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东汉最后的赢家吗?
导语:
东汉末年最大的赢家,当然是刘备,因为他从一穷二白,成为蜀汉帝国的皇帝,为儿子打下了43年的帝国江山,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至于东汉末年最后的赢家,必然是司马懿。司马家族一直都是东汉士族集团中的一员,司马懿能够熬到东汉灭亡,主政曹魏,最后为儿孙篡位奠定基础,足以说明他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01司马家本是臣子,熬成了帝王世家。司马家族一直以来都是汉朝的士族,虽然不是一直都身居高位,可是世代接受良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在朝廷做官的。
到了司马懿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曹操主政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司马懿不打算为曹操卖命,所以宁愿呆在家里。
- 可是曹操求贤若渴,司马懿是不可能长期呆在家里的。所以司马懿取代杨修,成为了曹操的秘书。这一身份的转变,注定了司马懿不平凡的一生。
- 不过打死当时的司马懿,他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帮助儿孙夺取天下。因为司马家族不管是位列三公的时候,还是做小县令的时候,都是大汉朝的臣子。
- 这个世代忠良的家族,是不会出现乱臣贼子的,所以司马懿家族的祖先,没有哪个愿意造汉朝的反,毕竟人家是赏饭吃的主子。
后来曹丕篡汉的事情,对司马懿的触动是比较大的,毕竟司马懿做惯了臣子,没见过臣子会造反的。就连曹操那么雄才大略的人,最后都没敢造反,曹丕居然敢以臣子的身份造反。所造反的对象还是司马家兢兢业业效忠了数代的汉王朝。
司马懿的人生观发生改变以后,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所有的事情都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晋书》
他现在虽然对曹丕效忠,曹丕也很信任他,但是保不齐将来曹丕的子孙后代也能够信任司马懿。为了司马家的未来,司马懿必须要采取主动。
所以司马懿帮助子孙夺取了曹家的江山,他架空了曹家皇帝,杀掉了不少曹家的宗室,为子孙扫除了所有障碍,最终将司马家族打造成了皇族。
02司马家夺取天下的成本是最低廉的。自古以来,夺取天下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 我们看秦始皇夺取天下,需要灭亡天下六国,花费十年时间,上百万的军队。刘邦夺取天下,需要跟天下最猛的对手项羽交战数次,一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
- 刘秀夺取天下,不仅要推翻王莽的统治,而且要扫除天下各路诸侯的势力。曹操为了夺取天下,花费了一辈子时间,也不过只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而已。
所以说要想夺取天下,的确很麻烦。而司马家夺取天下,却显得比较容易。因为司马懿只是通过一场流血非常少的政变,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当时司马懿手里并没有兵权,为了防止司马懿篡位,曹叡临终前,已经将大权交给了大将军曹爽,这是曹家的宗室。
所以曹爽当政的时候,司马懿是非常憋屈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曹爽当政,才给了司马懿这个机会。
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硃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
当时司马懿所能够控制的人马只有几千人,他们趁着曹爽带领小皇帝前往高平陵祭祀的功夫,就夺取了朝廷的控制权。
但是曹爽手里有天下兵权,于是司马懿带着几千人,连蒙带吓地把曹爽的兵权给夺来了。这一次司马懿手里的人马几乎没有任何损失,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天下兵权。
拿下了曹魏的兵权,基本就等于是拿下了天下。因为当时最强大的政权就是曹魏政权,司马懿这一步棋,非常出色。子孙后代们为了活命也只能牢牢把握住权力,时机成熟的时候,便可以篡位自立了。
03司马懿是什么时候打算夺权的呢?现在很多书籍包括电视都表明了一点,司马懿的野心早在曹操时期就已经暴露出来了,甚至有人强化了鹰视狼顾之说,表明司马懿不会久居人下。
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三国志》
这简直就是非常可笑的一种说法,大军师里把司马懿在曹操面前的野心,描写得如此露骨,难道他们不担心曹操宰掉司马懿吗?
- 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是半点马脚都不敢露出来的。毕竟曹操是个疑心病非常重的人,睡觉时都会爬起来杀个人,你司马懿要是野心暴露了,曹操会察觉不到?那个时候司马懿可是曹操的秘书。
- 曹丕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只有忠心一片。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在曹操权力的交接下,夺取了东汉王朝的江山,建立了曹魏帝国。司马懿是曹丕的忠实粉丝,他只希望好好辅佐曹丕,成为曹丕王朝的骨干忠臣。
- 曹叡活着的时候,司马懿逐渐开始活络了起来。到了曹家第三代的时候,司马懿终于有点想法了。毕竟他是军中十分有威望的将领,手里的资源也十分丰富。不过曹叡对司马懿的打压也很严重,常常将他一撸到底。可惜曹叡离不开司马懿,曹魏江山此刻也离不开他。
- 曹芳活着的时候,曹爽掌握天下大权,对司马懿各种打压。这个时候司马懿本着求生存的态度,当然是要想办法为子孙谋福利的。所以司马懿在曹爽掌权的时候,才有了谋反的想法,而且有了成型的计划。
所以说我们会发现,司马懿一生的时间,几乎都没有谋反的想法。只有到了晚年被逼急了,才想到了夺权这个昏招。
而且他自己也没有登基称帝,没有建立帝国。甚至他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没有称帝,足以说明,司马懿发动的这场政变,是被动的。
总结:司马懿想要篡位吗?我认为不想。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兼有历代都是忠臣孝子的司马家族,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不会想到造反这个昏招的。因为造反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 首先,你必须要抛弃数代人努力建立起来的忠良招牌,这是比较不容易的。毕竟祖先的名声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
- 其次,你必须要承受谋反失败以后的各种风险。谋反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如果失败了,家破人亡是最轻的,甚至可能灭族。
- 再者,你必须要做好所有谋反的准备。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谋反不仅需要恰当的时机,更需要你有足够的实力,而这一切的准备,都需要在暗处进行。
所以我们会发现,司马懿根本就不想篡位。他到死都没有想过称王称霸,他只是被逼急了,他不这么做,子孙就有可能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鱼肉。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司马懿是东汉最后的赢家吗?
作为政治家笑到了最后,自然是最后的赢家。
但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化为了尘土,谁能够是最后的赢家呢?
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是夹着尾巴做人,即便是曹丕、曹睿时期,司马懿依然是相当的低调。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才完全控制了朝政,但也没有飞扬跋扈,为所欲为。
这与司马懿沉稳、谨慎的性格有关,与其韬光养晦的策略有关。
在豹眼看来,司马懿是成功的政治家,但也仅仅是人生中一种活法而已。
不可否认司马懿是赢家,但这绝对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的理念。豹眼还是喜欢“不以成败论英雄”。
记得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司机天天给老板跑前跑后的辛苦。后来,老板去世,老板夫人带着所有的家产嫁给了这个司机。
司机突然有一天感悟到,以前总以为自己是给老板打工,想不到老板却一直是在给自己打工。
照此看来,司马懿一直在给曹操及其子孙打工,想不到最后曹氏家族却都在给他打工。
可问题是,如果有机会让每个人做选择,恐怕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做老板,不会去选择做司机。
如果有机会让司马懿选择,恐怕他也会选择做曹操,不愿做司马懿。
这就是说,结果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司马懿控制了曹魏政权,这是一个结果。但对曹操而言,那不是他的结果。随着他的去世,结果早就确定,之后所有的事,可以说与他无关。所有的赞誉、骂名都是身后之事,不是曹操所能左右的事,他也并不关心。毫无疑问,曹操是一个成功者,他才算得上是东汉末年最大的赢家。
司马懿是在曹魏末期才掌控了曹魏政权,也没有一统三国,仅仅是为晋朝奠定了立国基础。确切地说,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
三国是一个独立的时期,东汉并不能包括三国。董卓专权之后,汉室名存实亡,但名义上还在维系、存在着。
但随着曹操病逝,曹丕接受献帝禅让,汉室已经真正灭亡了。不管刘备、诸葛亮在益州喊得多响,也不管有多少人把蜀汉作为正统,认为是两汉的延续者,但随着曹操的去世,汉室在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因此,把所有的政治人物放到历史中去,那就没有绝对的赢家;但在不同的时期,他们却独领风骚。否则,对于刘备、孙权等人来说,岂不都是输家。
司马懿是东汉最后的赢家吗?
如果从后代能够掌权并当皇帝这一点来看,司马懿确实算是东汉最后的赢家。
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流芳百世,司马懿没有享受到。而他自己本身明明是历经四朝的忠臣,三朝的托孤老臣,最后却被定性为成了篡汉的贼子。所以从司马懿本身来说,当他的初衷理想与最后的结果截然相反的时候,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输家。
司马懿在魏国的贡献与诸葛亮在蜀国的贡献不相上下,但这两人一个是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忠臣,一个却成了遗臭万年的奸臣贼子,这里面深层次的东西很值得我们后世人去深思。
今天我还是说三个问题:1.人如其名,论外号的重要性。
2.司马懿到底是个忠臣还是个奸贼?
3.司马懿的名声到底是怎么被败坏的?
我们先说说外号的问题。诸葛亮的外号叫卧龙,姜维的外号叫幼麒,庞统的外号叫凤雏,龙麒麟和凤凰,这都是古代的瑞兽。 只有司马懿的外号叫冢虎,意思就是坟墓旁边的老虎。这一听就是个凶兽。
如果这只老虎一直埋伏在坟墓周围,那就预示这老虎连敌人的尸体都不会放过,会吃得干干净净。这也比较符合司马懿善于隐忍持重充满阴谋的性格。
司马懿和诸葛亮作为同门的师兄弟,这两人的学识不相上下。但最后司马家族能够出人头地,建立一统王朝。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司马懿他能忍,而且他能活。
能够在以猜忌出名的曹操手下为官20余年,身家平安还能步步高升,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智谋。
最终司马懿熬死了曹操,熬死了诸葛亮,把所有对他有威胁的那些能人们都熬死了。三马同槽也成为了事实。就连毛主席都认为在隐忍这一点上,司马懿比诸葛亮要高明的多。
我们再说一下司马懿到底是个忠臣还是个奸臣?司马懿的年纪和曹丕差不多大,所以就像曹操这么有智慧的人也没有想到,司马懿会活那么久,而曹丕会那么短命。
而曹丕在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是他的铁杆心腹之一。几年之后当30多岁的曹丕英年早逝之前,把自己的心腹司马懿作为大托孤大臣引荐给他的儿子曹睿。
在曹睿当政的时候,司马懿依旧是忠心耿耿,人算不如天算,谁知几年之后,曹睿也英年早逝。
曹瑞在临死之前,又把司马懿作为他托孤大臣引荐给了他的下一代帝王曹芳。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是三朝老臣,两朝托孤重臣。如果他这个时候死了的话,那司马懿绝对就是忠臣。
可是出现了一个变故:同为脱骨大春的草爽,对司马懿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压,并剥夺了他的军权。还对司马懿进行监视。
为了自保,司马懿父子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除掉了曹爽。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70岁高龄了。而一代枭雄曹操都已经死了快30年了。
如果说司马懿真正有了不臣之心,那就是从除掉了曹爽开始的,因为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家族才会安全。随着曹爽的死亡,曹氏宗族在朝中的势力逐渐的被司马家族替代和清除。
但司马懿和曹操有个共同点:曹操至死都是汉臣,司马懿至死都是魏臣。可能他们想的都是做周文王似的人物。
司马懿的名声到底是怎么被败坏的?实事求是的说,司马家族在取得政权并一统天下后,国家经济比较繁荣,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观。甚至出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因此在曹魏政权末期和西晋初期,司马家族的统治,还是获得了人民的认可的。
问题出现在,晋朝的八王之乱,司马家族的王爷们为了争夺权力而挑起了内部战争。如果只是内部争斗还好,八王之乱引发了一个重大的事件,那就是后面的五胡乱华!
从五胡乱华这个结果往前推导过程,如果司马炎不篡位不建立西晋,那可能就没有五胡乱华,如果司马懿不发动高平陵之变,政权可能还在曹魏手中。不一定会有五胡乱华。
于是司马懿的名声逐渐开始下降,而到了明朝,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推广,树立了诸葛亮一代忠臣的形象,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就更必须是阴险狡诈的代言人。
所以司马懿是给他的子孙后代做的那些烂事背锅的。
司马懿是东汉最后的赢家吗?
我是秦汉通史,我来回答!
概序按照一般理解,秦汉之后就是晋,这是大一统王朝的排序。就此而言,汉的败亡必然为晋朝的兴起奠基,所以认为晋的奠基者司马懿是东汉最后的赢家,看似没有问题。
但在学界,多数学者是持“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王朝顺序观,注意在“汉”和“晋”之间加了一个“魏”。司马懿是魏国臣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朝臣子。所以,认为司马懿是东汉最后的赢家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应该是“司马懿是三国最后的赢家”或者说是“曹魏王朝的最后赢家”。
一、曹魏不同于东汉站在曹魏隶属于东汉王朝这一观点,显然司马懿成为了东汉最大的赢家,但事实上曹魏就是曹魏,他并不等同于东汉,也不隶属于东汉。
曹魏之于东汉,绝不似武周之于李唐,关键点就在于曹魏的兴起标志着东汉的覆灭史称,曹丕篡汉称帝,注意是“篡汉称帝”,这种用词颇为讲究,隐含着曹魏篡夺汉室天下的意思,进而有正统的含义附在其中。
关于这一点,早期的晋朝史学家陈寿就有鲜明的观点,在《三国志》中,帝王本纪只为曹魏之主而列,至于吴蜀二帝,只列了传。
司马氏篡魏,这是司马懿赢得的局面,但没有司马氏篡汉这一说法。这个说法有两方面含义:其一,隐含了曹魏篡汉的这层意思;其二,司马懿是占了曹魏的便宜,而不是东汉的便宜。
二、司马懿不同于曹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于是乎有了董卓袁绍,公孙瓒曹操,进而又刘备孙权,吕布刘表等等割据势力的产生与发展。
故而可以说这些汉末的诸侯王,都是凭借着东汉的混乱局势而兴起的,换句话说这些人是东汉大乱之下的赢家。而这些人之中,董卓最早下线、刘表覆灭、公孙瓒败亡、袁绍战败、吕布被杀,最后曹操一统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进位“魏王”。
可以说,曹操才是东汉的最后赢家,而不是区区司马懿。
司马懿并不属于三国时代,他是曹魏王朝后期发展起来的官员,同时又是挖掘曹魏的墙角扩充自己阵营的一个人物。在三国争霸时期,司马懿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陈寿在《三国志》中甚至都没有给他列传。
显然,无论是东汉,还是三国争霸时期,司马懿的存在感都很低,不具备当东汉最后之赢家的条件和能力。
司马懿是东汉最后的赢家吗?
他都成为曹魏大臣了,不能说是东汉人了。
只不过他在那群东汉末年拼事业的人中,他最后垄断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司马懿就是东汉过来的那群老伙计中,最大赢家。
他战胜了老伙计孙、老伙计刘,熬死了上司曹,最后架空了老板的儿孙。成为事实上的赢家。
他的赢,在于实力,在于长寿。
好吧,寿长当然也是赢家。
司马懿是东汉最后的赢家吗?
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的时候,位于今天辽东半岛的辽阳市发生了一件对当时的三国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后来的历史走向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自立燕王,定都襄平(今辽阳市)。
当时的情况,三国鼎立处于互相牵制的局面,曹魏占据中原大地和华北平原,辽东是整个曹魏势力的大后方,辽东失手,对曹魏阵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东西方向上的军事部署不能兼顾,江东的孙权趁机袭扰曹魏东南的胜率基本面增大,西南蜀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的状况下,拿回对辽东的控制权,对于魏明帝曹睿来说,刻不容缓。
于是,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以司马懿为三军主帅,以一年为期,专职讨伐公孙渊之事,统率4万余众向辽东开拔。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此次大军行进过程中,魏明帝曹睿特意令其路过温县,以王朝皇帝的名义在温县这个司马懿的家乡故里举办了一次规格超乎寻常的乡饮酒礼,并钦赐牛酒,让其弟司马孚、其子司马师同往,一起参加。这样一个举动,让司马懿在乡里网格中的声望和名声达到顶峰,堪称是其人生少有的一个高光时刻。
两汉以来的乡饮酒礼,一般是有地方郡守主持,地方上的大族、望族参加,这是一个显示家族在乡里之间地位、奠定家族之间年幼齿序的官方活动。而这次以魏国皇帝的名义为当朝大臣举办的乡饮酒礼,地方郡守及其他行政长官由以往的主持者变成了参与者、见证者。
司马懿作为河内乡里社会的一员,借助于自己显赫的政治地位,压过地方郡守,成为了乡饮酒礼的主导者,显示出朝廷权威对乡里齿序的干涉,体现了这次乡饮酒礼的非同寻常。此时的司马懿,容归故里,是不是可以担得上“赢家”二字呢?
但是这种结论得出的前提,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历史时间段里面,超过了这个时间段,就不成立了。
单单就两汉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其最终的革命果实落于谁家来说,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代表的河内司马氏,算得上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因为在两汉以来的这个时间段里,司马氏成为了最后的权力掌握者。在这场风云际会的权力游戏中,群雄四起,逐鹿江山,先有董卓、李傕、郭汜,再有袁术、袁绍、曹操,中间还夹杂着刘备、孙权之流,文臣武将数不胜数,自汉献帝刘协即位之后,到司马炎280年平吴统一三国,定鼎宇内,上上下下也有小100年的时间。两汉之后再次一统江山的司马氏,不管后人作何评价,至少对一个家族来说,是绝对算得上是赢家的。
但是脱离了两汉这个时间段,再往后说,那可就算不上了。
短短二十年之后,因为司马炎当初立储的不当埋下的祸根终于导致了元嘉之乱,司马家族内部同室操戈,司马师、司马昭辛辛苦苦攒下的基业,生生地被自己的儿孙给败的干干净净,家族后人险些被屠戮殆尽,江山也让胡人给夺了去。你说,这又算不算得上是悲惨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