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曾几次垂帘听政?分别什么情况?
导语:
慈禧执政48年,垂帘听政的时间,就长达38年,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三个阶段。这两大板块,分别是跟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和自己独自垂帘听政。
至于三个阶段,分别是同治皇帝时期,光绪皇帝亲政前,和光绪皇帝被囚禁后。光绪皇帝在1889年到1898年亲政10年间,姑且认为慈禧没有再垂帘听政。
01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夺取朝政大权,掌权长达13年。早在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后就显露出了自己的治国才能,常常帮助咸丰皇帝出点主意什么的。但是咸丰拒绝后宫干政,所以就没有允诺慈禧太后将来执政的事情。
咸丰皇帝去世之前,曾经留下过遗诏,吩咐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作为辅政大臣,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共同扶持同治皇帝。
及文宗末造,孝贞、孝钦两皇后躬收政柄,内有贤王,外有名将相,削平大难,宏赞中兴。不幸穆宗即世,孝贞皇后崩,孝钦皇后听政久,稍稍营离宫,修庆典,视圣祖奉孝庄皇后、高宗奉孝圣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顾窃窃然有私议者,外侮迭乘,灾祲屡见,非其时也。---《清史稿》
同治皇帝那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当然想要自己一个人控制同治皇帝。而遗诏当中,咸丰皇帝把自己的那几个亲兄弟全都排除出了辅政大臣的范围。
这很明显就是咸丰皇帝信不过自己的亲兄弟,尤其是恭亲王奕䜣。因为奕䜣实在是太聪明了,咸丰皇帝担心同治皇帝的皇位受到影响。
可是奕䜣是非常有才华的,他当然不甘寂寞。于是乎慈禧太后就主动联络上了奕䜣,希望他能够出面帮助自己一起夺取顾命八大臣的权力。
于是一场没什么战乱的政治斗争就此展开,辛酉政变的结果是,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一起负责执政,而顾命八大臣则全部失去了权力,以肃顺为首的几个更是被慈禧诛杀。
从这一场政变中,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慈禧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女人。从此她开启了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慈安太后虽然也陪在她身旁,可是慈安太后对政治是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基本都是慈禧太后掌控天下局势。
从1861年咸丰帝死,一直到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慈禧太后在这13年里,一直处于垂帘听政状态,是帝国的真正领导人。
02扶持光绪登基,到光绪亲政之前,慈禧掌权13年。撤帘归政以后,慈禧太后在后宫安生了两年时间,很可惜的是,同治皇帝自己不争气,仅仅亲政了两年时间,就病死了。
这一年是1875年,伤心过度的慈禧太后,立刻意识到一个问题,同治皇帝没有儿子,将来的皇帝该由谁来继承呢?
在这种情况下,她想起了自己妹妹的儿子,也就是醇亲王奕譞和慈禧妹妹所生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这孩子跟自己是有血缘关系的,醇亲王又听从慈禧的调遣。
不幸与德宗意恉不协,一激而启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晚乃壹意变法,怵天命之难谌,察人心之将涣,而欲救之以立宪,百端并举,政急民烦,陵土未乾,国步遂改。综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清史稿》
所有在慈禧的操作之下,爱新觉罗载湉在1875年登基,也就是光绪皇帝。这个时候慈禧和慈安两宫皇太后再次出来垂帘听政。
一直到1889年,光绪皇帝可以亲政了,慈禧太后才逐渐放权,让光绪皇帝自己执政。而这期间慈禧一共执政15年时间,加上此前的13年,慈禧已经有28年执政经验。
期间慈安太后在1881年就暴毙而亡了,所以后面这9年时间,一直都是慈禧太后一个人执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这一段时间,清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洋务运动已经日新月异,清朝也大有蒸蒸日上的态势。这个时候慈禧对自己的执政情况非常满意。她认为自己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暴动,又兴办洋务,使得国家富强,实在是一位英明的太后。
03光绪皇帝掌权的10年里,大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不得不说慈禧前段时间的执政,还是挽救了大清王朝的。尤其是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态度,保住了我们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后来光绪亲政以后,其实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候李鸿章拍着胸脯告诉光绪皇帝,大清国的水师力量,那是远东地区第一名,最强的那个。
随后光绪皇帝问李鸿章,能否与日本一战?李鸿章连连摇头,表示我的水师只可以放在海湾里面生锈,绝对不能拿出来打仗。
庚辰,懿旨恭亲王奕复为军机大臣。辛巳,免顺直被水州县额赋。丙戌,日本陷复州。戊子,日本兵集金、复二州。谕宋庆率诸军决战。丰升阿、聂桂林自岫岩奔析木城,闻敌至,师复溃,日人取析木城。以程文炳为陆路提督。己丑,宋庆及日人战于海城,败绩,退保田庄台。庚寅,依克唐阿及日人战于凤凰城,侍卫永山死之。命荣禄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清史稿》
光绪皇帝当然不听,每年几百上千万的军费给了李鸿章,这么强大的水师不能打仗?所以中日甲午战争就这么爆发了。结果我们都知道,割地赔款,清政府丢尽了脸面。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可是罪魁祸首就三个人,一个慈禧、一个光绪还有一个李鸿章。慈禧和光绪是国家领袖,就算他们什么都不做,那也是有罪过的,李鸿章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拒绝与日军对决,最后丧失了反击的时机。
第二件事是戊戌变法,这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发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自古以来变法都是一场阵痛,戊戌变法也不例外。这是仅仅持续了一百天的变法活动,所以又被称之为百日维新。
如果成功了,那么清王朝可能会进入到君主立宪制,可惜最后失败了。慈禧太后察觉到了异样,果断夺取政权,将光绪囚禁起来,捕杀戊戌变法分子。
04囚禁光绪后,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10年时间。其实光绪皇帝亲政的时候,慈禧太后一刻都没有放权的意思,她手里的心腹大臣诸如李鸿章等人,都为慈禧太后看着光绪皇帝呢!
所以光绪皇帝亲政10年,其实也算是慈禧太后掌权的10年时间,不过这段时间从形式上来说,是光绪皇帝的10年执政期。
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廉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清史稿》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慈禧太后再次“被迫”走到前台,成为了帝国的主人。这个时候的大清国已经完全开始走下坡路了,慈禧太后开始了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活动。
她想要通过割地赔款的方式,尽量保全清皇室的生存空间。只要清王朝不倒闭,那么什么都好商量。
很可惜的是,一切都很难挽回了,因为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已经到了极点,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持自己家族的统治,更是不得人心。所以灭亡是必然的,慈禧去世以后,仅仅3年时间,清王朝就灭亡了。
总结:执政48年,垂帘38载,慈禧过错大于功劳。历史上有很多人的功过是难以评价的,比如说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就很难去评价这件事,毕竟双反支持者的人数都不少。
不过慈禧在历史上是有定论的,因为慈禧绝对是过大于功。
先说说功劳,她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支持李鸿章兴办洋务,支持沈葆桢开设船厂,支持张之洞开办兵工厂,这一系列的支持,使得晚清有了一定的抗争资本,也为争夺主权做出了努力。
再看看他的过错,她出卖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个人利益而割地赔款。放弃京城逃避战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使得清朝处于被动状态。丧权辱国之下,居然还囚禁了光绪皇帝,废除了改革变法,很难想象她的统治会有什么好结果。
所以说,慈禧执政48年的时间,垂帘听政38年之久。是清王朝最后一个,拥有实权的统治者。她的私心,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参考资料:《清史稿》
慈禧曾几次垂帘听政?分别什么情况?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从其一生中,可以看出,慈禧是三次听政,三次还政。
第一次垂帘听政为咸丰帝于1861年逝世,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继位。从其年号可以看出,同治皇帝并非一人掌握大权,也就是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时期。在此期间,八大顾命大臣和慈安、慈禧同时辅政,此时慈禧27岁。在咸丰驾崩十三天后,发动辛酉政变使得权力回归到慈禧、慈安手中,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在此期间,其主要任务是处理与外国侵略者的初步关系,稳定统治。根据咸丰帝的遗愿,慈禧并没有太多的政事决策权,更多地着眼于同治帝的后宫领域。1873年还政于同治帝。其听政初期,重用汉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回族等);重用洋务派,开启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稳定清王朝统治。
第二次垂帘听政是同治帝逝世,光绪继位。光绪为醇亲王的儿子过继。1881年,慈安病逝。达到了慈禧执政的最高峰,也就成为国家最高决策权。至此,外国侵略者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乱不断,朝局不稳,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其主要任务是保持与列强的"友好关系",实现权力的集中,维护自己的统治。1889年光绪大婚,还政于光绪。其次还政并未将权力交于光绪帝手中。
第三次听政为戊戌政变后。在光绪帝试图摆脱慈禧控制,戊戌变法的举措危害了慈禧的政治威严,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在此时,慈禧已没有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勇气与能力,仅仅只是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在此期间,清朝基本上到了历史书上所说的"洋人朝廷"慈禧仅仅只是用国家的主权来维护清廷的存在,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欲。在1908年
光绪逝世,溥仪继位,醇亲王摄政,慈禧逝世,也意味着慈禧彻底将大清权力放手。
慈禧一生,有政治野心,但政治才能不足,政治视野狭小,仅仅只是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同时,慈禧手段不硬朗,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讲,慈禧并未将国家主权放在最高位置,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者。
慈禧曾几次垂帘听政?分别什么情况?
慈禧,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光绪皇帝的继母,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在历史上一共是 3次垂帘听政,通过牵制两位年幼的小皇帝,慈禧太后控制清王朝长达48年之久。
第一次垂帘听政,1860年英法联军破京之后,咸丰皇帝被迫逃到了热河,从此之后便一病不起,咸丰帝在临死之前下了一道遗诏,让肃顺等人来辅政,同时掌握一半的权利,同时将另一半权利分给了慈禧和慈安皇后,两方权利同时形成制衡。但长时间权利双方相持不下,这时慈禧慈安和奕诉联手发动了政变,一举把肃顺等人全部消灭。至此之后慈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垂帘听政。
第二次政变紧接而来。时光一转,慈禧的对手却变成了恭亲王奕䜣,从之前的盟友変成了敌人。辛酉政变之后,奕䜣升到了辅政大臣,成为了议政王,慈禧和奕䜣之前合作无间共兴洋务,恭亲王奕䜣逐渐开始膨胀,慈禧太后感觉到了恭亲王给自己带来的威胁,局势变化越发微妙,于是慈禧乘着中法战争的爆发,奕䜣又主和,慈溪正好利用“清流派”清除了奕䜣,奕䜣闭门思过时,慈禧连他控制的军机处也被一窝端掉,恭亲王奕䜣从此倒台。慈禧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垂帘听政。
第三次政变,戊戌政变,光绪皇帝吸取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思想,有意对清王朝进行改革,这种思想却违背了慈禧太后的本意。原本光绪皇帝想通过袁世凯控制慈禧太后,结果最终慈禧太后却让袁世凯把光绪皇帝囚禁起来了。慈禧开始了她的第三次垂帘听政。
慈禧曾几次垂帘听政?分别什么情况?
她是大清朝故事最多的太后,也是大清朝最受非议的太后,她骑在同治帝,光绪帝,头上实行两度垂帘听政,传说,她少年时家境贫寒,为了生计曾当过给人哭丧的丧娘,入宫后,她不过是圆明园《桐荫深处》的一名宫女,却因为善唱江南小曲而获咸丰受宠受封。她生下唯一的儿子,在咸丰帝死后母凭子贵荣升太后,为了夺取权力,她发动政变,杀死辅政大臣,此后,她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将同治帝,光绪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她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祝大寿,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垂帘听政期间,她到底身上是否还背负着慈安,同治,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帝,珍妃。五条人命??传说,慈安平时极喜欢吃零食,慈禧命人送来玫瑰色《饵饼》一盒,甚是诱人。当时,慈安刚睡过午觉正需要吃点零食,便顺手拉来。不一会儿,慈安觉头痛难忍,接着手足抽搐,夜里便亡故了。这个并无真凭实据的传言,也就是说并没有此事,可信度不高。据史料记载:慈禧与慈安相处了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发生过激烈的争执,所以慈禧和慈安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这是不属实的。慈安一直是个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的官廷贵妇,对权力和政治根本不感兴趣。有一次,湖南提督见过慈安时,慈安既没有问他军政要事,也没有给他任何与政治有关的建议或鼓励,只是对他的健康和身体,生活,表示关心。从这一点来看:慈安根本对政治知之甚少,甚至慈安召见群臣时总是显得唯唯诺诺,优柔寡断,所以每逢大事,必然要请光绪帝的亲爸爸来决断。因此,对政治毫无野心的慈安在慈禧眼中应该算不上是个《威胁》,所以也不值得慈禧大费周章地去暗害慈安。所以来说,更加说明慈禧没有谋害慈安。同治皇帝与皇后:同治皇帝出痘(天花),皇后阿鲁特氏焦急万分,冲破慈禧阻拦,去看望同治帝,看到奄奄一息的同治帝,心如刀割,不觉泪流满面,倾诉独居宫中,备受慈禧虐待之苦。同治帝强打精神安慰她:你暂且忍耐,总有出头之日。不料这话被慈禧布置在宫中的耳目听见,立即向慈禧汇报,慈禧勃然大怒,闯入暖阁,一手抓住皇后的头发,一也往外拉,一边痛打,并扬言要杖责皇后。慈禧此举,分明是要侮辱皇后,病床上的同治帝看着这一幕,又惊,又怒,又急,气急攻心,竟晕了过去,慈禧才未对皇后动刑。惊吓之下,同治帝的病更加严重了几分。几天后同治帝驾崩,终年十九岁。距同治帝驾崩不过七十五天,慈禧让皇后阿鲁特殉葬。至于慈禧为何要将皇后逼上绝路,民间议论纷纷。所以说,同治帝,皇后得确死于慈禧手上。光绪帝:慈禧对光绪帝可称得上恨之入骨,尤其发现光绪帝很受西方列强青睐时,感到万分外恐慌。当时,留清洋人毫不掩饰对光绪帝的支持,时间长了,慈禧很担心光绪帝终于有一天会联合洋人夺权,就决定在他羽翼丰满之前动手除掉光绪帝,慈禧很有可能毒死光绪帝。珍妃:珍妃在囚禁的住所里提了出来,珍妃在囚禁的地方不知道已经受了多少折磨。她被提到西太后跟前,珍妃跪在西太后面前,哀求留她一条活命,口里不断呼叫《皇爸爸,皇爸爸饶恕奴才吧!以后不再做错事了!》,西太后恶狠狠地呼喝:你死去吧!!在场的人,有的眼里流着泪,像木鸡似的呆站着。大概谁也不那么残忍,谁也不忍心下手。西太后怕时间耽搁久了,就接连疯狂喊叫:快点动手!快!快!快点动手!!崔玉贵走上前去,把珍妃扯过去,连挟带提地把她丢到井里去。珍妃临危前,珍妃呼喊:李安达,李安达!!安达是对太监的尊称,这是珍妃呼唤李莲英,求李莲英搭救她。当时李莲英不在场哦,西太后就是这样残酷地把珍妃害了。传说,在满清兴建之时,努尔哈赤攻叶赫部。当时,杀戮甚惨!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在临死前曾说:叶赫部就是只剩下一女子也要灭亡大清!!慈禧是叶赫后裔,但大清是否因她而灭亡呢?也许是,也许是传说。
慈禧曾几次垂帘听政?分别什么情况?
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后在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和溥仪皇帝在位期间共三次垂帘听政,直到去世实际上从来没有放弃对皇权的控制。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驾崩,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曾几次垂帘听政?分别什么情况?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了三次,垂帘听政四十七年。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贵为圣母皇太后,三次垂帘听政,两次决定皇位继承人,将大清朝的命运掌握的手中长达四十七年。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她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是当时中国实际上最高的当权者。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挪用海军经费重修,并改名为颐和园。此后,每年夏季她即来此居住,颐和园亦被称为“夏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