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导语:

隆中对,诸葛亮在出茅庐之前,为刘备所规划的人生奋斗路线。大致上的内容就是先占领荆州,后占领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待天下有变的时候,命一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从益州北伐,天下可得。

刘备46岁到达荆州,48岁遇到诸葛亮。从此开启了自己开挂的人生,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诸葛亮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

01隆中对成为刘备奉行一生的重要战略路线。

刘备集团南下来到荆州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夺取荆州。可是荆州当时是刘表的地盘,刘表这个人非常精明,他一眼就能看得出刘备的心思。

但是刘表没有驱逐刘备,而是既防备,又任用。将刘备安插在新野县城,其实就是希望刘备能够帮助自己抵挡曹操。刘备虽然兵马不多,可是久经战阵,是一位非常骁勇的大将。腹中韬略更是深不可测。

  1. 有这样一位英雄帮助自己,那荆州可保无虞。然而面对刘备的雄心壮志,刘表还是有所防备的,所以给刘备的兵马不过三千,地盘不过县城。

  2. 刘备在荆州呆了两年时间,大量结交荆州本地豪族和人才,所以曹操破荆州以后,大部分人才都到了刘备帐下,这是刘备夺取荆州的基础。

  3. 与其说荆州是孙权和刘备的战利品,倒不如说荆州是这些豪族和人才们的家,他们心向着谁,那谁就能成为荆州之主,显然他们更加喜欢刘备。

所以隆中对的第一步,刘备走的非常稳妥。第二步便是西进入川,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卖国对象张松。他出川为刘备献上了西川地图,又在刘璋面前主动要求让刘备入川保护益州。这才促成了刘备夺取益州的局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

夺取益州还要守住益州才行,所以刘备带兵前往汉中,与曹操争雄汉中,最终战胜曹操,完成了占领汉中的使命。由此可见隆中对的前两步,刘备是精准地完成了。所以说隆中对成就了刘备,这一点也不错。

02隆中对也害了刘备?其实是时差问题导致的。

我认为诸葛亮在为刘备讲述隆中对的时候,门外的关羽一定是偷听到了。他可能只听到了后半部分,那就是待天下有变的时候,命一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再从益州北伐,那样就可以夺取天下了。

关羽乍一看,刘备居然眨眼之间就夺取了汉中,大哥,这一波操作都不用打个招呼吗?他认为刘备已经在施行隆中对的后半部分了,所以他也必须要紧随其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

毕竟诸葛亮说了,命一上将从荆州北伐,咱老关不就是那个上将吗?于是乎浩浩荡荡的北方活动就此展开了。

结果都知道了,关羽是一败涂地,不仅没打下樊城,反而被东吴给偷袭了。荆州给弄丢了不说,关羽的脑袋也被东吴给砍下来了。

这个时候刘备的江山等于是少了一半,隆中对的计划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是隆中对害了刘备吗?当然不能。

有句话说得好,电脑永远不会骗人,只有人才会骗人。不管你如何操作,战略思想放在那里,那永远是没有什么变化的。

活人做错了事情,难道要去怪一个没有变化的战略?这未免有些太可笑了。诸葛亮27岁的时候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人家那个时候还没有出茅庐,这已经是万分难得的事情了。迷茫中的刘备,找到了未来的方向,这本身就是隆中对的功劳。

03刘备的成败,和关羽张飞有必然联系。

韩信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刘备是成也关羽张飞,败也关羽张飞。关羽和张飞是刘备创业初期,最重要的帮手。可以说没有他们俩,刘备压根就走不到最后。

  1. 关羽北伐是没有经过刘备允许的,至少在史书上没有发现这方面请示的资料。所以说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关羽擅自行动的军事活动。君主没有发话,手底下的诸侯王却带兵出征,这件事合理吗?当然不合理。

  2. 当时的刘备刚刚打完了汉中之战,正是最疲惫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实力去支援关羽。没有看清整个局面的关羽,悍然出兵北伐,这无疑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

  3. 即使关羽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也伴随着非常高的风险,因为短期内不会有援兵。而且这次军事行动,没有经过刘备的允许,刘备心里到底是咋想的,我们也不清楚。

结果荆州被搞丢了,刘备失去了一块重要的地盘。荆州不仅是北伐的交通要塞,更是重要的兵源、粮食产地。没了荆州就失去了这一切,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一直因为缺少粮食回来,就是吃了这个亏。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后来张飞因为鞭打士卒,结果被手下人范疆张达把脑袋割了送到孙权那边去了。这件事再次激怒了刘备,刘备这两位一起起家的好兄弟,就这么相继去世,都跟东吴有这扯不清的关系。

于是刘备不顾众人反对,发动了讨伐东吴的战争。结果刘备大败而归,蜀汉军士死伤殆尽,刘备在不久之后又病死了。所以说关羽张飞才是刘备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结:隆中对本身没错,错的是执行人。

隆中对几乎完美地诠释了当时天下的局势。北方是曹操的地盘,短期内无法与之争锋,东边是孙权的地盘,早就根深蒂固,只能作为援手,前期不能作为敌对方。

所以刘备只有在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地盘上想办法。结果确实也想到了好办法,刘备按照隆中对的布置,逐渐夺取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

后来关羽和刘备都相继犯了严重的错误,没有按照隆中对的布置去做。关羽想要建功立业,单独进行北伐。刘备想要为兄弟们报仇,将东吴视为第一大敌。

这两件事都违背了隆中对最初的构想,所以刘备的失败,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是必然。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谢邀: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取天下的三步曲,即:先取荆州为根本,再取益州为羽翼,笫三步,从益荆两路出击图中原,是刘备霸业的唯一选择,也是最佳选择,对于刘备来说是如魚得水,从死胡洞看到霸业道的光辉。由此在诸葛亮的安排下,战赤壁,巧取荆州,由此取得了创业根本。之后,由于刘备有取天下光复汉室的意图,也是《隆中对》的预定之策,所以取荆州之后,诸葛亮接着就制定了东连孙吴,北拒曹魏的方略,而且为取西川,守荆州广逻人才。如庞统、张松、马氏兄弟等等。待庞统定职之后,刘备开始取西川。关羽、诸葛亮留守荆州。无奈天不遂人意,庞统征战被陷,身死落凤坡,英年早失不说,刘备失去了一边脑智,且西征未果。后诸葛亮不得不移帅西从,才定益州。这时东吳索讨荊州又攥紧,而关羽又刚愎自用,加上大意,少彻察,结果让东吴乘隙夺了荆州,关羽战死,隆中对战略宣告流产。至此,刘备不是考虑的更改战略,而是为关羽报仇,当然也不乏讲狠,重夺荆州,再复隆中对战略之意。而诸葛亮需留守成都,伐吴而不能任用。刘备因气愤又不听诸葛亮和其它臣下之言,非要伐吴,结果落得兵败,至白帝拒守,忧愤而死。从这个角度看,说刘备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就不无道理了。题指问题便无异议。

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不是,诸葛亮运筹帷幄策划的非常到位,但是刘备在执行的过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首先诸葛亮让关羽镇守荆州时要联合东吴对抗曹操,关羽刚上任的时候执行的挺好,可是后来都忘了,最后的结局是大意失荆州;刘备在关羽死后感情用事不听诸葛亮苦苦哀求劝谏,非得发举蜀国之兵为关羽张飞报仇——最后让陆逊一把火🔥烧的几乎全军覆灭,从此蜀国走向衰弱。

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隆中对》改变了刘备的战略思维,改变了刘备对当时天下形势的看法,也为日后的三足鼎立奠定了基调。

《隆中对》的战略是取荆州和益州两地来维持于曹魏和孙吴两国制衡的状态,荆州作为前方战场可对吴国和魏国构成战术上威胁,富饶的成都平原作为后方基地提供补给。这样的战略对于背景下的刘备是最合适,也是别无选择的。

刘备在前期依靠着《隆中对》的战略确实取得不错的成绩,倘若一直能保持这样的两州之地确实对刘备是有利的,但是《隆中对》只说出取得荆州和益州后对于刘备有利的方面,过于理想化,没有说出其中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如果这两地无法取下或者丢失由如何呢?关羽就直接给出的了答案。

在关羽丢了荆州以后,刘备出兵最大的原因是为关羽报仇,但是难得没想过要马上取回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吗?也正是因为《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已经在刘备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急于为弟弟报仇和取回荆州的想法让刘备中了吕蒙和陆逊的计策导致兵败,这场打败也让蜀汉的元气受到一定的损伤。

在丢了荆州以后,没有了前线战场的蜀汉就暴露出了问题。想要攻取中原出兵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敌人是如此,对自己难道也不是吗?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就遇到因为交通而失去战机的问题。

虽说益州富饶,但是在三国时期的经济重心还是在北方,一直都握在曹魏手里,在曹操统一北方后,中原的经济元气得到恢复。如果只依靠益州的资源产出真的能和中原大地比起消耗吗?

《隆中对》或许只能算一个简略思想,毕竟诸葛亮只说了几百个字,而不是一个完备的战略,后来的天下形势发展已经超出了《隆中对》中的内容,想要顺应天下形势的发展,就应该在《隆中对》上做出更多的分析,刘备成于《隆中对》,也败在了过于理想化的,或者还未完备的《隆中对》上。

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关夫子意气用事,发动襄樊战役,导之兵败身死,荆州丢失。使隆中决策彻头彻尾地破灭了。。。历尽近两年的汉中之战艰苦卓绝,到了男战女送的地步,取得胜利后军民需要长时间休整。刘备称汉中王,蜀中形势大好,刘备集团事业达到巅峰,一片欢欣鼓舞。刘备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集团大小官员加官进爵。身为五虎之首的关羽不能坐视不理,得露两手给天下人瞧瞧。襄樊之战首战告捷,捷报频传。汉中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狂傲自大,汉中之战连戎马一生的曹操都被我打败,云长雄霸天下,壮哉,壮哉。诸葛亮提醒,云长以一将之力拒两国之兵,怕是难以对付,请汉中王制止云长行动,北伐还不到时候。刘备说再等等,云长自有分寸。不想关羽胜得快也败得快,219年7月发起战役,11月就败了。至使发生连锁反应,张飞被部下所杀,刘备执意为关张报仇,兵伐东吴,夷陵大败,全军覆灭。蜀汉损失了一半有生力量,还谈什么隆中决策,复兴汉室呢?。。。若刘备能够看清荆州形势,及时阻止关羽围困樊城,固守好荆州。待休整一年半载,重新部署三路大军北伐,以刘备率赵云、马超、魏延、王平、冯习、张南、孙乾,法正、简雍、邓芝等从汉中出陈仓直取关中。刘封、李严、黄权、孟达率兵二万取上庸三郡兵进洛阳。诸葛亮率张飞、黄忠、马岱、张翼等领兵二万出荆州与关羽一同北伐。或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个人认为,刘备集团之所以能够崛起并且一度兴盛,的确是受益于隆中对,这是诸葛亮为刘备详细分析天下大势后量身定做的战略规划。当然,刘备的失败,也和隆中对有一定的关系。

先看一下隆中对的基本内容。

一、天下格局。

曹操以弱胜强战胜袁绍,后又统一北方,拥有百万兵马,“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据长江天险,“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表是无能之辈,却坐拥荆州。荆州不但交通便利,更是战略要地,“此用武之国”。

“刘璋暗弱”,益州地势险要,沃土千里,“天府之土”。

张鲁不懂得体恤爱惜。汉中人口众多,地方富裕,“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二、战略规划。

占据荆州和益州,凭借地势险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如果天下形式发生改变,则派一位上将军率领荆州之军进军中原,刘备亲率益州之军出兵秦川,那么汉室可兴,霸业可成。

再看刘备的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大减退回北方,刘备集团获得发展机会。按照隆中对的规划,荆州(一部分)、益州、汉中先后落入刘备集团囊中,实力突飞猛进,三国鼎立雏形逐渐形成。

这就完成了隆中对中战略规划的前半部分的二分之一,有了争霸天下的立足之地。可惜并没有得到完善,或者说叫做立足未稳。

首先没有对西南两方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这是留有后患;其次,和东吴的外交关系没有搞好,事实上,孙权对荆州也是志在必得;再则,短时间实力大增,内部没有完全消化,这叫做内政不稳。总得来说,刘备集团的基础并不牢固。

最后来看刘备的败。

失败从荆州开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结果是兵败身亡,荆州易手。关于刘备集团何时出兵北伐,隆中对中有个前提,就是“天下有变”。而当时的局势并没有什么对刘备集团有利的变化,关羽就悍然出兵。至于攻打襄阳和樊城,究竟是刘备下令还是关羽率性而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现在看来,确实有些盲目和冲动。加上关羽的刚愎自用,水淹七军后又志得意满,忽略了后方空虚。曹魏和东吴联手,有心算无心,失去荆州也是必然的结局。

最后的失败来自夷陵之战。刘备执意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主要就是夺回荆州,重新占据这个战略要地,为将来北伐做好准备,这也符合隆中对的规划。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两路出兵,缺一不可。可以参考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战争,最终都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回到夷陵之战,刘备以举国之力征讨东吴,败在陆逊手里,损失惨重。兵败后重病,刘备很快死去。

这时的天下格局基本定型:曹丕称帝没几年,需要稳定北方,更乐于坐山观虎斗;夷陵之战后东吴也需要休养生息,提防曹魏;蜀汉更不用说,败后实力锐减,刘禅继位要稳定内部政局。此后,三国鼎立之势正式形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