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为什么在选择势力集团时,辗转了这么多次?
贾诩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贾诩给人出的主意,总是非常毒辣,造成的后果也极为严重。
贾诩最初是董卓门下部将,董卓被杀死以后,贾诩转投到了李傕郭汜门下。李傕郭汜战败以后,贾诩投奔了自己的老乡段煨。随后又投奔同乡张绣,成为他的谋士。
张绣投降曹操以后,贾诩也就成为了曹操的谋士,从此再也没有更换门庭。前前后后,贾诩跟了5位主公,可是他的名声却依旧不错,这又是为什么呢?
01三国时期,更换门庭其实很正常,没有谁能一次就看准的。我们对三国英雄中,印象最深的一个,肯定是关羽。因为关羽忠义无双,被后世称之为关圣人。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关羽这辈子只跟随刘备鞍前马后,从来没有背叛过刘备。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当年刘备兵败徐州以后,关羽和他的两位嫂夫人,全都被曹操给抓了。这个时候留给他的就两个选择,要么死,要么投降。
- 最终关羽的确选择了投降,成为了曹操的部将,并且被曹操加封为汉寿亭侯,这也是关羽一生最荣耀的一个爵位。
- 此后关羽又帮助曹操斩杀颜良,解决白马之围。虽然后来关羽再次回到了刘备的怀抱,可是抹不去他当年投靠曹操的那一段经历。
连如此忠义的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选择了更换门庭,由此可见,贾诩这样的人,更换门庭,在三国时期,根本就是一件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 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等人全都是更换门庭到了曹操旗下。战将诸如张辽、张郃、于禁、庞德也都是从其他人的麾下投奔而来。
- 刘备手下的谋士法正、庞统、黄权等人,也都是不同派系投奔而来。战将中有马超、黄忠、魏延、赵云等人,此前都曾经跟过其他主公。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的这些人才,更换门庭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贾诩更换了五次门庭,虽然次数的确有点多,但是都是事出有因。
一家公司倒闭了,你总不能死赖着不走吧?不是贾诩主动离开公司,而是公司倒闭了,贾诩失去了工作,主客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02贾诩为自己的主公尽心尽力,没有亏待过老板们。贾诩在5任老板手底下做谋士,可以说从来没有做出对不起自己老板的事情,这一点跟吕布有明显的区别。
吕布为了投靠董卓,把前任老板丁原给杀了,为了投靠王允,又把董卓给杀了。所以说吕布老是残害自己的领导,这样的员工谁还敢要?
- 贾诩在李傕郭汜帐下做事的时候,恰逢董卓被吕布杀害,这个时候李傕郭汜打算投降王允,可是王允认为他们西凉兵是逆贼,不允许他们投降。这个时候贾诩便建议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最终一举把长安给打下来了。
- 贾诩在段煨帐下的时候,段煨对他十分尊重。但是贾诩看得出来,段煨很担心贾诩会抢夺他的军权。所以贾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段煨感到为难,果断离开了段煨,投奔到了张绣的帐下。
- 贾诩在张绣这里做谋士的时候,建议张绣与荆州刘表结成联盟。曹操南征的时候,张绣与刘表联合,结果曹操击败张绣。贾诩劝说不可追击,可是张绣不听,结果战败。回来以后贾诩说现在追肯定胜,结果果然获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诩对李傕、段煨以及张绣这几位前任领导,都是比较尽心尽力的。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也为自己的主公谋划前程。
在张绣造反斩杀曹操的儿子、侄子以及大将李典的时候,贾诩依旧劝说张绣投降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贾诩知道,以曹操的声威,张绣不管逃到哪里都会被人把脑袋砍下来送到曹操跟前。
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三国志》
倒不如直接投靠曹操,曹操要想夺取天下,就必须善待张绣。连张绣这种有深仇大恨的人曹操都容得下,还有谁不愿意投降曹操呢?
03贾诩智谋出众,多次提出正确建议。贾诩的智谋是没的说的,从此前为前面几任主公出谋划策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
其实在投降曹操以后,贾诩的建议也十分重要,几乎成为了左右曹操的重要建议。可惜很多时候曹操和曹丕不愿意听,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
- 曹操平定袁绍以后,打算南下进攻刘表和孙权,继而能够一统天下。可是贾诩却觉得当时北方时局不稳,应该努力发展自身实力,有实力了再进攻不迟。
- 可是曹操觉得贾诩的建议不对,打铁应该要趁热。这个时候曹操果断带领大军南下,结果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大军仓皇逃离战场。
- 曹操西征西凉的时候,遇到了劲敌马超和韩遂。尤其是马超骁勇善战,曹操完全不是对手。贾诩这个时候向曹操提出反间计,离间马超和韩遂之间的关系,最终彻底击败了马超和韩遂,夺取了西凉的控制权。
曹操在立嗣的问题上总是摇摆不定,一边是长子曹丕,一边是才高八斗的儿子曹植,都是自己的嫡子,他就问贾诩该选择谁。
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三国志》
贾诩告诉曹操,他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下场。曹操终于哈哈大笑选择了曹丕。因为袁绍和刘表就是立小儿子从而导致家族内讧。
总结:贾诩明哲保身之道,很多人明白也不愿意做。贾诩不是曹操的原班人马,所以他在曹操集团内部,总是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即使他智谋过人,也从来不会炫耀。
此外他不允许自己家的子女和任何王公大臣结亲,这是他的原则。因为他深知,只要结亲以后,势必会卷入权力斗争当中。
这样的话他在曹魏可就混不下去了。所以凭借着这种智慧,贾诩受到了天下谋士的敬重。曹丕对贾诩更是尊重有加,为了报答他的恩情,曹丕封贾诩为太尉,对他的儿子也各种封赏。
可以说贾诩家族在曹丕时期,那是相当荣耀的。他一共活了77岁,在三国谋士当中,算是比较长寿的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为什么在选择势力集团时,辗转了这么多次?
有些人读了很多书,但是又不具备做正事的能力,因而就将心思专门用在琢磨人性上了,久而久之就练出了一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本事。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就是这么个货色。
单论贾诩其人,一不具备统兵打仗的能力,冲锋陷阵就更别提了。二不具备治理地方的才能。三不具备做统筹后勤的能力。四没有很好的文采。
贾翊最擅长的就是鼓舌摇唇,撺掇老板去做出一些,可以被自己利用的抉择,并且以此来成就自己吃香喝辣的个人利益诉求。
贾诩先随董卓,结果董胖子栽了,贾诩的好日子没了。因此他又撺掇董卓旧部李傕丶郭祀,不想这两位也是靠不住的主。于是贾诩,又只好找机会去投奔张绣。
贾诩之所以选张绣:
1,张绣实力不强,证明其身边没能人。贾翊好歹在董卓手下有点名气,贾诩投奔张绣,张绣必然会欣然接纳。
2,张绣胸无大志,这样便于贾诩将来利用张绣部被他人吞并之机,顺势混到新的饭碗。
贾诩之所以劝张绣投奔曹操:
1,当时曹操与袁绍对决,曹军偏弱,处境危险。此时张绣降曹,孟德公不会生疑,也会善待张绣及其部众。如此一来,贾诩自然又有了一个新饭碗。
2,当时曹、袁两家在打仗,张绣降曹,也仅仅是上表请降而已。倘若曹公战败,张绣的地盘、人马依旧在张绣手中,贾诩还可以撺掇张绣反水。如此一来,贾诩也不至于失业。
曹公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稳固了基业。此时贾诩随张绣归于曹公麾下,贾诩又得到了一个更为稳固的饭碗。
贾诩其人,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曹公才华出众、学富五车,因而谨言慎行,小心翼翼的混吃混喝,从不多事,从不当出头鸟。因而贾诩最终得以善终。
从个人处世的角度来看,贾诩夫子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从顾念天下苍生的角度来看,贾诩夫子可谓是一个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祸国殃民的主。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贾诩夫子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但是若不想杀了他,还不能轻易去得罪他,以防他发挥败事有余的特长。曹公看人还是挺有眼光的,因此曹公一边好吃好喝的供养贾诩夫子,一边将其冷藏处理。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为什么在选择势力集团时,辗转了这么多次?
“士为知己者死”,“良禽择木而栖”,在乱世时代,识人不淑、暂时寄居或者金主败亡都有可能重新选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为什么在选择势力集团时,辗转了这么多次?
贾诩作为一个正常人,他不想寻找具备实力的集团作为靠山?可是这样的靠山也不是说有就有,总得碰机会,碰到这样的机会也不是说要你就要你,总得有人赏识才行,不然去了也没有人理呀。
可见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贾诩,也是历经了许多磨难才遇到了曹操而得其赏识,这才安稳下来,不再到处颠沛流离。
我们一起仔细地分析一下。
一、贾诩的出身问题贾诩是武威郡姑臧县人,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
贾诩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方决定了他的一生必须是坎坷的,也是不平凡的。
凉州这个地方在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些比较猛的人,比如先有张奂,后有董卓,因此贾诩的仕途注定了和凉州这些势力集团无法分割。
出身高度决定了贾诩很难从这个圈子跳到另外一个圈子,即使要跳,也必须经过一番磨难才行,否则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因此,贾诩的出身问题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需要贾诩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克服。
二、贾诩为何选择了董卓?贾诩在年少的时候就被当地的名士阎忠看中,认为他和其他人不一样,并且还认为他具备张良和陈平那样的智慧。
张良和陈平均是刘邦创立汉朝的开国功臣,把他和两位前辈如此比较,可见贾诩能力非凡。
被名士品评之后,贾诩的名声很快就起来了,于是被举为孝廉,接着拜郎官,进入仕途,开始了为官之路。
不久之后,董卓在凉州兴起,贾诩被董卓任命为平津都尉,过了一段时间后到董卓的女婿牛辅军中辅军,成为牛铺的谋士。
董卓作为凉州当地最大的势力,贾诩要想出仕就必须先去投奔董卓,因为董卓才是凉州正规军,不去投靠他,难道去投靠和朝廷作对的韩遂,马腾这些和朝廷作对的人?
因此,对于贾诩来说,不选董卓也没有办法,作为边地人,他不可能逾越凉州跑到冀州或者豫州来投靠其他郡守或者诸侯。
当时的用人制度就是这样的,先得在当地干,这样才有机会外调,可是凉州出身或者并州出身的人,一般是很难有机会外调的,除非像王允这样的名门世家,否则只能慢慢的熬,等待时机。
就这样,贾诩顺应时代的潮流进入了董卓部下,做了官,只是他的才能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三、贾诩为何选择李傕郭汜?公元192年,在牛铺麾下干活的贾诩遇到了一次人生考验。
这一年,董卓被吕布所杀,而董卓的女婿牛铺害怕而逃跑也被手下人干掉了。整个凉州集团群龙无首,大家都在商量着该怎么跑回老家躲难去。
这个时候,贾诩看着这些军头在那里胡言乱语的商量也没有一个头绪,于是站了出来,高声的说道:“我听说长安城中正在商量要把我们凉州人斩尽杀绝,你们却想着抛弃部下逃跑。你们如果这样干,一个狱卒或者一个亭长就可以把你们抓住!”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道:“文和兄,那我们该怎么办?”
贾诩继续说道:“我们应该带领部队向西进发,沿途还可以收编逃亡的散卒, 然后进攻长安。一方面为董公报仇,另外一方面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尊奉国家而号令天下。如果失败了,我们再逃跑也不迟呀。”
众人听后,纷纷叫好,于是众人推郭汜李傕为主,开始向长安进发。
果然,按照贾诩的建议很快攻占了长安,为董卓报了仇。可是李傕郭汜等人治理朝政的能力远远不如他们的前辈董卓,甚至更加糟糕。
几年下来,不但没有治理好朝政,反而自家离心离德,互相猜忌,互相攻伐,最后贾诩也看不下去了,就离开了长安。
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正好屯兵华阴,于是贾诩就去投靠段煨。段煨对于贾诩的到来很是欢迎,可是害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非常猜忌贾诩。
贾诩无奈,只得寻找机会去找在南阳的张绣,而段煨听说贾诩要去找张绣非常高兴,于是礼送贾诩到南阳。
就这样,贾诩兜兜转转,依然在凉州集团内部转来转去的,暂时没法去其他的地方。
四、贾诩是如何去了曹操集团遇到明主?刘表在打死张济之后又结好张绣,而张绣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只得同意刘表的建议留在南阳作为荆州的屏障,可是刘表也不是真心对待张绣而是利用他的军事实力来对付曹操。
贾诩来到南阳之后,对于张绣的处境感到担忧,在曹操进攻张绣的时候,建议张绣投降曹操,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然而,得意忘形的曹操不但怠慢了张绣,还看不起整个凉州军,作出了侮辱张绣以及凉州军的事情来。张绣一气之下发动对曹操的反击,在淯水之战中击败曹操,击杀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从而刷新了曹操对张绣以及凉州军的认识。
此后几年中,两军再次交手,互有胜败,曹操无法彻底击败张绣,而张绣也无法痛击曹操,就这样互相膈应着。
一直到公元199年,最大的一个转机来临,此时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对峙,决战很快来临,在这个时候,贾诩再次建议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一改往日傲慢的姿态,接纳了张绣以及贾诩。
曹操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而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领,于是让贾诩参司空军事。
从这个安排可以看出,曹操非常看重贾诩,一出手就是都亭侯,并且给了州牧的职位,虽然是虚职,可是分量很重。
贾诩自此一直呆在曹魏,为曹魏的创立和发展乃至巩固兢兢业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总共达共八百户。不久之后,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同时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公元223年6月,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其子贾穆袭爵。
多年以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可谓荣宠至极。
五、总结贾诩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谋士,其谋略不低于郭嘉,荀攸等人,可是由于出身凉州导致其经历颇为坎坷,不能像其他谋士如荀彧,荀攸以及诸葛亮那样,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所希望的势力集团效力,不得已到处流离颠簸,碾转多次,最后才遇到了曹操,才算安定下来。
贾诩遇到曹操之后,他的才能和谋略才真正地发挥出来,做到了人尽其才,而物有所用的地步,大浪淘沙是金子终究会发光,贾诩大概就是砂砾中那颗金子吧。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为什么在选择势力集团时,辗转了这么多次?
简单明了的说:为了保命。
引言贾诩是三国时代最聪明的人,堪称三国时期的奇才、怪才、鬼才。曾辗转于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的帐下,凭借自己聪明绝顶的高深智慧和左右逢源的超高情商,一步步成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最后以七十七岁高龄寿终正寝,死后被谥为肃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贾诩在这些军阀中辗转的经历:
初露头角公元147年,贾诩出生在凉州。
史书上第一次记载是公元179年,贾诩举孝廉去当官的时候,诓骗氐氏,说是太尉段熲外孙,逃脱得以保命。
平淡前生史书上第二次记载是公元189年,在董卓军中,贾诩由太尉掾出任平津都尉,后迁讨虏校尉。后来在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的时候,贾诩在牛辅军中任校尉。
此时,贾诩已经四十二岁了,在人均寿命三十多岁的东汉末年,人生已没有多少时间释放个人光彩。但是贾诩在黄巾之乱,军阀混战、羌胡为患的凉州生存下来,并得以擢升,就可以看出,贾诩前半生锻炼出了超强的保命能力。
人生坎坷董卓死后,并州人王允掌权,凉州人的身份成了原罪,王允不肯赦免,加上“尽诛凉州人”的谣言,贾诩为了保命,只得帮助目光短浅的李傕、郭汜等人找回生存下去的方向――杀回长安。接着就是李傕掌政时期。
后来就是汉献帝东归,汉献帝落在杨奉、董承等人手里后,贾诩受到排挤。贾诩又投入到追击汉献帝的李傕队伍中。最后,汉献帝逃至安邑,派太仆韩融与李傕和解。和解之后,贾诩知道李傕、郭汜等人早晚被朝廷清算,于是他离开李傕,投奔同乡段煨。
在与段煨相处的时候,贾诩看到了段煨的不安。因为贾诩的名气、才气都太出众,段煨担心自己的威望和权力会被贾诩替代。所以,段煨表面上谨慎客气,内心却猜忌。于是贾诩就离开段煨,投奔另一个同乡张绣。
人生巅峰张绣和贾诩一样只求乱世保命。张绣不记家仇投靠刘表,只想有一个安稳的地盘。但刘表却给不了他俩安全感。他俩就马上转投曹操,结果曹操在宛城凌辱张绣,收买胡车儿,剥夺了张绣来之不易的安全感,不得不再次走向敌对之路。但是,贾诩敏锐的看出,归顺曹操才是最后的归宿,所以力劝张绣投降曹操。
在官渡之战期间,贾诩帮助曹操下定决心,做出了最重要的战争决策――奔袭袁绍的粮仓乌巢,从而反败为胜。令曹操“信重于天下”。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再后来贾诩随曹操北征乌桓,南下荆州,平定关西。最后更是助立曹丕为皇储之事立下大功。
贾诩事操。时临淄侯植才名方盛,操尝欲废丕立植。一日屏左右问诩,诩默不对。操曰:“与卿言,不答,何也?”对曰:“属有所思。”操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操大笑,丕位遂定。
但贾诩依然“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小结贾诩五十四岁才投奔了曹操。在他随波逐流的一生中,在他烛下无数个深思的夜里,他所思所想最多的,恐怕便是在这乱世中如何苟全性命,保全自己,安顿家人吧。
感谢关注,我是没事闲拉呱,我将与您持续分享有现实观点、有人生态度的历史分析!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为什么在选择势力集团时,辗转了这么多次?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句话形容贾诩是非常适合的,贾诩想在乱世中明哲保身,就必须要多方观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主公。贾诩不仅是那个时代的顶级谋士,更是一个得以善终的聪明人。《三国志贾诩传》记载了贾诩先后投靠过董卓女婿牛辅、李榷、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人在贾诩的生命中都是个过客,贾诩最后选定的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势力相比河北的袁绍不在一个级别,但贾诩敏锐的发现曹操最终会战胜袁绍,于是主张张绣投靠曹操,而不是选择刘表或袁绍。下面从贾诩辗转的几个势力集团来分析下贾诩的选择。
早年的贾诩以善于应变为特长《三国志贾诩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贾诩举孝廉出仕,贾诩得病后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汧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
贾诩虽然多处辗转 但并没有背叛旧主 反而兢兢业业受到礼遇1.在董卓阵营里低调从事 献计夺长安
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榷、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李榷郭汜等人觉得有道理,于是一路收集残兵,到达长安时已经聚集近十万人,攻进了长安,赶跑了吕布,杀了王允。虽然李榷任命贾诩为尚书,但对贾诩是又亲近有忌惮。在李榷郭汜内斗挟持天子时,贾诩从中斡旋,天子被释放后,贾诩归还了官印绶带。
贾诩献计长安也是保命之举,但攻下长安后李榷郭汜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大打出手,并没有安定天下的大志,于是去投靠了段煨。
2.段煨驻军在华陰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看出了段煨的难处,于是一边联系南阳的张绣,一边跟段煨说帮助他拉拢外援,从而达到了自己离开段煨的目的,及时保全了自己和家小,也为自己找到了下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3.贾诩在张绣阵营里曾经两次打败曹操,一次在曹操纳了张绣婶娘邹氏,张绣反叛,这一战曹操死了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一次在曹操撤退过程中,张绣不听劝阻第一次追击失利后,主张第二次再行追击果然打败了曹操。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贾诩以袁绍与袁术不和劝说张绣拒绝袁绍而转投曹操。张绣虽然与曹操有仇,贾诩说了要归顺曹操的三个原因。一是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操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二曹操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占据道义和名义。三是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胸襟。
贾诩精准的心思看透了袁绍和曹操,果断的弃袁投曹,不仅为张绣谋了一个好的出路,更为自己找到了更加合适的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得不佩服贾诩在乱世中的选择。
4.在曹营里贾诩还是兢兢业业,除了献计献策,从不过问不该过问的事。曹操南下征讨刘表时,因刘表的突然病逝,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有荆州大部,曹操想一举消灭孙权与刘备的势力,但贾诩建议还是多安抚荆州民心,招揽荆州的人才必定会让江东俯首称臣,但曹操执意与江东在长江称雄,结果在赤壁大败而回。曹操征讨关中马超、韩遂时,贾诩以离间计成功离间了关中联盟,从而赶跑了马超、韩遂,平定了关中。在曹操立世子的家事上,贾诩以刘表与袁绍为例,帮助曹操下了立曹丕为世子的决心。
后来曹丕想要讨伐吴、蜀,贾诩以静待时机,积蓄力量不赞成曹丕讨伐吴、蜀,结果曹丕不听,数次征吴都是无功而返。
总结: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贾诩辗转多处势力集团,但并不像一些反复小人,为利背叛或弑杀旧主,而是在每一个从事的阵营里都是兢兢业业,发现不适合赶紧离开。在遇到曹操后,贾诩再也没离开过,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选择一个真正的明主,可以让自己真正的在乱世中明哲保身。就像贾诩自己说的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虽然没有功成身退,但得到曹操与曹丕的器重与赏识,不愧是三国最为聪明的谋士。陈寿也在《三国志贾诩传》把贾诩比作仅次于张良、陈平一样的谋士,不仅是因为计谋百出,万无一失,更是因为懂得通达善变的缘故。我是紫气东来,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