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令汉帝国畏惧的草原帝国匈奴,后来怎么样了?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匈牙利人,就是西汉时期,被汉武帝吊打的匈奴人。除了名字有点相似外,其实这是没什么根据的。

之所以他们这么认为,那是因为现在的匈牙利人,也喜欢吹唢呐,也喜欢剪窗花,这跟我国陕北地区的习俗十分相似。

除此以外,根本找不到任何匈奴人和匈牙利人之间的联系。按照历史记载,被汉朝打残了的匈奴人,一部分向西迁徙,去了欧洲,还有一部分南下,与中原民族逐渐融为一体。

匈奴在先秦时期崛起,西汉初期最为壮大。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们就已经知道匈奴的强大。最早要追溯到西周的犬戎族,那个时候周幽王为了让自己的媳妇儿笑一笑,玩起了烽火戏诸侯的把戏。

学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史记》

诸侯王们屁颠屁颠地赶过来镐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周幽王对抗犬戎族。结果发现周幽王居然在骗他们,狼来了的孩子上演了,这帮诸侯不愿再来。

等到犬戎族真的来了以后,周幽王的烽火再也起不了作用,周幽王被杀,镐京被犬戎族攻占,西周自此灭亡。这里的犬戎族就是匈奴的前身。

  1. 到了战国时期,赵国、燕国和秦国都曾经为了防备匈奴,各自建立起了长城。尤其是赵国,正是因为与匈奴人的交战中,学会了匈奴人的战法,赵武灵王根据这些东西做出改革,实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力强盛了起来。
  2. 战国时期的匈奴人,所统治的范围包括了现在的蒙古国、西伯利亚、东北等地。在赵国李牧的打击之下,匈奴人安稳了十多年。
  3.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匈奴又被他给打击了一波,河套地区被蒙恬攻占,由蒙恬镇守,匈奴人为此长期不敢南下。始皇帝更是将各国长城连为一体,以此抵挡匈奴人南下。
  4. 西汉初期冒顿单于杀父自立,开始了匈奴的扩张之路。在击败了东胡大军以后,冒顿单于所统治的匈奴异常强大,甚至再次攻占了河套地区,并以此为基地,不断南下骚扰汉朝。

刘邦刚刚一统天下,哪里答应,立刻带兵亲征。结果被冒顿单于给重重围困,差点被活活饿死。最终只能选择与之和亲。

汉武帝时期,匈奴人被胖揍了一顿。

70年以的时间里,汉朝一直跟匈奴以和亲的方式相处,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可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馀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馀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於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史记》

汉武帝是匈奴的煞星,他上台以后,为了夺取权力,主动开始了对匈奴的战争。由卫青和霍去病等人领导的北伐军,打得匈奴丢盔弃甲。

  1. 卫青收复了蒙古河南地区,霍去病夺回了河西走廊地区。十多万匈奴人望风而降,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酒泉、敦煌以及张掖四个郡,以此作为与西域沟通的渠道。
  2. 此后卫青和霍去病更是分兵两路,全歼匈奴左贤王7万多人,封狼居胥山,从此匈奴一蹶不振,在汉武帝时期,再也不敢南下。
  3. 漠南之战、河西之战以及漠北之战,打得伊稚斜单于彻底失去了与汉朝争雄的想法。不过由于他们是游牧民族,而汉朝是农耕社会。汉朝始终只能以防守为主。

到了汉武帝晚年,他意识到怎么打都无法彻底消灭匈奴人,这才想到了止戈为武,重新恢复了和亲制度,而匈奴被汉朝打得老实了以后,终于也放弃了南下,与汉朝结好。

内乱不断,匈奴没时间南下。

伊稚斜单于在位期间,匈奴人被汉武帝打得丧失了民族优越感。这个时候一部分匈奴人已经进入汉朝的领地,与汉民族融为一体。

剩下的一部分,则继续在北方,不过这个时候的匈奴开始了内乱阶段。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右贤王屠耆堂被立为握衍朐鞮单于。结果导致匈奴内讧不断,他本人也被击败后自尽。

  1. 公元前58年,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稽侯栅被立为呼韩邪单于,他上任以后,击败了握衍朐鞮单于,并且逼死了他。
  2. 屠耆单于自立为单于以后,击败了呼韩邪单于。不久之后呼揭王又自立为呼揭单于,右奥鞮王自立为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亦自立为乌籍单于。
  3. 这么一来,匈奴同时期出现了5个单于。公元前54年,郅支单于击败了呼韩邪单于,占据了漠北王庭。呼韩邪单于无奈之下,只好向汉朝称臣,这就是南匈奴。
  4. 北匈奴郅支单于退到了中亚康居,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地区。呼韩邪单于这才重新得以占据漠北王庭。

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带兵出征北匈奴,击杀郅支单于,清除了北匈奴对西域地区的干扰。此后东汉时期,南匈奴多南下向汉朝称臣,而北匈奴始终与西域都护之间,在西域互相征讨。

东汉西晋以后,匈奴人纷纷南下,逐渐落寞。

东汉末年,南匈奴人多生活在河套地区。董卓时期,南匈奴内乱再起,汉朝也没时间管他们,他们一部分南下趁机到中原抢掠了不少百姓。

曹操一统大北方以后,南匈奴再次归附曹操。曹操将南匈奴一分为五,安置在了平阳郡,单于王朝宣告结束。

西晋时期,爆发了八王之乱,这个时候匈奴人南下,五胡乱华的局面终于出现。五胡中匈奴人的数量是最多的。

元海寝疾,将为顾托之计,以欢乐为太宰,洋为太傅,延年为太保,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其子裕为大司徒。元海疾笃,召欢乐及洋等人禁中受遗诏辅政。以永嘉四年死,在位六年,伪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墓号永光陵。子和立。---《晋书》

公元4世纪,匈奴人刘渊在并州起兵,建立了汉国,占领了不少地盘。此后他的儿子刘聪更是攻占了洛阳和长安,灭亡了西晋王朝。

公元318年,靳准又杀死了刘聪的儿子刘粲,刘曜在长安称帝,改了国号为赵,并且灭了靳准一族。羯族人石勒又擒杀了刘曜、刘熙父子灭了赵国。

匈奴人自此衰落,鲜卑族人逐渐强大,并且攻占了蒙古高原,匈奴人逐渐开始分散,从此没了气候,逐渐与各族人民融合在了一起。

那个令汉帝国畏惧的草原帝国匈奴,后来怎么样了?

匈奴帝国的形成过程,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记载他们兴起于蒙古高原,发祥于阴山山鹿,这个马背民族通过不断的战争统一了北方部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这支力量,足以消灭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北方匈奴的威胁依然存在,秦始皇不得不命公子扶苏和蒙恬率20万大军驻防边境,防止匈奴人南下,可见,秦始皇也是畏惧匈奴人的。

汉朝建立时,正值匈奴帝国兵强马壮,刘邦本想挟统一的余威消灭匈奴,哪知第一战就被围在白登山,幸亏刘邦的谋士诸多,且能力出众,采取了贿赂的办法,花大量的金钱和美女买通了匈奴单于的近臣才得以逃脱,从此,汉朝每年都向匈奴进贡,并选公主嫁到匈奴和亲。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匈奴人更加疯狂,甚至戏弄吕太后,但吕太后也只得忍气吞声,继续着进贡和和亲政策,文景两帝时,由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国策,国家逐渐富强起来,史称文景之治,但对匈奴的政策依然没有改变,公元前196年,汉朝政府把刘彻的姐姐嫁到匈奴,同时陪嫁的还有太监中行悦。看到姐姐撕心裂肺的惨景,刘彻心中理下愤怒的种子,发誓此生一定要消灭匈奴。

历史好像真的有轮回,这个刘彻还真的当上了皇帝,史称汉武帝,因此,从登基那一天开始,他便着手谋划灭匈奴的战争。

公元197年,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汉王朝将领,开始了消灭匈奴的战争,尽管匈奴人艺高胆大,旦有汉朝的汉奸中行悦当谋士,但汉朝的军队仍然锐不可当,打得匈奴人无力回天,特别是霍去病,带轻骑长途奔驰2000公里,直捣匈奴王庭,封狼居胥,使得匈奴无颜色,而霍去病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汉武帝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清剿匈奴,使得匈奴内部瓦解,一部分匈奴人南下投降,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子民,另一部分匈奴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土地,迁徙到更远的地方。有证据表明,今天欧州的匈牙利人,就是当年匈奴人迁徙到那里的,同时在俄罗斯、中亚五国也有他们零星的分布,南下的那一部分匈奴人,后来与汉朝的子民在一起不断融合,他们与大汉子民一起,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形成了我们伟大的汉民族。(图片来自网络)

那个令汉帝国畏惧的草原帝国匈奴,后来怎么样了?

匈奴是中国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历史上一直进入中原烧杀掳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抗击匈奴的文字记载。赵国的李牧是抗击匈奴的名将,赵国也修了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修了万里长城主要也是防御匈奴。汉高祖曾被匈奴困于白豋山,陈平、呂后用奇谋解困。到汉武帝时候,汉武帝下決心解除匈奴的边境患害。先后多次进行规模很大的讨伐。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都是这一时期的名将,经过多年的讨伐,匈奴被彻底打败了。一支匈奴人西逃到欧洲去。一支投降汉朝,被汉化。我们行政村就有一个自然村,一千多口人复姓呼延,据说他们是宋朝呼延赞的后代。但呼延赞也是匈奴的后代,按这样追溯他们也是匈奴人的后代,但他们填写民族也写成汉族,被认可了。

那个令汉帝国畏惧的草原帝国匈奴,后来怎么样了?

匈奴这个名字,曾经是中原王朝统治者,最为头疼的存在。

从秦朝末年,一直到南北朝时代,匈奴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当年秦始皇倾尽全国之力,建造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阻挡匈奴南下劫掠。

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上,一部分匈奴迫于中原王朝的强大武力,被迫西迁,最后迁往了欧洲那边。而另一部分匈奴,则是渐渐与中原文明同化,成了中原百姓的一部分。

有关匈奴的故事,我们还得从先秦时期说起。

和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不同,按照史书记载,匈奴其实并不是外族。司马迁曾经在《史记》当中记载,匈奴起源于夏朝末年。夏朝灭亡之后,残存的夏朝遗民,被放逐到了北方草原上。后来,他们在北方草原上逐渐繁衍,最后就形成了匈奴这个民族。

司马迁的这个说法,到底是否准确,确实还有待考证。不过,从周朝开始,匈奴就已经频繁出现于史书,并且开始深刻影响中原文明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一直生活在北方草原上。当时的匈奴人,文明层次还处于奴隶制阶段的初期,过着游牧的生活。而中原这边,在进入战国时期以后,逐渐迈入到了封建制阶段。另外,随着铁器的普及,中原文明的生产力,也开始大幅度提升。

铁器的出现,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所以,到了战国时期以后,匈奴人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本和自己差不多的中原人,忽然变得富足起来,战争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这个过程当中,北方草原上如果出现天灾,生产力低下的匈奴人,就没了食物。这个时候,匈奴人看到南方的邻居,不但食物充足,甚至还有很多金银财宝,自然会产生想要去南方抢劫的冲动。

所以,从战国中后期开始,匈奴人开始越来越多的南下入侵。

然而在此期间,中原地区经过常年的战争,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开始出现。尤其是北方的赵国、燕国、秦国等诸侯国强大起来以后,匈奴人再想以小部落的形式,南下抢劫,基本上就不太可能了。

为了更好地抢劫,匈奴人也不得不开始逐渐兼并。小部落变成了大部落,大部落再去兼并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已经在孕育当中了。

不过,就在匈奴人即将统一北方的时候,中原这边,秦始皇却率先统一了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原文明的战争能力,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不但可以在北方修筑长城,而且还能派遣大规模的军队,进入北方草原作战。

所以,在秦朝建立以后,随着长城出现,匈奴南下抢劫的难度,就变成了地狱级。再加上秦始皇派遣大军,前往北方征讨匈奴主力。最终,匈奴被彻底赶出了河套草原,回到了更北方的土地。

此时的匈奴,因为失去了肥沃的草原,以及抢劫的机会,自身的生存环境,已经恶劣到极致。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匈奴内部的统一,也就势在必行了。

在秦朝末年的时候,匈奴出了一位冒顿单于,最终统一了整个匈奴,建立起了庞大的匈奴帝国。

冒顿单于统一匈奴之后,开始积极向外扩张。除了南方的中原文明,暂时还打不过之外,匈奴周围其他的邻居,根本就不是匈奴的对手。所以很快,东到辽河流域,西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都成了匈奴帝国的疆域。

在匈奴帝国迅速扩张的同时,中原这边,也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经过数年的楚汉战争之后,刘邦统一了中原,建立了汉朝。而随着汉朝建立,匈奴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两大文明之间的碰撞,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200年,匈奴和汉朝第一次交手。在这次战争过程当中,双方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争能力。最后,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上,但匈奴也损耗极大。最后,双方不得不签订和平协议,约定以后用和亲的方式,强化友好关系,尽量别打仗。

汉朝和匈奴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之所以愿意签订和平协议,主要是因为双方都比较强,谁也吃不下谁。但是在这之后,汉朝经过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经历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国力大幅度提升。反观匈奴,因为生产力一直没什么进步,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后,开始不断衰落。

所以,到了汉武帝之前,汉朝开始主动出击。在整个汉武帝时期,汉朝和匈奴多次大战,最后终于打垮了匈奴主力,逼得匈奴不得不暂时退居漠北。另外,汉武帝还派人前往西域,开辟了第二战场。在这之后,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范围,也开始迅速收缩。

不过,汉武帝的连年征战,对汉朝的国力折损,也比较大。所以,到了汉武帝晚年,以及后面的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时期,汉朝开始逐渐逐渐收缩。

不过,匈奴这边的情况,却并没有因此好转。都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匈奴主力被汉朝打败之后,那些原本被匈奴征服的游牧民族,也开始蠢蠢欲动,反抗匈奴的统治。再加上当时北方草原天气不太好,连年天灾。最后,在各种矛盾的激化之下,匈奴彻底分裂,出现了五位单于!

匈奴分裂之后,汉朝也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开始拉一批打一批。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下,一部分匈奴人,彻底退回了漠北。而另外一批匈奴,则是向汉朝表示了臣服。对于这些臣服的匈奴,汉朝也比较够意思,继续开始对其执行和亲政策。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但是之后不久,西汉自身也出了问题。随着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中原地区开始进入了一段相对混乱的时期。在这期间,匈奴也曾想过再次崛起。但可惜的是,就在匈奴刚刚想要再度崛起的时候,东汉就统一天下了。此后,东汉强力出手,将匈奴统一的希望,彻底碾碎。

在这之后,匈奴彻底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

相对而言,南匈奴老实一些,自从臣服于汉朝之后,开始逐渐内迁,被中原文明同化。但是北匈奴还是在搞事情,后来还骚扰了西域。对此,东汉政府也没忍,直接雷霆出击,打得北匈奴实力再次衰退。历史上的‘勒石燕然’,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事情。

经过几十年的打打停停之后,残存的北匈奴,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没了希望。如果再往北退,就是西伯利亚,根本没法生存。而南边的东汉,他们又打不过。所以唯一的希望,就是向西方迁移。

所以,到了东汉中后期的时候,北匈奴的一部分,开始逐渐向西方迁移,后来被西方同化了。

至于留下了的这部分匈奴,接下来的故事则同样传奇。随着北匈奴的主力,迁移去了西方,而南匈奴又臣服于东汉。所以,在东汉中晚期的时候,北方草原上,一度出现了势力真空。在这期间,鲜卑开始逐渐崛起,挑战匈奴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所以,到了东汉末年,以及后来三国时期,中原虽然乱得一塌糊涂,但是匈奴也没能力南下。再加上三国时代,北方的魏国又特别能打,所以三国时代,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侵。

然而,三国时代结束后,到了西晋时代,因为司马家实在是太不争气。仅仅传了两代之后,就搞出了一场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大幅衰退。到了西晋末年,很多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南下,纷纷在北方建立政权。

此后的上百年时间里,北方常年战乱。在这期间,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都曾建立过各自的政权,而且不止一个。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也开始不断和中原同化。

尤其是进入南北朝时代之后,有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北魏的统治者很快发现,如果他们自身不汉化的话,根本无法统治中原。所以,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北魏政府开始主动进行汉化改革。这也使得北方的诸多民族,开始进一步同化。

到了南北朝时代后期,匈奴这个称呼,已经渐渐消失了。不过,这种消失,不是因为灭绝,而是被彻底同化了。

那个令汉帝国畏惧的草原帝国匈奴,后来怎么样了?

公元前60年,也就是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的那一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去世,汗国内部出现了五个单于混战的局面,最终形成了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大分支。

至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这便是南匈奴。

从此,匈奴分裂为两部分,南匈奴成为汉朝的一部分,而北匈奴继续称雄大漠。

汉朝击败北匈奴,是在公元91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北匈奴被窦宪在阿尔泰山击败,漠北出现了权力真空,形成了一个大混乱的局面。

此后,北匈奴一分为四,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1、北匈奴单于弟弟於除键部分

北单于的弟弟本是汉朝支持的对象,汉朝的本意是用来取代北单于的地位,不过他最终叛汉,在率兵逃回漠北的过程中被汉军追上斩首,其部属也被全歼。

2、北匈奴单于残部

北单于被窦宪击败后,率残部远走中亚的乌孙、康居,这一部分的具体人数,史书并无记载。这一部分最终与中西亚、东欧的游牧民族阿兰人、哥特人等融合,一般认为公元4世纪出现在欧洲的匈人便与匈奴有关。不过,匈人不可能完全是匈奴,毕竟时间已经过了300年,匈人至多是拥有匈奴的部分族群。

3、加入鲜卑

北匈奴单于西遁之后,大量的匈奴部族其实仍然留在了大漠。而随着汉军退回中原,与汉军联手击败北匈奴的鲜卑则占据了匈奴故地。

于是,留下的匈奴人便加入了鲜卑,从此成为鲜卑的一员,之后又随着鲜卑人入主中原,比如鲜卑宇文氏便本是匈奴人。

4、加入柔然

除了加入鲜卑外,还有一部分匈奴人始终留在大漠的北部,他们一直到公元4世纪才被柔然所吞并。

柔然,是鲜卑别部,在鲜卑人入主中原之后占据了大漠草原。

以上便是北匈奴四部的结局。

除此之外,内附的南匈奴在西晋末年掀起了永嘉之乱,刘渊在灭了西晋之后建立了汉国,后来有改称“赵”,史称“前赵”,从此我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随着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结束,南匈奴和鲜卑人一样,最终融入了华夏。

那个令汉帝国畏惧的草原帝国匈奴,后来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北方的游牧部族匈奴人,居住在广大的蒙古草原上。他们的生活情形,常受自然条件所限制,他们以放牧马、牛、羊、橐驼来生活,他们为了要饲养这些畜类,每年不得不由北而南,由南而北,逐水草而移动。游牧人,平时的迁徙很有规则,所谓“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汉书·匈奴传》)。



因为汉地有富底的城邑,肥沃的土地,这些对游牧人来说都是富于诱惑性的目标,所以他们时常劫掠汉边境。他们在几个世纪之中,总是突然侵入汉北边郡县,洗劫城市,蹂躏庄稼,掠汉人为奴婢。当汉军云集的时候,他们又回到草原地带,在茫无边际的旷野里四散了。

一、两汉时期的匈奴人变迁

两汉时匈奴人的社会还滞留在家长奴隶制的阶段,奴隶经济还不是匈奴部族的整个经济基础,奴隶只是辅助力量,只是主人的助手。汉元帝时(公元前32年),郎中侯应对匈奴事状称:“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然时有亡出塞者。”(《汉书·匈奴传》从这话看来,匈奴人对待奴隶远较汉人为温和,也就是说匈奴的社会阶段远较汉族社会为落后。



先进的汉族文化渐渐地影响了游牧的匈奴人,匈奴单于也采用了“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尊号,匈奴的王侯们派遣自己的子弟到汉王朝来居住。匈奴人也开始模仿和采用了汉人的习惯 和汉人的服装,近时在蒙古北部发掘了一些埋葬匈奴酋长的坟 墓,发现有战车、汉地的丝织品、织有带翼野兽裂麋鹿的华丽地毯、珍贵物品、伞盖及其他物品。

公元46年(东汉建武二十二年),蒙古高原发生了空前的大旱灾,“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游牧于这里的匈奴族,“人畜饥疫,死耗大半”(《后汉书·南匈奴传》)。在这样大饥馑、大疠疫 的时期中,匈奴汗国分裂了。一部分匈奴人依附东汉,是为南匈奴;大部分匈奴人则向西方迁移,是为北匈奴。自是之后,匈奴遂分南北。

二、北匈奴的变迁

公元91年,东汉复驱逐北匈奴势力于金微山(阿尔泰山)之外,北匈奴遂益更西徙,与以前西徙的匈奴人(郅支单于遗族)会合,越乌拉山及伏尔加河,抵顿河而止。安置他们的帐幕于里海之北,有两个多世纪之久 。

过了两个世纪,北匈奴的后裔在迁徙期中和其他族如阿兰 人混合以后,在4世纪60年代,出现于欧洲东部。5世纪之初, 匈奴已有欧洲之半(自高加索直达易北河),其后立国于匈牙利平原,以那里为中心,进而经略中欧。

5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匈奴主阿提拉(Atil)的兵锋直逼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城下。 而且曾深入高卢,攻陷奥尔良,当时罗马人称之为“上帝之鞭 ( The Scourge of God)。 阿提拉死(公元453年),欧洲的闻奴汗国,为阿提拉诸子所瓜分;匈奴征服地区的日耳曼人,亦群起反抗,因此汗国骤然衰 落。有些匈奴人定居多瑙河右岸,其余的则回到黑海草原。

北匈奴西迁时,经过伊犁河流域,“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的伊斯色克(Isik)湖畔,于5世纪的前半叶建悦般国,“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北史·西域·悦般国传》)。

三、南匈奴的变迁

匈奴既北徙数千里,而南匈奴率五千余落依附东汉。初居五原塞(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以东、包头市西、乌拉山以南),不久迁至四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之纳林)。东汉王朝以巨大的军费,每年一亿九十余万,供给南匈奴,使为西北的外围,以抵御北匈奴。

其后鲜卑的势力,日益西渐,至尽有匈奴故地。且趋五原攻匈奴南单于,杀左薁鞬日逐王。南匈奴感受鲜卑的压迫,于是亦益南徙塞内,到达了晋陕高原北部,最后建王庭于山西离石的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

黄巾大起义爆发,汉政府欲调发南匈奴兵镇压农民起义,匈奴部众不从,杀单于羌渠,别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羌渠子於扶罗既不得立为单于,求助于汉,值汉衰亡,於扶罗遂乘衅将数千骑与白波起义军合兵,略地赵、魏,兵锋及于河南。

后曹操以南匈奴处内地,人口繁殖,势力渐大,始分匈奴为五部,以弱其势。每部置帅,选汉人做司马,来监督他们。魏末又改帅称都尉。左部都尉统万余落,居故兹氏县(今山西临汾市南);右部都尉六千余落,居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南部都尉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都尉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州);中部都尉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东北)。

至此已有匈奴三万余落,分布于今山西汾水流域。曹操还通过并州刺史梁习,“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三国志·魏志·梁习传》)。

这样一来,保塞的匈奴不论上层、下层,全都被置于曹操的有效控制之下。

西晋初年(公元265—287年),塞外匈奴归附者,一次两万余落,一次两万九千三百人,一次十余万口,一次一万一千五百口,前后有十九种,各按部落,居住塞内。而其他所谓“杂虏”之以“内附”而移居中原内地者,亦“前后千余辈”(《晋书·武帝纪》咸宁三年),甚至有“男女十万口”(《晋书·武帝纪》大康十年)的。

十六国时期,匈奴入塞十九种中之屠各种刘氏建汉、前赵政权(公元304—329年);羌渠种石氏建后赵国(公元319—349年);屠各种赫连氏建大夏国(公元407-431年)。

当东汉时,还有一支游牧于青海祁连县西北黑河流域的卢水胡,后来他们也驱着畜群向东北迁徙。魏晋之际,卢水胡的一支已经到达了今天甘肃的张掖、高台附近的黑河流域,而且逐渐从游牧转向农业的定居生活,他们称为临松(郡名,今甘肃张掖南)卢水胡。

这一支的部落酋长大沮渠氏以后建北凉国(公元397-439年)。由于大沮渠氏先世曾为匈奴左沮渠之官,故以官名为氏。后来的人,也因为卢水胡曾为匈奴之官,所以认为他们也是匈奴族了。

这以后,经历了几百年魏晋南北朝的混战,匈奴种已经全然融入到汉族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