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杀了关于之后为何要劝曹操称帝,是自己要臣服曹魏还是想转移蜀汉的怒火?

导语:

孙权就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他刚刚打下了荆州,得罪了刘备。所以立刻向曹操献媚,希望曹操跟自己结盟。当然了他的姿态比较低,表示要臣服于曹操,希望曹操能够称帝做皇帝。

孙权这如意算盘打得响啊,曹操将计就计,既然你要臣服于我,那就把你家儿子送我这儿来住几天好了。孙权立刻懵了,他才没那么傻,一兵一卒一寸土地都不可能给曹操,更何况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所以孙权这么说,只有一个目的,希望曹魏自顾不暇,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付孙权,这样孙权才能集中精力应付刘备。

01曹操已经老了,孙权抓住了这个条件。

当时曹操已经六十出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曹操的寿命其实已经不算小了。这个时候的曹操到底有没有篡位称帝的心思呢?要说没有那就是丧良心。

孙权是最懂曹操这个心思的人,因为孙权也想称帝,可是他目前的实力不允许罢了。所以孙权这个时候撺掇曹操称帝,那是勾起了曹操最渴望达到的目的。

曹操到底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建立自己的帝国,到底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皇帝。其实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因为没多久他就要去世了。

所以说他要想称帝,这两年是最好的机会。称帝以后,他就会留名青史,好歹也是帝王中的一个了。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曰:“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於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魏略》

可是同时也能给曹操带来无限骂名,比如说他是汉贼,是篡汉的罪魁祸首。孙权正是抓住了这个特点,所以一个劲儿地希望曹操篡汉自立。

这是三国领袖都想做的事情,可是孙权不想背负这样的骂名。他就想等着曹操称帝以后,找机会再为大汉报仇,这么一来他就有了收买人心的资本了。

当初曹操打着重整汉室江山的旗帜,吸引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前来投靠。这些人才也会因为曹操背叛了大汉王朝而在曹魏内部制造混乱,这也是曹操所不想看到的,却是孙权极为希望看到的事情。

02曹操为啥没有上当呢?他为什么没有称帝?

曹操又不是傻瓜,孙权这小子的小心思他看得非常清楚。他说孙权这家伙是要把他放在火炉上面烤啊。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不会上当的意思。

曹操为什么会觉得称帝是放在火炉上烤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当初袁术称帝的时候。袁术刚刚称帝,他手下大将孙策就带着江东的地盘,宣布独立,跟袁术划清界限。

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穗帐,朝脯上酒脯米长糒之属,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前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遗令》

此后天下诸侯对袁术都是各种辱骂声讨,不久之后袁术集团就被消灭了。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称帝,时机非常不成熟。

曹操的时机要比袁术好得多,因为曹操已经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可是在他看来,时机还没有那么成熟,因为他依旧会面临这么几个问题。

  1. 首先就是手下人的背叛问题。这么多手下当中,难道就没有几个是忠于汉室的?像荀彧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呢?曹操心里是有数的。

  2. 其次就是孙权和刘备都手握雄兵。曹操一旦篡汉自立,那么孙权和刘备就会重新结成联盟关系,共同对付曹操,这是曹操不想看到的。

  3. 再则曹操也害怕骂名。天下只有三分之一的地盘是属于他的,其他三分之二地盘上的百姓一定把他骂透了,而自己地盘上的百姓也会对他指指点点,从此汉贼的名声将永生永世背负在身上了。他食汉禄多年,却做了背叛汉朝的事情,的确不应该。

由此可见,曹操综合考量了这么多事情以后,决定还是不称帝的好。为何要追求那种蜗角虚名呢?他不做皇帝,难道就享受不到皇帝的待遇了吗?铜雀台是白建的吗?

03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想要篡汉,可是综合了那么多条件以后,决定还是不篡汉好了。但是他不是没有做出过试探,比如说加九锡封魏王,其实就是他的一种试探。

刘邦曾经说过非刘姓不得封王,这是汉朝的祖制。只有吕后乱政的时候,把吕家的人封为了王,后来霍光辅政都没有封自己为王,可见封王就是公然称帝的前兆了。

曹操这么做是想看看朝中到底有多少人反对他称帝,后来果然冒出来一大批汉臣表示曹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甚至连他昔日最好的战友荀彧,也跳了出来,表示曹操不能称王,这是有违祖制的行为。并且在白马门公然跟曹操的儿子曹植大吵一场。

由此可见,曹操想要称帝,这阻力还真的不小。虽然杀了一片汉臣,可是他心里也有些后怕了,称帝真的就那么好吗?

这个时候曹操似乎已经想通了,他认为称帝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无非就是多了一个皇帝的称呼罢了。自己已经是大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曹操认为就算是老曹家要夺取天下,那他自己也就做个周文王算了。周文王是没有称天子的,他打下了天下让自己的儿子姬发成为了周天子。

也就是说曹操自己不称帝,可是他可以让自己的儿子称帝。只要权力一直在曹家人手里,那称帝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总结:曹操是一代雄主,却也有自己的顾虑。

称帝非常容易,其实占领了大北方以后,完全可以称帝。可是曹操为什么偏偏没有这么做呢?他有自己的顾虑。

曹操一辈子给汉朝江山打工,前半生的确是兢兢业业希望恢复大汉江山。可后半生是受到了其他诸侯们的影响,他发现全天下没有哪个诸侯是真正为了大汉江山而努力的。

所以曹操自己也就想通了,干活其实是为了自己干的。这个时候的曹操就开始了功高盖主的日子。但是曹操没有胆子称帝,因为他家世代都是汉朝的大臣,一旦称帝,那就是以臣子的身份造反。

当年王莽这么做,后果是很明显的。所以说要想称帝不是不可以,必然要让他儿子来做这件事。他儿子不是汉臣,没有必要为此而买单。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魏略》

《魏氏春秋》

《遗令》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谢谢邀请!

在三国争霸中,孙权似乎是个最没出息的。自己没创业,继承的是父亲和兄弟的产业。既没有曹操横扫北方的霸气,也没有刘备曲折创业的经历。似乎是个坐享其成的官二代,富二代。征讨合肥,十万兵马不敌张辽的八百勇士。可谓是很熊的一个。

其实不然。孙权其实是最成功的一位,熬死了曹操,气死了刘备,自己偏偏就是不称帝。十五岁当县令,十九岁挑起整个吴国的担子。赤壁之战破曹操,奠定了三国争霸的局势。夷陵之战灭刘备,彻底伤了蜀汉的元气。自己直到70岁寿终正寝。算是一个很牛逼的人了。

纵观孙权的一生,孙权的智慧是:能忍则忍,否则就下杀手,一击致命。

孙权的祖上是孙武,人称“孙子”。孙权最大的本事就是装“孙子”,给谁都能装孙子。

给刘备装孙子。明知道刘备的野心,还是忍气吞声让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强占半个荆州。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刘备这个半老头。目的就是联手对抗曹操,让刘备在荆州方向对曹操形成威胁。

给关羽装孙子。为了孙刘联盟,孙权弯下腰,主动要跟关羽洁为亲家。被关羽打脸:“虎女焉能嫁犬子!”

孙权一直在忍,为了大局利益,一忍再忍。那么,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军摩陂。魏略曰: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十二月……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硃光等归。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关)羽,传其首。

这是孙权有一次装孙子。

刘备势力大了,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坐稳了益州和汉中。荆州方面成了刘备威胁东吴的一柄尖刀了。东吴同曹魏对抗了几十年,呈现一个平衡状态。刘备势力的做大,成了新的威胁。威胁东吴的,不是曹魏,而是刘备的蜀汉。

刘备在长江、汉江上游,顺江而下,可以直接插入东吴的心脏。

关羽的傲慢和无礼,刘备的强大,都让孙权不安。孙权只有在夹缝中寻求平衡,寻求生存空间。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有:

1、讨好曹操,自己甘愿做孙子,保住江东的平安。

2、将曹操推上风口浪尖,背上逆贼的名声,成为众矢之的。

3、曹操称帝,将受到北方,以及刘备的打击,无暇顾及东吴。

4、曹操要想称帝,要想坐稳,必须拉拢东吴势力的支持。

5、曹操称帝后,孙权可以平安封侯,可以退出战争的风口浪尖。

孙权其实是没有野心的,他只想保住江东的平安,维持住父兄留给他的家业。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生子如当孙仲谋!”,是一代枭雄曹操对孙权这个碧目紫髯家伙的评价,说明他有能耐。作为晚辈,能跟煮酒论英雄的两位人中之龙相匹敌和同日而语,足见其本事是很大的。

当时,孙权拿下了荆州,与刘备的矛盾公开与白热化了。为避免北方与西方同时受敌,所以摧眉折腰、向曹操邀宠、要跟曹操结盟。他故意放低姿态,态度很诚恳,表面上要臣服于曹操,希望曹操能够做皇帝。实际上,内心里巴不得曹操早死。

1.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孙权的目的好识破。

1)让曹魏紧锣密鼓地搞称帝活动,忙个不亦乐乎,没精力来对付自己,自己有时间陪刘备玩!

2)曹操一称帝,势必引起刘备的义愤,会加深魏、蜀的仇恨,曹、刘二人会重新杠上。这样,自己就可以坐山观虎斗,逍遥几天了。

3)曹操如果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天下人都会对曹操口诛笔伐,曹魏内部也会生变,曹操会像袁术一样招来天下人的征讨,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一石三鸟之计!

但这雕虫小技瞒不过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将计就计。他的策略是:既然你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我,那就把你的宝贝儿子送我陪我玩几天。孙权懵圈了,老子一草一木都不会给你,何况自己的儿子!

2.孙权不简单,真有两把刷子。

曹操已年过花甲,在古代,寿数不低了。曹操是有雄才大略的主,肯定有篡位称帝的心思。孙权看得很准!风口浪尖上撺掇曹操称帝,以此讨好他,易让曹操产生好感!

孙权上书称臣,还称说曹操称帝是天命。

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魏略》

曹操知道这是江东小儿要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曹操明白:孙权也想称帝,只是实力不允许、又不想背负汉贼的骂名罢了。他是让自己出头,再找机会为大汉报仇,这样就可以收买人心,也可以师出有名了。

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重整汉室江山的旗帜,网罗了无数的人才。如果曹操自己称帝,就是彻底地背叛了大汉王朝。那么,曹魏内部会不战自乱,曹操不希望有这样的结果,而孙权求之不得发生这样的事。

3.曹操称帝的条件不成熟。

足智多谋的曹操不会上当,这有前车之鉴,袁术得印后自己设立了皇位。屁股还没有坐热,他的部下、孙权的哥哥孙策就占着江东的地盘,宣布独立。此后,天下诸侯对袁术深恶痛绝,极力声讨、征伐。很快袁术军事集团就灰飞烟灭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曹操比袁术有智慧。曹操这时尽管已经完成了中国北方的大一统。但他审时度势:刘备、孙权等的军事力量还在,称帝时机并没有成熟。如果成熟了,孙权你个龟儿子不向老子献媚,老子也要在至高无上的皇位上坐几天。

4.曹操高瞻远瞩,没有篡汉体现了自己的高明。

曹操生前有加九锡封魏王之举,这是一种试探,他要看看朝中谁会反对自己称帝.果不其然,后来,冒出来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汉臣来指责曹操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所以,曹操做事是有计划与原则的,不是孙权能忽悠到的。

曹操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是要为曹家夺取天下。如果,如果他这时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自然会前功尽弃,这得不偿失。所以,他不会接受这个虚伪的江东小儿的劝进的。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孙权是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曹操是天下领袖,是个强有力的人才,曹操是他佩服的霸主。统一大汉政治。改革大汉社会,使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大大改变,重新统一政权。

早在二一一年孙权就和刘备一起上表朝廷投降,成为徐州刺吏,刘备也成为荆州刺史。他是希望国家强大统一,更要渴望国家重新统一的。可惜关羽为荆州太守,首先叛乱,带动江淮动乱。带动益州刘备也叛乱,战争再起刘备攻打汉中。天下又一下动乱起来。

早先益州的刘璋,都已经让张松送来图舆表示投降,要服从朝廷,汉中的张鲁也完成投降。天下统一在即。重新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非是孙权假以要曹操当皇帝,以好想个人也作皇帝。

更是大多数希望,当然刘备不同意,关羽更是提前就在荆州起兵反叛,围攻曹仁镇压江淮军队在樊城。关羽在荆州被曹操孙权联合打垮崩溃,只有刘备偷偷响应关羽的叛乱,也在益州起兵,攻打汉中。曹操打败关羽,人心大得,孙权是真心拥护国家统一的。就叫曹操当皇帝。也不是假装的。

在刘备在战败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要军队继续西征刘备,还在听从皇帝曹丕的命令。但陆逊等军事人才抗命不遵,都要自己独立建国。才使孙权作了皇帝。国家从此三分天下。

孙权一生多次投降国家,不能不说从心底里是拥护国家统一的,只是军事人才,更占上风,周瑜,陆逊更得势要独立。

孙策去世后,张昭主持江东大政,己经向朝廷上表,又给各属郡县发公文要守其职。对孙权说,作为继承人,重要是能继承先辈遗业使它昌大兴隆,要建功立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盗贼占山蜂起,你卧床不起与常人一样放纵那行。自己必须列兵而令,众人才服从你。张昭辅佐孙权,安抚百姓,完备的管理使社会稳定下来。

赤壁之前战,曹操写信给孙权,孙权把信让大家看,张昭说,曹操的虎豹之师,挟持天子以征讨诸侯,动辄以朝延的名义,宣布命令。我们进行抗拒,就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军队是依靠长江天险扺抗曹操的进攻。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有水军都被接管。曹操会利用那些船只水军顺流而下,再加上他的陆军,水陆并进,长流天险不覆存在,己被曹操和我们共有。而双方军势力量的众寡不能相比,因该迎接曹操到来,投降朝廷。但更为信认军事人才,周瑜,鲁肃反而劝说孙权抗曹。结果联刘抗曹成功,成就英名。

但还是在二一一年上表投降。张昭张纮还是孙权股肱心腹地位未变。可见他对统一还是渴望的,到二二九年才于武昌登基称帝,比曹丕称帝,晚了十年。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一定要注意孙权劝曹操称帝的时间点,这事发生在襄樊之战后,曹操去世前,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到三月之间。

这个时候,孙权与曹操的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既是政治使然,又是形势所迫,在政治上,孙权偷袭并占领了刘备势力在荆州所有的地盘,本着不能两面受敌的原则,与刘备敌对,就必然与曹操结盟。

其实早在公元217年南征孙权于濡须口时,击败了孙权,孙权这个时候已经改变了东吴的战略,采取了向曹操交好的政治姿态,并派出使者出访曹魏,同时与曹魏再次组成政治联姻。

在形势上,刘备失去荆州三郡,以刘玄德的个性和能力,是绝对不会容忍孙权得逞的,接下来一定会发生一场孙权与刘备之间的战争,既然是战争,孙权就一定会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孙权向曹操献上关羽的首级,不惜彻底与刘备决裂。

如此看来,孙权从公元217年开始,就转变了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来联合刘备的政治战略,改为夺取荆州,吞并益州,与曹操划江而治的最高政治理想,由联刘抗曹转变为吞刘抗曹。

这么说有证据吗?

当然有。首先看襄樊之战中,孙权领导的江东集团的表现,孙权趁关羽在襄樊前线与魏军消耗时,令吕蒙偷袭荆州,一举夺下刘备已占据十年之久的荆州三郡,而且毫不犹豫地在行动前就定下了斩杀刘备一生的挚友和蜀汉集团二号人物关羽的计划。

孙权杀关羽的行动不仅仅是把首级献给曹操这么简单,明显就是为了消灭蜀汉最得力的将领,消灭蜀汉的有生力量,关羽是蜀汉唯一的名将,也是孙权吞并刘备唯一的障碍,孙权杀关羽,就是一条路走到黑,让本来脆弱的联盟立即变成彻底敌对的关系。

孙权的政治野心一直被低估,公元199年鲁肃向孙权献上榻上对,告诉了孙权一个大致统一天下的路线图之后,以及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提出的吞并巴蜀,挤压刘备,与曹操划江而治,最后统一天下的战略,孙权对整个天下的野心一直在膨胀,直到襄樊之战前后,孙权开始将战略付诸实施。

有所不同的是,鲁肃的战略是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而周瑜,以及后来的吕蒙、甘宁等人的战略却是吞并整个长江以南,与曹操划江而治,当鲁肃去世后,孙权的战略开始向吞并整个长江以南转变。

翻开地图就会发现,荆州、益州在长江中上游,也是唯二两个能避开江东引以为豪长江天险的地方,从荆州可以顺江东下直达江东,当孙权占领荆州后,而益州依然可以顺江东下,而毫不顾忌长江天险。

孙权为什么会劝曹操称帝,目的何在?

曹操刚刚封了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就向曹操上书,劝曹操称帝,普天之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如果曹操称了帝,那么一定会激化曹魏内部的拥汉派与拥曹派的矛盾,从政治上来说,这会增加曹操维稳的成本。

除了曹魏内部的拥汉派外,远在益州的刘备势力一直是打着汉复汉室的旗号,以汉室正统后裔自居的,曹操称帝,刘备怎么办?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这是华夏的正统观念,秦始皇称帝之后,除去新莽乱世,直到现在,从来没有二帝并存的情况。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转移矛盾,襄樊之战后,对孙权来说,最大的矛盾是与刘备之间的夺城之仇、杀将之仇,如果曹操称了帝,那么孙权与刘备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曹操与刘备的正统之争。

曹操如果称帝,那么孙权就自动成为魏国的臣子,而刘备自然不肯成为魏国臣子,必然会自立为帝,这样就形成了二帝争位,孙权假意臣服实际上保持独立的状态,那么孙权势力自然就成为魏、蜀之间争取的对象,这样就能让孙权在左右逢源之中赚最大的政治利益,还不用担心魏与蜀联合起来攻打自己。

也就是说,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在政治上让魏、蜀联盟变成不可实现,如果是在东汉的框架下,魏、蜀之间其实存在合作共同攻击孙权的理论可能,因为刘备一定会因为孙权偷袭荆州而发动战争,到时天下势力最大的曹操如果趁机联合最弱小的刘备,一起攻打孙权,孙权如何应付呢?

没有永远的联盟,只有永远的利益,尤其是政治上的,谁又能保证刘备与曹操不会联合呢?当年曹操去世之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刘备还派出使者试探曹丕呢?可惜曹丕不是曹操,如果当时曹操还活着,谁敢说魏、蜀不可能联合呢?

如此看来,孙权在政治上的成熟度不逊于曹操与刘备,也正是因为曹操更加英明,所以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小把戏,曹操还把孙权写给他劝他称帝的书信拿给所有的朝臣看,并说道: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之一,老谋深算,城府极深,孙权劝曹操称帝无疑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用心险恶,大大的有目的。

孙权一生,二降曹操,再降曹丕。虽然面子落了,但是好处也是大大的捞到了。我们就以孙权第一次劝曹操称帝这件事来聊聊。

一、孙权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家,先从外交方面来分析一下此举的政治意义。孙权劝曹操称帝便意味着矮曹操一头,有服软之意,有表忠心之意。

孙权第一次降曹操的背景是发生在吕蒙渡江袭荆州之后,关羽战死,荆州失守,刘备集团损失惨重。所以对于孙权,刘备一定是怀恨在心的,所以为了避免曹操和刘备达成共识,哪怕只是暂时的,也不得不向曹操低头,争取到北方曹操的善意。

当然还有就是处于平衡三国各方势力的原因。汉中之战,是以刘备为首的军事集团和以曹操为首的军事集团争夺汉中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此战历时三年,最终以刘备集团惨胜而结束。虽说是惨胜,但这却使得刘备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而吕蒙袭荆州这一手是玩得非常好,不仅夺得了荆州,而且达到了平衡实力的结果。而且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曹操失关中,刘备失荆州。

最终只有孙权的东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孙权得了便宜还是要卖乖的,这就是向曹操服软,要不然曹操也不会介意敲打一下一个小弟。

二、先教唆曹操称帝,使得曹操失去天下民心,为孙权自己以后称帝铺路。

曹操在位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他自己也是以汉朝丞相自称。可以说曹操可以稳定的掌控北方,就是占据了汉朝皇帝的大义的名分。

要是曹操直接把汉献帝刘协直接赶跑,先不说百姓会离心离德,就是他自己的政治集团内部都是会出问题的。内部不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会导致统治区域内动乱四起。

真要是出现这种情况,刘备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吗。刘备一直以汉朝皇室后裔自称,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北上勤王。而且相比于隔壁的孙权,还不如北伐曹操获得的利益更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期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所以想要问鼎天下,就必须出兵北方。

话说回来,只要曹操敢称帝,就算镇的住内部的动乱,扛得住刘备孙权北伐,可还能抗住东吴吗。多年来东吴都是龟缩一隅,虽然没多少大战,但也是养足了精气的,战力不可小觑。如果曹操无比逆天成功登帝,也就为后来孙权登帝位埋下了铺垫。

所以曹操对于孙权的行为只是说了句:“这小子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只此一句话,就道出了一个枭雄的城府。

前面都是对外的利益均衡的结果,那么对能又有什么好处呢。

三、首先,直接避免了曹操刘备两线作战的局面,还有一个结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宣告他是汉室的家臣,毕竟当时名义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还是汉献帝嘛。稳住了内部的士族阶级,使得百姓归心,对国内局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安抚。

孙权能被称之为政治家,外交家,自然少不了与其相对应的能力。要不然怎么能在三国这样一个动乱的时期雄霸南方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