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宋朝的官帽两边有两根笔直的翅膀,官做得越大,那么这两边的翅膀就越长,皇帝帽子的翅膀是最长的。

那么这种两边长翅膀的帽子,是怎么来的呢?难道真的像高空走钢丝,手里提溜着一根长木管,是为了保持平衡吗?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要是为了保持平衡,把两边的翅膀去掉,反而更加轻巧。这种设计,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

帽翅主要是从唐朝演化而来。

最初我们祖先的脑袋是不用戴帽子的,可是总不能披头散发吧?所以在商朝时期,除了用一根绳子系着头发以外,大家还想到了用头巾。

所谓的头巾,和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方巾是一样的,主要就是把一头乌黑的长发给裹挟起来,这就是最初的帽子。

此后逐渐有人开始在脑袋上下功夫,将这种方巾规模化生产。后来发现方巾还是没有那么方便,毕竟每次都要拆下来,再绑起来,于是帽子便问世了。

  1. 帽子是非常方便的,要用就直接戴在头上,不用就可以丢在一边。到了北周时期,也就是隋王朝前夕,周武帝宇文邕对帽子做出了改进。
  2. 他将帽子做了初步改良,也就出现了有两边翅膀的帽子。等到了唐朝以后,螺旋桨似的帽子逐渐出现,而且帽子的形状也逐渐硬壳化。
  3. 唐朝的皇帝非常喜欢螺旋桨似的帽子,两边的帽翅是向下垂着的,这就比较接近宋朝的官帽了。

五代时期基本上也是沿用了唐朝的帽子,不过五代的皇帝都忙着去打仗了,对帽子也没有进一步的改革,这项重任就落在了宋朝皇帝身上。

赵匡胤为何对长帽翅情有独钟?

长帽翅其实就是赵匡胤时期发明的产物,他对这玩意儿情有独钟,并不是因为戴上这帽子就能高空走钢丝,而是另有他用。

皇帝考虑的事情,自然是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样。他想到的是,如何保证自己的皇权,具有不可替代性。

  1. 最初建国的时候,宋朝的这帮大臣,总喜欢交头接耳说悄悄话。这在赵匡胤看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毕竟当年他就是在跟手下人说悄悄话的时候,把后周的江山给夺走了。
  2. 而且官职越高的人,说悄悄话就越危险。为此赵匡胤左思右想,就想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让百官们都带着这种长翅帽。
  3. 官位越高,那翅膀就越长,这样就没办法左右晃动交头接耳了。为了起到表率作用,赵匡胤身先士卒,自己的帽子翅膀是最长的一个。

而且宋朝管帽上的帽翅甩起来打在人脸上还真的比较疼,为此这就杜绝了臣子们在谈论朝政的时候,互相交换意见。

每个人的想法,都必须要出自自己的态度,如果大家交换了意见,基本上朝中就只剩下了一种声音了。

如果朝廷只剩下了一种声音,那说明皇帝肯定是昏聩无能的,毕竟他连手下人串联的事情都没办法搞定。

长翅帽可以保证官员的威仪。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做官的一般都是正襟危坐的,那么怎么去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正襟危坐呢?其实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毕竟有些人天生多动症,喜欢这也挠挠那也抓抓,就是没办法安稳做好。为了克服这些情况,其实长翅帽也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

因为戴着这种帽子,脑袋就不能随意晃动了。过去朝中这帮官员们,那都是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他们自然是比较放肆。在朝堂之上是打打闹闹,完全没有纪律性。

这哪里像个皇帝上朝的景象呢?这简直就是梁山好汉聚会的地方。为此赵匡胤想破脑袋,终于想了这么一个办法,他命人做了这种长翅帽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因为戴着这种帽子,大家不能嘻嘻哈哈打闹了,稍微转个头,就能把前后两个人的脑袋给打了,时间长了还不打起来?

皇帝赏赐的东西,又不能说脱下来不戴算了,除非你不想做官了。久而久之,朝中的纪律也就严明了起来,官员的威仪也就树立了起来。

总结:两边的翅膀,在北宋中期做了改革。

这种帽子的确有不少好处,可是也有个坏处,就是刷洗起来很不方面,一边一米的大帽子,是很难刷洗的。

为此到了北宋中期的时候,帽子两边的翅膀是可以摘下来的。这样一来帽子不光上朝的时候可以戴,下了朝也是可以戴的。下朝以后,未免打到别人,所以就把双翅给摘了,还方便拆洗。

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去,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戴上它,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是为了礼仪。

长长的帽尾使两个大臣之间无法靠近,在朝会时只能谨守礼仪。

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您好!感谢邀请,我来探讨一下“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这个问题。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来了解宋朝的服装。

宋朝的帽子本来是狠正经的

我们学习历史断代的时候宋虽然是直接在唐之后,但是唐宋之间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所以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很多虽然可以继续沿袭唐制,但是很多也需要重新制定规则。历来各个时期的服饰和统治阶层关联很大,如中山装、旗袍、汉服,在君王制度时期帝王服饰是一种象征,很早子周礼中就规定六冕之制度 。新朝新气象,怎么在礼制范围下做一些修改,这是宋朝建立初期对于制定服饰制度的困扰。最终宋太祖规定皇帝的冕服为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

《宋史》中是这么记载的:

大裘之制。神宗元丰四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而礼记云:『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王肃据家语,以为临燔柴,脱衮冕,着大裘。则是礼记被衮,与周礼大裘,郊祀并用二服,事不相戾,但服之有先后耳。是以开宝通礼:皇帝服衮冕出赴行宫,祀日,服衮冕至大次;质明,改服大裘而冕出次。盖衮冕盛服而文之备者,故于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既临燔柴,则脱衮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质,故被裘以体之。今仪注,车驾赴青城,服通天冠、绛纱袍。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衮冕临祭,非尚质之义。乞并依开宝通礼。」诏详定所参议。

大致意思:就是以前周礼规定帝王代的帽子是十二旒(liu)冠,就是电视剧中看到的那种前面一排“帘子”的那种皇帝帽,后来唐朝把服装改了很多,到宋朝,戴通天冠,穿绛纱袍。当然古代皇帝、大臣的衣服是分常服、礼服等分类的,不同场合上不尽相同,宋朝皇帝在某些特定场合还是会带十二旒冠的。

何为通天冠,通天冠怎么长出“翅膀的”

通天冠并不是起源于宋朝,不过《宋史》舆服志中是这么记载的:

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

通天冠也叫高山冠,最早在后汉书就有提到过原本的通天冠和宋朝的其实不太一样,我们熟知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戴的就是通天冠,汉时候的通天冠经过唐朝的演化,到了宋时再起演化成为了宋时的通天冠模样。但是长翅膀的那种和通天冠是有差别的。

长翅膀的和通天冠不完全是一回事,宋时通天冠只有帝王专属,但宋朝时候只要是士人的帽子都可能有帽翅,官员是肯定有的。这应该是从唐朝的幞头演化来的,早期的幞头可以理解成

是一种头巾,幞头又根据不同的职位不同的人有区别,如交脚幞头、曲脚幞头、宫花幞头、牛耳幞头,唐朝中后期幞头已经进化成为了帽子样式的服装。我们常说的乌纱帽其实都属于幞头的一种,而电视剧中伸了一根很长的直角帽尾或者说帽翅的那种帽子就叫展翅幞头。

结语:我猜的

有说法帽翅是宋太祖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为之,实际上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带有趣味性的传说而已,为什么会有帽翅的出现呢?看一看唐、宋的电视剧其实应该就有答案。唐朝的冠帽大多是有系带的,所以带在头上不容易脱落,而宋朝的幞头、冠帽是没有系带的,做官的总有做不到头的,官职低的见了上司、皇帝或者各种皇妃都要鞠个躬弯腰作揖,幞头大多是由藤草、纱类的材料制成,一不留神帽子就掉了,再加上帽子上那小山包,风一吹就脱落了。因为早期的幞头是包头巾,很少有这种情况,宋朝的幞头基本是帽子型样,为了防止脱落弄两根帽翅压一压重量,帽翅大多是硬质,有记载好像还有铁制的帽翅。如果仅仅为了交头接耳皇帝咳嗽一声就好了,哪有那么麻烦。当然这也只是猜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帽翅绝对不是为了避雷装的!

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宋朝皇帝的帽尾那么长,有人觉得是为了平衡,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宋朝皇帝的帽也是从晚唐、五代发展而来。晚唐五代帽尾就己发展成平直展角,长度过肩的了。

第二,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大臣们还不习惯他当皇帝,上朝时总是交头接耳,没有尊卑。某天,宋太祖心生一计,下旨令开发出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的帽子,专供官员上朝用,“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

第三,笔者觉得这么长长翅子的帽子,有利于官员站姿直立,坐姿端正。但是这也反应出当时的官员,不亲民,高高在上,不切实际。

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宋朝皇帝及官员的帽尾那么长,有下面三层意思:

1.显示公正、公平,即办事、为民公正、公平,如宋太祖赵匡胤;包正等。

2,防止官员上朝交头接耳,私语不正等。

3.帽尾两边长均等,具有不偏、不歪、不邪、不曲,意味着“刚正不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