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导语:心有敬畏,才能砥砺前行。

诸葛亮不是曹操,曹操在北方那是一家独大的局面,他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没有任何约束。而诸葛亮不能这么做,虽然都是丞相,都是帝国实际的掌权人,可诸葛亮最可贵的就是自己制定法令约束自己的权力。

清朝末年,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手下有四位忠心耿耿的大将。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相继在日后都成为了北洋政府的领袖。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声势正隆,所以他公然废除了限制总统职权的法律,甚至废除了国会,再往后就公然称帝自立了。

所以说一个人权力大到了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曹操、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想办法加九锡称王称帝,可是诸葛亮却完全相反,他制定了法令来约束自己的权力,并且举国上下都要遵循这些法令。

以身作则的风范,实在是让无数枭雄汗颜。这就是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有些专家抨击诸葛亮不会打仗,他们说诸葛亮只懂得搞后勤,并且借此来贬低诸葛亮。甚至有狂妄之徒,将诸葛亮比作曹操,实在是哗众取宠,不知所谓。

01马谡是诸葛亮真正的传人,但是法令必须要实行。

街亭是出祁山最重要的要道,谁掌握了街亭,谁就能掌握这场战争的主动权。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想到了这一点,但是诸葛亮的动作快,所以他们先夺取了街亭的控制权。

只要后续大军能够跟进,那么进入曹魏的地盘,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由此可见,街亭的重要性是其他城池所不能比拟的。

  1. 所以守街亭的人选,成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马谡一再主动请缨,诸葛亮认为马谡对兵法的了解,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就让他去了。

  2. 其实这个选择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失误,因为马谡一方面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一方面自身又有极高的兵家造诣,镇守街亭应该是问题不大。

  3. 可是事情可大可小,守住了就是大功一件,守不住那就要掉脑袋,谁都清楚这件事。就算马谡是诸葛亮最看重的徒弟,那也不能违背法令。

结果马谡果然把街亭丢了,诸葛亮得知消息以后,担心曹魏大军乘胜追击,所以果断将大军撤入了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

马谡本人在魏延援军的保护下勉强逃回来了,可是他应该知道,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诸葛亮下令斩杀马谡,虽然全军上下痛哭流涕,各路将士苦苦哀求,但是法令就是法令,绝对不能违背。为此诸葛亮自己也自降三级,留在军中效力。

02诸葛亮为何要斩杀马谡?人才缺失的蜀汉岂不是损失很大?

诸葛亮斩杀马谡,其实很多人是表示反对的。尤其是那些跟马谡关系不错的人,他们认为军中的人才本来就少,像马谡这样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杀一个少一个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杀马谡呢?

蜀汉正是用人之际,北伐尚且需要很多时日,诸葛亮目前也只有马谡这么一个接班人。将来诸葛亮如果老去,北伐还没有成功的话,那马谡这样的接班人岂不是显得更加重要?

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马谡》

他们看不出杀马谡会有怎样的好处,但是可以看得出,只要不杀马谡,那么军中就会多一个人效力。可是诸葛亮还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杀了马谡,这是为何?

其实诸葛亮是为了维护军中的纪律,带十个人的兵好带,只需要跟这十个人处理好关系。带一百个人的兵也不是很难,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了。带一千个人的兵那就有难度了,因为你一个人无法同时管理这么多士兵,甚至连人都人不齐。

在管理一千个人的时候,那就需要动用军规了,只有军规严明,这一千个人的队伍,才能劲儿往一处使。一千个人的队伍尚且如此,何况诸葛亮所带领的是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呢?

如果军规不严明,后果就是谁都可以犯个错,回头大家跪下来求情就可以化解了。这件事对整个蜀汉大军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

所以杀马谡不仅仅是因为他犯了军规,而是因为杀了他,可以树立军规。当军规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宝典以后,就算诸葛亮去世了,蜀汉大军都可以保证严明的纪律。

03杀马谡诸葛亮当然心疼,不杀诸葛亮就只能回家种田了。

杀马谡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出戏,为什么如此出名呢?因为这里面所深藏的道理,是非常可贵的。你相信封建社会存在依法治国的人吗?

按照道理来说,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掌权者一家独大,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他的命令那就是法令,谁敢不从那就杀了谁便好了。

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

就算是到了清朝,最靠近我们的封建时代,其实也是这么个状况,文字狱的兴起,言论自由的限制,这像个依法治国的朝代吗?当然不像。

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蜀汉帝国,却真正实行了依法治国。法令是诸葛亮亲自与高层商讨制定的,实行是从诸葛亮这儿开始实行的。

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谁都得按照法令在蜀汉存活下去,不管是皇宫里刘禅的手下,还是丞相府中诸葛亮的下属,全部都要依法做事。

马谡违背了法令,害得蜀汉大军损失严重,北伐大业严重滞后。这条罪名足够让他担负杀头之罪,因为诸葛亮依法治国,绝不是靠卖人情来治理国家。

总结:多少枭雄依靠人情治理国家,只有诸葛亮依法治国。

我们看三国之中三个国家,其中东吴是跟元始封建社会最贴切的,孙权为了收买人心,一方面继续实行贵族垄断官场的制度,一方面采取独裁主义,压根就没有什么法令可言。

曹魏比东吴要先进一些,因为曹操采取唯才是举的措施,遏制贵族集团的扩张。我们可以看曹操的部下当中,一多半都是有才却没有家族势力的普通人。可是曹操也是独裁主义者,他不会管什么法令,更不会用法令来约束自己。

可诸葛亮完全跟他们不一样,诸葛亮采取依法治国的方针,对自己跟对别人是一样的要求和标准。诸葛亮死的时候,家无余财,还政刘禅,没有培养子侄接手自己的权位,试问那个时代还有谁能做得到?

千古名相并不只是说他的能力很强,而是他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一枝独秀的王朝。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属于独一份的那种。

参考资料:《三国志》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导语:诸葛亮主政蜀汉政权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时,街亭之战,错用马谡,让他去防守关系战争全局成败的街亭, 结果遭到惨败, 发生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悲典故。

由《三国志》可知,诸葛亮是一位既严明又平和的政治家,不论治国还是治军,他都不会乱开杀戒。蜀汉史上,真正因战败被诸葛亮军法处置的大将只不过马谬一人。但马谡本人才能向来受到诸葛亮重视,二人私人交情很深,那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是怎么产生的呢?

事故经过

“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情节大家已经很熟悉,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马谬因失街亭而被斩的情况再做一下介绍。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使赵云、邓芝出斜谷道为疑军,诸葛亮统主力部队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震动关中,魏明帝遣大将张颌阻击诸葛亮大军。

诸葛亮使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将,守战略要地街亭。然而马谡“违抗军令,自作主张”,大败于张颌,使诸葛亮军队处于被魏军合围的险境。诸葛亮只得退军,宣告一次北伐的失败,同时“挥泪斩杀马谡以罪谢众”。

不少史学家很同情马谡,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虽战败,最多罢官或戴罪立功便可,罪不至死,甚至认为街亭之败的主要责任应由诸葛亮来承担。

以上观点,有待商榷,这桩公案,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论证。如果总结诸葛亮挥泪杀马谡的动机,无非有一下几点理由。

1、战败罪

古时军中主将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果大将指挥失当而战败,轻则损兵折将,重则败家亡国。因此,为维护军对战斗力,历朝历代军法对败将惩罚极为严厉。如,战国时期『肥之战』 秦军大将樊於期战败于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惧怕秦始皇惩罚,而流亡燕国。

街亭之役前夕,诸葛亮领导的北伐军进展顺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街亭之役的失败,蜀汉损兵折将不说,丢掉这块战略要地而丧失了利好形势,诸葛亮不得不撤兵,损失极为惨重。

作为部队指挥官,马谡肯定承担第一责任。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杀马谡是有历史传统的。蒋琬曾质疑诸葛亮“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诸葛亮含泪回曰:“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诸葛亮解释很容易理解,杀马谡以正军纪。

2、违抗军命罪

大将以服从军命为天职,部队各级将士必须严格执行统帅的命令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不服从军令者,受军法处置是定律。

如《尚书·甘誓》载夏启在甘之战前宣布:“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戮汝。”

要求全体将士必须服从军令,违反者斩。街亭之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规划,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于南山上面,欲居高临下冲锋陷阵。结果被魏国大将张郃于山下率军包围,断绝马谡水源,导致蜀军大败。基于这一点,马谡被斩,亦情有可原。

3、稳定人心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绝不单纯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诸葛亮之所以不断北伐中原,目的就是转移国内矛盾。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拥有荆州益州、东洲三大势力集团。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之败使益州、东州集团士大夫对刘氏政治产生怀疑,国内矛盾加剧

诸葛亮因此发动北伐,将蜀国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北伐失败,更使内部人心不服,因此杀马谡则成为诸葛亮“杀鸡儆猴”的无奈之举。

警示内部人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律,都会受到惩罚,使内部人员不敢越轨行事。

因此,马谡失误导致一次北伐无功而返,诸葛亮欲表现执法如山的决心,虽然痛心,也不得不为之。

结语

综上所述,诸葛亮治军严明、社会群体的压力以及诸葛亮稳定人心等方面都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就事论事,街亭失,马谡死,无可厚非,哭?就不必了,街亭失,人心未乱,哭马谡,三军人心尽失!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那是否有人好奇过在城池已经丢失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杀死这样一位勇猛的将军呢?马谡到底犯了什么的错误,让他连戴罪立功的机会都没有而被直接斩首?诸葛亮在杀他的时候为什么又要流泪呢?种种问题令人十分困扰,我们想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就要了解一下,马谡的人生经历。

马谡出生于公元190年,在年仅39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是三国时期刘备阵营中比较有名的一位将领,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刘备攻打天下,为刘备建立国家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诸葛亮很喜欢他,认为他非常有军事才能和谋略,经常和他谈论军事政治。

诸葛亮是因为对马谡的喜欢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不足,在刘备去世的时候曾经提醒过诸葛孔明说;马谡并没有他认为中的那样有才能,要在任用他时对他多多进行考察和研究,不要给予他过于重大的任务,但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对马谡的认知是正确的。

马谡确实为诸葛亮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比如在公元225年诸葛孔明率军平叛的时候就问马谡对这个战争的想法,问他有什么好的建议?马谡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如今叛乱的军队依仗着地理环境和路途遥远的便利,已经叛乱了很多年,即使我们如今抓住他们,但是一个不注意他们又会继续反叛,如今全国正在集中精力准备北伐的战争,

所以此时不适宜在这场平叛战争中耗费太大的心力,而且如果敌人知道我们如今的国库不充盈,他们反叛的速度还会加快,所以这场战斗应该以心理战为主,让他们能够真心的臣服。诸葛亮采用了他的建议不久就收复了反叛势力,如此诸葛亮就认为马谡是有真才实学的,对他就更加的喜爱。

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北伐的战争,当时他手下有魏延等有勇有谋、充满经验的将军,不少人都建议诸葛亮应该以他们为先锋,但是诸葛孔明却没有接纳他们的意见,坚持让马谡作为先锋,因为他相信马谡一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马谡在作战的时候并没有遵循诸葛孔明的部署,将军队安营扎寨在了没有水源的高山上。当时,马谡的手下多次对他进行劝解,但是他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魏国派出的将领发现马谡驻扎在高山上的时候,就将其围了起来并且断了他的水源。

众所周知,水是人们生存非常重要的一个物质,失去了水源的马谡会获得失败的结果也并不奇怪。后来他就遭到了魏军的强烈攻击,不久就兵败逃散,而蜀国的北伐也因此失败了。

在回到蜀汉之后,诸葛亮就将马谡和其他两位将军全部处斩,并且在斩马谡的时候还留下了泪水。诸葛亮留下流泪的原因如今已经不可考,不知是对马谡的可惜,还是对这场战争失败的伤心,亦或者是对没有听从刘备建议的后悔。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关于马谡的问题有几个版本,不尽相同。

其一,《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其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即马谡在狱中病故。

其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即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的记载,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

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而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见诸葛亮确实曾下达处死马谡的命令。

反观《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就很有问题!

马谡随刘备入蜀,做官处事,并没有什么严重失误,刘备是怎么看出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呢?刘备又怎么知道诸葛一定要用马谡呢?说不通!

因此,“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本身就应该是在街亭之战中才产生的!当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时候,谁能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呢?而亮纳其言。

所以,我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语,根本就不是刘备说得!!!它更像是诸葛自己对马谡下的结论。

正是因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留着也没用,用以正军法再合适不过了,咎由自取。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谢谢邀请!

对于马谡之死,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着争议。首先是《三国演义》当中,被诸葛亮下令斩首。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却有三种不同的记载,一是马谡被下狱之后病故于牢中,二是被诸葛亮处斩,三是逃亡之后隐姓埋名。

虽然结局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要马谡死!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诸葛亮要杀马谡?”

一、北伐的失败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

这一点是普遍认可的诸葛亮杀马谡的核心理由。但是这里小编要特别强调一句,诸葛亮并非是在找什么“替罪羊”,马谡确实应该承担责任,因为其失守街亭是建立在“违背诸葛亮军令”的行为之上的!兵败虽然是过错,但并不致命,毕竟哪个将军没有打过败仗?但是,致命的却是违背军令导致的失败。

蜀汉国力远逊于曹魏,所以北伐大业更需要步调一致、上下一心,如果不杀马谡则今后大家都可以各行其是,如此一来本就弱小的蜀国北伐如何可能成功?

另外,诸葛亮自己同样也没有推卸责任。在处斩马谡之后,自己也上表刘禅连降三级,当然他承担的是用人失察的领导责任,而马谡则是承担兵败的直接责任。

二、维护诸葛亮自身核心地位的需要

这里就要说一下当时蜀汉政权的内部情况了。在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内部主要分为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系,和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系。在这两大派系之间,双方时常会因为利益纠纷而产生矛盾。

诸葛亮原本是荆州一系的代表,但是在成为丞相之后却又肩负着整合两大派系力量,合力北伐的重任。那么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在处理问题上就不能够单纯从荆州一系的角度来思考,必须要保持一个“一碗水端平”的姿态,方能够让双方心服!甚至是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可能还要更偏向益州一系,方才不至于被人诟病。

那么现在非常不巧的是,马谡就是荆州一系的将领,而且是还是诸葛亮的心腹嫡系。那么好,当过领导的同志们都应该知道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诸葛亮!诸葛亮不杀马谡则所有的内部矛盾都将在瞬间一起爆发,那个时候蜀汉的内部局势将全面失控,肩负北伐重任的诸葛亮是绝不会允许出现这个情况的,所以马谡必须死!

三、执行军法的需要

这里大家要记住一点,诸葛亮治理蜀汉没有是采取的法家的套路。所以规矩,一定是第一位的!而马谡在前往守街亭之前可是立下了军令状的!若是一个军队中的军令状的效力都能够无视,那么这个军队还有什么军纪可言?诸葛亮以法治蜀的方略也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这里我们特别要谈一谈诸葛亮自身的人格操守!他通过严明的法令来将危机中的蜀汉迅速整合在一起。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最为高尚无私的品格,为了严明法令,他挥泪斩了马谡,街亭之败自贬三级……等等,他用毫无瑕疵的人格让蜀人对他的“严法”心悦诚服。所以,为了法令的威严,马谡一定要死!

综上所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基于承担责任、执行军法、维护核心地位三个层面的需要,这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是牵动着蜀汉的根本,不可有丝毫的妥协和退让。相较起来,马谡自身的才华与上述三条相比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所以马穗虽然在蜀汉后期属于一流人才,但是终究还是被诸葛亮所斩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