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现在的江浙沪可以算得上是富足之地了吧?可是三国时期的江浙沪,那是荒无人烟的贫寒之地。要不是孙氏在金陵奠定基业,可能后世也不会把这片地方放在眼里。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战国时期的益州,和三国时期的益州,那完全就是两码事。两相差五六百年的时光,压根就不可以放在同等地位来看待。
战国时期,益州成了秦国的粮仓重地。秦国手握关中平原,又灭了义渠国,自然是所向披靡,顺道就把益州给收了。当时的益州平原,的确是沃野千里,盛产粮食。
秦国本身拥有关中平原最强大的军队,又得到了益州如此肥沃的土地,粮食也就不用发愁了,这才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当时的益州,缺少足够的战斗力,但是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真正的沃野千里。成都平原是非常适合种地的,这也就是秦国粮草十分充足的重要原因。
过去的秦国之所以弱小,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占据着苦寒之地的关中平原,这里不太适合耕种,所以秦国军队基本上处于饱一顿饿一顿的状态。
我们看秦国几代君主,基本上都是想着如何打出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吃的。可惜挡住秦国东出的是强大的赵国和魏国。
只要有这俩国家在,秦国想东出,压根就没戏。无奈之下,秦国才会想到往西南方向进攻。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不过秦国正是因为拥有坚不可摧的精神,才会夺取天下。
辛苦的努力,所换来的成果是相当丰厚的。就连秦国本身都没有想到,在一片大山中间,居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富庶之地。
所以战国时期的益州,基本上就是秦国的粮仓,他们不仅可以调动这里的男丁参军,也可以把这里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
三国时期,益州是蜀汉唯一的地盘。到了三国时期,情况出现了巨大的转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益州的情况做出过详细的解释。
他认为益州是刘备成就霸业的最好根据地,但是前提是坐拥益州和荆州两大地区。益州作为兵源地,而荆州作为粮仓。
可是后来的情况超出了诸葛亮的预料,刘备的小弟关羽把荆州给搞丢了,刘备自己也把命给搭进去了。
这个时候的蜀汉,其实就剩下了益州和汉中这两个地区。而汉中的老百姓都被曹操迁往内地了,这就造成了汉中其实是空地。
所以蜀汉实质上拥有的,只有益州这么一片土地。这片土地,不仅要成为蜀汉的兵源地,而且要成为蜀汉的粮仓。
这对益州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诸葛亮后期认为益州疲弊,其实是有他的道理的,这么个折腾法,再强大的益州,也顶不住。
所以说诸葛亮统治时期,已经意识到了益州即将会遇到的困难。他知道,凭借益州的力量,压根就不足以跟曹魏集团相抗衡。
那诸葛亮心里当然着急,他希望通过战争,为蜀汉争取更多的土地和百姓,否则等到他去世以后,再也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
秦国以益州为后备力量,而蜀汉却以益州为核心力量。秦国的主要军事力量,那都是他们关中的百姓。所谓秦国草木皆兵,其实讲得就是他们民风彪悍。之所以如此彪悍,那是因为他们被欺负怕了,不想再被欺负了。
而益州一直都是天府之国,百姓缺少战斗力。秦国也压根就没打算让益州的人成为他们的核心力量。
所以在秦国看来,益州不过就是帮他们输送粮草的一个后援地区,绝对不会起到最关键的坐拥。所以他们对益州的伤害也是非常小的。
可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就不同了,他们就只有这么一块地盘,所有军备力量都要从这块地盘上去选拔,所有的粮草也都需要从这里去讨要。
可以说,蜀汉所有的开销,全都要从益州百姓身上搜刮,这么来看,益州的百姓,实在是太辛苦了。
所谓益州疲弊,我认为是诸葛亮说得比较含蓄,应该说是益州百姓疲弊才对。蜀汉的确政治清明,对官员赏罚分明。可是老百姓的日子是非常不好过的,我们心里都清楚,只是诸葛亮不好意思开口而已。
总结:不同时期,益州百姓生活质量完全不同。战国时期,成都平原仗着有崇山峻岭的阻挡,所以外敌数百年都无法入侵。这就造成了益州地区的百姓富足地生活了数百年。
所以说这段时间,益州百姓的生活水平是相当高的。虽然也有剥削阶级的存在,可我们完全能够认为他们就是沃野千里,富足安康。
可到了三国时期,刘备从刘璋那儿夺取益州,打了三年时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打架,又损耗了益州大量的人力物力。
好不容易刘备去世了,准备休养生息的时候,结果诸葛亮又来了六次北伐战争。这一连续的战争,给益州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伤害。
压在他们头上的赋税,那是一天比一天多。打仗的胜败与否,都不影响百姓过不上好日子。所谓打仗,那就是烧钱而已。
所以说三国蜀汉时期的益州,那是相当疲弊的。当时益州的百姓,压根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这就是他们根战国益州的本质区别。
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蜀中的富庶其实是相对的。
之所以说蜀中富庶,是因为这里有成都平原,又有崇山峻岭天然屏障,如果发展农业,的确是一块最佳区域,但这种地势也决定了益州这块地方只能作为后方基地,而不能作为主战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国得蜀中后,郡守李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巴蜀成为了秦国天然的粮仓,而得益于先秦时期巴蜀和关中的水路畅通无阻,巴蜀的兵员粮食可以以最低成本运输至秦国作战的前线。比如司马错伐楚时,就是借助了巴蜀地处楚国上游的便利,粮草可以直接通过水路运输至秦军大营。
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灭楚时,之所以能够从容的统率60万大军在异国他乡与楚军对峙两年,除了秦国雄厚的陆路运输能力外,巴蜀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运至王翦大营,也是非常关键的。之所以一直在说水路,是因为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节省人力也是运输量最大的方式。
正因如此,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巴蜀始终是作为后方粮仓的,巴蜀百姓可以从容的生产,而不用担心战乱侵扰。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也正是看中了巴蜀的这一优势,所以才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但是这一构想的关键是荆州也在蜀汉手中,因为巴蜀虽然是粮仓,但道路艰险,特别是西汉初,关中一带发生地震,导致巴蜀和关中的直通水道断绝,想要运粮到关中或者陇西一带,必须走陆路。如曹刘汉中之战时,蜀汉就是靠丁男入伍、丁女运输这种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才打赢了汉中之战,但代价也是惨痛的,毕竟蜀汉几乎全民动员参与到了战争中,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
而如果荆州在蜀汉手中,北可北伐曹魏,东可顺流直下攻击东吴,可以说,依托蜀汉为基地,以荆州为主战场,可以大有作为。只不过随着关羽败亡,荆州战略要地丢失,蜀汉被迫把益州作为了主战场。这也是为何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要伐吴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的背景。入蜀前,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为何入蜀后,反倒被诸葛亮说成是“益州疲敝”了呢?疲敝这个词其实主要是指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百姓疲惫不堪。诸葛亮说这话时,正是北伐前夕。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连年征战,先后经历了汉中之战、与吴争夺荆州南部之战、伐吴之战、诸葛亮南征之战。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都对益州造成了极大的消耗,蜀中常年都处于全民皆兵的临战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蜀汉在只剩下益州一块地盘的情况下,每一次征战,都需要靠百姓肩挑人扛去运输粮草。据粗略统计,三国时期,千里运粮只有十分之一二能够运到前线,其他的都损耗在了路上。
我们假设益州一年可以产100万石粮食,如果靠水路,那么可以把至少50万运至前线,但如果靠陆路,那么可能只有10万能运到前线,其他的就白白损耗了。显然,这种损耗是非常惊人的,对蜀汉的经济也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蜀汉经历了几次大的战役失利后,丁壮人口损失严重,《三国志》曾记载荆州南部数郡出现了女子为户主的情况,荆州南部尚且如此,蜀中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刘备占据益州时,是公元215年,当时益州人口是百万,而到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蜀汉人口居然只有94万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蜀汉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减少。可见,诸葛亮当年提出“益州疲弊”时,正是出于蜀汉以一州之地去对抗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被对方逐步拖垮的忧虑。所以才急于北伐,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同样的话,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诸葛亮之所以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其实是想表达两个意思。
第一,益州长年战乱,确实疲弊不堪了。诸葛亮当年作《隆中对》的时候,益州是真正的沃野千里。农业、纺织、盐、铁,都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刘璋无作为,不爱打仗,在客观上正好起到了养民的效果。但是刘备入蜀后急功近利,就把益州搞的疲弊不堪了。首先是长年的战争:
212年—214年,刘备、刘璋混战三年,蜀中不敢说被打的稀烂,起码正常的农业生产是受到了影响的。217年—219年,刘备、曹操大战汉中,这是不计成本的战争,益州基本被掏空。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
221年—222年,刘备、孙权大战夷陵。益州虽然没受到战火侵袭,但是刘备惨败,人力财力损失巨大。
223年—225年,南中诸郡叛乱,诸葛亮南征孟获,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益州已然是疲敝不堪。
掐指头算算,从刘备入蜀到平定孟获,一共十三年,益州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面居然就没有过一个安定的专注发展内政的时期。不是打内战就是打外战。断断续续的打了十三年仗,益州就算再富裕,再沃野千里,那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除了战争之外,蜀汉的经济措施也不行。比如说征税,刘备将益州最大的工业、丝织业完全国有化,盐、铁也全部国有化。政府倒是有钱了,但这是与民争利,老百姓被整穷了。再比如刘备重铸小钱,这是典型的薅羊毛政策,老百姓怎能不疲弊?
事实上诸葛亮北伐前,益州只能说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与中原的差距被拉大了。
第二,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当时的时局!
诸葛亮作《出师表》时,天下已经确定了三足鼎立之势。蜀汉面临的最大问题倒不是实力最弱,而是蜀汉君臣一副安逸自满,对时局看不透、无所谓的态度。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蜀汉政权是一个外来政权,益州本地人是不想与曹魏开战的。因为不管战争的胜利与否,益州人都无法沾光,反倒还要承受巨大的战争开支。(参考四川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和四川现在的经济水平)
在这种安逸的大环境下,作为皇帝的刘禅也没有北伐中原的志愿了。试想,连皇帝都不想开战,蜀汉本地士绅豪强哪想打仗?
但是诸葛亮不一样,他的理想是恢复汉室的江山,扶持刘禅做天下的皇帝,而不仅仅是一个四川省省长。
这就好比我是一个煤老板,靠挖煤赚了很多的钱,在我们当地是首富。但是我的目标是全国首富,甚至是世界首富。为了实现这个首富目标,只靠挖煤肯定是不行的,我还要把钱投到其它行业,继续赚钱。只有把盘面做大了,才能当首富。简单点说,我并不否认挖煤能赚到钱,但是也要承认挖煤跟别的行业比,确实有很大差距。
总的来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是事实。但是也要承认益州与中原的差距,起码在当时来说,由于刘备入蜀、取汉中、东征夷陵等十年征战,益州的民力已经不太雄厚了;而且益州地处边陲,比不上中原那般富庶,就连人物俊杰也与中原有差距。这也都是事实,必须要承认。
因此诸葛亮说益州疲弊,这与益州本身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看说这话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说!如果统治者只想当一个益州的土皇帝,益州是好地方。但如果胸怀天下,益州是不够的。
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说益州疲惫是公元227年时出师表跟所说。益州这个地方是东汉最大的州,领县上百。
益州自秦国兼并开始经营,带去先进技术和兴修水利。凭借汉中成都两大平原,江河灌溉。成为天府之国能媲美关中粮仓。诸葛亮在隆中对讲: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庞统对刘备讲: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法正也对刘备讲: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公元227年诸葛亮讲益州疲惫,我认为原因有以下:
第一连年征战(主要讲刘备入蜀后的)
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刘备攻刘璋夺蜀地,征战三年。公元214年刘备围成都,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这也说明了蜀地的殷。但攻战三年使蜀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刘璋决定投降,并讲富: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公元215年张飞在巴西郡宕渠郡跟张郃交战两月,巴西郡让张郃迁走不少人口。刘备率军支援荆州。蜀地休养不到两年,又爆发汉中之战。
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刘备跟曹操争夺汉中,可以说是倾国之兵。刘备曾写信给诸葛亮让再发兵,诸葛亮犹豫不决。杨洪讲:汉中是蜀地咽喉,没有汉中就没有蜀地。现在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说明此时蜀汉的青壮年都上前线了,要女子来运输粮草。这时犍为郡发生暴动。据三国志: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
蜀汉百姓休养不到两年,刘备又倾国之军东征。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六月,刘备率八万军队东征。
从公元212年至公元222年,十一年间处于战争状态就八年。只有三年是休养的,可以说是蜀汉耗尽府库。
从公元212年—公元222年,十年间。只有公元216年、公元220、两年的完全没有战事。其间九年都是劳师动众的,所以蜀汉军民皆疲惫
第二:犒赏将士功臣
公元212年刘备率军攻刘璋,跟诸将约定: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造成的后果: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当时刘备还跟诸将商议把城中房子和城外的田赏给诸将,因赵云谏劝不要这样做,刘备才没有这样做。据三国志夺蜀后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四人的奖赏: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要知道公元263年阿斗向魏国投降,蜀汉府钱居连当初的四人赏钱都没有。其他将士数目详,但总数应该是非常大的。公元219年六月刘备打赢汉中之地,接着又称汉中王。必然是大嘉封赏,三国志虽然没有记录。但我推测数目是巨大的。所以蜀汉有钱粮的疲惫。
第三内忧外困
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 公元223年汉嘉郡太守黄元反,南中诸皆反。这是内忧。
蜀汉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跟庞统齐名的楚之良才廖立不满人事安排。诸葛亮以其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免官。荆州人来敏(派系是东州集团),因其乱群诸葛亮罢其职。诸葛亮讲:来敏乱群,甚于孔文举(孔融)。李严不断的要求再成立一个州他当刺史开府。
蜀汉是三国中国力最弱小的,这时又是蜀汉最为虚弱的时候。魏国随时会来征伐,东吴也可能趁机西进。公元227年魏明帝就曾下诏询问趁机攻蜀汉可不可行。东吴虽然重新联盟了,谁知道会不会像当年关羽北伐时在背后拥一刀。所以出师表中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四蜀汉根基动摇
蜀汉的根基是人才、人口、精锐军队。
人才:蜀汉顶级谋士法正刘巴先后去世。五虎大将已去其四,剩下赵云已年老。失荆州丢掉了荆楚多俊杰这个人才基地,也损失了不少人才(战死,投降东吴)刘备东征大败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才(战死,投降。据三国志参加东征有名字的人回到蜀地的不足三分之一)
人口:蜀汉所据荆州让东吴偷袭,失去了数十万人口。公元220年据汉中东部(上庸房陵西城)的孟达投魏,损失十万以上人口。
军队:失荆州至少损失五六万军队、失汉中东部在一万以上、东征大败损失七左右军队。(陆逊首斩数万,然后再斩万数、五溪蛮给斩了万人。黄权投降魏国所部在一万人以上。这样就有六万人。魏国人傅子记录: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应该包括零陵武陵郡响应刘备的地方豪强武装)
要知道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统计人口只有九十万,失荆州汉中东部人口相当于益州的一半。军队损失在十五万,这些都是随着刘备南征北战的精锐。不是一朝一夕能恢复的。诸葛亮在后师表讲:蜀汉人才都是集四方精锐,非一州所有。(虽然很多人讲是伪作,但道理是对的)一下子损失那么多人才,光凭一州是难恢复的。蜀汉人才有4类: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如关羽张飞赵云孙乾陈到等。这些人才死的死老的老2荆州的人才,如庞统刘巴黄忠魏延马良等。3北上南下避战乱,如吴壹吴班法正等。4益州本土人才,如马忠王平张翼等。123都不能再补充人才了,只剩益州一地难以补充。
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蜀地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水土丰饶,加之都江堰的存在,使得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汉高祖刘邦正是从蜀地发家。后来他与项羽争夺九州时,蜀地也为前线战场提供了充足的粮草物资。可是后来,诸葛亮在千古名篇《出师表》中却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蜀中的概念,它字面意思是指蜀地中部,也就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省中部地区,后来泛指蜀地。
蜀中这个词语,出自《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上面写:“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蜀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刘备用蜀地的物资犒赏三军,眉头都不皱一下,说明当时的蜀地还是相当富饶的。而从建安十九年(215)刘备入蜀到诸葛亮北伐的建兴六年(228),仅仅十三年,原本的天府之国就变成“疲弊”之地,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笔者的答案是征战。
这边刘备刚拿下益州,那边孙权便派来使臣,要求刘备信守承诺,归还之前占领的荆州,刘备则耍无赖,说要夺下凉州,再归还荆州。孙权大怒,“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你不给,我就自己来收回,刘备发兵增援荆州,从益州带走了五万兵马。
眼看战争就要爆发,结果线报传来,曹操击败张鲁取得汉中,刘备不愿陷入腹背受敌的状况,只得同孙权议和,先归还了江夏、长沙和桂阳,便匆匆带着五万兵马回到益州。
那之后开始的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建安二十年(216),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大小战争共历时四年,刘备虽然夺下汉中,却也元气大伤。此时他的势力范围仅为益州、汉中和荆西三郡,荆州兵马由关羽统领,基本没有参与汉中的战争。也就是说,刘备打的这场汉中争夺战,几乎全靠益州的人力和物力。
这还没完,刘备刚登基的章武元年(221),为报关羽之仇,刘备盛怒之下调兵遣将,《三国演义》中甚至夸张的说,达到了七十万之众,按照史书调查,也应该是八万至十数万,对于关羽被袭后仅剩益州一地的刘备,这是个绝对不小的数字。后来的故事则广为人知,蜀汉几乎全军覆没,直接在益州青壮年人口登记册上,减去了一个庞大的数字。
昭烈帝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即位。然而还没过多久,就爆发了南蛮动乱,为解决后顾之忧,诸葛亮赶紧又整顿兵马南征。
南中之地炎热潮湿,蛇虫鼠蚁不计其数,加上动物尸体腐烂形成的瘴气弥漫,南下的远征军水土不服,害病者众多。诸葛亮艰难之下才得以平息南蛮,班师回朝。
蜀汉草创,虽然原本物产富饶,但架不住连续不断的战争,于是在诸葛亮挥师北伐的时候,已然“疲弊”,到第二次北伐更是已经“民穷兵疲”,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悲戚地写道:“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光是中高级将领和精锐部队,就损失如此惨重,何况普通的士兵,只在诸葛亮北伐的第一次,就损失了如此人力物力,加上连年的大小征战,就算蜀中号称是天府之国,也架不住这样整啊。
由此可见战争对于人口和物资的巨大消耗,士兵的牺牲也导致了蜀汉后方的生产力不足,没有青壮年男子耕作,物资粮草得不到补充,只能是越用越少。后来又过了好多年,逐渐平息了战火,补充了男丁的蜀中才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没有战争,就算偏远落后的村庄,也是宁静祥和;战争来临,不管再繁华的城镇,也会只剩断壁残垣。
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三个方面阐述:其一.蜀中富庶,这是实情。成都平原史称天府之国,几面环山,沃野千里,河流丰沛,人口密集,物资丰富。秦国就是穿越秦岭长驱直入,夺取了蜀中,抄了楚国后路,将其作为后方基地,才为秦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使其得以对楚国持续进攻施压,进而最后灭了最后的楚国,统一了天下;其二.蜀中虽是天府之国,水沛粮丰,但其四面环山,位置偏居西南,但与中原更为广阔丰富的地域相比,还是显得“小巧”了些。作为偏安一隅的小政权、小皇帝尚且可以,但要作为统治华夏大地的首府所在地,还是处于劣势。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其纵论“三分天下”之计,亦是先行南下,占据荆州益州,实现三分天下局面,然后再东扩北进,进而夺取天下的啊!其三.诸葛亮说“益州疲弊”,说的是经历多年征战,“竭泽而渔”,征丁征粮,天府之国已经疲惫不堪,人力物资都到了几乎穷尽的境地。再加蜀中地理位置偏于一隅,向北隔有大江峻岭,不利于正面向北进攻。因此,诸葛亮不得不率领蜀军,六次绕道祁山,屯兵军垦,伺机偷袭强魏,进而夺取天下啊!可惜的是,此时蜀国已无优势,兵竭粮乏,再也支撑不了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了。蜀国的灭亡已成历史必然!这就是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最后未能完成天下一统目标的根本原因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