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夷陵之战东吴能打赢的关键在哪里?其实陆逊的战术厉害是一方面,孙权的战略影响,其实更加重要。

孙权在拿下荆州以后,立刻做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那就是迁都武昌。武昌是荆州前线,孙权就是要告诉东吴的将士们,东吴的满朝文武包括他孙权本人,都跟他们在一起保卫荆州。

只要荆州丢了,那么东吴就宣告灭亡。当然这只是一种提高士气,提升危机感的好办法。荆州真丢了,孙权还是可以回南京去的。

等到孙权称帝以后,他又把都城给迁回了南京。他一生迁都4次,历经5个都城。从苏州到镇江,从镇江到南京,从南京到武昌,从武昌再迁都回南京。

迁都武昌的目的,是为了居安思危的作用。

孙权前期的确是一位敢于奋斗的主公,当他战战兢兢地从刘备手里夺取了荆州,杀掉了关羽以后,其实他就知道了,孙刘两家必有一战。

既然一定要打一仗,那么孙权肯定是要做好准备的。在荆州前线布防重兵这是肯定要做的,此外那就是迁都。

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言甘露降。八月,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昔隽不疑汉之名臣,於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於身,盖君子之於武备,不可以已。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三国志》

他在鄂州地区兴建吴王城,并且改名武昌,正式将都城迁徙到这里。当时在南京的投机大臣们一个个都疯了似的死谏,目的就是不希望孙权迁都。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资产全都在南京,你说迁都就迁都,这资产贬值了到哪儿说理去?都城的意义是非凡的,光房产都能掉价一大半。

  1. 可是孙权绝对不会理睬这种事情,他的果断使得他赢得夷陵之战的胜利。整个都城都在前线,文武百官以及他们的家眷,也都被迁徙到了这里。
  2. 果真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魄。那些将士们在前线打仗,一听说自己的主子在后面督战,那他们的战斗力肯定会提升不少。
  3. 最关键的是,这些将士们的家人们,也都跟着迁徙到了这里。家人是男人们奋斗的动力,为了保住家人们的生命,将士们也定然会拼死命为孙权效忠。

夷陵之战中,以陆逊为首的东吴将士们,个个浴血奋战,终于彻底击败了刘备,保住了自己的国都。在战略上,孙权取得了大胜。

迁都回南京,是为了开启帝王大业。

曹丕在北边登基称帝,刘备在西边登基称帝,唯独孙权只是吴王,还是曹丕敕封的。其实孙权很想称帝,只是当时条件还不够。

他一方面要对付强大的刘备,必须要借助曹魏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击败刘备后,又要反过来联合蜀汉,以制衡曹魏的入侵。

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三国志》

三者之中,曹魏和蜀汉是旗帜非常鲜明的,一个要篡汉自立,一个要恢复汉室,只有孙权是左右摇摆之人,没办法,在夹缝中生存,就是得这么办。

击败刘备和曹丕以后,孙权觉得高枕无忧了,在刘备归天以后,他也正式称帝了。称帝以后的孙权,再次将都城迁回了南京。

当初迁到武昌的目的,那就是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前线去,现在前线荆州已经在东吴的手里了,而且十分稳固,那么孙权就可以放松一下了。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徵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三国志》

他知道,在长江以南地区,唯独南京虎踞龙盘,有帝王之气,而且南京对南方的操控是最为方便的,不管是陆路还是水路都能够及时到达。

而且蜀汉已经孱弱不堪,荆州地区西部的威胁已经除掉,现在必须要集中精力对抗曹魏了。为此他再次将都城迁徙到了南京,开启了他的帝王大业。

4次迁都,每一次都有战略意义。

当年孙权从哥哥手里接过权柄的时候,东吴的都城是在苏州,也就是当时的吴郡。他将都城从吴郡迁徙到京口,有两个目的。

第一就是为了对抗北方的曹操集团,京口临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第二个则是为了摆脱父兄们的权力影响,只有重新找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基业,才能真正独立自主。

  1. 此后臣子们在勘探的时候,发现了虎踞龙盘的秣陵,是一个具有天子气的好地方。在这里肯定能成就大业,当时北方战事暂时稳定,所以孙权又将都城迁徙到了京口。
  2. 赤壁之战打响之前,其实孙权是打算把都城迁徙到柴桑的,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地区。最后只将指挥部设在了柴桑,这也是为了方便打赢这一战。
  3. 鲸吞荆州以后,孙权又把都城从秣陵迁徙到了武昌,目的就是防备刘备东进。而且在这里的几年,也使得东吴深耕荆州,有了稳固的基业。

成就帝王大业的孙权,登基后仅仅半年时间,又把都城迁徙到了南京。那是他真正开始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每一次迁都,其实都是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孙权这个人做事非常有计划,而且敢于实施自己的计划,这样的人不成功,谁还能成功呢?

总结:迁都不是小事,敢动手的人不简单。

当年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吓得曹操打算将都城许昌迁都到北方。但是曹操为啥子一直没有动弹呢?因为迁都很不简单。

自己的家产基业全都要带走不说,还有文武百官们的各种财产,这些还只是硬件上的难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大臣会一致反对迁都,因为他们在当地根深蒂固,不愿意换地方。

当年董卓将都城从洛阳迁徙到长安的时候,那是放了一把火,把洛阳城给烧了,大家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

由此可见,孙权不断迁都,而且能够做到服众,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他可不是迁都迁着玩玩,目的性十分强烈。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孙权一开始是打算定都武昌的,武昌属于荆州,在三国时期,荆州经济繁荣,人口众多。

荆州本来是刘备的地方,是孙权用偷袭的卑鄙手段得来的,还害死了关羽。蜀国一直想要夺回荆州,为了加强对荆州的控制和防止蜀国来夺回荆州,孙权决定定都武昌。

孙权后来为何迁都南京?原因有三:

一、刘备死后,诸葛亮要北伐魏国,要联吴抗魏,只能跟吴国和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诸葛亮听说后,派陈震前往祝贺,并与孙权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吴蜀联盟,共同伐魏,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这个时候的蜀国对吴国没有了威胁,为了表示和好的诚意,孙权决定迁都到南京。

二、东吴的地盘大部分在长江以南,而武昌的位置在长江北岸,这个位置不好防守。南京就安全一点,因为南京在南岸,有长江天险保护,魏国来进攻是很难的。

三、长史张纮逝世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劝孙权迁都南京,说南京的山川有帝王之气,若迁都于南京,可以成就万世之大业。孙权看完信,对众人说:“张纮劝我迁都南京,我如何不听?”于是下令迁都。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这里的武昌不是今天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而是今天湖北省的鄂州市,鄂州与武昌离得很近,只有77公里,但却是两个地方,之后没多久,孙权又把都城从武昌(鄂州)迁到了建业,建业就是今天江苏省会南京市。

孙权称帝比曹丕晚9年,比刘备晚8年,之所以晚这么多年,是孙权这个人过于谨慎,刘备称帝后发动了针对孙权的夷陵之战,等到刘备被孙权打败之后,曹丕又开始三征孙权,曹丕226年去世之后,孙权直到石亭之战大败曹休之后,才感到外部战略安全,于是才称帝建立政权,这就是孙权的谨慎。

既然孙权定都了武昌(鄂州),为什么后来又迁到了建业(南京)呢?

孙权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士族胁迫

江东政权的基础是孙策打下来的,20岁的孙策带领父亲孙坚的旧部以及招募的将士,用了六年时间,打下了江东六郡,孙策当年的手下以淮南和江东人为主,到后来孙权建立政权时,组成东吴政权的核心力量是江东士族。

所谓的江东士族是指居住在江东的地方豪强、世家大族,东汉末年地方上的大家族势力相当强大,以刘表为例,当年刘表单骑入荆州,能够统一荆州,不是刘表有多能力,而是他寻求了蒯家、蔡家等几个大家族的支持,然后这些大家族帮助刘表打天下,然后刘表许以政治利益给这些大家族,刘表各方面的政策多少受到这些大家族的左右。

陆逊出身江东大世族

孙权也是如此,孙权建立江东政权之后,政权内部的主要力量就来自江东士族,比较有名的有吴郡四大姓,分别是吴郡的陆氏、顾氏、朱氏、张氏四大家族,陆氏代表人物有陆逊、陆抗、陆绩、陆凯,顾氏代表人物有顾雍、顾谭、顾荣,朱氏代表人物有朱桓、朱据、朱异,张氏代表人物有张温。

除了吴郡之外,还有阳羡周氏,代表人物有周鲂,周鲂有一个超级厉害的孙子叫周玘,是东晋时期江东最强大的士族,还有吴兴沈氏、钱塘全氏,代表人物有全琮,朝廷上,这些士族有很多族人在孙权手下作官,地方上,这些士族隐藏人口,控制地方经济,势力非常大,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孙权的皇帝位就坐不稳。

同时可以看到,这些士族全部出身江浙一带,比如吴郡,是浙江北部到江苏南部,还包括今天的上海市,阳羡是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吴兴是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钱塘是今天浙江杭州,可以看到这些地方都在江浙一带,并且远离武昌(鄂州),这些孙权政权内部的官员和支持者们,不愿意在远离江浙的武昌(鄂州)生活,必然会影响孙权的决策,胁迫或者要求孙权搬到建业(南京),建业离江浙一带显然更近

三国地形图

这是孙权定都建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包括孙权本人,他的家乡也在吴郡富春县,也就是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从心底来说,孙权也更愿意定都建业,而不是武昌,武昌离得太远。

二、地理位置相比建业优于武昌

众所周知,孙权对抗北方曹魏政权最大的武器就是水军,最好的防御就是长江,长江是曹魏难以逾越的天险,却是孙权用以保卫国土的重要武器,孙权宁愿背叛盟友,也要偷袭荆州,全据长江,就能看出长江对孙权的重要性。

从地图上看,孙权的实际控制线基本上在长江以北一百余里之内,为什么孙权能控制长江以北,而曹操不能控制呢?原因还是水军,孙权的水军强大,能够打败曹魏的水军,所以有制水权,能够在长江自由航行,并且能通过长江把战船开到长江附近的湖泊,比如巢湖、洞庭湖、太湖等等,可以这么说,真是有水的地方,东吴军队就越强。

三国鼎立图

然后看看武昌与建业两地的地形,武昌和建业都在长江以南,但是武昌北边是大别山脉,没有什么太大的湖泊和河流,而巢湖、太湖在建业的左右两边,像两个前出的拳头一样护卫着建业,并且巢湖和太湖通过人工开凿河道与长江相连。

如果曹魏全力攻武昌,孙权只能靠长江,且没有缓冲区,如果曹魏攻打建业,孙权可以派出水军进入巢湖和太湖,一连攻打曹魏,一边运输物资,都非常方便,所以说建业与武昌比地理位置的话,还是建业要好一点。

东吴政权全部的土地包括扬州(江浙及江西、安徽南部)、荆州(湖北、湖南一带)、交州(广东、广西、福建一带),从全局来看,建业控制全局的形势比武昌好,建业离长江出海口近,从建业南下交州,只要沿着东南沿海走,很快就能到达两广地区,这是最便捷的方式,相对来说,武昌就没有这个效果好。

东吴水军强大、战船发达

从这一点来说,选择建业做都城比武昌做都城要好得多,况且东吴的主要经济区都在江浙一带,而不在武昌,选择建业做首都能更好地保护东吴的经济重心,也就是第三个原因。

三、建业是东吴的经济重心

1、屯田区

东吴主要屯田区在江浙一带,比如今浙江境内的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区,除此之外,还有毗陵(今江苏常州)、湖熟(南京江宁区)、溧阳(常州溧阳)、江乘(今南京栖霞区)、于湖(安徽当涂)、赭圻(安徽繁昌)等等屯田区,离建业都比较近。

当然武昌附近也有屯田区,但是产量及规模都不如江浙地区,粮食是政权生存的重要战略物资,建业离屯田区近可以就近调粮,比武昌方便,所以会在建业建都。

东吴屯田区主要在江浙

2、手工业区

东吴的青瓷器产地在今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青铜产地在武昌(湖北鄂州)和会稽(浙江绍兴),相对来说,这些地区离建业比武昌近,武昌只有鄂州铜绿山是制造兵器的地方,所以通过长江顺江而下运输,相对来说还是建业方便,所以会在建业建都。

3、纺织业

东吴的纺织业主要在吴地,尤其是丝绸产业,全国一半的丝绸产量就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后来也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绸产地,主要集中在苏州、杭州、湖州、绍兴、南京、嘉兴,镇江和常州等,这些基本上属于吴郡,这里是东吴的纺织业中心,离建业比较近,离武昌很远,所以会在建业定都。

孙权称帝

4、造船业:福州

东吴的造船中心是在今天的福建省福州市,在这里造好船之后,然后沿着东南海岸线经长江再输送到沿岸各地,因为建业在下游,所以一定会经过建业,虽然武昌也有造船业,但是规模还没有发展起来,相对来说,建业更方便一些。

正是因为东吴的经济重心在江浙一带,所以建业的战略位置比起武昌来说,要重要得多,定都建业可以更方便地经营经济中心,同时再加上地理位置建业占优势和东吴政权内部官吏大多数都是江浙人,所以孙权才会定都建业。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孙吴政权,对都城是武昌还是建业,曾数次反复,称帝在武昌,但很快就迁到了建业,后来孙皓即位,又迁到武昌,不久又回到建业,个人分析,孙吴迁都有点儿像明朝朱棣迁都北京的那句话“天子守国门”。

图为南京石头城遗址,当年孙权筑城于此。

干大事者都会有番长远的谋划,孙权对自己建功立业后,大本营安哪儿,是有过考虑的,他在征战途中,营建过两个地方,一个是武昌城,一个是建业城,这两个地方共同点,都背靠长江天险,四面环山,军事上易守难攻,从军事角度,把大本营安这两个地方都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当年孙权与刘备联盟时,对手是北方的曹操,于是下令修建业城,将来在此抵抗曹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孙权画像。

几年后,孙权又跟曹操合好了,但跟刘备闹掰了,两家搭上了血债,都准备死磕到底,所以这时孙权的防御重点转移到了长江上游,对手成了蜀汉,于是下令在长江中游的鄂州,开始营建武昌城,武昌宫建好后,孙权在此称帝,这时候诸葛亮在专心北伐,孙权也和曹魏爆发战争,防御重点重新转到北方,于是孙权在武昌称帝后,没多久就将大本营迁往建业城,当然了,建业城相比武昌城,在物资补给上更方便,就常驻建业。

鄂州的吴王城遗址,就是当年孙权修筑的武昌城。

几十年以后,孙皓即位,又曾把都城从建业迁往武昌,同样是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孙皓即位正赶上蜀汉灭亡了,孙皓想趁机分一杯羹,也能建功立业提升自己威望,于是迁都武昌准备对蜀地发动战争,由于迁都劳民伤财,遭到朝臣和百姓反对,民间更是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童谣,孙皓只能作罢。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历史上,当南北对峙时,定都金陵(建业、建康、南京)是常态,这是由于地理经济决定的。

孙权曾根据形势需要短暂地建都于武昌,是基于219-228年特殊的形势做出的务实调整。

不过,当形势回归常态后,孙权还是回到了历史的常态——迁都建业。

定都金陵是“南朝”常态

荆、扬二洲,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宋书.何尚之传》

从东吴到后来的东晋、南朝,南方政权多是定都于金陵(包含这种历史名称),这是由地理经济决定的。

南朝的重心有两个:荆州、扬州。

如能像刘表一样全据荆襄,则荆州经济比江东好。

正常情况下,唐代以前,荆州的经济比扬州要好。

但是,当南北对峙,尤其沿长江对峙时,情况就不同了。

荆州最为富庶的江汉平原,在长江以北。对于以长江天险自守的南朝来说,江陵以北,不论名义上归属于谁,都是很难有效控制的。

如此,南朝能稳固统治的荆州地区,其实只有南郡及荆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荆南地区经济都不太发达,要以半个荆州为重心统治南方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以扬州财赋为本,治理南方是南朝的常态。

与此同时,沿江对峙时,一旦北兵耀兵于江北,武昌等地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相比之下,在大运河开通之前,金陵地区的水系则极为复杂,即使北兵渡江,在金陵附近连一块展开大军的地方都没有。

因此,晋灭吴时,即使吴已经奄奄一息,已经渡江的王浑仍然不敢攻建业,一定要等顺江而下的晋军前来解决问题。

孙权都武昌是特殊环境下的选择

219年,吕蒙白衣渡江袭击南郡时,孙权即已抵达荆州。

在称帝前,孙权一直在公安。

无论出于进攻还是防守,或是维持稳定,这都是孙权必须作的。

1、维持稳定。

孙权所袭的南郡、武陵等地,久属刘备。刘备、关羽在此颇得人心。而自刘表时期开始,孙权即与当地多年争战。

因此,孙权必须亲自坐镇,稳定相关地区形势,消化战役结果。

2、防御:照顾两头。

吴蜀闹翻后,两国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孙权又必须防备北方曹丕南下。

孙权治于武昌,可以照顾荆、扬两个战场。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得当的。

夷陵之战,孙吴击败了刘备;不久,孙权又挫败了曹丕三道伐吴。

连番大战,孙权应对得十分从容。

3、进攻:荆州是争夺焦点。

三国时期,吴魏争夺的焦点一直在淮南,唯孙权称帝前后例外。

这是因为:此时的荆州,魏、吴的统治都不稳固,是双方趁虚而下的焦点。

经过关羽北伐,荆州北部已经残破不堪。曹丕甚至一度放弃襄阳。吴魏在襄阳发生过易手。

吕蒙在白衣渡江前,策划的局面是:吕蒙自己坐镇襄阳,虎视北方。

因此,孙权坐镇荆州,可以说是继承了吕蒙时期的思想,以襄阳为发展目标,进行北伐。

可以说,在219年-228年,无论是维稳还是防守、进攻,孙权都必须坐镇武昌,以寻求机会。

迁回建业:形势改变

可是,形势很快就变了。

1、荆州方向国防压力顿减。

(1)、吴蜀和解

蜀国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东吴基本上可专心对北作战。

(2)、曹魏无力威胁江陵。

曹丕三道伐吴时,江陵朱然能战之兵只有5000,而曹丕集结了曹真、张郃、夏侯尚大军来攻。

可是,东吴在没有调动陆逊军的情况下(吴蜀尚未和解),即挫败了曹丕的攻势。

此后,曹丕两次伐吴,重心遂转到了东线。

可见:曹丕也认识到,在荆州方向很难形成突破。

而在吴蜀和解后,魏国要突破江陵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不再是魏国的主攻方向。

2、荆州方向攻势受挫。

226年,曹丕去世,孙权趁机北伐,重点放在了襄阳。

可是,孙权、诸葛瑾两路悉数败得毫无悬念。

相反,227年,在淮南方向,孙吴在石亭大败曹休,吴军将帅甚至提议趁机大举北伐(被陆逊劝阻)。

因此,此后,孙权调整攻略方向,仍以合肥为目标,组织攻势。

3、稳固根本。

孙权称帝前,完成了江东政权的本土化。

孙权以顾雍、陆逊等江东大族担任最高政治、军事长官,以换取大族的支持。

因此,如何处理好与江东大族微妙的合作关系。既能妥善利用,又能有效控制江东大族,成了孙家维持政治稳定的首要任务。

因此,迁回建业,是加强对江东大族的控制,稳固根本的必然选择。

总的来说,无论是长期建都江东,还是短暂地治于荆州, 都是孙权根据现实需要做出的务实选择。

孙吴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划江而治”的南方政权,与孙权的务实是分不开的。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东吴王朝正式建立。九月,孙权下诏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并命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总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一般来说,古代建国之后很少随意迁都。孙权为什么在称帝之后就马上迁都建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孙权称帝之前长期停留武昌是形势需要

219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孙权就迁至武昌,此举有两个用意。其一是安抚荆州新归附地区的民心,防止出现意外。其二,提防刘备出兵夺回荆州。武昌位居长江中游,交通方便。物质兵员军粮都可以迅速由此运往前线。此后在夷陵之战,正是因为孙权在武昌坐镇,及时的启用陆逊。才击败刘备的大军。其后几年,孙权继续坐镇武昌,提防蜀汉集团的卷土重来。到孙权称帝之后,蜀汉和吴国已经重新修好,相约共同对付曹魏。此时继续驻扎武昌已经没有必要。

二、扬州地区是东吴的根本,统治稳固。经济发达。

扬州是孙策、孙权兄弟历经两代人经营的根据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已经彻底的稳固。当地的世家大族和豪强都已经归心于孙权。

扬州的人口、经济原本和荆州地区差不多。但是扬州有一个优势,在乱世开启的时候,没中原与荆州损失大,所以相对较为和平一些。另外很多北方士族,也因为北方战乱而南下避乱,多数是来到荆州与扬州,其中以扬州最多,因为扬州离中原最近。所以经过一系列的人口南下,带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口红利,扬州就变得相对富庶起来。更容易供应首都庞大的官僚阶层以及周围驻军。

而荆州地区虽然人口和经济实力不比扬州弱,江汉平原也是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但是经过赤壁之战,猇亭之战等一系列战争对江汉平原影响极大,短时间内还在恢复期。

三、文武百官的意见

孙策夺取江东地区之前只有兵马数千,此后不断得到江东地区世家大族的支持才一统江东。可以说孙氏集团能在江南建立稳固的政权和世家的支持密不可分。以顾、陆、朱、张四大世家为首的江东世家大族基本又在孙权开创帝业时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他们的根基都在江南地区,如果在武昌建都,他们必然会远离故土,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的。因此,孙权称帝之时,四大家族之一的张纮就上书孙权建议迁都建邺。这实际上就是世家大族对孙权表态,不愿意留在武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孙权,对于世家大族的意见也不可能不重视,因为这是他统治江南地区的基础力量。

总结:综上所述,孙权迁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是迁都建邺,可以依托江南地区富庶的人力物力来供应首都。二是就近稳固与世家大族的关系。三是依托长江水道可以迅速的增援上游荆州地区。而作为第一个在江南割据一方的政权,定都建邺也为后来在江南割据的政权奠定了基础。此后在江南割据的政权基本都在建邺定都,从而为南京(建邺)赢得了古都的称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