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曹操身边很重要的两位谋士,那就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的档次还是要区分一下的,荀彧相当于曹操的诸葛亮,是CEO总操盘手,而郭嘉相当于曹操的法正,是CTO首席技术负责人。

相对来说,荀彧的作用更大更全面,负责曹魏所有的内政外交。而郭嘉则显得有点单薄,他只负责向曹操出谋划策,虽然算无遗漏,却无法取代荀彧这样的人。

如果曹操没有这两个人辅佐,半壁江山是打不下来的。郭嘉给他出谋划策,荀彧给他坐镇后方,相比较而言,少了郭嘉倒没什么,少了荀彧却万万不可。

01曹操喜欢亲征,所以荀彧是必不可少的。

南北朝时期东晋大将刘裕北伐长安的时候,听说坐镇建康的刘穆之死了,立刻带着人马回到了南方,这才稳住了大局。

  1. 为什么?刘穆之活着的时候,刘裕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外面征战,因为大后方有人给他稳住局面,而刘穆之一死,刘裕自然就慌了,后院失火的事情,可不只发生过一两次。
  2. 同样的道理,刘备征讨汉中的时候,为何如此放心益州的事务?因为有诸葛亮坐镇成都,帮他处理成都的大小事务,不让他有后顾之忧。
  3. 相比较而言,唯独孙权是没有这样一位总操盘手帮他来处理大小政务的,能力和资历并重的张昭一天到晚唱衰江东的未来,所以孙权压根不敢把大后方留给他来镇守,于是只能自己待着了。

曹操和刘备、刘裕是一样的,都喜欢亲征。他上了战场,自然要保证自己的大后方没有任何威胁,所以荀彧成了必不可少的人。

早年间,曹操征讨徐州的时候,正是因为老家兖州没有荀彧这样的人,这才导致兖州被吕布攻破,曹操差点连家都没了。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三国志》

此后曹操把东汉朝廷搬到了自己的大后方,士族子弟全部都迁徙了过来,这样一来他的后院就更复杂了,没有荀彧帮他操持着,曹操什么都做不成。成天只能在朝中勾心斗角了。

可见曹魏集团失去谁都行,就是不能失去荀彧。荀彧死后,曹操再也不敢亲征,当然身体上也跟不上了。

02郭嘉神机妙算,有他在赤壁之战真未必输。

郭嘉这个人本来不出名,跟诸葛亮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人物。可是罗贯中偏偏要把诸葛亮描绘成一个类似郭嘉这种神机妙算的人,其实是在高级黑诸葛亮。

诸葛亮的才华,绝不是普通出谋划策的谋士所能比的。内政外交诸葛亮无一不通,刘备死后更是肩负着军事重任,而郭嘉就是个出主意的,虽然绝顶聪明,可是处理事情的能力并不强。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三国志》

如果把诸葛亮比作明朝的李善长,那么郭嘉顶天了就是个刘伯温。要知道刘伯温的功劳,是远远比不上李善长的。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郭嘉是个绝顶聪明的谋士,出谋划策这一块,在三国无人能出其右。为此现代很多专家才专门把郭嘉拿出来宣传一番。甚至敢拿他跟诸葛亮相比较。

  1. 郭嘉的十胜十负之论,提升了曹操军中的士气,也拍足了曹操的马屁,为曹操击败袁绍,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 曹操和袁绍相持在官渡的时候,孙策打算进攻许都。大家十分慌乱,可郭嘉却预言孙策必定被刺客杀害,结果居然言中。
  3. 袁绍战败后,袁尚和袁熙逃到了乌桓,曹操打算发兵攻取。郭嘉却表示不必了,早晚乌桓要把他们的人头送来,此时应该南下防备刘备才是。结果乌桓果然这么干了。

可惜神机妙算的郭嘉英年早逝,年仅38岁。如果他能活到赤壁之战的话,以他的聪明才智,应该可以帮助曹操渡过难关。当然,也可能被大火给烧焦了。

03没有这两个人,曹操很难一统北方。

我们知道曹操最终的成就是一统了长江以北的地区。至于长江以南,是被孙权和刘备占据了。倒不是说曹操不够厉害,只是他的对手也很强悍罢了。

帮助曹操一统北方的谋士中,荀彧和郭嘉绝对是佼佼者。一个帮助他稳住大后方,一个帮助他在前线出谋划策。

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锺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三国志》

这两个人搭配十分得当,所以曹操对他们的信任,是超过任何其他人的。如果没有了郭嘉,那么曹操在几个大的方向上可能走错路。

首先就是对付袁绍的时候,曹操极有可能无法让士卒们鼓足勇气。再就是曹操会分兵防备孙策,这么一来曹操可就彻底不是袁绍的对手了。还有讨伐乌桓的事情,如果曹操北上,那么刘备说不定真的会从刘表那儿借兵北伐。

曹操如果没有了荀彧,那可就是灭顶之灾了。只要曹操出征,那么后院必然起火。留守的人如果不给力,那曹操连老家都没了。

如果曹操不亲征的话,那又没办法对付那些强大的对手。毕竟曹操在军事上的成就非常高,他不亲征实在是太可惜了。由此可见,失去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的辅佐,曹操很难成就自己的宏图大业。

总结:没有荀彧和郭嘉,曹操最多只能做个兖州牧。

荀彧和郭嘉都是曹操战胜袁绍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的话,那么曹操不一定能战败袁绍。

即使袁绍不想一口吃了曹操,也可以慢慢将曹操给蚕食了。那么曹操顶天了只能做一个兖州牧,除此以外的地盘,都会被强大的袁绍给吞并。

要是其他谋士再给曹操出一两个馊主意,那么好了,曹操连兖州的地盘都会丢了。可能袁绍就会取代曹操,成为北方地盘上的一颗新星。

历史告诉我们北方集团不管姓曹还是姓司马,都没有改变它的稳定性,所以为什么就不能姓袁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不会有什么情况,演义和史书有些夸大谋士的作用。而且,曹操身边,谋士如云,缺了谁,基本不会影响大局。

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庙算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谋士和智囊团是庙算的核心!

领导人和参谋是相辅相成的。

曹操没有郭嘉,让他在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成了曹操终身的遗憾。郭嘉没有遇到郭嘉,或许他未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亮的一笔!特别是他遗计定辽东,简直是神机妙算的代名词。

诸葛亮的聪明有装神弄鬼的成分。而郭嘉的分析则完全基于现实情况利害冲突,合情合理让你口服心服!

领导干部没有谋士,或者不能采纳建议,事倍功半。同样,谋士不能遭遇明君,也会明珠暗藏。

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和远见洞察,是吸纳人才的法宝!

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可能就没有那时称霸中原的曹操吧,特别是荀彧的重要性,曹操在打仗时他充当后方粮草供应稳定后方,而且还给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包括了郭嘉在内。

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我是北国,我来回答。

曹操的发迹,这和他善于对付黄巾军有一定的关系,在十八路诸侯会盟之前,曹操曾经就以打败过黄巾军而立过军功。

十八路诸侯联盟瓦解之后,曹操当东郡太守的时候,青州黄巾军又作乱,曾经是十八路诸侯中的兖州刺史刘岱,没有采取鲍信的建议,直接就出兵攻打青州的黄巾军,结果惨败身死。

济北相鲍信等人知道曹操善于对付黄巾军,于是济北相鲍信等人就迎合曹操来兖州,让曹操来当兖州之主,这时的曹操,还没有郭嘉和荀彧等一流军师的辅助,那曹操如何凭借着他那几千兵马战败黄巾军的几十万兵马呢?

《三国志》里有记载,说曹操“行视战地”,先是仔细地观察地形,然后寻找黄巾军的破绽。

没有一流军师的辅助,曹操就自行谋划,谋划好一切之后,号令军士,三令五申强调完赏罚条例之后,曹操又当主帅又当主将的,率领着他那几千兵马按照先前的谋划设好埋伏后,就引诱一部分黄巾军前来埋伏地点,结果一战就俘获了黄巾军好几万,俘虏了敌人之后,曹操可不象项羽,担心控制不住俘虏而直接坑杀俘虏,而是优待俘虏。

然后又出奇谋,以俘虏的黄巾军为前部,再攻打黄巾军的另一部分,就这样,曹操不断地出奇谋,不断地和青州的黄巾军作战,历经100多日,终于扫平了青州的黄巾军,俘虏黄巾军30多万,人口过百万,曹操选择其中强壮的士兵,收编整合成了日后纵横天下的“青州兵”。

这100多日中,曹操可胜得也不容易,由于自己兵少,处处要谨慎小心,不但白天攻打黄巾军,晚上也经常进行奇袭,在这样不断的苦战之下,才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平定青州的黄巾之乱,《三国志》是这样的记载的,“遂设奇伏,昼夜会战”。

可以这么说,以几千兵马最终战胜了黄巾军的几十万兵马,这和曹操的军事天赋固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三国演义》说这时的曹操,还没有郭嘉,荀彧等这样一流的谋士辅助,同时,这和曹操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在和黄巾军作战之中,曹操经常都是身先士卒的,而且日夜作战,有天赋而又勤奋的人,上天自然也会特别眷顾的,于是,曹操就从这里发迹起来了。

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荀彧郭嘉比较突出,没有他们只能说曹操会比较艰难一点,也不会太艰难,毕竟谋士众多,他自己又是明主,但局势还是会一样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