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渠梁是不是只有采用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才能使秦国走向强大?

战国时期,文人才子拿着自己的学说在游说各国国君采用自己的理论治国,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向强大,如果秦孝公不是采用法家的治国理念,秦国会走向强大吗?

不管你承不承认,法家思想已经完胜当时百家争鸣的所有思想,成为了后世治国的重要思想理念。道家思想过于清静无为,儒家思想过于讲道理礼法,墨家思想过于无私博爱,纵横家思想只适合搞外交,兵家思想更适合排兵布阵。

这么多思想当中,只有法家思想是非常适用于治国的。当然,两千年以来的统治者们,始终都是以儒家教化世人。

不过儒家思想只是为了保证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权,只是从思想层面上管理世人,可是人的肉体该用什么来管理呢?只能靠法家思想。

嬴渠梁要想秦国强大,只能靠商鞅的法家思想。
  • 1、法家思想在商鞅变法前,已经有成功的先例。

法家思想并不是商鞅首创,法家思想真正的缔造者,应该还是儒家学者的弟子,那就是魏国的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的高徒。

所以说李悝算起来是孔子的徒孙。一个儒家弟子,居然是法家的缔造者,这的确是挺让人意外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

当时是魏文侯执政期间,李悝帮助魏文侯实行变法,魏国一跃成为众多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异常强大,甚至后来将秦国摁在地上摩擦。

李悝变法的成功,是商鞅变法的基础和背景。 后来商鞅前往秦国,所带的正是李悝编写的《法经》。

  • 2、其他思想在各国并没有什么成效。

孔子曾经在鲁国实行儒家思想,可是鲁国在战国时期,却逐渐衰落,甚至被楚考烈王所灭,鲁国本质上除了严格奉行周礼,国力并没有因为实行儒家思想而增强。

道家思想并没有哪个国家敢正儿八经的去实行,毕竟哪个君王在天下一统之前,就敢什么都不管,有时候折腾也是一件好事。

墨家思想的创立者墨子,本身也是儒家学者的弟子,他是宋国人,也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夫。在战国时期,形成了非儒即墨的格局。可是宋国这些深受墨家思想所影响的国家,也没有强大,反而在战国时期逐渐消失。

而实行法家思想的魏国、韩国等诸侯国,都逐渐变得强大了起来。所以说法家思想是有市场的,嬴渠梁自然也希望引进法家思想。

  • 3、嬴渠梁下定决心支持商鞅变法。

综合了所有思想以后,嬴渠梁最终决定,还是以法家思想作为变法的主要思想。商鞅变法,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就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无限支持。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史记》

商鞅变法的思想基础,是李悝的《法经》所提供的,基本上也都是按照魏国变法的所有步骤和策略来进行的。

商鞅本人负责变法的严格实施,这一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嬴渠梁的绝对支持,基本很难完成。因为商鞅变法的过程需要得罪很多贵族。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

在秦国贵族当然是有权有势的人,伤害到了这帮人的利益,不管是谁,他们都不会答应。好在嬴渠梁是国君,可以镇得住他们。等到嬴渠梁去世以后,商鞅也就被贵族们给搞死了。

法家思想推崇以法治国,而不是以人治国。
  • 1、历朝历代都离不开以法治国的思想。

不管是先秦时期,还是后世的封建王朝,其实以法治国的国家都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就算这个王朝是以儒家或者道家思想作为宗旨,其实也不能离开以法治国。

比如说汉朝初期,是以道家的黄老学说为治国宗旨,可是汉文帝、汉景帝这些皇帝他们并没有放弃以法治国的理念,而且那个时代是酷吏盛行的一个时代。

汉武帝时期,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法家思想依旧成为了治理国家的主流思想。酷吏张汤就是以法治国活生生的例子。

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

汉宣帝的儿子刘奭一直迷信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可是汉宣帝对此非常失望,他告诫刘奭,治国必须要兼有霸王道,其实就是在强调法家治国的重要性。

  • 2、以人治国只会让政府失去公信度。

在先秦时期,很多国家都是以人治国。因为贵族们都是王族的亲眷,他们在做了官以后,对来老百姓,基本上都是看个人心情。

这就比较可怕了,百姓们整天活在这种统治之下,那对自己的政府肯定是失望透顶的。个人的好恶可以决定百姓们的生死,这种事情绝对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每个百姓都活在战战兢兢当中,谁还会愿意给国家卖命呢?而当时的诸侯国,要想在春秋战国站住脚,那就必须要依靠百姓的力量。

为此,有觉悟的诸侯国,开始做出改革,甚至开始任用外国人才和寒族,目的就是为了激发百姓们的积极性。

  • 3、商鞅变法,便是严格实行以法治国,所以能使秦国强大。

很显然,商鞅变法便是严格按照法家的套路来治理国家。法令一旦制定好了,那是不以人的思想作为转移的。

  1. 首先这可以良好地解决个人好恶决定百姓生死的问题,只要不违背法令上的事务,就不应该获死刑。
  2. 其次官员具有可替代性,不管是谁来做这个官,都是相同的断案方法。因为按照法令来办事,绝对比人情世故来办事要公正的多。
  3. 再者能够调动老百姓们的积极性。只要政府的公信力树立了起来,那么老百姓便有了遵循的依据,按照法令行事之余,老百姓们的生产力也会被调动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也能提高。

由此可见商鞅变法,便是对法家思想最好的实践。嬴渠梁将秦国交给商鞅,绝对是最成功的一次选择。

总结:嬴渠梁为了商鞅变法,得罪了整个秦国的贵族。

其实变法是一件挺伤人的事情,因为变法的过程,需要得罪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了你最近亲的人。

嬴渠梁在变法的时候,其实就把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给得罪光了,比如说他的大哥嬴虔,就是被商鞅割掉了鼻子。

这种牺牲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历代变法也是很难成功的。王安石变法,因为宋神宗的懦弱半途而废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嬴渠梁是不是只有采用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才能使秦国走向强大?

首先来看看当时秦国变法前的现状,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的认同.

1.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本国政权,纷纷启用人才,以求变法图强.魏国李哩变法成功,引起了秦孝公的兴趣.孝公时期,国力贫弱的秦国引发统治者的深思.渴望找寻一位仁人志士通过变法来挽救秦国现状.

2.从国力来说,国力微弱,因秦国地处偏僻,经常被其他盟友遗忘,除此之外,秦国遗留大量的奴隶制社会风俗.思想和习俗都走入了瓶颈期.

3.秦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魏国通过变法,经济军事显著提高,魏国强盛后,为了领土攻打其他小国,秦国是主要攻打目标之一.秦国屡战屡败.

4.其他国家通过变法,国家实现了不同的税收制度,秦国比较晚,落后其他国家.其他诸侯国变法瓦解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鼓励了老百姓积极性,生产力得到解放.

孝公时期,已经意识到变法才能图强,才能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所以商鞅变法应运而生.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在秦国开始推行新法。每一次变法就是一次权利,利益的转移。商鞅要在秦国推行新法,不可避免的触碰到了秦国老贵族们的利益。所以纷纷出来阻挠。

商鞅来个舌战群儒与老贵族们打了一场口水仗,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可谓是针尖对麦芒。最终,商鞅技高一筹,以一己之力成功战败老贵族。

战败的老贵族们虽然想要阻止商鞅推行新法,但是已经有心无力。商鞅的新法方才得以可以推行。

虽然新法可以推行了,但是商鞅害怕百姓不信。于是在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命人贴出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

立木为信

商鞅的这一举措,不仅取得百姓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为自己即将推行的新法预热。商鞅要是生在现代社会,一定会是一个营销高手。

商鞅推行的新法主要包括“法律”的改变,“土地改革”,“军事改革”。在军事方面施行的“军功制”,让秦国的军队再后来作战中猛如虎。秦国许多名将就是“军功制”的受益者。

商鞅变法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经过百多年的积蓄,秦国成长为了不惧六国的猛虎,为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足了准备。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强大起来,但是变法过程中商鞅损坏了太多秦国老贵族们的利益,老贵族们对商鞅恨之入骨。最终老贵族找到机会将商鞅车裂而死(有种说法是,商鞅并没有死,秦惠文王虽然迫于秦国老贵族们的压力要将商鞅车裂,商鞅用它的生命换来了秦国的强大。

嬴渠梁是不是只有采用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才能使秦国走向强大?

儒、道、墨、法四家思想,每一家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重要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只有大家适合生死存亡的战国时代,嬴渠梁要强国就必须选用法家。

一、儒道墨法只有法家适合大争之世

儒家学派拒绝谈利害,只谈仁义,只对君主歌功颂德,使君主们在非常舒服的精神状态中,任用他们担任官职,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自然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道家的思想是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贵尊荣,看的都像天际的浮云,绝不追求,也不跟人竞争,如果有人竞争,他们就立刻退让,这不符合大争之世。

墨家的思想是宗教的,像一个苦行僧,无条件为他人分忧。在人类未能全部快乐之前,他们不单独快乐。因为他的理想太好,要求太高,以致必须有一种殉道的极端宗教感情才可以胜任,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办到的,不久就发生后继无人的枯竭现象,逐渐消失在人群中,只留下世人敬仰的学说。

而法家学派主张实行法治,加强君权,向君主分析厉害,并提出具体的方案,为君主们谋取实际利益,这非常适合各国从事的生死存亡的斗争,让各国君主不得不赋予权力。

二、法家的前辈已经用事实证明:法家可以强国

管仲是一个典型的法家,而且使用法家政策使齐国强大,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李悝,晋国高级官员,晋国分裂后,担任魏国高级官员,他用法家治国,平抑物价,丈量土地,是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

吴起,运用法家思想,让鲁国不再受侵略,让魏国称霸,让衰老的楚国重生。

历史证明,法家是强国之道!

三、历史上最大的魔术——商鞅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认为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发出求贤令,欢迎各国知识分子光临秦国,法家句子商鞅入侵秦,嬴渠梁将大权交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客卿,命他变法。

商鞅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社会结构,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变法是人类智慧所能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他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只用了19年,秦国继位国之后成为超级强国,但他比魏国的实力雄厚百倍,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嬴渠梁是不是只有采用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才能使秦国走向强大?

是的,秦孝公只有通过法家思想才能迅速让秦国实力聚拢提升。而商鞅的变法政策将法家思想贯彻的最为彻底,故这种强强的联合,最为成功。

战国是杀伐不断,英雄迭出的竞争激烈的时代,急需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

春秋时期,列国争雄,诸侯争霸,然而秦国地处边陲,发展缓慢,第一次跻身于中原大国是在秦穆公时期。秦穆公求贤纳士,与邻国晋国交好。但秦穆公之后,秦国仅百年没有贤能的君主。

故而再次被排除在大国行列之外,再次成为边陲弱国。尤其在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及秦出子乱政时期,统治阶级争权夺势,国君频繁更替,国力被损耗严重,河西之地也被魏国占领。战国时期的秦国摇摇欲坠,急需彻底改革。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深知变法图强的道理,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但大多变法不彻底。战国激烈的竞争,秦国最糟糕的国情现状,需要极端的强权体制。无疑,商鞅“己所不欲,先施于人”的法家思想极其符合秦国。

秦国走向强大,商鞅的法家思想最为实用。

秦嬴渠梁在接受秦国时,统治阶级利益分配不均,领导高层争取夺利。秦国政治高层无心国民发展,各诸侯国农耕水平都得到提升发展时,秦国仍然落后,以至于人口一直稀少。

秦国人口少,农耕水平低,加上地理位置的缺陷,以至于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时,秦国人才是少之又少。政治高层紊乱,经济水平低,文化发展弱,人口稀少。这就是商鞅法家思想到来之前的秦国。

商鞅的法家思想理念都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首先强调君王的地位权势,君王驾驭臣下,必须靠刑赏两大权柄,赏有功,诛有过,这样极端的利益关系有效限制了旧贵族势力,也让秦国不遗余力的重用人才,如张仪,范雎。

其次,商鞅的法家思想贯穿秦国就是王霸事业,在国内粗暴的驱使民众经济发展,兄弟分家,乡邻连坐,无功不封爵,有效的解决了国内的农耕问题,也增强了国民的生产积极性。俨然是以军国主义强国为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

商鞅的法家思想有效的解决了当时秦国的大部分问题,减少统治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巩固王权。并通过赏罚分明引进优秀人才,增强民众的生产和战斗积极性,从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从边陲小国走向虎狼强国。

但是,秦国的法家思想重视利益,忽视教化,淡漠道德,导致秦国成是法家思想,败也法家思想。

我是妙趣侃历史,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嬴渠梁是不是只有采用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才能使秦国走向强大?

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思想流派,主要为儒、道、法、墨。

儒家崇尚礼乐仁义,讲究以礼治国。但是在这个礼坏乐崩,群雄割据的时代,不可行。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但是在大争之世,也行不通。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反对战争。但是在这个战争时代,追求利益,也无法成功。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不别疏亲,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虽是严刑酷法,但是奖罚分明,有法可依。

所以秦孝公如果不采用法家的治国思想,很难走向成功。

嬴渠梁是不是只有采用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才能使秦国走向强大?

我是纳谏如流,由我来回答

秦孝公嬴渠梁和商君商鞅,战国时期的模范君臣。商鞅在前面大张旗鼓的改革,嬴渠梁在背后默默支持商鞅,帮助商鞅扫除一切障碍,包括自己的兄长。君臣合力,其利断金。商鞅变法仅仅只有二十年的时间,变法大成,陆续夺回被魏国之前所占领的土地。之后的秦王都以法家的思想治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梦想。法家思想在秦国的一统战争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确是只有法家思想才能使秦国变得强大,才能够兼并六国。

战国时期的变法有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变法,齐国的变法严格上来说不算是变法。其中商鞅,李悝,吴起,申不害变法,都是以法家思想为中心的变法。

百家争鸣,各种学说流传于诸侯间,有后来成名的儒家、道家,可为什么在封建王朝中籍籍无名的法家,却在战国时期混得风生水起,远远超过了后来成名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成名得益于战国这个时期。春秋时期大概总共有上百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就只剩下了秦国、齐国,燕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鲁国、宋国、中山国、越国、卫国等国,总共不超过二十个国家。

到了战国中期,鲁、宋、越、中山全部被吞并,中原战场变成了以秦、齐,燕、楚、赵、韩、魏七个国家为主的战场,谁都想灭掉谁。提倡仁爱思想治国的儒家肯定行不通,否则孔子也不会在活着的时候不受人待见;道家更加行不通,“无为而治”这套治国方针只适用于和平时代,与百姓一起休养生息,与战国时期显的格格不入。

能够在战国时期吃得香的只有法家,法家讲究的是效益,是实干派,凡事以国和君为中心。用法令来约束百姓,用法令来愚化百姓,使百姓愚昧,听从国君的命令。只有国君有权威,百姓愚昧,听从国君的命令,国家才会强大,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吞并他国。

总结

在那个大分裂的时代,每一个国君都看重利益,抱有兼并六国的野心,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国家能够一统六国。在这种情况下,别的思想根本行不通。儒家、道家这种后来成名的思想,都是在大一统朝代才流行的思想。大一统朝代的国君主要的工作就是富国强兵,开创盛世,基本很少会打仗。就算要对外扩张,欲望也不会有战国时期的君主那么强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