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后,汉献帝什么心情和反应?

曹操把持控制汉献帝一辈子,死后汉献帝有什么反应和心情?请大家说一下。

导语:

曹操去世以后,汉献帝的心情可谓是此起彼伏,的确是经历了一波三折以后,才相对平静了下来。总体来看,应该是先高兴,后惊恐,再悲伤,最后是轻松。

汉献帝之所以有这么一个起伏的心理过程,其实主要是因为曹丕这个人的存在。作为曹操的接班人,曹丕必须要跟汉献帝之间做一个了结。

01曹操刚死的时候,汉献帝当然是高兴的。

从汉献帝登基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无奈的一生。作为大汉王朝最后一任君主,汉献帝知道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是什么。

他也曾想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董卓、李傕和郭祀等人是不会答应的。所以在这些人手里,汉献帝一直都是傀儡中的窝囊废。

好不容易遇到了曹操,曹操恭敬的样子,就像汉献帝的亲儿子一样。汉献帝非常高兴,认为在乱世之中,能够有这么一位英雄保国安民,帮助他稳定天下,这是多么大的幸事。

很可惜的是,伴随着军功越来越大,曹操的野心也逐渐增大,同时自然也就不再把汉献帝当成父亲一样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子来看待。

汉献帝的皇后、贵妃、国舅以及没有出生的孩子,都被曹操给杀了,可见曹操对汉献帝来说,跟董卓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曹操为了安抚汉献帝,还将自己的女儿们相继嫁给了汉献帝。从此汉献帝就彻底成了曹操儿孙辈的人物,再也没有了君主的权威。

曹操一直操控着汉献帝的一生,这是汉献帝最悲惨的事情。这个时候曹操去世了,汉献帝还正当壮年,他自然是非常高兴。

他天真地认为,曹操这位大权臣去世,自己就可以像汉宣帝刘询一样,夺取朝中政权,重新建立天子的威仪。可惜他空有这样的志向,却没有汉宣帝刘询的能力。

02曹丕接替了魏王的爵位,汉献帝陷入惊恐之中。

曹操去世以后,汉献帝高兴了一会儿,正打算着如何夺取大汉朝的权力。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汉献帝的耳朵里,原来曹丕接替了魏王的爵位。

曹操在生前加九锡做了魏王,拥有自己的诸侯国。这在大汉朝开国以来,除了刘邦、吕后分封的异姓王外的第一位异姓王。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三国志》

这么一来,魏王的爵位,当然是有资格传承下去的了,曹丕接替了魏王的爵位,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不过曹丕不仅接替了魏王的爵位,而且接替了丞相的职位。曹丕再次掌控了大汉朝的政权,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相比较曹操来说,曹丕这个人到底会如何对待汉献帝,汉献帝本人没有任何底气。他不了解曹丕,所以也不知道曹丕会如何对待他。

在这种惊恐之中,汉献帝不知道度过了多少难熬的夜晚。终于一个消息传来,曹丕的的确确掌控了朝政,跟昔日的曹操一模一样。

而且朝中的汉臣几乎已经剩不下几个了,全都是老曹家的人在朝中做官,汉献帝知道,自己想要夺权的希望,再次泡汤了。

03曹丕让汉献帝禅让帝位,汉献帝陷入无奈和悲伤之中。

汉献帝是汉朝最后一位皇帝,可是在此之前,他是不知道的。他还想着把皇位传承给下一代,即使是傀儡皇帝,至少衣食无忧。

可曹丕上台以后,大臣们对汉献帝再也没有那种恭敬的态度了。曹操时期汉献帝至少是帝国的象征,朝臣们是要给面子的。

可现在曹丕当政以后,汉献帝一点皇帝的面子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有人就点拨汉献帝了,希望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丕。

这个人当然就是曹丕派来的,而这个意思也是曹丕传达给汉献帝的。曹丕现在是魏王又是朝中丞相,手握重权,随时都可以送汉献帝去见曹操。

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后汉书》

如果汉献帝不答应的话,肯定只有死路一条。若是汉献帝答应的话,那他就是大汉王朝的亡国之君。这是极度耻辱的一个称号,但是他这一生难道还不够耻辱吗?

从来没有过一天掌握朝政,一直都在他人的手掌之中生存。苟且偷生之下,还美其名曰保存了汉室的江山。

汉献帝的确是耻辱地度过了一生,在这亡国的关头,他又怎么可能会为了大汉王朝而殉国呢?他没有那个骨气,有的话早在董卓乱政的时候,他就已经殉国了。

所以在无奈和悲伤之中,汉献帝接受了亡国的命运。他愿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从此再也没有大汉王朝。

04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从此汉献帝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曹丕这个人还是够意思的,毕竟汉献帝娶了曹操那么多女儿,算起来也是曹丕的妹夫了。这个时候曹丕在多次拒绝以后,终于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

从此汉朝就灭亡了,曹丕建立了大魏王朝,成为了开国之君魏文帝,他一边尊奉自己的父亲曹操为魏武帝,一边将自己的妹夫汉献帝封为山阳公。

山阳公拥有一万户的百姓,而且儿子们都被封为列侯。汉献帝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随意走动,真正做到了大权在握。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三国志》

汉献帝煎熬了这么多年,哪里有比这个时候更加高兴的呢?他现在终于获得了相对的自由,而且拥有了相对的权力。

至少在自己的封地上,他是一个真正的皇帝,谁也阻止不了他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呢?跟大汉王朝的皇帝相比,一个小小的山阳公却显得无比幸福。

因为山阳公是有实权的山阳公,而大汉皇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汉献帝为此多次感激曹丕的恩赐,之前生死未卜的情况终于得以证实,他再也不需要为自己的性命而担忧。

从这件事上来说,曹丕还是相当厚道的。自古亡国之君,还能像汉献帝这么安稳过下半辈子的,真的不多。

总结:汉献帝其实还是要感谢曹操的。

没有曹操把汉献帝捡回来,汉献帝可能早就被饿死了。毫不夸张的说,老刘家那帮诸侯们没有一个是管用的,就算是有点实力的刘表、刘璋之徒,他们也懒得去管汉献帝。

他们更加不敢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身边,因为他们是自己地盘上的主人,汉献帝这个皇帝来了,他们岂不是要让位给皇帝?

这种傻事他们才不会去干,曹操把汉献帝接回来,虽然有借助汉献帝招揽人才的噱头在里面,可的的确确是给了汉献帝安稳的生活。

人在乱世,多少百姓莫名其妙就丢了性命,汉献帝能够平安活下来,还能够享受锦衣玉食,他还奢求什么呢?

他需要感谢曹操,没有曹操就没有汉献帝的后半生。如果汉献帝没有活到曹丕登基,那他岂不就没办法成为山阳公了?

由此可见,人的幸运与不幸,其实是相对来看待的。汉献帝相对于历代汉朝的帝王,的确是不幸的,因为他是亡国之君,是傀儡皇帝。

可相对于天下流离失所的百姓们来说,他是无比幸运的。他的一生至少不用为下一顿饭发愁,不用为生计本命,最后再差也能落个山阳公做做。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

曹操死后,汉献帝什么心情和反应?

曹操死后,献帝的心情应该是忐忑不安。

《后汉书·汉献帝本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王曹操薨,子曹丕袭位。

这就是献帝本纪中唯一的记载,究竟献帝是一个啥心情不得而知。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之后,董卓迫于关东诸侯联盟的讨伐,挟持献帝西迁长安,经历了董卓被杀、王允被杀,李傕、郭祀等作乱,几经周折回到洛阳。幸好曹操奉迎到了许都,过了几十年安定的日子。

尽管老曹也总是给他小鞋穿,不太听招呼,但比起董卓、李傕之徒,还是好了不少。

正如曹操在《述志令》所说,没有曹操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献帝也明白,如果是落在了袁绍、袁术、吕布,甚至是刘备、孙权手里,估计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曹操没有把权力交还给献帝,令献帝不爽;可真把权力交给了他,曹操那帮子手下也未必听他的招呼,他未必能够掌控得了局面。刘备、孙权未必就偃旗息鼓,归顺朝廷。

如果献帝明白事理,对于他跟曹操的关系应该是满意的。

但曹操突然走了,这令献帝对于未来不确定的局势产生了担忧。不要说能否收回权力,就是生命能不能延续也是个大问题。

估计献帝不可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欢欣,更多的应该是焦虑。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好在这个时间没有等得很久远,也就有了结果。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一月,就在曹操病逝的当年,不管是献帝真心禅让,还是被曹丕逼宫,献帝退位,曹丕登基称帝。

曹丕奉献帝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祭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

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不管坑大坑小,总比悬在头上要好一些。

在豹眼看来,恢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献帝有这么一个结果,已经是非常人性。

如果献帝还有别的想法,自己找不痛快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改朝换代是历史的趋势,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够左右的,甚至曹丕也控制不了这个局势。

献帝应该满意,能够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对于他的祖宗们来说,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他的有些祖宗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好的底子,也怨不得他不争气了哈。

曹操死后,汉献帝什么心情和反应?

曹操被称为“盛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在青年时期还是比较忠于汉室的,其祖父是大宦官,因复立汉恒帝有功,而深得汉恒帝的宠信,父亲又是太尉,可以说曹操受长辈的影响,是一个热爱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热血青鸟。

无奈当时汉室衰败而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方诸侯为争地盘拼得你死我活,皇帝虽说被架空,但多少还是有些号召力的,因此,炙手可热的汉献帝就成了各方争夺的对象,谁拥有他谁就是正统,就能号令天下。

后来,汉献帝受制于董卓,袁术称帝,军阀们又心怀鬼胎,争权夺利,加上起义军的肆虐,天下大乱,由此,曹操在此时或许觉得汉室不可再兴,但作为一个乱世之枭雄,曹操有着平定乱世的宏大志向,最终从董卓手里迎回了献帝。

这些都是出于他的政治需要,绝非为了兴复汉室,从后期曹操杀伏皇后立其女曹节为后,迫使荀彧自尽(封魏王时荀彧阻挠过),曹操获封是他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信荀攸、董昭等人公开表示丞相曹操功勋卓著,爵位仅为武平县侯,有失天下人所望,“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功”。

在他们的策划下,汉献帝被迫遣御史大夫持节策命曹操为公爵,封国建号为“魏”,赐予象征权威的九锡之物,以冀州的河东、河西、魏郡、赵国、中山、常山、甘陵、平原等十郡作为魏公的封国疆土,于魏郡的邺城建都。

根据汉献帝的诏令,魏公国可以设置直属于封国的丞相及以下群卿百官,体制地位如同汉初各异姓诸侯王,曹操成为魏国公后,就开始设置封国百官,朝中不少作为曹操亲信的汉臣都被授予魏国官位,汉朝的朝臣也是他的臣子。

魏国公自然还不符合曹操的味口,朝臣们又胁迫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荀彧等人是坚决反对,他虽说忠于曹操但更忠于汉室,对于曹操的得寸进尺,他初心不改,因而引起了曹操的不满,逼迫荀彧自尽,汉献帝无奈,只能违背祖训,立曹操为异姓王。

如果此前曹操的野心还不容易看出的话,在获封魏王以后可以说其野心是昭然若揭,还有加九锡,礼节方面和汉献帝几乎是平起平坐,与天子之位仅有半步之遥。

随着权势的越来越大,后来的曹操几乎将汉献帝视为傀儡,但他却终其一生没有称帝,或许是对汉献帝、对汉室的愧疚。

曹操和汉献帝两者是一对活宝,汉献帝恨透了曹操,一心想除掉他,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拿他没办法,只能任其摆布,可曹操视汉献帝为神灵,有了这面大旗,天下事都不叫事了,三天两头的拿出来显摆显摆一下,你说汉献帝难受不难受。

好不容易熬死了曹操,可汉献帝的心情是五味杂陈,先是暗暗高兴经常的哼点小曲,随后感到担忧与恐惧,然后是深深的绝望,最后是听天由命的无奈与顺从。

当得知曹丕在没有他加封的情况下私自承袭了魏王的爵位后,汉献帝就感到些许的担忧与恐惧,曹丕对于权力、对于野心是有着极度的渴望的,仅仅一个魏王就能满足曹丕的味口吗?

不想还好,一想就觉得后背发凉,现在满朝文武都是曹家的臣子,他们只听曹丕的,曹丕若更进一步的话,把自己从皇位上一脚踹下来,那汉朝400年的基业就毁在他刘协的手上,因此他感到深深的绝望,他是既悲伤有害怕。

悲伤的是曹操死后,曹丕一定会篡权夺位的,从而汉室江山定会不保,害怕的是曹丕不仅会要大汉的江山,还会要了他的命,最后曹丕还真的一脚把汉献帝踹下去了,但曹丕并没有要他的命,好吃好喝的善待他,汉献帝也只好听天由命的无奈与顺从,在汉献帝去世后,曹丕还以天子之礼安葬了他,因此,汉献帝刘协也算得上是命最好的亡国之君了。

曹操死后,汉献帝什么心情和反应?

汉献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应该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知道是个啥滋味。估计汉献帝自己都说不清楚。

得知曹孟德死了的消息,汉献帝很有可能长舒了一口气,多年积压在心头的那口闷气随之而出。

在长舒了一口闷气之后,在皇后姐仨的哭泣中,汉献帝很有可能会回忆起曹操的那些好处来。

当初汉献帝能够成为皇帝,只不过是董卓为了确立自己的权威的棋子。身在远处的袁绍,不仅不认可他这个皇帝,反而策划拥立刘虞当皇帝。

回想起在董卓身边的日子,那可真是战战兢兢。好不容易熬到了董卓死掉,却又成了李榷对抗郭汜的筹码。

自从当上了这个皇帝,就没有获得过一天的安生日子。

打算另立刘虞的袁绍死了,自己做了皇帝的袁术也死了。在曹操的拥护之下,人们又重新认可了汉献帝这个皇帝。

自从有了曹操之后,汉献帝总算活出个人样来了。

虽然汉献帝曹操面前,就像一个懦弱的女婿站在强势的老丈人面前一样,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曹操却也使自己成为了大汉名副其实的皇帝。

当回想起曹操的各种好处之后,汉献帝会真心地感到难过。这种难过之中夹杂着惴惴不安。

直到群臣要求将帝位禅让给曹丕,汉献帝的这种惴惴不安才结束。

当汉献帝放下了祖宗的包袱,做起了山阳公之后,或许才是汉献帝最愉快的日子吧!在这段日子里,汉献帝会时不时地念起曹操这个老丈人!

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汉献帝,吃饭的时候应该感觉到香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曹操死后,汉献帝什么心情和反应?

谢谢邀请!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对于汉献帝来说,也不算什么好事。因为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几十年,这个老丈人却没有篡位,对他还是算不错的,不必担心人头落地,他还是当今皇上,坐的还是汉朝江山,现在这个老丈人死了,可以说,意味着大汉灭亡,这个皇位也没有了,自己就是亡国之君了,这个亡国之君的千古罪名永远也抹不去了,从古至今,哪个愿意做亡国之君呢?今后何去何从就很难说了,这颗人头长在头上不知可结实,天下失去了,人头是否也会掉下来,即使人头不会落地,作为曹丕的妹夫,也不可能做太上皇,昨天是君主,今天是臣民……这些恐怕都是汉献帝所想到的。就在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献帝,美其名曰叫禅让,实质上就是逼迫。所好,曹丕不想让自己的妹妹守寡,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奏事可以不称臣,就这样安度晚年吧!

曹操死后,汉献帝什么心情和反应?

曹操死后,汉献帝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可以说是既高兴又害怕,作为曾经强大无比的汉朝黄帝,在汉朝末期,既有面对汉家天下日趋衰落的无奈与悲哀,也有希望有大臣勇士敢于站出来支持复国的希翼!还有生怕意外丢失性命的担心与恐惧!

汉献帝刘协

曹操活着的时候,名义上汉献帝仍是皇帝,曹操仍是臣,天下仍是刘家的天下,虽然汉献帝曾做过努力,想通过董承与伏完,把曹操拿下,但是失败了,失败后,曹操杀了与事相关的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几位皇子,对汉献帝却毫发未损,而且还将三个女儿嫁于汉献帝,并立二女儿曹节为后,汉献帝知道他对曹操还有用,所以,应该性命无忧!

汉献帝皇后曹节

现在曹操死了,挟持他多年的曹操死了,其他大臣名义上仍是汉王朝的大臣,是不是听他汉献帝的话,从新开始,君臣共同努力,重创汉朝辉煌,所以,汉献帝是看到了一线希望,但此时已经与有董承伏完时不同了,曹家的翼羽已经丰满,从曹操到曹丕已经是无缝衔接,汉献帝根本没机会再翻身!

没有机会翻身,那就要考虑自身安全了,曹操活着,汉献帝知道不杀他,但曹操死了,所有权力人事移交曹丕,曹丕杀不杀他就不好说了,所以汉献帝此时就考虑自身安全的问题,好在皇后曹节还站在汉献帝一边,无疑是汉献帝的一把保护伞!

魏武帝曹操

当曹丕提出让汉献帝禅位曹丕时,汉献帝审时度势,知道面对汉家天下日衰,已经回天无术,禅位则可全身而退,于是,汉献帝放下一切,与皇后曹节去当他的山阳公去了,得以苟且延喘,可谓“开国皇帝风华茂,末代国君尽可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