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代名将李光弼?为什么他的名气没有郭子仪大?
郭子仪和李光弼,那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功臣。可是这两个人的名气却完全不一样,郭子仪几乎是名垂千古了,而功劳同样很大的李光弼为何就比不上他呢?
其实郭子仪和李广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选手,李光弼是郭子仪推荐上来的不说,就论这两个人为人处世的差距,就足以让后人借鉴若干年了。
郭子仪这个人太圆滑变通了,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敌人,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他们见着郭子仪都十分有礼貌。而李光弼却有点儿小肚鸡肠,最后居然是被气死的。
郭子仪大口吃四方,谁都夸他好。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这话的确非常经典,用在郭子仪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以郭子仪等人的军事水平和当时唐朝的局面,想要收拾安史之乱,其实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元帅,加实户七百,为肃宗山陵使。子仪惧谗且成,尽裒肃宗所赐诏敕千馀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新唐书》
其实更让人感到困难的,是如何与皇帝、权臣们相处的事情。郭子仪是手握重兵的大元帅,这种人要想造反,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参考安禄山。
吃了一次亏的唐王朝,那是不可能想吃第二次亏的,所以唐肃宗、唐代宗等皇帝对郭子仪、李光弼,那是既要用着又要防着。
- 有时候他们宁可弃之不用,也不愿意让这些人拥兵自重。如果在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达到巅峰的时候,唐肃宗对他们弃之不用,那唐朝可就彻底完了。
- 为此郭子仪这个人的聪明就体现出来了,他每次打完仗以后,随手就把兵权还给唐肃宗,很显然是深通君臣之道的一个人。那唐肃宗当然就笑呵呵的对待郭子仪了。
- 后来唐代宗时期,郭子仪受到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的排挤,被罢免了军权回家养老。等到吐蕃大军杀来以后,郭子仪并没有因此负气不出,而是主动请缨,击败对手。
他在朝中对程元振等人也是恭敬有礼,所以郭子仪算是大口吃四方的那种人,谁也不得罪。他不是老好人,他是知道唐朝经不起折腾了,他拥有这方面的大局观。
郭子仪的孙女,是唐王朝的五朝太后。郭子仪战功赫赫,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唐代宗便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这么一来郭子仪和唐代宗就成了亲家关系。
升平公主脾气比较大,而且对公公郭子仪十分不敬,郭暧看在眼里,是气在心里。郭子仪70岁大寿那天,升平公主依旧不肯给公公祝寿,甚至谩骂郭暧。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资治通鉴》
郭暧是酒壮怂人胆,把公主一顿胖揍,并且表示:你的靠山是天子,我老爸只是不愿意做天子罢了!
这话升平公主立刻就传到了唐代宗耳朵里,唐代宗两手一摊表示,郭暧说的是事实,要是郭子仪想做皇帝,哪里有唐代宗什么事儿呢?所以唐代宗劝公主回去给郭子仪赔罪。
按常理这事儿就了了,可是郭子仪深知其中的危险,立刻把郭暧五花大绑地送到唐代宗跟前请罪,这才化解了这次醉打金枝的事情。
郭暧和升平公主生了一个乖巧的女儿郭氏。这个郭氏可一点都不简单,她嫁给了唐代宗的重孙子唐宪宗为正妻。
在辈分上的确有点乱,郭氏从辈分上来说,是唐宪宗姑姑级别的人,也即是说唐宪宗娶了自己的姑姑,和杨过有的一比。
此后唐宪宗和郭氏生下了唐穆宗李恒,在唐宪宗死后,郭氏历任五朝皇帝的太后,一生经历了七个皇帝,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时代,都是有话语权的太后。
有这么一位有影响力的孙女,郭子仪的名声能不好吗?这就是后继有人的力量。反观李光弼,他也是大功臣,可没搞什么联姻活动。
唐代宗那么多闺女,就是没有哪一个是嫁给李光弼的儿子的,所以自然也不会出现李光弼家族的后人为他大肆宣传威名的结果了。
李光弼小肚鸡肠,把自己给气死了。李光弼在郭子仪的推荐下,这才成为了节度副使,有了兵权。此后通过战功,逐渐走上了政治舞台。
在打仗方面他是一流水平,完全不输给郭子仪,这也是郭子仪推荐李光弼的重要原因。可是李光弼这个人的气量比较小,而且不能让手下人信服。
及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今河阳有李光弼制胜,且江、淮足兵,此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副元帅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旧唐书》
唐肃宗命令李光弼强攻洛阳的时候,李光弼只好带领仆固怀恩和鱼朝恩一起进攻洛阳。可这个时候仆固怀恩却不愿听从李光弼的调遣,结果导致唐军大败而归。他连仆固怀恩都控制不了,可见他在军中的人缘并不怎么样。
此后仆固怀恩引诱吐蕃攻入唐朝长安,唐代宗出逃后,命令李光弼前来平叛。可是李光弼当时深受程元振和鱼朝恩等人的构陷,担心再次被他们陷害,所以一直不肯去。
最后要不是郭子仪出手,唐朝又要遭遇灭顶之灾。同样是遭到构陷,李光弼是停滞不前,而郭子仪是积极应对,这就是两人的差距。
平定叛乱后,唐代宗多次召李光弼入朝,可是李光弼越想越害怕,总是推辞不肯入朝。这么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怀疑李光弼的心思了。
李光弼是有口难言,他只是忌惮程元振等宦官们的谗言而已,压根就没有反叛的意思。最终在这种屈辱中,李光弼把自己活活气死了。
总结:郭子仪活了85岁,李光弼活了57岁。一个人心胸,决定了这个人寿命的长短。其实很多疾病,是因为这个人想不开,所以才慢慢患上的。
所以开阔的心胸,一定是长寿的重要秘诀。很显然在这一点上,郭子仪要比李光弼出色的多。两人都受到过谗言,可是郭子仪毫不在乎,李光弼却一直藏在心里。
长此以往,郭子仪自然快乐到老,而李光弼只能抑郁而终。其实两个人的战功差距是不大的,甚至有人把李光弼评为战功第一,可是结局差距却如此之大。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如何看待一代名将李光弼?为什么他的名气没有郭子仪大?
如果单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第一功臣不是郭子仪,而是李光弼。郭子仪从相州之战后,受到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剥夺了兵权,由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全程领导了平定安史之乱,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
但是李光弼最终也难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乱平定后,他鉴于郭子仪的教训,在徐州拥兵自保,拒绝朝廷调遣。一年后,李光弼在惭愧自责中病逝,终年五十六岁。
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再遭变故,李光弼拒绝征调,年近七旬的郭子仪临危受命,二次再造大唐,一直奋斗到八十二岁高龄才退休。
因此,李光弼无论从累积战功,还是个人的德行、智慧,以及皇家所给与的礼遇,都跟郭子仪无法相比。
“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李光弼是营州契丹人,其父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受父亲影响,李光弼自幼表现出文武双全,胸怀韬略的大气象,深得当时的名家赏识,是个人见人爱的万人迷。
唐玄宗的干儿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断言:“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嘴上不说,行动比王忠嗣快,他奏请李光弼做他的副手,并想招他为乘龙快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也欣赏李光弼,奏请唐玄宗调李光弼回到朝廷任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第一个举荐了李光弼。唐玄宗接受建议,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知河东节度事兼云中太守,由此拉开了他九年的平定安史之乱功业。
1.常山之战
常山郡是安禄山大军南下的必然通道,叛乱爆发之初,唐军尚有能力把战线推至安禄山的大门口:
“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六月,与贼将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战于常山郡之嘉山,大破贼党,斩首万计,生擒四千。”此后,李光弼又扈从郭子仪,连拔赵郡等十余郡,几乎切断了叛军的南北联络。就在李光弼准备一举北上,攻克安禄山的老巢范阳时,却传来长安失陷,玄宗出逃的消息,北伐被迫终止。
2.太原之战
唐肃宗灵武即位后,李光弼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太原留守。太原是扼守灵武的北线屏障,叛军自然不能放过太原,史思明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太原城破旧,来不及加固,城中守兵不足万,且多为老弱。李光弼发挥了聪明才智,又造投石车,又挖地道,一会儿诈降,一会儿偷袭,把“耿直”的史思明玩得智商不够用,竟然被李光弼打赢了太原保卫战。
3.相州之战
乾元元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十万大军,围攻卫州安庆绪。疑神疑鬼的唐肃宗,在这次战斗中作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九路节度使不设主将,由“军事盲”太监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览军权。
战斗初期打得很惨烈,联军打败叛军,斩杀四万余人,安庆绪丢弃卫州,逃入相州城。唐军迅速追击合围相州。一度狗咬狗的安庆绪向史思明发出求援,史思明派十三万大军增援安庆绪。
乾元二年二月,与史思明血战了数月的唐军,遭遇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正当李光弼等人与史思明肉搏战时:
“子仪为后阵,未及合战,大风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辩物色。我师溃而南,贼军溃而北,委弃兵仗辎重,累积于路。诸军各还本镇。”这场战斗,双方都没占到便宜,都害怕陷落圈套,分别向两个方向溃逃。但是客观上却便宜了相州城中的安庆绪,唐军在丢失辎重的情况下,只得撤军。
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罪责,强加到郭子仪头上,郭子仪被剥夺军权,由李光弼代替他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由太子李俶挂名)。
4.河阳之战
由于汴州节度使的叛变,叛军占领了洛阳,一旦无法牵制叛军,他们将一路西进长安。李光弼就承担了牵制史思明大军的作用,他驻守河阳,再次与史思明“智力大比拼”。
①“美马计”勾引叛军公马
史思明为了恐吓唐军,在黄河边放出数千匹良种公马。李光弼微微一笑,从黄河对岸放出五百匹母马。母马受城中马驹影响,发出嘶鸣,河对岸的公马不再听使唤,跳入黄河直奔对岸,跟母马跑了!
②叉船破火攻
河阳三座城池,分别位于黄河的南岸、北岸和河中,三城以浮桥相连。史思明点燃火船,乘风势直冲浮桥,企图隔绝三城联络。李光弼早有准备,他放出一批绑了铁叉的长杆,钩住火船,让它们靠近不了浮桥。
③智收降将
连续攻打河阳不下,史思明很恼火,他对骁骑将军李日越说:“李光弼擅长依城防守,不善野战,你带五百人去偷袭李光弼,不能取胜就别回来了!”
李光弼靠耳目早早得到报信,他提前撤离大营,留了一座空营给李日越。李日越偷袭不成,不敢回去交差,在劝降之下,他投降了李光弼。李光弼厚待李日越,在李日越的影响下,史军部将高廷晖也降了李光弼。
④南城保卫战
史思明发现,拼智力自己实在不是李光弼对手,于是兵分两路,一路强攻北城,一路强攻南城。李光弼亲临督战,歼敌数千,俘虏大将以下五百人,史思明再次败退。
河阳大战的胜利,让叛军困在洛阳,西进和南下都不能进行,为安史之乱的平定,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机会。此战过后,李光弼被封临淮郡王,官至尚书令。
5.河南定乱
洛阳僵持中,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弑杀,李光弼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进攻史朝义。
李光弼不顾兵力不足,亲自上阵,追击叛军,在他的感染下,各路大军陆续投入到对叛军的总决战。河南之战历时两年多,随着史朝义的自杀,安史之乱终于彻底平息。
李光弼没有郭子仪二次再造大唐的功绩唐肃宗李亨评价李光弼时说:“虽吉甫作宪,道可经邦;而孙武行兵,谋能制敌。克壮大业,无愧前贤。”
把他与伊尹、孙武放在一起比较,都毫不逊色。郭子仪则由于鱼朝恩的陷害,中途被解职,没机会参与平叛,功劳无法与李光弼相比。
但是,郭子仪有个让人羡慕的地方,人家长寿,活了84岁,他比李光弼大十一岁,比李光弼晚去世十七年,所以,郭子仪获得了二次再造唐室的机会。
就在安史之乱平定的当年,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作乱,唐代宗被迫逃亡陕州。郭子仪凭借个人威望招募勤王之兵,二次再造大唐。史书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很感人:
子仪率甲骑二千出没于左右前后,虏见而问:"此谁也?"报曰:"郭令公也。"回纥曰:"令公存乎?仆固怀恩言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亦谢世,中国无主,故从其来。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报之曰:"皇帝万岁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回纥皆舍兵下马齐拜曰:"果吾父也。"子仪召其首领,各饮之酒,与之罗锦,欢言如初。回纥人一听说郭子仪尚在世,立刻下马,以“父”礼拜郭子仪!
此后郭子仪征战西州数年,大破吐蕃。直到唐德宗即位当年,八十二岁的郭子仪才被允许告老还乡,赐号“尚父”。
作为郭子仪个人的威望,历史上难有比肩者,所到之处,无论是唐人,还是少数民族,对他的尊敬无以复加。
李光弼虽然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但是既没有郭子仪后来十余年的扶危之功,其个人威信与郭子仪相比,也相去甚远。
李光弼拥兵自保给自己留下污点不光如此,李光弼晚年还给自己留下了污点。安史之乱后,李光弼也遭遇了郭子仪同样的境遇——鱼朝恩的陷害。跟郭子仪坦然接受夺职不同,李光弼心中害怕,干脆在徐州拥兵自保。
仆固怀恩叛乱发生后,唐代宗下旨李光弼勤王,李光弼拖延不至。郭子仪平乱后,唐代宗又下旨李光弼赴任洛阳留守,李光弼再次抗命。后来唐代宗第三次下旨,诏李光弼进京见驾,李光弼依然装聋作哑。
虽说李光弼有苦衷,但是连续抗旨不遵,其实已经堕落为拥兵自重的军阀势力。
李光弼的这个举动,引起了原先对他忠心耿耿的部将们的不满,开始出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现象。大将田神功带着自己的兵马,独自离开李光弼,参加了陕州勤王。
从那以后,李光弼的威信一落千丈。对一位立下殊勋的将军来说,没有什么比在部下面前抬不起头更羞耻的事,从此李光弼在自责和羞辱中度过,不久就在抑郁中病逝。
李光弼的死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么说虽残忍,可是假如他与朝廷日久对抗,免不了走上反叛之路。李光弼死后,唐代宗没有追究他的罪责,还追赠他为太保,谥号“武穆”,算是给他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郭子仪一生遭受的陷害远比李光弼严重,他两次被解除兵权,甚至连自己的祖坟都被鱼朝恩挖了。但是郭子仪始终没有改变对皇帝的忠诚,这份赤诚之心,远非李光弼可比。
张唐英评价说:“光弼平安史,有大功于社稷,古之名将无以加之。然非纯臣也。”
李纲评价说:“子仪朝受命,夕引道,崎岖防谮间,不辩自明。而光弼间隙一开,卒不复合,至忧愤以死,其诚不足称也。”
他们都直指李光弼缺少人臣该有的“纯”和“诚”。
“五福老人”非李光弼可比,史册无二其实,拿郭子仪与李光弼相比,就是个很多余的行为,因为纵观中国二十五史,就没有一个人能与郭子仪相比!南怀瑾称郭子仪为,“历史上‘福禄寿考’俱全的第一人”。
也有人说郭子仪是“五福老人”,所谓五福直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郭子仪身边无一兵一卒时,就有人鼓动郭子仪说:朝中大事,行废立,单凭您一句话!笔者是不大赞同“功高盖主”的说法,但郭子仪是例外,他真的可以左右皇位,虽被猜忌,终了皇帝还得痛哭流涕向他承认错误,真诚地把心交给他。
另一方面,郭子仪福寿康宁样样俱全,八婿弃子,子孙绕膝,这样的人只能把他叫做“老神仙”!
李光弼只是凡人一个,历史上比比皆是,跟郭子仪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没有可比性,虽然他们都做过同一件事,而且李光弼做得比郭子仪更漂亮。不光李光弼无法与郭子仪相比,数千年古代史,也没有一位臣子可以与郭子仪相比。
如何看待一代名将李光弼?为什么他的名气没有郭子仪大?
在安史之乱那段时期,如果单论军事能力,李光弼若自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甚至连郭子仪也得甘拜下风。但为啥他在后世的名气远远不如郭子仪?
说得直白点:在国人的心目中,既能做事、又会做人,那才是顶级人才(就像如今被捧上天的曾国藩);李光弼虽业务水平一流,但为人过于耿直,搞关系的能力有所欠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这种人往往会吃亏。
李光弼其人:为人正派,文武双全,深受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郭子仪等一众名将的肯定李光弼的祖上是契丹酋长。不过那时的契丹,还是唐王朝掌控下的小部落,得益于当时开放的用人政策,许多贵族都为唐王朝效力。李光弼的家族正是因为战功被赐姓李;他的父亲李楷洛,在开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并被封为蓟国公。
出身于这样的名将世家,李光弼自小接受了系统的贵族教育,他为人正派、恪守名节、性格刚毅,父亲去世后,他严守儒家的丁忧制度,守孝期间从来未与妻子见过面;他能力突出、文武全才,不仅能熟读《汉书》,而且善于骑射、精通兵法。
在天宝初年,李光弼官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过了几年,他被当时的大唐头号名将、河西节度王忠嗣看重,被提拔为兵马使、充赤水军使。
对于这位潜力新星,王忠嗣给予了特别关照,史书称“忠嗣遇之甚厚”,他时常说:"李光弼早晚会坐到我的位置上。"
在边镇的数年中,李光弼表现出色,逐渐被提拔为河西节度副使,封爵蓟郡公,其后官拜单于副使都护,被当时的朝野一致视为边镇名将。
后来,朔方节度安思顺出于对李光弼才华的欣赏,启奏朝廷任命其为朔方节副度、兼任留后(可以为代理节度使);这就罢了,他甚至甚至想把女儿嫁给这位未来的将星。不过李光弼一来对男女关系较为严谨,二来抗拒拉帮结派,因此以生病为由、辞官隐退。
而当时的陇右节度哥舒翰正是李隆基身前的红人,向来与安思顺有矛盾;听说此事后,他向朝廷举荐了李光弼,帮助其返回京师。
(注:安思顺、李光弼都是出身少数民族的将领)
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高仙芝陆续战败,李隆基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负责河西战事;同时,他还寻求其他良将,用来负责河北、河东平乱事务,郭子仪于是强力推荐了李光弼。
公元756年,李光弼先后被任命为云中太守、御史大夫、河东节度副使、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等职,与郭子仪一道,负责华北地区的平叛行动。
爆锤叛军,李光弼堪称史思明的克星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的表现,证明了他确实配得上各位同僚的青睐。
公元756年3月,李光弼率各族士兵万余人,夺取叛军占领的常山,俘获敌军悍将安思义;其后史思明带领两万多精骑前来夺城,李光弼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史思明节节败退,常山郡几乎悉数被朝廷收复。
为了应付朝廷军队在河北的一系列攻势,避免落入前后被掐断的境地,安禄山急忙调兵遣将,妄图吃下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郭子仪、李光弼两军。6月,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等叛军将领在常山地区集结起7万兵马,其中,有1/5是安禄山的精锐同罗、曳落河。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郭子仪、李光弼摆出深沟高壑坚守的架势,“贼来则守、去则追之”,而且屡屡在半夜里袭击敌军大营,让对不方不堪其扰。几天后,唐军大军出击,在嘉山大败敌军,斩首四万人;史思明几乎也被当场干掉,披头散发狼狈而逃。
此战后,朝廷士气为之大振,河北各郡军民纷纷杀掉叛军守将归顺朝廷,身在洛阳的安禄山与范阳老巢的联络被掐断。而往东南,被张巡所阻;往西,被哥舒翰挡在潼关,安禄山一时间进退两难、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甚至考虑放弃中原,撤回老巢,另做打算。
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向朝廷建议:哥舒翰固守潼关、拖住安禄山的主力,他们二人则率军直捣范阳老巢,俘虏叛军将士的家属,这样一来,敌人势必会瞬间崩盘、不战而败。
若这一计划得以落实,那么安史之乱很可能在此时被终结,压根不需要打八年。
但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皇帝本人为叛军送上了神助攻:在那时的李隆基眼里,任何将领都靠不住,即使是自己身前的当红炸子鸡哥舒翰;他听信杨国忠的意见,强迫潼关的大军出击,结果惨败于叛军之手,通往关中的大门被彻底打开。
在李隆基逃往蜀地的途中,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他命令李、郭二军与自己会合,另图后举。李光弼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镇守北方重镇太原。
镇守太原,成为叛军西进途中的拦路虎公元757年,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十余万人进攻太原;而李光弼手下的精兵几乎全部赶赴朔方唐肃宗处,太原的兵马不到万人。史思明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得意洋洋的说:
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图河陇、朔方,无后顾矣!
即如果一举吃掉李光弼,唐肃宗的大本营就会彻底暴露在叛军眼前,大唐将毫无翻身的机会。
但李光弼无愧于史思明的克星,他充分发掘每位军人的特长,修城垒、挖地道,甚至挖到了敌人脚下,经常有叛军正在城下大骂守军,突然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没过一会儿,却在城头上被当众斩首;如此一来,没几个敌人敢靠近城墙。同时,李光弼还让人制作了大量投石车,一石扔出,杀敌数十,让叛军闻风丧胆;不久后,叛军的大营突然地陷,人马死伤无数,正值他们慌乱之际,城中的唐军突然杀出,斩敌上万。
其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被召回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一个月后,眼见敌军疲态尽显,李光弼亲自率领敢死队出击,大破叛军,斩首七万多人,残余敌军仓皇而逃。
接下来,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使等职,继续战斗在平叛一线。他先在河阳大破史思明,其后再次击败史思明援军,生擒敌将安太清、周挚、杨希文等人,顺利收复怀州。
然而不久后,在宦官鱼朝恩、另一位将领仆固怀恩的唆使下,唐肃宗犯了他父亲同样的错误:强迫李光弼进攻洛阳。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唐军终于落败。唐肃宗自知理亏,将李光弼任命为太尉,兼河南、淮南、山南东道、荆南等副元帅,出镇临淮。当时的叛军正趁胜利横行浙东,李光弼分兵进讨,很快安定了局。
公元762年,李光弼被封临淮王,赐铁券,绘像于凌烟阁。
搞得定战场、摆不平人际关系,李光弼犯下政治错误,最终抑郁而亡在打仗方面,李光弼是当时的一流将领,但他的性格与作风,也使他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
首先,他带军严厉,令军人们惧怕。
李光弼领军,向来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对于触犯军令的将士毫不留情;而郭子仪则带兵宽松,与李光弼截然不同。
公元758年,李光弼替代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的原部下张用济等人对李光弼的严厉早有耳闻,他们私下议论纷纷、扰动军心。李光弼抵达大营后,立即将张用济在辕门斩首,众将震动,无人再敢有异议。
史书称李光弼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能以少制众,与郭子仪齐名。”
但“谄谀易合,正直难亲”,与为人和善的郭子仪相比,李光弼颇招人嫉恨。
其次,性格耿直,得罪近臣。
自安史之乱后,出于对武将的忌惮,唐朝历代皇帝空前重用宦官;这些近臣们不仅掌握着禁军,同时还大量被派往各地担任监军等职。这些人时常对将领进行侮辱,内外关系极为紧张。
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废弛,朝廷派来的侍御史崔众责掌管兵事,他经常当众羞辱王承业,李光弼得知,极为愤愤不平。
而当李光弼受命前往太原镇守时,崔众同样大大咧咧,毫无礼貌和规矩,甚至拖延公事,李光弼大怒,立即将其关进大狱。
不久后朝廷的使者到达,奉命要封崔众为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我已经把他抓起来了!"使者出示敕命,李光弼却毫不给面子:"我今天就要斩侍御史;若果他升职为中丞,那我就斩中丞;如果他官至宰相,那我就直接杀宰相!"使者被吓住了,赶紧跑路。第二天,李光弼将崔众当众斩首,从此全军纪律为之改头换面。
能打仗,又有性格,李光弼从此成了朝廷近臣的眼中钉,因此犯下了政治错误。
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担任了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这位仁兄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对于将领的迫害更是变本加厉;对于那些军功卓著的名将,他总是寻思着想些名目极尽羞辱迫害之能事。
公元763年,突厥大军入口长安,程元振不及时上奏,致使代宗狼狈出走;其后唐代宗向天下征兵勤王时,李光弼等将领出于对程元振的愤恨,大部分没有前来赴难。
由于这件事,李光弼从此有些心虚;再加上他惧怕宦官们的迫害,从此不再回朝。但手下的田神功等将领见他对朝廷不尊重,没从此对他也不再惧怕。李光弼愧恨交加,积郁成疾,于公元764年去世。
临死前,他派手下孙珍奉带着自己的手信,前往朝廷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死后,部将们护送他的灵柩前往京师;而唐代宗也感激他对匡扶大唐的功勋,不仅为其罢朝三天,还大度的加封太保之职、将谥号定为武穆(后来的岳飞也是这个谥号)。在得知李光弼向来与鱼朝恩关系不睦,他还刻意让鱼朝恩亲自去慰问李光弼的家人,以示谢罪。在李光弼下葬之日,唐代宗命令全部文武前去送葬,可谓荣耀一时。
因此,在唐朝时,李光弼的名声还是不错的。他虽然出现过抗命的行为,但本质上是当时大唐朝政混乱、宦官专权局面造成;作为出身少数民族的名将,他在面对强大的叛军时,毫不畏惧,多次以少胜多,为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这样的顶级将领,如果我们还要按照政客的标准来要求他,那也太强人所难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郭子仪。
如何看待一代名将李光弼?为什么他的名气没有郭子仪大?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的战功应该列在第一的,尤其在太原之战,斩杀叛军七万有余。他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这可是兵权第一人了。由于在相州之战中天气原因,郭子仪背了处分。只有李光弼的军队没有受到影响,所以他又得到褒奖,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然后在河阳打败史思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尽情发挥,李光弼冷静果敢,喜欢出其不意,多次以少胜多,被誉为“中兴第一人”。如果只论战功,他比起郭子仪也不遑多让。
但整个安史之乱前后,李光弼功劳是不如郭子仪的。首先,李光弼自己就是郭子仪引荐的,郭子仪是他的伯乐。同样,当时功劳巨大的仆固怀恩也是郭子仪的部属,可见当时郭子仪有多大功劳。再有就是李光弼虽然军事才能很突出,但很多部属并不是很服他。在邙山之战中,李光弼作为最高统帅,并做出正确指挥,可是仆固怀恩并没有听从,结果导致大败,洛阳失守。相反郭子仪在军中威望极高,仆固怀恩后来叛乱,联合回鹘反唐。但仆固怀恩所率军队多数都在郭子仪麾下打过仗,郭子仪只是一句话,这些人就倒戈了。最重要的一点,李光弼敏感,郭子仪大度。安史之乱大局已定,做为功劳最高的两个大臣,自然会受到鱼朝恩,程元振等奸佞的攻击诬陷。李光弼因此受了气,在仆固怀恩叛乱时拒绝入朝,却反而更加被动。而郭子仪却不计前嫌,对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礼貌有加,最终这二人都不好意思再去攻击他了,后来还有个宰相叫卢杞,此人嫉贤妒能,杨炎、颜真卿等几乎所有名臣都受到他的打压迫害,唯独没有对郭子仪下过黑手,只因在卢杞发迹之前拜访郭子仪,郭子仪以礼相待而已。郭子仪因为功劳太大,皇帝也怕他功高震主,多次罢免他的职务,可又完全找不到他的错误,所以每次都要给他私下道歉。
李光弼忧惧而死,郭子仪却活到了85的高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