,堪称一只顽强的小强,可是,早在柴荣在位时的高平之战中北汉的部队就被打残了, 只能依靠契丹,这样的实力无法对赵匡胤造成威胁,最多只能骚扰一下。

至于南唐 ,除了先主李昪算是一代枭雄,后面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对于开疆拓土根本不在行,李璟在位的时候已经被柴荣的三伐淮南打怕了,当年后晋被契丹所灭,有人劝李璟出兵中原,李璟都不愿出兵,那样的大好机会都放弃了,今天这样的机会再度放弃也就不值一提了。

如果当时这三方力量联合起来,赵匡胤的大宋绝对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危机,何况还有契丹这一头恶狼在一旁虎视眈眈,只不过可惜这三方势力都没有枭雄之姿,面对赵匡胤根本无法造成威胁。

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只能说是机会非常的渺茫!

其实,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政变。它基本上做到了兵不血刃就完成了王朝更迭。因此,陈桥兵变压根没给其他势力留下多少可图之机。

事实上,赵匡胤代周立宋是整个后周朝廷妥协的结果。公元960年,后周北境突然传回契丹即将联合北汉南下入侵的消息。当时的后周宰相范质未辨真伪,便急命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不料,大军走至陈桥驿时,赵匡胤便在自己的大帐中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随后便率军掉头杀回京师开封,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后来,当赵匡胤的大军兵临开封城下时,守将石守信、王审琦也没作半点抵抗,便开出迎。而且,在对后周柴氏孤儿寡母的逼宫过程中,也不见有几个人站出来声讨赵匡胤这个不忠不义的“逆贼”。当时的后周朝堂可是相当的和谐,文武百官几乎都站到了赵匡胤那边,一致上奏劝符太后母子顺应天意。偌大的后周,在其最后时刻就只有禁军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人站出来抵抗。

由此可见,赵匡胤整个陈桥兵变可是经过周密的谋划和精心的准备的,这使得北宋立国得以避免过去五代政权更迭时期所发生的“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的杀戮,进而极大的保留了后周世宗柴荣打下的国力基础。

当然,倘若李重进能够与李筠联手反宋,南北呼应,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可乘之机。

虽然,陈乔兵变在很大程度上将改朝换代的不稳定因素降到了最低。但当时也有个别不服赵宋王朝的原后周的地方节度使,一个是北方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另一个是南方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当时,北方的昭义节度使李筠与北汉勾结,而南方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则与南唐勾结。按理说,如果这两股势力同时反宋,这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对刚立国的北宋来说,也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只可惜,李重进所用非人,他派去游说李筠的使者翟守珣倒向赵匡胤,成了卧底。回到扬州后的翟守珣,拼命诋毁李筠,说他不足与谋事。结果,李重进果然上当,没能与李筠勾连在一起,南北夹击北宋。

最终的结果是,李筠于960年四月反宋,仅两个多月便兵败而亡。而李重进则在李筠覆灭后几个月才起兵,也是三两下便被宋太祖赵匡胤给收拾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陈桥兵变时,我认为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一点机会都没有,理由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陈桥兵变不是内乱,是权力的自然交接,南唐北汉李重进没有理由打击。

陈桥兵变是名义上是士兵们要求赵匡胤代周,实际上是赵匡胤导演的一场精彩的戏剧。当时后周新主年幼,对有功之臣很是忌惮,引起了赵匡胤等人的恐惧。恐惧归恐惧,世宗柴荣对赵匡胤还是很器重的。赵匡胤也不想明目张胆的造反,可是五代十国时期很少有将信用的,特别是皇朝层面。而当时赵匡胤具备了代周的所有条件,要兵有兵,重要的是代周以后对小皇帝也很好,没有大规模的进行屠杀,还是很得民心的,这一点不得不佩服赵匡胤。所以陈桥兵变不是内乱,是时势造就了英雄。权力自然交接,南唐北汉,包括李重进就没有理由讨伐!

——图片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第二个方面,周的实力是很强的。

在郭威和柴荣的治理下,周的国力有所恢复,老百姓的生活还是相较于其他的几个国家好一些,人口在北方诸国中也是较多的。当时李重进的实力也不足以与赵匡胤抗衡,选择沉默也是很好的策略。而南唐当时歌舞升平,哪有时间管北方的事情;北汉的实力确实有限(如下图),无法对赵匡胤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上图是北汉地图,图片来源于历史地图册

第三个方面,赵匡胤的影响力足以更换一个朝代。

赵匡胤随着世宗南征北战,在各个国家中积累了很高的声望,这在五代十国期间十分重要,没有声望就没人服你。赵匡胤正是凭着自己的声望和战功赢得了各个国家的尊重,而且当时五代十国谁也不想与别人主动发生冲突,因为当时弱肉强食,与实力强大的宋掰手腕是两败俱伤的事情,没有人原意当出头鸟。

所以当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等都是观望的态度,没有人出头自然就很正常了。

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郭威本有三个儿子,但被隐帝刘承祐全杀了,因此起兵建立后周。此时,有几个青年将领成为了未来皇储继承人的人选。外甥李重进、养子柴荣,驸马张永德。此三人一直在郭威左右从军,披坚执锐,战功卓著!后来传位柴荣,终成一代英主。

张永德因父亲张颖与郭威友好,故为威婿。也是有非常能力的人,隐帝杀郭威家人时,他身陷潞州,但镇定自若地说服昭义军节度使常思,结果全身而返,被封为殿前都指挥使时年仅24岁;在决定后周命运的高平之战中率赵匡胤冲锋,是获胜的首功之臣,年仅26岁;在世宗时的历次战役里均有突出表现,屡立战功,显德三年(956年)冬天,28岁的张永德被提拔为掌握实际军权的殿前都点检。他与赵匡胤是世宗最为倚重的将领,两人十分交好,后来被柴荣在瓦桥关误会,免职,调离中枢。此人因为没有政治抱负,所以宋代几位皇帝都崇信有加,善终,

李重进郭威四姐之子,累拜殿前都指挥使,掌管殿前亲军,郭威病危传位养子柴荣,临终前特命李重进向柴荣行君臣之礼,以免其觊觎皇位,足见其能力卓群,也是有实力争皇位之人。李重进他身材高大,黑黑的脸,他还有个绰号叫黑大,为人直率耿直,战功赫赫;曾经被张永德再三诬陷谋反,但最后主动只身入军营与后者饮酒和好,世宗虽不纳谗言,但心中难免有些疑虑,终被外放,不再掌握军权。待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暗中联络泽潞节度使李筠起兵复周,但所托幕僚翟守珣暗中泄密给赵匡胤,延误了起兵时间,终于落败举家自焚。

赵匡胤篡位蓄谋已久,此人表面友善,暗中培养势力,通过义社兄弟笼络了不少重臣大将,因能力强劲又战功显赫,所以颇受世宗重视,屡次擢拔。世宗在瓦桥关发现的刻有“点检作天子”的木板一定是他的阴谋。耿直而简单的李重进,李筠等人怎么会是德川家康式的赵匡胤的对手?何况,五代时期门庭显赫、著名将领外戚符彦卿(三个女儿分别为周世宗、宋太宗的皇后,即周世宗宣懿皇后、宣慈皇后及宋太宗懿德皇后)也被赵匡胤收服,哪里有李重进等人的机会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