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身为太子却败给了李世民,他败在哪里了?

李建成无疑是大唐王朝的接班人,早就被李渊钦定为自己的太子。可是他最终还是输给了李世民,那么为什么李世民会赢得这场战争呢?

其实不仅李建成输了,李渊也是输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以至于他这个开国皇帝,成为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之一。

李渊和李建成到底是哪些地方不足,导致李世民异军突起呢?李世民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现实与理想一次次激烈碰撞后的结果。

01李渊想要平衡两个儿子的力量,却玩砸了。

和历史上很多皇帝一样,李渊也不希望自己手下的臣子们一家独大。为什么朱元璋那么讨厌宰相?因为皇帝之下,宰相依旧是百官之首。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既然皇帝统领百官,为什么还要多出一个宰相来分权呢?为此朱元璋狠心将宰相这个职务给撤了。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又引出了后来的内阁制度。

其实皇权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平衡臣子之间的关系,是皇帝们常常喜欢耍的把戏。就算是亲儿子,也绝对不能例外,毕竟历史上为了夺位杀父弑君的例子比比皆是。

  1. 孙权早就立孙和为太子,以宰相陆逊为首的百官本也都支持孙和。可是孙权觉得不对劲,又将鲁王孙霸的地位提高到和太子一样的级别,导致百官中有一部分又跑去支持鲁王孙霸,这就是孙权平衡皇子和百官权力的方法。
  2. 同样的道理,李渊也希望这么玩。李建成是嫡长子,早就被册立为太子。所以按照道理来说,百官都应该支持李建成。
  3. 可是李渊偏偏不想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李渊当时还很年轻,还有很长的执政之路。如果大家都效忠下一任主子了,自己这个皇帝会很尴尬。

于是李渊将李世民扶植了起来,李世民不断壮大声威以后,还拥有了建立秦王府的资格。开府就是合法地拥有一套自己的领导班子,这跟太子有什么区别呢?

李渊真的是玩火不怕事情大,两个儿子都给足了权力,就让他们互相斗,只要别擦枪走火,那么事情就都在李渊的掌控之中。

他乐得看见儿子们互相争斗的局面,只有这样,李渊这个皇帝才有真正的价值。可惜他最后玩砸了,谁能想到李世民擦的不是枪,而是加农炮呢?

02李建成心慈手软,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

魏征曾经是瓦岗寨李密的手下,后来转而投靠了唐朝,甚至曾经劝降过徐茂公。不过窦建德大败李神通后,魏征也被俘虏了。

要不是李世民打王世充时,半路击败并抓了窦建德,救出了魏征,魏征还真的没命归附唐朝。到了唐朝以后,魏征以太子洗马的身份,一心辅佐李建成。

及刘黑闼重反,王珪、魏徵谓建成曰:"殿下但以地居嫡长,爰践元良,功绩既无可称,仁声又未遐布。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今黑闼率破亡之余,众不盈万,加以粮运限绝,疮痍未瘳,若大军一临,可不战而擒也。愿请讨之,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结山东英俊。"建成从其计,遂请讨刘黑闼,擒之而旋。---《旧唐书》

李建成军功不够高,为了能够让李建成有足够的资本跟李世民斗,不嫌事儿大的李渊派遣李建成前去平定刘黑闼。

在魏征的帮助下,李建成的确很快就平定了山东的刘黑闼,也算是建立了一点战功。可是这点功劳根本不足以和李世民相提并论。

  1. 看似平衡的两股力量,其实一点也不平衡。李世民久经战阵,手底下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随时都有可能发动兵变。
  2. 而李建成这里虽然也有不少将领,却少有建功立业之人,实战能力也就相对弱了一些。李建成当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3. 为此魏征作为辅佐太子的人,曾经向李建成提出过一定建议,不一定是为了杀掉李世民,也许是将李世民的兵权给夺走。

总之魏征早就已经提醒过李建成,让他早点对李世民下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兄弟相残的结果。可惜心慈手软的李建成根本下不去手。

李建成怀念兄弟之间的感情,可是李世民却毫不犹豫。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早就策划好的计谋,目的就是为了斩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李渊不听话,或许李渊后来也生不了那么多儿子了。

03李建成和李渊没有把握住军权,这才是失败的关键。

太子府和秦王府之间的斗争,让李渊看得不亦乐乎。他认为只有这样,他这个皇帝才能做得稳,可是平衡需要相应的实力,李建成显然没有。

不仅李建成没有,就连李渊本人也没有。按照史书记载,李渊打天下,完全依靠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为何不杀功臣?因为他就是大唐王朝最牛的功臣。

所以说当时天下兵权大多都在李世民的手里,李渊和李建成,根本就沾不到边。这一残酷的现实,李渊后期其实也意识到了。

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旧唐书》

他有意识地希望自己的太子李建成能够夺回一些兵权来,可是他有这个能力吗?常年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突然之间让他统领大军平叛,这很难办到。

就算李建成经过历练,有机会成为统兵元帅,可这不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吗?李世民也不是一出生就很牛,他也是积累了不少战争经验以后,才逐渐走上正轨的。

而这一切李世民是不可能手把手教自己的这位大哥的,毕竟这是争夺皇位的资本,李世民有怎么舍得呢?

没有军权,自然就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本。所有人仁义礼智信,在这一刻都荡然无存,化为了泡影。

总结: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很可能已经被控制住了。

李世民做事,讲究不出意外。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必须要达到目的才行。只有抱着这种决心的人,才能够真正成功。

很显然,李世民当时严密策划了这一场政变。可问题是李渊会全然不知吗?这很奇怪,因为玄武门那边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在调兵遣将,这么重大的事情,居然没有人通报给李渊?

据说玄武门爆发的时候,当时李渊正在游船,可是他真的在游船吗?我认为这个时候,李渊已经被李世民给软禁了。

玄武门这边所有动静,其实都不会传到李渊耳朵里。所以李渊什么措施都无法采取,只能在家里静静地等待结果。

因为李渊肯配合,愿意合作的态度,博得了李世民的好感。所以政变以后,李世民并没有对李渊下手,而是把他关在了后宫努力生孩子去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

李建成身为太子却败给了李世民,他败在哪里了?

李建成最大的失误是墨守成规!认为优势就是胜势………在无情最是帝王家的权力斗争中把握住了方向,却忽略了细节……功败垂成![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李建成身为太子却败给了李世民,他败在哪里了?

谢谢邀请!

没错,身为太子的李建成之所以败给身为秦王的李世民,正是由于自己的太子身份,以及帝国的负责人李渊的错误决策。

  • 一、

如果将此时的大唐帝国比作一家刚刚实现成功上市的家族企业,而李渊、李建成、李世民就是这家企业最初的创业者,是原始股东。

现在企业上市了,就不得不面临着股权分配的问题。李渊毫无疑问的拥有这家企业的绝对控股权,成为了企业董事长(皇帝);李建成由于是家族中长子的身份,在分的部分股权的同时被指定为企业的下任董事长(太子);李世民当然也被分到了部分股权(秦王),但是却被告知自己永远无缘成为企业的未来董事长,成为企业的实际拥有者了。

面对如此的安排,作为同样最初创业的李世民来说,心里是非常不舒服的。但是这就是这家企业的制度,是铁的规则,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李世民有千万个不乐意也只能照着规则玩下去,否则刚上市的企业就面临着内部分崩离析,结局只能是破产倒闭了。

  • 二、

于是作为上市企业的股东之一李世民,继续带着一班弟兄在外面为这家新企业征战沙场,不停的扩展市场。很快的周围许多企业就被大唐这家企业吞并了,实现了统一,这里功劳最大的当然就是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

李建成自从被指定为企业未来继承人之后,也就一直待在企业总部协助董事长管理企业,为将来能够顺利接班打基础。可是看到兄弟李世民在外开拓市场成绩明显,实力渐渐超过自己,并对自己地位产生威胁后,李建成坐不住了,也向老爸李渊申请外出开拓市场,当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此时企业的董事长李渊面对两个儿子们取得的成绩,做出了一个不是很高明的决定,那就是让李世民成立天策府,拥有自置官属的权利,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李渊的这个决策无疑就是在企业的管理层里又组建了一套新的管理班子,这无疑犯了企业管理的大忌。

  • 三、

此时此刻的李世民心中的不平衡感再次被放大,加之自己还有一套新的管理班子,随时都有能力接替企业的运行。李世民现在面临的局面是:即使自己不主动去争权,自己手下这一班嗷嗷待哺的精英们也会架着自己冲上去,何况自己确实有这个心思和能力。

而作为法定接班人的李建成及自己的班子成员们,看着李世民那一班人马投过来犹如饿狼般绿油油的眼光时,那种危机感不言而喻了。于是李建成即使为了自保也不得不加强自己的实力,利用太子监国的特权让自己的小弟在外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杨文干原本就是太子宿卫,也就是李建成的贴身保镖,现在利用太子李建成的关系被外放成为庆州都督。到任后的杨文干就抓紧为太子李建成招募勇士,并偷偷的送进太子东宫;李建成也利用特权不断的给杨文干拨款、拨物资进行补充。

这不,这次李建成又利用李渊外出度假的机会,行使监国的权利,给杨文干偷偷拨了一批军用物资(铠甲、军械)。然而这一切都逃不过一直对太子府用心的秦王府,就在这批物资还在路上的时候,李世民就向李渊报告李建成支援自己亲信杨文干准备谋反。李渊的神经当场就被挑动起来,直接当成谋反事件处理,将太子李建成召到行营软禁起来,然后召杨文干回来对质。结果杨文干听到自己主子李建成被软禁后,不知道是谁撺掇了一下子,也真的起兵了。

李世民的机会也就来了,李渊当场让李世民带兵平叛,并脑子一热,许诺评判后封李世民为太子。当然就在李世民还没有到战场的时候,杨文干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下去。李渊也渐渐冷静下来,把李建成放了出来,让继续回长安作太子履行监国职能,对于之前许诺李世民的太子之位一事也就当作空头支票糊弄过去了。

  • 四、

经过这次事件,太子李建成盲目了,盲目的认为自己老爹李渊是铁杆支持自己的,自己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未来帝国掌舵人,企业的继承人。同样经过这次事件,秦王李世民清醒了,清醒的认为自己老爹李渊的心目中自己永远超不过自己哥哥李建成了,只有自己哥哥李建成在这个世上还活有一天,自己是永远没有机会向帝国掌舵人迈进一步了。

于是,针对铲除太子李建成的玄武门政变开始酝酿中。终于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杀死了自己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直接消除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明面上的李建成、潜在的李元吉,然后让李渊兑现了空头支票——册立自己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成为了唐太宗。

李建成身为太子却败给了李世民,他败在哪里了?

兄弟反目成仇,争夺王位,两虎相争,心有一伤。假如李建成成了,那历史的悲剧就会在李世民身上重演,至于李建成会不会手下留情,不赶尽杀绝,反成了假设。历史没有假设,存亡只悬于一线。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后人,不以私情评判,但功过是非一定会予以公论。

李建成身为太子却败给了李世民,他败在哪里了?

我是小小,专注于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的那些事,关注我将有更多精彩的回答。

说起古代著名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会联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中“唐宗”指的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他是大唐王朝的创始人之一。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他创造的,但是他的皇位却不是合法得来的,而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害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得来的。

军事能力方面

李建成虽然在早年随父亲李渊征战天下,也曾率军打败过突厥,但是比起李世民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大唐王朝的一大半江山都是李世民拿命去拼下来的,而且当时的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古代宗法制度,李建成是要继承李渊的皇位的,自然没有像李世民那样征战天下,更多的是负责国家政务,他是被当成储君来培养的。因此他经历的战斗自然无法与李世民相比。

但是这也造成了李建成在军事方面建的功劳不多,不能算是一个军事家,所以他在处理问题上采用都是政治家的手段。而李世民作为长期带兵的将领,处理事情更加直接和暴力,玄武门之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用人方面

李世民善于用人。隋末乱世 ,很多人才选择“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他们选择自己认为有潜力、有作为的主公也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他们麾下都有很多文武方面的人才。不过李世民懂得适才而用,能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相比之下李建成就有些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很多时候谋士给他提正确的建议,他都不予理睬。当年魏征曾是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给李建成提过不少正确的建议,当李建成都没有采纳,而李世民登基后重用魏政,并对他的建议都愿意采纳。

政治方面

李建成这个人城府不深,虽然他也非常喜欢谋划,但是他使用的计谋很容易被人看出来,要知道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定要冷酷无情,不能有妇人之见。他要当正人君子,不屑于用一些小伎俩,他的手下有很多都被李世民收买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中。其实李建成早就应该料到李世民不会坐以待毙,他认为自己不先动手做李世民也不会动手,实在是太自以为是了。结果导致自己命丧黄泉。

总之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掌握了兵权。

以上观点,如果各位有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讨论历史的那些事,喜欢的记得点个赞、评论一下哦

李建成身为太子却败给了李世民,他败在哪里了?

虽然一些影视剧为了衬托李世民高大的形象,将李建成刻画成了一个无能之辈,但是历史上的李建成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根据唐朝时期的史料记载,在李渊从太原起兵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样都多次领兵征战。而且李建成在早期还统帅过李世民,只是后来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多,达到了同李建成分庭抗礼的地步。从史书上对李建成的记载来看,李建成比很多朝代的开国太子都要优秀,他之所以败给李世民,主要是因为李世民更加优秀和果断。

李渊起兵前期李建成的功劳丝毫不亚于李世民,而且李建成几乎没有打过一场败仗,每一次出征都能够取得胜利。然而李建成的身份是太子,不适合长期带兵征战,所以李渊定都长安之后,唐朝统一天下的大部分战争都是李世民打的。李世民是一个用兵高手,他非常擅长领兵打仗,也很擅长收买人心。在李世民带兵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李建成要么带兵坐镇后方防备突厥,要么带兵平定后方的叛乱,基本没有再指挥大规模的作战。

窦建德和王世充被平定后,李世民凭借着军功获得了天策上将的官职,地位已经跟李建成不相上下。这时候的李建成也开始害怕起来,恰好刘黑闼被李世民击败后逃到突厥,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建议,主动请缨去进攻刘黑闼,才减缓了李世民势力的扩张。不过在唐朝一统天下的时候,李世民的势力已经无法撼动,即使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也很难能够斗败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的手段比李建成高明得多。唐朝统一天下不久后,就发生了杨文干谋反事件,由于杨文干谋反的时候李建成派人找过杨文干,杨文干谋反幕后主使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太子李建成。李渊先将李建成软禁起来,然后召见了已经是天策上将的李世民,随后李渊许诺平叛后封李世民做太子,让李世民带领军队讨伐杨文干。李世民是一个用兵的高手,杨文干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杨文干叛乱也很快便被李世民平定。

然而在李世民出征的时候,李渊和李建成重归于好,李世民没能获得太子的位置。之后李渊为了避免李世民造反,将李世民的几个心腹调走,并且不允许他们再回到京城。虽然此时的李世民被剪除了羽翼,但是李世民的身边仍然有很多忠诚的猛将,具备除掉李建成的实力。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实力强大的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去李建成家里做客,李元吉想要派人刺杀李世民,结果李建成不忍心兄弟相残,没有允许杀手动手。

相比于李建成的优柔寡断,李世民处理问题要果断的多,在明白不能通过和平手段取得皇位之后,李世民果断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元吉和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自射杀了李建成,并且逼迫李渊将皇位让给自己,最终如愿以偿的夺取了皇位。李建成之所以会在皇位竞争中失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李世民的实力强大,李建成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最终错失了先下手为强的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