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导语:
魏延的死,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所谓争议的焦点,无非就在于他是否死有余辜。他的死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还是杨仪策划的一场阴谋呢?
我认为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无关,主要是杨仪的阴谋所致。因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杀掉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
01魏延是季汉王朝最后的大将,诸葛亮不可能舍得杀了魏延。刘备打下汉中以后,对汉中太守的职位,一直在考虑用谁来担任。大多数人都支持张飞,毕竟是集团元老,又非常有能力。可是刘备偏偏选中了后起之秀的魏延,这说明了两件事。
- 首先刘备十分信任魏延的忠诚。他认为魏延对自己是百分之百忠心的,否则刘备绝对不会将汉中这个益州的门户交给自己不信任的人来把守。
- 其次刘备十分信任魏延的能力。魏延在荆州归顺刘备以后,一路跟随刘备夺取益州,夺取汉中。这个过程也是刘备考验魏延的过程,证明他的确很有能力。
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镇守汉中多年,按照自己的精心部署,使得汉中之地,丝毫没有受到曹魏大军的袭扰侵犯。
此后五虎大将陆续去世,魏延成为了季汉帝国为数不多的猛将。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主动从汉中太守的职位上撤下来,非要跟随诸葛亮北伐。
可见魏延对季汉是非常忠心的,有能力又如此忠心,难怪刘备和诸葛亮都很器重魏延。魏延和诸葛亮在子午谷奇谋之上虽然有过激烈的争辩,但是这不会影响诸葛亮欣赏魏延这件事。
诸葛亮行事小心,所以他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觉得魏延是难得的人才,所以绝对不会对魏延下手。
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诸葛亮明白,当时的季汉王朝,最缺少的,那就是出色的将才。好不容易几十年的功夫熬出了这么一个魏延,他怎么舍得就这么杀掉呢?
由此可见,诸葛亮没有杀魏延的任何动机。诸葛亮只是不希望魏延统领全局,从而使得他将季汉大军全部带入坑罢了。
02魏延与杨仪之间仇恨太多,杨仪小人得志自然要公报私仇。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得到了一个指令,那就是悄悄带领大军撤离前线。这个时候杨仪以诸葛亮的名义,让魏延在大军后面断后。
诸葛亮一死,按照官职和军衔,整支大军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魏延。可是这个时候魏延却被安排到了断后的工作上去。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三国志》
魏延果然生气了,他认为这是杨仪在捣鬼。虽然他知道要撤军回去,但是不能就这么回去,要回去也是自己带领大军,杨仪一个小小的丞相长史,凭什么号令三军呢?
所以魏延在解释不清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做法,他将回去成都的栈道给烧了,就是防止大军提前回去。
那么整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诸葛亮果真安排魏延断后了?杨仪的确被诸葛亮托付成为大军的领袖?
我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时诸葛亮奄奄一息,他知道他死后,军队中地位最高的肯定就是魏延了。
- 但是魏延行为比较偏执,如果他执掌全部兵力,说不定会导致季汉全军覆没。为了季汉的未来,为了要保存实力。诸葛亮必须要找一个稳妥之人将大军安全带回去。
- 这个时候他只能依靠身边的杨仪,所以诸葛亮将大军交给杨仪带回去,应该是真的。只不过让魏延断后这种屈辱的事情,应该是杨仪安排上去的。
- 诸葛亮已经断了魏延的兵权,他没有必要再让魏延受到如此大的屈辱。毕竟人家过去是封疆大吏,现在怎么可能给一个丞相长史断后呢?
所以这一安排应该是杨仪加戏了,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魏延反抗。一旦魏延反抗,那杨仪就坐实了魏延谋反的事情,由此可见,杨仪是要公报私仇。
03魏延全家被刘禅诛杀,事后杨仪被刘禅弃之不用。在魏延眼里,像杨仪这种读书人,他是完全瞧不上的。所以每当杨仪提出什么建议的时候,魏延纯当是没听到。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三国志》
换一般人也就算了,不跟魏延置气。可是杨仪偏偏还是个暴脾气的文人,他立刻要跟魏延开撕,结果魏延每次都是抽出刀来威胁杨仪,甚至几次搞得杨仪当众哭泣。
- 这种耻辱的确是常人难以接受的,更何况杨仪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呢?所以说杨仪必须要报仇雪恨,结果就导演了这么一场魏延谋反的戏码。
- 魏延是个武将,他搞不懂文人玩政治的这一招,最终掉入了杨仪所设下的陷阱。杨仪诬告魏延谋反,刘禅信以为真,将魏延全家斩杀。
- 到后来这件事稍微有些明朗的时候,刘禅恍然大悟。他虽然没有过多责罚杨仪,但是也没有重用杨仪。杨仪心里自然又不是滋味了。
按道理说帮助国家解决了如此叛贼,当然要得到重用,毕竟挽救了十多万士兵的性命。由此可见刘禅对杨仪是有意见的。
刘禅意识到了杨仪的错误,但是他自己不想认错,所以打算慢慢处置杨仪,毕竟魏延全家已经被杀,如果落个杀害功臣的罪名,那刘禅自己也麻烦。
总结:魏延谋反没有翻案,杨仪自杀倒是大快人心。魏延的案子在季汉一朝始终都没有被翻案,即使魏延是无辜的,那也不能翻案,为什么呢?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其实就那么几个人。
如果刘禅真的给魏延翻案了,那魏延就是忠臣。刘禅这个皇帝诛杀了忠臣一家,岂不是证明了刘禅是昏君?所以他不会做这种糊涂事。
只不过罪魁祸首杨仪必须要处置,所以刘禅只给了杨仪一个中军师,没有任何统兵权。杨仪为此愤愤不平,甚至扬言,当初如果他带着大军投降曹魏,哪里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这件事可不得了,杨仪的话被费祎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刘禅,刘禅大为恼怒,将杨仪非罢官流放,后来又关了起来。无奈之下的杨仪只能选择自杀。
参考资料:《三国志》
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对他信任有加。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刚开始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在取得汉中后,刘备要选择一员将领担任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本来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可是刘备宣布人选后,却是魏延,当时是一军皆惊。
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任上,没有辜负刘备的信托。他根据汉中的形势,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防御方案。那就是依照险要,层层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在此方案下,他建造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在他和后人的坚守下,汉中的防御一直牢不可摧。
在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的时代,作为刘备的老一辈残存的唯一大将,魏延成为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军事助手。他在诸葛亮的阵营中名排第二,并担任诸葛亮大军的前部。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屡立战功,威名远扬。但是,就是这样一员优秀的将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定为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连同家族也被灭三族。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与诸葛亮矛盾重重的魏延。魏延虽然是诸葛亮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将,但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好。虽然诸葛亮对魏延不薄,在各方面对魏延都很优待。在官爵上,在职位上,都对魏延很倾斜。甚至在魏延和刘琰发生冲突的时候,诸葛亮就把刘琰调离了。但是,诸葛亮的做的这一切,并不能让魏延感到满意。
魏延要求的,是按照他的战略战术来进行北伐。这是诸葛亮所不同意的。诸葛亮和魏延两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就拿“子午谷奇谋”来看,就能够看出两人的分歧。诸葛亮是按照“王者之兵”来作战的,但是,秦川并不是他在《隆中对》中设想的,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他。迎接他的只有强大的曹魏骑兵。诸葛亮一心想稳妥行事,不愿意冒险,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最后打成对峙。
而魏延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要求采取“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他想让诸葛亮带领主力作为正兵,而自己带领奇兵取胜。可是他的战略战术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一直没有实施的机会。
因此,虽然诸葛亮五次北伐,可没有取得多少战果。整个蜀军翻山越岭的武装大游行。魏延在这个时候心情十分郁闷,他屡屡在公开场合讥笑诸葛亮胆怯,可是,诸葛亮依然不改初衷。
就这样,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魏延一直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这一切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挑拨,诸葛亮和他的关系只有越处越僵。
二、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才能低下的魏延。魏延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是这个人的政治头脑欠缺。在史书上记载,魏延其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我们从这段记载,就可以想见魏延的为人。
魏延的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说明了他的军事能力出众。他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够培训兵士,可以说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后面评价他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又是对他的批评。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不得志魏延,他整日郁郁不欢,当然对这些诸葛亮身边的人没有好脸色。而其他人看见他这个样子,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在整个蜀军阵营难有朋友。这些,都表现出魏延政治头脑欠缺的一面。
三、魏延之死的经过。等到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便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把蜀汉能够调集的最大兵力投入了战场,还加强后勤运输,进行战场屯田,保证自己的后勤供给。在这一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全军的先锋。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这一次北伐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僵持状态。诸葛亮想尽了一切办法,还是不能迫使司马懿决战,最后只有病死于五丈原的军中。
随着诸葛亮的死,这一次北伐也到了尾声。剩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蜀军安全的撤回汉中。但是,就是在这一次撤军中,发生了魏延被杀的事件。
诸葛亮在没有魏延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 撤军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中,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全军撤退,魏延断后,在魏延前面的军队是姜维。如果魏延不听从断后的命令,就丢下他不管,全军撤回。
在诸葛亮死后,费祎被杨仪派去试探魏延的态度。果然魏延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要求接管全军的兵权,继续北伐。费祎找借口回来后,蜀军主力便丢下魏延撤退了。
魏延发现自己上当,便决定强行夺取兵权。他抢先回兵,烧绝栈道,但是在和杨仪的对抗中,兵败被杀,杨仪还派人灭了魏延的三族。就此,一代战将魏延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四、魏延死亡的原因。从历史记载的种种迹象表明,魏延之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魏延的死,一半是大势所趋,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就是利用。他要利用魏延的才能,但是,他不采取魏延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魏延自以为自己的能力超群,足以担当起北伐的重任。并且他还制订了一整套作战的方案,可是正是这样,才让诸葛亮下了除掉他的决心。
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的水平连张郃都不如。他一直压制魏延,不让他单独和曹魏交战。唯一一次派魏延单独西进,取得了阳溪大捷,也不能让他改变看法。在他的心中,魏延的能力有限,他的那一套方案又十分危险,如果把蜀军交给魏延,那么万一失败,会给蜀汉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诸葛亮认为,如果自己一死,蜀汉就再也没有能够实现北伐的人才。因此,他定下修生养息,息兵保国的战略。可是,他心里知道,魏延是不可能遵从这个战略的。这样,诸葛亮就把继承人定为了蒋琬和费祎。
按照正常情况,诸葛亮死后,不管是从职位、资历,还是从能力来说,都应该由魏延来接替诸葛亮指挥军队。可是,既然诸葛亮定下了这样的策略,那么,魏延就必须排除在外。
既然诸葛亮已经决定不再北伐,那么,魏延就失去了他的价值。没有魏延,剩下的将领吴懿、王平、姜维他们,足以防御曹魏的进攻。因此,诸葛亮临死前定下的命令,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如果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屈居人下,先听从杨仪后听从蒋琬、费祎的命令,那就留下他。如果他不听从命令,那就除掉他。
果不其然,缺乏政治头脑的魏延选择了抗拒。于是,外有杨仪、王平、姜维、吴懿一干人和魏延交锋,内有蒋琬一干人向刘禅进言。最终,魏延被定成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还被灭了三族。
结语:魏延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他的政治头脑太差。他在刘备的手下表现出色,而刘备也对他不薄。刘备提拔黄忠为后将军,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但是,换了诸葛亮之后,魏延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诸葛亮对魏延只是一个利用关系,他只需要魏延为他卖命,不需要魏延有自己的思想。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来越深。在诸葛亮死时,就定下不再北伐,修生养息的政策,并且违反资历、职位、能力、声望的惯例,越级把自己的继承人定为蒋琬。
这样一来,魏延就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忍气吞声,屈居蒋琬之下,听从蒋琬这些人的命令。二是直接夺取军权,反抗蒋琬的命令。三是背叛蜀汉,起兵造反。对于蒋琬他们来说,魏延只要不选择第一条路,就视同背叛。
当然,我们都可以看出来,魏延肯定不会选择第一条路,但是他也不会选择第三条路。这样,他就被已经设计好的阴谋吞没了,死了还被扣上背叛的帽子。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虽然按照官方的记录撰写了魏延的传记,但是最后依然给魏延下了结论:不便背叛。这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魏延的悲剧命运,说到底是他孤傲的性格造成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魏延与关羽最像,堪称小关羽。
关羽“刚而自矜”“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关羽因为他的骄傲,被糜芳、傅士仁出卖,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魏延因为他的骄傲,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最后魏延就是被杨仪这个小人给整死了。
对于魏延的死,诸葛亮没有什么责任。我们看诸葛亮在生前的安排部署。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病重,开始安排撤军事宜。他对魏延很了解,知道他心高气傲,很可能拒绝退兵。所以他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蜀军将分为三个部分,魏延在最北边,然后是姜维,剩下的军队在南边。如果魏延愿意一起撤退最好,如果魏延不愿意撤退,那么其他军队可以从容南撤,魏延如果追击,姜维可以顺势抵挡。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诸葛亮整个安排的最后一句话“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如果魏延不服从安排,大军自己走好了。没有任何要消灭魏延的意思。甚至宁愿舍弃魏延这一部分军队,也不愿意和他兵戎相见,更不愿意用什么阴谋手段诛杀魏延。只想一别两宽,各自平安。诸葛亮对魏延,也算是仁至义尽。
魏延却不这样想,他不但自己要留下,还要大军一起留下继续攻打魏国。他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他的能力显然不足。他连蜀军内部都压不平。杨仪第一个不服他。
两个人,两支军队就掐了起来。魏延和杨仪各自向成都派遣信使,说对方造反。
刘禅搞不清状况,于是询问身边人,结果重臣们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这就没法弄了。都因为平日里脾气太爆、人缘太差。
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两者兼而有之。
对蜀汉来说,魏延是一位正面人物,他为蜀汉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长期镇守汉中,巩固了蜀汉的北部边疆,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对北伐战略有自己的主见,资历和威望逐渐提高,魏延把北伐大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但是魏延脾气倔强,得罪了不少人。在诸葛亮死后,他对大军停止北伐,撤回成都的做法想不通,这就激化了他与杨仪等人的矛盾,而杨仪觊觎丞相一职,忌贤妒能,是用阴谋手段引诱魏延烧毁栈道,最后杨仪派马岱斩杀魏延父子。
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引言:魏延是蜀汉继关张马黄赵外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他的死对于蜀汉来说也是一大损失。魏延的死一直是蜀汉的冤案,魏延没有谋反的迹象,却被冠上谋反的罪名被杀。细细看史书的记载,魏延的死是死于与长史杨仪的矛盾,这里面当然与魏延孤傲的脾气有关。
堪当大任的镇远将军 稳固镇守汉中近十年魏延本是刘备部曲(私人武装)出身,在刘备入川过程中屡立战功。拿下汉中后,刘备破格提拔牙门将的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负责汉中的防线与安危。汉中是成都的北边门户,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备没有提拔选择张飞而是选择魏延,足见刘备对魏延的器重与信任。
魏延在汉中近十年,打造了坚固的汉中防线,通过错手诸围,在外围险要之地多设重兵,自己居中指挥救援。魏延死后负责镇守汉中的王平也是依据这个防线成功抵挡住了曹爽的十万大军,保证了汉中的安危。
魏延文武兼备,刘备善于识人、用人,魏延以自己的实力表明了刘备并没有看错自己。
魏延与杨仪水火不容 在诸葛亮死后矛盾激化魏延在军中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作为先锋大将屡立战功,威望也是仅次于诸葛亮。但魏延作为武将,是有些瞧不起文人的,当时很多人对魏延都是敬而远之,唯有长史杨仪与魏延争锋相对,两个关系势同水火。
魏延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杨仪分管粮草后勤,诸葛亮生前吝惜两人的才能,也数次劝解两人,但都没什么用。两人的矛盾在诸葛亮死后彻底爆发。
诸葛亮临终安排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撤军的事情,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军要按计划撤退回汉中。魏延素来在军中威望高,本来诸葛亮死后,军中大权应该由魏延接替,但诸葛亮死后,北伐也宣告失败,魏延是主张继续北伐的,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安排魏延参与退军的大事计划。
魏延得知后,表示诸葛亮死后丞相府的官员可以护送灵柩回蜀,但大军要听从他的安排,继续北伐。加上让费祎告知让魏延断后,魏延当场表示反对,我是军中主将,怎么可能受杨仪的指派,做断后的将军呢?这里魏延孤傲凌人的性格一展无遗,诸葛亮的遗命魏延也没有当回事,如果魏国司马懿趁机来攻打,这数万北伐大军不知还能不能回去。
这时杨仪不顾魏延护送灵柩往汉中撤退,魏延率先带领部将赶回汉中,并烧毁栈道,派兵阻挡杨仪而杨仪同样派王平去抵挡魏延,王平的一席话成功瓦解了魏延军队,魏延不得不带着数骑逃往汉中。两人互相向朝廷上表,指责对方谋反,但刘禅听从蒋琬、董允等大臣的意见,都相信杨仪而怀疑魏延,魏延在逃亡过程中马岱追上斩杀,事后,杨仪夷灭了魏延三族。
魏延与杨仪都是权利的牺牲品据《三国志》记载,魏延逃亡的时候没有向北而是向南逃亡汉中,魏延的本意是杀杨仪,夺回军队的大权,如果魏延谋反可以直接去魏军军营,魏延在汉中镇守多年,对汉中一带了如指掌,估计司马懿当时直接拿下汉中都不会没有啥问题。
杨仪丑陋的小人嘴脸在魏延死后暴露无疑,指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安能作恶否”。杨仪以为自己资格老、能力强能接替诸葛亮的丞相位置,哪知诸葛亮早就安排了蒋琬。杨仪未受到重用后曾向费祎表达自己的怨恨,如果在诸葛亮死后投降魏国,早就高官厚禄了,怎么落到这个田地呢?因这种言行被贬为平民后,仍然不知悔改,上书抨击时政,言辞激烈,最终落到自杀的下场。
两人为争夺权力,都成了权利下的牺牲品,诸葛亮也深知两人的品性,所以不会把大任交于他们当中任何一人。
结语:魏延之死,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孤傲的性格,不仅与杨仪不和,与其他的将领和大臣也有不睦比如刘琰,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容忍和包容,诸葛亮死后魏延威望更高,就更加的目中无人了。杨仪本可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不去管魏延,却也趁机要除去魏延,诬陷魏延谋反,两支军队差点火拼起来,亏得王平的制止,杨仪是假公济私的真小人。所以说魏延既是死于自己的性格也是死于杨仪的阴谋。我是紫气东来,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探讨。
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魏延其实是冤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