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史上最成功的托孤案例,那当然是刘备托孤诸葛亮。同时期最失败的托孤案例,那就是曹叡托孤司马懿了。
诸葛亮得到托孤重任以后,殚精竭虑,为蜀汉江山献出了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司马懿在得到托孤重任以后,逼杀了另一个托孤大臣,夺取了曹魏大权,为后代子孙篡位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人的品行,从结果来上来,一眼就能看出高低。当然了如果从成败论英雄的角度来说,司马懿是英雄,而诸葛亮则是失败者。同样是托孤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呢?
有因才有果,司马懿跟曹操学了不少好东西。要说三国第一枭雄,那非曹操莫属。曹操手持天子,号令诸侯,声势浩大,无人可及。他最喜欢做的事情,那就是操控天子。司马懿从曹操那儿至少学会了这么几点。
- 01更换天子身边的人:
曹操将天子的董贵人、伏皇后包括皇子们全部诛杀,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先后嫁给了汉献帝,这些事情司马懿全都看在眼里。
原来事情还能这么操作?司马懿心领神会,他认为只要自己能走到曹操这个位置上,那跟曹操所学来的那些本事,也都能派上用场。
- 02杀掉忠于天子的大臣:
曹操架空傀儡天子以后,将那些忠于汉室的大臣们也全都设计诛杀,整个朝堂之上,只剩下了忠于老曹家的人,和一些不敢发表言论的人。
司马懿心领神会,他后来也将忠于曹家的那些人全部诛杀或者赶跑,整个朝堂之上,只剩下了忠于司马家的人。
- 03自己不称帝,把机会留给后人:
曹操自己没有登基称帝,而是将这个机会留给了后人,随便后人怎么发挥。司马懿也学到了这一点,他虽然也是手握大权,却也不称帝,而是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俩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他们俩日后到底能不能成就大业,那司马懿也就不管了。
- 04够狠毒,斩草除根:
曹操有屠城的习惯,历史记载至少有六次屠城,有发泄的目的,也有斩草除根的意思。司马懿亲眼目睹后,虽是战战兢兢。但是天才的特别,就在于他懂得学习,事后他诛灭辽东公孙渊的时候,也是斩草除根。诛灭曹爽一族的时候,更是毫不留情。
当陈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於是收晏等下狱。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爽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讬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三国志》
所以说不能怪司马懿狠毒篡位,这些事情都是曹操用他的一言一行教司马懿的。而且你非要说他篡位还不准确,因为人家和曹操一样,的确没有篡位做皇帝啊!是他们的后代篡位了而已。
诸葛亮从刘备那里学到了什么叫忠义。刘备这个人虽然褒贬不一,但是身上有一种气质,是很多人都无法学来的,那就是忠义。因为这一身特有的气质,关羽张飞才愿意跟随他一辈子。
曹操曾经煮酒论英雄,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其实他之所以这么评价刘备,是因为刘备身上有曹操没有东西。曹操也想吸引关羽张飞,可是他做不到。
其实忠义这东西,必须要靠身体力行来完成。曹操靠手段和背景笼络了一大帮子豪杰,这是他的本事,刘备靠忠义虽说只能笼络两三个豪杰,但这也是刘备的本事。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三国志》
关羽被东吴杀害、张飞的脑袋被范疆张达送到东吴以后,刘备甚至连江山都不要,也必须要给两个兄弟报仇。
刘备显然不是合格的帝王,居然意气用事到这种程度。但是刘备的忠义之心,也在这次失败的讨伐中,暴露无遗。做兄弟是妥妥合格的。
诸葛亮整天跟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他哪里能学到什么篡位的计谋呢?就算是他本身就有这种技能,也会被刘关张的这种关系给感化的。
刘备临终之前,希望诸葛亮能够取而代之,这可把诸葛亮给吓坏了。如果是曹叡对司马懿这么说,那么司马懿肯定认为是有奸计,这是要弄死他。
可是诸葛亮对刘备却只有感恩戴德,他觉得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如此有情义的主公,所以甘愿为老刘家抛头颅洒热血。
司马懿立了不少功,诸葛亮事业提不上劲儿。当然了,也可以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当年曹操从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是如何一点点升迁的?他每打一次大仗就能往上爬一级。
很显然如果当初汉中之战打赢了刘备,他夺下了汉中和益州的话,下一步肯定是要称帝了,可惜最后被刘备给挡住了,他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晋书》
其实司马懿跟曹操就有几分相似,他之所以如此放心大胆地篡权,那是因为他有这个资本。司马懿平定辽东、奔袭击杀孟达、与诸葛亮对峙多年,这些都是巨大的功劳。
可是司马懿在品位上始终都没有更上一层楼,那么为了给自己的这些功劳一个交代,司马懿篡权就比较合理了。
而诸葛亮就完全相反,他平定了南蛮之乱,也为他争取到了蜀汉所有的兵权。此后诸葛亮多次兴兵北伐,结果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这么个战绩,拿什么去称帝?拿什么去服众呢?这就好比你考了个不及格,还吵着让你爸给你买玩具,你爸要不要给你一个大耳刮子?
所以说诸葛亮不篡权最大一个原因,或许还真是因为寸功未立。如果他打下了关中,或许就能按照李严的请求,加九锡称王。如果能够荡平中原的话,那么可能就走上司马家的老路了。
总结:品行不同,做出来的事情当然也不同。曹操和司马懿属于一类人,早就在给自己培养接班人。曹操的儿子里,曹丕、曹植、曹彰、曹冲个个都是人才。司马懿的儿子里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伷、司马骏也个个都是人才。
还没篡权就想着给自己培养后继之人,这就是为篡权做好了准备。再看看诸葛亮,这辈子只生了诸葛瞻一个儿子,还完全没工夫搭理这个儿子。
诸葛瞻自幼就被诸葛亮留在了成都,诸葛瞻8岁的时候诸葛亮就死了,所以他根本没时间培养这个儿子。这就是差距,诸葛亮如果有篡权之心,那肯定是要把儿子带在身边好好培养的,毕竟后继有人很重要。
参考资料:
《晋书》
《三国志》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
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
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干什么都顺情顺理,人心安服;名不正,则干什么都要受掣肘,很难进行。三国时期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为什么司马懿及子孙竟发展到篡国曹魏,而诸葛亮及子孙却没有发展到篡蜀汉呢?这就有个在权力交接上是争来的还是授予的问题了。
刘备白帝托孤,托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严,但托孤的轻重不同,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定能安国,若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君可自取。”回头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当以父事之。”这是对诸葛亮何等的信任,又是对诸葛亮赋予了无上的权力,等于把一切身后事都交给了诸葛亮。而对李严呢,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在三国时期,统内外军事只是个虚衔,没有实际意义,最终怎么着还得听朝廷的。在此之前,刘备把尚为犍为太守的李严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是涉及中央核心的,但临终却让他留镇永安,已决定了李严很难进入成都的核心层。而诸葛亮呢,已是蜀汉丞相、益州牧兼司棣校尉,集中央、地方与监察于一身,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稳稳的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更何况有刘备让刘禅“事之如父”的遗言呢。因此诸葛亮成了蜀汉实际的掌权人物,这一切都是刘备直接给予的,也是蜀汉众望所归赋予的,不存在诸葛亮通过明争暗斗什么的阴谋手断争过来的。而司马懿呢,就很不一样了,他曾两次成为托孤大臣,第一次是曹丕托孤,托孤的大臣有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人,而主要托孤人还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只是最次要的一个。第二次是曹睿,托孤对象是曹爽和司马懿,曹爽是实权主要托孤人,司马懿是次要托孤人。因此两次托孤,司马懿都没明正言顺得到什么实际托孤大权,要想取得大权只有靠自己争取了。曹丕托孤时,曹氏的曹真曹休的才能功劳都不在司马懿之下,再加曹睿聪明睿智,司马懿根本没有什么资格去争朝中大权,只能看曹睿眼色,唯命是从。到曹睿托孤后,曹真曹休早已过世,草包曹爽成了主要托孤人,此人无才无功,却大权在握,人心不服;司马懿呢,却是有才有功,朝中威望日盛,且皇帝身边也没什么更有才能的人辅佐了。司马懿觉得时机已到,再不争权,恐怕司马家就再无出头之日了,于是他就放任曹爽所为,告老归第,以老迈重病麻痹曹爽,让曹爽对自己放松警惕,而自己暗地却勾联朝臣亲信,豢养死士,时刻准备对曹爽致命一击。终于趁曹爽带小皇帝出城为祖先扫墓之机,司马懿突然起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灭曹爽及其三族,囚曹氏宗亲于邺城,军政大权一下子就全归司马懿所有,曹魏小皇帝也只成了司马懿的傀儡。
诸葛亮的大权是刘备赐与的,明正言顺,没有不心服的,只要自己做事公平公正公道,不私不贪不抢,既使死后,自己也不会受污,家族子孙也不会受牵连受迫害,因此诸葛亮掌权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明正言顺,不必太多考虑身后事。再者诸葛亮继承的是蜀汉丞相,他所效忠的是一脉相承的大汉,大汉得国最正,不存在来路不正情况,因此诸葛亮也没理由更没阴谋去做窃权篡国的事。司马懿就不同了,他身在曹魏,本就是个以欺诈威权篡汉建立的朝廷,得国不正。你曹魏能如此得国,我司马又何尝不能?司马懿的大权是经过自己的一翻拼死拼活明争暗斗争来的,自然得紧紧掌握好,不仅自己,就是自己的子孙也得如此,否则,一旦曹氏反转,司马氏焉有生理?因此司马懿及其子孙必定会千方百计地把权握权,防止大权旁落,这样的结果必定会走向弑君篡国的地步。因此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其结局却截然不同。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都是托孤,都是重臣,但最后的评价却迥然不同。是因为诸葛三代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司马三代包藏祸心,玩弄傀儡皇帝于股掌之中。
诸葛亮年少就以管仲丶乐毅为楷模,隆中策,欲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教育儿子"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托孤后,全身心扑在蜀汉大业上,上前《出使表》,五伐中原。直到病倒在五丈原,真正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愿。
诸葛就是忠义贤相,他死后,成都百姓自发地为他焚香哀悼。皇帝为他建武侯祠。
而司马懿大权独揽,就野心膨胀,欲学曹操挟持皇帝,把持朝政。司马懿临终,将权传给两个儿子。魏国从此就成了司马氏天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两相对照:诸葛忠义,尽忠心,做忠臣。
司马篡逆,篡朝政,改换朝。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第一,人性、人品、人格的不同,古之忠臣良将视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立身之本,践行忠、孝、节、义,忠于君主和国家是一种高尚行为。可以名留青史,可以千古流芳,可与日月同辉。第二,是公天下与私天下的不同。如果是襟怀坦白,无私欲的大丈夫,自当是光明磊落,把权力看作是救济天下苍生,实施公平正义,造福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服务手段,而不是为一己之私,一家之私,为了荣华富贵,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和威严。为了统治别人,高高在上,为了子孙代代尊贵的私天下,当不当皇帝,立不立国,建不建号又有什么区别呢?看来诸葛亮行的是公天下,无疑司马懿行的是私天下。刘备托孤把诸葛亮视为知己,曾言如嗣子不肖,可取而代之,看来也视天下立国为公。而诸葛亮作为忠臣贤臣也对刘备的嘱托视为知遇之恩。因此,尽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报答刘备的托孤。而司马懿学的是曹操。二人都是为了私天下,曹操在世为儿子篡位扫清了障碍。他曾道:“若天命在吾,吾做周文王。”曹丕果然篡位做了周武王,司马懿看在眼里,效仿了曹操。行了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复了曹氏父子的篡汉行径。古人云:“天道至公”,佛家曰:“善恶有报。”诸葛亮做了忠臣贤相,司马懿做了乱臣贼子。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首先,这个题目判定是错误的。司马懿到死都没篡位,真正篡位的是他后人。就像曹操篡汉一样,他只是独霸了对方的朝堂最高权力。从实质来说也算,从正史来说还是不算,只能算篡权而不是篡国。
诸葛亮当时也是蜀国最高权力掌控者,只是没有司马懿做的明显,做的够狠辣而已。其次,诸葛亮也并没有发扬光大诸葛家族的思想,他做的主要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司马懿是被曹操强迫牵去服务大魏的,而且一直被压制和防备,小命随时可能面临岌岌可危丢掉,生存与活下去是司马懿的主旨。让司马家族活下去更强大是其的愿望。因此,两人当然人生走向,心中目标是不一样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