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兄弟三人,为什么要投靠不同的势力主?结局都还好吗?

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三位人才同时去了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诸葛瑾去了东吴,诸葛亮去了季汉,这两个是亲兄弟。还有一个族弟诸葛诞,去了曹魏。

有人就认为,诸葛家族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才会这么安排。这种说法实在是有些好笑,难道你天真的以为,他们的未来真的是长辈们安排好的吗?

还有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只是跟诸葛亮共用一个几百年前的祖先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两个人除了姓氏相同,甚至都不认识。又怎么会有这些安排呢?

01诸葛瑾前往东吴,那是他凭借人脉关系打通的仕途之路。

诸葛瑾和诸葛亮的父亲早早去世,诸葛瑾年纪最大,并没有承担起家里的重担,而是云游四方。美其名曰游学,实际上就是到处混饭吃。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於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三国志》

不排除诸葛瑾走的时候,带走了家里大多数钱财,所以他才有了游学的资本。可这就苦了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了,这俩孩子都还很小,父亲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才8岁大。大哥这么个玩法,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叔叔诸葛玄看不下去了,所以就把这两个孩子接了过来。所以诸葛亮的童年,是在叔叔诸葛玄家里度过的。

  1. 可惜的是,当时正值乱世,诸葛玄也混的不怎样,所以诸葛亮和诸葛均在荆州南阳找了个农家乐做了起来,两个人一边种田一边读书,一边招待刘备这样的城里人。
  2. 诸葛瑾的命运完全不同,他曾经在洛阳游学,博览全书,所以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位就改变了诸葛瑾的人生,他便是弘咨。
  3. 弘咨是孙权的姐夫,他觉得诸葛瑾才智过人,所以将诸葛瑾推荐给了孙权。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瑾成为了东吴的大臣。

由此可见,诸葛瑾投奔东吴,其实是因为有好朋友的推荐,压根就不是家族的安排。此前他也抛下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外出游学,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

所以说诸葛瑾后期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表面上关系不错,其实两个人只是表面上亲密,否则诸葛亮也不可能不去东吴投靠自己的哥哥了。

02诸葛亮辅佐刘备,那是三顾茅庐后的情深义重。

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和诸葛均小日子可就不好过了。过去开农家乐,好歹有个叔叔带着一帮有钱人过来吃吃喝喝钓钓鱼。

可叔叔这个时候去世了,诸葛亮兄弟俩只能自力更生。哥哥诸葛瑾混得再好,也没有想过回来看一眼自己的两个傻弟弟。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

这个时候诸葛亮开始给自己布局,他认为要想闻名天下,就必须要打广告。所以在老师和朋友的一番吹嘘之下,诸葛亮卧龙的名声就传开了。

这样还不够,诸葛亮为了早点进入仕途,甚至迎娶了名士黄承彦的丑女儿黄月英。据说诸葛亮长得非常高大帅气犹如神人,可是他老婆矮小瘦弱,面黄肌瘦,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跟每天吃不饱饭一样。

黄月英的姨娘是刘表的后妻,通过这一层关系,诸葛亮希望能够成为荆州士族之一。结果半路杀出了一个刘备。

广告是为刘表这样的一方诸侯打的,针对的客户都是大客户。谁也没想到一穷二白的刘备居然跑来竞标了。

  1. 按道理开标的时候少于三个人竞标,那就作废了。为此诸葛亮在前两次评标的时候,都把刘备当成废标来处理。
  2. 可是左等右等,冬去春来,还是没有一个其他竞标者,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终于与刘备见面。不管公司大小,肯发工资就是好老板。
  3. 在与刘备的一番商谈以后,诸葛亮深受感动。这一家小作坊居然有上市的想法,果然是志向远大,所以诸葛亮是被刘备的真情给打动的,也不是被安排的。

而且后来刘备建立季汉帝国,也不是诸葛亮事先就能安排好的,三分天下只是诸葛亮长大以后的构想,抛弃他们的诸葛瑾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03诸葛诞在曹魏做官,那是地理位置限制的原因。

诸葛诞表示,这里面根本就没我什么事。正如刘备的同宗兄弟有十几万人一样,诸葛亮的同宗兄弟也不在少数。

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是西汉的司隶校尉,好歹也是个大官,所以琅琊郡这一片都是他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诸葛家族的人数铁定不少,没有一万也得有个七八千人,毕竟是官宦子弟,基本上都能娶妻生子。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入为吏部郎。人有所属托,辄显其言而承用之,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举。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诞、飏等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明帝恶之,免诞官。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三国志》

诸葛诞和诸葛亮就是其中两个,他们虽然都是琅琊郡人,可是未必就见过彼此,因为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叔叔诸葛玄走南闯北了。

而诸葛诞是正儿八经的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诸葛诞发迹的时候,琅琊已经是曹魏帝国的地盘了,他不在曹魏做官,难道还不远万里办护照办签证,前往东吴或者季汉吗?这完全没有道理。

所以诸葛诞在曹魏做官,那也不是家族长辈们安排的,而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正如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在东吴做官,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季汉做官,这都是地理位置限制的原因。

总结:诸葛家族在三国出的人才多,这倒是真的。
  • 诸葛亮在季汉王朝担任丞相一职,地位崇高,大权在握。诸葛瑾在孙权那边也是重要的谋士,后来更是被任命为大将军、豫州牧。
  • 诸葛诞在曹魏混的也很好,一路做到了征东大将军,手握重兵。虽然最后兵败被杀,可是完全不影响他此前的地位。
  • 除了这三个人,他们的下一代里也有人才。比如说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在东吴后期大权一把抓,成为孙权的托孤重臣,可以说是权倾一时。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虽然才能一般,但是全都是忠义之士,为了季汉帝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兄弟三人,为什么要投靠不同的势力主?结局都还好吗?

谢谢邀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国乱人心必乱,谁也看不准天下落到谁的手里。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当头各自飞,别说是兄弟,还因诸葛亮父母早丧,弟兄衣食无着,不想法子咋办。诸葛瑾是老大,年龄大些,能出门谋生,这出门也是漫无目的的。江东之地,一向富足,就是讨饭也能讨到一点,所以诸葛瑾到南方谋生。由于诸葛氏族连续几代都做官,子孙读书的机会多,有才华的人也多。孙权的一个亲戚发现诸葛瑾有才华,将诸葛瑾推荐给孙权,这是诸葛瑾投奔东吴的原因。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随叔叔逃荒到南阳卧龙岗,躬耕自资。待到诸葛亮有才华的时候,由于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便答应辅佐刘备。诸葛均是一直跟着诸葛亮的。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一直在老家琅琊生活,这里是曹魏的地盘,到魏国做官是理所当然的,应当辅佐曹魏。

诸葛瑾在东吴混得不错,得以善终。可他的儿子诸葛恪由于专权遭诛,结局悲惨。

诸葛亮的才华好些,但也未能如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留下遗憾,病逝五丈原。他的儿子诸葛瞻、诸葛尚战死沙场,满门忠烈。

诸葛诞在曹魏一直混得很好,官至大将军,由于参与曹魏争权,被司马昭满门抄斩。

诸葛亮兄弟三人,为什么要投靠不同的势力主?结局都还好吗?

三国时期,刘备(即汉昭烈帝)麾下有一位神机妙算的军师,他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诸葛亮。自从诸葛亮选择投靠汉昭烈帝后,可以说是逐步踏上了人生巅峰。他不仅帮原本就一无所有的汉昭烈帝建立起了蜀汉阵营,而且还让汉昭烈帝成了鼎立于世的一足。

虽然诸葛亮非常优秀,但是今天我们却并非要单纯给大家介绍他一个人,而是要跟大家介绍他和他的两个兄弟。至于原因,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三兄弟明明同属诸葛氏一族,却分别选择投靠了不同的势力主,实在让很多人感到无法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兄弟三人,投靠不同势力主的原因和他们最后的结局吧!

一、诸葛氏三兄弟分别投靠的势力主。

刚才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诸葛亮所投靠的势力主是汉昭烈帝,所以在这里,我们只给大家强调一下他的那两个兄弟所投靠的势力主。

首先,我们来说说诸葛亮的哥哥,也就是诸葛瑾所投靠的势力主的情况。诸葛瑾投靠的势力主是东吴的孙权,因为他早年的时候曾经带着家人在江东一带躲避战乱,后被惜才的孙权的姊婿举荐给了孙权,于是从此以后,他便开始过上了为孙权效力的生活。当然了,孙权也并未亏待过他,曾给予他该享有的荣华富贵和权势。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诸葛亮的弟弟,也就是诸葛诞所投靠的势力主的情况。诸葛诞跟诸葛亮并非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而应该算是诸葛亮的族弟。他投靠的势力主是曹魏,且一度在曹魏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权势。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这两个兄弟当时的发展情况并不比诸葛亮差多少。若非要提及诸葛亮的亲弟弟诸葛均的话,那相较而言,他的发展情况可能稍微有些逊色。因为他一直追随着自己的哥哥诸葛亮,所以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单独效忠于某个势力主的可能。不过这倒是无所谓,毕竟在亲哥哥的照拂下,他过得还算是蛮不错的。

二、诸葛亮兄弟三人投靠不同势力主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同族兄弟理应效忠于同一个势力主,这样才利于站在同一个立场考虑问题。可偏偏诸葛亮跟他的那俩兄弟非要去效忠于不同的势力主,这就实在让人感到有些不解了。毕竟这样一来,他们三兄弟很有可能会因为工作问题而成为彼此的死对头。其实,诸葛亮兄弟三人这样做是有原因存在的。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三人都有各自的立场和想法。比如说诸葛亮吧,他就认为汉昭烈帝是最值得天下之人归顺的势力主。而他的那俩兄弟,则认为孙权和曹魏诸王才是最值得天下之人归顺的势力主。如此一来,自然就会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分散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这样的:当时天下的局势非常混乱,各地征战不断。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他们集中效力于同一个势力主的话,那万一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犯下了大错,那剩下的这些同族之人就有受到牵连的可能。若是情况极其严重的话,他们诸葛氏一族甚至有被团灭的可能。为了避免如此严重的情况出现,各自效忠于不同的势力主,明显对整个家族要好一些

三、诸葛亮兄弟三人最后的结局。

诸葛亮最后的结局(未完成汉昭烈帝遗命便追随汉昭烈帝而去),想必大家都是较为清楚的。毕竟相较于他的那俩兄弟而言,他的知名度更大一些。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那俩兄弟最后的结局。诸葛瑾和他的儿子诸葛恪虽然在东吴有极其风光的时候,但是因诸葛恪弄权遭诛,所以连带着他的三族也遭到了诛杀。至于诸葛诞,他及其后人的结局也非常惨。不仅他本人惨遭杀害,而且他的族人和手下也都纷纷被人消灭干净了。

所以可以说,诸葛氏三兄弟最后都没有能够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得什么福祉,算得上是很惨了。只不过起码这样一来,当时他们的部分族人还是有机会存活下来的。就算过不上多么好的日子了,也总比被团灭要来得更幸运一些吧?若是诸葛亮当初跟他的兄弟们都去效忠于同一个势力主,那搞不好可能他们最后能得到的结局会更惨。

总结

当然了,这一结果也跟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才能方面,都无法跟他们的才能相提并论有一定的关系,毕竟那是个靠才能“吃饭”的时代。没很大的本事,又怎么可能过得下去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诸葛亮兄弟三人,为什么要投靠不同的势力主?结局都还好吗?

各为其主,正常。

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思想战略。

诸葛亮兄弟三人,为什么要投靠不同的势力主?结局都还好吗?

诸葛诞是远族,又不在荆州,姑且放到一边不用说。

诸葛瑾出仕的时候,刘备还在汝南作为袁绍的客将跟曹仁死磕呢。当时诸葛瑾只有刘表和孙权两个选择。刘表在南士中的共识中就是坐谈客,再说也是人才济济,所以子瑜选择刘表的可能性本来也不大。荆州当时很多人士都选择了孙权,包括庞统,因为孙权毕竟不是守成之主。另外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任和关系,就不用我多说了,除了四督之外,应该算是数一数二了。

诸葛亮选择刘备其实也是一样,看中刘备身上的拼搏的光环和仁义的名声,并且有三顾之事。

诸葛亮兄弟三人,为什么要投靠不同的势力主?结局都还好吗?

诸葛家族当时社会是旺族,但在走下坡路,他們受教育程度较高,志向大,但对时局的握还是不够,因此采取鸡蛋不放一個蓝子的做法!结局都不太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