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导语:

蜀汉唯一一次有机会北伐成功,那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的政见在后期出现了分歧,刘备希望东征先解决孙权,随后举南方之兵力北伐。而诸葛亮认为解决了曹魏,孙权不战就会投降。

可惜刘备是皇帝,一切都要听他的,结果夷陵之战战败,蜀汉损失惨重。诸葛亮接过重担以后,认为北伐是立国之本,所以坚持多次北伐。

可是这么多北伐当中,其实只有第一次是最有希望,也是诸葛亮准备最充分的一次。不过很可惜,这次北伐被马谡给玩砸了。

01马谡丢街亭不仅丢了一个关卡,也丢了诸葛亮北伐的梦想。

其实谁都想到了街亭的重要性,不过诸葛亮出兵的速度比较快,时间也比较靠前,所以提前占据了街亭。

这对诸葛亮来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凭借街亭这一缺口,诸葛亮大军绝对可以进入曹魏边境,收复关中指日可待。

司马懿毕竟还是劳师远征,所以慢了一步,这个口子一旦被诸葛亮掌控,那关中之地可就危险了。不过让司马懿想不到的是,诸葛亮居然派遣马谡来守街亭。

  1. 倒不是说马谡这个人不强,而是马谡一直以来都是以谋士的身份在诸葛亮身边。对兵法他是了如指掌,但是带兵打仗,他真的没什么经验。
  2. 司马懿看准了这一点,认为只要派遣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强攻街亭,说不定是有机会的。所以司马懿派遣张郃迎战马谡。
  3. 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马谡虽然非常精通兵法,在街亭的驻守上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带兵撤出街亭城,转而驻扎在山上以逸待劳。结果被张郃切断了水源,几乎全军覆没。

街亭失守意味着什么呢?诸葛亮大军失去了祁山出口,也就无法进入曹魏境内。刚刚拿下的雍凉三郡也都相继失守。

诸葛亮只好无奈地带着人马匆匆撤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险。手里的这点人马是蜀汉最后的本钱,如果丢了这些人马,那诸葛亮真的是对不起刘备了。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

马谡丢了街亭却不知道自己是死罪,居然还有脸逃回来。结果我们知道,被诸葛亮绳之以法。在这件事上马谡必须要死,因为他丢的不仅仅是街亭,更是诸葛亮北伐的梦想。

02地理环境的限制,导致诸葛亮北伐压根就没有任何希望。

汉中有重兵把守,陈仓小道也有重兵把守,但凡是诸葛亮能够找到的小路,曹魏都派人给堵上了。唯一有希望的突破口祁山街亭,结果还是被曹魏抢占先机给夺走了。

所以说曹魏压根就没有给诸葛亮任何出手的机会。强攻一个关卡倒不是不可能,诸葛亮也曾经做过。比如说强攻陈仓,可惜这种关卡都是易守难攻,对蜀汉大军造成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 而东边紧挨着东吴的荆州,压根就没有任何缺口可以让你去走。上三郡本来是要投降诸葛亮,重新回到蜀汉怀抱的。却因为司马懿提前获悉孟达反叛的消息,8天之内就赶来击杀了孟达。
  • 从此蜀汉再也没有任何可以进攻曹魏关中地区的缺口。所谓六出祁山,其实后面几次全都是在强行寻找突破口,诸葛亮知道,这都是徒劳的。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亮纵然是天纵奇才,也无法在没有缺口的情况下,战胜曹魏大军。虽然北伐的过程中是有所斩获的,可是蜀汉一直都未能突破对手的防守。

从这儿我们就会看得出,第一次北伐对诸葛亮来说,到底多重要了。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马谡必须要杀。

因为这件事不仅诸葛亮一个人看得出来,而是蜀汉上下所有君臣都能够瞧得见的。所以马谡如果不被处置的话,蜀汉中人就算犯下再大的祸,也可以不用处置了。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三国志》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本来是蜀汉能够立国的根本,因为蜀汉可以凭借险要的山势,天然阻断对手的进攻。

可是这种优势,也自然成为了蜀汉的一种缺憾。因为别人进不来,也就等于你出不去。所以说环境限制了诸葛亮的发展,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诸葛亮没有邓艾那种优秀的地理知识。

03诸葛亮依法治国,不杀马谡,何以平民愤?

在三国时期有两个人是必须值得着重提一提的,那就是三国第一聪明人曹操,和第二聪明人诸葛亮。不是因为他们创立了多大功业,而是因为他们建立了某种超乎寻常的制度。

  • 曹操唯才是举的策略,赢得了一大片人才的支持,从而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得以占据整个北方,成为曹魏王朝的奠基者。
  • 诸葛亮则是依法治国,他管理的蜀汉是三国之中唯一没有内部叛乱的国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诸葛亮依法治国。

不管多大的官,不管是政敌还是政治盟友,只要你犯了法,那么就要按照法令处罚。所以说就算是诸葛亮的政敌,对诸葛亮的公正性都是无话可说的。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

马谡此刻犯下的罪行,足以杀头。尤其是在军中,如果不处置马谡,非常容易引起兵变的情况发生。

所以诸葛亮杀掉马谡,虽然实属无奈,却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按照诸葛亮所制定的蜀科,马谡是必死无疑的。数万人的眼睛盯着诸葛亮执法,一旦此令不行,将来便会后患无穷。

总结:诸葛亮是真的舍不得马谡,因为蜀汉缺少人才。

马谡跟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就像儿子跟父亲一样。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的才能,当年在平定南蛮叛乱的时候,诸葛亮就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选择蛮人治蛮,保证了南方的安定。

所以在诸葛亮看来,马谡就是他的智囊。现在这种情况下,马谡不得不被杀掉,诸葛亮是痛彻心扉。

当然了马谡是人才,而蜀汉严重缺少人才。这也是诸葛亮最心疼的地方,他甚至想过将来把自己的衣钵传给马谡,可惜无法实现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马谡言过其实,丢失街亭战略要地,使孔明北伐前功尽弃,遭受惨败。

虽然他们情同父子,感情深厚。但军令如山,不得不崭。孔明关键时刻用错人了。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第一是,想起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一句话。当时马谡也在身边,刘备趁马谡没在眼前对诸葛亮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而诸葛亮却很看重马谡,所以把守街亭这个重任交给马谡。结果街亭失守。诸葛亮在斩马谡时想起了刘备这句话。掩面哭泣,后悔不该忘记刘备临终的遗言。真的应了那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思必有一得那句话。感道自己对不起刘备,对不起刘备托孤之情。由于自已用人不当,使蜀国损失惨重,更对不起蜀国的乡亲父老。所以自动提出给自己降职处分。

第二诸葛亮斩了马谡,认为自己用人不当,耽误了扶汉大事。而马谡又是自己看中的,对马谡希望很大。可是马谡为什么会失败了呢?诸葛亮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也产生了怀疑。

第三诸葛亮斩了马谡已经感到蜀国再也无人可用了。就连自己最重视的人都不堪重用,还有谁能让他可信呢?诸葛亮这个心思从他以后用人的态度完全可以看出来。例如他伐魏每次都要出祁山,费钱费粮又费时,不听手下大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谋。不听信任何一个人的意见。从处理军务上的事也能看出来。凡是触犯军规二十军棍以上的案例都要自己亲自处理。使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垂。诸葛亮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他不满。便出现了一部分人对诸葛亮评语为,专制,不重视人才,不放权,不培养人才。致使诸葛亮死后,姜维伐魏无人可用,只好用廖化做先锋。因此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笑话。其实对诸葛亮这种评语是不对的,诸葛亮是从马谡失街亭后出现的这种作风,他真的是怕再次用错人伤不起啊。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谢谢邀请!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原因是马谡丢失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使诸葛亮的北伐前功尽弃,遭受惨败。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目的是要夺取汉中北面的土地。首先从郿城佯攻,引得魏兵主力防守郿诚,然后出其不意向祁山逼近,蜀军一路势如破竹,安定、天水、南安三城,轻而易举就夺得了。魏国刚刚即位的曹叡非常震惊,命令司马懿赶紧抗击蜀军。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很会用兵,必然会争夺街亭,街亭南通汉中,是蜀军运粮的主要通道,也是蜀军退回汉中的唯一道路。若司马懿占领了街亭,就等于掐住蜀军的咽喉,可见,把守好街亭,十分重要。到底谁能把守好街亭呢?魏延、马谡等人挣着要去,诸葛亮最终选择了马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派作战经验丰富的王平协助,并再三嘱咐,街亭关系我军根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马谡、王平带领两万人马,来到街亭,仔细地观察了地形,王平主张在要道口扎营,阻挡魏军前进的道路,马谡主张在山上扎营,有利于从上向下的冲击,一举打败魏军的进攻。王平说,怕就怕断绝水道,也怕放火烧山,马谡说王平不懂军法,不要胡乱发言。至此,王平在要道口扎营,马谡在山上扎营。

司马懿来到街亭,立刻围住山头,断绝水道。马谡命令士兵往山下冲锋,司马懿命令士兵用弓箭射击,蜀兵死伤无数,只得退回山上。由于干渴,许多士兵投降魏军,王平只有五千士兵,攻打了几回。也无法给马谡解围。马谡无法,只得带领士兵突围,司马懿也不追赶,立即控制街亭,下令攻击措手不及的诸葛亮。

诸葛亮听到街亭失守的消息,自知失败无法挽回,赶紧下令退兵,要在司马懿大军到来之前安全撤离,没想到诸葛亮还没有离开西城,司马懿大军已经到了西城脚下,诸葛亮无奈,摆下空城计,骗走了司马懿,才安全撤离。

这次北伐失败,马谡有责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所以挥泪,其实诸葛亮自知主要责任在自己身上,先主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才能平庸,不可重用,为何忘却呢?为何不用魏延呢?为此,自己主动向后主刘禅请求免除丞相职务,降官三级,刘禅于是免除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降了官职,但是,还要代理丞相的事务。

既然诸葛亮承认自己有责任,为何偏要斩马谡么?其实不斩马谡也行,蜀汉人才缺乏,正是用人之际,降他官职,让他悔过,不也是可以的吗?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马谡久任诸葛亮参军,参谋献策,诸葛亮亦颇赞许之。七擒孟获之举即是孔明接受了马谡的建议,蛮夷之帮,地处偏远,今即胜之,后又反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必使心悦臣服之,诸葛亮深以为然,后孟获终生未得反,此例亦即证明马谡有非常人之智。街亭之战为马谡人生之转折点。马谡亦急欲建功,欲领军前往,此处有人言诸葛亮令之前往才导致街亭之败,诸葛亮亦深知马谡从未单独率军缺乏实战经验而不会令之前往的。诸葛亮阻之未果嘱其行军布阵之道并派王平为副将。马谡独断专行,既无领军独当一面的实战经验,且不纳王平建议,以致败于曹魏名将张颌之手,损兵折将,失却街亭。此战一败,战略位置尽失,此出祈山大军亦深陷被动不利之局面。马谡即立军令在前,诸葛亮不得不斩之以明军纪,并上表后主自贬其职。马谡之败诸葛亮有不可推卸之责,识人不明,误用其将,既失街亭,亦枉送了马谡的性命。然诸葛亮与马谡情同父子,感情深厚,西蜀人才匱乏,诸葛亮深感北伐大业艰巨非持久之功,欲提携马谡,殷切期望其能建功立业,为以己继,而马谡亦急欲建功以证己才不负诸葛亮之期望,以导致街亭惨败。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还原历史真相,马谡其实死有余辜。

因三国演义一段失街亭,马谡力争请军出战,最后失街亭自缚谢罪,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让马谡这个人的真实历史形象完全被颠覆。

那么真实历史上马谡到底如何?他和诸葛亮关系究竟怎么样?我们就细说真相。

刘备据荆州后,开始人生飞跃,荆襄人才尽入刘备帐中,其中就有荆州马家兄弟,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谡兄长马良。由此可见,这五常都不是一般人,而是二般人,都是可以称呼为俊杰的人才。

也因此,对于年岁比较小的马谡,诸葛亮一直寄予厚望,甚至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作为参军日夜跟随在身边,情同父子说不上,但有真感情肯定是真的。

这样情况直到第一次北伐失街亭后,才改变,马谡也因严重错误失去生命。

那么他冤不冤,就必须要看第一次北伐全过程才能知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没有那么远大到彻底消灭曹魏,而是占据汉中家门口的凉州之地,至于雍州,能占多少是多少。诸葛亮深知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所以战略重点从来都不是长安甚至关中地区。

这也可以从诸葛亮指定的作战规划看出,如果为了攻击长安,就不会走陇西大道,而是在子午谷、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之中选择一个即可。走陇西大道,完全不是去长安的方向,由此可见诸葛亮目标就是凉州,而马谡失街亭就让这个战略目标完成无法实现。

因街亭位置非常重要,是关中通往凉州战略要地必经之路。

也因此,蜀汉军队只有守住街亭,才能阻挡魏军援军。没有魏国援军的支援,本身就已经出现叛乱,动荡不安的凉州才有可能被蜀汉占据进而吞并。

这里我们复盘以下第一次北伐全过程。

当时诸葛亮先派大将赵云还有邓芝,以自己旗号迷惑敌人,以为疑兵之计,出斜谷道,目标是长安,让曹魏大军惊惧不敢妄动。

随后自己在率领主力大军出陇右大道走祁山。

曹魏大军全部注意力都在蜀汉疑兵赵云部队哪里,完全没料到诸葛亮主力居然走陇右出祁山,进逼凉州。

一时间凉州地区振动,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这个时候只要蜀汉自己不出问题,凉州被平定就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魏国紧急出兵,可是却中了诸葛亮疑兵之计,曹真率领军队在斜谷拦截蜀军疑兵,赵云因为兵力不足,被击败。而凉州消息传来,蜀军出祁山攻击陇右,曹真急派张郃领军救援。

诸葛亮也知魏军马上就要到,也派马谡带兵守魏军西进必经之路街亭。

于是,张郃和马谡在街亭就会有一场必打的战争。

可是诸葛亮失算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马谡。那么不禁打,不对不是不禁打,是还没打就败了,因为真实的历史上马谡是临阵脱逃。

随着张郃占据街亭这个战略要地,魏军援军开始不断出现。

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尴尬了,他已经成为孤军深入,也因此只能在魏国大军来临之前匆忙撤退。蜀汉大军离开,叛逃的三郡当然也不保,重新归附魏国,最后第一次北伐失败。

历数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一次应该是最好的机会,因为魏国对于蜀汉的突袭准备很不充分。短期内蜀汉获得了极大胜利。

但是马谡的失败,让整个占据急转直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唯一错误就是用错马谡。

一子错,全盘输。

其实战斗前,对马谡的使用诸葛亮曾经承受很大压力,但他还是固执己见。

“亮违众拔谡”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诸葛亮是认为马谡可以胜任这个位置的,只是马谡自己不争气而已。那么街亭之战马谡到底真实的表现如何?我们继续看。

马谡是在街亭兵败现场临阵脱逃的,从来没有什么自缚谢罪的事情发生。而这一切因为一个人而被掩盖了。这个人就是向朗。

向朗本身也是荆州人士,属于蜀汉荆州派系的一员,他和诸葛亮还有马谡的关系都很好,但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向朗却被免职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向朗对马谡的包庇。

那么向郎是背锅的吗?我看不像,而是诸葛亮却是很气愤。

那么诸葛亮到底气愤的是什么?不是马谡战败,而是临战脱逃。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人劝说诸葛亮,诸葛亮都不听,执意要杀马谡的关键原因。至于什么,严正军法不过是借口。马谡被杀,就是因为希望过大,最后他让诸葛亮失望过大。马谡可是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以诸葛亮的人品还有道德水准,其实对接班人最看重的一点,毫无疑问是勇气和担当,而不是能力。

如果看重能力,魏延指挥战斗的能力都比马谡要强,这也是后来诸葛亮看中姜维的原因。无论能力如何,姜维最后为蜀汉忠义死节,临死还不忘复国,最后被破腹取胆。这样的壮烈和忠义古今中外几人有。

而我们再看看被寄予厚望的马谡?

街亭战败之后,竟然逃跑藏匿,这点责任都不敢担当。

诸葛亮当然是非常气愤啊,做领导的其实最看重的是态度,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人品和态度却是天生的。不愿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无论能力如何,都不是当领导的料。当蒋琬在马谡被杀之后劝诸葛亮要惜才的时候,也许诸葛亮内心想的是!

我寄予厚望的人,如此没有担当,是我的错。

然后在后悔没有听刘备的话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