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建安年间,曹操是如何保证权力贯彻到地方的?

导语:

建安年间,前面两年是董卓执政,后来一年是李傕郭汜执政,再往后的数十年,一直都是曹操执掌汉朝权柄。

曹操将命令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达出去,那么是如何传递到地方上的呢?在战乱时期,传递方式的确有些困难。毕竟很多地方交通阻塞,想要保证传递速度,就更需要考验人的智慧了。

可是命令必须要传达出去,这是治理国家最起码需要保证的。其实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一系列传递命令的方式。

01源自于西周时期的烽火传递,主要用于边境战事。

早在西周时期,烽火台成为了每座城池都必备的一种传递军事信号的建筑。他们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保证其他城池能够看到狼烟滚滚燃起的现象。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

烽火台上的狼烟就是一种军事预警,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点燃的。只有在这座城池遭到威胁的时候,才会点燃本城池的狼烟。

隔壁城池的士兵如果看到了狼烟,也会响应地点燃自己这这边的烽火台,以此保证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1. 跟烽火台有关系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肯定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是西周王室的最后一位周天子,他有一位十分宠爱的美女叫做褒姒。
  2. 可是褒姒不怎么爱笑,为了逗褒姒笑一笑,周幽王不惜点燃烽火,让天下诸侯前来救援。等到天下诸侯来了以后,他们才发现,原来没有犬戎人入侵周王室王城的事情,而是周天子在戏耍他们。
  3. 一次出征需要消耗大量的钱财,可是周幽王却对此置若罔闻。所以等到下次犬戎人真的来了以后,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台上的烽火,再也没有人愿意前来搭救周幽王。结果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宣告灭亡。

到了春秋战国以后,靠近北方边疆的诸侯国,相继都在自己的边境线上建立了一条长城,用来阻挡匈奴人的入侵。

而长城每隔一段都会设有烽火台,将潮湿的狼粪在烽火台点燃,也就形成了狼烟,以此传递军事消息,使得长城连成一条整体的防御体系。三国时期,这种方式依旧还在沿用。

02比较优秀的传递命令的方式,驿站传递。

其实在周朝的时候,就有驿站的相关文字记录,到了秦汉时期,驿站正式成为了主要传递信息的渠道。

  • 驿站负责传递人员的食宿休息,更换马匹问题,全部都是由中央朝廷直接领导,一般是大一统王朝的太尉负责相关事宜。
  • 到了汉朝,每隔三十里设立一个驿站,这么一来传递消息的方式就更加顺当了。因为汉朝的驿站非常多,所以传递消息的速度比过去要快很多。
  • 但是在三国时期,全国分崩离析,天下到处都是诸侯。这个时候的驿站系统被严重破坏,谁来发工资都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更别说合理运行了。

所以建安初年,天下的驿站系统是紊乱的,一直等到曹操逐渐收复了整个北方以后,驿站系统才逐渐恢复了起来。

而南方孙权和刘备集团的驿站系统也是在他们一统该地区以后,才逐渐恢复起来。而这也就成为了他们传递命令的主要方式。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卻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三国志》

驿站制度传递方式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根据文书命令的等级,会划分不同的人员和马匹来传递。因为有些命令比较着急,所以要选择有耐力的人员和马匹参与其中。我们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其实就是通过驿站传递的方式来进行的。

而且传递文件的时间、人员、所经过的地点全部都要进行登记,文件如有丢失的话,可以以这种方式,迅速找到丢失的源头在哪里。所以不仅秦汉在用,三国在用,就连明清时期,依旧在沿用驿站制度。

03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传递方式,那就是专使传递。

专使传递其实是一种规格比较高的传递方式,从始至终,一直都是由某个特定的人员来传递命令和消息。

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三国志》

这种情况所使用的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以天子的名义才能够派遣专使传递消息,最差也得是个诸侯才行。

  1. 三国时期,曹操常常以汉献帝的名义,派遣专使对各地的诸侯进行封赏,其实这就是一种专使传递的方式。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派遣专使似乎可以体现出天子的威仪,所以曹操是非常喜欢这种方式的。
  2. 在曹操看中西凉这块地盘的时候,他就派遣专使将马腾给请到了都城当官。可是马腾他是想要独立的,却也拗不过曹操家大业大,又有天子做门面的架势,无奈答应了这件事。
  3. 所以说挟天子令诸侯的事情,曹操是常常派遣专使去干的。但是不是每个诸侯都听曹操的话,比如说曹操在赤壁战败以后,为了引发孙刘两家内讧,所以他以天子的命令,将周瑜封为南郡太守,又把程普封为江夏太守。

曹操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让周瑜和刘备争夺荆州的控制权。结果人家压根就不鸟曹操,这也是无奈的事情。

不过专使传递的方式也有很大风险,主要风险就是专使本人会有杀身之祸。我们常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其实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不知道有多少来使都被斩了。所以专使传递这种方式,对专使人选的选拔,是比较严格的,一般都是以能说会道者为上。

总结:曹操能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治理好中原地区,实属不易。

要说三国最牛的英雄,当然是曹操了。他从几千人马,逐渐成为了北方最大的诸侯。中原地区本来一片混乱,到处都是诸侯,袁绍、袁术、张绣、公孙瓒、马腾等等这些人都想要在中原地区分一杯羹。

可是曹操力挽狂澜,不仅将对手一点点清理掉,而且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了汉王朝的秩序,这是很不容易的。

老百姓们所期望的岂不就是安定的生活吗?曹操稳定了北方以后,恢复了驿站制度,所以邮递信息再次便捷而迅速。

参考资料:

《史记》

《三国志》

三国建安年间,曹操是如何保证权力贯彻到地方的?

首先明确建安时期的时间概念,建安是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时间起于公元196年1月,截止于公元220年3月。公元196年8月,曹操将汉献帝劫持(也可以称作迎接)到许(今天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11月,汉献帝被逼迫“禅位”于曹操的儿子曹丕,东汉灭亡。

真正确立三国鼎立的标志性事件是“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疆土基本固定下来,曹操是如何将自己的权力贯彻到位的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建安年号是汉献帝刘协的第三个年号)

曹操建安时期的主要履历。

1、196年8月,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汉献帝在这一年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迁都许昌。11月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挟天子以令诸侯)

2、198年,灭吕布;

3、199-200年,曹操官渡之战消灭袁绍主力;(曹操成为北方霸主)

4、205年,攻灭袁绍儿子,平定冀州、青州,曹操卸任兖州牧,任职冀州牧;(彻底平定北方霸主袁绍家族)

5、207年,平定乌桓;(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基本解除)

6、208年,曹操废三公制度,恢复丞相制度,自己担任丞相,并发动赤壁之战;(曹操成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真正的权臣。赤壁之战失败,三国鼎立)

7、210年,曹操下达《求贤令》,广招各地贤能之士;(搜罗人才,为曹操所用)

8、212年,汉献帝赐予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曹操享受了西汉丞相萧何的待遇)

9、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封地有十郡之地,设立魏国百官;(这是曹操开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班底)

10、216年4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11、217年10月,曹丕被汉献帝册封为魏国太子;

12、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取代东汉,成为魏朝皇帝。

通过曹操在建安时期的主要履历可以看出,曹操在平定中原及其周边割据势力的过程中,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一步步从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这样的官职成为丞相、魏公、魏王。在曹操地位日渐上升的过程中,曹操也遴选了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为曹魏代替东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中曹操是稳健的,将反对自己的政敌、军事割据首领几乎全部剿灭了。(官渡之战确立曹操北方霸主的军事地位)

曹操如何贯彻自己的权力到地方?

1、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一政治决策的开始之时,是利用汉献帝东汉正统的名义进行统治的,下面很多人并不全部属于曹操的嫡系人马,但是汉献帝的名义可以短暂统治曹操统治区的各方人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剧照)

2、曹操军事霸权的确立。

国家权力的最终体现在谁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曹操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确立了中原地区自己的军事霸主地位,然后用军队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

3、军事协助下的政权换血。

在军事力量的协助下,地方上的文官系统都乖乖的顺从了曹操的控制,如果出现敌对的政敌,曹操就毫不犹豫的铲除这些政敌,譬如著名北海太守孔融等就被曹操杀害了。通过军事手段控制地方政权,消灭异己使得曹操的政令得以贯彻执行。

虽然军事恐怖手段使得很多拥护东汉政权的人闭上了嘴巴,曹操仍然不放心,通过建立自己的嫡系人马手段(如《招贤令》),将一些中央和地方上的政治人物替换下来,换上了自己的人马,使得政令军令得以贯彻到曹操控制区的各个地方。

政权换血使得曹操的统治更加稳固,权力的贯彻更加顺畅。(孔融像,曹操定点清除的反对派之一)

4、曹操如何控制军队?

曹操的权力来源于军事力量的掌控,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曹操如何控制数量众多的军队?

曹操在开始起家的时候主要重用的是曹操家族、夏侯家族的军事领导人员,随着控制区域的扩大,必然要加入其它各方的军事势力,自然也就有了非血缘关系的军事将领,这些人是曹操征战四方必不可少的力量,譬如有五子良将,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这些人无一是和曹操有血缘关系的将领,如何控制众多的非曹氏家族的这些将领成为曹操控制军队的一大问题,控制的好则帮助曹操争霸天下。

第一,恩威并施。

曹操能够消灭北方吕布、袁绍等割据政权时自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于自己手下的将领们主要采取赏罚严明的军事制度,有战功就要赏,就要升职,不管你是否和曹操家族有血缘关系,这样才使得曹操军队中众多的杰出军事将领涌现。

公元198年,曹操展开对张绣的第二次征讨,曹操的战马踩踏了农民的麦田,按照曹操自己颁布的政令——“凡践踏麦田者一律斩首”。曹操对此非常认真,按照命令曹操是犯了斩首的罪过,曹操挥剑割下了自己的胡须,以发代首。曹操的这一行为震动了所有的手下将士,对曹操的军令执行非常到位。

第二,掺沙子。

曹操手下的将领非常多,每个人掌握了不少的军事力量,为了防止军事将领在统兵作战时权力过于集中,不好把握这些将领的问题,曹操采取的是军队之中掺沙子的方法。曹操手下将领们的掌控的军队中,几乎没有清一色一个派系的士兵和中下级军官,而是将不同派系的军事人员整合在一起,作战时可以整合,如果军事将领造反就要掂量一下,手下的士兵们未必愿意跟随主要军事将领反叛。(张辽和李典剧照,逍遥津大战时两个不和的将领共同作战,曹操是军队掺沙子的高手)

最著名的张辽大战逍遥津之时,当时驻守合肥的将领有张辽、李典,两个主要的军事将领是不和的。张辽追随曹操较晚,换过好几任主人;而李典自始至终都追随曹操,张辽的官职却比李典的要高,李典心中始终有疙瘩,解不开。

曹操让不和的两个军事将领共同守卫合肥,其实心中还有制衡非嫡系将领的意思,防止他们反叛。

第三,质军属制度。

曹操的军事力量众多,但是在三国争霸的过程中,很少见到曹操手下将领反叛的,为何?其实曹操对掌握军事力量的任何人都不放心,曹操所属的军队参战之前,都要将参战将领们的家属集中起来,由后方的地方和军队共同控制,类似质子制度。如果作战的军事将领投降或者反叛,那么曹操控制的反叛将领们的家属就要遭殃。

曹操的将作战将领们的家属集中控制这一制度非常行之有效,一般情况下,这些参战的军事将领们是不敢也不愿意反叛的,一人反叛,整个家族都要遭殃的。

曹操利用汉献帝和手中的军事力量控制政权,将自己的政令、军令贯彻到控制区的各个地方政权,并通过政权人员换血的方式,将自己的反对派人士清除出各级政权组织,如此政令可以贯彻到位。

三国建安年间,曹操是如何保证权力贯彻到地方的?

我们知道三国历史曹操,曾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曹操借天子诏书封刘备为徐州牧,后又借天子诏书让刘备攻打袁术;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张绣,谋士贾诩对张绣说:“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大意是说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劝张绣投降;类似例子很多。这些事件都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下实行的。那么,他为什么能让诸侯们听他的呢?他又是如何在中央发号施令的呢?他的政令又如何下达到地方的呢?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 汉献帝政权的作用。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各诸侯割据自立,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士大夫们为了援救朝廷,操碎了心,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仅仅是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没办法完成的。但汉献帝的存在,他代表着正统,是国家最高权利的象征,有号召力,让汉室忠臣们看到了实现政治抱负的希望。因此,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控制汉献帝成为曹操能实现中央集权的前提。

二、 曹操如何在中央发布政令的?

曹操政令发布主要是通过中央集权来实现的。曹操中央集权主要做了三件事。

1.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三公是那三公呢?在《通典·职官一》中云,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这三个官职分管着天下大事,皇帝所有政策都经过他们之后实施。显然这样的制度,不利于曹操集权,于是废“三公”,设立丞相,实现个人中央集权,把持朝政。

2. 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受封魏公。

3.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封魏王。至此,东汉政权运作都是以曹操私设的“丞相府”发布政令,东汉政府的中央机构和大臣都成了摆设,而汉献帝成了曹操实施权力的傀儡工具。另外,曹操为了巩固权力,对官职也做了调整和改革,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军师祭酒”等。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天子的威严依然存在,因此,即便汉献帝是在操作的控制下,但各地诸侯们还是听从调遣。曹操通过一系列手段,把汉献帝权力架空,让汉献帝成为他手中的利剑,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纵观,曹操一生没有称帝,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三、集政权和军权一身的曹操是如何将政令实施到地方的呢?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地方政策实施采取军事化管理。在实行屯田制之前,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司马朗主张恢复井田制。他说:“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这是说,把没有主的土地充公,分别赐给官僚,贵族,恢复奴隶主土地私有制。这个主张会使大地主阶级势力壮大,并与曹操政治路线背道而驰,因此曹操并没有采纳,而是采用枣祗、韩浩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建议下,在许昌试行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在各个郡都专门设置“农官”,不受地方管辖,直接由中央大司农管理,具体还设有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但均由中央政府控制管理,采用军事组织的形式。从曹操实行屯田制政策来看,曹操对地方的控制没有中央控制稳固,各个地方地主豪族,并不服从调令。同样,在中央也有两个敌对势力,大地主阶级与中小地主阶级对立,但经过曹操中央集权,经常打压大地主阶级,或架空他们,其权力牢牢控制在曹操手中,而各地方因山高皇帝远,只能采取军事手段才能得以施展。

2. 曹操崇尚法家,通过立法手段推行政策,若有不听从者,依法武力镇压。《魏略•杨沛传》中说,“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这里是说曹洪去收税,豪强不服征收,被杨沛杀了。地方官对于不服从调遣的地主豪族,直接采取武力镇压。

3. 赋税改革,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顺应民意推行政策。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后,颁发了《收田租令》,实行租调制,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这里是指按征调户定额田租制来征收,也就是说,若今年庄稼收成好,但税还是按原来的数目上缴,剩下的归百姓所有,并下令不允许地主豪族擅自征收。

总结,献帝虽然没有实权,但影响力还在,以汉献帝下达的政令,不管是诸侯还是州郡的地方官,都得听从安排。因此,在中央,曹操通过废三公,设立丞相,加强中央集权,并私设朝堂,把持朝政。在地方,采取军事化管理,立法规,对不服从者严惩,实施顺应民意赋税改革措施,才使得政令畅通。

三国建安年间,曹操是如何保证权力贯彻到地方的?

曹操权利能够贯彻到自己辖区的每个地方是因为曹操将最初跟随他那一批曹氏、夏侯氏的宗亲分配到了各地担任州、郡最高指挥者。这样曹操的权利就能贯彻到管辖的每个州、郡。

历朝历代在非常时期都会采取非常手段

东汉末年属于诸侯混战的非常时期,历朝历代在这样的非常时期,都会以军队主官为地方最高指挥者,曹操在当时也是这样安排的。

曹操知人善用,但是辖区内各州、郡的话事人大多都是曹氏或夏侯氏出身,也就是曹操的宗亲。并非是曹操多疑猜测,而是非常时期这样的做法是最能确保稳定的,不然发生叛乱,曹操再四处平叛,那将会空耗国力。

曹操重用宗亲不仅可以确保自己的权力还有四点好处

第一,曹氏、夏侯氏宗亲大多都是早期就随曹操出来打拼天下的。曹操管辖范围再不断的扩大,让这些宗亲率兵驻守,曹操就可以放心继续前行或班师回朝。

第二,宗亲出任州、郡的主官,必然会全力落实曹操的所有命令。曹操有着知人善用的本事,镇守一方的宗亲哪个不是人杰鬼雄,不然也不会受到曹操的重用。能够委以重任的宗亲必然会全力的卫护曹操的权利。

第三,地方军权全部在宗族人的手中不容易出现叛变的现象。这些早年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宗亲对曹操可谓是忠心耿耿,自身肯定不会出现反叛的情况。曹操帐下非宗族的文臣、武将大多出自于降将,出现反叛的几率远远高于宗族族成员。

第四,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这些宗亲之间会全力救援,都是一族的亲人不会出现置之不理的情况,这样在疆土的防御上相当于多了一道保障。

总结:曹操辖区内的咽喉城市及各处州、郡都是由宗亲任职驻防,这样无论是发生内乱还是外敌入侵都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实行军队管理州、郡无论是对曹操的权利,还是曹操的命令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三国建安年间,曹操是如何保证权力贯彻到地方的?

三国曹操是这样保证权力贯彻到地方的

曹操的督察,除了在丞相府中设专门的椽属负责之外,他还亲自或派亲信随机进行,加上与之相应的严刑峻法,几乎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保证政令军令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才使曹操的属下不得不格外谨慎小心,当然更不敢心怀有贰。这恐怕也是一些人称曹操为奸雄的主要依据之一。曹操的督察除了公开例行的巡视之外,主要是自己微服暗访和派出亲信窥视观测。

曹操一生亲历大小战事四十余场,所以素有“案行诸营”的习惯,此即类似近代军事长官的视察之举。《三国志·徐晃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襄阳、樊城,徐晃率军驻守阳陵陂屯,后又占领郾城,连破关羽四营。战后曹操置酒大会,举杯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即曹操)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曹操微服私访的事例,源自于裴松之为《三国志·高柔传》作注中引用的《魏氏春秋》。高柔字文惠,陈留人,开始投奔从兄高幹。官渡之战后归降曹操,为丞相仓曹属。高幹降曹操之后又叛离,加上是袁绍外甥,所以曹操对高柔也有怀疑,“欲因事诛之”。《魏氏春秋》说:“柔既处法平允,又宿夜匪解,至拥膝抱文书而寝。太祖尝夜微出,观察诸吏,见柔,哀之,徐解裘覆柔而去。自是辟焉。”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曹操是经常地夜间微服出访,观察各位属下的所做所为。

单靠曹操一个人微服夜访难以全面掌握部下的情况,所以他还经常派亲近秘密地观察了解诸将的情况。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先主传》作注中引用的《吴历》记载:“曹公数遣亲近密觇(窥视、观测)诸将,有宾客酒食者,辄因事害之。”刘备当时归附曹操,知道曹操经常派人观察他,所以没事的时候就在后园子种菜。“曹公使人窥门。既去。备(即刘备)谓张飞、关羽曰:‘吾岂种菜者乎?曹公必有疑意,不可复留’。”

类似的事例,在《三国志·贾逵传》中还有记载:曹操要在雨季征伐东吴,三军多不愿行。曹操知道以后,下令“有谏者死。”贾逵等三人不顾曹操所下的命令,署名上书,谏阻征吴,引起曹操大怒,抓贾逵入狱。狱吏以为贾逵身为主簿,就没有给贾逵用械具。贾逵谓狱吏曰:“促械我。尊者(指曹操)且疑我在近职,求缓于卿,今将遣人来察我。”“贾逵械适讫,而太祖果遣家中人就狱视逵。”既而教曰:“逵无恶意,原复其职。”贾逵若是不了解曹操常来“密觇”这一手,恐怕不能那么容易就官复原职了。

曹操所以采取各种方法对属下进行督察,首先说明曹操是一个重实际讲实效的人,尤其是不辞辛苦地“行视战地”、“案行诸营”,以至于在战事当中亲冒矢石、身先士卒,既可以亲自直接地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又可以给属下作出榜样。其二是严酷的客观环境使得曹操对很多事情不得亲历亲为。整个三国时期,战乱不已,“人怀怏怏”,在那“上下相疑之秋”,对人对事不得不十分谨慎、多加防范,公开的督察加上各种暗访,包括曹操本人的微服私访,才能把各色人才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其三,诸种“密觇”,确实体现了曹操奸诈的一面。

难怪当初曹操未出仕时,尝问善识人者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个评价说到了曹操的心里,所以当时惹得曹操大笑不止。

三国建安年间,曹操是如何保证权力贯彻到地方的?

想兄弟这个情况,首先要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即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发于或者死於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并且大多的文臣武将也是扬名此时。文人有建安七子: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瑀(字元瑜).,武将较为著名的有曹洪、曹仁、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张郃等。

那个时候,曹操为丞相,而丞相统领百官,并且曹操知人善任。地方官虽然名是汉臣,但是实为曹臣,驻地方的军队和首领都是曹操的亲信,而且曹操也不可能直接以司空府的名义命令各地方,肯定是以汉帝的名义号令全国的。更何况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了,跟曹操对抗有什么好处?权臣专政这种事情又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除了一些铁杆忠臣之外,大部分官员士族其实都是墙头草,汉室兴隆是汉臣,曹氏专权是曹臣。所以实权在曹操手里,而他知人善任,妥善的把他手下有能力的人安排到各个地方做他们所擅长的事。这样权力从他手里一级级的就贯彻到地方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