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自愿退位的吗?退位后生活怎么样?

李渊或许是历史上最窝囊的开国皇帝,因为他是被儿子强行夺取了皇位。李世民斩杀了两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顺带着自己坐上了皇太子的位置。

没几天功夫,李世民就一脚把李渊给送到了太上皇的位置上。为了让李渊退位的日子里不寂寞,李世民还在皇城外兴建了一座皇家养老院大明宫,打算给李渊养老用,可惜没用上。李渊一直在后宫之中逍遥自在地活了10年时间才去世。

李渊退位当然不是自愿的,他把皇位传给李世民,自然也不是自愿的。可是这一切都轮不到他来做主,因为当时的权力已经被李世民彻底掌握。

01李渊有22个儿子,如果有实权,完全可以放弃李世民。

不少人认为,李渊就4个儿子,这是大错特错的一件事。李渊一辈子算是儿子比较多的了,他有22个儿子。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旧唐书》

只不过这22个儿子里面,嫡子只有4个。也就是说窦皇后所生的,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以及李元吉这4个。

有人还会认为,因为其他3个嫡子都死了,李渊只剩下了一个嫡子,所以就只能选择李世民这个嫡子继承皇位了。

  1. 当然不是这样,李世民当时已经犯下了滔天的罪过。他把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杀了,为了斩草除根,这俩兄弟的儿子们也都被李世民斩杀。
  2. 这种罪行,放在任何一个人家里,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李渊恨不得将李世民千刀万剐,怎么可能还会将皇位传给他呢?
  3. 嫡子的确很重要,但是在这种罪行面前,就算是只有一个儿子了,李渊也得下手才是。由此可见,李渊选择李世民做继承人,那是因为他身不由己。

当时李渊的儿子们还有很多,在这些儿子里随便选一个,都比李世民要有良心,李渊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由此可见李渊当时已经没有了实权,在没有实权的情况下,李渊只能做一个睁眼瞎。他认为这个儿子连亲兄弟都敢杀,保不齐连他这个父亲都不放过,所以他只能表示隐忍。

02李渊退位后的生活,虽然酸爽,却如同禁锢。

李世民对待兄弟虽然比较残忍,但是他对待父亲却十分孝顺。最初李渊做太上皇的时候,是在太极宫里过日子,这里也就是隋文帝兴建的大兴宫。

  1. 在太极宫过了3年日子以后,李渊又被搬迁到了大安宫。为此李渊还特地写了一篇小散文《徙居大安宫诰》,以此纪念这次搬迁,顺便表达一下自己对李世民不杀之恩的感激。
  2.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渊就彻底失去了自由。除了参加一些李世民首肯的宴会外,李渊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安宫。
  3. 不少人认为,李渊做太上皇的日子还是不错的,毕竟好吃好喝供应着,而且从公元626年成为太上皇,一直到公元635年去世的10年时间里,李渊还在后宫生了俩儿子,分别是密贞王李元晓和滕王李元婴。

据说当时为了让李渊安稳过日子,李世民一口气送了李渊500个美女,随便他在后宫怎么耍都行,只要别去碰权力。

如果换成是一般人,那也就乐得如此了。毕竟山珍海味吃不尽,还有一票美女天天陪着他。可是李渊是一般人吗?他不是,他是大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

九年五月庚子,高祖大渐,下诏:"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是日,崩于太安宫之垂拱前殿,年七十。群臣上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十月庚寅,葬于献陵。---《旧唐书》

让一个开国之君拱手把权力让给别人,这是一件会让人发疯的事情。李渊显然是默默接受了这种事实,因为他担心自己被李世民给做掉。

03李世民的丰功伟绩,对得起大唐,却对不起他的父母兄弟。

很多人都在赞叹,千古一帝李世民有多么了不起。在政治上李世民的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君主,他不仅荡平四海,而且治理有方,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

从客观上来说,李世民的确是不可替代的,不仅李渊比不上,李建成也比不上。可是这不是李渊看得上李世民的理由。

李渊看着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他会感到高兴吗?不少人说他会由衷的感到自豪,那可就真的是太搞笑了。

李渊的小命当时捏在李世民手里,李渊的俩儿子和一票孙子都死在了李世民手里,李渊对李世民还会有爱吗?当然不可能再有了。

李渊甚至连自由都没有,他哪里有什么资格去感叹李世民把皇帝这份工作干得不错呢?所以说李渊是表面拍手称快,背地里咬牙切齿。

摊上这么个儿子,也算李渊比较倒霉。当然了也是能力问题,李世民的能力太强,强大到连他老子都镇不住他,这也就比较无语了。

总结:李渊晚景凄凉,都是他咎由自取。

为什么李渊会发现李世民能征善战呢?因为李渊给了李世民足够的机会去立功。既然太子是李建成,为什么李渊还要把这些机会留给李世民呢?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皇帝都喜欢搞平衡,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太子李建成是早早就立下的,他的党羽遍布朝野,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大家都知道李建成将来要登基,肯定都去拍李建成的马屁,而李渊的马屁就算拍了可能明天也没用了。

为此李渊果断扶植起了李世民,李世民没有李建成太子的名头,但是李世民立功比较多,而且可以自己开府,权力就完全不同了。

李渊希望达到的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相互平衡的状态,这样他这个皇帝才能安安稳稳地当下去,一直到老。

可是没想到他这一招玩砸了,李世民不按套路出牌,把李建成这一派给灭了,还差点把李渊给灭了。所以说李渊需要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买单,晚景凄凉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李渊是自愿退位的吗?退位后生活怎么样?

唐高祖李渊(566年一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据史料记载,李渊祖先为陇西狄道人,北周时入关,闵帝受禅后,李渊祖父已死,因其功劳之大,故闵帝追封李渊祖先李虎为唐国公。其父李昞,袭封唐国公。李渊七岁时,其父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隋朝末年,隋炀帝昏庸,天下群雄竟相起兵反隋。大业十三年,李渊正月迁太原留守。他与手下的谋臣特别是二子秦王李世民,看到天下大乱,隋朝气数已尽,于是在李世民的劝说下于7月正式在太原起兵,12月攻克长安。其时,隋炀帝正在扬州赏花呢。他拥代王杨侑做傀儡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6月18日),隋炀帝被叛军所杀,李渊接受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隋灭亡。

唐朝建立后,李渊立谪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之后几年的时间里,李渊的三个儿子(建成、世民、元吉)东征西讨,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这些,可能与评书《隋唐英雄》有些出入。评书只讲李世民率领手下东征西讨,所立战功无数,很少提及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功劳。却讲了太子害死自己的弟弟以及害死大将罗成的经过,且讲得特别细致。

在东征西讨各路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太子、秦王和皇四子齐王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其中尤以秦王李世民的势力最大。在唐定国后,为稳定局势而进行的六次大规模征讨中,李世民起了巨大作用,他自己就领兵平定了四次。因而,李世民手下聚集了大量精兵猛将,掌握了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深受军队将领和百姓的拥戴,威望与日俱增。李渊根据李世民的战功,先后封李世民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等职。乃至最后到了无可再封的地步,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一个天策上将授予他,地位只在皇帝和太子之下。另一方面,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也深知,论战功和威望,自己远不如李世民。所以太子李建成就与齐王李元吉联合,在李渊面前搬弄是非,说李世民的坏话。李建成并且建议李渊,让齐王李元吉领兵出击突厥,借以夺取李世民手中的兵权。但李元吉大败,最后还是李世民领兵才平了突厥。

在长时间的争斗中,因李渊袒护太子李建成,因而李世民手下的功臣良将成了牺牲品,大批功臣良将无故被贬。于是,李世民与他的手下们为了自保,也为了李世民以后能登上皇位,就开始密谋除掉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于是,在公元626年7月2日,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手下的将领们先下手为强,把太子和齐王的手下打得大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看不好,拔腿就跑。李世民手下的人不敢去碰太子,李世民一看,若太子跑了,以后还有麻烦,于是就亲手射死了太子,并把太子的头割下,挂在城墙上示众。手下大将尉迟恭则打死了齐王李元吉。

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又杀了太子的儿子,并把齐王李元吉的儿子发配到了荒凉之地,使其永不得翻身。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看到三兄弟之间如此残杀,心灰意冷,但又迫于李世民的势力,只好封李世民为太子。2个月之后,被迫将帝位传于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以上所述的有关玄武门之变,可能与大家所听所看的《隋唐英雄》有不少的出入。因在《隋唐英雄》中,讲的是太子与齐王联手想先下手除掉秦王,没想到李世民手下猛将太多,所以太子与齐王非但没有杀掉秦王,反而被秦王的手下将领所杀。

李世民坐上皇位后,励精图治,开始了长达二十二年的贞观之治,使唐王朝达到了空前的强大。李渊看到李世民在治理国家上的所做所为,也终于放心了。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高宗上元元年,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是自愿退位的吗?退位后生活怎么样?

李渊不是自愿退位的,不过他能审时度势,将皇位传给了他的次子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有22子,与窦皇后生有4子,长子建成立为皇太子,次子李世民,三子玄霸(早夭),四子元吉。

要知道封建社会皇室内部各王子为争得皇位继承权历来是勾心斗角暗潮涌动的。当时以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为代表的两大势力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不再顾及兄弟之间的情义,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趁太子建成和元吉入朝无备,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和四弟。尚在宫中南海池与大臣们泛舟游玩的高祖听到尉迟敬德的来报非常吃惊。但事已至此,只好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命其处理一切军国政事。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基为帝即唐太宗,李渊被尊为太上皇。随后李渊徙居弘义宫,后改为大安宫,不再过问政事。

退位之后,李渊也安于太上皇生活,只在某些庆功会上露个面。李世民对自己的父亲也以礼相敬,没有为难李渊,并在长安城东北修建大明宫,作为给李渊养老享乐的场所。

李渊亲身见证了儿子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对李世民的治国理政相当满意,自己创建的江山社稷有托付对人的感觉。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渊因病去世,享年70岁,死后安葬在献陵。

李渊抓住隋末群雄并起的大好时机,在较短的时间内起兵反隋成功,唐皇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综合实力鼎盛时期,作为唐朝奠基人,李渊的功勋不可磨灭,他得以善终也是他本人的幸事。(图片来自网络)

李渊是自愿退位的吗?退位后生活怎么样?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李渊退位结合当时政局走向客观来讲肯定不是自愿的,但从他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父亲方面来讲。亲身经历了自己的儿子争权夺利、兵戈相向、甚至于最后发展到二个儿子的死亡。而造成这一后果,与自己的优柔寡断,对儿子的偏袒不一有很大的关系。以致自己内心痛苦万分,悔不当初。再加上自己年老体衰,心灰意冷。而秦王年轻力壮,建功甚多。自己禅位对自己,对秦王,对整个国家来说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后的“贞观之治”也证明了这一选择。

所以小编认为李渊退位有相当一部分是自愿的。但被逼退位的事实占绝大部分。

李渊是自愿退位的吗?退位后生活怎么样?

怎么可能是自愿退位,李渊当时年龄虽然比较大,但是身体还是非常不错,所以李渊是想一直当皇帝到死的,只是他儿子李世民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其实看史料记载,在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在干什么?史书记载李渊与大臣封德彝等泛舟海河,这海河是大唐皇宫的内河,为什么他会闲着没事去海河玩?而且三个儿子在玄武门之变杀得热火朝天,李渊是聋子还是瞎子不出手制止,李渊如果出手制止,李世民绝对功败垂成。

所以看这些史书记载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派兵控制住了李渊,所以李渊根本制止不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李世民虽然在李渊时代军功无数,但是由于唐朝的府兵制,李世民手里并没有太多兵权,他只有贴身的玄甲军,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亲卫兵玄甲军发挥了极其大的作用。

几乎可以肯定,李世民事先就派玄甲军控制住了李渊,之后尉迟敬德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去见李渊,实际就是向李渊逼宫。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李渊你会怎么办?再不让位,再不聪明一点,李世民已经背上了弑兄杀弟屠侄的罪名,相信他也不怕再背上弑父篡位的罪名。

李渊是江湖老油条,所以他第一时间果断的和儿子李世民演戏,父子俩相拥而泣,显得老父很体谅儿子被迫杀死哥哥和弟弟一样,而李世民也装的自己是迫不得已才杀了哥哥和弟弟。

一场哭戏演完,李渊就知道该退位让贤了,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的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

其实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争权之时,他们的父亲李渊是十分偏向李建成,所以李世民虽然在玄武门之后与父亲互相抱头痛哭,都不过是演戏而已,李渊被李世民所控制,他不表现出很疼爱李世民,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李世民如果不表现出悲伤,那么就显得他弑兄杀弟太过冷血,所以父子之间心知肚明,互相演戏而已。

因此在李渊退位以后,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之情变得很淡,史书几乎很少记载李世民去向李渊请安问好,而没多久成为太上皇的李渊也移居出皇宫,住到了以前的李世民居住之处,从这都可以看出李世民与李渊父子在玄武门之变后亲情变得很淡了。

不过在表面上李世民对李渊还是非常好,吃穿用度都给的很富足,还频频向老爹李渊贡献美女,而退位以后的李渊索性开始过上放纵养老的生活,晚年以六十多岁高龄还为李世民生了一大堆小弟弟。

李世民继位后立刻派大舅哥兼亲信长孙无忌监修国史,就是为了从史书上抹掉他曾经有过企图弑父的事实,因为弑父成与不成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这都是一种有违人伦丧尽天良的道德败类,所以李世民不顾天下之大不韪,坚持要长孙无忌篡改史书。

所以你想想在当时玄武门的形势之下和之后李世民对李渊的态度以及篡改史书的事情上来看,你还觉得李渊会有自愿退位的想法吗?如果不退位真的被杀,皇权和性命让你来选择,你会选则哪个呢?

李渊退位不过是在当时形势之下做出自保的最佳选择,可以说基本算是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退位。因此退位以后的李渊在悲伤儿子们互相残杀之余,他也就看开了,于是纵情于酒色,所以才在晚年能给李世民带来一堆小弟弟。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李渊是自愿退位的吗?退位后生活怎么样?

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可以说出生在帝王之家,对于感情一事,也就基本绝缘了,因为你一旦感情用事,就随时都可能一命呜呼,所以自古以来,生在帝王家的人,都是十分懂得明哲保身,对权谋计策可以说掌握颇多。

可惜尽管如此,依旧还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很多时候,可能一个不小心,还是会小命不保,并且失去大权,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玄武门之变,还有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爱恨情仇,都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

有人说李渊退位其实是自愿的,他退位之后的晚年生活也很惬意,实际上真的如此么?我喜欢拨开现象看本质,所以今天也带随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对为皇位争夺的父子,其中很多哲理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李渊退位是自愿的么?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关系已经闹到白热化,不可开交,李建成与李元吉正在策划昆明池兵变,等待李世民的将是严峻考验,面对父亲李渊已经在逐渐削夺李世民的权力,将他身边的很多支持者都降职,李世民深感这场权力争夺的恐惧。

要是自己再犹豫一下,也许真的就会小命不保,这时候李世民又想起曾经打天下的时候父亲李渊答应自己,等到天下稳定之后就让自己成为太子,结果李渊建立唐朝却让李建成成为太子,李世民内心十分郁闷。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世民对权力的欲望从来没有衰退,李建成也日益感觉到害怕,开始不断采取措施想要除掉李世民,可是每次总失手,也许是天意,也许是李建成还是过于仁慈,不舍得将自己弟弟除掉,只想给他来个下马威。

如今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除了两个兄弟之间的争夺之外,父亲李渊也是不可逃避责任的,一切的罪魁祸首,到头来其实就是李渊,他想通过太子之位制衡李世民,又想通过谎言骗李世民为自己卖命,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呢?

李世民眼看李建成就要发动昆明池兵变将自己除掉,再不殊死一战,也许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李世民找来房玄龄以及长孙无忌等人,开始商量对策,在大家的讨论之下,一致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先下手为强,除掉李建成,再逼宫李渊,一切计划十分严密。

而这个计划能够得以实施的前提就是看守玄武门的几名大将,已经被李世民收买,只是李建成与李渊还傻傻不知,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悲剧,因为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

一切准备就绪,李世民找到李渊,说李建成与李元吉在后宫与妃子乱搞,李渊一听十分生气,命令李建成与李元吉第二天到玄武门当场对峙。李元吉怀疑有诈,在出门之前曾劝诫李建成不要前往,可是李建成觉得看守玄武门的大将是他自己的人,他不用担心什么,何况玄武门之内还有李渊控制的禁军看守,李世民肯定不敢造次。

然而李建成显然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他才进入玄武门,就遭遇李世民的埋伏,李元吉想要用箭射死李世民,结果没射中,李世民一箭就把李建成射落,可是也因此惊动了自己的马,从而马将李世民摔落在地,李元吉趁机追上前,想要杀人灭口,却遇到赶来救驾的尉迟恭,尉迟恭三下五除二将李元吉杀掉,并且把李元吉与李建成的人头拿到城楼之上,告诉李建成与李元吉手下,他们的老大已经去世,不要盲目造次。

干完这件事情,尉迟恭继续去到李渊那里,将李渊软禁起来,并且说是李建成与李元吉造反,希望李渊把禁军兵权交给李世民去处置他们,李渊自己已经知道,此刻要是自己不答应,很可能直接被尉迟恭解决掉,因此只有乖乖交出兵权,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彻底胜利。

事后就是对李建成以及李元吉部下的安排处置,李世民采用的是任用贤良,很快就有很多李建成与李元吉手下投靠李世民,其中最为出名的有魏征。李世民就这样把一场本可能引起天下大乱的战争,瞬间控制下来,李渊在一旁看着李世民,不觉也对这个儿子放心下来,他明白此刻自己这个皇帝,其实就是一个摆设而已,与其这样没有颜面的做皇帝,还不如光明正大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去做太上皇多逍遥。

可以说李渊退位,既有自愿的因素,因为当时他的22个儿子中,只有李世民成年,李建成与李元吉都死了,他传位不管是按照继承制度还是能力来说,都只能传给李世民,但是李渊又有不情愿的地方,因为自己好好的当着皇帝,却被李世民这么一搞,弄得自己形同虚设,要是不退位,可能还会小命不保。

李渊退位后的生活怎么样?

可以说李渊成为太上皇之后,生活虽然不算多么自由,但是也足够惬意了,他每天可以和那些已经退休的大臣聊天下棋,只要不接触当朝大臣就行,李世民不会限制他自由。除此之外,李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造人,在成为太上皇之后,李渊还又生了2个孩子,足以见得李渊还是宝刀不老啊。

当然,李世民对李渊还是有所不放心的,比如李世民去避暑,一开始都不带上李渊,直到后来大臣再三劝诫,李世民才答应在避暑的时候带上李渊,可是那时候距离李渊去世已经不远了。

父子两人一生都在为了权力斗争,晚年的李渊,要说内心不难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眼睁睁看着李世民杀掉自己两个儿子还有10个孙子,内心的伤痛自然不言而喻,可是出生在皇帝之家,李渊只能安慰自己,为了天下苍生,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再加上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李渊一路看着李世民的发展,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远远超过自己在位期间的水平,李渊内心也就淡然了很多,只要自己打下来的江山还在,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管怎么说,李世民还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只能选择原谅他。

结语

帝王之家的很多事情,确实让人觉得足够无情,可是在权力与欲望面前,又有几人能够保持理智呢?历史的选择永远都是这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李建成的失败,只是一种淘汰而已,虽然看似十分残忍,却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李渊退位,看似无奈,实际内心也五味杂陈,毕竟那是自己最有能力的儿子,不传位给他还能给谁呢?晚年终于李渊在不断的反思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也想通了很多道理,所以不问政事,过完余生,就是最聪明的选择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