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所谓大航海时代,其实也就是开启了列强征服世界,让世界各地成为他们殖民地的时代。郑和下西洋起始于1405年,终止于1433年,比西方大航海时代早了半个多世纪。

西方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为何当时的大明朝没有提前开启大航海时代呢?

很显然物质条件已经成熟,当时朱棣也已经称帝,大明王朝一片祥和,难道明朝统治者就没有考虑过通过大航海去征服世界各地吗?

01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大航海的目的完全不同。

朱棣打下了天下以后,很多人还是觉得他这是在篡位。他的确是篡位了,但是必须要纠正当时所有人的想法。为此他发动了郑和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其实我们现在不能调查清楚,因为真正的秘密,永远隐藏在朱棣和郑和两个人的心里。不过大致可以猜测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目的。

  1. 第一,打造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朱棣希望把大明王朝,尤其是自己统治下的这个时期,打造成远迈汉唐的太平盛世,重塑唐太宗时期万国来朝的景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第二,彰显合法的继承权。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可是西洋诸国还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郑和这一趟出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建文帝下台了,朱棣上岸了。
  3. 第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靖难之役后,一把大火把南京皇宫给烧了,朱允炆本人却不知所踪,有人说他下西洋去了,为此朱棣派遣郑和前去西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这三个目的,可能同时存在,又或者只有其中一到两个。反正朱棣手里有钱有人有技术,自然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断了。

而西方大航海是为了什么呢?当时欧洲诸国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可是西方国家的地盘资源都非常少,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和东方大国进行交流往来。

三年遣中官郑和使其国。明年,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适朝使经东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六年再遣郑和使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礼官以输数不足,请下其使于狱。帝曰:“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宁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中官吴宾、郑和先后使其国。---《明史》

贸易交换、资源掠夺、土地占领、开辟一个新国度等等这一系列的目的,才是西方诸国开启大航海的真正目的。

他们是务实主义者,出去一趟花费巨大,需要依靠豪族们的捐赠才能做到。为此他们回来的时候必须要给予投资者足够的回报,这样下一次航行才能具备充足的资金。

02当时大明朝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且是农耕社会,没有必要对外扩张。

相比较西方诸国地盘小、资源匮乏的状况,大明王朝完全没有这方面担心。因为大明朝地大物博,而且有相当充足的劳动力,完全可以保障整个国家的运行。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

对外的贸易活动对大明朝来说,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为此大明王朝根本没必要开启大航海时代,他们就算是出去,那也是扶贫之路,而不是掠夺之路。

大明朝不愿意开启大航海时代,具体来说,也有这么几点原因。其实每一点,都跟当时大明朝的国情有着重要关联。

  1. 第一,大明王朝的经济发达,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出去搞贸易。郑和下西洋走了一趟,大多数都是亏本的买卖,所以大明朝觉得根本就划不来。
  2. 第二,大明王朝以农耕经济为主,粮食产量足够全国人吃用,而且地盘太大,耕地众多。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寻找什么新的根据地。
  3. 第三,大明王朝资源十分丰富。当时不需要石油之类的资源,所以但凡有需要的资源,大明王朝自己都能开采,而且量很充足,根本不需要出去费力寻找。

由此可见,大明王朝选择在郑和下西洋以后,结束航海任务,不再开启大航海时代,是有着自己重要的现实条件的。

朱棣时期,曾经尝试过大航海,郑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撒了很多钱出去以后,却没能够换回相应的回报,这让明朝统治者十分苦恼。为此明宣宗朱瞻基只好停掉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03闭关锁国的国策到来,终结了这一时代的开始。

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的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放弃了下一次航海的计划,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动。

  1. 自己的爷爷和父亲热衷于此,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可是朱瞻基必须要冷静看待这件事,毕竟地主家的傻儿子就算再傻,也必须要知道地主家也没有太多余粮可以这么撒了。
  2. 明宣宗一方面宣布海禁,一方面又开始延续自己祖父、父亲们的工作,继续修筑长城。这一系列措施,正儿八经地告诉我们,大明王朝开始闭关锁国了。
  3. 很多人认为清朝才是闭关锁国的开始,其实从明宣宗时期,大明朝已经开始了闭关锁国。既然出去没什么好处,而外面的人还想进来捞点好处,为什么不锁上门呢?

此后大明王朝又遇到倭寇这一强大的侵略者,所以他们对海禁更加严格,彻底实行了海上封锁,从此彻底成了闭关锁国的国家。

西方大航海在这段时间已经初具成效,他们从世界各地掠夺大量资源、人力,从而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得以在日后称霸世界。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

可是明朝却不愿意去看这些事情,他们似乎觉得这些国家不足为虑,根本就威胁不到自己庞大的帝国。反倒是北方的对手和倭寇更让他们担心。

总结:大航海时代成就了西方,东方一度落寞。

其实不仅大明王朝闭关锁国,后来日本在丰成秀吉一统天下以后,德川幕府也实行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可以说当时的东方强国,都采取了这一统治措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人逐渐开智,封建统治已经无法稳健地鱼肉百姓了。

只有将整个国家封锁起来,再采取高压政策,让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拼命干活,最后再收获那么一点点报酬,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走出去瞧瞧。

最终封建统治者的目的的确达到了,可是东方强国们,也一个个都被西方列强给远远甩在了后面。

日本和清朝相继被大炮轰开了国门,德川幕府和满清政府两百多年的统治相继结束。大航海时代对西方人的眷顾,使得东方大国在那个时期一度落寞。

参考资料:

《明史》

《大明律》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从明朝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共七次下西洋,相比于欧洲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7),达·伽玛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9),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早了半个多世纪。

郑和七下西洋,六次是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驾崩后,洪熙帝朱高炽一度“罢西洋宝船”,宣德皇帝继位后进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就因为“靡费巨大”而停止了。

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则使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从动机看: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宣扬国威,建立朝贡外交和怀柔远人的和平目的,而西方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动机不同自然结果也不一样。

1405-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下西洋,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航海活动。“其人物之丰伟,舟楫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有然也。”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 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成祖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他篡夺了建文帝的皇位。1402年,当朱棣攻下南京时,宫中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这对朱棣而言始终是块心病。《明史·郑和传》中说:“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很多历史学家了认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带着一个秘密的使命,那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 宣扬国威,建立朝贡外交

中国自先秦时已形成华夷观念,“天朝上国”的观念由来已久。上古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自称为华夏族,把黄河中下游地区称为中原,这里经济最发达,文明最优越,是天下的中心,而周围的其他地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合称为夷狄,视为不文明不开化之地。

周朝开始推行分封制,除诸候要定期向中央朝贡述职外,那些小国蛮夷也要向周天子朝贡。秦汉时,那些中央政府不能够直接统辖的地方统称为蛮夷,要定期带着礼物来到中原朝见皇帝,以表忠心和诚意,而皇帝而皇帝则要进行回馈,这就形成了中原与蛮夷的朝贡关系。到唐朝时,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更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

明太祖朱元璋时,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国家财政较为拮据,外番入贡,明王朝都要进行恩赐,回赐之物常常远超进贡物品。朱元璋便下令限制外番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改为十年一贡,于是明王朝的国际声威日渐下降。

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蒙古人在北方仍虎视眈眈,战事不断,永乐皇帝甚至五次御驾亲征,所以明朝的主要重心放在安定北方,加上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日本还斩杀了大明使臣,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得下海”。民间贸易被禁止,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变得兴盛。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扬威海外,宣示大明国威和经略海上的实力,命郑和下西洋。

《瀛涯胜览》中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到龙门牙(今新加坡南岸偏西海峡的石叻门),当时这里由暹罗国管辖,每年要向暹罗国进贡黄金四十两,否则派人征伐。郑和奉命敕赐其头目拜里迷苏剌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并建碑封城,赐名满剌加国。此后,暹罗国不敢再来侵扰。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领妻子和陪臣540余人到大明朝贡。

  • 震摄蒙元残军和海上倭寇

郑和从明朝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七次下西洋,途经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远洋航行,既要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更要有高超的造船技术。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最大的海船长达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第次出海约2.7至2.8万,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这在15世纪堪称世界航海之最。

郑和船队的船只分为五种,各有用途:第一种是宝船,体积远超一般船只,一次可容纳上千人,为郑和和外国使臣的坐船;第二种是战船,体积最小,沿途护航,可以应付突发战争;第三种是水船,载运兵员;第四种是马船,运输货物;第五种是粮船,用来运输粮草。这样庞大的船队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七下西洋,显示了明王朝强大的国力,对蒙元残余势力和海上倭寇都是很好的震摄。

16世纪探险家沃尔特·雷利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他在听到有关黄金国的传说后,于1595年率领一支探险队前往新大陆寻找黄金,发现了今南美洲圭亚那地区。

15世纪以前,欧洲各国主要通过传统的地中海商路到东方去,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对过往船只肆意抢劫,征收重税。传统的商路被阻断了,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14、15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黄金白银成为主要的交换和支付手段,欧洲出现“寻金热”。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把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了他的说法,对东方商品和黄金的渴求,使欧洲各国迫切地希望开辟新的航路。

相比于中国的和平航海,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是基于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不同的动机产生不同的结果。郑和七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大明恩威,造船费用加上沿途赏赐,厚往薄来,不计成本,花费巨大,导致国库空虚,难以为继。

有历史学家推测,郑和每次下西洋,朝廷拨款二万五千两黄金。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直接花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所以七下西洋后,国家财力再也无法支撑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了。而大航海时代,欧洲人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和原料回欧洲,这既满足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又为大航海提供了动力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从制度上看,中国明朝正处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和封闭性的特征导致长期以来对外少有需求,所以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明清两代都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此外,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以农业为国之根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洋意识也较为薄弱。

西方则因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除掠夺金银完成原始积累外,还需要向外扩张,获得广阔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来维持和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西欧还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所以,虽然郑和下西洋早了西方半个多世纪,最终只是停留在政治经济友好交往的层面,没有像西方大航海时代一样给国家带来巨额的收入,反而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加上明成祖朱棣以后的统治者经略海洋的海权意识不强,最终在郑和七下西洋后结束了这次人类历史上的航海壮举。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咱说实话,郑和下西洋,在教科书上自然是高调肯定,但在那个时代的明国民间,其实是没多少人赞同的。第一你这么大规模的船队,出去只是到处瞎晃悠,不带着商人做海外生意,也不鼓励汉人向海外移民,更不营建殖民地,你自个琢磨琢磨,你到底是来干啥?第二你不光不赚钱,还到处给人撒钱,从相关史料看,郑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对这些外邦朝贡者的大量赏赐,引发了帝国的恐慌,仅耗费银两一说即达600万两,还不包括对两万官兵的嘉奖。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事实上,就好像刘大夏说的那样:“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同时,显摆自己有钱,当然会招致强盗的窥探,送上门的财富,岂有不打劫的道理?

咱这里就来说几个,头一次下西洋,在现在的印尼苏门答腊旧港,便有一个海盗王一般强势的人物,叫做陈祖义。这家伙还颇动了一番脑筋,知道强攻有点困难,他玩的是智取,即先诈降,然后利用郑和船队松懈的机会发起袭击。

不能不说海盗也是读过三十六计的,但郑和一眼就瞧出了他的算计,轻松识破,一仗打下来,斩了五千颗海盗脑袋,烧毁十条船,将海盗王陈祖义生擒活捉,押解回国献给皇帝,最后由皇帝下令斩杀。随后,郑和便委任了一个叫施进卿的广东华侨做了旧港的主管人——换句话说,如果好好经营下去,旧港就可以成为大明的南洋基地,就好像英国人当年在北美大陆经营第一个点詹姆斯敦,后来逐渐演变为弗吉尼亚一般——但是后来明朝就撒手不管了。

第三次下西洋之际,郑和又访问了一个叫满剌加的国家,即现在的马六甲(包含马来亚和新加坡)。当时这里遭遇暹罗的威胁,是郑和做了满剌加的保护伞,使暹罗自此不敢侵扰满剌加。 后来 满剌加国王还亲赴明帝国朝觐——你说大明如果在这里设立海外基地,可不可以?满剌加当然是举双手赞成——但是后来明朝也撒手不管了。

同样也是第三次,郑和还访问了斯里兰卡,当时叫做锡兰山国,国王企图袭击郑和船队,第一次扑空,第二次终于将上岛访问的郑和骗到城里,另一方面却派出号称五万人的军队袭击大明船队。结果反而被郑和趁虚而入,以两千随从部队攻破了王城,将敢于与谋不轨的国王捉回大明问罪——你说这样一来,大明是不是也可以在这里设立海外省?当然结果是后来明朝也撒手不管了。第四次下西洋之际,郑和又到了苏门答腊,这时候苏门答腊发生了弑君事件,明朝当然认为这是不可以的,但是也没管他,只是赏赐就不发了。结果弑君者恼羞成怒,反而派兵截杀,结果当然被打败并活捉——这是发生在苏门答腊的第二次事件了,大明是不是也可以在这里设立海外省?结果是依旧撒手不管。

所以这么讲吧,郑和下西洋不怕打劫,可是也没有维持海上的和平秩序,即建立海外省。而没有海外省,明朝在整个南洋地区的贸易便无法得到安全保障,移民也很难得到强大支持?而没有移民和贸易,下西洋的好处,又在哪里呢?

简单说,就是明朝摆出了一个要放大招的姿势,而且摆了七回,却始终没有后续动作,西洋各国都纳闷:明国到底要干嘛?相比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你就明白了。阿拉伯人虽然没有武力占领,却成功将伊斯兰教带到了南洋,培育出一个伊斯兰大国印度尼西亚。欧洲人更经营了数百年之久。大明干了啥?啥也没干。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世纪,为何没有像西方航海那样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进而进入大航海时代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由当时明朝封建制度所决定的,封建制度代表着封闭、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内部完全可是实现满足,而且明朝封建统治者满足于当前的社会状况,因为长久的封闭对开放的一种恐惧和害怕,这些因素决定了明朝统治者在大好形势下,结束航海活动,转而封闭自我满足,最终导致了两者的差距。

【1】郑和和西方航海的目的性不同。

永乐大帝朱棣之所以要开启下西洋的壮举,真正的原因到现在为止莫衷一是,有的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希望找到他将他带回来,以防未来的反攻,有的说朱棣纯粹为了弘扬大明的国威,让各国与大明共享繁荣等等,但不管哪种理由,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开拓殖民地,或者说开辟海外市场,因为当时大明是封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生产力需要开辟海外市场,所以说郑和下西洋目的纯粹与发展国民经济无关。

而西方航海的目的则与大明完全不同,他们的航海背景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的扩张,国内的市场和生产材料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继续要向海外拓展市场,掠夺原材料,所以才有了各国不断开始探索的航海事业,最终也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开辟了大量的海外市场。

【2】封建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完败。

明朝统治者派遣郑和7次下西洋,他们通过郑和下西洋看到的不是海外有多么大的市场需求,完全可以将本国内一些产品运送到海外赚取更多的财富,他们看到的只是这么庞大的航海行动耗费的钱财实在是太多了,导致国库日益空虚,认为这种航海行动完全没有必要,百害而无一利。虽然带了很多明朝的物产,但大多数都是增收或者交换一些外国的物产,并带回很多外国的使节,明朝的目的很简单,对外多认识几个国家,让他们向我们称拜,我们再奖赏他们,以彰显大明国富民强的影响力,而之所以出现这种认识,完全是封建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封闭性、生产力低下,上至朝堂下到民间,目光短浅。

而西方航海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向海外拓展市场,以便在这个市场里贩卖自己的商品,掠夺当地丰富的生产资料,甚至是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在西方航海船队出发的时候,船上载满了都是商品和物产,而这些都是将要贩卖到新大陆的国家中去,而且在返回时,又是装满了本国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以高额的价格贩卖,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原材料,中间的利润不是一般的高,就这样,西方很多国家实现了大量的原始积累,而他们的航海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走的也越来越远,而积累的财富也越来越多。

【3】双方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造成的。

在明宣宗朱高炽下令结束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活动之后,他把自己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如何稳固自己的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方面,因为当时面临的社会矛盾是自己的兄弟还在跃跃欲试地觊觎自己手中的权力,一旦放松精神就有可能再次发生军事政变而丧失大权。所以,他才将耗费钱财的航海事业停掉,转而用省下来的金钱用于发展封建经济,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西方当时的社会矛盾是原有的制度已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小小的社会化工坊如雨后春笋萌芽和起步,而随着这种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生产的供需发生了矛盾,本国的市场已经不能容得下社会的生产,急需要一种方式方法来将这种矛盾进行化解和转移,于是大家将眼光投向了大海的另一边,于是西方的航海事业才如此蓬勃发展起来。

所以说,因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才最终导致了本来早别人半个世纪的航海,最终却不了了之,而别人的航海事业却开花结果,为所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动机完全不一样,动力也完全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

先来谈谈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为何兴起。中世纪前,通往东方的商路有三条。一条是陆路即传统的丝绸之路,两条是海路:一条从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另一条从埃及经红海至亚丁湾,再换船到印度和中国。这几条商路本来就经过意大利、阿拉伯、拜占庭和波斯等地的商人多次转手,才能将货物运抵西欧。

几位欧洲航海家的路线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在生存压力和利益追求的动力驱动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们,率先开启了探索的旅程。于是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一个个都冒了出来,前赴后继的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而郑和下西洋呢?据说最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明成祖朱棣寻找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顺便再到世界各地区耀武扬威一下,宣传一下圣人的教诲。

郑和下西洋路线

中国在明代时候依然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对于海外贸易的需求并不强烈。

此时的统治者们依然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自己富有四海,什么都不缺。郑和七次下西洋,除了带回来一些各地的奇异之物,就是带回来一帮要“压岁钱”的朝贡小国。结果是,明王朝赚得了面子,却亏了里子。最后的财政状况是越来越糟糕。

明朝的统治者对于向外扩张、建立殖民地的需求也不强烈。他们对于在很远的地方出现一个强大的势力内心深处非常忌讳,因此并不希望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走的太远,以免鞭长莫及。

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明朝的士族阶级一直把持垄断了海上的运输和贸易,所以一直上书朝廷,故意要求闭关锁国。而他们可以通过走私获取巨大的财富。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横行,一度将东南沿海搞得乱七八糟,朝廷为此还派出了戚继光等人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到后来干脆彻底实行海禁,不允许一块舢板下海。

所以,明朝没有发展成大航海,看似奇怪,其实完全在情理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