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后能向吕蒙索命,面对灭门之痛,为什么不向庞会索命?
关羽是季汉帝国的二把手,是荆州地区的一把手。在他北伐期间,被吕蒙设计偷袭,从而丢失了荆州,也丢了自己的性命。
不久之后,42岁的吕蒙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可惜吕蒙这个时候突然去世。对他的去世,有这么三种说法。
- 第一,吕蒙因病而死。在三国志里记载的非常清楚,吕蒙在荆州的时候,得了重病,怎么都治不好。孙权为此痛哭流涕,倍感伤心,不久之后吕蒙就病死了。
- 第二,吕蒙被孙权猜忌而死。这种说法有一定阴谋论在里面,因为吕蒙杀了关羽,将刘备这滩祸水引了过来。此外大都督权势越来越大,引起了孙权的不满,吕蒙死后孙权一度要收回大都督的权力。
- 第三,吕蒙被关羽索命而死。这种说法就有点恶心了,主要是在演义和传说中流传。关羽死后一直找自己的脑袋,所以就在宴会上把吕蒙给害死了。
吕蒙之死的三个原因中,第三个原因是让人觉得津津有味的,因为大家觉得关羽死的太可惜,都是吕蒙偷袭给害的,所以希望这种事情成为现实。很可惜的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
一、关羽能索命吕蒙,那么全家被杀后,为何不索命庞会?- 庞德之死:
关羽被吕蒙杀掉之前,曾经放水淹了曹操的七军,七军的主帅是于禁,选择了投降关羽,免于一死。而副手则是庞德,他选择为曹魏集团殉国,所以被关羽给咔嚓了。
庞德的死,不少人误会是因为他对曹操多么忠心,其实不能这么看。他本来是马超的手下,马超投靠了刘备,他的哥哥也在刘备这儿,他没有理由不投降关羽。
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三国志》
庞德和曹操相处的时间太短,而且长时间不受重用。这次出来的时候,庞德的四个儿子全都在曹操那儿待着,相当于是人质。庞德不死,他四个儿子就得死,所以庞德必须要死。
庞德死后不久,关羽被吕蒙偷袭所杀。到这儿为止庞德和关羽的故事就算是结束了。可是上一代的仇恨,还是被带到了下一代身上。
- 庞会复仇:
邓艾招降刘禅以后,钟会的20万大军进入蜀地。本来一派和气,和刘禅都谈好了条件, 不会对成都城内的百姓做什么。
可是钟会与姜维密谋自立,这件事被司马昭的那些部将们得知了,他们合伙把钟会和姜维给杀了。
这么一来这20万大军可就群龙无首了。在这种情况下,曹魏将士们冲入成都城内烧杀抢掠,将成都城变成了地狱。
追谥羽曰壮缪侯。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三国志,裴松之注》
这其中有一位将军比较特别,他就是庞德的儿子庞会。庞会知道自己无法亲手杀了关羽为父亲庞德报仇了,所以他进入成都以后,直奔关羽家中,将关羽全家老小一个不留全部诛杀,关羽自此绝嗣。
庞会对关羽后人有如此残忍的行径,却没有遭到任何报应。难道说关二爷显灵只能报复在吕蒙一个人身上吗?这不科学。
二、吕蒙的死,与孙权有脱不了的干系。在三国志中,对吕蒙的死,可以说是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番。讲述了他是如何得病,如何找医生没办法治疗的。
这期间有一个人的形象有点过于做作,那就是孙权。孙权对吕蒙的关心实在是到了可怕的地步,我们可以一起来回顾一下。
- 首先,孙权向整个东吴求医,希望能够找到可以医治吕蒙疾病的医生,能够治好的人,可以赏赐黄金千斤。这还算比较厚道。
- 其次,每次有医生给吕蒙针灸的时候,孙权都觉得特别难过,这针就好像扎在自己脑袋上一样。这是在治病,可不是在要他的命啊!
- 再者,孙权想要多看看吕蒙的病情,可是又担心吕蒙过度劳累,所以孙权让人家在墙壁上偷偷凿一个洞,孙权躲在隔壁偷窥吕蒙。
- 还有,孙权看到吕蒙能够吃得下饭了,就高兴地像个孩子,还把这件事笑呵呵地告诉身边的大臣。如果吕蒙吃不下饭,孙权自己都睡不好觉。
- 最后,吕蒙的病情稍微好点了,孙权立刻让群臣前来道贺。可惜后来吕蒙的病情还是越来越差,孙权不得不让道士为吕蒙祈福。
这一系列操作让人感觉有些不寒而栗,难道不是吗?孙权对吕蒙的关心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就算是自己的孩子,关系也不过如此吧?
这里着墨越多,似乎越能证明孙权打算从吕蒙这里夺权的事实。大都督的权力实在是太大,过去孙权没有办法,必须要依靠大都督对付曹操、夺取荆州。
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 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 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 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 为下赦令,群臣毕贺。---《三国志》
可是现在大势已定,孙权想要真正做一回江东主公。所以他必须要解决吕蒙这个障碍,当然了事情不能做的太明显,毕竟吕蒙是功臣。
三、强权大于公理,关羽索命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关羽找吕蒙索命,这是老百姓们的一种美好想象。他们认为关羽是忠义的化身,而吕蒙则是奸邪的化身。
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权将吕蒙尸首,具棺安葬,赠南郡太守、孱陵侯;命其子吕霸袭爵。孙权自此感关公之事,惊讶不已。---《三国演义》
吕蒙能够把关羽给杀了,这简直就是丧尽天良的事情。所以吕蒙的死立刻就被人给神话了。不久之前关羽刚被偷袭杀害,吕蒙紧跟着就死了,这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 偏爱迷信的老百姓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是关羽前来索命,夺走了吕蒙的性命。其实吕蒙的死,跟关羽真的没什么关系。
- 老百姓们为什么要这么想呢?其实这些想法都是有来由的,因为老百姓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得不到公平的对待,所以他们幻想老天爷是公平的。
- 其实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说曹操也是被关羽索命而死,包公能够下阴间审案子等等。自古都是强权大于公理,一个老老实实的老百姓,根本无法和强权做斗争。在遭受不公的时候,要么怨天尤人,要么只能寄托上苍来收拾那帮权贵。
可事实呢?很可惜的告诉你,事实上这帮权贵,日子过得很滋润,他们不仅不会被上天审判,而且会越来越猖狂,因为他们不相信公理。神话故事的产生,往往都源于此。
总结:庞会杀关羽一家的事情,还是存疑的。在《三国志》正文当中,并没有庞会杀关羽一家的记录,这是在裴松之注解中记载上去的。而裴松之在这里的注解,是参考了王隐的《蜀记》。
王隐本人是东晋人,与三国之间还是隔了不少年份的。而且除了《蜀记》和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以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一本书,记载过这件事。
由此可见庞会未必就杀掉了关羽的所有后人,再说其实有关羽后人流落民间的说法,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志,裴松之注》
《三国演义》
关羽死后能向吕蒙索命,面对灭门之痛,为什么不向庞会索命?
关羽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二哥。赤面美髯,喜戴绿帽,身着绿袍,手中一柄青龙偃月刀,胯下一匹赤兔追风马。
相传这匹马曾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坐骑,吕布被曹操杀死后,把赤兔马赐给了关羽。
吕布死后,关羽跻身三国头号猛人,环顾群雄还真没几个是他的对手。
建安十九年(214),关羽奉命镇守荆州五郡,这里原本是东吴的地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手击败了曹操,刘备以暂借的名义占据了荆州,并说有了立足之地定会还回荆州。
但当刘备进川有了立足之地后,产生了不想还回荆州的念头,孙权多次讨要无果。
荆州成了孙、刘争夺的焦点,由此看来,荆州就是一个火药桶。北边有曹魏大军,其余三面被东吴包围,说不定哪一会儿就会爆炸。
关羽临危受命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在布置好严防死守,认为荆州万无一失的时候,主动率军攻击曹魏。
关羽如天神下凡一般,兵围樊城,水淹七军,困曹仁、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
接连胜利令曹操大惊失色,欲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
这时司马懿劝阻曹操迁都的计划,献“围魏救赵”之计,让孙权偷袭荆州,以解樊城之围。
孙权大喜,终于有了收回荆州的机会,东吴大将吕蒙出任总指挥,接替了已故大都督鲁肃之职,然后施妙计“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成功。
得知情报关羽大惊,率军回援荆州,夜走麦城被东吴将领所擒,关羽誓死不降,吕蒙杀死了关羽。
《三国演义》书中说吕蒙杀死关羽后,他得了一种怪病,总是梦到关羽向他索命,最后被关羽活活吓死。
这令人很意外,庞德的儿子庞会,即在水淹七军时被关羽杀的那个庞德的儿子。
他在蜀国灭亡之际,灭了关羽的满门,等于庞会为父报了仇。
(吕蒙)
【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尽灭关氏家。】
如果按照伤害程度来说,关羽应该更恨庞会,不知为何关羽没有向庞会索命?
其实这里面有原因,关羽向吕蒙索命是为了蜀国利益。
关羽受刘备之命镇守荆州,荆州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可以说是进攻魏国的咽喉之地。
关羽大意失荆州有愧刘备对自己的重托,失去荆州注定了以后诸葛亮“六出岐山”无尺寸之功的结局,毕竟荆州是诸葛亮北伐的最佳捷径。
关羽虽然天下第一,“大意失荆州”却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减轻关羽的罪责,虚构了关羽死后向吕蒙索命的故事,目的把“失荆州”的责任诿过于人。
暗指吕蒙手段过于阴险狡诈,罗贯中把关关羽进一步神化,表现了关羽为了蜀国大业不会放过任何敌人的气魄。
另一方面吕蒙也是三国时杰出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很多,比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见”,说的就是吕蒙进步很快。
吕蒙十五六岁时在东吴队伍里磨练成长,二十几岁成了一位将军,曾经率军进攻刘表,击败了刘表手下的头号大将黄祖。
32岁时率军打败了曹魏大将曹仁,占领了荆州南郡。
39岁时接替已故东吴水军都督鲁肃之职,奉命镇守陆口,同年(219年)十二月,夺取荆州斩杀关羽。
次年吕蒙因病去世,年仅42岁。
真实历史上吕蒙是得病去世的,“索命之说”是小说家之言。
庞会是庞德的儿子,在水淹七军时,庞德被关羽所擒,关羽把誓不投降的庞德斩杀。
在蜀国灭亡的时候(公元263年),也就是关羽死后将近50年后,庞会趁乱把关羽的满门赶尽杀绝。
(庞会)
庞会把关羽的家族灭了,关羽为什么不向庞会索命的?
前面咱也说了,吕蒙是三国顶尖人物,而庞会在历史上则默默无闻,如果他不是庞德之子,也许没几个人知道他。
关羽向吕蒙成功索命,无疑为关羽脸上增光添彩,这就好比战胜强有力的对手,证明你比对手还要强。死关羽能吓死活吕蒙,除了诸葛亮外谁能做到?
这好比李小龙战胜了黄飞鸿和霍元甲,无疑李小龙是当世英雄。
假如李小龙打倒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不但不会脸上有光,反而被看成恃强凌弱,这道理不难理解吧?
庞会乃无名之辈,是一个不计后果的莽撞之人,关羽杀庞德是各为其主,并非个人恩怨,庞会不理解这些,所以他的格局不高。
关羽没必要和这样的人计较,“好鞋不踩臭狗屎”,所以懒得理他。
另外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当初吕蒙也是为了东吴利益杀了关羽,关羽向吕蒙索命,事后想想不应该。
推而广之,关羽能杀吕蒙,难道吕蒙的后代就不能杀关羽的后代吗?
只不过庞会抓住了这次机会,做了吕蒙后代该做的事儿,大家也就算扯平了。
如果关羽再向庞会索命就显得有些小肚鸡肠,庞会不是什么大人物,放过他反而显得关羽格局高。
文/秉烛读春秋
关羽死后能向吕蒙索命,面对灭门之痛,为什么不向庞会索命?
关羽无头之鬼会索人性命?
阎王爷是干什么吃的?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
灭门之灾,关羽岂能无动于衷?
道行如此!自已脑袋都保不住,
曷论子孙小命!
关羽不过尔尔!
脑袋搬家……家,头上一点,搬到腰中间……冢!
青冢一堆草没了!
关羽死后能向吕蒙索命,面对灭门之痛,为什么不向庞会索命?
关羽在自己死后,向吕蒙索命不是为自己报仇,其中含有对东吴背信弃义偷袭荆州的惩罚和助刘备匡扶汉室之“义”的成分在里面。
如果关羽为了私仇,去找庞会索命,那他只能被称为厉鬼了,就再也无法成为被供奉在庙里的关帝了。
为何会这么说?这件事儿中既包含民间的宗教信仰,又有官方的意识形态在里面,请您准备好茶水和瓜子,且听达文将其中的缘由详细道来。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事迹并非真实的历史。那么,这些事迹,和今天关羽的这个形象,到底是在历史中怎么演化来的?
正史中的关羽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陈寿的《三国志》是正史,全书共六十五卷,而《关羽传》,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传记列于《蜀书》卷六的同一卷。可以看出,关羽作为刘备的臣子,其地位仅次于《蜀书》卷五记载的诸葛亮。看来陈寿也是认为关羽是刘备最重要的武将。
然而,《关羽传》却仅有区区953个字,对关羽的评价也并不怎么高。可见,归晋后的陈寿为了避嫌,刻意略去了很多关于蜀汉的内容。尽管后来南朝裴松之奉刘宋文帝之命,将当时尚存的三国史料作为注添加进《三国志》去,可里面对关羽的评价依旧不高。
在这里需要达文敲黑板普及下《三国演义》历史上的版本问题:最早罗贯中的原版《三国演义》早已经失传,后来,明朝的大学问家李卓吾根据民间流传的弘治本《三国演义》进行了修改有了“李卓吾本”,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版本,其实都是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根据“李卓吾本”进行修订和加评后的版本——“毛宗岗本”,这个版本对前人的版本也有很多的改动。
因此,后来我们见到的那“义薄云天”的关公形象并不是基于真实历史的记载。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上对关羽的描述很少,那么《三国演义》是根据什么来描述关羽的呢?
关羽是什么时候作为神受到祭祀的呢?湖北省当阳市城西南的玉泉山有一个有名的玉泉寺,它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山东长清灵严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天下四绝”。玉泉寺靠近关羽殒身之地,玉泉寺里有个供奉伽蓝神关羽的“显烈庙”(现今为显烈祠)。
(图 | 玉泉寺中的显烈祠)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创建玉泉寺,相传东汉高僧普净和尚曾经在此结茅为庵,打坐修行。
说道普净和尚,诸位可能并不陌生。就是《三国演义》之“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那回,在汜水关镇国寺先帮助关羽过关,而后又在“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那回渡化关羽成佛的普净和尚。
唐代开始,关羽以守护佛的伽蓝神(守护神,并非正神)的身份受到祭祀,这是关帝信仰最初的形态。《三国演义》大概就是根据这个才编了“玉泉山关公显圣”的故事。现在中国的寺院中也有很多是将关羽作为伽蓝神来供奉的,即使在北京的雍和宫那样的藏传佛教寺院中也是如此。
安史之乱后,由于对大唐的衰落忧心忡忡,唐肃宗于上元元年(760年)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将太庙升格为武成王庙,这样一来,它就与祭祀孔子的文宣王庙同等地位了。
文宣王庙中有孔门十哲(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为从祀的做法。因此,武成庙的从祀也选了十位古今名将。这十人分别是:孙武、吴起、田穰苴、乐毅、白起、韩信、张良、诸葛亮、李靖、李勣。
最初武成庙中的武将还没有关羽,还好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听取了颜真卿的建议,将武成庙中的武将阵容扩充到了六十四人,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终于开始作为武神接受国家官方的祭祀。虽然,这种从祀仅仅持续了不到五年,在贞元二年(786年)终止,但它却为关羽神格化的道路进行了重要的铺垫。
南宋开始,蜀汉正统论帮助关羽提升地位唐代起供奉关羽的玉泉寺,在宋代进一步得到了皇帝的恩惠。
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取得江山的,因此,害怕别人效仿自己,赵匡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皇权。首先,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兵权,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调整,以文官为主的官僚系统制约军政。
一系列的制度上的调整后,还不够,赵匡胤当然知道,在臣子的意识形态方面也要下一番功夫。于是,开宝三年(970年)他选出了古今忠臣义士二十三人表彰功绩,并为自己的陵墓设立了三户守墓人实行祭祀,当然,我们的主角关羽便是其中之一。
赵匡胤的二十三人中也包括了蜀汉的刘备、诸葛亮、张飞,他们的待遇也与关羽相同。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在北宋初年,佛教在中国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自唐代起就在名寺(玉泉寺)中受到祭祀的关羽就脱颖而出了,继续得到宋朝上下的恩惠。
宋真宗赵恒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间干过很多大事,不仅与辽国签署了“澶渊之盟”,还因自己“功绩非凡”封禅于泰山。后来,热衷以“祥瑞”粉饰太平的真宗大肆修缮全国寺庙,玉泉寺就是一个朝廷重点项目。因此,玉泉寺,包括供奉关羽的显烈庙得到了朝廷的修缮后,开始变为官方祭祀场所。
绍圣三年(1096年),宋哲宗亲自驾临玉泉寺,赐予上书“显烈”二字的匾额。匾额上的题字当然源自供奉关羽显烈庙之名,传说宋神宗(哲宗的父亲)在远征交趾(越南北部)时,关羽曾显灵,拯救了陷于困境中的宋军。从此,位于天台宗发源地玉泉寺中的关羽显烈庙,因为皇家的保护地位进一步提升。
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关羽的地位又被官方提升。崇宁元年(1102年)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后来,宋徽宗觉得“公”不足以表彰关羽之勇,又在大观二年(1108年)封其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又徽宗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
关羽从“公”到“王”,这不仅是爵位的提升,更是北宋官方表彰其武德的象征。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苏轼·《东坡志林》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变革时期,两宋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前代王朝不同,商业逐渐在社会中占据了很大比重。所以,商业城市中的讲谈、戏剧之类的都市文化形式开始盛行,“说三分”,也就是说三国故事,开始发展起来,这才有了苏轼文章中的小孩儿说三国事。
从苏轼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尽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但北宋的民众已经表现出支持刘备的感情倾向了。到了南宋时期,由于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思想,非常注重“义”的朱子(朱熹)所支持的蜀汉正统论开始被民间广泛接受。
这也不难理解,大宋经历了耻辱的“靖康之变”,被金侵占了中原地区后,只能迁往长江流域偏安一隅。因此,收复中原一直是南宋朝野上下的目标。
三国时的诸葛亮为了收复中原“匡扶汉室”的理想,在北伐中去世。在南宋人看来,诸葛亮是个足以反映国家理想的英雄人物,因此,南宋上下在这种对蜀汉抱有普遍的同情感的背景下,唐朝延续下来的关羽信仰就进一步扩大化。
这样的背景下,宋高宗于建炎二年(1128年)封关羽为“壮缪义勇王”就不难理解了,而宋孝宗又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我们知道,关帝庙遍布于民间,足见关帝信仰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然而,如果仅是官方为了军事目的或者教导臣子忠烈的意识形态目的以“武神”而存在的话,关羽还不足以在民间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晋商的崛起,助关帝信仰洒向民间从北宋开始,关帝信仰之所以在民间能够遍地开花,是因为晋商开始崛起。
关羽的老家解县是北宋时期中国最大的产盐地区。盐,我们都知道,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盐的买卖自古以来就被官方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所垄断。
宋朝开始重视国家的商业,尤其注重由国家独占商业利益。但是宋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军事困境,需要养大量的军人,所以经常军费不足向商人求助。出于形势的压力,宋朝不得不将盐的专卖制变为“通商法”,即国家将售盐业务委托给各地的商人代理,朝廷从中征盐税。
晋商的势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得以壮大起来。所谓的“晋商”,指的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商人和金融业者。在明清时期,晋商与南方的徽商(新安商人)是中国商业界影响力最大的两股势力。
对于盐商来说,盐池可是比土地还重要,因为担心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就会在盐池附近设庙供神,保佑风调雨顺。因此,晋商就将他们的同乡关羽作为守护神加以崇拜。
(图 | 解州关帝庙——运城市盐湖区)
晋商看重关羽的“义”,将关羽作为义神崇拜,让他成为盐池的守护神。当时北宋朝廷的八成财政收入都用于了军费,而在其财政税收中,盐税又占了五成。因此,从事售盐生意的晋商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因为关羽是盐商们的守护神,所以朝廷在战争前就向关羽祈愿。从此,关帝信仰作为商人与国家权力的联系手段而日渐扩大。
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已经将他们的生意洒遍了全国,因此,关帝庙也就在中国遍地开花。
民间为什么对关帝那么崇拜?清代的袁枚有个叫《子不语》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到的是关羽成为神之后的事:有个经常受丈夫家暴的妇人叫王氏,她非常可怜。有一天,王氏因为丈夫不给饭吃饿得受不,就偷吃了邻居的鸡。后来,邻居发现鸡没了,寻着蛛丝马迹找到了王氏家。王氏非常害怕,她怕事情败露丈夫会打死他,就冤枉说鸡是借住在邻居家的书生马生偷的。
马生百口莫辩,只好提议去关帝庙请关公来裁决评判。到了关帝庙,求签结果出来后,关帝居然也说就是马生偷的。
过些天,关帝在马生面前显灵,马生怒骂关帝不公正。然而,你猜关帝怎么说?
关帝对马生说:“马生,你将来是要考取功名做官的人,你应该知道,如果我说是你偷了鸡,你不过就是失去了住的地方。要是我说王氏偷了鸡,她不就得死吗?你难道分不清轻重缓急吗?我宁可别人说我不灵,也不能让她去死。”
图 | 关帝庙供奉的关羽
这就是《关羽断狱》的故事。故事中我们印象中关羽杀伐决断、赏罚分明的严明作风都没有了,这一番折腾反倒是让关公充满了人情味。王氏不仅偷了鸡还诬告别人,这个案子去哪判,都会判她有罪。但是作为神仙的关帝,不仅体谅了王氏的不得已,还为她颠倒了是非,让书生马生顶了罪,从实事的原则上说,一点都不公正。
然而,这就是民间信仰中关帝该有的样子。他可能会不那么的“黑白分明”,但你又会觉得他的判决似乎符合一种更高的伦理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义”。
关羽的这个故事里体现的不是“忠义”,而是老百姓 更认同的那种不能见死不救的“仗义”。因此,为了实现“义”,关帝甚至能够在法官的位置上作出自我牺牲。
关羽为什么可以向吕蒙索命,而不能向庞会索命?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关羽在死后的千年时间里,已经在唐、宋、元、明、清多少代人的“造神运动”中被塑造成神的化身。真实历史资料中关于关羽的事迹记载很少,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世人的文学创作、传说中,关羽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必须对得起关帝的那层神的身份。
正是因为这样,关羽才可以与二位嫂嫂共处一室时,做到心无杂念地夜读《春秋》;才可以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不顾个人生死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死后向吕蒙索命,怒骂孙权,那是因为东吴“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此举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维护“义”。然而,如果关羽为报私仇而去找庞会索命,在道义上显然已经站不住脚,其行径亦与厉鬼已然无异。
况且,《三国演义》中,毛宗岗的安排下,关羽死后已经在普净和尚的渡化下成佛了:
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 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三国演义》玉泉山关公显圣
是啊,如果关羽为了自己的私仇去索命,那死在他青龙偃月刀下的人,又该向谁去索命呢?
我们要知道,无论是罗贯中、李卓吾、还是毛宗岗,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关羽早就成为关帝,被供奉在庙里。那么,受世人祭祀的神仙,怎么可能为了自己身后的私仇去索人性命呢?
所以,关羽显灵报私仇这样的桥段是不可能被严谨的作者写在《三国演义》中的。
关羽死后能向吕蒙索命,面对灭门之痛,为什么不向庞会索命?
谢谢平台,简单的说两句,三国当中,也就是关于走麦城这段,吕蒙白衣渡江,用计策,夺取了荆襄九郡,关羽被迫,率领部分人马,走麦城,最后被东吴,被一个东吴无名小将,庞会抓住,孙权,劝关羽投降,真是天大笑话,桃园三结义,关羽,心中只有刘备,最后,被孙权杀了,民间传说,关羽死后,玉帝派,值日功曹,领着关羽的灵魂,要回天庭,因为关羽,前世,乃是,玉帝,凌霄宝殿,战殿将军,可是,关羽,对值日功曹,说,我死的太冤,玉帝让我下届,扶助建立蜀国,头颅在,曹魏在那里,我的身子,在东吴,没有一个完整的尸体,没法回天庭交差,于是,天上的值日功曹,那说,好吧!我们等你,于是关羽,灵魂,来到了荆州,找吕蒙索命吧!就这样,吕蒙病死,这事还没完,因为,关羽被害之后,他的头颅,被孙权,用木匣子,送给了曹操,这样,关羽,又找到了曹操,因此,曹操也大病,完了以后,关羽,又,协助他儿子,关凌,夺回青龙偃月刀,杀了潘璋,最后,也杀死了庞会,和值日功曹,回到了天庭,见到了玉帝,玉帝,见关羽,死的太惨了,尸首分家,忠义勇猛,大仁大义,进金钱如粪土,千古少有,玉帝深受感动,加封(关羽,为上天,忠义勇猛,降魔伏虎,忠勇,大元帅,总管四天门,并,赐予青龙月夜刀,掌管,天上地下,人间,妖魔鬼怪,不法之人,有先斩后奏之权,这样,关羽的地位,一下子,列入大罗金仙,上仙之位,并且,家风,武财神吧!后来,如来佛祖,家风关羽,为伽蓝菩萨,上西天,护法呗!列入佛班,所以关羽,佛教,道教,大罗金仙,融一身吧!千古传佳话,万古流芳,他的香火,和庙宇,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深受人们喜欢,关羽扶危济困,留在历史的丰碑,谢谢
关羽死后能向吕蒙索命,面对灭门之痛,为什么不向庞会索命?
这都是罗贯中为了安慰读者,让关羽报了仇,事实上关羽、刘备什么仇也没报了,再说庞德之子庞会把关家灭门之说,《三国演义》里没有描述。第一百一十九回这么写的:太子刘璿、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军民大乱,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根本没有提到庞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