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犯长安,王允辅汉献帝坐稳江山,汉献帝会不会是中兴之主?
汉献帝不会成为中兴之主。东汉末年,为什么那么多军阀不服汉献帝的统治呢?因为汉献帝上台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他是大军阀董卓给拉上来的。
当年汉灵帝可是把皇位传给了长子刘辩,结果董卓觉得刘辩岁数大了点,难以控制。又发现汉献帝唯唯诺诺,很好控制,所以就把汉献帝给扶上了皇位,将刘辩踢下台给杀了。
刘辩这个合法天子被杀了,反倒是让汉献帝这个不合法的做了天子。那么天下诸侯必然是有意见的,要不是汉献帝岁数小,他们甚至会认为是汉献帝和董卓串通一气。
所以自从汉献帝被董卓拉上台以后,东汉的局势异常紧张了起来。袁绍出去招兵买马,曹操也是会家拉帮结派,各路诸侯纷纷自立,谁也不愿意为汉献帝的傀儡政权卖命。
事件一,刘表入荆州,靠的都是自己的本事。董卓执政以后,以汉献帝的名义,将刘表任命为荆州刺史。这一做法看似还算公允,可是我认为这是董卓在试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效如何。
刘表心里还是比较紧张的,他明白当时的东汉朝廷已经不具备足够的威信,所以刘表前往荆州的时候,很多地方豪强都要杀了他。
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表曰:“宗贼甚盛,而众不附,袁术因之,祸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三国志,裴松之注》
要知道,刘表可是拿着皇帝盖过章的印绶前来上任的,这帮人居然如此不买账,难道他们想要造反不成?
其实就差那一把火,荆州地区就已经打算造反了。不光是荆州,任何地区都只差那么一把火,就等着燎原之人前来煽风了。
刘表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也没有回去的打算,所以通过联络朋友,结交豪强,与豪门联姻等等措施,最终稳住了自己在荆州的地位。
表面上看,是汉献帝的诏书起到了一定作用,实际上如果换一个没什么能力的人来,可能结果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个时候的汉献帝就已经失去了权威性。
事件二,袁绍打算立刘虞,袁术打算自立。既然汉献帝并不是天下诸侯心目中的主子,那么他们自然要寻找替代品。天下诸侯当中,袁绍是跟董卓第一个翻脸的人,他当然不容许董卓所立的天子号令天下。
- 所以当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睬都不睬他,自顾自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等到汉献帝流离失所以后,强大的袁绍也没工夫搭理汉献帝。
- 一直到曹操把汉献帝弄回去,组建起了一个新的东汉朝廷以后,袁绍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可以通过汉献帝招揽人才。
- 不过为时已晚了,为了弥补过错,袁绍索性就打算改立天子。当时在他的地盘上,幽州刺史刘虞好歹也是光武帝刘秀的后代,所以袁绍便打算立刘虞为皇帝。
只要不是汉献帝,那么一切都好商量。所以在袁绍这儿,汉献帝根本就是不合格的皇帝,是非法上台的皇帝。
至于袁术,那就更牛了,他也明白汉献帝的不合法性,所以凭借强大的后备力量,果断在南阳称帝登基,建立了自己的新政权。
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乃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固拒之。---《后汉书》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袁术这个人的胆量是非同小可的。那些诸侯表面上笑话袁术,实际上每个人都在羡慕嫉妒恨,包括曹操。
益州的刘焉就更别说了,他让张鲁占据汉中,阻断了自己和朝廷的通道,自己在那边做了土皇帝,俨然是不想听从汉献帝的调遣了。
这么多人想要改立皇帝,甚至自己要做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又拿什么去中兴汉室呢?就算有司徒王允帮忙,那也是白搭。
事件三、司徒王允不是王佐之才。在诛杀董卓这件事上,王允立功不小,他能主动联络上吕布,说明还是有几分才干的。但是接下来的操作,却颠覆了他所有的睿智形象。
- 董卓被杀以后,他手下的西凉兵全都逃出了城。李傕郭汜本打算向王允请降,可是王允死活不同意,认为他们是乱臣贼子。
- 在贾诩的建议下,李傕郭汜索性带兵攻打长安,最后王允和吕布居然打不过李傕郭汜。兵败长安以后,王允被杀,吕布逃窜,汉献帝也落入了李傕郭汜手里。
- 短暂的胜利换来的却是如此惨痛的失败,王允最大的失败,那就是错误地估计了西凉军和吕布的军事能力。
杀掉一个董卓,是无法彻底征服西凉军的。王允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甚至认为只要有吕布的相助,就能够稳住长安的局势。
可是这是高风险的一场赌局,王允将所有赌注都押在了吕布身上,而他自己却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为此做保障。
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因不自安,遂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青琐门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后汉书》
由此可见,王允这个司徒其实也是个空头衔,即使没有李傕郭汜反攻长安,王允也根本就没办法带领汉献帝重振东汉王朝。
吕布和王允在接触了一段时间以后,肯定还是会有裂隙。到时候没有兵权的王允,那也只能听从吕布的摆布,所造成的结果还是无法挽回汉室江山。
总结:汉献帝在诸侯中,没有权威性。大汉江山若想要中兴,那么东汉朝廷首先必须要权威性才行。可是汉献帝本人的身份本身就十分敏感,说他是皇帝也的确是,说他不是皇帝,那也是有原因的。
汉献帝一来不是汉灵帝钦定的继承人,那些说汉灵帝本打算立他为帝的,其实是为了给汉献帝造势。二来汉献帝在位期间把都城迁徙到了长安,东汉的都城是洛阳。
由此可见,手里拿着这么一个天子,是很难实现汉朝中兴的。那么曹操为什么还是要得到汉献帝呢?
理由很简单,汉献帝在诸侯中虽然没有影响力,但是在普通人才心目中,却还是正统皇帝。这些人才听闻汉献帝在曹操那儿,自然就分封到曹操这边效力了。
比如说郭嘉、荀彧、荀攸等人,都是在曹操得到了汉献帝以后,这才从袁绍那儿转而投奔曹操去的,可见汉献帝对人才的号召力还是可以的。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三国志》
没有犯长安,王允辅汉献帝坐稳江山,汉献帝会不会是中兴之主?
应该不会。
历史的趋势很难改变,就像一个人,当肌体已经腐朽,即使打强心针,偶尔回光返照,也不会太久。
何况,如果汉献帝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即使碰到曹操,他也有办法制衡,一代雄主不会被人挟制,甚至自己的女人也保不住。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教育的结果。这些皇子皇孙,生于深宫,养于宫女宦官之手,很少接触大自然,受到严格的磨练,即使聪明,也不是虎狼的对手。
扩大一点,今日的教育也要警惕!
没有犯长安,王允辅汉献帝坐稳江山,汉献帝会不会是中兴之主?
不可能怎么讲呢?就算王允自己不犯糊涂,汉献帝自己也会犯糊涂,这两个人搭档在一起,那简直就是王炸组合得谁谁输的那种。
我们先说一下王允王允的问题,主要是在他的一件事情上一个做体现,也就是杀蔡邕。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也是汉朝末年的著名的音律大家。这个人本身对于大汉王朝没有任何威胁,只是在董卓死的时候略微有些哀悼,因为在董卓还在世的时候,他是少数几个能够给蔡邕正常的音乐大家身份对待的一个人,并且无条件的支持采用的创作。可以说是蔡邕的知音值本身这种事情是人之常情,你怎么着也得考虑一下人和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再下订单吧。更何况蔡邕是汉朝的著名音律大家这个人的存在,也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
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王允居然天不怕地不怕怕蔡邕给杀了,你到底图个啥?
本身这种事情曹操也发生过,曹操杀孔融吗?这件事情也大家知道,但是孔融是自己犯蠢,说了那一些不干不净的话,而蔡邕呢,也就是同情董卓最后竟然落的如此下场。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王允根本就不是一个开明之他,就是一个自我意识超强独断专行之人,这种人做事情他不向曹操,曹操他也必须得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且去完成军事部署和政治上面的建设,而王允呢对于这些东西一点都不听。
本身身处乱世之中需要的是变通,需要的是圆润以及必要时刻的雷霆出击,而王允呢似乎只会雷霆出击。也就是俗称的刚正面,董卓厉害的时候他知道龟缩起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一旦他把心里的那个石头给搬开以后,那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做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实力的差距以及后勤的补给等等各方面的因素。
所以才会下达的那个命令,也就是西凉军全体都要清算。(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逼得所有的西凉军一起谋反。
至于说汉献帝,对于这位仁兄,可能大家更多的是同情。怎么讲的,哥哥死了,然后回过头来自己莫名其妙的被拉上了皇位,然后一辈子成为了傀儡,但说实话汉献帝这个人我是实在欣赏不来。
主要还是他对于曹操的态度。曹操这个人大家都懂,他本身并不想模仿,也并不想谋朝篡位,所以他在最后的时候也选择只是以一个为王的身份。离开了人世,而汉献帝呢,对这件事情完全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事,自己手中的权力,当然对于皇帝来讲权利就是自己保命的身家性命,可你一步一步的逼迫人家的底线,并且还一步一步想要置人于死地,那人家能跟你客气吗?曹操就算有再好的耐心,也不会对你这个皇帝有好态度。
你没有办法麻痹对手,没有办法安抚对方,那你就没有时间去组建自己的势力,人家一天到晚把你盯着死死的,你这样的人凭什么去?获得别人的支持呢,更何况在他身边的人替他谋划策略,并且帮助他再处理曹操的时候,一旦被发现汉献帝所做的选择第一反应。就是推脱也就是不关我的事情,这种事情不是我的错,你要是想处理就处理他们。
遇大事难有承担。这不是一个领导者该有的样子,同时作为天下唯一的皇帝,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极大地伤害了那些想要帮助他恢复地位的人。
与此同时,他还是那种一心一意想要夺取权力,不懂观察形式辩证一个人究竟是好是坏是中视奸,他只是在清除对于自己威胁最大的那个人,汉献帝有点儿类似于明朝末年的崇祯。
两个人都是一类的人,两个人都不是一个好皇帝,真要想靠着这两个人逆天翻盘,除非,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
没有犯长安,王允辅汉献帝坐稳江山,汉献帝会不会是中兴之主?
即使董卓旧部没有兵犯长安、王允辅佐汉献帝,汉献帝也不可能成为中兴之主,更难坐稳江山。他依然要面对强大的群雄袁绍、曹操等,他根本无力消灭他们。
没有犯长安,王允辅汉献帝坐稳江山,汉献帝会不会是中兴之主?
汉献帝是个懦弱的皇帝,其实如果换一个坚韧的人,恐怕汉朝灭亡的时间要往后推几十年。
汉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将权力归于中央,并下派刺史,用以管理个郡县,以抵制外戚干政,这个政策在前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汉朝近400年的历史中,很少出现藩镇的叛乱,但是到了汉朝后期,因为皇子年幼,太后干扰朝政,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
黄巾军起义,汉灵帝派军队镇压,但是积弱已久的汉室,根本不是 黄巾军的对手,汉灵帝苦于手中无兵可用,只得下放兵权,将刺史改为州牧,镇压各地起义,这个方法见效很快,黄巾军被顺利镇压,汉灵帝想再次将兵权收回手中,但是已经尝到权利滋味的大臣,怎肯放手,冀州州牧王芬派出刺客,刺杀汉灵帝,各地官员也开始纷纷脱离汉室的掌控,名面上尊汉家天子,实则以自己为王。
汉灵帝死后,留下了年仅14岁的刘辨和8岁的刘协,刘辨身为长兄,继承了帝位,但是因为年幼,何太后垂帘听政,刘辨手中没有实权,而宦官勾结各地大臣,进一步把控权利,汉家天子被架空,成了虚职,各地官员纷纷抗旨,而何太后为了增强自己家族的势力,对这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汉朝的成了板上鱼肉,任人宰割。
各地州牧自己的实力自然不足以对抗整个汉朝,所以一些州牧就开始联系外族,增加自身实力,汉灵帝四年,中山太守张纯,联合鲜卑族造反,起义很快被镇压,张纯被处死,但是汉朝已经无力打压 鲜卑族,只能任其发展,鲜卑族全身而退,这更增加匈奴,西羌,鲜卑等族的气焰,汉朝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各地外戚趁此机会,起兵造反,连宦官都不甘示弱,想要篡权,后来董卓废掉了汉灵帝刘辨,立汉献帝刘协,掌控了整个汉室,引起其他势力的不满,于是他们联手讨伐董卓,董卓被打败后,挟持汉献帝退回长安,汉献帝自然不甘心成为傀儡,利用董卓与吕布的矛盾,让王允策反了吕布,刺杀了董卓,汉献帝在此时看到了光明,因为董卓一死,能够与汉室抗争的势力基本已经除去,但让汉献帝没有想到的是,李傕、郭汜接管了董卓的军队。
董卓死后一个月不到,李傕、郭汜起兵造反了,打下了长安,汉献帝落荒而逃,跑到了洛阳,对于这位落魄皇帝,各地官员根本不加理会,汉献帝连顿饭都吃不上,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因为当时天下仍然为汉朝,曹操为了不引起民愤,没有逼迫汉献帝让位,只是将其当做傀儡,带到了身边。
自此以后,汉献帝失去了自由,被曹丕逼迫,传位给了曹丕,但是其实当时的刘协,完全可以不必被曹操掌控,恢复汉室,刘协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从刘协成功利用反间计,让吕布刺杀董卓,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到了刘协这边,但是刘协只顾着弹冠相庆,却忘了如何处置董卓的军队,结果被李傕、郭汜给掌控。
李傕、郭汜两人围困长安的时候,刘协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完全可以将李傕、郭汜二人打败,但是刘协却选择了固守长安,刘协突围时发现,围困长安的李傕、郭汜大军早已不堪一击,但即使是这样,刘协仍然没有选择决战将两人围杀,而是跑到了洛阳。
刘协接连两次错过了机会,假如刘协可以直接杀掉李傕、郭汜,也许可以趁此恢复汉室,然后将曹操等人一举击溃。这可真是汉献帝一生最错误的决定,只要自己勇敢一点,恐怕汉朝的大好时光会再次降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