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导语:

刘邦可以没有韩信,大不了就在蜀地做一个汉中王,虽然没什么太大的出息,至少也不会遭至杀身之祸,总比做亭长的时候强得多。

可是刘邦不能没有萧何,因为萧何就像刘邦的左右手一样。砍断了他的左右手,那刘邦该如何吃饭呢?失去萧何的刘邦,一定会活活饿死。

01萧何是刘邦集团的主心骨之一,少了他,刘邦集团就完了。

当时刘邦被分封到了汉中,这里到处都是山川,土地贫瘠,山路崎岖难行。不少士兵在路上都逃跑了。刘邦自己也快丧失了信心,就打算老死在山中,好歹也是个诸侯王。

只要萧何不跑路,那他的日子就能过得好。可问题来了,萧何还真的有可能跑路了,这一天晚上,有人匆匆赶来报告,说丞相萧何跑路了,而且是骑着快马跑路的。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戹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史记》

刘邦非常生气,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那么刘邦这个时候在干些什么呢?很可惜历史上对这一段的描述非常少,就那么几个字。

不过我们从刘邦得知萧何跑路的消息后,那种愤怒的表情,就可以揣测到当时刘邦的心境。

  1. 首先他没有喊人过去追赶萧何,这是为什么呢?据我猜测当时的刘邦因为受到的刺激太大了,他已经快要彻底放弃了。连萧何都跑路了,那他还能依靠谁呢?所以刘邦压根就没打算把萧何追回来。

  2. 其次他没有做出一些愤怒后的举动。当时的刘邦好歹是汉王,他要是真的生气了,自然会打骂手下人,最起码也要摔桌子砸板凳。可是刘邦啥也没有做,这说明他泄气了。失去萧何以后的刘邦,对自己也失去了希望。

  3. 再者他也没有做任何人事调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来他认为萧何这不是真的走,肯定有什么急事,当然这种希望比较渺小。二来他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萧何的位置,CEO萧何走了,他这家公司也就开不下去了。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刘邦正处于内心崩溃的边缘。萧何是他最信任的那个人,现在最信任的人走了,这家公司也该解散了。

02萧何对刘邦有多重要呢?夺天下的必要帮手。

我们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萧何的重要性,不到万不得已,刘邦是不可能动萧何的。当时刘邦还是沛公的时候,萧何就给他打下手了。

  • 等到刘邦进入咸阳以后,刘邦的手下们全都在争抢秦皇宫里的金银珠宝,唯独萧何先跑去把秦国的各种图书册令给收藏了起来。

  • 当时只有秦国才知道巴蜀是个什么状况,因为当年是秦国占领了巴蜀这块地方。所以当项羽将巴蜀分封给刘邦的时候,萧何建议刘邦接受。

  • 因为接受这块地方总比死了强,真正的原因其实萧何没有告诉刘邦,因为据秦国的记载,巴蜀之地,那是天府之国。物阜民丰不说,这里面也有一大片广阔的平原。

这件事天底下只有萧何一个人知道,项羽认为是在惩罚刘邦,却没想到这是给了刘邦第二次重生的机会。

后来韩信能够清楚地了解全国各地的人口、地势之类的知识,其实都离不开萧何的指点。韩信可以攻必胜战必克,也有萧何的功劳。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史记》

除此之外,萧何总领刘邦集团的所有事务。除了军事他不管,其他事情他都要料理,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大管家,帮助刘邦管理家里的所有事务。刘邦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但是萧何肯定知道。

所以说萧何是刘邦不可或缺的人,一旦没有了萧何,那刘邦可算是真的成了没头苍蝇,到处乱撞了。

03刘邦等待萧何两天,按兵不动含义深刻。

如果从刘邦这个人的城府来说的话,萧何的逃跑,刘邦必然要做一个仔细的分析。按照常理来说,萧何是不可能逃跑的。

因为当年那么多硬仗他们都一起挺过来了,现在最多只是在汉中享福,并没有达到受罪的地步,何必要逃出去呢?就算逃出去了,萧何会有现在的待遇吗?

再说了,刘邦非常相信他跟萧何之间的感情,从这一点考虑,刘邦也不会放弃萧何。要不等一等再说?当然是这样,刘邦只有等待才能体现出他对人才的重视。只有什么都不做,才能表示出自己对萧何的信任。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

如果当即就换了人顶替萧何,那对萧何来说,就是一种侮辱。就算后来萧何回来了,恢复原职,也会感到十分尴尬。

所以刘邦这一冷处理,是非常高深的帝王心术。等到萧何回来以后,刘邦彻底放心了。为了安抚萧何,刘邦甚至愿意听从萧何的建议,将大将军的位置留给韩信。

这是多大的信任呢?可以这么说,就是你把你全家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一个你朋友介绍的基金经理,你放心吗?就算你百分百信任你的朋友,也不会这么做吧?但是刘邦会这么做,他不得天下谁得天下?

总结:刘邦再次见到萧何,是既生气又高兴。

史记里面有一处描写是非常传神的,他说萧何过了两天回来了,刘邦的表现是既生气又高兴,并且责备萧何:如果想要逃走的话,现在又回来干嘛?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史记》

我们可以去想象当时他们俩的表情,刘邦肯定是带着笑意问的这句话,而萧何也是带着笑意回答:我哪里敢逃走哦,我是去追逃走的人。

  1. 这里刘邦的话里释放出一个消息,那就是他对萧何的无比信任,因为他显得很轻松,丝毫不担心萧何要逃走的意思。但是这故意一问,就有显示关系亲近的意思了。

  2. 而萧何是完全明白了刘邦的意思,所以也会心一笑。这个时候萧何的话里传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他萧何是不可能被判汉王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我去追的这个人不简单,你得好好重用。

两个人都是人精,萧何还没有再次介绍韩信,就已经先将自己的目的都说了出来。我能够花费两天时间去追赶的一个人,你说他该不该重用?

刘邦从萧何的话里,也感受到了韩信这个人不简单,所以他敢于大胆地任用韩信,那是因为他对萧何超乎寻常的信任。

参考资料:《史记》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刘邦刚刚进入汉中的一天深夜,突然穿越到了现代。机智的刘邦相看一看后人是怎么记载自己的,一开始看到“刘邦”的百度百科之后非常满意,但稍微往下一浏览马上气坏了,暗道:

“这帮不肖的后世之人,我创立了大汉朝,汉族也因为我创立的王朝而来。你们把我写成整天喝着小酒,搂着女人睡觉的酒色之徒。不行,我得马上回去办正事,不能理这些胡编乱造的家伙。”(鸿门宴剧照,刘邦从关中王成了汉中王,10万人马削减为3万,张良被挖走,刘邦心里苦说不出)

我讲诚信,人格魅力无人可挡!

该死的鸿门宴,让项羽和范增这个老帮菜盯上我了。我(刘邦)本来有10万人马,按照约定该封关中王,占据三秦之地,沃野千里,稍微一收拾,不久就可以称霸天下了。

项羽这小子有40万人马,打不过啊!我刘邦10万人马是第二号人物,他怕我迅速壮大,狠狠的削了我一顿。关中王成了汉中王,汉中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10万人马被强制要求只能带3万入汉中;还把我的左膀右臂之一的张良调到其他诸侯王哪里任职。

我还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虽然只有3万人马,去汉中赴任的时候,仰慕我的粉丝达到了数万,他们自愿跟随我进入汉中。你们这些后人乱写我,你们试一下有多少人自愿跟随的铁粉!我鄙视你们乱写我的人,都是一些键盘侠!

别以为我不知道,范增这老帮菜太鬼了,这么多人追随我他就不管我?!不知道偷偷弄了多少间谍混进我的队伍,就是看看我有没有夺取关中地区的意图!

我烧坏栈道,不回去了,也就骗骗那些智商低的人吧。那些间谍、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走就走吧,在我这里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我不管,就是要麻痹项羽、范增和他封在三秦之地的三个秦军投降的将领们,我就是喝着小酒、玩着女人。

我也不是吃素的,逃跑的汉军中我也弄了一批间谍,让他们时刻汇报天下大势,项羽、范增你们做了初一,不要怪我做十五。(栈道图,刘邦烧了栈道,还要装模作样再修复,间谍到处都是啊)

我是汉中CEO,我要东出关中。

公元前206年2月从关中出发,4月到了南郑,11月我的部队已经从陈仓故道进入汉中了,从到达汉中到出汉中之间只有短短7个月时间。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喝小酒、玩女人,你们乱编排我,气死我了。

整个汉中由我全盘操控,要制止士兵将领们逃跑,还要在汉中征召士兵,统筹粮草,同时还要找寻出汉中的道路,整天忙死我了。偶尔我还要有点私生活吧,不值得大书特书啊!

栈道烧了,那条道路不能走了,可是章邯还是派人在一些道路口上安排了士兵把守,监视我。那些谋士只说有其他道路可以从汉中通往关中,真正实施起来还要偷偷派人探查,看看是否适合大部队通过,那些地方需要进行加固、修建临时通道,这些都是秘密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不能公开讲。暗度陈仓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短短七个月,这么多事,忙死我了。

韩信是谁?难道是项羽的间谍?

韩信这小子我早就派人调查过他了,出身低微,在项羽手下做执戟郎,是个贴身侍卫。也没见过他有什么战绩,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计谋,搁到现在有没有重用这样的人才的!我看也没有几个敢用无业绩就能出任大将军的,没啥关系,没有重用的必要,我还要忙着出关中的大事,给他个后勤粮草官干着吧,比在项羽那儿为提升了他的级别,算是中层干部了!

不行,我得试一下韩信这小子是不是项羽的间谍。我和夏侯婴导演了一出戏,要斩杀韩信等13个犯了军中纪律的人,故意将韩信放到最后杀。假如韩信是间谍的话,临到杀头的时候自己为了保命估计会把间谍的事情抖搂出来,韩信还行,死到临头了也没有反应。

既然不是间谍,那就留下吧,看看将来也许能排上什么大用场!(韩信剧照,韩信曾经是项羽的执戟郎,也就是侍卫,难保不是项羽的间谍,搁到谁身上也得掂量掂量才敢用)

萧何月下追韩信,我忙着呐!

哎,我自己虽然有大志向,又不能说,只能偷偷实施计划。我还得时刻盯着那些将领们,稍不留神,带着兵就跑了。

一天,我的士兵来报告,萧何骑着马跑了!萧何一去居然两天没在岗位之上,急的我如热锅上的蚂蚁啊。谁逃跑也不要紧,萧何跑了那就是断了我得左膀右臂啊!过了两天,萧何居然带着韩信回来了,不知道萧何这小子许诺了韩信什么让他自愿回来的,必须要好好问一问。(萧何月下追韩信形象图)

原来韩信嫌弃官职小,他希望做大将军啊。萧何经过无数次的谈心,终于深入了解了韩信这个人。有了萧何的鼎力推荐,我也觉得虽然韩信没有什么战绩,但整个战略思想那是相当突出的,行军布阵也有一套,关键这小子了解项羽的性格、行军布阵的套路,同时还了解天下各个诸侯王的实力。我要东出关中,那帮老将领打仗人家都熟悉,用一个新手做大将军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我要搏一搏,搏出我刘邦的灿烂人生。(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剧照)

萧何居然还有最后一个要求,居然要我登台拜将,亲自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人生需要仪式感。这事我就听从了意见,拜了韩信为大将军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老队友必须努力干才能获得更高职位,激发旧将领们的积极性,别老叽叽歪歪的给我嚼舌头,要用战绩说话。

诸位听了我的套路,有何感想?反正我领导了大汉的崛起,我成功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也许在揽着美女洗脚,也许在喝着美酒听小曲。也许在召集众将议大事,也许在蒙着头睡大觉。

不管刘邦是在干正事也好,干邪事也罢,总之,他的目光没在韩信那里。

如果他那时拍着韩信的肩膀说声:好小子,好好干,将来前途大大的。

或者他觉得此时不必画大饼给年轻人,那么,就授韩信一个带兵实职。想必,韩信也不会失望地走掉,那也不会出现萧何连夜去追的情景。

正是刘邦连大饼也没给韩信画一个,可能连目光也没在他那儿流连——这说明刘邦是个直男,韩信曾当过项羽的警卫,颜值身材都应该在线,刘邦也没多看几眼,证明他只喜欢女人。所以韩信才要走,出来混,总要混个人样,否则当初自己的胯下之辱岂不是白忍了?

韩信这一走,没有急着刘邦,却急到了萧何。

说起来萧何还真是个认真办事的银。

当初大家进了咸阳城,抢美女的抢美女,抢金银的抢金银。只有萧何进了秦王的图书馆,收集那些不值钱的册籍——他抢的是未来,是为刘邦抢的未来。

所以,萧信时刻注意着他给刘邦进献的潜力股韩信,一发现他要走了,立马就去追。这事儿连刘邦都不知道,他还以为萧何也要当逃兵了。

韩信走了不要紧(再次证明此人还未入刘邦的眼),萧何走了不得了。刘邦赶紧派人弄清原委,后头才晓得是去追韩信了。

好哒好哒,不重用韩信,怕萧何也会跑,于是就用吧。

呵呵,当然这只是个笑谈。刘邦是听了萧何的话才封的韩信,倒不是怕萧何跑,只是觉得萧何靠谱,话听得。

萧何当真是替刘邦全力打算,到后头,势大的韩信管不住了,也是他把韩信骗进宫去送死。

可就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最后也要自污才能保命,唉。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韩信在军营军备庫,同汉王一定有段距离,卫士见韩信出走,报告箫何,引成箫何月夜追韩信是正常的,当時事急汉王不一定知道,也是正常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如下的记载: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因为史料记载太少太简略,只能用尽可能合理的推理来判断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必须要面对和解释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一、萧何如何确定韩信是逃跑了不会再回汉营了?

二、为什么萧何着急忙慌地连找一个人给刘邦带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三、为什么会有人告诉刘邦说是丞相萧何逃跑了?

四、刘邦如何确认萧何是不是真的逃跑?应该不会只靠一面之辞就确信这么大的事。

五、刘邦在萧何月下追韩信期间做了什么,怎么过的?

下面就是根据史料记载所推理的来龙去脉:

却说刘邦率领汉军浩浩荡荡向汉中进发,路上都是荒山野岭,将士不禁茫然:这是什么鬼地方,以后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去吗。军心有所浮动。

行到南郑地界的途中,每天都有几个将领逃亡,刘邦甚是恼怒,于是吩咐看守军营大门的军士:凡有携带行李未持令牌出营的将领,必须马上向丞相萧何禀报。

于是萧何每天都接到几起这样的报告,然后立即派人向汉王转达,刘邦对此也无可奈何。

一日下午,萧何又到韩信那里详谈半日,颇有所得,谈完后离开回居住处。晚上掌上灯阅览典籍时,忽有守营门卫士骑马来报:韩信带着包裹骑马冲出营门口跑了。萧何一听,心中大急,牵过卫士手中的马繮绳,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卫士一看傻眼了,连忙追赶,但人怎么追得上飞奔的骏马,只得远远望见萧何骑马冲出营门绝尘而去。守营卫士目瞪口呆,心想这可怎么办?最后思来想去,只有去禀报汉王,由大王来亲自处理。

刘邦乍一听到“丞相萧何逃跑了”不禁大怒,接着询问与萧何见最后一面的那个报信卫士详情,卫士答道:“我去向丞相禀报治粟都尉韩信逃跑了,然后丞相抢过我的马翻身上马也跑出营门去了”。

刘邦听了,一脸懵逼,连连对自己暗说现在一定要冷静。等他稍微冷静下来转念一想,经过多年并肩战斗的友谊的小船怎能说翻就翻,简直难以置信,必须查证所报是否属实。有意逃亡之人必须要有所准备,收拾金银细软,贴身衣物和干粮等。

查证结果是萧何都不具备这些,所以必不是有意逃亡,只可能是突发了什么紧急事件,才会如此仓促。所以刘邦接下来就由愤怒转为疑虑:到底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才会需要丞相萧何如此亲自急匆匆去做呢?

于是刘邦在萧何办公的地方、居住的地方、及他常去的地方,各安排了人留守,并嘱咐他们:一旦见到萧丞相回来,必须马上禀报。众皆应诺。

安排好这些之后,刘邦回到中军大帐,召集众将,宣布:在此地扎营驻守。众将不明所以,也不敢多问,只得回去依令而行。

然后刘邦该干什么还是要干什么。不过,当考虑和讨论军机要务的时候,没有萧何这个左膀右臂在身边,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要问也没处问去。

刘邦不禁有些恼怒,无心办理公事,又禁不住猜测萧何到底干什么去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就这么样刘邦在忐忑不定的心境下熬过了一天多时间。

再说在皎洁的月光下,萧何一直狂奔追了大半夜,终于在韩信暂休的地方追上了他。于是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去,并保证一定要汉王拜他为大将。韩信终于回心转意,答应和他一起回汉营。

两人又掉转回头狂奔了大半天,马上快到汉营门前。萧何对韩信说:你先回住处,我立马去见汉王举荐你。说完后骑马进营直奔汉王大帐。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进大帐,只见刘邦正在帐中徘徊踱步,急忙快步上前参见。刘邦一见他来了,又恼怒又高兴,骂道:“怎么连你也逃跑,为什么?”萧何答道:“臣怎么敢逃跑呢,只是去追逃跑的人。”

刘邦心想你蒙我吧,就故意追问:“你追的是哪个啊?”萧何淡定答道:“韩信。”刘邦想还敢忽悠我,又骂道:“诸将跑了十多个,你一个都不去追;偏去追韩信,你就是个大忽悠!”萧何接道“诸将易得不稀奇,至于韩信,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后面的事,史书就记载的很清楚了。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拜大将,成为“汉初三杰”之一,青史留名。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当时刘邦在生气。在生韩信的气,觉得这狗东西个么玩意儿,敢给他要这要那的,配嘛,什么嘛玩意儿。生完气后是准备吃点烧烤的,叫樊会去弄点小菜。兄弟几个喝点,说说今天遇到个不长眼的,萧何是真的有伯乐的眼光的,作为一个县的高级公务员,他可以放弃一切跟着一个停长混,不是他蠢不是他没本事,而是他有识人之术,都说刘邦有用人之道,其实萧何有识人之术,他连最高大上的刘邦真命天子都看到了,边队占得实实在在的,你说他还有什么不可为,不敢为的事。所以他去追回韩信,因为萧何知道,他的主公就是刘老三一定会成事成为一代霸主,而他也一定会成为一代名臣。别的那几个傻蠢的哥们也会是一朝名将,就这韩信他更清楚,他都替主子想好了路子了,把这人往死里用,高官厚禄赏给他然后找个机会搞死他就得了。刘邦生气是因为他想用人但是不太识得这个人,萧何追人是清楚,咱兄弟几个的江山,得用死很多人才能成事。而韩信这人就适合往死里用。看韩信天庭保满人中却短浅。就知道此人智力非常人可及可以用之,但此人命运极低,不是兄弟几个的对手,不用文滔武略,只需要用命数就能克翻他。所以后来韩信要当王,萧何说给他,你看他萧何不是皇也不是王,能说给他一个王,刘邦看一眼就啥都懂了,好的给。最后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追时萧何就想到了全套了,用他,王他,杀他的一整套方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