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邓艾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地理学家,他用自己的性命和三万将士,做了一次豪赌。不可否认,他有赌的成分,但是他赌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四川那边转一转,漫山遍野全是隧道。可以说如果把高铁和隧道给停了,你现在想入川,除了飞机也就只能做梦想一想了。

因为蜀道难真的不是盖的,打通成都平原和外地的道路交通,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由此我们就不难想到,当年邓艾从阴平小道入川是多么的不容易。

邓艾奇袭成都,的确是碰运气去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钟会的20万大军,被姜维死死地挡在了剑阁道。没办法入川的道路狭窄而且易守难攻,钟会就算有百万雄师,也只能挨个从剑阁道通过。

邓艾心想,这么搞纯粹就是跑到前线来混日子了,他认为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地理知识,极有可能就要荒废了。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三国志》

为此邓艾决心换条路试试,根据他亲自跋山涉水各种考察,最终找到了一条阴平小道。于是邓艾就带着大军想要从阴平小道进入成都平原。

一路上走了七百多里山路,一个人影子都看不到。可见这地方谁也想不到会有一条小路,这条路本身是不通的,邓艾走进来才知道,心里也有点后悔。

不过既然已经入了坑,索性就想办法把坑给填平了看看。于是邓艾带着大军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上山高谷深,十分艰难。

尤其是大军所需要的粮草,运输起来那叫一个艰难。邓艾终于意识到了诸葛亮当年北伐运送粮草是多么艰辛。

他知道如果在入川之前断粮,这三万人马可就全部断送在这里了。所以说这是一次豪赌,一次没什么把握的豪赌。

邓艾偷袭成功,还真的是偶然中的必然。

邓艾当然有想过后果,一旦粮草断了,这帮人根本就不可能再听从他的号令,到时候在山川险阻之中,反而是最危险的。

  • 01为此邓艾身先士卒,遇到危险的地段,他总是亲自出马勘探。

当时全军上下,只有他懂得地理知识,其他人进来了以后,也只能依靠这位地理学家了。邓艾常常用毯子把自己裹挟起来,从山坡上滚下去,以此探路。可见他为了大军成功抵达成都,的确是花了不少心血。

从努力程度上来说,打下成都是必然的结果。可是从现实角度上来说,有时候努力还真的未必能成功,所以这是一次偶然的成功。

  • 02邓艾最担心的就是粮草问题,当时也的确出现了粮草短缺的情况。

如果七百多年山路走下来,依旧找到不入川的口子,那么好了,大家就地,把自己火化了就行了。

好在最后时刻,邓艾大军终于到达了江油,蜀汉压根没想到邓艾真的会从这边下来,所以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守备,守将马邈一眨眼就投降了。

在江油得到了物资供给以后,邓艾大军这才有了灭亡蜀汉的资本。这一路走下来,的确是艰险异常,成功失败的几率各占一半,就看你敢不敢出手了。

入蜀以后,邓艾依旧九死一生。

蜀汉这边不是傻瓜,他们得知江油被人给占领了,立刻调遣卫将军诸葛瞻前去绵竹镇守,以防邓艾来袭。

这个时候的邓艾是兵困马乏,应该是没有什么骑兵,以步兵为主。对付以逸待劳的诸葛瞻,其实他心里是没底的。

可是他有的选吗?根本就没有退路可选,后面就是阴平小道,这条路下来一趟代价已经很大了,更别说要再走回头路了。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三国志》

何况邓艾他甘心吗?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邓艾如果在这个时候放弃了,那他才真的会气得吐血。

所以他立刻派遣邓忠和师纂左右夹击诸葛瞻,结果被诸葛瞻杀败。邓艾心里咯噔了一声,因为如果打不过诸葛瞻的话,那他们还是都要死在这里。

所以这个时候邓艾领袖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他告诉大家,存亡之际在此一举,要么就是打赢对手,要么就是全部战死,没什么好说的。

在邓艾的激励之下,将士们奋勇杀敌,终于将诸葛瞻击败。除了姜维大军以外,蜀汉唯一的一支有生力量被邓艾击溃,刘禅也只能出城投降了。

总结: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谁还不是九死一生的努力。

我们去看成功的人,往往都只能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那一面,至于他们过去的艰辛,其实我们是看不到的。

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错觉,感觉这帮成功人士,似乎没吃多少苦,就爬上了高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三国志》

谁的成功会一帆风顺呢?除了上一代人的努力给了你照顾,普通人走向成功,必然是要披荆斩棘的。邓艾其实也是一样,他打下蜀汉,其实必须要经历重重难关:

  1. 第一就是山路险阻的问题,士兵们难以逾越这样的天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邓艾甚至不知道前面是否真的能走得通。
  2. 第二就是粮草殆尽的问题,如果在粮食吃光之前,他们还没有到达成都平原的话,那他们都要饿死在这里。
  3. 第三则是遭遇蜀汉内部强大的军事镇压,毕竟这是人家的地盘,诸葛瞻等人养精蓄锐多时,而邓艾大军却疲惫不堪。

所有的困难都被他克服了以后,他这才拥有了丰硕的果实。可问题是,其中任何一个困难邓艾没有坚持住,那一切的努力可就都付之东流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说到邓艾的偷渡阴平也是如此。)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坦率讲,这里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刘禅后期“亲小人,远贤人”,蜀汉必然要在他的手里断送掉;偶然性是指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是一系列可一不可再的偶然性的叠加。正因为邓艾的奇袭成功,后世对他的评价普遍比较高。

蜀汉灭亡的必然性:从两个“带路党”说起

对邓艾而言,偷渡阴平,是灭亡蜀汉的关键行动。然而一路上却是险象环生,阴平偷渡成功了,可接下来全军就面临断粮的险境。而阴平一带偏偏又是“野无散谷”,毫不夸张地说全军命悬一线。就在他们毫无指望地外出“因粮于敌”时,捡了一个大便宜:荒郊野外居然有炊烟数十起,原以为是村落,结果居然是数千蜀军在此扎营,而且他们还没放警戒哨。于是偷袭得手,更不可思议是这伙蜀军的头人田章,就因为邓艾把自己的外衣披给他、还说了些好话,就做了“带路党”,带着他们避实击虚,一路直捣成都。如《三国志-邓艾钟会传》所载:

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

如果说邓艾是灭蜀的首功,那么无疑,田章就是邓艾的首功。遇到敌国将领带路,这无疑是可一不可再的大好运气。无独有偶,钟会也遇到了这样可一不可再的大好运气,而且还是个“开门党”。如《三国志-姜维传》所载:

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蜀汉蒋舒为什么做了“开门党”呢?裴松之所做的注中引述了《蜀记》的记载:

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令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钟会和邓艾的伐蜀大业是在蜀汉将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完成的

(凡是一分为二,“带路党”不能一概否定,要是这种的,不得点个赞啊?!)

征伐它国,能遇到来自敌国阵营内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本来就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关键是钟会和邓艾这两路居然在关键时刻和关键地点都遇到了,而且远不止他们这两位,刘禅身边有黄皓和阎宇等“无事党”,马邈又是个“开门党”,到了成都城下又有谯周这个“劝降党”。只能说这不是偶然的。其实在最初动议伐蜀的时候,以司马昭的视角就看透和指明了这种必然性,如《三国志-钟会传》所载:

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今其内部已腐,大臣失信,我今伐之,如执掌耳。

如《晋书-文帝纪》所载:

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这时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出师表》中诸葛亮结合后汉衰亡的教训,给刘禅提了一个醒,那就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可惜,随着诸葛亮和蒋琬等一批贤臣的逝去,刘禅对这个教诲早已抛掷脑后。大敌当前在宦官黄皓和阎宇的怂恿下,居然干起迷信鬼巫“敌便不至”、“求仙做法退敌兵”的荒唐事。

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的种种偶然性

(偷渡阴平的起点。如果姜维不撤防,这里都够邓艾好好喝一壶的。)

其实对于邓艾伐蜀成功的偶然性,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古人就已经有了讨论和判断,如宋代陈亮就指出了其偶然性,如《陈亮集》卷七《酌古论三-邓艾》就指出:

吾尝论之,使瞻能拒束马之险,则艾将不战而自渚;禅忍数日不降,则艾将束手而就缚。彼艾特以侥幸而成也,何足道哉!---自古幸而成功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邓艾之欺于后世者也。

不仅如此,邓艾伐蜀成功简直就是一系列偶然性的叠加,至少有以下七个。

偶然性1:邓艾参与伐蜀。

当司马昭决计伐蜀的时候,邓艾认为不可伐,上书陈异不奉命。司马昭感到很麻烦,就派身边的人主簿师篡来作他的司马,其实就是监督他,由此邓艾才作为其中的一路参与伐蜀。对比之下,为什么司马昭任命从未有过西线作战经验的钟会为主帅呢?如《三国志-钟会传》所载:

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敌禽耳。惟钟会与人意同。

照此,正常情况下,司马昭都不会让他参与伐蜀。但只是因为一点,率领蜀军主力的姜维就在他的对面。所以给他的任务是牵制住姜维。所以,如果邓艾要发表感言的话,第一个要感谢姜维才对。

偶然性2:有机会偷渡阴平。

在司马昭的作战部署中,作为西路的邓艾和中路的诸葛绪,任务就是牵制住姜维。而且诸葛绪早已率主力扼守了咽喉要道:阴平桥头。一个在前面堵、一个在后面追,按常理也牵制住姜维。这样邓艾就没有机会偷渡阴平了。可是这时又有了变化:让姜维给跑了。

(邓艾进军路线图。这里有一处错误,就是田章的来路。这是事后钟会为了抢功才谎报的,实际是邓艾刚出阴平就俘获了田章。)

救援汉中心切的姜维来了一个调虎离山,首先攻击诸葛绪的老巢武街,诸葛绪带兵回援。恰在此时姜维突然掉头南下,通过了桥头。等待诸葛绪赶回来的时候,整整迟了一天。这时,面对远去的姜维,邓艾和诸葛绪就成了“观众”。就在这时,邓艾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看准了时机,邀诸葛绪一同涉险度阴平,可是诸葛绪以没有命令为由拒绝了。然后两人就分开了,邓艾独立度阴平,而诸葛绪去与钟会汇合,可是他刚一到钟会找了个理由就把他槛送京师,解除兵权、并其众。(因为钟会出师时,“假节”,有这个权力。)如果不是这样,诸葛绪的职业生涯更长久,历史肯定会留下了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和事迹。

偶然性3:偷渡阴平居然会成功。

首先阴平本来是有蜀汉布防的。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平定阴平(今甘肃文县),北至武都,谓“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因而置戍。这就是蜀汉之前是在此设防的,如果这样,就谈不上“偷渡”,就得首先是强攻了,以阴平的险要地形,邓艾怎么会轻易攻克呢?关键在于姜维对诸葛亮、蒋琬和费祎一直以来的“实兵诸未以御敌”,改为“敛兵聚谷,诱敌入平地”。阴平恐怕就在此时撤防,这就和司马昭所说的“边城外破”产生了呼应。

边防戍所的撤销,使得邓艾在偷渡的过程中可以舒舒服服、毫无阻碍地:

“行万人地七百余里,凿山通路,造作桥阁十二处。”

偶然性4:偷渡之后居然有“带路党”的配合。

(按照原定计划。邓艾是辅助的,是牵制姜维大军的。)

偷渡成功之后,还是一片无人区。邓艾的部署是一万人前行,两万人做后勤,保障供应,可是到了无人区谁都没辙了,马上就要被饿死,突然如前所述遇到了田章,这个“带路党”。具体前面已经说了。尤为关键的是,田章在那里扎营,并且有“伏兵三校”,说明即便撤了阴平的防守,但是蜀汉对这个方向仍然是有防御的。可是来自蜀汉内部的“带路党”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田章,很可能邓艾就会败于处处伏兵。

无独有偶,到了江油关守将马邈又做了“开门党”。倒是他的夫人很刚烈,自杀了。后世几乎是历朝历代都对供奉马邈夫人的庙做了修缮,可见对她的怀念和尊重。

偶然性5:诸葛瞻居然不守城池,打野战。

到了绵竹,遇到了诸葛瞻的抵抗。前面宋人陈亮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为蜀汉都战死在绵竹之战中,一同阵亡的还有张飞的孙子、刘禅的侄子张遵。)

偶然性6:蜀汉宫廷的“鬼巫退兵”。

当邓艾杀进成都平原的时候,蜀汉百姓已经一批批地进山避祸了。进犯的消息早已在民间传开了。可就在这时刘禅在身边人宦官黄皓和阎宇的怂恿下,居然干起迷信鬼巫“敌便不至”的荒唐事。相反,不做任何防御上的部署和调度。这种事发生的概率,简直是彩票头奖啊。

偶然性7:蜀汉朝堂的“劝降党”。

即便是邓艾杀到了成都城下,真实的处境是他也很难赢。除了陈亮的论述,不妨看看同为曹魏官员的袁准的判断,如袁准在《又诸葛公论》中所论:

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当邓艾率领万余人马兵临成都城下时,在蜀汉朝堂上发生了下面这一幕,如《三国志-谯周传》所载:

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 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 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后主犹疑于入南,周上疏曰:“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 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 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 必复反叛,一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 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 也;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逼于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 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 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于今,四也。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 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 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 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绶于人,况祸以至乎!故 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

当时,刘禅和群臣拿不定主意,但是谯周的劝降却无比坚决。于是,刘禅就投降了。

(后人立德邓艾墓。其实邓艾的死,细思极恐。恐怕出征前,司马昭已经为钟会和邓艾二人设计好了人生结局。)

邓艾的身后评价:普遍很高!

尽管邓艾伐蜀是把至少七个偶然性给串联起来的,但是仍然得说:他,是个优秀的将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开始为他鸣不平。后世对他的评价都很高,特别是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魏太尉邓艾”。 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张辽、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而已。

尽管偷渡阴平,是偶然性的叠加,但是他敢干!尽管刚开始想不通,不敢进兵,但是一旦执行就奔着终极目标而去,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甚至是最可贵的品质。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的确,从进兵的效率和效果来看,除了解放战争时一野和刘邓大军两路入川,其他人难出其右。

以上的偶然性那么多,并不是要否定他,反而彰显出他战略眼光和意志品质的可贵。邓艾,很有一套!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邓艾偷渡阴平,出奇制胜迫使刘禅投降,即是侥幸也是必然。

假如刘禅没有撤走诸葛亮早已设防的兵将,邓艾焉能至成都?假如刘禅坚守待援,待姜维回师后,邓艾腹背受敌,焉能不败?所以邓艾是侥幸。

诸葛亮设防布兵,几十年来都是虚设,而且布防在这里的兵要军需,道路崎岖,运输不便,所以把兵撤了。

魏国国力远强于蜀国,待魏国内部稳定后,迟早要灭了蜀国,这是必然。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邓艾偷渡阴平,出奇制胜迫使刘禅投降。历史有两种评论,其一,赞赏邓艾的智勇果断,敢于冒险的精神。其二,刘禅昏庸,不该撤走诸葛亮早已设防的兵将。我则认为不是偶然是必然。诸葛亮设防布兵,几十年看来都是虚设,而且布防在这里的兵要军需,道路崎岖,运输不便,从来路上看来几乎难以逾越,所以把兵撤了,谁也没有在意这件亊。再者,进攻一方只知道剑阁难越,必然会另求突破,既是冒险,也有人敢干。

出奇制胜,古已有之。当年项羽刘邦共攻秦王朝,项羽被阻止在函谷关,而刘邦采取张良的计谋,从卢氏山里穿越陕西商洛直插关中,加快了秦王朝的灭亡。还是刘邦又用张良之计烧毁栈道,麻痺了项羽,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到了三秦腹地。

我说的必然性原因是,一些有坚定信念的人,有決心的人,在困难面前不懈奋斗,总会找到出路。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灭蜀,既是侥幸,也是必然。它是一种隐藏在必然规律下的偶然成功。

我们先说必然性的方面:

蜀汉政权在一代贤相诸葛亮魂归五丈原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是本就国小民疲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由于对朝政又绝对的掌控能力,内政方面能压制奸佞,重用贤良,亲贤臣,远小人,是的蜀汉内部在诸葛亮北伐时不至于出乱子;对外征伐上面,虽然诸葛亮历次北伐均没能成功,但他至少能做到全身而退,有时还有一定收获,能压制蜀汉朝内的本土反对势力,基本上能团结大家上下一心,匡汉兴刘。这一方面得益于诸葛亮的天纵奇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诸葛亮能统揽大权,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诸葛亮死后,先后由蒋琬、费议当政,而军事上面主要由姜维负责,但是军事上的最终决定权不在姜维手中,姜维的历次北伐必须通过蒋、费二位政府首脑的同意才能进行,如果姜维执意北伐,政府首脑不给你筹粮,你怎么办?所以,诸葛亮死后,他的权力被分散开了,没有一个绝对权威,当然他们更架不住宦官黄皓在后主面前进谗言了。虽然这个时期,蒋、费和姜维都是继承武侯遗志的忠良贤臣,基本能维持国家朝政的稳定,但已经开了一个不好的开端。朝廷上已经不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了,而是出现了不同意见的派别,原来潜在的荆州派,本土派,凉州派,以及奸臣派之间的矛盾逐渐爆发,最后被宦官黄皓利用。这就是蜀汉内乱衰败的开始。

特别是蒋,费二位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死后,姜维就更加独木难支了。而且姜维先后十一次北伐中原,不但没有什么战果,而且还做不到诸葛亮的全身而退,消耗了国力,虽然在精神上是可嘉的,但是结果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蜀汉连年用兵,早已兵不思战、民望太平,正如司马昭所说“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这样,就很容易给政敌抓住把柄,在军政上,内宠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排挤姜维,我们不能说阎宇就是奸臣,他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不要白白耗费国力,但他为了目的却和宦官勾结,导致姜维往沓中,“不复还成都”。这对蜀汉是十分不利的。因为“羁旅托国”的人不能在需要他的地方待下去,这是给了魏国可趁之机。

所以说,内部争斗必然会导致蜀汉国力大损,与曹魏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将来被灭亡也是迟早的事,这就是蜀汉被灭的必然性。

我们在看偶然性(侥幸)的方面:

1、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后实力大损,并且也暴露了自身防御上的弱点,蜀汉主力全被姜维带到沓中屯田了,汉中必然空虚,这给了司马昭可趁之机。景耀四年(262年)冬,司马昭决定伐蜀,共分三路,令钟会率主力关中人马直取汉中,令邓艾率兵三万佯攻沓中,以牵制住姜维,令诸葛绪率中路人马在阴平桥头阻断姜维增援汉中的退路。远在沓中的姜维早就看破了司马昭的声东击西之计,并且对钟会的举动有所探知。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是,此时的蜀汉内部已经危机四伏了,后主刘禅没主见,在这紧要关头,听信黄皓的求神鬼话,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看似因为一个宦官的偶然因素,其实这也是蜀汉内政腐败的必然性造成的。

2、面对朝廷的不理不睬,姜维只好自己尽人事吧,率主力急忙回援汉中,并在阴平桥头巧妙的避开了诸葛绪的围追堵截,和廖化,张翼汇合后急忙援救汉中,哪成想汉中已经被钟会拿下了。不得已,他们只好退守剑阁这一蜀汉最后的战略屏障。剑阁险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时的钟会屯兵险关之下,进退两难。本来,这时候,魏蜀双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剑阁了,钟会久攻不下而且后方粮草运输很不力,已经有了退兵的想法,蜀汉似乎又一次的转危为安。谁承想,被邓艾横跨几百里鸟无人烟的阴平小道,天降奇兵搬的出现在成都平原。这一次也看似因为邓艾出奇兵这一偶然因素,但如果不是因为蜀汉国力衰弱,内政混乱,不修武备的必然性导致,邓艾的几千孤军哪能那么容易就跨越几百里山路呢。只要在阴平的险要处安插一支少数的精兵,就足以阻挡住邓艾的疲惫之师。

3、邓艾奇兵成功进入成都平原后,姜维并没有太着急,也没有轻易派兵回援成都,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邓艾只是一支孤军,深入后方,他的粮草不给肯定有限,自己在剑阁守的,曹魏的运粮车队不可能翻过阴平小道给邓艾送粮。只要后主刘禅坚壁清野,闭城坚守的话,等邓艾的补给耗尽,他自然不战自乱。但姜维忽视了一点,他是这么想的不等于后主刘禅和蜀汉的本土派也这么想,他们早就像惊弓之鸟一般被吓坏了,那还能想到坚壁清野,困敌于坚城之下呢。果然,轻易的拍出诸葛瞻出战,结果武侯之子不幸战死。刘禅在本土派的代表焦纵的强烈建议下,只好举双手投降,于是,蜀汉被灭。这最后,也看似因为蜀汉后方的抵御不利而让邓艾的几千人马轻易就灭了整个国家,但是如果蜀汉君臣一心,劲往一处使,何愁灭不了邓艾的几千孤军呢?这也是蜀汉内部矛盾斗争下的必然结果。

所以说,事物就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中向前发展的,我们既要重视必然性的一面,在平时就注重积累,防微杜渐,造成一种好的态势,才不至于到了紧要关头顾头不顾腚,心急火燎的操心哪个偶然事件会毁了我们的大好局面。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困守成都的后主刘禅终于等来了他们宿命中的男人——终结者邓艾。这个来自新野的“乡巴佬”不仅终结了蜀汉帝国,随后还把自己全家老小的命都给终结了,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被他终结的蜀汉帝国末代皇帝阿斗先生却悠哉悠哉的又活了N多年。

邓艾的人生巅峰就是偷渡阴平,最终迫降蜀汉。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邓艾人生只此一战,邓艾一生戎马生涯,还是颇有几分战绩的。

抛开事件,先说邓艾,原名邓范,新野一带的大族人氏,受过良好教育,家境殷实,连年战乱让他从小有着从军报国的人生理想,却时时不尽人意。

曹操攻荆州,他带着母亲随曹操北上,至汝南作为官方名册下的农民,现在来说就是和北大荒集团下面的农民一样,只不过退休有退休金的那种。

由于识字,被举荐为典农都尉学士,也就是个管稻草的一个小官。就这样二十年,无论升什么官,他都是一个管稻草的。二十年后的一天,遇到曹老板的总经理司马懿,司马懿欣赏他,他人生转折了。然后,让他管更多的粮草。

当然了,他是文官,肯定有突出政治主张的。各种利民工程,也保证了魏国百姓,军队的温饱,时不时送粮去还能给主将出点建议,隔空和蜀国大将姜维交交手,略有手段。但是他还是想从军啊,都种地管粮几十年也磨灭不了他心中的志向。

蜀国常年北伐,司马昭为大将军是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不容易啊,黄泥巴埋到腰了终于从军了。邓艾带军颇有心得,面对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帝国军事第一人姜维,双方打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邓艾占的便宜。

出色的军事能力,让邓艾进入了司马昭的视线,成为司马氏极为器重的武力支柱。在这次灭蜀之战中,邓艾和钟会搭伙,一个踹门,一个跳窗,成功的打进了汉中,这是曹魏帝国利国以来,N多年没有达成过的成就了。

不仅如此,就在三军统帅钟会被姜维绊住的时候,他发现一条鸟都不拉屎的阴平道,带领两千人马绕过姜维,直接插进蜀国的都城成都,这招直捣黄龙让他名声大噪,也结束了蜀国的历史。

只可惜此人功高盖主,又不知收敛,这使得他人生的最高点,距离他的人生终点仅一步之遥。当他登上人生最高点的时候,再迈一步,却发现身前已是万丈悬崖,最终邓艾带着他的儿子邓忠被卸磨杀驴,成为了曹魏帝国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但是这不能抹杀他的功劳,有人说他运气太好了,走阴平小道,投机取巧,如果蜀汉帝国在阴平小道的出口依然保持诸葛亮配属的那支部队,那么邓艾的好运也就走到头了。

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如果邓艾没有领兵能力,没有单兵直入的勇气,没有几十年的忍辱负重,他不可能成功。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从不急于不显露才能,一直蛰伏。

并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蜀国已经朝不保夕,灭国只在早晚。蜀国的内部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经济军事实力已经不能与诸葛亮在世时同日而语。

姜维的出兵一部分是遵照诸葛亮的遗命,另一部分更是蜀国集团为了为了转化内在矛盾的一种方式,更造成了穷兵赎武的朝政,然后矛盾继续加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邓艾只不过是加速了他们的灭亡,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

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各个因素的融合,是必然的 ,而蜀国的灭亡也导致了三足鼎立的正式终结,加速了三国归晋的进程,也照应了《三国演义》开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