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有哪些渊源?

现在公认,祁山就是如今的甘肃礼县境内。之所以祁山如此出名,主要就是因为三国时期,蜀汉的实际指挥官诸葛亮,曾经带着大军北伐于此,而且留下了六出祁山的典故。

01为什么诸葛亮执着于前往祁山呢?

诸葛亮北伐,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还有更多选择,未必就要从祁山这一带走。这个地区不仅山路颠簸,而且路途遥远,实在是不合适。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从这里进攻曹魏,具体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也是最直白的原因,那就是方便运输粮草。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作战的常识。诸葛亮当然也不会例外,他明白自己出兵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士兵们的吃喝问题。

所以诸葛亮选择从祁山出发,因为这里方便从水路运输粮草。诸葛亮所走的路大多都是山路,如果从山路运粮,一来运粮的时间成本提高不少,二来路上消耗的粮草也非常多,因为运送粮草的人也得吃饭。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

为了方便运送粮草,诸葛亮选择了一条水路,不仅可以加快运送速度,而且能够保证运送来的粮草达到应有的数量。

此外,祁山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偏远。正是因为它的偏远,所以才造成了曹魏那边也不够重视。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祁山本来是属于曹魏的地盘。不过人家觉得那边都是山区,荒无人烟,所以压根就没怎么接管,这就便宜了诸葛亮。

02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汉北伐战争中,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

从祁山打开缺口,这是诸葛亮的既定方针。他这辈子都没有忘记这一点,所以我们发现,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期间,都曾经前往祁山。

不过纵观蜀汉所有北伐战争,最有希望成功的,其实还是第一次北伐。因为这次北伐是曹魏压根就不太重视的。

诸葛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拿下了祁山地区,而且立刻嘱托马谡占领了街亭。从地形上来看,街亭就是通往关中的必要入口,只要街亭始终在诸葛亮的手里,那么蜀汉大军想什么时候北伐,那都可以。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三国志》

这就是为什么曹魏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原因,他们发现只要诸葛亮手握街亭,那么他们就没有任何希望反击,只能防守待援。

由此可见,街亭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可惜马谡并没有守住街亭,曹魏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后,立刻派人从马谡手里抢回了街亭。

这么一来,诸葛亮从祁山出兵的所有计划,全都泡汤了。十多万大军,因为没有通往关中的通道,从而只能待在原地白吃粮食。

对于蜀汉这个弱小的国家来说,浪费粮草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会斩杀了自己最看中的接班人马谡的原因。

03子午谷奇谋只是笑谈,出兵祁山才是正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便占领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和安定城,并且占据了制高点街亭。与此同时远在上三郡的孟达也打算投降诸葛亮,一时间天下人都认为诸葛亮要夺取天下了。

这也是蜀汉北伐之中最有气势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的马谡却丢了街亭,打乱了诸葛亮所有的计划,与此同时孟达也被司马懿奇袭,最终兵败被杀。

很多人认为祁山这条路没有那么重要,应该还有很多路可以走。比如说魏延曾经提出过,从子午谷这条小路出发,也能够进攻长安。

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三国志》

话虽如此,一方面子午谷这样的小路艰险难走,九死一生,没有什么把握。另一方面,就算魏延从子午谷杀出去了,夺取了长安,诸葛亮的大军如果无法从祁山绕道前来跟魏延汇合,那也是百搭。

其他路线其实也都是一样,小队人马进去九死一生,大队人马压根就进不去。这么一来只有从祁山出兵,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所以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中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并没有选择走祁山,这是为了迷惑对手。他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再次选择了从祁山出发。

虽然结局还是不如人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诸葛亮是非常看中祁山这条路线的,如果没有祁山,或许诸葛亮压根就不会举兵北伐。

假设:如果让诸葛亮占了街亭,那对曹魏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诸葛亮的速度很快,第一次北伐是在眼疾手快的情况下,拿下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不过这不代表诸葛亮有多厉害,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出兵快,曹魏没有多少防备。

但是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明白一个道理,谁占了街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所以两个人都抢夺街亭,事实上我们知道,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导致诸葛亮占领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也都相继丢失。

这是必然的,因为没有街亭这个隘口,就算是诸葛亮的人马占了这三座城池,也守不住多长时间,因为供给是完全不够的,占领街亭,也就是切断了这三座城池的供给。

  1. 如果诸葛亮一直手持街亭的话,那么这三座城池一定是十拿九稳,铁定属于蜀汉了。只要关中地区,拥有蜀汉的地盘,那么诸葛亮每次出兵都会有据点可以驻扎。

  2. 那么战场就会被诸葛亮往前推移,到时候曹魏只好不断往后退缩,但是这只是杯水车薪,因为诸葛亮的大军全面进入关中以后,在平原上的较量,曹魏在防守方面,丝毫没有优势。
  3. 一旦曹魏失去了优势,诸葛亮斗志昂扬的大军,便能够不断蚕食曹魏的地盘,从而逐渐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祁山之路如此重要,主要就在街亭之上。可以说因为诸葛亮的一念之仁,导致了他满盘皆输的局面,这也怨不得别人。

参考资料:

《三国志》

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有哪些渊源?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要弄清楚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具体情况,我们就先要知道诸葛亮要进攻长安只能走那些道路,这些道路有什么特点。

进攻长安的五个路线

通往长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条,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祁山大道的具体情况

祁山大道因为地势平坦,方便进军,因此是诸葛亮最爱走的一条道路,但实际上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与魏国的六次交战,五次是进攻,一次为防守,但也不是每一次诸葛亮进攻魏国都走了祁山大道,具体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走了祁山。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祁山堡是祁山大道通往陇右、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在这条路上的一个天然堡垒,易守难攻。

虽然说诸葛亮六次与魏国交战,五次是进攻性的北伐,不是每一次都走的祁山,但是为了方便,就有了六出祁山的说法。

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有哪些渊源?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部、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东至卤城,绵延约50华里。祁山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诸葛亮北伐魏国,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蜀汉政权占有汉中之地:从汉中北上可达关中,从汉中向西北方向前进,可达陇西,从陇西沿渭河东进,可达关中。诸葛亮北伐魏国,选择的路线就是从汉中西北上天水,再顺渭河入关中。只不过诸葛亮从来也没有打进过关中,就被魏军挡在了陇西河谷中。

从成都到汉中,要翻越大巴山;从汉中到长安,则要翻越秦岭。大巴山与秦岭这两道天险,让蜀军不得不绕道而行,毕竟从汉中到天水要翻的山比翻越秦岭要容易得多,且远离魏军的控制区。到了天水后,顺渭河而下就容易得多了,一旦攻破大散关(宝鸡),蜀军就可以驰骋在关中平原了,击败魏军的胜算就大得多。从汉中到天水,祁山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可以说祁山是蜀汉政权的最西北端了,天水郡则在蜀魏之间摇摆。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远打到大散关,兵卫陈仓,差一点就进行关中平原了。

祁山位于礼县县城东边的阊江之畔,海拔237米,是县城周边诸山的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山体势雄伟挺拔,在县城周围的群山之中,更显其高大之势,祁者,大也,故将此山命名为祁山。还有一种说法,祁山的本意是”飘舒若旗“,站在阊江路上远眺祁山,只见南面的主峰高耸,犹如旗首,山势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风中飘动的旌旗。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礼县距天水市有93.5公里,古代大军日行百里,两日就可以从祁山赶到天水市;然后沿渭水而东进,行340公里可到西安,沿河而行对于古代行军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礼县建有祁山堡,以纪念诸葛亮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江山的决心与毅力;祁山堡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游客慕名而来甚多。

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有哪些渊源?

你好,根据你的提问做出以下回答:

1.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2.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哪些渊源?

诸葛亮北伐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诸葛亮从祁山出兵,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重要战略方针。但是值得一说的是,诸葛亮南征后,即南中平定战后,蜀魏先后大规模作战七次。其中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实际上应该按照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诸葛亮是五次北伐。

在这五次北伐中,从祁山用兵的只有两次。

第一次北伐就是从祁山用兵,这是在诸葛亮恢复孙刘联盟后,公元228年发生的。这次战争构思非常巧妙,一方面事先扬言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于斜谷,吸引曹真重兵;另一方面自己则率大军攻祁山。开始很顺利,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还收服了姜维。但是张郃宝刀不老,大破马谡于街亭,演义中的失街亭、空城计皆出于此。

第四次北伐也是从祁山用兵,建兴九年,诸葛亮进攻祁山,司马懿拒守。他知道蜀兵长途而来,粮草不多,便死活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手段诱使司马懿进攻,但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实司马懿比他谨慎得多。诸葛亮退到哪里,他就跟着进到哪里安营扎寨,就是不主动进攻。后来刘禅听信谗言,召诸葛亮回成都,诸葛亮归途之时斩杀名将张郃,“木牛流马”的故事也是发生此时。

总的来说,祁山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诸葛亮2次从祁山用兵! (如有其他渊源欢迎大家来探讨)

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有哪些渊源?

都别抢,我来答。

这个在《三国演义》中鼎鼎有名的祁山位于甘肃省礼县境内,是一座绵延25公里左右的狭长山脉,如下图所示:

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从祁山出兵,就是打算先占据陇西地区,进而染指关中平原,只要他在陇西地区站稳了脚跟,那么可以说他就能够长驱直入关中平原。

祁山原本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脉,但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从建兴五年开始,诸葛亮上了一道鼎鼎有名的《出师表》,接着展开了六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所谓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分别是第一次和第五次,而其他几次都主要是靠近祁山地区。

在祁山有祁山堡和武侯祠两处景点,这个祁山堡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修建的城堡,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武侯祠,这个武侯祠和成都武侯祠不一样。

是依据当初诸葛亮在此驻军点将而修建的一座祠堂,在这个祠堂周边还存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等这些古战场遗址。

说起这个武侯祠还挺多,足足有8个之多,分别是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和海南武侯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都武侯祠,毕竟诸葛亮本人就葬在那里,而且这个祠堂又是和刘备一起接受供奉,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最重要的还是成都在当时毕竟是作为蜀国的国都。

那里保留了关于三国时代的遗址,所以这个成都武侯祠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每年要接纳上百万的游客前去参观。

相比之下,祁山的武侯祠就要显得冷清一些,主要还是甘肃当地人去参观,像举办描绘的时候当地人也会前去游玩。《三国演义》影视版播出后,祁山武侯祠也在全国火了一把,毕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古战场。

光凭这一点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游玩,不过诸葛亮虽然成全了祁山,但是祁山并没有成全诸葛亮,这个六次北伐曹魏的军事家除了第一次取得较大的成果外,其余几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所以当祁山地区感受一下诸葛亮的遗憾也是可以的,顺便自己也可以在胸中推演一番七出祁山的戏码。

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有哪些渊源?

诸葛亮一生伐魏,以汉中为根据地,意图进攻关中平原,故主要行走的是高中至关中的蜀道。历史上大致有祁山道(又称陇西道)、陈仓道(又称散关道、嘉陵道、故道)、褒斜道(特定时期简称栈道)、傥骆道、子午道等,那么祁山道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这么选择道路呢?

1.古时道路交通选择的原则。

古时生产力低下,对山区道路的选择原则基本是沿河行走,如遇大山需翻越,则先找一条河流,逆流而上,走到源头,翻越分水岭,再找一条河,顺流而下。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河谷天然是山区最低最平坦处,走路省劲;二是人畜长距离行走,水源是最重要的保证。

2.历史上蜀道位置对此原则的佐证。

历史上蜀道选择基本可佐证此说法。如褒斜道之褒水、斜谷;傥骆道之傥河、骆谷;嘉陵道(故道)之清姜河、嘉陵江。而诸葛亮选择的祁山道,应该也是基于该因素。这条路是从汉中出发,基本沿西汉水朔江而上,到源头齐寿山附近翻越分水岭(此处有几条分岔路,如木门道、铁堂峡道等),再进入黄河流域的渭河支流藉河,进而到达天水,然后顺渭河而下,至关中平原。

在此需要说明,西汉水原和汉江为同一水系,在汉初(公元前186年)武都大地震时,略阳附近的山体崩塌,壅塞河道,西汉水与汉江被隔断,不再向东流入汉中盆地,而是向南流入嘉陵江,至重庆入长江,史称嘉陵夺汉。但嘉陵夺汉并非一挥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先形成了堰塞湖天池大泽,再慢慢湖水向南涌出,不断冲刷河道,直至大泽消逝。诸葛亮时期,大泽应该部分还在,所以略阳以上,西汉水河谷无论行军还是漕运,潜力很大,这也是诸葛亮选择祁山道的原因,亮称之为坦途。这也是天水的地名由来:因汉水常与银河相对应,史称天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故源头称天水。

3.老旧铁路线路对古道的佐证。

巧合的是,建国初期修建的铁路线路,和古代驿道基本也重合。这是因为初期的铁路,蒸汽机车牵引力有限,要求坡度极缓,所以老铁路选线和古驿道重合的较多,翻越山区时也是先找一条河谷沿河而上,到分水岭时越岭选线(这是铁路修建的最具难度的设计工作),然后再顺流而下。如建国后首条入蜀铁路宝成线,即基本沿着嘉陵道选线:线路先沿着渭河支流清姜河朔流而上,翻越秦岭分水岭段则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三层铁路),越岭后又顺嘉陵江而下。而这条铁路建设之初,则是拟从天水翻越秦岭的。当时选择了秦岭山脉的最缓处,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这里基本也就是西汉水的源头,即祁山道,和诸葛亮的选择也是重合的。后因苏联专家建议,加之考虑到宝天段线路运力瓶颈限制,将铁路由祁山道移位为嘉陵道,天成路也就成了宝成线。

故祁山,就在甘肃礼县祁山堡,这里有个突兀的小山包,和对面的观阵堡扼守西汉水及其河谷,是西汉水流域的一道门户。为此,也把这条道路称为祁山道,类似于嘉陵道因为散关也称之为散关道。现今十天高速基本沿此路而建,诸葛先生用一生去行走的路,现在开车只需要三个半小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