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若趁劝刘备之机不回曹营,诸葛亮会如何待之?
创业的道理上,不是所有人都会愿意跟着你走到最后的。有些人中途撤资了,有些人嫌待遇低跳槽了,还有些人学到了一些心得自立门户了,这都是很正常的现状。
刘备创业期间,离开他的人数不胜数,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就是徐庶了。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刚出山没有多久,帮助刘备立下几次大功以后,就被曹操骗到了北方。
而事实上人家徐庶是看不上刘备了,自己主动走的。当时刘备从新野逃出,带着十万百姓,狼狈不堪。这个时候呆子都看得出,刘备是成不了气候的了,徐庶在这个时候离开,合情合理又合法,跳槽到曹操那里去又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何乐而不为?
徐庶前来劝降刘备时,并没有打算留下。《三国演义》里徐庶的老母被曹操给抓了,这是徐庶离开刘备的理由。就算真的是这样,此后徐庶到了曹操那儿,他老母却因为徐庶的这个愚蠢行为选择自尽。
自此徐庶选择不再为曹操出一策,其实曹操压根就不在乎徐庶的什么计策。他手下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多一个徐庶不多,少一个徐庶不少。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可是刘备就不同了,刘备手下根本就没什么像样的谋士,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徐庶,却又被曹操给骗走了。
等到后来刘备有了诸葛亮以后,他的事业才逐渐崛起。诸葛亮大败曹军以后,曹操那边居然派遣徐庶前来做说客,希望刘备能够投降。
徐庶没了母亲的羁绊,只身前往刘备军营,这个时候他却没有选择留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徐庶压根就没有留下的理由。
- 从道义上来说,是他自己主动背叛了刘备,为了追求曹操那里的功名利禄,他才离开的刘备,所以没有理由留下。
- 从现实角度来说,他还是不看好刘备。曹操再怎么奸雄,好歹是称霸中原的诸侯,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情,刘备还只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完全不能相比。
- 从演义的角度来说,徐庶因为背弃刘备而失去了母亲,这是他一生的痛楚,他不敢再面对这件事。而且刘备已经有了诸葛亮,不会再需要自己了。
由此可见,徐庶压根就不可能重新回到刘备身边,所以这也是曹操放心大胆让徐庶前往刘备军营的理由。
徐庶若真的留下,与诸葛亮会和睦相处吗?不少人把庞统之死归罪于诸葛亮,这可真的是天下奇闻,新时代难道就没有是非观了吗?还是说纯粹为了标新立异呢?
其实庞统之死,那就是一个意外,他自己带兵到前面试探军情,川兵们也不知道敌军的大军师会亲自前来,所以射杀庞统只是一个巧合罢了。
诸葛亮和庞统分工不同,诸葛亮负责守住荆州,而庞统则负责夺取益州,这两个人一个管理全局,一个只管军务,而且分别在不同战线,怎么可能引起矛盾呢?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三国演义》
徐庶是推荐诸葛亮的重要人物,刘备曾经问徐庶,诸葛亮的才华跟他比起来到底怎么样。徐庶告诉刘备,拿徐庶跟诸葛亮比,这就好比是驽马比麒麟,寒鸦比凤凰。
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徐庶本人对诸葛亮是非常钦佩的,此外徐庶与诸葛亮的关系应该也是非常好的。
如果徐庶在劝降刘备的时候,突然决定不走了,那么刘备必然要给他安排一个和诸葛亮差不多职位的差事。
曹操手下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等等这些谋士,都能够和平共处,为什么诸葛亮和徐庶就不能呢?
所以说即使徐庶留下来了,诸葛亮和徐庶这两个聪明人,也一定会和睦相处。至少不会因为地位差距发生争辩,毕竟大家都是明白人。
刘备不会让诸葛亮和徐庶产生矛盾。刘备驭人之术是非常高明的,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这些人都是世之虎将,却能够在刘备帐下和平共处,这本身就是奇迹。
所以说刘备也一定可以调和谋士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诸葛亮和庞统的关系,这两个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刘备都想要用,就必须要用在不同的方面。
- 荆州的军政大事,刘备全部交给了诸葛亮,可见他对诸葛亮的才能和忠心是非常信任的。庞统刚刚加入,是不适合担任如此重任的,必须要让他立功。
- 所以刘备带着庞统进入了益州,刘备希望庞统能够在益州立下大功,从而得到彻底的信任,继而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得到重要。
- 臣子一家独大,对君王来说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朱元璋撤掉宰相就是这个原因。刘备当然也不希望手下只有一个绝顶聪明的诸葛亮,这样不利于后世君王的管理。
所以刘备会不断培养一些平衡集团内部的力量,庞统活着的时候,那就是重点栽培对象。如果徐庶能够回到刘备身边,那必然也是重点培养对象。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
可惜的是庞统、法正这些人死了,徐庶又没有回来,刘备只能用次一档次的李严来制衡诸葛亮,但是很显然,没什么效果,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对手。
总结:徐庶与诸葛亮关系很好。在没有出山之前,诸葛亮和徐庶就是好友。此后徐庶出山投靠刘备,又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这两个人在一起共事了一段时间。
虽然不知道他们相处的怎么样,不过的确是徐庶推荐诸葛亮出山的。由此可见两个人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不能忽略一点,也就是将来如果两个人在权力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摩擦,那就是无法避免的矛盾了。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徐庶若趁劝刘备之机不回曹营,诸葛亮会如何待之?
这里有几种可能性:
一,徐庶不走,就不会发生走马荐诸葛的事。
二,如果徐庶不走,依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不一定会三顾茅庐,诚心诚意去请诸葛亮。
三,徐庶不走,就是刘备去请,诸葛亮也不一定会出山。
四,刘备虽有心复汉室,但心胸不宽,无战略图谋,以为有了徐庶就行了,别无所图了。
徐庶若趁劝刘备之机不回曹营,诸葛亮会如何待之?
这对于诸葛亮着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刘备何尝不是这样,把徐庶的地位放在自己的前面吧,徐庶诸葛亮都不好意思,毕竟徐庶辅佐刘备于前,而且也有杀二吕,兵败曹仁的战功。诸葛亮败夏候惇,火烧博望坡声势更大。而且,名正言顺地当了军师,掌握了大印令牌。权宜之计,只有把关张赵三人拨付一人归徐庶指挥让他另起垆灶,再看战功结果,然后慢慢协调。
徐庶若趁劝刘备之机不回曹营,诸葛亮会如何待之?
若徐庶,从曹营复返,重新回归刘备的麾下,那么作为军师的诸葛亮肯定能和徐庶和平相处,共同辅佐刘备,角逐天下。
何以见得,请听我分析。(仅从三国演义的角度,非正史,正史党请轻喷)
为何徐庶劝刘备,劝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想当然的就把题主说的劝刘备当成了让刘备去隆重,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其实不然,这里的劝刘备是发生在徐庶因母亲被擒而不得不依附曹操之后。
当时,曹操率部进犯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刘备困守新野,随即又遭到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曹军进攻。诸葛亮临危不惧,大败曹军,随即向樊城方向撤退。刘备进入樊城不久,曹操的谋士刘晔提出让徐庶前去劝降刘备。徐庶不得已来到樊城,徐庶得见旧主,十分激动,诉说离别后的往事。他告诉刘备,母亲被曹操逼死,他记恨曹操,发誓自己永远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请刘备放心,自己身虽在曹营,心在汉。最后还将曹操部对的最高机密告诉了刘备,让他小心提防。
为何徐庶不留下来,帮助刘备恢复河山?按理说,徐庶母亲已经去世,曹操失去了要挟徐庶的砝码,再说,现在曹操是亲手把徐庶送回刘备营帐的,还搭了一些军事机密。现在心无旁骛,重回蜀汉,是可行的,可是文人都有自己的傲气,若一去不返,恐被人笑话。最后徐庶还是回了曹营,缄默无言,不献一策。
若徐庶留下来,诸葛亮该怎么对待?我认为两者会和平相处,相辅相成。何以见得?请听我一言。
首先,徐庶从一定角度来讲,是诸葛亮的推荐者。
诸葛亮虽然才华比徐庶高,但是这好歹也是一个人情。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决心供其驱使。从一定角度来讲,诸葛亮得遇明主刘备,也和徐庶有一定的相关性。徐庶的才能刘备是认可的,那么徐庶推荐的人才肯定也不是凡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刘备是因为徐庶的推荐才高看诸葛亮的,才有后来的三顾茅庐。
第二,诸葛亮是为了恢复汉室江山,若有徐庶的助力,很大可能会推动历史的发展,从诸葛亮对庞统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当时刘备看不上庞统的才华冷落庞统,让庞统当县令。后来是诸葛亮极力推荐的庞统,这至少证明诸葛亮至少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在他看来,只要对刘备集团有利的事情,他都会同意,若徐庶真的能帮助刘备,他肯定双手欢迎。
正是因为以上两点,如果徐庶也能留下来,肯定能和平共处,共同出谋划策。徐庶若趁劝刘备之机不回曹营,诸葛亮会如何待之?
对于我这个问题的话,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徐庶为什么会在曹营再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曹操劫持徐庶老母亲来威胁徐庶,徐庶担忧老母安慰,便离开了刘备,投奔了曹操,而且在临走之际,还像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也还有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并且徐庶来到曹营,却一言不发,打心底不愿帮助曹操出谋划策,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通过以上的分析,再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清楚的是,徐庶怎么说也是诸葛亮的推荐人呢,在者徐庶在曹操那里也并没有帮助他来为攻打刘备而出谋划策。其次,诸葛亮为人心胸宽广,礼贤下士,一点也会很好的接纳徐庶,并且携手徐庶为刘备大业所努力!
徐庶若趁劝刘备之机不回曹营,诸葛亮会如何待之?
徐庶走了之后,才推荐诸葛亮。所以从侧面说,诸葛亮的仕途也有徐庶的功劳,那么我认为这二人的关系应该很好,至少我觉得徐庶是亮的忠实粉丝。从当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的赞美之词,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倘若二人能共为刘备效力,此乃蜀之幸也!
此人才华比君如何?犹如驽马比麒麟,寒鸦比凤凰。主公得之,无异于周公得吕望啊由此可见,亮必善待元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