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了解明朝“铁铉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导语:
自古以来,乱臣贼子中,有那么一类,本就是皇子,但是没有继承权,所以强行夺取皇位。朱棣就是这一类篡位者,他篡位以后,依旧奉朱元璋为正统,目的很显然,就是为了彰显自己也是正统。
其实你正不正,瞎子都看得出来。因为朱元璋传位给了朱允炆,朱棣作为皇叔谋反,铁定就不是正统。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会在意,朱棣非常在意正统之说,所以对朱元璋自然也就更加重视。
铁铉是洪武时期的进士,建文帝时期,铁铉成为山东布政使,镇守济南城。靖难之役爆发以后,铁铉因为作战勇猛,多次挡住朱棣的进攻,所以被建文帝封为兵部尚书,总领山东军务。那么铁铉是如何对付朱棣的呢?
01铁铉挂出了朱元璋的画像,使得朱棣不敢轰城。朱棣压根就打不下济南城,这倒是真的。尽管当时李景隆和盛庸都不是朱棣的对手,但是济南城还有一个厉害的角色,那就是铁铉。
- 在得知朱棣打算水淹济南以后,铁铉将计就计,假装答应朱棣劝降的事情,让朱棣来济南城接收部队。结果铁铉在济南城设下埋伏,差点就把朱棣给做掉了。
- 朱棣恼羞成怒,打算强攻济南城,并且抬出了大炮,轰炸济南城的城墙。眼看着济南城就要被打下来了,这个时候铁铉想了一个非常妙的招数,那就是请出了朱元璋的画像。
- 铁铉将朱元璋的画像挂在了济南城的城墙上,这下子朱棣可就作难了。因为朱棣压根就不能用大炮轰炸朱元璋的画像。
铁铉凭借这点优势,重新加固城墙,抵挡住了朱棣的进攻。等到朱棣无计可施的时候,铁铉这边反而开始偷袭朱棣的军营,使得朱棣损失惨重。
如此一来,朱棣南下的第一站就遭受了重创。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只能打道回府,暂时放弃了南下的打算。
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明史》
等到下次朱棣南下的时候,完全绕过了济南城。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打下济南城,与其在这儿浪费时间,倒不如换个地方突破。
铁铉也不是没有短板,他不善于进攻。所以朱棣只要绕过济南城,铁铉的作用就彻底瓦解了,完全不妨碍他南下夺取金陵城。
02朱元璋的画像,真的那么管用?在与朱棣交战的时候,朱允炆曾经警告手下人,千万不要伤害朱棣,因为朱棣是他的四叔。所以朱棣简直跟主角光环加身一样,永远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反正没人敢动他。
跟这件事类似的是,朱元璋的画像,朱棣也丝毫不敢动。朱棣公然造反,看似非常没有节操,其实朱棣是有相当多理由的。
- 首先朱棣在起义之初,是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也就是说朱棣不是为了造反,而是为了帮助皇帝把身边的奸佞小人给清除掉。那朱棣作为明朝的王爷,当然不能动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动了可就是乱臣贼子了。
- 其次朱棣是想要做皇帝,而且他想要以朱元璋嫡子的身份登基做皇帝。这么一来的话,朱棣就不能做任何有损朱元璋形象的事情。因为他的正统性,需要朱元璋的正统性来保证。
- 再者朱棣刚刚起义,需要身边很多兄弟和大臣的支持,这帮人可都是朱元璋时期的人。所以朱棣必须要以尊重朱元璋作为大前提,才能团结更多力量。
所以说铁铉这一招实在是太厉害,就算朱棣的大炮再强悍,他也完全无法预料朱元璋的画像会挂在济南城之上。
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明史》
有了这一幅画像,铁铉就好像拥有了一道结界,不管朱棣怎么想办法,他就是没办法攻下济南城。为什么其他城池的守将不学习效仿呢?真的很奇怪。
03铁铉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所以建文帝必败。我们看整场战争,铁铉始终都在济南城中,他本是文官,没什么领军经验和能力。所以铁铉坚守城池这一点本就没什么错,毕竟真正在野外对战,铁铉没什么经验。
所以铁铉只能够守住济南城,而朱棣只需要绕过济南城,就可以轻松地南下。这对建文帝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不幸的是,建文帝得知铁铉击败了朱棣以后,非常高兴。立刻将铁铉封为兵部尚书,不仅将山东军务都交给铁铉来调遣,甚至打算将北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铁铉身上。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明史》
临危受命的铁铉,肯定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所以他压根就不敢出济南城。建文帝的计划就此落空,朱棣从其他方向出手的时候,铁铉压根就不敢前去阻击,这就造成了北方局势完全在朱棣的掌控之中。
我甚至认为,朱棣之所以不攻下铁铉的济南城,正是姚广孝的策略。他就是希望建文帝错误地以为济南可以挡住朱棣的大军,所以放松警惕。
结果没想到朱棣会从其他地方出手。这就好比明朝末年,皇太极绕过袁崇焕直奔京城一样,完全不是袁崇焕所能掌控的。
总结:铁铉的确英勇,但是不堪大任。很多人吹嘘铁铉的军事才能,因为他能够击败朱棣,所以大家认为铁铉绝对是军中的人才。可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铁铉的战绩,他到底靠什么夺取胜利的呢?这些胜利,真的可以挽救建文帝?
当然不行,如果铁铉真的是战神的话,或许就没有朱棣南下这件事了。事实证明铁铉的军事才能真的很一般,所以他的结局也比较悲惨。
朱棣南下以后,一路打下了金陵城,坐稳了皇帝的位置。建文帝也在一场宫廷大火中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铁铉此刻在干些什么呢?
他依旧在坚守自己的济南城,我就想不通了,天下都是朱棣的了,你一个小小的济南,还有什么守住的意义吗?
所以我认为铁铉在建文帝时期,被过分高估,结果导致建文帝在北方的战略布局一塌糊涂,最终建文帝的失败,跟这一件事,绝对有很大关系。
参考资料:《明史》
你们了解明朝“铁铉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铁铉河南邓州人,为大明布政使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为一代贤臣良将。时正值李景隆兵败如山倒溃败到济南城中,指挥使盛庸为惊世骇俗的悍将,铁铉督运粮草而致,几人合谋退敌之策,思济南城高巨险兵多将广。乃齐心协力力战三个月,朱棣仍久攻不下。用🔥攻水淹仍崛立不倒,朱棣大怒令以百门大炮齐轰济南城,眼见城将不保,铁铉和盛庸以太祖画像立于城头,令朱棣和众将领大惊失色,心虚胆寒乃令停止攻城。万般无奈后退几里,但盛庸和铁铉商定于后半夜某一日大举进攻偷袭,导致了朱棣大败而归,退回了河北。后姚广孝指岀了症结所在,济南随是坚城高垒,但可以挠济南府而指导南京城,次年有大举进攻,对济南围而不打,一举攻下了南京城。朱棣继位后,济南城守将盛庸也停止了扺抗而投降了,朱棣对盛庸另眼相看,确对铁铉恨之入骨,铁铉玩世不恭心怀不轨。对成祖不敬,被成祖下令诛杀,儿女发配岭南,妻子儿媳及族女被充入宫中为奴隶,受尽折磨奇辱。
你们了解明朝“铁铉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铁铉画像破朱棣”一事,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在济南城中到处都流传着铁铉这一壮举,现在济南还有铁铉祠在纪念铁铉。那么究竟这么计谋高在哪里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铁铉画像破朱棣朱棣当时围攻济南城,济南城并非坚城,铁铉并非武将,士兵并非精锐。可以说当时铁铉的情况十分危急。当时人人都以为又小又破的济南城很快就能被朱棣打下来。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铁铉以自己的才能守住了济南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计谋就是铁铉画像破朱棣。
当时朱棣军中装备有大炮,济南城城墙又薄,如果朱棣开炮的话,可能济南城很快就被打没了。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朱棣,铁铉的应对措施是这样的(为了阅读开心,我用戏剧化的语言改写一下):
只见那铁铉趴在城头之上,探出身子,连声大骂反贼朱棣!反贼朱棣!闻听此言,朱棣可以说是气得个七窍生烟,三尸乱跳。一怒之下,朱棣调来数门精钢大炮准备来一个炮打济南城!
济南城并非坚城,城墙薄薄,士兵们都吓得面如土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铁铉急将济南城祠堂中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亲自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见到此时,朱棣气得青筋暴起,但是面对着自己父亲那不怒自威的画像,他便不敢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
就在朱棣气得哇哇大叫,无能为力之事,铉又募壮士,出奇兵,骚扰袭击燕兵,大破燕军。"燕王愤甚,计无所出"。姚广孝向朱棣进言,回北平再图后举。燕军遂于九月四日解围去,从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济南。
二、此计妙在哪里?此计妙就妙在,朱棣起兵,行谋反之举,但是朱棣名义上却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这个旗号是谁提出的呢?正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之中的话,据记载:
“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也就是说,朱棣起兵的旗号,完完全全是借助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才打得起来的,因此无论如何,朱棣都要维护好朱元璋这一面旗帜,一旦朱棣做出了和朱元璋相悖的事情,那么必然落得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下场。
此时济南城外城内都是士兵,一旦朱棣开炮打了自己父亲的画像,那么他就真的是逆臣了。因此朱棣无论如何都不能开这一炮,也因此被铁铉打了一个大败而归。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你们了解明朝“铁铉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前言: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继位不是靠顺位或者禅位而来,而是借由“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夺得。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戍守燕京之地,其人军事素养配得上“燕王善战”之名。在朱允炆下旨削藩之后,朱棣由北往南开始了夺位之路,在这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比如耿炳文,盛庸,铁铉等,特别是铁铉用计阻断朱棣连续胜利步伐,于是便有“铁铉画像破朱棣”的故事,其实需要纠正的是他用不是画像,而是朱元璋的牌位,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效果?那不得不说朱棣其人。
铁铉其人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在《明史·铁铉传》中,铁铉的履历还是比较简单的,简单的说就是文人一个,从朱元璋中期到建文帝初,其仕途发展趋于上升态势,从朱元璋赐予“鼎石”两字可见铁铉才能不俗,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是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当时他的工作是铉督饷无乏。就是负责粮草的督办,奈何朱棣的攻势正盛,与朱棣对战的是李景隆,接连丢失河北与山东等地,次年四月朱棣已经兵临济南城下,铁铉火速驰援济南城,可是实际的问题是济南城很难守住朱棣的大军,该怎么守城?
他首先做的是以计焚其攻具,其次诈降。这样做的效果是朱棣差点交代在了济南城,在朱棣脱险后便开始了猛攻,但是朱棣却只能发火却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在他下令猛攻之时,铁铉挂出了朱元璋的牌位,意思就是:朱棣你想强行攻下济南城,恐怕就得连你自己父亲的牌位一起毁了;如果放弃济南城,你父亲的牌位自然会安然无恙,这就是铁铉给朱棣出的选择题,很显然铁铉赌赢了,朱棣选择了退兵。
挂朱元璋牌位为什么能达到效果?铉令守陴骂,燕王大怒,乃以驳击城。垂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这是《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中记载铁铉所采用的计策,为什么要使用这一招?其实就出在三个字“驳击城”上面,什么意思呢?就是朱棣恼羞成怒,准备吧济南城用炮火攻下,铁铉能做的自然是守城,而让朱棣打消火力攻城的办法就只能挂他老爹的牌位了,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挂出朱元璋的牌位后朱棣就退兵了?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心理博弈,想看看朱棣为了皇位,对他老爹朱元璋是否是真敬畏,会不会为了胜利连自己的亲爹牌位都敢轰炸掉?
朱棣见此只能退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皇明祖训》的存在,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让朱棣正是凭借此才兴讨伐之事,如果连自己老爹的牌位都敢下手,其讨伐之举无疑是造反最为有力的证据,而且与孝道相悖,不仅大明的群臣不答应,即使是千秋史笔也会留下污点,济南城也并不是非攻下不可,打不下来绕道就是了,事实上朱棣也是这么做的,绕过济南城后攻下东阿,直取徐州等地,一路南下打到金陵城。
相关史料:
1.《明史·铁铉传》
2.《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你们了解明朝“铁铉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关于铁弦计谋破朱棣攻破济南城之事,在多个史料上面都有记载,不过并不是题主所说的铁弦以朱元璋画像来破朱棣用炮攻城,而是铁弦为了避免朱棣用大炮攻城在城头悬挂高皇帝牌位,具体史料比如以《明通鉴》为例史书是这样记载的:以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铉书高皇帝神牌,悬之城上,燕师不敢击。
这就有意思了,关于铁玄这位铮铮铁骨之臣确实值得我们去了解,但并不是本题的重点,本题的重点在于铁弦的计谋。评价这个计谋之前,有一个前提需要我们去了解,即燕王朱棣造反之事。
不同于一般的造反,朱棣在造反之时的口号并不是反建文帝朱允炆,他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简言之朱棣根据朱元璋所留的《皇明祖训》记载来替建文帝清理奸臣,并不是反建文帝,虽然实际上就是反建文帝。这就构成了一个前提,朱棣在面对朱元璋时要有足够的尊重,不管是他的政策还是其他,这点可从朱棣登基后全面恢复朱元璋时期的政策来验证。
铁弦这人也足够聪明他就抓住了朱棣造反时的破绽,然后利用之,直接将朱元璋的神牌往城头一挂,朱棣只能乖乖的退兵。
奈何铁弦的计谋高是高,可耐不住朱棣身边还有能臣姚广孝,姚广孝看出问题的症结后直接建议朱棣毋下城邑,疾趋京师。朱棣也聪明听从姚广孝的建议直取京师,结果靖难成功。
你们了解明朝“铁铉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铁铉画像破朱棣”一事发生在明初靖难之役当中。明末小说家陆人龙的《型世言》里面首一回就详细描写了铁铉在济南府抗击朱棣大军的故事。
铁铉(1366年—1402年),河南邓州人。铁铉为人魁梧卓荦,年少时就慷慨自许,擅长弓马骑射,熟读兵机韬略。明太祖洪武年间,铁铉由国子监监生被授予左军都督府断事之职。朱元璋的侄孙靖江王朱守谦,封国在云南,天高皇帝远,于是恣为不法,笞辱地方官吏,擅杀平民,抢夺田宅女子。后来朱守谦被召回京城勘问调查,各部官吏都畏惧靖江王之势,不敢审讯此案。铁铉自告奋勇据法审问,处置得宜,深受明太祖器重,亲赐他以“鼎石”为字,擢升为山东参政,镇守济南府。
公元1402年,朱棣在北京发起“靖难之役”,率兵五十万杀奔南京。南京建文帝派遣长兴侯耿炳文领兵征讨,命令铁铉管理大军粮草辎重。结果耿炳文出师不利,大败亏输。朝廷又派曹国公李景隆督军进讨,不料李景隆也是累次战败,在河北白沟为朱棣所破。铁铉被迫率残部逃回山东省会济南,燕王朱棣大军随即驰至济南城下,将济南团团围困。
燕王大军在济南城下展开了激烈的攻城战。铁铉和参将盛庸死守城池,使用火药桶、神机铳、佛郎机等火器大败靖难军。燕王朱棣大怒,在济南城外筑起大坝,引来济水灌城。铁铉招募熟悉水性之人,潜入水中撬塌堤岸,洪水反而冲毁了靖难军兵营。朱棣恼羞成怒,重新筑坝引水,济南城墙遭洪水浸泡,渐渐坍塌。
铁铉见城防危急,假意投降朱棣,同时在城边挖下陷阱,城上预备大石,引诱朱棣进城。朱棣看到济南唾手可得,欣喜非常,就带了几百名随从骑马入城。铁铉在城头一声号令,火石齐发,箭如雨下。幸好朱棣骑术精湛,立即控马返奔,才保住了性命,随行的几百军士却无一幸免。
朱棣受次一惊,勃然大怒,立即命令麾下将士负土填堑,云梯攻城。铁铉激励守将,随处抵御,朱棣攻城不下,双方形成僵持局面。相持了数月,燕王朱棣从北京调来了铜铸大炮,向城墙猛烈轰击,济南城墙多处崩塌。铁铉计竭力穷,只好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和画像张挂在城墙缺口,靖难军见了先帝画像,无计可施,也就停止攻城。
燕王朱棣见济南城久攻不下,先移兵攻占了山东德州。然后依照军师姚广孝“声东击西”的计策,将济南城中的李景隆部明军引出城外,在平原地区展开阵地战。结果,明军大败,坚守近一年的济南城被攻破。
济南城破之后,铁铉被锁拿到南京。明成祖朱棣三番五次劝降,铁铉坚贞不屈,在大殿上痛骂朱棣杀侄篡位,被朱棣判处磔刑,被剐死在南京市曹。铁铉的儿子铁福童被发配到云南的金齿卫,两个女儿没入教坊司为官妓。一代忠臣举家戮辱,下场很是凄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