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只有一个破碗就只能讨饭,为什么朱元璋就成功了?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接着开始要饭,结果夺取了天下。可是天底下开局一个碗的人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朱元璋一个人成功了呢?

朱元璋个人的努力,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机缘巧合那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早在战场上战死了。其实还有不少硬件条件,是其他端着碗要饭的人,所比不上的。

01朱元璋有个好发小汤和。

朱元璋的发小不少,帮他开创基业的也有几位,。但是唯独汤和,是对朱元璋帮助最大的一个发小,为什么呢?

  • 汤和是朱元璋的领路人:

当初朱元璋还在皇觉寺要饭的时候,汤和就已经参加义军了。汤和在郭子兴的起义军中做到了千总的位置以后,朱元璋还在要饭。

这个时候汤和想起了自己的这个发小,所以就写信给朱元璋,希望他来参加起义军。汤和给朱元璋的信一不小心就泄露了出去,为此有人便派官军来捉拿朱元璋。

可能是要饭的摊位比较紧凑,寺庙里的和尚都想着把其他人给挤出去。朱元璋本来还想捧着这个碗过一辈子呢,这下子算是彻底没戏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终于答应了汤和,决定参加起义军。并且前往郭子兴处报到。有个千总的发小,朱元璋的日子自然是差不了多少。

  • 汤和对朱元璋言听计从:

汤和这个人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识人。他认定了朱元璋不是凡人,一定可以成就大业。所以即使自己是千总,也总是为朱元璋马首是瞻。

这下子连郭子兴对朱元璋都感兴趣了,几次仗一打,郭子兴立刻明白了汤和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将朱元璋提拔为镇抚,一下子就比汤和官大了。

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明史》

此后汤和便紧随朱元璋身旁,跟随他一起攻城略地。那些跟朱元璋差不多岁数的人,都不肯屈居朱元璋之下,汤和虽然比朱元璋大三岁,却依旧认真地听从朱元璋的调遣。

有人捧着你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人还是你的发小,还比你岁数大些,带你参加义军,还帮你不断升迁。这样的发小真的是千年才修来这么一个。

不管后来汤和为朱元璋立下了多少功劳,其实那些都抵不上最初拉朱元璋一把的时候。因为创业的时候,起步是最艰难的。同样是发小,周德兴就是朱元璋有点成绩以后,才来投靠的,所以在朱元璋心目中,就比汤和差了一大截。

02朱元璋有个好老丈人郭子兴,和一个短命的大舅哥郭天叙。

你要是真的相信开局一个碗就能夺取天下,那我也没办法。其实任何白手起家,如果没有贵人相助的话,基本都是白搭。

朱元璋也毫不例外,他最初的确是一个碗活命。可是他却不是靠一个碗起家的,他是参加了起义军,在起义军中一步步升迁,这才起家的。

所以说开局那个碗,不能算是开局,只能算是预告片,对朱元璋的创业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价值。

  • 有个靠山好起家:

朱元璋在起义军中,本来也只是个普通的将领,就算他表现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领袖的地位,因为古代人是讲究世袭的。

这就好比是一家大公司,董事长会把自己的位子让给跟自己没血缘关系的总经理来做吗?有可能会,但是几率很小。而且一般总经理要么是他的女婿,要么是跟他家联姻了。

朱元璋就是碰到了这么好的事情,你上哪儿说理去?当时郭子兴收养的女儿马秀英,一眼就看中了朱元璋。

这么一来朱元璋可就成了郭子兴的女婿了,有了这一层关系以后,朱元璋蹭蹭蹭又往上爬了一大截。最终爬到了郭子兴副手的位置上。

  • 大舅哥不巧挂了:

郭子兴是有儿子的,他的次子郭天叙在郭子兴死后,被小明王任命为元帅,其实就是继承了父亲郭子兴的衣钵。

子兴三子。长子前战死,次天叙、天爵。子兴死,韩林儿檄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及太祖副之。天祐,子兴妇弟也。太祖渡江,天叙、天祐引兵攻集庆,陈野先叛,俱被杀。林儿复以天爵为中书右丞。已而太祖为平章政事。天爵失职怨望,久之谋不利于太祖,诛死,子兴后遂绝。有一女,小张夫人出者,事太祖为惠妃,生蜀、谷、代三王。---《明史》

本来想要上位的女婿朱元璋岂不是没机会了吗?嘿嘿,就在这个时候,郭天叙被叛徒出卖,就这么死掉了,你说巧不巧?

这么一来跟郭子兴关系最铁的,当然就是朱元璋了。再加上朱元璋本身在军中的威信就很大,当仁不让就做了一把手,这是他成就大业的基础。

03朱元璋比一般人要狠,这也是成功的关键。

朱元璋是真的狠,在关键时刻绝对不手软。郭天叙死了以后,小明王将朱元璋扶正,成为义军领袖,这个时候郭子兴的小儿子郭天爵表示不满。

郭天爵认为自己是郭子兴的儿子,怎么能没有继承权呢?于是郭天爵就打算除掉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抓到以后,当机立断就把郭天爵给杀掉了。

小明王韩林儿本来是起义军共同推举的盟主,相当于是皇帝。朱元璋在功成名就以后,对这位小明王也丝毫没有手软。派人去请小明王的时候,在半道上让他失足落水淹死了。

明年,张士诚将吕珍围安丰,林儿告急于太祖。太祖曰:“安丰破则士诚益强。”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明史》

朱元璋最狠的地方,当然是在建立明朝以后,一个胡惟庸案子杀了3万人,一个蓝玉案子杀了1.5万人,此外还有贪腐大案,也杀了不少人。

开国功臣中,有9个国公、20多个侯爵都被朱元璋给宰掉了。手段如此狠辣的人,在世上还是比较少见的,刘邦杀功臣不过也只是杀了几个异姓王而已,跟老朱完全不好比。

总结: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后面全靠自己的努力。

由此可见,朱元璋所依靠的硬件条件还真的不少。其实我们需要综合来看这件事,有很多人有这些硬件条件,但还是成不了事情。有些人就算有机会得到这些条件,不努力还是会失去。

朱元璋所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靠着他的努力和智慧得来的。他靠着自己敢打敢拼的精神,使得汤和对他言听计从。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勇敢,博得了马秀英的芳心,从而成为了郭子兴的女婿。

朱元璋这个人最不简单的地方,那就是起于微末,对自己的人生却充满了信心,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条通天之路。

参考资料:《明史》

为什么别人只有一个破碗就只能讨饭,为什么朱元璋就成功了?

普通人讨饭,只是为了活着;而朱元璋讨饭,在保证自己活着的同时,游历四方思考人生,并且始终坚持学习,懂得借势而上,懂得隐忍。下面笔者具体说一下:

1.在最难的时候始终坚持学习。当时朱元璋一路乞讨,饥一顿饱一顿,但就在那种形势下,朱元璋依旧坚持记录自己在各地的所见所闻,坚持阅读乞讨来的一本破旧《资治通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当温饱无法解决时,就不会想太多,脑子里都是怎么活下去,而朱元璋心怀天下,想的是怎么改变现状。

2.朱元璋善于抓住机会寻找靠山。在参加起义后,朱元璋在打天下初期,没有背景靠山,于是朱元璋先找小明王当做靠山,等自己强大后,他又独立了出去。因为他明白,刚开始,自己弱小时,应该主动找靠山借力,当自己强大后,就要学会独立出去,否则不仅又功高盖主被杀头的危险,万一哪天靠山倒了,自己也会跟着陪葬。

3.朱元璋深谙中国官场政治艺术。他对待权利,拥有野兽对待猎物一样的本能,他不仅有强烈的权力掌控欲望,更有可拍的耐心,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始终能在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判断出合适的时机,然后在关键时刻一击致命。

综上所述,朱元璋跟寻常的乞丐完全不一样,他行乞是被当时天灾人祸瘟疫逼的,同时他不是为了行乞而行乞。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有着强烈的欲望、可怕的耐心、长期的潜伏等待,这样的人遇上那样的乱世,可谓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

喜欢就点赞评论转发关注吧!愿我们共同在的历史长河中奔流不息!

为什么别人只有一个破碗就只能讨饭,为什么朱元璋就成功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别人拿饭碗讨饭可能是因为懒,但朱元璋拿碗讨饭那确实是他家太穷了,又遇上天灾人祸,那是他没有办法。

其次要说的是,朱元璋这人虽出生卑微,但是有鸿鹄之志,不甘于现状。

但关有这些是不够的,朱元璋能一步步从一个小乞丐到权倾天下的开国皇帝,主要有以下几点:机遇、杰出的军事能力与政治才能、运气。

先说机遇。如果不是元朝异族统治,苛政天灾,如果朱元璋生活在太平盛世,那就不会有农民起义。朱元璋自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最多是个死,不反早晚也是像家人一样饿死,大丈夫来到世上,不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结果单车变航母了)

再说军事能力和政治才华。你说还真是不得不佩服朱元璋身边的人,打仗怎么这么厉害。童年的玩伴,老乡,儿子,侄子,养子各个都是一等一的军事奇才。徐达常遇春真说起来这样的可比关羽张飞还厉害。

但有了这些人并不代表朱元璋打仗不用动脑子,你若研究明史,你会发现有许多仗,朱元璋的意见与大部分人不和,但偏偏他是对的,最终反而赢了。这就是朱元璋军事能力的体现。

政治才华就不会说了,上面说了武将,朱元璋的文臣拿出来和历史任何一个时代比都不逊色。这些文臣武将可不是傻子,但被朱元璋那是拿捏得死死的,最终还被一一铲除。只34个开国功勋,最终只剩下4个善终,就问你服不服。

最后要说的就是运气了,朱元璋多少次死里逃生啊。鄱阳湖大战,他刚离开旗舰,旗舰就打沉了。鄱阳湖大战要不是风突然转向,胜负犹未可知啊。

整体来说,同样的开始,不同的命运。朱元璋能一步步走到最后,吴他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创业励志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

为什么别人只有一个破碗就只能讨饭,为什么朱元璋就成功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从一个社会底层的乞丐打拼到人生的巅峰,成为帝王,确实是一部成功的励志史,其中很多精神值得后人研究学习。

我个人觉得朱元璋人生成功逆袭,有以下四点因素:

首先,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当时暴元的统治已不得人心,各地义军如火如荼,朱元璋顺应大势,不甘心永远做一个讨饭化缘的和尚,加入的起义潮流,参加了郭子兴义军,相当于我们加入一家创业型公司,成为一名低级打工仔。

二,把握时机,展现自己,叩开职场晋升之门。明史中有这么一段,郭子仪和孙德涯二人夹击元军,不过郭子仪有自已小算盘,想让孙首先出战,和元军血拼,自己再出战渔利,朱当是仅为一名小兵,却敢和领兵主帅争执后斩杀之,后这次战役大获全胜,在义军中赢得好口碑,逐渐让老板赏识。

三,是吸纳了大量人才资源,适时自立门户,这些人才一部分是发小,一部分是老乡、义子,还有像李善长、刘伯温等,这些名士则是他用自己的智慧,人格魅力降服来了。识人、留人、用人乃是帝王术至高境界,朱元璋玩得炉火纯青,我猜想这与他云游四方,化斋讨饭,阅人无数的经历不无关系。

四,正确的创业路线,上有老大元政府时刻打压,虎视耽耽,朱采取缓成王策略,不引起老大注意,暗中采取筑高墙、广积粮,韬光养晦,养精蓄锐。让元庭把注意力放到其他称王的陈友谅、张士诚老二身上,让他们消耗彼此的力量,乱世生存需要大智慧。

五,面对竞争对手,打的打,拉的拉,合从连横,在战争中壮大自己,最后成就帝王霸业。

总之,朱元璋这个传奇的乞丐皇帝,历史的大势加上个人的大智慧,再有一帮人才的支持,成就了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

为什么别人只有一个破碗就只能讨饭,为什么朱元璋就成功了?

蛟龙未遇,暂居云雾之间。君子失时,屈守小人之下。文章冠世,孔子尚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曾钓于渭水。朱元璋有过讨饭的经历,那也只能说明朱元璋时运不济,但他本身自带的品质和性格就已经注定,只要老天给他机会,他这种人就会牢牢把握,而一飞冲天的。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的奋斗史.

明太祖朱元璋,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人,祖上前八代都是贫农,到了朱元璋的祖父、父亲辈,朱家仍然“居无定所”,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后来在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做了租地的佃户。少时穷苦,以帮人放牛填补家用,元至正四年,安徽凤阳一带水旱灾害瘟疫交加,半月之内,朱元璋的父母兄侄接连病死,寡嫂带着幼子出走他乡,几口之家,转眼之间只剩下朱元璋孤独一人。无赖入皇觉寺当和尚以图温饱。谁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只能停薪留职,靠托钵沿街乞讨度日。21岁重返寺庙,《皇朝本纪》记载:“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也就是说,在外面游历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开始发奋读书.这几年的寺庙生活,应该就是朱元璋书本知识的主要来源。(生活无着,还能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样的人不成功也难)

一晃三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以朱元璋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但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把朱元璋推上了时代的舞台,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燎原之势,1352年,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攻下濠州,自称元帅,然后据豪州坚守,元朝派来镇压濠州红巾军的军队,不敢攻城,只能抓百姓顶数,寺庙已不再安全。这时候,朱元璋接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发小汤和给朱法师写信了,小时候一同放过牛的伙伴汤已经再郭子兴手下做了千户,深知朱元璋的能力的汤和在信中劝朱元璋“速从军,共成大业”。最要命的是有人知道朱元璋接到造反信并已经张扬出去了,权衡利弊,朱元璋既忧且惧的踏上了造反之路。

朱元璋“度量豁达有智略”,从军不久便脱颖而出,被郭子兴收为宗人,待同子弟,又将义女嫁给了他。从此人们称他为“朱公子”。他也起了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同年,朱元璋奉命回家乡招兵。他以旧时伙伴与同乡徐达等人为骨干,招集了七百多人。次年,他发现郭子兴“无足以共事”,乃带领二十余名心腹另谋发展。(当断则断,并且有自己的团队)朱元璋率军南下,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

1368年,在南征北伐的凯歌进军中,朱元璋称帝于金陵,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史称洪武帝。

为什么别人只有一个破碗就只能讨饭,为什么朱元璋就成功了?

朱元璋在吸取了历代北伐失利的教训后,制定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北伐计划: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吸取了东晋刘裕北伐的成功经验。他只是修改了一处,就是不浪费兵力攻长安,明军只拿下潼关,并以少量兵力守关即可牵制西北元军。这样此后,就可以集中力量直取大都。

他的这一招妙棋,打破了历代兵家『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思维定势。集中明军,以优势兵力先取徐州、山东,借助大海掩护其侧翼的地理优势,强占淮北,作为下一步北伐的跳板。

在拿下山东之后,明军可谓一路顺风,除了攻打山西时,遇到元军顽抗之外,其余战役都是非常顺畅,几乎是势如破竹。在最后攻打大都时,元顺帝非常配合的弃城而逃,于是明军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北伐的完全胜利。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