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导语:
魏征最初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在玄武门之变爆发以后,魏征成为了李世民的臣子。那么是不是说魏征在这个时候背叛了李建成呢?
当然是,不过魏征背叛李建成的方法比较高明,高明到没有任何人觉得他丢失了气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出彩的操作呢?我们先来看看魏征是怎么操作的。
01魏征只愿做良臣,不愿做忠臣。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良臣?难道良臣不应该忠诚吗?魏征有自己的解释。当时李世民击败了李建成,夺取了继承人的大位。
这个时候他来收拾李建成的余党时,抓到了魏征。魏征显得十分坚挺,他坚贞不屈地告诉李世民,当初要不是李建成不听他的话,没有早点杀掉你,他也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旧唐书》
魏征的话听起来十分刺耳,可是这要分是谁在听。魏征是什么人?大谋士,作为大谋士魏征不可能不调查对手李世民的习性。
所以他知道李世民是一个喜欢听实话的人,而且是一个喜欢英雄好汉的主子。如果魏征表示求饶,或许李世民还真的会杀了他。
- 可是魏征偏偏就是不求饶,反而装作了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既表达了自己对已经去世的太子的惋惜,又表达了对自己做法的肯定。
- 本来不把魏征放在心上的李世民,忽然就心血来潮了。当年刘邦能够容得下总给自己下套的雍齿,他李世民怎么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魏征呢?
- 所以李世民就放过了魏征,表示了自己的大度。可魏征偏偏还反过来辅佐李世民,按照魏征自己的说法,他想要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
忠臣天下千千万,可是良臣却很难找到。他所忠于的是江山社稷,而不仅限于某一位主子。这才是魏征了不起的地方,李世民对魏征之所以如此佩服,其实也是从这儿开始的。
魏征所忠于的永远是李唐的江山,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只要他们做个好皇帝,那他都会愿意花费自己的才能时间去辅佐。
02魏征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李世民也乐得有个贤名。魏征曾经策划过刺杀李世民的事情,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良臣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刺杀皇子,不是良臣应该要做的事情,而是忠臣该做的事情。
因为魏征忠于李建成,所以他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李建成的所有政敌,而李世民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这纯粹是为了李建成个人的利益,而不是整个大唐的利益。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旧唐书》
可是李建成不听他的话,结果功败垂成。这个时候魏征已经被李世民给抓了,谁也不想死,何况魏征这种热血青年呢?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魏征还想多过几年。所以他发挥自己的才智,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当然了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罢了。
- 所谓良臣或者忠臣,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征肯松口了。他不像那些死忠于李建成的人,一口咬定要为李建成殉葬,他偏偏表示,自己忠于的是李唐江山,你们哥俩谁来做皇帝我都愿意辅佐。
- 这么一来魏征的十八级台阶可算是铺满了,他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的表态,已经表明他背叛了李建成。但是这件事又不能说的那么明显,所以魏征才会借助了这个借口。
-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接受了这个说法呢?我认为想要完全将李世民绕进去是不现实的,最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李世民明白了魏征的意思。
魏征的求饶十分隐晦,李世民的接受也比较隐晦。他表示不仅接受魏征的求饶,而且将来一定要魏征来监督自己做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他要给自己创建一个金字招牌,成为万世楷模。
03一场彼此给台阶下的骗局,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君臣关系。当你说第一个谎言的时候,就需要不断用其他谎言来弥补第一个谎言。所以这种君臣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以后,要想保住名声,两个人就要坚持演下去。
魏征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皇帝做错了什么事情,就算没有错,魏征说错了那就是错了,必须要改过来魏征才能罢休。
- 这把魏征给吓的,每次上朝就跟上刑场一样。你说天天给皇帝挑毛病,这是人干得出来的事情吗?说不定哪天皇帝真的不高兴了,一刀就给你送走了。
- 而李世民要做的,那就是微笑接受魏征的所有无脑提议。并且时刻提醒史官,一定要把朕虚心接受时的表情描写出来。
- 有时候魏征没什么灵感,实在是跳不出李世民的毛病,李世民还要刻意地做一两件坏事,让魏征来骂两句。要不然彼此心里都有些不自在。
真的是没想到,这种君臣关系,居然维持了十多年时间,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魏征在度日如年的谩骂时光中,似乎迷失了自己,有时候骂的畅快了,甚至像上去踹两脚。
徵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其后追思不已,赐其实封九百户。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
而李世民在被骂的时光当中,也开始有些不耐烦,有时候甚至真的想要杀掉魏征。可这个时候长孙皇后会立刻冒出来,表示恭喜李世民喜得明君标签一枚,从而化解这场杀戮。
久而久之两个人都习惯了,当魏征死了以后,李世民再也听不到有人骂他了,心里别提多别扭了。他立刻下旨找人来骂他,骂的越凶,赏钱越多,官位给的越大。
总结:活下去才有一切可能,无谓的牺牲不值得。人生只有一次,只有匆匆数十年。忠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可愚忠就有些不值得了。活下去肯定比愚忠更加重要。
魏征选择活下去,因为他知道,李建成已经死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这个时候如果跟随李建成一起去死,那自己的人生也就跟着完了。
只有活下去才会有无限的可能,魏征就当这剩下的日子是老天爷馈赠给他的,所以他过得十分用心。
不排除君臣之间默契的合作关系,但是魏征的确付出了很多。因为魏征不坚持愚忠,最终成为了千古名臣,为贞观之治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
参考资料:《旧唐书》
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魏征是李建成身边第一贤人,幸遇李世民这样惜才如命的明君,义释魏征,纳为己用,委以重任。两人为安天下,上演了"犯颜直谏"和"虚心纳谏“的春秋大戏而载入史册。
魏征以前效忠于李建成,是一个集团的忠诚干将。而后来能为李世民直抒己见,是一个朝廷的贤良忠臣。两人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李世民心胸宽广,以社稷为重。有几次魏征直谏,连李世民都难以忍受,回到宫里还气呼呼得:宰了,宰了,连本皇也敢顶撞!庆幸他有个好内贤,长孙皇后恭喜他有个好忠臣,青史留英名!才使李世民转嗔为喜。
李世民善于总结历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雄才大略,以魏征为镜,可以知得失,造就了一代明君,也造就了一代贤相,才开创了国强民富的鼎盛时代“贞观之治“,千古留芳!
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魏征在太子府期间没能尽展所学,建成遇难后,一心想把满腹经论兜售给唐王朝的他,要想实现理想,只能选择新主顾,一便倾销。
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我们大家可能对于魏征都有一定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治国的奇才,制定了很多治国的良方。在我们的印象中他还是一位忠臣,一个认定主子就不会改变的忠臣之士,可能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背叛自己的旧主而辅佐李世民?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从两方面就行解释,第一方面就是,忠臣不等于迂腐死板,忠臣也不意味着一味地跟随昏庸的主公。其实历史上的魏征跟随过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五位主公,李世民是他的第六任主公。所以我认为忠臣这个词有点不太适合,反而直臣更能够形容魏征的一生。
第二方面,魏征不是腐儒,他要的是实现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为故主殉葬对国家对百姓有什么意义?你再看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是经历了不止一个主公的。时代的大环境就是并不推崇死忠,良禽择木而栖才是主流价值观。在封建王朝,臣子们尽忠职守规劝主上,都是有一个效忠的对象在的。但是这个对象不是国家也不是人民,而是君主个人以及君主的后代继承人。魏征曾经建议李建成杀死李世民,李建成没有听从。而李建成死了,李世民成了李唐朝廷唯一一个可以效忠的对象,李世民没有杀掉魏征这也可以看得出来李世民的伟大之处,和他的爱才之心。当李世民成为了唯一可以效忠的对象之后,魏征只能选择效忠李世民,因为他的理想抱负还没有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还没有成功。反观李世民,他爱才,接受进谏,勤勉治国,这样的主公更是魏征求之不得的,所以在当时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后,魏征可能会有难过,但是我相信他内心也会有一丝欢喜,欢喜自己的一生理想可能要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实现了。魏征没有看错,李世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个大唐盛世就在出现在历史的记录中。
儒家真正的忠是什么?是为了社稷苍生,为了治国平天下而耗尽心血,一个像魏征这样的忠臣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会背叛李建成投效李世民就不值得奇怪了。对于魏征背叛自己的旧主而辅佐李世民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
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第一谋士。而且还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要想办法建立战功,要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夺过来。只有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夺过来,才会真正强大,才会真正打败李世民。
可是玄武门政变之后,魏征却投奔了李世民,积极地为李世民的政权效劳。并且在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李世民剧照)
从某种意义上说,“贞观之治”之所以在历史上那么出名,不是因为“贞观之治”让唐朝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怎样的发展,而是李世民与魏征这一对君臣,关于“进谏”和“纳谏”的故事,让封建时代的政治体制,达到了一个十分开明和亮丽的高度。可以说,魏征对“贞观之治”这一盛世蓝图的创造,起码贡献了一半的力量。
我们知道,古代是最讲究忠诚的。“忠孝”二字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某个人违背了“忠孝”这两个字,也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了。可是为什么,魏征明显违背了这一点,他依然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且千古扬名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怪不得魏征,因为“玄武门政变”之后,是李世民去把魏征找来,要任命他为官员的。
不过,就算是李世民去把他找来的,他也应该像方孝孺那样啊。方孝孺并非朱允炆的第一谋士,他尚且那样忠诚于朱允炆。魏征作为第一谋士,他为什么却不忠诚呢?
(玄武门之变)
有人可能又会说,因为“玄武门政变”是李世民家里的事情,是他们的内部斗争。魏征没有必要去趟这趟浑水。
这话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错误隐蔽性。在古代家天下的社会,皇家就是天下,皇家的事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并不存在李家内部争斗的问题。否则的话,“玄武门政变”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不了了。
后世“靖难之役”后,朱棣就曾经用这样的话回答方孝孺。说这是咱们家里的家事,你就不要掺和了。当时方孝孺就批驳他说,这是天下事,得天下人来管,怎么可能是你朱家的家事!
也就是说,实际上不管找什么理由,只要魏征背叛了李建成,似乎他就是“大节有亏”。
然而实际上,历史不是这样评价魏征的。历史对魏征基本上都是正面评价,就算有负面评价,也没人说魏征“大节有亏”这一点。
(魏征剧照)
魏征为什么会这么幸运呢?
我认为,之所以没人说魏征“大节有亏”,有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魏征在投奔了李世民之后,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就是做一个“直臣”。
所谓“直臣”,就是敢于直截了当说出君王不是,直截了当地给君王提出批评意见的人。这样的“直臣”,首先是忠臣,同时是一种比忠臣人格更高尚,更值得赞扬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代是皇权社会,皇权社会中,皇帝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是不容有任何一点冒犯的。所以,古代的大臣,要想活命,乃至于要想升官,就必须要服从皇帝。要揣摩皇帝的心思,迎合他,投其所好。
这样做的人,大抵是奸臣。因为皇帝都是有私欲的,迎合皇帝就是迎合他的私欲,也就是伤害国家伤害老百姓,所以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奸臣。
不过也不绝对,也有迎合皇帝而成为忠臣的。当然这必须要皇帝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但是这样的皇帝毕竟不多,所以迎合皇帝的大臣,当奸臣的就比较多。
(影视中的李世民和魏征)
如果要想当忠臣,就绝对不能迎合皇帝。但是不迎合皇帝,肯定就无法升官,很可能还会死掉。因此有些忠臣会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或者说“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方式。
但是直臣不一样。直臣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糊涂。
比如有一次,魏征去向李世民汇报工作的时候,李世民正在玩鸟。害怕魏征说他,就把鸟儿藏了在怀里。魏征明知道鸟儿不能在怀里藏太多的时间,偏偏说个不停。以至于后来魏征出去,李世民把鸟儿掏出来的时候,鸟儿已经被闷死了。
这就是魏征,连小事也绝不糊涂。这也是所有直臣的做派。
应该说,魏征也是幸运,他恰好遇到了李世民。如果遇到别的君王,肯定早就被贬谪,乃至于被处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正是因为魏征选择了做一个古代社会里最难做到的“直臣”的角色,因此,才给人一种感觉,他并没有顺从李世民,因而他才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赞扬。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提起魏徵,人们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那个“逆龙鳞”、犯颜直谏的正直形象。按理说,这样一位“忠臣”不应该背叛旧主才对,这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对“忠臣”的基本要求!可魏徵偏偏就背叛了旧主——隐太子李建成……
唐武德九年,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内突然发动军事政变,诛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在此之前,作为皇太子李建成东宫属官的魏徵曾经向李建成建议:先下手为强,武力除掉秦王李世民!只可惜,彼时的李建成并没有采纳。按理说,魏徵既然曾经建议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应该和李世民“不共戴天”才对。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在李建成被诛杀之后不久,魏徵便火速投入了李世民的怀抱。
不一样的诤臣唐贞观十七年,魏徵去世,唐太宗李世民给足了他死后哀荣!甚至还时不时当众回忆魏徵当年的犯颜直谏,将其树为了诤臣的典型。可不久之后,皇太子李承乾谋逆案爆发,形势急转直下。因为魏徵曾经在李世民面前多次大加赞誉的侯君集、杜正伦卷入了李承乾谋逆案,李世民也开始重新审视起已故魏徵来——“究竟魏徵有没有卷入其中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史官褚遂良告发,魏徵每次上书李世民谏言之后都会留下副本,转头魏徵便将副本交给褚遂良,要求褚遂良记录在案。这是什么?赤裸裸的沽名钓誉!说白了,魏徵向李世民犯颜直谏并不单纯是忠君,更是为了给自己在煌煌青史中博取美名。否则,他又为何要给史官褚遂良一份副本呢?人生在世、无非名利二字,魏徵一生从不逐利,可他邀的是名!正所谓邀名逐利,魏徵的行为与贪污受贿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无非追求的东西不同罢了。
唐太宗知道之后,显然有些无法接受了:“想我堂堂天子,居然让魏徵骗了十几年!”不久之后,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取消了女儿衡山公主(新城公主)与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婚约,魏徵死后不久便迅速跌入了谷底……直到数年之后,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获得了不相匹配的所谓“胜利”,李世民这才又一次想起了魏徵,言及:“魏徵要是活着,或许这一仗就打不起来了。”言外之意,魏徵虽然有沽名钓誉之嫌,但他至少还敢说、而且说得有理!随即命人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并复其墓碑,算是给魏徵“平反”了……
从以上的这个例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魏徵的犯颜直谏不仅仅是单纯的出于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忠心,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尤其是在青史之中的名声。邀名逐利,有人逐利、就有人邀名,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换言之,魏徵或许对李世民恐怕并没有那么忠心,他更主要还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和青史之中的美名。作为“降臣”,魏徵如果按部就班,恐怕永无出头之日!只有犯颜直谏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也的确如此。
再回过头来想李建成之事,魏徵当初建议李建成杀掉李世民难道就真的是为了李建成吗?恐怕也不见得!作为东宫属官,皇太子李建成如果倒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魏徵建议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还未成就功名便因为卷入皇子间的政治斗争丢掉了一切,这显然不是魏徵想要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倒台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连人都已经死了!魏徵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跟着李建成(去死)、要么跟着李世民!魏徵是个聪明人,莫名其妙给别人殉葬的事自然是不会去做的,投靠李世民也便成了必然!可魏徵既不是出身关陇世家、也不是天策府旧臣,更加身无寸功、而且还曾经是李建成的部下,这就注定了魏徵无法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路数。想要搏上位,就只能玩出位了!这或许才是魏徵敢于“逆龙鳞”、犯颜直谏的原因所在,恐怕并没有史籍中那么高尚、那么冠冕堂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