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唐王朝最心痛的一件事,当然就是安史之乱。在大乱之前,唐王朝的盛世几乎达到了巅峰,唐玄宗创造的开元盛世,被安史之乱毁于一旦。

在唐肃宗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之下,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此唐王朝进入了中唐、晚唐时期,逐渐走向了落幕。安史之乱的杀伤力有这么强吗?这场暴乱,到底是如何重创唐王朝的呢?

01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不受约束。

安禄山是唐玄宗非常器重的心腹大将,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手里的权力其实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军权,直接可以威胁到皇权。

为什么唐玄宗要做这样的安排呢?天子有自己的权术谋略,他始终不相信任何一派的力量,就算是自己的亲儿子,唐玄宗也不相信。

  1. 唐王朝皇子造反的事情,根本就是家常便饭,所以唐玄宗是见怪不怪,必须要提防着。此前太子李瑛因为有作乱的嫌疑,唐玄宗问都不问,就给赐死了。
  2. 这个时候唐玄宗的新太子李亨,手握重权,在朝中拥有了一定的权势,这是唐玄宗所不能忍受的。他认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能由他一个人掌控,所以他打算扶植起另外一股忠于自己的力量,以此来制衡太子李亨。这个时候他便看上了安禄山。
  3. 安禄山肥胖臃肿,一脸憨相。而且行事直接了当,深得唐玄宗喜爱。安禄山趁机还拜唐玄宗为干爹,拜杨贵妃为干娘,终于成为了唐玄宗的心腹。

从此唐玄宗下放大权给安禄山,使得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资本。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地方节度使的力量就足够强大了。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节度使纷纷起兵平叛,在平叛结束以后,这帮人尝到了甜头,似乎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

林甫疾儒臣以方略积边劳,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权,即说帝曰:"以陛下雄材,国家富强,而夷狄未灭者,繇文吏为将,惮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图也。"帝然之,因以安思顺代林甫领节度,而擢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新唐书》

尤其是河朔地区的节度使,唐王朝中后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控制。这些人拥有募兵权、财权、甚至世袭的权力,完全不受唐王朝管控。

但是他们名义上还都属于唐王朝的管辖范围,所以这是造成中后期的唐朝衰败的重要原因,地方财政都被他们给节流了,朝廷当然是入不敷出了。

02中晚唐时期,中央政府软弱无能,不足以再造盛世。

唐朝最出名的皇帝和丞相,基本上都出现唐玄宗以前的这一段时期。比如说开疆拓土的唐太宗李世民,灭亡高句丽的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被老婆女儿毒死的唐中宗李显,以及被儿子架空的唐睿宗李旦,包括唐玄宗李隆基。

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禁卫皆市井商贩之人,乃开左藏库出锦帛召募。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为大将以击之。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旧唐书》

这些皇帝这么出名,跟所打造出来的唐朝盛世,是分不开关系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所以才会有大唐盛世的出现。

可是你知道唐玄宗以后,还有哪些比较出名的皇帝吗?完全没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唐王朝不衰败才是奇怪的事情。

  • 中晚唐时期的唐朝,压根就没有比较出色的皇帝,可以说整个中央政府,都是非常软弱无能的。他们怎么能允许河朔节度使如此自立的行为呢?
  • 如果换成是唐太宗李世民,分分钟就杀过去了,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他们当然有自己的顾虑,就算是唐肃宗时期,有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大将在,也没有跟这帮节度使闹翻了的情况出现。
  • 因为这帮皇帝担心因为战争,再次出现类似安史之乱的情况出现,这帮宰相们觉得,其实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求上进的想法,使得唐王朝在中后期,再也没有崛起的可能性。河朔节度使虽然强横,但是他们也没有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所以就这么一代代拖了下来。

可是唐朝的皇帝和宰相们不知道的是,这么拖下去,会使得唐王朝彻底丧失民心。任何一个强大起来的军事集团都有了挑战唐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胆量。

03日益腐化的唐朝官场,加重百姓负担,本就是一场浮夸的盛世。

开元盛世真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太平盛世吗?很多历史学者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在姚崇、宋璟等人的努力下,唐王朝的确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盛世。可是这种盛世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呢?

唐王朝的官场此刻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尤其是唐王朝的高层们过着各种腐败糜烂的生活。这些高质量的糜烂生活,都是基于百姓沉重负担之上的。

朝义悉其精兵十万救之,陈于昭觉寺,官军骤击之,杀伤甚众,而贼陈不动;鱼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战,贼虽多死者,陈亦如初。镇西节度使马璘曰:“事急矣!”遂单骑奋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中。贼左右披靡,大军乘之而入,贼众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贼又败;人马相蹂践,填尚书谷,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朝义将轻骑数百东走。怀恩进克东京及河阳城,获其中书令许叔冀、王伷等,制释之。---《资治通鉴》

因为没有外汇收入,唐王朝完全是自给自足。这个时候高层们的消费实在是太高,自然是要平坦在各地赋税之上。

各地官员们也都上行下效似的过着贪污腐败的腐朽生活,更加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所以说盛世的确是盛世,可是是贵族、官员们的盛世,不是百姓们的盛世。

在这种大前提之下,这样的盛世早晚都会像泡沫一样消失不见。而安史之乱就是去泡沫的最好催化剂。

安史之乱过后,唐王朝露出了本来的面目。百姓们依旧负担沉重,所以再也没有振兴的希望了。

总结:盛世若是真正强大,绝不会因为一场战乱而消失殆尽。

唐王朝的盛世,似乎就是一场短暂的狂欢。因为一场安史之乱,就彻底被销毁。由此可见,这种盛世,根本就是一场巨大的泡沫表演而已。

  1. 贵族们在这场盛世中狂欢不止,官员们在这场盛世中赚的盆满钵满,可是老百姓们呢?他们始终都在为这场毫无意义的盛世买单。
  2. 历史学者们当然可以吹嘘这是盛唐的正常状况,因为他们要面子,他们觉得盛唐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时期,必须要拿出来好好吹嘘一番,可是他们就是不懂得反思。
  3.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人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都是非常可怕的。打造盛世不是什么坏事,可是如果连地基都没有造好,就想着去盖摩天大楼,岂不是太可笑了?

很多人不懂得是,一栋摩天大楼要盖起来,百分之六十的资金和时间,都需要花费在地基基础之上,可是浮躁者等不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这场叛乱延续了八年之久,给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严重的破坏。

给当时北方中原广大地区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也阻碍了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经济的发展。

安史之乱严重地摧残了北方经济,给人民带来一场浩劫。在战乱期间,长安洛阳一带受到交战双方军队来来去去的洗劫,一度还被吐蕃趁虚侵入,战后出现了人烟断绝,野兽出没的景象。

由于人民大量死于兵灾并在战乱中大量流亡,唐政府所控制的户数由战前的900多万户下降到不足200万户,中央政权元气大伤,实力削弱。

在利用地方兵力平定变乱的过程中,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张,出现了更多的割据一方的军阀,从此唐帝国由统一走向了分裂的道路。

可以说天宝十四年(755)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个分水岭,唐帝国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它是藩镇割据的开端,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是安史之乱的继续和发展。

事实上,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被平定了下来。

唐朝中央政权并没有真正地收复成为安史之乱基地的河北。史朝义失败之后,一批安史集团的降将在地方上还有相当的实力。

为了保存实力,向负责平定河北的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表示降服。而朴固怀恩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获取政治资本,就向朝廷建议让这批降将在河北地区分别担任节度使。

其中势力发展最大的是安史集团的骨干田承嗣,李宝成,李怀先,他们分别建立了魏博镇、成德镇、卢龙镇,唐史上称作河北三镇。

此外还有一些藩镇也在安史之乱后不久就公然效仿,连接河北三镇与朝廷对抗,比如淄青镇、淮西镇。

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完全不遵守朝廷的政令,自行任命官吏,制定法律,掌握地方的财赋,不向中央上缴,建立强大的军队,形成割据政权。他们的职位或由亲属世或被部将攘夺,朝廷不能干预,只是事后授与旌节,形式上予以承认。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不仅实力削弱,元气大伤,而且宦官的权力恶性膨胀,在官僚集团中有出现了朋党之争,朝政越来越紊乱。

唐朝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错综复杂,对藩镇割据的方针政策举棋不定。

以牛僧孺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形成了两大官僚集团。牛李党长达40年之久,为了集团的利益而忽视国家的利益,互相挤兑,彼此反对。

李德裕主张平叛藩镇,牛僧儒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放任的政策,反对平叛藩镇。他们在平定藩镇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了唐文宗对问题的举棋不定。

藩镇与藩镇之间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有时彼此勾结,有时互相争夺火拼,大大小小的战争经常发生。

唐中央政权软弱无力,没有制服藩镇的实力,只能采取以藩镇制藩镇的政策。在战争过程中,交战双方经常勾结起来反对朝廷或者另一方政使得矛盾更加复杂,战乱更加扩大。

有时候发动叛乱的藩镇被平定取消了,其地盘却又被平定叛乱的藩镇所吞并。比如李正已本来拥有十个州,通过战争扩大到了十五个州。

所以,安史之乱表面上被平定了,但它给唐王朝带来严重的破坏,唐朝从此一蹶不振,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根据相关史料显示,唐朝初立之时,户籍只有103万户,人口数约五百万左右。当时的大唐,可谓地广人稀。因此,唐朝实行了地方最高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制度。这就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唐朝发展到“开元盛世”之时,大唐人口数由初期的五百万左在,增至六千万以上。各地方军政长官能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随之暴涨。天下大乱的隐患,随之上升。

由于唐明皇,亲历武后篡权丶宫廷内斗等一系事件。唐明皇对后宫丶对皇族丶对公卿大臣都极不放心。于是,唐明皇想出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主意:

1,不让汉丶胡贵族,掌握实权。

2,让有才情的汉人庶民子弟,步入仕途,担任唐朝的文职官员。

3,让有才能出色的胡人子弟,参军入伍,担任唐朝的军事将领。

如此一来,唐朝的主要将领,地方军政长官,大都由胡人担任,而唐朝的文职高官大都由汉人出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藩镇割据”的隐患,起了一定的压制作用,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晚年的唐明皇昏了头,他居然让大将安禄山一人身兼几个地方的军政长官之职,使得安禄山手执天下一半的兵马。最终因朝堂上的争斗,引发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经济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伤及了唐朝的根本。不过这还是其次,“安史之乱”对唐朝的主要危害是,唐朝为了尽快的镇压“安史之乱”,进而大肆对各地军政长官下放权力。

在乱世之中,国家大权好放不好收,虽然唐朝最终扑灭了“安史之乱”,但是朝廷的权力也被大幅削弱了,“藩镇割据”已成事实。自此,中央集权制下的唐天子,与实行分封制的周天子,没有实质性区别了。唐朝就此一步一步走向没落,唐朝回不到当初了,复兴无望了,改朝换代,推倒重来,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后来爆发的“黄巢之乱”,只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而已,并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的因,在建立之初就埋下了。地方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就是最大的隐患。唐明皇自作聪明的昏套路,彻底激活了唐朝制度上的隐患。

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已回天乏术了。至于说,后来搞了几次所谓的“小中兴”,那只不过是垂死的挣扎而已,并不是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不具有实质性意义。

“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一种国家权力结构上的根本性破坏,是造成唐朝灭亡的关键性事件。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不在于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城,因为即使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用几十年时间也能逐步恢复过来。其实关键在于,安史之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触发了唐朝中后期的四大致命问题——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

一、外族入侵

唐朝的军事在太宗李世民时期达到鼎盛,被尊为“天可汗”,高宗中期开始一度衰弱,吃了几个大败仗,西域、朝鲜半岛都有不少政权不服从唐朝管制,纷纷侵扰,直到玄宗李隆基重整旗鼓,前期政治清明,军事上也是人才辈出,恢复了太宗时期的威望。然而,玄宗中后期随着皇帝志得意满,朝政腐败,盛唐的军事实力似乎成了一个传说。而安史之乱,就是戳破这个泡沫的针,让外族认识到唐朝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战无不胜,不可一世了。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又昏庸地自毁长城,处死高仙芝、封常清,逼得哥舒翰投敌,三大名将陨落,潼关和“两都”长安、洛阳都落入敌手,原本可以快速解决的安史之乱延续了几十年,各地守军不敌叛军,纷纷溃败。最终肃宗李亨为了尽快收复长安、洛阳,向回纥借兵,并允诺城克之后,土地、士庶归唐朝,财帛、子女归回纥。因为这个承诺,回纥洗劫了洛阳,长安靠当时的太子、后来的代宗李豫求情才得以保全。经此一役,外族也就彻底认清唐朝已经早非当年的强盛。

此后,吐蕃还曾杀入长安,回纥也一度跟吐蕃联合,其他如南诏等小国也不断侵扰边疆,唐朝自此四方不安。

二、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对藩镇已经开始放松警惕,这才有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起兵造反。但是玄宗时期的节度使至少还能受朝廷制约,除非真的谋反。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就不一样了。随着长安沦陷,玄宗西逃,太子李亨拜托玄宗,前往除了安禄山外最强的藩镇朔方,在朔方军将领的支持下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也就是说,李亨的皇位都是靠藩镇将领支持得来的。藩镇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之后,朔方藩镇也就成为肃宗攻打安禄山叛军的主力。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朔方藩镇将领。这些将领在平定叛乱中也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兵权和领地,成尾大不掉之势。就说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除了郭子仪真的是一直兢兢业业,忍辱负重,连李光弼后来都因为对朝廷不满,拒不执行军令,仆固怀恩更是最后直接造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之后的藩镇将领一个个拥兵自重,唐朝的最强战力都在藩镇,他们抗拒朝廷命令,不上缴税收,直接父死子继,然后逼朝廷承认,朝廷偶有派兵征讨,这些节度使就互相帮助,大多数情况都能轻易击败朝廷军队。即使不行,也能把朝廷拖的熬不住,最后双方各自让一步,藩镇承认错误,朝廷既往不咎,都不敢严惩。就这样,藩镇割据一直闹到唐朝灭亡。

三、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带来的进一步结果就是宦官专权,因为皇帝信不过藩镇又不能不靠藩镇。安史之乱中,有一场著名的邺城之战,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会攻安庆绪的大本营邺城,结果肃宗担心任命任何一个节度使为主帅都会难以控制,就派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节制九大节度使。结果指挥失当,唐军惨败。虽然宦官往往会瞎指挥,但皇帝还是对宦官绝对信任。因为这些人才是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

肃宗还任命亲信宦官李辅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大元帅由皇子兼任,李辅国实际上就是执掌全国兵权),李辅国由此涉足朝政,甚至最后自己做了宰相。从李辅国开始,宦官权力日盛,一直由宦官师徒相传控制禁军,到后期甚至宦官可以毒杀皇帝,废立天子,还发动政变,杀尽朝臣。这都是由安史之乱开的坏头。

四、大臣党争

这条和安史之乱关系少一些,但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都密不可分。由于在外藩镇无视皇帝权威,在内宦官大权独揽。原本应该主管朝政的宰相们权力大大削弱。简单来说,没事可干了。

于是,他们能做的恐怕就是互相攻击,以求获得那些已经被削弱很多的权力。他们攀附宦官或者藩镇,今天甲党官员依靠宦官将乙党首领贬出长安,明天乙党首领依靠当地藩镇的势力卷土重来再踢走甲党。周而复始,朝局更加动荡。

就是这样,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最终让唐朝遭受重创,始终不能恢复,最终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从唐天宝开始至宝应元年结朿,历经三个朝共七年之久。这次战乱,不仅打断了"开元盛世"的进程,也使大唐从鼎盛时期走向了衰落。我认为主要的危害性有三点:

一、使大唐帝国的统治权受到了极大削弱。战乱之后,拥有重兵的藩镇纷纷割据一方,不服中央的调遣,甚至自立为王,帝国的权威荡然无存。

二、唐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受到严重被坏。土地荒废,人口锐减,生产力遭到非常大的毁坏,使唐朝的元气大伤。

三、少数民族势力崛起,国土大量丢失。由于边境的军队都被调去平叛,至使周边少数民族乘虚而入,侵占大片国土。如吐蕃占据了河西走廊,割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从此丢掉了整个西北地区。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其破坏性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几十年中都没有完全得到恢复,而且,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这些后果: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与入侵、藩镇节度使的割据、宦官专权与大臣党争、经济发展南移导致北方经济出现问题。

先说第一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于入侵。因为安史之乱导致了大量士兵的死伤,导致唐朝军队、军制都出现了不少问题,这样一来,虽然唐朝有不少藩镇和节度使,下面还会具体说到,但是他们不顾全大局,导致北方游牧民族一个一个起来了,我们看到契丹、党项甚至更远的女真人,都是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起来的。且一个一个接着来中原进行侵略。影响不仅仅只是唐朝中后期,甚至在之后几百年中,都有影响。

(安史之乱示意图)

第二点、藩镇节度使的割据。简单说就是唐朝军队不行了,安史之乱都是又这些节度使解决的,这样一来,节度使对自己军队就更有发言权,成为了一个个的藩镇。大的藩镇可以兼任几个节度使,小的藩镇那就一个吧。这里面,只有少数藩镇节度使对唐朝尽忠,多数都对唐朝置若罔闻,甚至连税收都不给。唐朝中后期虽然有个别时候,中央政权对藩镇势力有优势,但是多数时候是一塌糊涂。这导致了唐朝中央权力越来越差。

第三点、宦官专权与大臣党争。其实宦官势力起来是因为李隆基,而到了岸上种莲岂得生及其之后,宦官权力就更大了,甚至可以监军和其他职能。宦官专权必然导致党争。因为宦官内部也会有矛盾,大臣也会依附于不同的宦官。一方面是宦官专权,一方面是大臣党争,导致唐王朝一直不能真正有效进行执政。著名的如牛李党争、二王八司马事件就不多说了。

第四、经济发展南移导致北方经济出现问题。这一点,是很多答主所没有提到,但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之后,经济南移,但是同时,也说明北方经济发展进入到低谷,一个很困难的时局。考虑到中央政权运营需要钱,而又因为藩镇割据,实际上,局促于北方的中央王朝没钱了。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最后灭亡,李隆基责任很大)

因为这几个因素,唐王朝还能坚持好长一段时间,真心是不容易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