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导语:

姚广孝这个和尚不简单,没有他的支持,朱棣压根就没有决心跟朱允炆翻脸。事成之后,姚广孝什么都不要,依旧想着回庙里做和尚。可手里平白无故沾染那么多鲜血,再回去做和尚可能吗?佛祖也不会收你了。

在朱棣的一番劝说下,姚广孝以一种特别的身份入朝。每次上朝他都是穿着一身的黑袍,所以大家也会称它为黑袍宰相。这个人的神秘感不亚于刘伯温、诸葛亮,关键他还啥都不图,你不得不服气。那么他到底预言了什么呢?

01所谓三个预言,那是后人瞎编乱造的。

很可惜的是,我不相信预言,我奉劝大家也不要相信什么预言。预言一般指的都是大局势的变化,我们小老百姓也管不了那么多。想要逆天改变,那就自己努力,这是唯一的途径。

至于编剧故作高深,提到的这三个预言,我们可以简单来了解一下。

  1. 第一个就是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这讲的什么玩意儿呢?说老实话,有点像卦象,但是却又叙述了一个具体事件。其实意图很简单,那就是姚广孝让朱棣造反,朱标已经死了,朱允炆守不住天下,天下肯定是朱棣的。
  2. 第二个是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这也是半个卦象半个叙述,讲的就是朱高炽和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之间夺嫡的斗争,这仨兄弟都是朱棣的儿子。他们内斗必然会导致有死伤。很可惜的是朱高炽没有杀了他的俩兄弟,所以姚广孝失策了。
  3. 第三个是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这里提到的故事应该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之间的纠葛。明英宗被瓦剌抓走以后,明代宗登基。一年后朱祁镇被放回来,却被朱祁钰囚禁了整整7年。朱祁镇在第7年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朱祁钰在一个月后,不明不白地死去。

如果光看卦象,我们什么都不会理解,因为这玩意儿实在是太玄乎了,普通人理解不来,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卦象之外,作者还给特地加了一个特定的描述,这么一来,这个语言简直就成了神预言了,可惜并不是真的。

02姚广孝真正的预言倒是有点意思。

这么来说大家一定很失望,这么神秘的一位和尚,居然没有一些特异功能,这不符合古人传奇的色彩啊。

大家放心,这里给大家加个餐。其实姚广孝还是有很神秘的地方的。当年朱棣在选取墓葬地区的时候,选中了现在的明十三地区。

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明史》

朱棣就问姚广孝,这里可以埋葬多少龙子龙孙。姚广孝只说了四个字:万子重孙。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万子重孙,那就是千秋万代的子孙都会埋葬在这里,那朱棣当然非常高兴。

不过很可惜的是,姚广孝如果当真有神通的话,这里就不仅仅是一个拍马屁的话了。所谓万子重孙,其实指的是万历皇帝的第二个孙子。

万历皇帝有俩孙子是做皇帝的,一个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他做了几年木匠活就一命呜呼了,唯一的儿子在天启大地震的时候被砸死了。所以只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朱由检。

而朱由检虽然不是朱常洛的嫡子,却是最合适的继承人。而大明王朝恰好是灭亡在了朱由检手里,他恰好就是万历皇帝的第二个孙子。

这种解释的确有些牵强,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相信什么预言的原因。重孙在哪儿的解释是第二个孙子呢?难道不是孙子的儿子吗?这绝对是后世牵强附会的。人家姚广孝就是想好好拍个马屁,后人却引出这么多幺蛾子来。

03姚广孝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其实我们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任何神秘的事件,都能够从中找到相应的规律。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有规律的世界,聪明人只是比普通人更加懂得生存的规律罢了。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

姚广孝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初朱棣不敢造反,认为天下民心都在朱允炆那里,因为朱允炆是太祖皇帝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

况且朱棣自己的实力比较弱小,并没有决心跟朱允炆一战。可这个时候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他姚广孝是什么人啊?那是一个代表佛祖的和尚,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高人,更是一个聪明人。这样一个高人说了朱棣代表天道,那本身就是给朱棣谋反增加筹码。

  1. 这件事可能就是姚广孝自己策划的,朱棣本人也不清楚其中玄机。朱棣认为姚广孝这样的高人都这么说了,看来自己真的可以夺取天下。所以就充满了信心。
  2. 而朱棣身边的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每天看着姚广孝神神秘秘,什么都不要,看来真的是上天派来帮助朱棣的。所以他们对朱棣就更加有信心了。
  3. 至于朱允炆那边的敌对力量,在风闻姚广孝的神秘之后,再听说了这句朱棣代表天道的话,自己的脚跟就站不稳了,他们就会失去信心,认为老天是向着朱棣的。

你看看,只要姚广孝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神秘会预言的神算子,那么朱棣集团就可以得到这么多好处,那姚广孝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总结:姚广孝一辈子到底图个啥?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的目的。尤其是聪明人,他不会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没有目的性的事情上。

可问题是姚广孝看起来真的是什么目的都没有。帮助朱棣打下了天下,姚广孝一不要官位,二不要封赏,三不要美女,他真的是无欲无求的感觉。

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明史》

每天上朝就穿上朝服,退朝了就穿上僧服回寺庙里睡觉。朱棣赏赐的宅院美女金银珠宝,他统统都表示拒绝。

这样一个人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那么你认为他图什么呢?把一个地方诸侯王一路辅佐成为大明天子,最后自己什么都不要,他到底在图什么?

我个人认为他图一个心安理得。他满腹经纶却只能在佛堂念经,胸中有韬略却只能化缘礼佛。这不是他想要的,躁动的心不允许他这么做。

所以姚广孝必须要想办法把自己这一身的本事都使出来,这才能得一个内心的安宁。他是绝顶聪明之人,早就参透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哲理,所以蜗角虚名他是不会贪图的,如果真正贪图一样东西,我认为就是这个心安理得了。

参考资料:《明史》

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1.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2.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于禁中。

3.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坠于地,溅血禁中,仇杀己尽无期。

这就是传说中姚广孝对大明命数推演一番后得到的“三巨变”结果。

我将结合《周易》和历史,逐一试探。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姚广孝的外形仍然是传统佛教中身披架裟的高僧模样,慈眉善目,广结善缘的样子。但是巜明史》的记载却与此大相径庭:“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是个不寻常的和尚,当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刘秉忠为其出谋化策,日后建立不朽功勋,他同样的精通天文地理,《易经》历律的全素质人才。

姚厂孝,法名道衍,出身医门,14岁出家为僧。本应静心修佛,宣扬佛法,六根清净才对对,他却去拜道士为师。这个叫席应真的道士,不务正业,清浄无为不谈,却对阴阳术数颇有心得。道士和尚,互相交流探讨《河图》《洛书》《六十浑天甲子》等等。

阴阳术数之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学问,它的门类太多,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几乎无所不包。能吃透这门学问,也是人才。

他出师后,自认怀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道衍,恰遇朱棣北征北元丞相咬住和乃尔不花大胜归来之时,朱元璋很高兴,大明又多了一个守护江山的大将。朱棣也高兴,自己再也不是普通的燕王,而是劳苦功高的北地镇守王。

洪武十八年(1385),马皇后去世已经三年,朱元璋仍然悲伤不己,他从民间选了十个僧人,做完法事后,这十个僧人将随各个王爷到驻地讲经说法。皇宫一间房子中,姚广孝和九名僧人等待王爷们的选择,姚广孝端坐不动,心脏却剧烈跳动,他在等待一个可以实现他梦想的机会。

不理解父王意思的朱棣一进房间,姚广孝立即冲着朱棣说:“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明史纪事本末》),翻译一下就是:“王爷,请允许我跟随你,我会送一顶白帽子当见面礼”。

朱棣一听,如遭雷极,呆立当场,燕王的王字上加白,就是皇上嘛,燕王心中突地腾起一股无名之火,却又突然被一桶冷水浇灭,大哥和父王健在,怎敢有非份之妄想,面前这个和尚,其貌不扬,却说出惊天动地的话,沉呤片刻,冲着姚广孝略一示意,从此,姚广孝的命运将要么走向“望乡台”,要么走向最后的胜利,要么老死北地而郁郁不得志。

朱棣起兵“清君侧”后,姚广孝始终是朱棣的谋臣和精神支柱,1402年,朱棣在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坚持迁都,朱棣于是迁都北京,更名京师。姚广孝终于成功了,他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两年后,姚广孝拜太子少师。

简单介绍了姚广孝之后,现在来解释他演算的所谓大明的三条巨变:

1.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龙”象征君王。传说中的“龙”,神通广大,可以呼风唤雨;仅凭神威,豺狼虎豹即闻风丧胆。

“飞龙在天”是六十四卦中的首卦一一《乾》卦,即纯乾卦,由二个单乾卦重叠而成。这一卦的中心思想是:胸怀大志。

这句爻辞位于上卦的中位即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爻辞为:胸怀大志的人,已经撑握了实际的权利,就如同龙已经飞上了天,正好大展宏图。这时候能够结识有权势的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这个《乾》卦之九五爻,应该是当年朱棣起事时姚广孝对燕王的说辞,雄心勃勃的朱棣怎经得起这种诱惑!这是关于“靖难之役”的预言。

2.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龙战于野”是《坤卦》的上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纯巜坤》卦由两个单坤卦重叠而成,这句爻辞为:不注意为人处事,成为孤家寡人,到了危急时刻,就得亲自上阵了。这就如同“龙”在荒野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流了黑黄色的血,可以说是喋血沙场了。

这是关于“土木堡之变”的预测,以后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3.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溅血禁中,仇杀己尽无期。

关于“亢龙有悔”,这是纯巜乾》卦的最上卦的最高位。亢,为“高“、“极”、非常。悔,懊悔、后悔。

此爻辞为:胸怀大志的人,在获取了很高的职位后,不要贪求更多的东西;这就象飞腾到一定高度的龙,不能再向高处飞。这就是说,物极必反,干什么事情都都不能走极端,而应该“见好就收”。

这句话预言了以后太上皇的“夺门之变”。

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姚广孝是明朝一个会阴阳术的和尚,可他又不仅仅只会阴阳术,他是朱棣的大智囊。就是这个奇特的僧人成功策划了靖难之役,使朱棣顺利登基,他功居首位,成为以文臣的身份入大明祖庙的唯一一个。姚广孝与元朝僧人刘秉忠都被称为“黑衣宰相”。而民间则称刘伯温为明朝第一大军师,姚广孝为第二大军师,这两位军师都是神乎其神的人物,关于这样的神人,民间传说颇多:朱元璋曾问过刘伯温明朝命数的事;朱棣继位后,也同样问过姚广孝大明命数的事。下面咱们就聊一聊关于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的哪点事。

这个段子出现在热播的《大明风华》里,剧本:

臣姚广孝,推查大明之国运,上奏御前 推演黄道十二宫,谓百年三剧变。辛丑年一变,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庚寅年一变,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甲午年又一变,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血溅禁中,仇杀无尽无期。从中不难看出姚广孝口里的大明共有三大变数。
  • 1.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这个变数指的是靖难之役。发生在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朱元璋最喜欢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就立了孙子朱允炆为储君皇太孙。但朱元璋的儿子们心里不服,特别是老四朱棣。朱允文继位后,执行强制削藩的政策,逼反朱棣,起兵谋反,短短三年打败朱允炆的军队成功称帝,年号永乐,宫中一场大火,朱允炆不知去向。剧本中的时间“辛丑年”与历史不符。辛丑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901、1961、2021···(60年一周期),有兴趣的朋友可算一下。

  • 2.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于禁中。

这是姚广孝留给朱棣的预言。说的是土木堡之变也叫土木堡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宠幸的宦官王振怂恿去北征瓦剌,结果朱祁镇带领的20多万精锐全军覆没,52名文武大臣战死沙场,明英宗被俘。这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失败战役,可谓惨烈。也使瓦剌打开了进攻北平的门户。也正是英宗的被俘,使瓦剌喜出望外,起兵攻入明朝,企图得到更多的财物和疆土。

爱国大将于谦主持大局,国不可一日无军,他果断联合大臣拥立朱祁镇的异母弟朱祁钰继位,粉碎了瓦剌的阴谋。于谦带领明军和百姓把瓦剌赶到漠北。得不到好处的瓦剌只好向大明求和,放了被囚禁一年多的太上皇朱祁镇,但这引起了朱祁镇和朱祁钰俩兄弟后来的帝位之争。剧本中的时间“庚寅年”与历史不符。

庚寅年也叫虎年,是干支纪年法。它其实是农历一甲子(60年为一甲子)中的一个,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汉族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7年称“庚寅年”。以下各个农历年份,年份数除以60 余30,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7,除以12的余数是3,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内均为“庚寅年”。不管怎么算和这段历史对不上号。

  • 3.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坠于地,溅血禁中,仇杀己尽无期。

这里说的变数是朱祁镇变成太上皇,后来经过夺门之变重新复位称帝。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来成为徒有虚名的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钰不想把皇权还给他,为保万无一失,就把朱祁镇囚禁到南宫,锁上宫门,用铅灌锁,还派了很多的锦衣卫监视朱祁镇,从小洞送食物,朱祁镇食不果腹衣不御寒,就这样朱祁镇在南宫被囚禁了7年,在这7年里,他常常秉烛夜读,反思后悔自己的鲁莽。加上他在漠北被囚禁的一年多,有8年多的时间被囚禁。这就是剧本里所说的“白龙鱼服9年,亢龙有悔”,实际上没有9年。

然而朱祁钰当了8年多皇帝就病倒了,之前他曾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但自己唯一的儿子却死了。朝中一些文武大臣人心惶惶,怀疑朱祁钰这样做是违背天意,他们为了自己的后路转而拥立朱祁镇复辟。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复位当天,朱祁镇传旨逮捕朱祁钰的忠臣于谦、吏部尚书王文。二十二日朱祁镇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株连其家族,接着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斩杀,朝廷内外一场血雨腥风。这就是剧本中所说的“溅血禁中,仇杀己尽无期”,但是时间上说的“甲午年又一年”和历史不符。

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相传其三大预言如下:

“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朱棣为了自保,当然了,他本来就有夺位的野心,所以发动了靖难之役,让自己成为了大明江山的主人。

“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指的应该是土木堡之变。

“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白龙鱼服九年”,指的正是朱祁镇被从瓦剌放回来之后,当太上皇的那九年的时间。朱祁镇虽然回来了,但是朱祁钰并不愿意把皇位再还给他,朱祁镇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他是被朱祁钰圈禁了起来。直到九年后,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以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为代表的一众人,帮助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成功。

但是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考证。

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在《大明风华》中,姚广孝预言了大明百年内有“三巨变”。这个和朱棣下棋的老和尚,慈眉善目,一点也没有正史上那个三角眼的姚广孝那么令人不寒而栗。

但是这个老和尚第一个预言就和朱棣有关。

“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这个预言,很显然就是指的“靖难之役”。“飞龙在天”出自《易经·乾卦》中的第五爻的爻辞,原句:"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就是顺这是对朱棣这一脉而言,是“开门之局”。

“太子遽亡”,指的就是朱标突然去世,朱允炆德不配位,给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江山,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倒覆江山于陛下”,指的就是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取代了朱允炆坐了江山。

老和尚的第二个预言永乐死后,两代人夺嫡引发骨肉相残有关。

“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龙战于野,血色玄黄”,出自《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来是指冬至节来临前的天象。此时阴气达到最旺盛之时,代表阳气的龙星宿即将出现。最早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用过此典故。

“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也就是说朱高炽和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之间兄弟夺嫡,引发的乱局。最终以朱瞻基烹杀朱高煦结束。也就是朱棣最不希望出现的朱家人自残结局。

靠和尚的第三个预言实际上个朱祁镇有关,在他身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影响大明此后格局。

“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白龙鱼服九年”,指的是正统14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从出征当年,到被瓦剌囚禁1年后放归,再被朱祁钰囚禁南宫7年后“夺门之变”重新复位的9年受难时间。这9年,实际上涵盖了两个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

“亢龙有悔”出自《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意思是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

“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指的是朱祁镇回来后,朱祁钰却并不愿意把皇位还给他。朱祁镇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但却被囚禁在南宫7年。一直到景泰8年,朱祁钰病重,以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为代表的一众人,帮助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成功。而于谦等景泰旧臣们就又像当初的建文旧臣们一样被屠戮、流放。

而这些事情,在明初百年内,形成了巨大的循环,使得仇杀无尽无期。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姚广孝,十四岁削发为僧,法号道衍,后来还俗,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使得朱棣顺利登基称帝,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姚广孝曾经预言了大明百年内有“三巨变”。

姚广孝的第一个预言就和朱棣有关“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这个预言,很显然就是指的“靖难之役” “飞龙在天,指的就是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成为真龙太子。

“太子遽亡”,指的就是朱标突然去世,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自从在秦中视察以后,就染上了重病,洪武二十五年的五月,朱标病死,朱元璋痛苦不已。

“倒覆江山于陛下”,指的就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取得胜利,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称帝。

姚广孝的第二个预言是在朱棣死后,兄弟以及叔侄夺嫡引发骨肉相残有关。“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龙战于野,血色玄黄”,出自《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字面意思就是说苍龙七星宿即将来临,将引发激烈的战争以及朋党之祸。

“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也就是说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之间夺嫡,以及后来朱瞻基登上皇位以后,二叔朱高煦发动叛乱,而引发的激烈战争。

姚广孝的第三个预言实际上和朱棣的曾孙朱祁镇有关 “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白龙鱼服”本来是成语,本意是指代白龙化为鱼儿在水渊中游,被渔夫所伤,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防不测。

“白龙鱼服九年”,指的是正统14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朱棣去世25年后,事变的主角就是朱棣的曾孙,也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

朱瞻基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玉,朱祁镇继位以后,朱祁玉被封为王。

从正统十四年开始,蒙古瓦刺部落就频繁南下入侵,少年天子朱祁镇认为很有必要御驾亲征去教训对方,当年七月,22岁的朱祁镇就率领20万大军御驾亲征,并留下自己的弟弟朱祁玉监国,足以证明朱祁镇对弟弟朱祁玉的信任。但是朱祁镇到了瓦刺部落以后,接连战败,几乎全军覆没,更惨的是朱祁镇还被俘虏,土木堡之变后,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被敌人俘虏后,弟弟朱祁玉略施小计当了皇帝。

“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指的正是朱祁镇被从瓦剌放回来之后,当太上皇的那九年的时间。

朱祁镇从敌国虽然回来了,但是朱祁钰并不愿意把皇位再还给哥哥朱祁镇,因此朱祁镇名义上是太上皇,但是却是被朱祁玉下令软禁于南宫。

朱祁镇被瓦刺部落放回来以后,被朱祁玉软禁于南宫,整整七年,七年里,朱祁玉不仅下令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加看管,连吃的东西都是通过小洞口递进去,朱祁镇就是在这样的惊恐不安中,度过了整整七年的软禁生涯。到了景泰八年,朱祁玉病重,卧床不起,武清侯石亨等,开始密谋拥立朱祁镇复位,于是他们破开了南宫大门,迎来了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