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调配手里的资源,武将,有没有可能灭掉曹魏?
导语:
在三国历史上,比较会用人的领导有曹操和刘备这两位。他们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伯乐,若干人才到了他们手里,才有了空前的发展。
诸葛亮成为领导以后,他的领导艺术似乎比不上曹操和刘备,所以最终季汉王朝处于疲惫状态。其实我觉得诸葛亮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说再有改善的话,可能就是在几个地方需要做一些调整。
01马谡不能守街亭,让魏延或者王平单独守街亭。诸葛亮领导艺术最失败的一次,当然就是马谡丢失街亭的这次。刘备临死之前,就曾经劝告过诸葛亮,他认为马谡名过其实,不能堪当大任。
可是诸葛亮觉得马谡实在是太有才了,还是决定重用马谡。在平定南蛮的时候,马谡的确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三国志》
这次北伐,马谡强烈要求,让自己去镇守街亭。马谡知道,镇守街亭是这一战至关重要的地方,只要守住了,那就是头功。
马谡希望通过建功,将自己的威信树立起来。结果没想到兵败丢了街亭,最终马谡被问斩,而诸葛亮也自降三级。
- 这个时候我觉得,诸葛亮不应该用马谡来守街亭,他应该将马谡换成魏延或者王平。魏延是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多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说明魏延非常稳。
- 而王平一眼就看出了马谡带兵上山的破绽,可是马谡一直不肯听从王平的建议,结果导致大军在山上被张郃切断了水源。
- 所以如果让王平镇守街亭的话,王平一定会在街亭城中驻扎,而不是跑到山上去。由此可见王平绝对可以守住街亭。
守住街亭对诸葛亮大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里是祁山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守住这里,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带兵进入中原。
一旦诸葛亮大军可以进入中原,那么首先雍凉地区就会成为诸葛亮夺取的下一个据点,此后关中地区也就不远了。
派遣魏延或者王平,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比马谡要强得多。在这一点上稍微做一点调整,对大局来说可就有天壤之别了。
02任用魏延走子午谷小道,赌一把没什么坏处。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请求,那就是让他带领一万人马走子午谷小路攻打长安。
这是一个大胆而且比较冒险的做法,魏延认为用五千人开山凿路,剩下五千人作为主力部队,一定可以打下长安城。诸葛亮比较小心谨慎,他否定了魏延的建议,我认为完全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
- 首先,魏延是汉中太守,他对子午谷小道绝对不是一点都不熟悉。没有一点把握,魏延是不会提出这个建议的,毕竟他也是拿自己的性命在开玩笑。
- 其次,长安城守将夏侯楙,是曹魏的驸马,也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将领。所以魏延如果能够走出子午谷小道,打下长安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 再者,只有一万人马,却可以决定能否拿下关中之地,我认为这对诸葛亮来说还是非常划算的,毕竟在战场上战死的人马就不止这么多了。
由此可见,子午谷小道的建议,必须要实行。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稳当的生意,做任何生意都有可能亏本,但是风险越大的生意,往往收益也就越高。
既然魏延拍胸脯自己要去,为什么不让他去呢?不让魏延前往,诸葛亮有更好的办法打下关中吗?并没有。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魏略》
关中地区打不下来,又谈什么恢复中原呢?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的确是缩头缩尾,失去了最好的战机。等这个秘密公开以后,敌人早就已经在子午谷那头埋伏好了,魏延的计策也就无法实行了。
03利用南蛮兵帮助自己北伐,而不是浪费兵马防他们造反。在季汉的版图当中,南方地区是比较奇特的地方。以孟获为首的南蛮各族,其实是一帮实力相当雄厚的军队。
可是他们常常作乱,所以诸葛亮在北伐之前,曾经多次前往征讨,最终将南蛮平定。孟获表示再也不会造反,并且臣服于季汉王朝。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三国志》
那么这个时候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他只是承认了孟获的合法权益,让他继续治理南蛮地区。可是在北伐的时候,诸葛亮不仅没有任用孟获,反而在南蛮边境派兵镇守,防止南蛮造反。既然不放心南方的安危,那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 第一那就是将南蛮的有生力量彻底消灭。只有彻底消灭这些力量,才能够使得季汉的大后方永远不受威胁,虽然过程有点困难,但是结果是不错的。
- 第二那就是有效地利用南蛮大军。南蛮大军是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诸葛亮靠脑子征服了他们,不代表他们就不是季汉大军的对手。所以利用这支军队帮助诸葛亮北伐,绝对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第二种办法,显然要比第一种办法要合理得多。任用孟获大军以后,不仅可以减少南方驻军的数量,而且壮大了诸葛亮北伐的实力。
而且南蛮军队特殊的作战方式,是中原军队所没有看到过的。一时之间说不定还能占据上风,所以诸葛亮应该积极地调动这支军队。
总结:资源有限,组合好了,说不定可以匡扶大业。在诸葛亮的北伐历程当中,最心痛的事情,永远就是缺少粮草。因为缺少粮草,诸葛亮多次在战胜的情况,只能选择撤军。
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因为大军每天都要很多口粮才能坚持住。一旦没饭吃了,可能会立刻引发哗变。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重心基本上都用在了组织粮草上。其实对诸葛亮来说,调配综合军事力量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我认为如果李严能够积极帮助诸葛亮处理好粮草问题,可能诸葛亮还真的可以恢复中原江山。只可惜诸葛亮身边缺少一个萧何这样的人,自己却充当了萧何,失去了韩信的作用。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魏略》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调配手里的资源,武将,有没有可能灭掉曹魏?
不能,未出茅.庐定三分。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调配手里的资源,武将,有没有可能灭掉曹魏?
- 战前准备
一,征调“平定南中”时,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南方五个部落之兵员,成立山地“重装部队”,号“青羌兵团”,人数2万人。他们的部落全部迁出云贵川苦寒地方,安置在成都平原地区。
二,征调“松藩”镇(辖汶川、茂州)土司藏、羌族精壮兵丁一万人,成立“藏羌山地兵团”。
三,成立“北伐军大行辕”,行辕驻节川北之利州郡(今广元市)。
四,全军兵员共计十三万人。
五,部队分为西路军和东路军。
六,西路军仍然是由“陈仓”道经祁山后向东与东路军会师。
七,东路军由褒斜道北上,穿越秦岭山脉与西路军汇合。
八,绵州郡(今绵阳市)为北伐军物资集散地,并开设“冲天红炉”锻造轮毂(木牛流马车轮)、兵器、抛石砲、军马場、粮草场、红伤治疗坊、新兵训练基地。
九,赵云、黄忠为西路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
十,东路军总指挥由魏延担任,马超任副总指挥。
十一,北伐军行辕组成一个参谋团,成员有:蒋琬、黄权、姜维、李烣。
关于西路军总指挥赵云的任用说明:
1.蜀汉名将《三国志》卷36《赵云传》,裴松之注引巜赵云别传》记载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用现在的尺寸换算为1.92米身高。我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风姿特秀,如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者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之所以现在的东亚国家人民心目中的三国明星,除了诸葛亮就是赵云。因为他们可能看腻了“傅粉何郎”奶油小生,也不是“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的矫柔造作,而是“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武相如”。
赵云在幽州时,他带的义勇军就是清一色由白色战马组成的铁骑兵团,史称“白马义从”,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初次见面的赵云分别时就“执手垂泪”。赵云对刘备的忠实,丝毫不亚于刘备的二位结义兄弟。
但是,赵云的忠心不仅是局限于刘备,而是提高到忠于人性,不抛弃弱者,个人境界是蜀汉政权中所有大将最高的。
至于个人的军事素质和能力,长坂坡就不提了,只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的争夺战中,赵云退守本方大营,面对汹涌而来的曹军主力,不是闭上寨门,也不是溃退,而是大开寨门,自己匹马单枪退守大门内,所有军鼓、军锣禁声。
远处的曹操见状大为疑惑,夏候渊,自己姨妹的丈夫就是死于大意,算了,稳当点,“撤”!一声令下,军队顿时混乱,赵云命令吹响集结号!曹兵大败,引得闻讯赶来的刘备叹曰:“子龙一身是胆”!立即升为“虎威将军”。
赵云与老将黄忠关系很好,都是性情中人,两个人都有冲锋陷阵的个人能力和方面军的战役指挥能力。
关于东路军总指挥魏延和马超的仼用说明
魏延是北伐军中唯一有个人独特见解的高级将领,是积极的“进攻派”,而且曾是地区军政一把手,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作战经历使他可堪大用。
而即将成为副总指挥的马超,悲哀的一生与曹操有不共载天之仇。
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一一巜三国志.马超传》裴注引巜山阳公载记》
马超曾与张飞点灯夜战,其武功不容怀疑,这匹三国中的悍马必将成为曹军克星。
- 此战,可谓倾尽蜀汉政权全部国力,代号定为“玉碎一号”战役。蒋琬、费玮组成政府部门工作团,准备在攻占一地后,立即开展征兵、筹粮、开仓、土地资源开发的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北伐军服务。
- 重申战时纪律:
- 不听命令者斩立绝!
- 轻言放弃者斩立绝!
- 临阵脱逃者斩立绝!
- 后主圣旨下达宣读任命行辕委员长之后,以上计划立即实施。
公元二O二O年(庚子)春正月
职𧫴呈
顿首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调配手里的资源,武将,有没有可能灭掉曹魏?
不能灭掉曹魏。战争是综合资源实力的较量,纵观三国,不管是刘备生前还是刘备死后,可供给诸葛亮调配的资源都是微弱的,综合国力对比都不足以与曹魏抗衡,即便拉上东吴组建成联盟也只是勉强的鼎立动态平衡。从诸葛亮和姜维长期北伐无功而返,就可以知道结果了。水镜先生评价诸葛亮:“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天下实力大势决定了趋势了。
一、刘备生前形势
1、诸葛亮出山前刘备的现状。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已经扫除了包括袁绍在内的多路诸侯劲敌,统一了北方,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大政治资本,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军事实力都是最强的;江东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统领江东,实力远不如曹操。而刘备,兵不满三千,将不过关,张、赵而已,只有新野一个弹丸暂时栖身之地,实力经不起任何打击和碾压。
2、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的发展。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幸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此后经过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荆州失陷之前,刘备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实现了诸葛亮出山前在《隆中对》中谋划的战略目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留给诸葛亮的战略困境。但天不遂人愿,关羽荆州盲动,败走麦城,被俘身死,荆州失陷;刘备为为关羽报仇,不听劝阻,决策失误,亲自率军攻打东吴,被东吴火烧连营,在夷陵大败,损失惨重,一大批久经征战的老将或病死或阵亡,损失精兵4万多人,元气大伤,血本无归。孙刘联盟彻底撕破脸皮,并大打出手,两败俱伤。实际上,不管是吴国或蜀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经过此次战争造成的损失,从比较实力的消长变化看,都更加不可能具备打败魏国的实力了。
二、刘备死后形势刘备
刘备死后,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百废待兴,诸葛亮扶持幼主刘禅兴利革弊,积聚实力以图光复汉室。怎奈时不予诸葛亮,势不予诸葛亮。
1、蜀国国内政治情况:客观上,刘备的蜀汉政治上有原来的“汉室正统”的政治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心已发生变化,“汉室”已不是人们的正统维护的追求,逐渐失去了合法性。人心思安,不再愿意为一个不再合法的“汉室”去战争;主观上,刘备死后,蜀汉内部的荆州实力(魏延)、益州势力(李严)等各方势力在整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消耗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诸葛亮都要自贬,内部斗争激烈,人才不济,百姓离心,国力日衰,已经没有一个凝聚人心的精神了,蜀汉困闭而亡的趋势已逐渐显露。
2、蜀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巴蜀整体地理多山,土地贫瘠,农业社会生产力实际非常落后,教育水平也非常落后,百姓疲惫,生活艰苦。其综合国力积累速度根本无法和东吴甚至曹魏相提并论。征战不断,人口锐减,人才非常匮乏,再加上东向荆州已失,无法从中原和江南输入人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愈发不振,自保尚且困难。但是诸葛亮连年征战,不断北伐,每次讨伐都国力消耗巨大,且都以失败告终,人心更加挫伤思安。
3、蜀国当时的军事情况: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撑危局,战南越安抚边疆,六出祁连北上伐魏,屡败屡战。有一种说法,这是诸葛亮明知蜀国会亡,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利于扰乱魏国而巩固吴蜀联盟,不让魏国消灭吴国而保全自身。但是随着魏国越来越强,均衡被打破,魏国拥有足以消灭两个国家的实力。诸葛亮也非常清楚形势,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天不助我”。《魏略》明文记载,诸葛亮死前嘱咐魏延:“令延摄行己事”,同时强调“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可惜,魏延被杨义杀害。姜维继续多年的征战,最后蜀汉灭亡了。
三、蜀汉对魏的战略战术分析: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蜀国对魏国来讲,绝对实力差距决定了就是自强自保。如果要讨伐魏国,也是速战速决,而按照蜀国的兵力和后勤供给来讲又是办不到的。魏国体量大,只要坚持固守,甚至放开纵深与蜀国较量,蜀国也是不能支撑的。正如抗日战争一样,战争只要持久、打消耗,日本必亡,这是实力决定的。
综上所述,就是有人代替诸葛亮去支配蜀国资源,都是不能打败魏国的。蜀国的败亡,是长期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积累而成的趋势,因为综合国力使然。当然,蜀国民心尽失才是实质。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调配手里的资源,武将,有没有可能灭掉曹魏?
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我是诸葛亮,我能够灭掉曹魏!
一、荆州还在蜀汉政权手中的情况下,我要是诸葛亮仍然会选择让关羽镇守荆州。但是在已攻占益州东吴索要荆州的时候,会劝刘备下严令命令关羽归还东吴长沙三郡,拿出诚意继续修好孙刘联盟,解除荆州东边的威胁。
提兵攻汉中,首先是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出使东吴,让东吴出兵攻合肥。樊城方向也要由刘备明确命令关羽,打樊城只是佯攻,为的是让曹魏首尾难顾、抽兵来援,达到占领汉中的目的即可。
西川大事已定,应制订政策,休养生息整军备战三到五年,在此期间,诸葛亮率张飞赵云到荆州替回关羽。待兵强马壮之时,关羽率军北出汉中,诸葛亮出宛洛,约上孙权出兵合肥,三路大军可灭曹魏。
二、荆州失刘备亡的局面下,更要和东吴搞好关系,约上孙权共同伐魏。一出祁山,派赵云镇守蜀道要害,带马超占领雍凉地区,效仿司马懿屯垦雍凉,在这一地区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厉兵秣马,以待时机。因为从蜀国往关中运送军队和粮草实在不易,又容易被截断粮道,所以在雍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非常重要。
遇到曹魏内乱或皇帝驾崩等合适的时机,则由汉中和雍凉兵出两路直扑长安,当然不能忘记约上孙权出兵,则曹魏可灭矣!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调配手里的资源,武将,有没有可能灭掉曹魏?
首先要考虑的是,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以后,真正掌握了大权之后时间段里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虽然说诸葛亮开府以后的政治安排已经做的很好了,就算我们现在穿越过去,达不到人家的水平。但是,本人总结了诸葛亮的三个弱点,针对性的提出调整,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讨论区留言。
政治层面:排除异己,急功近利首先,从政治层面讲,诸葛亮排挤掉了李严,使本来就不太稳定的政治局面更加雪上加霜。李严、马谡等人都是益州的本地世家大族,根深蒂固,本土势力盘根错节。益州本来是刘焉的地盘,提拔与重用的都是本地人。由于张鲁在刘焉死后赶走了刘焉之子刘璋,清洗和打压了这部分本土势力。
张鲁提拔和重用了自己从汉中带来的人,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在刘备赶走张鲁之后,又重用了自己从荆州带的人,将张鲁的遗留势力留在第二层,本土势力压到了最底层,引起了当地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
《出师表》中写的很清楚,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吴国是蜀国的盟国,除了刘备伐吴此后没有战事。魏国基本都是在打吴国,与蜀国交战,大多数都是防御战。所以,蜀国基本上没有任何外部压力。基本上都是内忧造成的“益州疲弊”。疲弊的主要因素就是作为根基的本土势力一直都处于被打压状态,大家提不起干劲,工作上懈怠,国家机器运转速度缓慢所导致。 《汉晋春秋》记载:公元261年,吴使薛珝来蜀,回国后对吴主孙休说到蜀国情况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七年,孙休的汇报说明平民百姓都饿得不行,脸色发青,蜀国朝廷上都是妖言惑众,听不到正直的言论。蜀国内部的政治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所以,诸葛亮应该用更加有效地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题,不用应该通过发动战争去缓解矛盾。
军事层面:识人不明,错用马谡内部打压的效果不明显,诸葛亮只好对外发动战争。其实,这在当时也是无奈之举。发动战争好处:
一来是,转移国内视线,转嫁矛盾。
二来是,随着战功的积累,使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缓解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压力,以便更好的调配后方物资以供军需。
三来,通过战争,对马谡等本土势力人物的历练和培养可以让本土势力的地位得到有效提升,军功的积累和政治资本的叠加,以及可以有效的缓解政治矛盾。
马谡是益州的世家大族子弟,在诸葛亮的领导班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他自身也很有才干,在诸葛亮平定南蛮孟获的时候,建言献策有过不小的功劳。此时蜀汉政权能拿得出手的武将已经不多了。五虎上将只有赵云仅存,赵云长期跟随刘备,基本上是作为私人保镖或者侍卫长出现的,也确实缺乏独自统帅军马的经验。所以一直没有较高的政治待遇和地位。而马谡在街亭之战的表现,也确实给诸葛亮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诸葛亮事后自贬三级,而马谡在战场上逃跑,是重罪,何况他事先还立下“军令状”。而这个“挥泪斩掉的马谡”,既是缓解益州本土势力的重要人物,是益州集团的利益代表。同时也是作为自己北伐重点培养的人才和接班人,损失太大了。
如果按照这一点来说,可以做出如下调整:
1,魏延长期作为汉中太守,无论是带兵能力还是统帅经验都足够。如果诸葛亮能够派魏延为主将,派马岱或者王平为副将严格按照预定战略规划死守街亭, 自己带人从后方给予魏军主力致命一击的话,中原的大门就会为之敞开,继而将势力拓展至凉州、雍州一带。
2,就算不用魏延,用马岱、王平去守街亭效果也是一样。因为街亭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能守住就是头功。诸葛亮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错将志大才疏上的马谡安排在这个位置是在是败笔。
3,如果魏军主力作战失败,张郃败退。那么中原门户就是为之大开。就算不立刻进攻中原,那么打通雍州、凉州一线也是可以的。马腾、马超镇守经营西凉多年,马岱本来就是西凉人,他只要回到凉州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兵力能够得到极大补充,在本土势力的支持和接应下,雍州也可以顺利拿下。
这一来就有了足够的战略迂回地带 ,虽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如果诸葛亮放心的让马岱在这里经营几年,积累足够的战马和骑马,再派遣一员大将,由雍州出兵,自己从也益州出兵斜谷据箕谷,未必没有逐鹿中原的资本。
战术方面求稳怕乱,战略保守诸葛亮最大的缺点就是一直充当保姆式的领导。《三国志》说他,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在他担任丞相期间,无论做大小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这样就不但自己过得很累,手下也没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和机会,手下人员的才能和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刘备临死前曾经安排托孤给诸葛亮与李严,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副手,也是很有才华的人。
史书记载: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这样的人很早就被排挤出决策层。处理结果较重,显得非常的不明智。
魏延也曾经向诸葛亮贡献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不但不采纳,还将这件事情公开讨论,使得这一战略化为泡影。魏延当时能够出任汉中太守,完全是刘备完全信任和一手提拔的结果。
《三国志》记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按照魏延的战略,仅用一万人出子午谷去袭击许都,成功率应该不大。魏延为了这件事曾经多次找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每次都否决了这一提案,搞得人尽皆知。这个可行性策略也就化为泡影。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但是如果诸葛亮采用这个谋略,先答应下来,用“怕消息走漏”的说法去安魏延的心。然后动用全国大部分兵力,作为佯攻,不断去袭扰魏国边境,等魏国兵力都集中在前线的时候,再悄悄的抽调兵力两到三万,由熟悉地形和雨季状况的魏延出兵子午谷,会师潼关。其实是可以击败曹魏的。 诸葛一生唯谨慎,他自己不敢出兵,也是出于稳妥的政治考虑。同时也反应出,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缺乏关羽、张飞、黄忠这种名声和政治分量足够重要的,能与诸葛亮在同一水平线的统帅。同时,他也缺了刘备这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高层领导。最终,导致了“六出祁山”而无功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