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导语:

于谦如果不死的话,明英宗朱祁镇夺权那就存在实实在在的阻碍。因为于谦辅佐明代宗朱祁钰登基,而且明英宗被囚禁的7年内,于谦也没有想办法搭救过明英宗,可以算是站在了朱祁钰这一边。

01明英宗朱祁镇本身就不配再做皇帝。

朱祁镇是个纨绔子弟,他喜欢太监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怂恿下,主动挑战瓦剌大军。结果自己不懂指挥,王振也是半吊子,所以导致20万大军死伤殆尽。

若干猛将都死在这一场战争中,就连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人给抓走了。瓦剌人本打算抢掠一番就回家,没想到居然抓了大明朝的皇帝。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明史》

这喜从天降的感觉说来就来,明英宗被抓去瓦剌以后,明朝这边可就乱了阵脚了。皇帝没了,在这多事之秋,让年幼的皇太子朱见深继位,绝对不利于大明王朝的发展。

  1. 这个时候明朝必须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瓦剌人会利用明英宗作为要挟,割地赔款可能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如果换成其他朝代,皇帝被抓了,倾家荡产也要赎回来,可这是大明王朝。
  2. 以于谦为首的一干大臣们,决定拥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已经21岁,是可以亲政的了。一旦朱祁钰亲政做了皇帝,那朱祁镇的利用价值就荡然无存了。
  3. 果不其然,瓦剌人以朱祁镇作为人质,敲诈大明王朝。于谦严词拒绝了瓦剌人的所有请求,并且告诉瓦剌人,大明王朝已经有了新皇帝。朱祁镇是在没有利用价值的情况下,被瓦剌人在一年后放回来,故意搞乱明朝内政的,他哪里还有脸面再做皇帝?

所以说朱祁镇能够活着回来,其实是瓦剌人的一种谋略。他们渴望两个皇帝内斗,从而让瓦剌人坐收渔翁之利。

02于谦抵挡住了瓦剌人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王朝。

当明英宗朱祁镇被抓了以后,瓦剌大军兵临城下,就打算要跟大明朝拼了。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皇帝并不能主宰大明王朝的命运。

谦之为兵部也,也先势方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拥众僭号;湖广、贵州、广西、瑶、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明史》

朝中一片混乱,不少臣子主张明代宗朱祁钰南下避难,这就等于是把北方的半壁江山让给瓦剌人了。可于谦知道,一旦北方丢了,南方早晚也要被吞并。

自古以来,北伐的难度系数就是最大的。所以于谦坚持要留守京城,并且主动带兵击退了瓦剌大军。

  • 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这样一位大功臣,在平息了外患以后,得到了朱祁钰的重用。
  • 说实话朱祁钰是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愿意听从于谦这样的贤臣的建议,所以大明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 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居然呈现出中兴之势,可见明代宗朱祁钰是个好皇帝。可惜的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死了,自己本人又身染重病。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这一脉是靠不住了。所以不少大臣们就开始投机,再次选择投靠明英宗朱祁镇。

那么于谦是什么态度呢?其实当时留给于谦的路并不多,要想活下来,只有投靠朱祁镇,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加合适的选择了。可是于谦认为,朱祁钰身体只是不好,还没有到要病死的地步,所以他宁可做一个忠君爱国之士。

03朱祁镇夺门之变,注定了于谦必须要死。

朱祁钰的身体每况愈下,以石亨和徐有贞为代表的投机分子,认为朱祁钰必死无疑。所以他开始了自己的盘算,打算改立朱祁镇重新做皇帝。

朱祁镇得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兴奋,他们通过武力夺取了政权,朱祁镇再次坐上了皇位,大臣们默然不语。

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逵,六合人。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当时朱祁钰还在病榻之上,得知朱祁镇已经坐上了皇位,心里说不出的味道。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朱祁钰就莫名死去。对于他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不过极有可能是朱祁镇的党羽将其害死的。

石亨等人必须要斩草除根,以免再有一次夺门之变出现。朱祁镇之所以能够重新夺权,那是因为朱祁钰有良心,没有害死他哥哥。可朱祁镇吃了那么多苦,知道留下祸患会有多大的危险。

除了朱祁钰以外,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祸患,那就是于谦。当时的于谦总领群臣,是地位相当高的,相当于明朝大臣的担当。

这么一位位高权重之人,如果他支持朱祁钰或者说不支持朱祁镇的话,将来也会是一个重大的威胁,既然是威胁,那就必须要清除掉。

只有杀了于谦,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的这件事,才能算是师出有名。这是徐有贞为了给朱祁镇下定决心,所提出来的理由。

其实徐有贞等人,其实是担心于谦这种权势达到巅峰的忠臣在朝中,那他们这些奸佞小人会没有好日子过。

总结:于谦必须死,但的确比较冤枉。

于谦为大明王朝所付出的辛劳那是有目共睹的,常常加班到深夜,大清早又要起来去上朝,简直就是一个劳模。

在朱祁镇被抓的时候,于谦能够稳定朝政,保住大明国土,对大明王朝功不可没。在朱祁钰做皇帝的时候,于谦兢兢业业,为大明王朝的复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 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朱祁镇当然知道他不该杀。但是朱祁镇是通过夺门之变成为皇帝的,他要想自己夺位变得名正言顺,那就必须要杀掉于谦。
  2. 因为是于谦,亲手将朱祁钰扶上皇位。承认于谦的合法性,那就等于是承认了朱祁钰的合法性。我们知道朱祁镇上台以后,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给废掉了。

并且给了一系列非常恶劣的称号,不承认朱祁钰当皇帝的那8年,在朱祁钰死后,也不准他安葬在十三陵,是明朝迁移到北方后,唯一一个没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由此可见,朱祁镇要想坐稳大位,就必须要把跟朱祁钰相关的所有人物都给清除掉。而于谦就是头号需要清除的大臣。可怜于谦为大明王朝殚精竭虑了这么多年,最终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参考资料:《明史》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四岁的于谦登进士第。后因平定汉王朱高煦有功,得到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后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性格刚强,为官清廉。明英宗时,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到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在怀柔外的土木堡,被瓦剌军打得大败,全军覆没,王振被杀,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遭此变故,群臣纷纷主张南迁,于谦力排众议,坚请固守,力请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帝。之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整饬兵备,成功抵御了瓦剌大军。

新帝继位,英宗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瓦剌被迫释放英宗回朝,但一直被代宗朱祁钰囚禁在南宫。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政变,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于谦被逮捕入狱,不久后,在崇文门被斩杀。

在明朝濒临灭亡之际,于谦力挽狂澜,可谓是明朝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英雄。

于谦被杀,也可以说他是站错了队,他没有站在哪一个君主一边,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国家、社稷一边。为了国家、民族的安危,义无反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其最终被杀,起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稷为重,君为轻”。

当初,英宗朱祁镇出征,以年仅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以郕王朱祁钰监国。

英宗被俘后,孙太后接受于谦的建议,因太子年幼,就以郕王朱祁钰为新君。郕王再三推辞,于谦高声说道:“我们完全是出于国家、社稷考虑,并不是为了个人打算。“

郕王这才受命,继承帝位,是为代宗。

于谦等人完全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做出此举,但事实上却得罪了朱祁镇父子,埋下了隐患。

当初,瓦剌太师也先以为朱祁镇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朝索要大量财物,于谦力谏代宗拒绝。可以说这完全不顾英宗的安危,能不引起英宗的记恨吗?

于谦以主少国危为由,建议孙太后不立太子朱见深为新帝,改立郕王朱祁钰,这也违背了英宗的意愿。

由此可见,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尽管是为了社稷,但却把自己完全置于君主的对立面。

第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缺乏政治权谋的于谦,难以善终。

瓦剌看到明朝新君已立,就决定和议,释放朱祁镇回来。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遣使者前往迎接,代宗很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你们推上来的。”

代宗的意思很明白,当初是你们硬逼着我登上这个位置的,现在把英宗迎接回来,如何安排英宗和代宗呢?

英宗(1427--1464年)与代宗(1428--1457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年仅相差一岁。代宗继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此时英宗也仅仅二十四岁。如此年轻的太上皇回来,如何安置的确是个大问题。

此时,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得到此时已是一言九鼎的于谦如此保证,代宗才改变了脸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太上皇朱祁镇能够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但接下来代宗的所作所为,就把于谦的这份功劳,变成了朱祁镇对于谦的仇恨。

英宗回来之后,代宗就把他安置在南宫,并下令将南宫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因为吃穿不能满足,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已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变卖,以贴补家用。

代宗甚至命人把南宫附近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避免有人藏匿与太上皇联络。

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了整整七年的囚禁生活。

无论是放弃英宗迎立代宗,还是迎回英宗,于谦都是出于道义和国家社稷的考虑。但对于朱祁镇来说,感觉却大不相同。

作为帝王,宁愿国家没了,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宝座。一国两主,这的确给一心为国的于谦出了一个难以破解的题目。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说法不一。

《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是,兄弟二人见面后,嘘寒问暖,还彼此谦让了一番。这无非是说,您回来了,我就该把皇位还给你;另一个就说,我能回来就很感谢您了,哪能还惦记着这事。

《明实录》则记载:

"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这里就没有说得那么客气,仅仅是不冷不谈地说了一句:从东安门把太上皇迎接到了南宫,文武百官见了个面,知道有这个事,做个见证也就是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代宗主动让位给英宗,英宗会如何安排代宗呢?恐怕也不会有啥好果子吃,能否善终也未必一定。

第三,于谦性格刚强,不善权谋,不迎合权臣,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最早就因为不向权臣王振行贿而被免职下狱,土木堡之变后,侍讲徐珵(徐有贞)以星象变化为由,力主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责备,力主抗战,因而得罪了徐珵。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趁机一起率兵迎接朱祁镇复辟,并上疏将于谦等人逮捕入狱。

英宗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看来英宗还算有点良心,没有忘记于谦力主迎接英宗回朝的事。

但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于是,英宗才拿定主意,将于谦等一大批人全部处死。

于谦一心为国,忧国忘身,口不言功。但由于个性刚直,招致了众人忌恨。

特别是对于谦倍加器重的代宗,不幸病重,年仅三十岁就驾崩。这给徐有贞等权臣们以机会,最终导致了于谦的悲剧。

总之,于谦始终坚定地站在了国家、社稷一边,而不是像权臣们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选边站队,只抱君王的大腿,不考虑国家利益。

于谦的结局,可以说国家、民族、政治制度的悲哀,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协调的矛盾,是制度的死结。

最后还是看一下于谦的《石灰吟》,感知一下这位民族英雄、社稷中流砥柱的家国情怀吧。

石灰吟作者:于谦 (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朱启镇南宫复辟成功后将一切怨怒和惨忍加盖到了于谦头上,非于谦站错了队,乃奸硬小人徐有贞,石享所为,徐有贞在土木堡事件中狂枉的鼓惑太后及朝野南迁到南京为众大臣不耻,信有兵部尚书于谦处惊不乱镇定自若,坚决的搏斥了逃跑派的软弱行为,国一日不可无君,力请太后立朱启钰监国理政,又下令各州府急速勤王,从牢狱中.释放了总兵大将石享,重新划分了城防要冲,以大炮神机营为镇城之锐化解了一时之危,可谓力挽狂澜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事后徐有贞之遭贬外州,多年后又改名换姓重回京机,时朱启镇被囚于南宫身不如死和皇后度日如年的生活着。~~~~时以过了六七年朱启钰身患重疾朝堂上下幌恐不安,徐有贞见有机可乘便连和大将石享发功了南宫事变,仅成功反转。因复辟有奇功徐有贞被委以大任,張开了忍耐以久的报仇之路,他嫁祸于谦于王氏重臣蜜谋反叛另立皇位,加上于谦大人忠正无私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王公贵戚,和在立太子事上不偏不倚得罪了英宗,于是皇帝下令抓捕了于大人,太后大悲奋怒的斥骂英宗无情无义不可枉杀于谦,但在徐有贞和石享的反复发烧攻击下,英宗下令处斩了于谦大人于午门外,当锦衣卫去操家时仅吃惊的发现身为一品大员的于大人如此贫寒,一贫如洗洁简粗室并无贪污腐败之实,有一件御赐的锦衣贡与厅堂之上,回命吿上英宗不免心声凝重之感。但乱臣贼子徐有员。石享由于分赃不均欺上瞒下坏事干净为众大臣而共怒。英宗招亲王巡问当年往事,亲王说出了实情,英宗不禁大怒,再次罢免了徐有贞这个狗杂种,石享因侄子犯了大罪被打入天牢死于惊恐中,英宗在归天前叮嘱太子一定为于大人平反招雪善待其子孙。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于谦是忠诚大明的人,见风使舵根本不是他的风格!他被处死,是因为他始终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的!他根本不是政治投机商!

土木堡之变时,贪生怕死的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杀身成仁,给大明留下了一地鸡毛。为了他能南返,大明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当他回归后,景帝朱祁钰将他关进了南宫。于谦也许是受儒家传统熏陶的缘故,骨子里根本看不起没有舍生取义的朱祁镇,他并没有为这位先皇说话。

朱祁钰呢?在权力面前变得利欲心重,他是不会再还权力给朱祁镇了。为防止旧臣与哥哥窜通,他派人把南宫的门锁用铅水灌死,宫外的树木也全部砍伐殆尽,就这样软禁了他哥哥七年。这位有点不懂得廉耻、好大喜功的哥哥,因听信奸佞之言,毁了明朝的精锐部队与军中的精英将领,让他与世隔绝、闭门思过,也有点罪有应得的意思。我猜想:这个时候,朱祁镇可能对正直的于谦已经恨之入骨了、巴不得将他碎尸万段了。

朱祁钰在获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开始为他这一脉永得大明江山而做大动作了,他直截了当地废除了前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皇子朱见济为太子。皇帝一言九鼎,这么做没有人敢于反对。出乎意料的是,仅过了七个月,他的皇太子朱见济就突然暴病身亡。朱祁钰没有其它子嗣能再被立为皇太子。这样,问题又来了。

相当一部分旧臣欢欣鼓舞起来,认为这是上天对朱祁钰的报应,原因是英宗对他哥哥有点狠!朱祁钰本来因白发人送黑发人变得哀伤不已,精神上已几近崩溃了。而这些“居心叵测”的大臣们在坚持正统观念鼓舞下,又来个雪上加霜———他们争先恐后地写起了奏折,乞求复立废太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代宗不是傻瓜,自然知道再立侄儿为太子,意谓着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大明江山又拱手相送他人了。而且,自己百年之后,还有可能身败名裂!所以,他坚决不同意!估计他认为自己还年轻,来日方长,自己努力一下,再造个皇太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他不愿妥协。

于谦呢?是最苦的一位。他自然知道朱祁钰的皇太子朱见济一命呜呼后,能延续大明血统的依旧是明英宗那一脉了。所以,尽管他提前获悉了夺门之变的消息,手握京师兵权的他并没有派兵去镇压那群临时拚凑起来的队伍。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如果于谦及时发兵镇压夺门之变的武装力量,自己的命是能保住的。但,这就意谓着要将朱祁镇与朱见深定为谋逆之人。那么,病重的朱祁钰一命呜呼后,谁来继承大明皇位?关键是,自己如何向天下苍生交待?他于谦是爱国爱民的人,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不能为保命而导致天下动荡!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谢谢邀请。明英宗朱祁镇与于谦这对君臣,一个不是特别杀,一个却是真的不想活;一个不得不杀,一个欣然赴死。与其说于谦是被明英宗处死的,不如说他是自己甘心求死的。

明英宗没打算用于谦站错了队伍去杀他,而于谦也没打算自己的拥立之功而求活。他们俩之间是历史上皇权与国家利益唯一的一次统一。

1.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谦是有感激之情的,就算于谦曾经拥立他的弟弟篡夺了自己的皇位。

大明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俘虏的皇帝就是朱祁镇。当也先的大军入侵边境之后,英宗敢领兵,亲自领兵去打。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值得我们每个人中国人骄傲的。

但光有战斗的勇气,却没有战斗的技巧,导致了自己被俘虏了。大明王朝的皇帝被人家俘虏了。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可以想到:本来应该是也先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挟大明朝投降或者割地或者赔款。但纵观整个大明王朝不称臣,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这是始终贯彻的方针,所以这一招得破。

但国不可,一日无军,北京城内乱成一团,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让英宗儿子朱见深继位。二让明英宗弟弟朱祁钰当皇帝。

于谦选择了朱祁鈺,两个原因:

1.太后同意的。2.英宗的儿子太小。但是有个条件:就是明代宗死后,皇位要还给英宗的儿子朱见深?

那为什么太子太小就不能继位?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也先的大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一个小皇帝根本就撑不起这天大的重任。

于是朱祁鈺登基了,准确的说是摄政监国,就是明代宗景泰帝。在于谦和朱祁鈺的共同努力下,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从这一点说,英宗对于谦是没有恨的。因为皇太子还是英宗的儿子。

2.当明英宗这个太上皇从也先处回来后,过了八年被囚禁的生活,于谦犯了一个错误:这才是导致他日后必死的主要原因。

造成明英宗日后日后不得不杀于谦的主要原因就是:皇太子位置的传承。

我们知道朱祁鈺是从摄政监国而做皇帝的。当时太后也是同意的。因为当时约定:明代宗死后,皇位依旧传给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废掉了英宗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置,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这就破坏了当时的约定:明代宗死后,皇位依旧传给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而这个时候掌握朝廷大局的于谦竟然沉默了。

如果说于谦拥立明代宗继位是完全是为了国家,是值得包括英宗在内的所有人尊敬的话,那于谦在换皇太子这个问题上的沉默,就是英宗心里永远的刺!

沉默就是暧昧,暧昧就不是无私,既然不是无私,那杀了于谦也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3.所以明英宗复辟后,忍痛杀了于谦,不是因为他站错了队,而是因为他在朱祁鈺换太子这个问题上的沉默。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据说,时年12岁的于谦,有一天,来到石灰窑之前,看见师傅们煅烧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石灰吟》,没想到这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可以说力挽狂澜,然而等到夺门之变后,他却血染北京崇文门,令后世之人莫不为其扼腕叹息,恨不能将陷害他的徐有贞等人碎尸万段、挫骨扬灰,而点头应允此事的朱祁镇也因此背上千古昏君之恶名。

那么,一位挽救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为何会落得此田地?

站队

有人说,于谦之死,就是因为他站队朱祁钰,因此,朱祁镇复辟之后,肯定要置他于死地。咋一听,很有道理。

土木堡之战后,于谦提议朱祁钰登基,以稳定军心。北京保卫战时,朱祁钰对于谦是言听计从。瓦剌滚蛋之后,朱祁钰坐这江山也算是小有资格了。

年轻的朱祁钰心中感激于谦,将其视为股肱之臣。于谦呢,竭心尽力辅佐朱祁钰。外人看来,他们是坐在了一条船上。也就是说,于谦站队朱祁钰。

其实,无论是朱祁钰还是于谦,都没有这么想。

1)于谦心系天下黎民

自从永乐年间,于谦中举以来,他便受到了朱瞻基的破格提拔和委以重任,张太皇太后摄政之时,三杨对于谦的奏折从来都是当日批复。这5位都是大明朝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看中的是于谦那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到了景泰年间,虽说于谦走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正如《大明风华》中孙若薇评价的那样:于谦的心中只有大明天下。言下之意,无论是朱祁钰还是朱祁镇,他都将一如既往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朱祁钰呢,虽然很看重于谦,然而内心深处却将其视为最大的对手。

当初朱祁钰看重于谦是因为感激他的举荐,当然也欣赏他的才干,最重要的是收买人心。朱祁镇在位时,重用王振等阉党,很多朝臣包括于谦都吃过王振的苦头。土木堡之役后,朝臣当庭打死王振同僚,朱祁钰吓得掉头欲走,是于谦一把抓住他,说道:“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后来朝臣们多感激于谦的仗义执言。北京保卫战大捷后,于谦声望更高。此时,初登龙椅的朱祁钰重用于谦,不等于是收获了很多朝臣的心吗?如此,这皇位才能坐得稳。

《大明风华》中,于谦曾向孙若薇吐槽朱祁钰常搁置他的奏折。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朱祁钰会如此对待于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大权在握后的朱祁钰还会是当初的想法吗?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世人皆以为景泰帝最信任于谦,当有人篡位之时,谁能想到,朱祁钰心中最放心不下或者说最防备的居然是于谦。看来这对君臣最终还是逃不出套路,于谦功高震主了。

要不是朱祁钰年纪轻轻便患上重病,假以时日,谁敢保证于谦能善终呢?归根到底,朱祁钰心中清楚于谦并非是站在自己这边,于谦的心中只有天下。如果有一天,朱祁钰做了错事,于谦照样不会买他的帐。

必死

朱祁钰心中提防着于谦,但是徐有贞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但是都没有成功。

自古以来,国难过去,便是文臣搬弄是非之时,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或遭弹劾,或搁置不用。明朝的一些文臣也不例外,挖空心思构陷于谦。然而,朱祁钰不按套路出牌,惟于谦之言是用。

如果于谦此时功成身退,那么朝臣也不会有什么抱怨。可是事与愿违,于谦反而节节高升,再加上他刚正不阿的处事作风,挡住了很多人当官发财的路。只要他存在一天,那些人便永无出头之日。

朱祁钰当时不过20多岁,也许再过几年,他会出手。然而,徐有贞等人等不及了,他们只知道朱祁钰是于谦的保护伞,只有朱祁镇复辟,才能除掉于谦。于是,他们趁着朱祁钰患病之时,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夺门之变。

尽管朱祁镇也认为于谦不该死,但是助他复辟的徐有贞们一定要除掉于谦。朱祁镇权衡再三,也只能同意。孙太后知道后,非常痛心。朱祁镇不久后便后悔了,在李贤的提醒下,识破了徐有贞们发动南宫之变的阴谋,助朱祁镇复辟是假,除于谦是真,这样他们才能挟持朱祁镇,为所欲为。

朱祁镇曾经想留下于谦,但没有能力。虽然当他再度坐稳皇位后,不久便处死了徐有贞们,然而于谦却不能重生。无论如何,朱祁镇永远无法洗掉错杀于谦的罪名。

结语:

在大明风雨飘渺之际,曾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于谦为何落得斩首示众的下场?

  • 于谦从未站队,他的心中只有天下,不是朱祁钰;

  • 无论是被于谦挡道的徐有贞们,还是将来羽翼丰满后的朱祁钰,于谦恐怕都难逃一死;

屈原曾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因为不愿与权贵们同流合污而被驱逐在外,相比之下,于谦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三杨,以及年轻的明代宗朱祁钰,至少轰轰烈烈地干出了一番大事。但是,自古以来,像于谦这样两袖清风的大臣又有几个,随着他的职位越高不为其他朝臣所容是必然的,功高震主也是必然的。因此,于谦被处死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当世人为其扼腕叹息之时,我却认为,正是这最后一刀成就了他的身后名,使他永垂青史。君不见,于谦是笑着坦然面对死亡,这才是他想要的。就如很多武将不愿死于病榻之上,而希望能喋血沙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