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白一生的经历对其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李白这一生实在是太有料了,也正因为他这一生的经历,所以才使得他写出了那么多应景的诗词。除了天赋,经历给了李白诗词创作多大帮助呢?
01李白是巴西郡人,需要翻越蜀道来到长安。李白心目中一直有一个长安梦,他希望能够把自己这一肚子的才华都展示出来,最好是能够出将入相。
可是他出生在巴西郡,这地方是现在四川和重庆一带的山区。要想从这里走到长安,在现代十分容易,高速高铁飞机都行,可那时候没那么多交通工具,又没有隧道,必须要靠自己徒步跋山涉水一步步走出去。
所以那个时候很多巴蜀地区的人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李白翻山越岭,尝到了蜀道的艰难。后来在写《蜀道难》的时候,才能够栩栩如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么几个字就可以看得出,当年李白从蜀道爬出来的可怜景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肯定是爬在了半山腰的时候,看到了上面高耸的山峰,下面曲折蜿蜒的山路。山高路远,一路上连只鸟都飞不过去,不是猿猴愁攀援,是李白自己在发愁。
02李白想要做官,这才有了不少拍马屁的诗文。李白没有背景,又不能考进士,想要做官,必须要自己想办法找关系。可是那个时代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呢?为此李白必须要利用自己所有的有利条件才行。
他先是娶了前任宰相的孙女做老婆,这是他当时所能接触到的条件最好的婚姻对象了。此后又开始广交好友,比如孟浩然、李邕等人。
- 他曾经给孟浩然写了一首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把孟浩然给乐坏了,连忙请李白又是喝酒又是唱歌跳舞的。
- 他曾给汪伦写了一首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把汪伦哭得是泪眼汪汪,下次李白再来白吃白喝,即使媳妇儿反对,他也要举双手赞成。
- 他给王昌龄写了一首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与他早有交情,甚是想念。
- 此外他还给贺知章写过: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给杜甫写过: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可见李白的交友十分广泛,他之所以交了这么多朋友,一来是真心喜欢交朋友,二来他希望朋友的关系,可以帮助自己做官。
03李白喜欢喝酒,所以他留下了太多关于酒的诗句。杜甫曾经夸赞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没错,性情中人李白,那就是一个非常喜欢喝酒的人。
他遇到朋友就要来喝两杯,喝两杯以后,他就想着要写诗。那首著名的《将进酒》便是他在喝醉以后的作品。
这一年李白因为爱喝酒,喝醉了爱乱说话,所以被唐玄宗给赶了出去。从此以后,李白过上了云游四方的日子,靠着朋友多,到哪儿都不愁钱花。
当时李白和朋友岑勋到嵩山的另外一个好友元丹丘那里玩耍,三个人是喝了个通宵。一边喝酒一边唱歌,一边还不忘着写首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多么潇洒自在呢?李白一边喝酒,一边在回忆自己追名逐利的一生。感觉早上自己还是一个少年,到了晚上却已经成了一个老头儿。
他认为这人生就应该及时行乐,千万不要浪费了大好时光,也一定要多喝点酒。现在失意只是一时的,将来自己的才能肯定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04李白接触到了皇族,就必须要给皇族们写几首诗。李白是个聪明人,他在朋友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下,终于见到了唐玄宗。唐玄宗很欣赏李白的文采,将他封为翰林学士。
其实这个翰林学士,那就是给唐玄宗和众位皇族妃嫔们写诗取乐的差事。李白也不嫌弃,只要有这么一个机会,他认为将来自己肯定可以飞黄腾达。
- 给杨贵妃写诗:
在遇到杨贵妃以后,李白立刻意识到了自己人生的机会来了。因为杨贵妃太美了,他酝酿了多时,一口气给杨贵妃写了三首绝代名诗。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问世以后,李白的名声大噪。杨贵妃对此也是爱不释手。可是唐玄宗却为此红眼了,把自己的爱妃写得如此出色,唐玄宗不嫉妒才怪。
- 给永王李璘写诗:
唐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对李白也是非常欣赏,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永王李璘认为李白才气过人,所以想要把李白拜为自己的军师。
李白心里一想,这不是飞黄腾达的时候到了吗?所以他立刻答应了下来,并且开始给李璘写诗。他越想越兴奋,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卿相级别的大官了,于是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李璘手握兵权,盘踞在江南地区,当他出征平叛的时候,李白还不忘给永王李璘打打气,所以写道:
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后来唐肃宗李亨在看到这些诗以后,立刻把李白给打成了反叛分子。这不是明摆着嘛!李白把安史之乱比作永嘉之乱,而永王李璘就是再造晋朝的司马睿咯?甚至把永王李璘比作唐太宗李世民。唐肃宗看了当然是气不打一处来。
总结:其实写诗,那就是写经历。一个人的经历在那里,那么诗句里所表达的感情,肯定是跟这些经历有关系的。好的诗句是不可能出现在冥思苦想的书房里的,一定是作者在经历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以后,忽然回味过来时的感受。
参考资料:《全唐诗》
历史上李白一生的经历对其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邀请李白现身说法。
要讲李白一生的经历对其的创作有什么影响,还是请他穿越到这里,来个现身说法吧:
诸位好!今天应邀来到此地,深感荣幸。现在简要地回答一下我的经历与创作的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没有我跌宕起伏的经历,便没有我灿若星河的诗篇。
这不是我冲壳子。2000余年后的今天,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还知道我李白的大名,还在读我的诗。岂不自豪而仰天大笑?
下面结合我写的诗,稍展开来谈一谈,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我在少年时期的经历是读书、学剑术、结交道士。
我自幼聪慧,曾经在众宾客面前,以萤火虫为题,即席赋诗: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怎么样?神童吧。我勤奋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几岁就写出名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清王夫子佩服得要死,说我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从此诗也可以看出,我很早时就和道教结上了缘。
到了二十几岁了,该去外面闯荡了。用你们现在的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再说,我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我的政治抱负,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说得很明白:“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以实现我“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于是我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广交朋友,拜谒名流,希望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我想像我这样旷世之才,用不着通过应试做官。可是偏偏那个叫李邕的渝州刺史当面轻视我,冷淡我。我相当生气,就写了《上李邕》回敬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后来,我又见了不少名流大官,甚至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自荐书。可一直未得到他们的赏识,以致整整浪费了我十多年时间。
为什么会受到这般冷遇?当时的想法,是他们这些人忌妒我的才华。现在明白过来了,是自己不谙官场套路,不懂怎样跟上层搞关系。以为凭大才便能得到官僚们赏识。我错得离谱了!
不过,我终究有了机会。也许是我也信仰道教的关系,和修道的玉真公主有了共同语言,同时,又结识了贺知章。于是就被引荐到了皇帝那里。
我当然欣喜若狂,心潮澎湃,入京城前,在家写出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你们肯定读过这首诗,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写得怎样?这是诗仙笔法,自我之后,何人可以超越?
我以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可尽情施展。谁知道,唐玄宗虽然赏识我,可只安排一个待诏翰林的小角色,让我当御用文人,整天跟在唐玄宗杨玉环后面,写写应景诗,郁闷死了。在宫中,我应诏也写了不少诗,那首“云想衣裳花想容”至今令后人遐想。
一年后,皇帝就赶我出宫了。现在有许多人说我“赐金放还”跟杨玉环有关系,其实不是。我自己也不很清楚,估计与我偏激、恃才的性格有关系。好喝酒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从政之路从此阻塞,理想和抱负从此破灭,我只能在山水间寄情,在问道上访仙。最后在齐州正式做了道士,
我的一生中,游历占了我大部分时间。我到过湖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方。并在安陆居家十年。
在游历中,我写下了几百首流传至今的诗篇。可以这么说,我的几乎所有著名诗作,都是在游历经历中产生的。相信诸位都读过那些名作,这里不再啰嗦了。
我的经历对我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最后我用一句话做结论:我的经历是我创作的源,我的性格是我创作的魂。
谢谢诸位!
李白游历路线图历史上李白一生的经历对其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灵感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或许年轻时的灵感更多的来自与对未来的想象,那后半生大多数都是感叹生活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就连才华横溢的李太白也有着官场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没有当年的那种积极入仕的情感了,只能寄情于山水。
少年时候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是呀,要是我有李白这样的天赋,那得骄傲到什么程度呀,李白,有骄傲的资本。从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中,体现了李白希望能踏上仕途,为国家分忧,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是他作品前期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仅剩下的诗篇已经突显了他的才华。
游历时期的李白,他的作品大多数来自于他的所见所闻。游历天下是一个经验的积累,结交朋友,游山玩水都是诗词的灵感来源,没有这样的经历,李白的创作或许还是停留在初始的阶段。
在李白进入仕途,然后厌倦了朝中的尔虞我诈,然后归隐山林,这期间的诗可以说是表达了李白内心最挣扎的一个时期,虽有远大的抱负,却没有能力去实施,这就是最大的遗憾呀。
总有人说,能从一个人写的字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其实细细的品读李白的诗,我们就能在字里行间体会李白的一生,能感受到那种生不逢时的遗憾。
历史上李白一生的经历对其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少年时期的李白:
5岁时,李白随着父亲来到了江油县(如今四川省绵阳地界)。自小天资聪颖的他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见过他的人都曾赞不绝口。有书记载称之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作赋凌相如。赞美的就是李白的聪明和不凡。
青年时期的李白:
在李白25岁时,由于自负,不屑于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游历拜访的形式,获得引荐,到湖北安陆时,与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在此期间因为生活经历主要是走亲访友和游山玩水,所以其创作的诗歌主要以山水诗、乐府诗和赠别诗为主。
山水诗有:《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望天门山》《横江词》《望庐山瀑布》等。
乐府诗有:《江夏行》《长干行》《乌栖曲》《越女词》等
赠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江上吟》《丁都护歌》等
中年时期的李白:
在42岁到45岁期间,李白曾两次入仕长安。开元后期一次,无功而返。元宝元年,因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被皇帝诏入长安在翰林院任翰林学士。在此期间,李白因为自恃太高,桀骜不驯,而遭受排挤和皇帝的不满,最后落得被赐金放还的下场。虽然李白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却在创作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在京的三年生活,尤其是和皇帝大臣们的接触,使李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腐败黑暗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以此创作了很多包含批判和揭露的诗歌。这一时期的李白作品,较之前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乌夜啼》《子夜吴歌》《送友人入蜀》等
中年后期的李白:
离开长安之后的李白,选择了再次游历。在洛阳遇到了正要赶去长安的杜甫,两人结伴游历近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李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战争带给百姓的疾苦,使他的作品变的更加锋利无情,揭露和批判当局的腐败和对百姓带来的苦难。
主要作品有:《远别离》《古朗月行》《战城南》《北风行》《梁园吟》《将进酒》等
老年时期的李白:
安史之乱后,李白隐居庐山不问世事。但因曾被犯上作乱的永王李璘招为幕僚,受到牵连。在肃宗镇压永王之后,李白因“附逆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县附近),因玄宗还都,大赦天下,才被赦免。然而在赦免不久,李白就因病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而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社会现实和对国家的忧虑为主,但也不乏有抒发他报国壮志和蒙冤受贬心情的
主要作品有:《猛虎行》《经乱后将避地郯中留别崔宣城》《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赠张相镐》《南奔书怀》《早发白帝城》等。
老年时期的李白:
安史之乱后,李白隐居庐山不问世事。但因曾被犯上作乱的永王李璘招为幕僚,受到牵连。在肃宗镇压永王之后,李白因“附逆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县附近),因玄宗还都,大赦天下,才被赦免。然而在赦免不久,李白就因病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而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社会现实和对国家的忧虑为主,但也不乏有抒发他报国壮志和蒙冤受贬心情的
主要作品有:《猛虎行》《经乱后将避地郯中留别崔宣城》《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赠张相镐》《南奔书怀》《早发白帝城》等。
历史上李白一生的经历对其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 李白受到道家影响,精通剑术,喜欢行侠仗义,所写的诗歌中有剑客的豁达与豪迈。
- 二十四岁以后开始游历生涯,经成都,峨眉山,然后东下至渝州,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 受安史之乱影响,李白参加永王东巡而被流放夜郎,几经辗转,最终获得自由,却生活窘迫,寄人篱下。
- 从一个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客,到一个落魄诗人,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现实的黑暗却使他寄情山林,而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逃避现实的思想!
历史上李白一生的经历对其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近)。在武则天称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统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富商。五岁时,李白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
李白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士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数年。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正如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直取卿相,漫游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李白出蜀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遂定居安陆。后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天宝初年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漫游了半个中国,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天宝元年,李白42岁,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得到了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无人知者。”(李阳冰《划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学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际上是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尤其是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政权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权贵,在政治上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于是,诽谤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长安已经多余,便恳求还山,于天宝三载痛苦地离开了长安。
经过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间,他写了一些歌咏宫廷生活的诗歌,但这不是他创作的主流。总的来看,他的创作比前一时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
从天宝三载到天宝十四载,李白又漫游了十二年,游踪启蒙及汴梁、齐鲁、江浙、燕赵。李白离开长安不久便结识了杜甫,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天宝四年开始,李白更热衷于求仙访道,试图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摆脱胸中的悲愤与苦闷,可是,他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治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为深广的忧愤。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二月,肃宗派 弟弟永王以搞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抓进监狱,第二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放不觉 ,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还。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他的作品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李白的诗共约一千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