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被分封云南,为什么把儿子留在北京?
吴三桂前期是一个非常难的人,我们试想一下,当时他的母国大明已经灭亡,他必须要面对三股势力带来的压力。
- 首先是刚刚入主北京的李自成大军。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改朝换代,他们已经取代了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顺王朝。
- 其次是被挡在关外的满清大军。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三人的努力,满清已经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团体。
- 再者是南明的遗老遗少。这帮人团聚在南京,希望以南京作为新的起点,反攻李自成,企图在这里恢复大明王朝。
可是这三股力量之中,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多尔衮的满清大军,后来更是帮助多尔衮问鼎天下。多尔衮当然也没有辜负吴三桂,将他册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可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为何被留在了北京呢?
01多尔衮并不信任吴三桂,必须让吴三桂低头才行。吴三桂写信给多尔衮,是以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也就是说他不是投靠了满清,而是请求满清入关相助。
越四日,王进次连山,三桂又遣云龙赍书趣进兵。师夜发,逾宁远,次沙河,明日,距山海关十里。三桂遣逻卒报自成将唐通出边立营,王遣兵攻之,战於一片石,通败走。又明日,师至关,三桂出迎。王命设仪仗,吹螺,偕三桂拜天毕,三桂率部将谒王,王令其兵以白布系肩为识,前驱入关。---《清史稿》
当时李自成将吴三桂全家抓了,刘宗敏更是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愤怒之余,杀回了山海关,重新夺取了控制权。
多尔衮当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必须要让吴三桂俯首称臣才行。所以他答应帮助吴三桂,但是并不立刻发兵支援。
- 吴三桂手里有5万关宁铁骑,这是一支实力强悍的军队。此外还掌控了山海关3万散兵,足有8万军力。而李自成手里有10万大军。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李自成还要占上风。
- 双方开战以后,多尔衮命令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冲在最前面,一场大战下来,关宁铁骑损失殆尽,多尔衮这个时候才选择出兵相助。
- 此后多尔衮占领了北京,让吴三桂带着大军继续西征讨伐李自成。李自成从西安败退以后,吴三桂的下场并不好,他被多尔衮给雪藏了。
多尔衮将吴三桂扔到了关外,只要吴三桂不低头,那么这辈子也就这么回事了。吴三桂经历了痛苦的挣扎,终于选择剃发易服,向满清称臣,这才重新得到多尔衮的器重。
此后吴三桂帮助多尔衮一路南下,可以说有一半的江山,都是吴三桂帮忙打下来的。因为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中原地区和汉人作战的方法也比较熟悉。
02吴应熊与建宁公主结婚,其实是为了留吴应熊为人质。顺治10年,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吴应熊和皇太极的幼女建宁公主大婚,当然结婚的场地在北京,他们婚后生活的地方也在北京。
伴随着吴三桂一路南下,屡立战功,吴三桂本人的实力也大为增长。虽然关宁铁骑消失了,可是吴三桂通过战争,又培养起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队伍。
吴三桂带兵进入缅甸,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抓了回来,并且杀害在了滇池旁。从此被清朝封为平西王,仿造明朝沐家一样,永镇云南。
文秀、复臣围巡按御史郝浴於保宁。浴趣三桂等赴援,击斩复臣,文秀引兵走。浴疏劾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摘疏中“亲冒矢石”语劾浴冒功,浴坐谪徙。三桂叙功,岁增俸千。子应熊尚主,为和硕额驸,授三等精奇尼哈番,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清史稿》
这本身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清朝对吴三桂很不放心,早在多尔衮活着的时候,吴三桂就屡遭猜忌,当时多尔衮等人还能压得住吴三桂。
可是伴随着多铎、多尔衮等人的死去,根本没人镇得住这个功高盖主的平西王。为此按照多尔衮生前的嘱托,孝庄太后主持了这么一桩政治婚姻。
- 与吴三桂结亲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和吴三桂联络感情。毕竟满清王朝是外来户,需要这样的汉族大臣作为他们的支撑。
- 其次就是可以有效地控制吴三桂。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驸马的身份,留在北京。其实是对吴三桂的一种无形的控制。
- 为此清廷给吴应熊加了不少头衔,比如和硕额父、少保、太子太保等等。可惜吴应熊必须要在北京任职,这是吴三桂所必须要接受的条件。
战国时期,就存在把自己的王子送到其他国家作为人质的事情,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不成文的一种惯例。
03吴三桂起兵反清,吴应熊父子惨遭杀害。吴三桂这个人的一生,是相对来说比较矛盾的。他投靠满清,将南明永历皇帝杀死,本身就已经彻底背叛了大明王朝和汉人。
可是在晚年的时候,因为康熙皇帝要削藩,他再次选择反叛满清,甚至打着恢复汉人江山的旗号,可惜人心已经回不来了。
在造反之前,吴三桂曾经派人前往北京,希望把儿子吴应熊给接回来。可是吴应熊对此表示拒绝,他将康熙皇帝削藩的事情秘密告诉了吴三桂,并且将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带回了云南。
襄阳总兵杨来嘉举兵叛,郧阳副将洪福举兵攻提督佟国瑶,击破之;走保山寨,皆应三桂,受署置。三桂自云南至常德,具疏付折尔肯、傅达礼还奏,语不逊。上命诛应熊及其子世霖,诸幼子贷死入官。---《清史稿》
等到吴三桂正式起兵造反的时候,康熙皇帝一怒之下,将吴应熊和吴应熊的小儿子吴世琳全部杀死。
其实吴三桂不止吴应熊这么一个儿子,但是很显然他对自己这个儿子是最有感情的。从吴应熊的处事风格我们就能看得出,这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吴三桂建立吴周政权后不久便去世了,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吴世璠。可惜吴世璠年纪太小,没什么威信,最终导致这场反叛以失败而告终。
总结:吴应熊为何不提前逃走?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早就派来了使者,可吴应熊为什么没有提前逃走呢?吴应熊当然是有自己的考虑。
- 他若是逃走了,那么康熙皇帝必定会追查下去。直接矛头将会对准吴三桂,这是吴应熊不想看到的,他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而使得吴三桂的大业提前被揭发。
- 他留在北京,反而是可以麻痹康熙皇帝的一种手段。吴三桂若是真的想造反,事先必然要把儿孙给接走,可他没有这么做,这就证明吴三桂不会造反。
这么一来,康熙一定缺少防备,甚至会认为吴三桂会主动撤藩。那么吴三桂就可以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对起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吴应熊的确牺牲很大,他把大儿子吴世璠送回云南,意图很明显,有一个儿子继承大业就够了,他自己选择为了大业而牺牲。可惜他没有料到的是,吴三桂实在是太老了,根本不能重复往西的神武。
参考资料:《清史稿》
吴三桂被分封云南,为什么把儿子留在北京?
文|奔腾Li
吴三桂把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是政治需要,不是吴三桂有所图,而是大清朝廷对吴三桂的一种牵制,吴三桂是明朝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因明朝让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推翻,吴三桂选择投靠大清,但大清对吴三桂还是有所忌惮,将吴三桂分到云南守边,其意也是将吴三桂调离北方,减少吴三桂在地方的影响力。
吴三桂剧照
事件起因崇祯二年,大明王朝中原地区发生重大洪荒,朝廷财政空虚赈灾力度不足,官员中饱私囊继续贪腐,百姓民不聊生,饿殍载道,种种原因一起发酵,导致连锁反应,积压已久的民怨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四处都有农民起义的身影。
闯王李自成便是农民起义军中的一位领袖,“迎闯王不纳粮”是闯王李自成的口号,也代表着对天下百姓的许诺,只要闯王李自成取得天下,百姓将过上幸福的日子。
闯王李自成
明朝覆灭由于闯王李自成推行的执政方案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其势力迅速扩大,而看似如铁桶般牢固的大明江山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不堪一击,闯王李自成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崇祯十七年攻入明朝都城顺天(现在的北京),明崇祯帝煤山自缢,大明王朝覆灭。
崇祯帝
天下逆转山海关靠近顺天,是防范大清入主中原的重要屏障,闯王李自成攻入顺天后,若想巩固政权,攻克南明,需要确保后院不能起火,接管山海关便势在必行,于是李自成开始笼络辽东总兵吴三桂,此时吴三桂全家老小就在顺天内,李自成抓了吴三桂的父亲,让其写书信劝吴三桂投降。
李自成
此时吴三桂见明朝已亡,也想投靠李自成,但顺天传来消息,李自成的起义军入城后烧杀抢掠,虐待前明官员,刘忠敏还将自己的老婆陈沅霸占,这让吴三桂无法接受,召降不行,李自成便亲率20万人马征讨吴三桂,而吴三桂却与清军联手,将李自成打败,清军顺利入关,李自成节节败退,大清天下已定。
白话《明史》李自成传
清廷对吴三桂的顾虑大清天下初定,吴三桂功不可没,清廷奖赏吴三桂为平西王,封地在云南,吴三桂看似步步高升,荣登藩王,但外表无限风光下,其内在隐含了大清对吴三桂的顾虑:
- 为什么将吴应熊留在京城:吴三桂不喜李自成所以选择投靠大清,但李自成已败,南明政权还在,清廷并不能确定吴三桂是否会转投南明,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清廷在对吴三桂封王后,将吴应熊留在京城做质子,若吴三桂有反叛之心,首先要考虑其子的安危。
- 为什么将吴三桂的封地定在云南:大清刚取得天下,人心尚不稳定,而吴三桂是辽东总兵,在京城与山海关区域势力根深蒂固,如若吴三桂生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出问题,但云南离京城遥远,吴三桂初来乍到没有势力,对清廷更安全。
封建王朝的皇帝最担心手握兵权的人,封官加爵和质押亲人都是皇帝为了防止臣子不忠的手段,吴三桂助清廷入关,但清廷对吴三桂并不放心,将吴三桂派往遥远陌生的云南为王,留其子吴应熊在京城做质子,都是为了牵制吴三桂。
吴三桂被分封云南,为什么把儿子留在北京?
吴三桂是清朝的忠臣,他是硬生生被康熙和他的那些年轻新进们给逼反了的。吴三桂分封云南,他将自己最得意的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就是为了向清朝政权表示忠心。他让儿子留下来当人质,以免去清朝政府的疑心。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将领,他在辽东的战争中,因为智勇双全而很快崭露头角。到了明朝最后的关头,著名的关宁铁骑已经成为他的属下。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整个北方,吴三桂和他的部队成为明朝硕果仅存的主力军。崇祯命令吴三桂赶紧勤王北京。
可是,当吴三桂的兵力进入山海关的时候,崇祯已经吊死煤山,明朝已经灭亡了。吴三桂在清朝和大顺之间选择,还是选择了投降大顺朝。他率领军队向北京出发,准备接受李自成的封号。但是在半路上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大顺朝在北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追赃助饷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吴三桂的家属也不能幸免。
吴三桂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于是又回到山海关,凭关固守。李自成得知后,便率领六万精锐亲征山海关。吴三桂只有四万多人马,当然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他只得向清朝求援。恰巧这时清朝的军队在多尔衮的率领下来到附近,准备入关,得到吴三桂的求援后,马上调转方向,赶往山海关。
吴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的第一天,双方虽然打成平手,可是吴三桂已经感到无力支持。他连夜赶往多尔衮的大营,答应了多尔衮的一切条件,剃发归降。在第二天,清军在吴三桂的军队即将兵败的情况下,趁大风之机,袭击李自成军队的侧翼,击溃了李自成。李自成因此兵败,先退北京,然后又放弃北京,退往山西。
从此时起,吴三桂便以清朝的忠臣将领的身份,为清朝效力。他不遗余力的追击李自成,又在南下扫灭南明的战争中屡建功勋。更有甚者,他为了向清朝统治者表达忠心,居然一直打到缅甸,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抓回来,用弓弦勒死了他。
吴三桂为清朝拼死效忠,清朝当然也对他恩赏有加。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他和当时的尚可喜和耿精忠合称三藩。而他的儿子吴应熊则娶了公主,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但是,在表面上看,清朝统治者对吴三桂比较信用,可是,实际上清朝对吴三桂还是心怀疑惧的。虽然他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当人质,可是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吴三桂这样一位割据一方的势力终究是心腹之患。
吴三桂幻想能够象明朝的沐英一样世世代代镇守云南。但是,他的这个想法终究是个幻想。清朝统治者是不会答应他的想法的。本来,清朝统治者想要慢慢削夺吴三桂的权力,但是,清朝的康熙登基后,把削藩一事放到了日程上来。
吴三桂到这个时候依然心存幻想,还想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当尚可喜上书要求归老辽东的时候,康熙借机让尚可喜交出封地,全族迁回辽东。这时,吴三桂和耿精忠也为了试探康熙的意思,也上表请求撤藩。谁知道吴三桂遇上了血气方刚的康熙,他立刻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这样一来,吴三桂没有了退路,只有造反一条路了。
吴三桂本来没有造反之意,而且在清朝的大臣中,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康熙的做法。可是康熙借口说,“吴逆蓄谋久,不早图之,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我们可以看到,康熙从内心,就把吴三桂看作是要清除的对象。不管吴三桂造不造反,都是康熙眼中的叛逆。
就这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吴三桂被康熙和他身边的那些年轻气盛的新进之臣,硬生生逼上了造反之路。本是清朝的忠臣的吴三桂,在造反的时候还心存幻想。他打到长江一线,还希望和康熙讲和。可是,这样一来就贻误了军机。
康熙利用吴三桂犹豫不决的机会,从刚开始失败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他赶紧调兵遣将,稳定了战局。为了表达自己和吴三桂势不两立的决心,康熙下令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长子吴应熊处决。在长达八年的战争之后,康熙彻底消灭了吴三桂的势力,取得了削藩的成功,而吴三桂也在战争期间病死。
结语:
吴三桂是清朝的忠臣,他在投降清朝后,为清朝忠心耿耿的服务。但是,由于他的势力过于庞大,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疑忌。而吴三桂贪恋荣华富贵,不忍舍弃到手的权利。最终,在康熙撤藩的时候,他起兵造反。
吴三桂本身没有造反之意,他为了表示对清朝的效忠,将自己的长子留在北京做人质。可是,在康熙的逼迫下,为了他的整个集团的利益,也只得舍弃儿子吴应熊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吴三桂对清朝的忠心,还有清朝统治者的冷酷无情。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吴三桂被分封云南,为什么把儿子留在北京?
清廷令吴三桂镇守云南时,吴三桂是没机会带走吴应熊,而不是他真的想把吴应熊留在北京。从当时吴三桂和清廷双方的关系来看,吴应熊留在京城才是最合适的。只有这样吴三桂才可能获得清廷的信任,清廷也才会对吴三桂少点顾忌。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逼近北京时,崇祯帝诏天下各路兵马进京勤王。吴三桂也是进京勤王的一路兵马,不过当吴三桂行至唐山一带时,传来了崇祯帝自缢的消息。各方局势一下子变的复杂微妙,吴三桂也开始四处投机,寻找新主倚靠。
最终吴三桂选择了降清,而他手里的兵马仍归自己掌管。这时候清廷和吴三桂的关系也很微妙,清廷表面上对吴三桂表现的很恩宠,骨子里却对吴三桂存有疑忌,多有防范,并无授予他实质性的事权。
另一方面,清廷利用吴三桂的兵力去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以及西南一代的张献忠势力。此外,吴三桂对西北等一些地方的反清势力以及朱明后裔也是大开杀戒。吴三桂这么做是为了获取清廷的信任。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打下云南,随即就被清廷委以镇守云南。
也就是说吴三桂真正开始镇守云南是从1659年开始的。而其子吴应熊早在1653年就已经和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成婚,并且一直留在京城。多尔衮和孝庄皇后之所以让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成婚,意图很明显,说白了就是以吴应熊作为人质来防着吴三桂。吴三桂是明朝的降将,清廷派他领兵出征,必须防着他突然倒戈相向。所以尽管清廷给予吴应熊很多头衔,但吴应熊本质上就是一颗棋子,一个人质而已。和吴应熊一起充当人质的还有他的几个儿女。
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前曾派遣使者进京设法带回吴应熊。但吴应熊并没有逃离京城,仅仅是让使者秘密把自己的长子吴世璠带回云南。吴应熊之所以不离开京城,其实是在成全吴三桂的反清大计。因为一旦吴应熊逃离京城,清廷就会察觉到西南吴三桂或有异常,这不利于吴三桂反清。而吴应熊选择留在京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麻痹清廷的知觉,这有利于吴三桂暗中起兵反清。
吴三桂被分封云南,为什么把儿子留在北京?
说实话吧,别嫌实话没有瞎话好听。吴三桂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不是刘邦刘备,也不是曹操司马懿,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多挣俩钱 ,老婆漂亮一点,宅子大一点,儿子儿媳妇孝顺又争气,如此而已。这样的生活,本来吴三桂已经过上了。他27岁,便已经当上了宁远团练总兵。老婆姓张,帮他生了个儿子,便是吴应熊。妾有数个,其中一人便是陈圆圆。考虑到边关劳苦,吴三桂的身边,只有老婆儿子,几个娇滴滴的妾,都留在北京城里,由他爹吴襄看护。
所以在吴三桂想来,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只要大明朝在一天,他就愿意为大明效劳一天。但没想到,1644年3月,吴三桂从梦中醒来,大明却已经不存在了,皇帝悬梁已自尽,李自成在北京城坐上了龙椅。
这个时候,吴三桂没有慷慨激昂,而是默默地打着算盘。关外是满清,关内是大顺,吴三桂的第一选择,当然是大顺。而大顺,也愿意接收吴三桂的部队,因为李自成也知道,关宁铁骑确实是明军不可多得的精锐部队,如果他们愿意归顺,将来防御关外的满清,依旧用得着他们。
于是,李自成派来使者,许诺会送给吴三桂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日后吴三桂立下战功,还会有更大的封赏——要知道,当时的吴三桂部队已经缺发军饷一年有余。所以吴三桂心里,已经有了投降大顺的意图。
可就在这个时刻,一封来自北京的密信却让吴三桂火冒三丈,信上说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已经把你爸吴襄抓起来严刑拷打,为啥呢?就是为了钱。按说吴襄已经交纳了五万两白银,但刘宗敏狮子大开口,要二十万两银子。
而比钱让吴三桂更恼火的是,刘宗敏不但绑了你爹,还霸占了你的女人陈圆圆。任谁都知道,这两条,无论是哪一条,都不是一个正常男人可以忍受的。于是,吴三桂拔剑斩案、升帐演兵场,当场杀了李自成的一名使者,另一名则割掉耳朵,让他回去复命。
但是吴三桂也知道,自己的实力,并不足以抵抗李自成,他只能向昔日的仇敌多尔衮请求借兵,可是大清国怎么会答应借兵帮你恢复昔日的敌人明王朝,吴三桂你必须投降——所以,最终吴三桂是:亲往清营,剃发跪拜。换句话说,他已经是大清国的臣子,再不是明将了。而既然做了清国的臣子,再扯什么明朝就没意思了,老实说吴三桂也没得选择,他手底这么一点兵,连李自成都搞不定,谈何与清兵对抗,复我大明?
此后,吴三桂便一路追击李自成,一直到他败死为止。此后吴三桂便被冷藏在汉中(因为大清国对他也不放心),直到数年之后,他又被启用,负责对付云贵一带的南明永历帝——有人说吴三桂背叛了明朝,但实际上设身处地为吴三桂想一想,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所以,吴三桂真心实意,要做大清国镇守云南的边塞诸侯,就好象当年明朝的沐王一样。
正是因为吴三桂有这样一个打算,所以才会让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娶了建宁公主。这其实等于就是一个双保险,一方面可以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另一方面其实也是让儿子有个依靠,将来可以接班做平西王。换句话说,只有把儿子留在北京,才能保证全家人的安全。
但是,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大清国随后便出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康熙皇帝,硬是要撤他的藩国。换句话说,就好比当年吴三桂做了大清国的走狗,而现在大清安稳了,便要拿走狗嘴里的骨头自己去啃,你说吴三桂能不造反么?
只是这么一来,吴应熊便倒霉了,建宁公主其实也很惨——她并没有如金庸小说写得那样嫁给韦小宝,丈夫和儿子全部被处死,她独自熬过了30年的凄清萧索岁月后与世长辞,时年63岁。如果要怪的话,只能怪一个人,那便是康熙皇帝。
吴三桂被分封云南,为什么把儿子留在北京?
在古代,流行着一种叫做质子外交的外交模式。就是两国在达成盟约后,为了防止对方变卦,或者说向对方表明自己一定会遵守约定,往往会给对方送去人质,以互相取信。而这个人质的人选需要有着很大的价值,所以往往会是国君的儿子。
其最初始于春秋时代,流行与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史书中,咱们经常可以看到比如
“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
比如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当初就是以质子的身份待在赵国。最后在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重返秦国,继承王位。
而到汉朝,国家一统,质子的身份往往是周边的部落番邦,最多的就是西域各国。各国国君遣子来到长安,除了当人质以外,还有着学习汉朝先进制度文化的目的。所以这个时期的质子更像是留学生。
当然,汉朝政府也彰显大国风范,对这些质子有教无类,补给给予最好的教学条件,甚至还配以官职。
当然,质子制度不仅仅体现在外交上,也体现在对内的一个国家治理上。比如在唐朝,藩镇割据严重,唐朝中央政府为了防止藩镇作乱,往往会征召各藩镇节度使的兄弟子侄入京为质子。
吴三桂当初就藩云南,其儿子吴应熊却留在京城,应该就是和唐朝的藩镇质子一样,充当一个人质的角色。
而且这不是吴三桂想不想留的问题,而是非留不可。毕竟当时吴三桂的身份比较特俗,他虽然归顺了清朝,但他一来是明朝旧将,二来是汉臣,其不可能得到清廷的绝对信任。甚至于最初的吴三桂和清朝更像是一个合作的关系,他反对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甚至于包括张献忠。其对于明朝还是一个奉为主君的的态度,所以他当初打得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而不是给清王朝征伐天下。
当然了,这仅仅只是名义上,因为灭掉了李自成后,吴三桂可没对南明小朝廷心软过,就连永历皇帝都被他从缅甸给抓了回来,并处以了极刑。
这说明吴三桂已经完完全全投靠了清朝。
但这些并不足以让清朝完全的信任吴三桂,而且甚至对其更加忌惮。因为在平定南明之后,清朝已经坐稳了天下,重兵在握的吴三桂不再是助力,而是威胁。
当时获封平西王,永镇云南,兼辖贵州,而且自主权极大,西南的军政大权他一人独掌,几乎不受朝廷的节制。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这样的吴三桂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
而且作为一个降将、一个汉臣,他可以背叛明朝、背叛李自成、自然也就可以背叛清朝。对此,清朝不得不防。
于是,在多尔衮的操作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被留在了京城,作为人质,以要挟吴三桂,使其投鼠忌器。
当然了,多尔衮的面子功夫还是做得很好的。他亲自做媒,将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下嫁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封他为"和硕额驸",还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对于这些,吴三桂心里也很明白,虽然知道儿子是当人质,但他却不能反对。因为他如果反对,那就证明其有异心,估计届时就会面临八旗军的围剿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平西王吴三桂,当时的三藩都是这个待遇。比如平南王尚可喜的儿子第七个尚之隆,就和吴应熊一样娶了公主当了附马爷,并官至领侍卫内大臣。靖南王耿继茂最厉害,他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当了附马爷。
当然,这些并没有让清朝彻底的控制住三藩,他们还是反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吴三桂造反之前,曾秘密派人去京城接过儿子,结果吴应熊不肯回昆明,使者只能带走了长孙吴世璠,后来吴三桂去世,便是有他继承的吴周皇位。而不肯离京的吴应熊最终被康熙所诛杀。
当然,这里吴应熊或许不是不肯走,而是他根本就走不了。因为他若离开,便是在告诉清朝,吴三桂即将造反,这无疑会影响吴三桂的计划。
所以,或许从吴三桂决定造反那一天起,吴应熊就是那颗被舍弃的棋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