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创立汉朝?
刘备所建立的王朝,其实就是汉朝。是对东汉王朝的延续,不过因为在蜀地建国,所以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蜀汉。
蜀汉又被称之为季汉,按照伯仲季叔来排名,西汉就是伯汉,东汉就是仲汉,而蜀汉则是季汉。刘邦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他原来的名字叫刘季,后来觉得堂堂诸侯没有个正经名字不行,所以就改成了刘邦。
蜀汉,是历史上对季汉的一种蔑称。蜀汉其实不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在历史上,刘备建立的就是汉帝国。可是因为势力范围只有蜀地,所以被戏称为蜀汉。
- 在曹魏那边,压根就不承认刘备所建立的汉帝国,所以一直称之为蜀,久而久之,蜀汉就这么传下来了。
- 其实刘备所在帝国内部,压根不可能有人叫自己的国家为蜀汉,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大汉,而且有恢复中原的想法,哪里可能这么称呼自己呢?
- 还有就是吴国那边,当时诸葛亮和孙权签订了协议,支持两帝并存的局面。所以说吴国也是承认汉的存在的,也不会称他们为蜀汉,毕竟是盟友。
只不过最后一统江山的是晋王朝,而晋王朝的基础是曹魏,所以司马家族当然要把曹魏描述成正统王朝,从正统王朝禅让得来的江山,才能是正统王朝。
为此刘备建立的汉王朝,在司马家族眼里,可不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了吗?这是一个成王败寇的世界,失败了,那就任人抹黑,成功了,那就可以随意抹黑任何人。
刘备立志匡扶汉室,建立的自然是汉王朝。刘备是汉王朝的子孙后代,他的祖先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所以说刘备建立的帝国,当然是汉帝国。
刘备是汉皇室的血脉,又恰逢汉王朝灭亡了,那么他自然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那个人。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去更改一个国号。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馀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徵。---《三国志》
汉献帝还在的时候,刘备所期望的,本就是辅助汉室重夺天下,这也是当时益州境内臣民之所以佩服刘备的地方。
天下诸侯都在纷争天下,谁也没有考虑过汉室江山的未来。唯独刘备这个乱世枭雄,至今都没有忘记过汉朝的江山。
这些诸侯们的祖先,过去全都是汉王朝的臣子,他们吃着汉朝的饭,拿着汉朝的俸禄,享受着汉朝的地位,可是到头来却要推翻汉朝。
这在当时来说的确是有些无耻的,为此那些心向汉朝的大臣们,自然是更加愿意跟随刘备,因为刘备是希望恢复汉朝声望的。
当年不少人投降刘璋,进入蜀地做官,其实也是因为刘璋是汉室血脉,能够继承大汉江山,所以才会下此堵住。后来刘璋弄不过刘备,而刘备也是汉室血脉,他们自然还是会臣服于刘备,毕竟当时姓刘的诸侯,只剩下刘备了。
汉朝这块招牌,其实还是管点用的。刘备为什么始终打着恢复汉室江山的招牌?答案很简单,那是因为刘备明白,他自己资源有限,只有靠口碑才能赢得人才前来投靠。
而最好的口碑当然是汉朝这个金字招牌了。这个招牌已经用了400年之久,在吸引人才方面,绝对是最管用的。
当年曹操挟天以令诸侯,其实目的也是为了打着汉王朝的旗帜,给自己的集团招兵买马。荀彧、荀攸、郭嘉等人此前和曹操素未蒙面,曹操当时实力又小。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脩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三国志》
他们全部都是因为曹操手里有天子,这才从袁绍那边投靠过来的,因为曹操再怎么说,所代表的,那是汉王朝正统。
刘备靠着这个招牌,吸纳了诸葛亮、庞统、法正、李严和黄权等人,也靠着这个招牌,让自己的两个兄弟为他出生入死。
在自己没有政治资源的情况,尽可能利用可以利用的上的资源,这才是高人。刘备啥资源都没有,就只能靠着汉朝这块招牌跑江湖了。
什么汉朝不汉朝,其实大家心照不宣。说到底,三国就是一个争夺地盘的过程。谁的拳头大,谁就能做老大。显然曹操的拳头很大,所以他做了三国之中的老大。
- 其实汉朝这种正统思想,是刘备所用的一种道德武器,他就是要让大家不断回想汉朝的好,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 相同的道理,曹操和孙权都在用。在天下人都抛弃汉献帝的时候,曹操不顾一切地将他弄到自己手里,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
- 孙权看似没有为汉朝做什么贡献,其实他一直不称王甚至不称帝,那就是为了避免遭到那些支持汉朝的大臣们反对,继而成为众矢之的。毕竟袁术的榜样在那里,袁术可是孙家的老主公啊。
这三个诸侯心里都知道,争夺地盘和人口才是首当其冲的大事情,至于汉朝不汉朝,就看你怎么去用了。
总结:偏安一隅也就算不上朝代了。刘备建立的的确是大汉,但是绝对不能称之为一个朝代。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在历史学者们眼中,正统始终是强大的曹魏。
为什么呢?因为曹魏拳头硬,这是非常残酷的现实,不管你有多少道理,都比不上拳头的强大。魏晋南北朝,对三国的统称,其实就是魏朝。
为此刘备集团偏安一隅在蜀地,所以怎么都谈不上是一个朝代。因此蜀汉也就没办法和西汉与东汉相提并论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为什么不创立汉朝?
刘备一出道就自称是汉室宗亲,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12岁被封为藩王,子嗣众多。刘备的这一身份得到了诸侯和献帝的认可。这样,刘备又被称为“大汉皇叔”,提升了其势力发展的政治声望。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自立、称帝建魏。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因其认为自己是汉室宗亲,自己的政权是大汉社稷的延续,所认国号仍为“汉”。
历史上有了刘邦建立的“西汉”和刘秀建立的“东汉”。为了区分,史家称刘备在蜀地建立的汉为“蜀汉”。
后人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为方便记忆,将三国简称为魏、蜀、吴。其实真正的三国应是魏、汉、吴。刘备去世后的谥号就是“汉昭烈帝”。
所以,不是刘备不创立汉朝,而是他建立的汉朝不是统一的封建王朝,史学界也没有认可它为两汉的延续。
刘备为什么不创立汉朝?
刘备不是不想创立汉朝,而是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当年,由于曹操控制着皇帝汉献帝,献帝只能在如厕时给刘备下了旨意,并夹带在衣服里,结果被曹操截获了,史称带衣诏事件,事件发生后,刘备在朝庭待不下去了,只得逃命。
曹操在击败袁绍后,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的大业几乎就要完成,而刘备除了关羽、张飞两结拜弟弟外,手中没有兵力,想完成汉献帝的旨意几乎没有希望了。
然而,历史往往就是那么巧合,《三国志》有段这样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意思是说,当时刘备己被曹操赶到了新野这个地方,徐庶去拜访刘备,刘备很器他,徐庶就是那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谋士,徐庶辞別时,刘备砍树遥望他,徐庶很感动,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三顾茅庐,便有了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的核心问题是联吴抗曹,最终目的是恢复汉室。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举着恢复汉室的旗帜,还真招来了大批人马,毕竟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尽管现在家业中断,自己靠卖草鞋之度日,但皇室的身份依旧,按辈分还是汉献帝的叔叔,也就是当时的人称之的刘皇叔。
刘备为了联络于东吴的感情,还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并向东吴借来了荆州,总算有了安身之地,通过联吴,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彻底摆脱了被动局面,在张松献出益州地图后,刘备的进蜀方案提到了议事日程。
刘备进入益州(现在的成都)后,着手准备讨伐曹操,无奈曹操的实力过于强大,直到死前也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的宏伟愿望,尽管在自己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进行北伐都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称帝,国号魏,但汉朝的皇室成员依旧存在,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蜀,在我个人看来,刘备仍然以汉朝皇家身份称帝的,他实际上把自己当作了汉朝的一个国家,这完全符合汉朝的祖制,这也是他不立国号为汉的原因,另外,当时的曹操尽管掌握着政权,,假如刘备称帝之前,曹操完全废除汉朝自立魏帝,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的谋略是刘备无法相比的,他知道自己称帝会遭到天下人反对,直到死亡还是魏王的身份。(图片来自网络)
刘备为什么不创立汉朝?
东汉王朝末年政治腐败,早已失去民心。黄巾军起义在冀州爆发,各路军阀打着镇压起义的幌子,实则占领地盘发展私人武装力量。刘备打着皇室宗亲的名义,实则是想趁乱割据一方称王,进而趁机图谋天下。
1.刘备早期是多路军阀附庸,自身实力弱小。
刘备先后跟随曹操、袁绍、刘表等多家实力派,一直给别人打天下,获得庇佑和生存,没有一块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地盘。曹操横扫了袁绍等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孙权已历三世,割据江东兵强马壮难以图谋。刘备自荆州以后,才有了相对稳固的大本营,以此为跳板,进入川蜀之地图谋益州,自此占有荆州、益州两地。但实力仍然是最弱小的一家,实现天下一统的可能性较小。
2.错误接受隆中对,急于图谋益州。强占荆州不还,与孙权的政治同盟破裂,没有实现联吴拒曹的政治战略。
在占据荆州之地后还未稳固,留下关羽驻守,急于进川图谋益州之地,从而割据一方。导致了兵力一分为二,军队战斗力进一步削弱,给曹操、孙权留下可乘之机。在孙权索取荆州无果后,没有意识到政治同盟已经破裂,将关羽和荆州置于危险之地,缓和同孙权的关系,适当舍弃政治利益。
3.关羽被杀后感情用事,与孙吴彻底交恶。
关羽败走麦城被擒,与公元220年被孙吴斩杀。公元221年6月,刘备出兵为关羽报仇,让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出兵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杀害,首级被献给孙权。刘备拒绝孙权求和,出兵征讨孙吴,大战于夷陵惨被,蜀汉元气大伤,刘备亡于白帝城。
4.刘备的军政才能不及孙权、曹操。
孙权索要荆州无果,在政治上派遣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重新与曹操修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吕蒙趁机夺取荆州,关羽被杀,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夷陵之战爆发前,孙权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统兵应战,刘备又一次惨败,足以证明孙权是善于纵横捭阖的政治家,远超刘备。
192年春,曹操以弱胜强,击败黑山黄巾军和匈奴联军。官渡之战,奇袭乌巢,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曹操一生在军事上的胜仗远超刘备,政治上迎汉献帝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纵观中国自秦朝以来的王朝兴衰史,绝大多数是先统一北方,进而实现全国的统一。相对而言,蜀汉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使命,远不及曹魏具有现实可能性。自司马懿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后,曹魏实权被司马家掌控,经过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几代人的努力,灭蜀汉、东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司马炎建立晋朝,包括数百年之后的隋唐大一统时期,都是历史事实的明证。唯一的例外是明朝,先占有南方,再北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这是在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南方的物力得到极大发展,并且人才众多的情况下实现的。
刘备为什么不创立汉朝?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大家知道刘备经常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汉朝后裔,那么既是汉朝后裔建立的国家,为何刘备称其为蜀而不是汉呢?今天,唐郎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趣事。
一,汉朝之于我们每一个汉人来讲,都有着血脉相连的传承。在我们古代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都知道汉王朝是以刘家称帝的,后世也有很多汉室皇族一心一意想要恢复汉室,这就有了蜀汉这个国家的,那为什么又转而叫蜀而不是汉呢!
后世为了将曹丕建立的王朝与其他国号为“魏”的王朝区分,称这个王朝为曹魏,也就是加了皇族的姓。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当时已经自封为汉中王的刘备,听说汉献帝已经遇害,就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改元,国号仍然是“汉”。
以“汉”为号的王朝很多,后世为了区分,将刘备建立的王朝称为“蜀”或“蜀汉”,还有“刘蜀”、“季汉”等称呼。
二,刘备创立的政权之所以不能称之为汉朝,其实与他的势力范围偏安一隅有关。刘备控制的区域主要有汉中、巴、蜀、南中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蜀,这也是曹魏贬称为“蜀”的原因,“季汉”则是根据之前的西汉、东汉顺序排下来的。
曹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吴王孙权称帝改元,国号为“吴”。
后世为了将孙权建立的王朝与其他国号为“吴”的王朝区分,称这个王朝为孙吴,也就是加了皇族的姓,还有一个东吴,是根据三国中孙吴的位置。
至此,三国已经形成,从古到今,我们的统称都是魏蜀吴,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呢?
可能有聪明的朋友已经反应过来了,就是曹魏和孙吴的国号都有体现,刘备的“汉朝”却用了“蜀”,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是如此,让刘备父子恢复大汉的努力成为笑柄呢?
三,刘备之所以被历史铭记为蜀非汉,实际上还与史官的立场有关。这笔帐要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开始算起。
刘备建立的“汉朝”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短的,而且没有史官专门修史,兵荒马乱更是导致资料缺失。
曹魏和孙吴则都有官修的“魏书”、“吴书”,还有私人写的史书,客观上史料要丰富一些。
陈寿本是蜀汉的官员,经历了蜀汉被曹魏攻灭、曹魏又被西晋取代,成为了西晋的官员,在孙吴被西晋攻灭后,开始收集三国资料,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后世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也是官方认可的史书,但也是在这里,陈寿分别列为“魏书”、“蜀书”和“吴书”,也就是说刘备建立的“汉朝”被称为“蜀”。
陈寿本身是蜀汉人,写作《三国志》的时间距离蜀汉灭亡才20多年,他当然知道刘备建立的是“汉朝”,而不是所谓的“蜀”。
所以,唐郎认为,陈寿之所以要把刘备建立的“汉朝”称为“蜀”,就是因为他在西晋为官,西晋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曹魏、西晋曹魏、西晋都贬称刘备建立的“汉朝”为“蜀”,陈寿出于现实考虑,也就在《三国志》中写成“蜀书”了。
可怜刘备父子、诸葛亮姜维等人一直以大汉为号召,国号也始终是“汉”,但后世却因《三国志》的缘故,称呼他们为“蜀”,也是一种悲哀。
更让唐郎觉得无奈的是,翻遍二十四史,除了刘备一朝,其他王朝都没有这种情况,典型如五代时期的南唐没有被称为“吴”,北汉也没有被称为“晋”。
刘备为什么不创立汉朝?
谢邀。刘备创立的正是汉,为了区别两汉,历史对其创立的汉朝称为蜀汉政权。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而次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国号为“汉”,刘备方称其为汉室的延续。而新建立的蜀汉政权,曹魏方是不承认的,他们称之为“蜀”,有蔑视的意思,东吴虽表面上称蜀汉政权为“汉”,但私下里仍然称之为“蜀”,故在东吴和曹魏的后世文献里,用“蜀”来指代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已经比较常见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