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没有宦官专权吗?
汉朝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一个是舅舅家族,一个是一把屎一把尿把皇帝养大的太监,所以说东汉中后期皇帝基本没有实权。宋朝就不一样了,外戚和宦官都被排除出了权力集团,甚至连宗室和武将也要低人一等。
为什么呢?因为宋朝的实权,牢牢地掌握在文臣集团手里。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的时候,就已经想通了一件事,武将手段太毒辣,容易推翻朝廷,宗室又有合法继承权,而宦官集团在唐朝是巨大隐患,文臣就算权力再大,也翻不起天来。
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有宋一代,同品级文臣的地位永远都比武将要高。皇帝的权力都是有限的权力,他拿什么给宦官撑腰呢?
01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你说气不气人?宋朝皇帝的确是权力巅峰的第一人,是真正拥有实权的。但是他能够肆意决定任何事情吗?这是不行的。
因为宋朝是一个讲究法治的朝代,这个时期的皇帝,要决定重大事务,必须要和士大夫们共同商讨,在讨论以后,皇帝再给出决断。
如果大多数人不赞成这一决断,那么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宋朝皇帝会否定掉自己之前的决断,重新让大家讨论,而不是一意孤行。
由此可见,宋朝皇帝的权力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文官集团帮助皇帝巩固皇权的同时,其实也成为了车胄皇权的一股力量。
文官本没什么可怕的地方,毕竟都是一介书生。但是这帮人嘴巴毒啊,不管什么事儿都要掺和一下。
比如说皇帝娶老婆的事情,这本来是皇帝的私事,这帮文官集团的人,却总是要拿各种条条框框来告诫皇帝,这也不能娶那也不能娶。
所以说宋朝皇帝的婚姻生活,其实多半是被文官集团所操控的。比如说宋仁宗赵祯,因为从小被皇太后刘娥操控,所以他的性格十分柔弱。
这种性格被文官集团发现以后,他们立刻开始干涉皇帝的婚姻生活。《清平乐》宋仁宗的感情经历虽然丰富,却一直都不顺畅,其实大多数原因就是这帮文官集团在哔哔。
02刑不上大夫,就是可以这么无理取闹。那么难道宋朝所有的皇帝都从谏如流吗?难道就没有昏君吗?昏君就不会杀了这帮士大夫?
- 当然是有昏君的,可是老祖宗赵匡胤还有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刑不上大夫。这就是说不管文官犯了什么罪,都不可以对他们用刑。
- 这一下子天下读书人可就乐开了花了。宋朝的确是文人的天堂,他们将学而优则仕的道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 有了这块免死金牌,这帮文官集团的嘴炮,还不是有事儿没事儿就轰两下?他们除了皇帝,还真的没有其他对象可以轰。
- 就算是遇到昏君,要宰了这帮文官,文官集团也会抬出这句刑不上大夫来给自己做挡箭牌。除非皇帝连祖宗都不要,否则就是不能打文官。
在宋朝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字狱案件,那就是乌台诗案。这一案件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平日里爱写诗词,这种优秀的习惯,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不少珍贵的作品。可是这些诗词在当时却成为了当权者的一种负担。
为此有心人特地在苏轼的诗词里挑出了那么几句来,认为这是在嘲讽当朝皇帝宋神宗。宋神宗大怒之下,将苏轼给关了起来。
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监察御史里行舒亶弹劾苏轼
嘲讽皇帝,换哪个朝代,那都是要被活活弄死的。那么苏轼是什么下场呢?让各位看官非常遗憾的是,苏轼被好端端给放出来了。
不管是好友求情也好、苏辙辞官也罢,其实都抵不上那一句刑不上大夫对宋神宗来的直接。宋神宗总体来说还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他当然不愿意违背老祖宗留下的法令,不杀苏东坡,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03宦官是皇帝永远都离不开的好帮手。明朝为什么宦官干政最为昌盛?因为从朱棣篡位开始,宦官成为了皇帝最为贴心的帮手,此后历代皇帝,基本都十分信任宦官。
- 宦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没有家庭,可以一心一意地为皇帝效力。这是文官集团永远都取代不了的。
- 而且皇帝从小到大,一直都离不开宦官的照料,可以说在皇帝的生命当中,宦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与者。
- 文官集团一般是考进士考上来的,他们跟皇帝压根就不认识。你是相信一个从小陪伴你的人,还是相信一个一点也不认识的人呢?
凭借着生理缺陷上的优势,宦官可以日夜陪伴在皇帝身边。而文臣下了班,只能直接回家里的热炕头,这也是一种差距。
久而久之,皇帝自然会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交给宦官来做。因为文官集团太轴了,他们只考虑国家层面的利益,不会管皇帝的利益。宦官就不一样了,他们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宋朝其实也是一样,与文官相比,宋朝皇帝更加喜欢宦官,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之所以没有造成宦官干政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文官集团太强势了。
总结:文臣强势起来,宦官就没有市场了。说到底宦官干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皇权没有丝毫掣肘。皇帝想干嘛就能干嘛,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他自然更加喜欢任用跟自己亲近的宦官。
朱元璋建国虽然严令宦官不能干政,可是他把宰相给废了,打尽了天下文人的脸面,虽说的确使得皇权至高无上了,但是也为后来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笔。
在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庇佑之下,宋朝文人十分强势。尤其是对皇帝来说,宋朝文人简直是他们的噩梦。
在这种情况下,连皇帝自己有时候都要听文人的话,这帮宦官又拿什么来跟文臣斗呢?即使有过一小撮宦官乱政情况,也都被强势的文臣们给收拾了。
这帮人饱读诗书,你以为是吃干饭的吗?他们对付起宦官来,当然是各种手段都能用得上。
参考资料:《宋史》
宋朝没有宦官专权吗?
宋代吸取唐代宦官专权教训,对“待宦者甚严”,不过也并非没有宦官专权,只是没有出现汉唐那样的恶政。一、宋朝吸取前代教训,“有所惩也”
唐代的教训,无论是藩镇割据,还是宦官专权,都给宋朝提供了足够警惕的教训。
“去唐未远,有所惩也。”
从宋太祖开始,便严格限制宦官,“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
此后宋太宗、宋真宗都很慎重,即便有时想重用某一宦官,也被宰相们制止。
宋代在政治上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共治”政治,宋初留下的制度被逐渐推崇为“祖宗之制”,要严格执行,加之共治政治下宰相权重,宦官专权的机会较小。
“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宋代出现了天子年幼的情况宦官容易上位的时机,也没有演变成严重的宦官专权。
二、宋代也有大宦官败坏朝局的宋代臭名昭著的大宦官莫过于宋徽宗时期了。
宋徽宗时期,宦官童贯、梁师成败坏祖宗法度,祸国祸民。
童贯,“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奔走期会过于制敕”,“穷奸稔祸,流毒四海。”
梁师成,权臣王黼“父事之”,虽蔡京父子亦谄附焉,都人目为“隐相”。
他们对宋徽宗时期朝局的败坏有很大的责任。
但好在祖宗之法仍在,士大夫对此一贯反对,宋代没有出现可以废立皇帝,完全把控朝局的大太监。
以史为鉴,宋代在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对唐代的教训充分吸取,建立了有效且十分完备的法度,来防止宦官专权。
宋朝没有宦官专权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没有外戚和内侍专权的朝代,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宋朝的“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基本国策。
在这个架构中,天子是士大夫集团推举出来治理天下的代言人,士大夫集团则共同享有统治江山的权力,所以终宋一朝,始终以文官的利益优先,“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成为那个时代文官最豪迈的宣言。
当然从小我们就学习过三角形的结构才稳固,皇帝与文官并不是所有方面的利益都一致,所以这个时候还需要有一股势力来制衡文官。
虽然宋朝皇帝压制了武将的整体势力,但是做为“杯酒释兵权”的交换条件,皇室选择了与解甲归田的将门联姻,尤其是仁宗皇帝的两任皇后郭氏和曹氏都是将门女,而继位的英宗赵曙的妻子高滔滔则是曹皇后的外甥女。
所以宋朝是将武将中的一部分与外戚合并在一起管理,这样形成了一小股与皇室荣辱与共的武将群体,而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武将狄青由于不是将门出身,所以哪怕他做到了枢密副使的位置,也得不到将门的支持,最后在文官的攻击下忧郁而死。
既然已经由皇帝、文官加将门组成了一个三角形,那么皇帝也没有必要再扶持一个宦官群体出来分权,当然部分大宦官的势力可能并不会比一般的宰相小,但是毕竟与汉唐时期的宦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宋朝的官职中依然是以宰相为尊,就算是亲王见了宰相也要行礼,更不要说宦官了,若不是他们在某些方面代表皇家的利益,文官们绝对会没事就杀一批宦官来立威。
所以终宋一朝,都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宦官势力,就算是北宋末年的六贼里的童贯和杨戬等人,在权势上也比不上太师蔡京。
宋朝没有宦官专权吗?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首先来说宋朝到底有没有宦官专权,我的回答是应该是有的,不过由于宋朝政治策略之由像其它朝代一样宦官独揽大权架空皇权的案例应该是没有的!(此处为个人观点)下面👇🏻我们详细的解释一下: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到了明朝,对于老年的太监又称伴伴。
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楚汉传奇》记,宦官(huànguān),是中国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时期开始,均为被阉割失去性能力的人。
宦官,也称太监、内官、内侍、中官、中涓、中贵人,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到了明朝,对于年纪大的太监又称伴伴。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中国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用阉割过的男人作为宫廷内侍并非中国独有产物。以往朝鲜、越南的皇室也喜欢使用去势的男性作为内侍,中东国家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圣经新约中亦有向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的记述。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可见宦官在中外本来都是为了保护后宫贞节、皇族血统而设。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太监,名为诸女领班,也有白人太监,但黑人人数多,势力也较大。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宋朝
宋朝时期
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而辽国,据《辽史·百官志》载,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
秦翰、王继恩、窦神宝、童贯、李神佑、李宪、李舜举等等宦官曾领兵。宋代对宦官参政防范较严,太祖时,不令宦者“预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
那宋朝到底有没有宦官掌权的时候呢,应该有这么一位:
监军误国流毒四海——宋·童贯
童贯,少年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
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
宋代汲取了前代的教训,“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微杜渐之虑深矣”。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严格控制宦官,避免其专权,故而人数也不多
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的宦官,但宦官之权力并没有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权势。
总得来说宦官专政的局势在宋朝来说是少有的
宋朝没有宦官专权吗?
历时三百一十九年的两宋时期,吸收了唐代的教训,为了压制了宦官的品级,对宦官设立了独立的官阶体系,在宦官系统内的升迁,最高只能做到内东头供奉官,如要继续升迁,就得转出宦官系统,改为武官系统,并接受吏部的管辖。
即便是宋代最为位高权重的宦官,深受宋徽宗器重,并曾经领军作战的童贯,一样要接受枢密长官的管辖。这也就是《宋史》中所说的:“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
但是宋代一样有两个胆大的、试图干政的宦官:
宋太宗病危期间,宦官王继恩,意图串通参知政事李昌龄,来拥立已经被废为庶人的宋太宗长子为帝。赵元佐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这样王继恩可以很方便的独揽大权。后被宰相吕端予以制止,并将王继恩等人或贬黜或流放。
宋真宗患重病期间,宦官周怀政蠢蠢欲动,企图联合同伙除掉宰相丁谓,逼迫真宗退位给太子赵祯,意图凭借拥立之功控制大权。宰相丁谓得到密报后,在真宗的皇后刘氏的支持下,抢先一步将周怀政缉拿并斩首。
宋朝的在吸取先前王朝的经验,重文轻武之风大行其道,宰相的权利不单单制约了武将,也同时制约着宦官,这应该就是宋代没有出现太监祸国的原因。
宋朝没有宦官专权吗?
并不是,其实还是有的。
《宋史》记载:"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
宋太祖赵匡胤不允许宦官干预朝廷事务,使宦官只限于在内廷行走供奉。宋太宗赵光义,对宦官的防范更为严格,即便是对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宦官,也只是授以虚衔,不许其担任可以参知政事的要职。比如宦官王继恩,在太祖时就"赐金紫,加武德使",太宗即位后,王继恩率军征讨,战功显赫。朝议赏功,中书欲除宣徽使。太宗曰∶"朕读前代史书,不欲令宦官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以他官。"宰相力言继恩有大功,非此任无足以为赏典。上怒,深责相臣,命学士张泊、钱若水议别立宣政使,序位昭宣使上以授之"。由此可见,宋朝开国之初的两位皇帝,对宦官干政弄权的危害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们能做到防微杜渐,严禁宦官得到干政的机会。
尽管宋朝前两位皇帝对宦官防范甚严,但是,他们所制定的要求并没有延续下来。到了第三位皇帝真宗时,禁止宦官参政的"祖制"开始被破坏。真宗的文才武略都不及前两立皇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他伪造"天书"封禅泰山,提倡佛、道、儒,大搞迷信活动。他的昏庸为近侍宦官提供了干知政事的机会。当时宦官虽被真宗信用,但是,朝臣还没有忘记前朝皇帝定下的"禁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抑制宦官侍宠干政的行为。可是,这一时期,宦官渐渐改变了身份和地位,对朝政多有干预。真宗即位后,宦官被委以重任的人数渐多,干政之事屡屡发生。
宋朝的宦官干政擅权,常常通过两个途径,其一是取得皇帝宠信,争做"差遣"之官;其二是与掌握朝政大权的宰相勾结,徽宗赵佶统治时期,可谓是宋朝宦官为害最为严重时期。
宋徽宗在位二十余年,朝中有六个臣僚深受宠信,史称"六贼"。对于"六贼"所指之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蔡京、童贯、王黼、高俅、杨戳、梁师成,这是当时的一种说法;其二是当年太学生陈东上书所指的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酌六人。若按第一种说法,宦官则占一半;若排除两种说法的出入,以一致定论的蔡京、童贯、王献、梁师成四人计,宦官还是占了一半。由此可见当时宦官干政弄权、为害朝廷的程度。
童贯内恃徽宗宠信,外与蔡京勾结,握军权达二十年之久,梁师成掌握朝廷机要文书,与王黼相为表里,被时人称为"隐相",杨戳"善测同人主意",得宠之后,"立法索民田契","增立赋租",祸国殃民。这一时期,"六贼"当道,朝政腐朽,终使大宋王朝丢弃半壁江山。
宋王朝偏居江南后,又经历了九位皇帝的统治时期,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史称这一时期为南宋。
南宋时期,朝臣对宦官用事弄权十分憎恶,但皇帝却宠信宦官。宦官蓝珪、康履深受高宗赵构宠信。高宗有心限制宦官干预政事,"诏内侍不许与统兵官相见,违者停官编隶"。可是康履根本不听,结果引起诸将不满,统制苗傅和武功大夫刘正彦发动兵变,诛杀了枢密使王渊,高宗为平众将之怨,先是将康履除官,最终无奈才将其交出斩首,死后还赠其官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