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司马懿对战的不是诸葛亮,是庞统,结果会怎么样?

庞统者,凤雏也。之所以觉得他死的可惜,是因为他死的太早了,并没有实现他的伟大抱负。那么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呢?我认为就是刘备。

01庞统上中下三策,只有上策是他最满意的。

当刘璋断了刘备粮草的时候,留给刘备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了。谁也想不到刘璋这会儿聪明了起来,居然懂得如何钳制刘备的人马。

那么这个时候庞统给刘备出了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是让刘备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突袭成都,这是最容易成功的办法。中策是杀掉杨怀、高沛等刘璋比较信任的名将,随后再进攻成都。下策则是退回到白帝城,以后再想办法慢慢打益州。

看似是一道选择题,其实谁都知道,上策是庞统最中意,也是庞统唯一愿意去实行的。以刘备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不明白上策的重要性。

上策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成分,一举拿下成都。只要刘璋和成都被刘备控制,那么刘璋那些手下必然是一盘散沙,实在是太好对付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三国志》

可是刘备却选择了中策,中策虽然比较稳,可是有一个问题。一旦刘备杀了杨怀和高沛,那么刘备的意图就被刘璋给发现了。

所以这样的话刘备只能正面跟刘璋对决,这对人生地不熟的刘备来说,其实是一件充满劣势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刘备要选择这么一条路呢?

答案只有一个,刘备对自己的人脉关系,充满了自信。他来到益州以后,首先做的不是攻打张鲁,而是不断地呼朋唤友,结交了很多益州土豪,这帮人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刘备。

而刘备直接狙击成都的话,一旦失败,谁也没有胆子再帮助刘备。刘备的设想是,慢慢攻占益州地盘,随后将成都变成一座孤城。他的想法没有错,只是没想到刘璋的手下会有如此顽强的抵抗。

02庞统成了刘备自负的牺牲品,这是没的说的。

刘备的自负完全有自己的理由,可是跟庞统的战略思想却有些不同。可以说庞统首先提出上策,那是因为这是他的真正想法。其次提出中策,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会是刘备的想法。

最后提出下策,则是庞统的负气之言,呆子都知道,好不容易进入的益州,怎么可能说撤退就撤退呢!

庞统帮刘备说出了他的真正想法,并且排在了第二,其实也就是告诉刘备,你的想法只能算是中策,必须要听我的上策才行。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三国志》

可惜刘备一意孤行,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这种错误已经不是第一次犯了,早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就劝说刘备趁着刘表体弱,夺取荆州。

可是刘备妇人之仁,觉得不应该夺取同宗兄弟的地盘。结果曹操来了,整个荆州立刻被曹操全部收编。

既然你不要,那只能全都让给别人了。刘备倒不是不要,也不是真正的妇人之仁。他是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自己在荆州的人缘不错,没有必要做这种不义之事,以此来损害自己的形象。

他的算盘是,等到曹操打来以后,他们可以从曹操手里夺走荆州,这么一来那刘备可就不是抢得刘表的了。

如今面对刘璋也是一样,刘濞自认为自己在益州的人缘不错。这个时候突袭成都不要说没什么把握,就算是打下来了,那也有损他的仁义。

他希望逼得刘璋做出对他不义的事情来,比如杀个军师玩玩。这么一来他可就有理由名正言顺地对付刘璋了。

03庞统重要吗?跟益州比起来,似乎也一般。

庞统的确是个人才,也的确是刘备最重要的谋士。可是他有没有可替代性呢?当然是有的,法正、李严、诸葛亮都是可以替代庞统的。

而益州呢?益州只有这么一块地方,易守难攻,天府之国。如果拿庞统来换取益州,到底划不划算呢?这笔账刘备压根就不用算,果断可以换。

所以说在刘备心目中,拿庞统的死作为一个夺取益州的借口,那是再划算不过的了。后来刘备对死后的庞统各种恩赏,其实也是相同的效应。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三国志》

庞统的恩赏越高,那就说明刘备夺取益州就越合法越有理由。所以后来刘备封庞统为关内侯,他去世的地方设为落凤坡,大哭多日为他送葬。

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要告诉世人,是刘璋这臭小子不守规矩,不仁不义。我刘备,什么都没有对不起他。

庞统的智谋的确出众,可是这也逃不出刘备的思路,其实我觉得三国蜀汉第一谋士,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庞统,而是刘备本人。

刘备比他们任何人都更加清楚战争,因为他是从一个小兵逐渐成长起来的。诸葛出山的时候,刘备已经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二十年的时间,两者的实战经验,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诸葛亮和庞统是名牌大学的医学博士,那么刘备则是在手术室操刀多年的主任医师。庞统的理论知识再强悍,也必须要经过刘备的审核才行。

这次拿庞统当替罪羊,其实刘备并没有预先计划。只要刘璋对刘备的军队发起了进攻,那刘备就有理由对付他。而庞统的意外身亡,不过是让这件事更加合理合法罢了。

总结:诸葛亮换成庞统的话,同样顶不住司马懿的消耗。

诸葛亮虽然一直倡导进攻,可是他始终是一个保守派的人。在诸葛亮进攻的时候,司马懿选择防守,不管诸葛亮怎么打,司马懿就是不出战,以此消耗蜀汉的军力。

由此可见,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水平,其实分不出高下来,因为两人的交锋,跟没有交锋没什么区别。

因为司马懿太了解蜀汉了,他知道只要自己一直坚守不出,那么蜀汉压根就熬不住。蜀汉那点粮草,能支撑几天呢?

他们的运输补给线那么长,压根就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所以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拖。

所以说就算是把诸葛亮换成了庞统,那庞统也只能不断找司马懿对决。人家司马懿压根就不吃这一套,继续坚守不出,早晚还是会把庞统给拖垮。

我认为庞统还是挡不住司马懿的消耗,这不是两个人水平的悬殊问题,而是两个国家实力悬殊的问题。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如果和司马懿对战的不是诸葛亮,是庞统,结果会怎么样?

诸葛亮屡屡北伐不能成功,庞统死得太早,这两方面合在一起,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如果庞统不是死得太早,他的成就比诸葛亮大。其实,远非如此。庞统不会比诸葛亮高明多少,如果他跟司马懿对战,不会有更大的成果,一样毫无作为。

第一,魏蜀的势力已经决定了魏蜀的命运,蜀汉玩不过曹魏,这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会说,诸葛亮曾经说过,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的确如此,但曹操能以弱胜强战胜袁绍,并不能就说,诸葛亮、庞统以弱就能战胜司马懿。这就好比是,曹操能以弱胜强战胜袁绍,但袁绍能以弱胜强战胜曹操吗?

诸葛亮没能最终战胜司马懿,就说明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没有以弱胜强的能力。

第二,这就是说,诸葛亮、庞统遇到的对手不同,诸葛亮可以擒纵孟获,但对于司马懿却不行。不要说几次,就是抓住他一次也很难。抛开魏蜀实力差距不说,就单独主帅的能力而言,他们并不比司马懿高明很多。

两军对阵,不是看谁比谁玩得更出彩,而是看最后的结果。

司马懿与诸葛亮面对面的交锋,只有一次,是以司马懿的惨败而结束,而且大将张郃就在这次战役中阵亡。

但仔细分析这次战役,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并不仅仅是司马懿的责任。

231年春天,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当时,曹魏大将曹真病重,曹叡改派司马懿为统帅,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马懿临阵受命,在短期内并没有完全掌控军队,像张郃、郭淮等人,都是多次与蜀汉交手的老油条,心里并不服气司马懿。

张郃就屡屡提出与司马懿不同的军事战术,但都不被司马懿采纳,不可能心里没有情绪,那可是首战就在街亭击败马谡,成功击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牛人。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军时,司马懿命令张郃率军追击,但也遭到张郃抵制。在司马懿一再催促下才出兵,但被诸葛亮伏兵射杀。

作为久经战阵的大将被伏兵击杀,这也算司马懿的责任吗?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司马懿刚刚成为主帅,但并没有立威。张郃等将领根本不服从调遣。这次惨败,司马懿不能推卸责任,但最大的问题是部属执行力不足。

豹眼认为,司马懿的战略没有问题,但将帅之间缺乏信任和默契,这是导致司马懿与诸葛亮面对面对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曹魏将领都以为司马懿怯弱,不敢应战,其实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拿司马懿也没有啥好办法,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毫无作为,就充分证明了司马懿的智慧和战略定力。

如果换做了庞统,他不会比诸葛亮高明多少。

庞统也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一个小小的雒城就让他栽了。这不能仅仅以他性格过于偏激、轻率来为其解脱。一个首要谋士以这种方式死去,本身就说明了智慧不足。

一个战将需要勇猛,但一个谋士也如此的勇猛,那就是愚蠢。

如果庞统遇到了司马懿,绝对没有好果子吃。其结局不会比诸葛亮更好,起码诸葛亮没有败给司马懿。

刘备采纳庞统取成都的中策之后,斩杀杨怀、高沛,吞并了他的部队。此时,刘备的势力已经能够与刘璋抗衡。就是如此,庞统还落得了一个如此的结果。

由此可知,如果让庞统带领蜀汉军队,与司马懿率领的远远强大的曹魏对阵,是没有胜算的。

因此,在豹眼看来,诸葛亮没有更大的作为,庞统一样如此,甚至不如诸葛亮。

如果和司马懿对战的不是诸葛亮,是庞统,结果会怎么样?

看了许多人的回答,我感觉都没说对多少。

庞统之所以死的早,在于他跟错了人,不过以庞统的性格,无论跟谁都早死。

庞统胆识谋略过人,杀伐决断快人一筹,基本诸葛亮能看出的战术战略,庞统都可以看出,在执行力上比诸葛亮果断多了。只因找了个哭哭啼啼婆婆妈妈顾着顾那像个女人的刘备。

如果当时刘备能有曹操的速断速决,听了庞统的话,也许刘备造就一统三国了,也不会搞得拖到最后全托死。

刘备天下基本靠诸葛亮出谋划策维持出来的,如没诸葛亮,刘备早被灭了。而庞统是助推器,能帮刘备诸葛亮进程加快、步伐加快,可刘备没用好这些人。基本都是刘备熬死拖死的。所以刘备没能迅速成长一统天下。

至于庞统和司马懿对决的话,战术战略上司马懿不如庞统,弄不好还被庞统玩熄火。因为诸葛亮与庞统不同,诸葛亮谨慎不敢走险,而庞统在战略战术上比诸葛亮大胆速决。

司马懿只善于隐忍城府,所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是隐忍城府深藏不露的人

如果和司马懿对战的不是诸葛亮,是庞统,结果会怎么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后世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哀思,当然也是对其忠义形象的称赞。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一代名臣去世。其对手就是魏国大将司马懿,司马懿深有谋略,为蜀汉大敌。诸葛亮因为没有击败司马懿,战胜魏国而遗憾终生。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如果蜀国后期,由凤雏先生庞统率军北伐,对战司马懿,结果会怎么样呢?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死前刘备托孤诸葛亮,命后主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知遇之恩,为蜀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发展西川经济,安定后方,颇得蜀人之心。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中原。诸葛亮北伐可谓千里迢迢,与魏国展开数次激战。开始时大败曹魏诸将,击败驸马夏侯懋,曹真等人,收降姜维。策反蜀国叛将孟达,一时间把魏国弄得十分紧张。但魏明帝曹睿确实不是昏庸之辈,启用司马懿,命其率军抵御蜀军。自此诸葛亮开始与宿敌司马懿的拉锯战。虽然数次都是因后方供给不足,诸葛亮不得已退军,但司马懿也不是等闲之辈。最终将诸葛亮耗死,取得最后的胜利。

虽然诸葛亮没有击败魏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并不代表庞统没有能力与魏军一战。庞统道号凤雏,也十分有谋略,庞统的功绩如下:

第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孙权,刘备。大都督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公对峙。周瑜计谋高超,用反间计,利用蒋干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等人;黄盖献苦肉计,赢得曹操的信任;阚泽下诈降书,把曹操弄得晕头转向,十分信服。

可是在此时,仍然有个重要任务,需要去完成,就是献连环计,将曹军战船间连接起来,这样火攻才能实现。此时庞统受命,在蒋干的带领下来到曹军。曹操一听是凤雏先生,大喜,率众人迎接庞统。庞统大摇大摆地进入曹营,为曹操献上了绝命的连环计,让曹操把船固定在一起,称以便北军练习水军。自此,周瑜终于在赤壁大破曹操,保卫了江东的安全,也为刘备的发展提供机会。

第二,就是进军西川时,庞统为刘备谋士入川,为刘备献计。在刘璋还没相见之时,庞统就献计在刘璋相见之时,出其不意杀死刘璋,一鼓作气拿下成都。而刘备没有采纳,庞统叹息。在进军葭萌关后,庞统又献计三策:上策直取成都,中策杀杨怀,高沛二人,占据涪水关再进军成都,下策退回荆州,缓图西川。

刘备采取了中策,夺了涪水关,向成都进军。刘璋大惊,命大将张任率军抵御刘备,并在落凤坡射杀骑刘备白马的庞统。庞统殒命。庞统虽然很早就战死沙场,但其确实计谋百出,能用险计。可惜刘备没有采纳庞统的计谋,因仁义误事。如果换做是曹操,估计早就听庞统的计谋,瞬间拿下成都了。

在蜀国北伐时,蜀国国力相差魏国很多,诸葛亮做事谨慎,一板一眼,不如庞统那样善于偷袭,走险招。所以如果是庞统率军北伐,必定会让魏军大吃一惊,让北伐取得更好的效果。

而作为曹魏所倚重的名臣司马懿,也不是吃干饭的。司马懿为魏国名仕,在曹操,曹丕时代就展露头角,并且目光深远,深得魏主赏识。

首先,在曹操攻打汉中张鲁的时候,曹操大胜,占据汉中全境。司马懿与刘晔就向曹操进言:“应一鼓作气再攻占西川,汉中乃西川门户,此时的刘备立足未稳,应该趁机攻之。”而曹操此时志得意满,说得陇怎能再望蜀,于是没有采纳。只留夏侯渊,张郃等人留守汉中。事后夏侯渊被杀,汉中形势危急。曹操十分后悔没有听取司马懿等众谋士之言。

其次,公元219年关羽进军襄樊,围困樊城,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杀死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大惊,甚至都有迁都,躲避关羽锋芒的想法。而司马懿进言:“关羽得志,东吴肯定不高兴,关羽占据荆州,孙权虎视眈眈,如果此时联合江东,一起攻打关羽,必定取胜。”果不其然,关羽在魏吴两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曹军也保住了樊城。

然后,司马懿在曹叡时期,与大将军曹真一起对抗蜀国诸葛亮,战功赫赫,其才不下孔明。诸葛亮虽然计谋深远,但司马懿做事果断,千里迢迢杀死叛将孟达,又命大将张郃击败马谡,攻占街亭,大败蜀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虽然在与诸葛亮对战中,经常示弱避战不出,甚至穿诸葛亮送的女人衣服,都乐呵呵收下了。

但这不是真怯战,而是敢战。诸葛亮无计可施,最终病逝五丈原。如果换做是诸葛亮在魏国,估计也会这样做,“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由此可见,司马懿确实堪称诸葛亮敌手,能屈能伸,所以诸葛亮不能击败司马懿也在情理之中。

综上如果庞统率军攻打曹魏,必定会与司马懿大战一场,庞统计谋深远,也可战胜司马懿。但如果司马懿坚守不出,只断蜀军粮道,庞统也难以取胜。所以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因国力差距太大,又无法强攻,所以战胜司马懿难矣!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演义》,庞统与司马懿您认为谁更厉害呢,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和司马懿对战的不是诸葛亮,是庞统,结果会怎么样?

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诸葛亮被世人称为“卧龙”,庞统被世人 称为“凤雏”,在《三国演义》中,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说法,意思就是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人,只要得到其中一个人的辅佐就能夺取天下,这其实是对诸葛亮和庞统能力的高度评价。在历史上,刘备得到了这两个人的辅佐,不过最终也没能夺得天下。

公元219年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刘备刚刚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其实力也达到了巅峰状态,拥有益州、汉中和一半的荆州,兵力大约在15-17万人左右。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关羽出兵北伐,在樊城与曹军大战的时候,东吴偷袭了荆州,之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为东吴俘获,不屈而死。刘备痛失关羽、荆州以及荆州军团。在失去了关羽之后,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便在公元221年发动了夷陵之战,得到了结果却是惨败。报仇不成的 刘备郁郁寡欢,最终病逝于白帝城。

诸葛亮接手的,就是失去了荆州,夷陵惨败后的蜀汉政权,实力较219年刘备集团鼎盛时期已经相去甚远。刘备刚死,蜀汉内部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以南中地区的孟获为首,同时北边的曹魏和东边的孙吴,都是蜀汉严重的外部威胁。

▲孟获之乱

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诸葛亮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他先是派邓芝等人为使出使东吴,重新缔结了孙刘同盟,随后出兵南中,很快就平定了南中的叛乱。

在稳定了内部局势之后,为了实现刘备“克服中原”遗志,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到234年先后五次发动了针对曹魏的北伐,但都没能成功。

其实我认为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失败,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诸葛亮实际上不是一个高超的军事统帅,从军事作战角度来说,他只擅长打正规战,但在整个北伐时期,基本就没有打大规模正规战的机会。

因为从蜀汉进攻曹魏的关中地区,只能从汉中发起进攻,而汉中进攻长安的道路,通常都较为难走,或者绕道偏远,魏军只要坚守要道,诸葛亮即便率军进攻,只要时间稍微延长一些,蜀汉军队就会因后勤补给跟不上而撤退。

从汉中出发,进攻魏国的道路一共有五条,自东向西分别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谷道。其中祁山道和陈仓道地势平坦,适合大部队进军,也是诸葛亮的最爱。缺点在于,从祁山道进攻长安路途最远,而陈仓道上容易被魏军堵住,如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就被魏军堵在了陈仓,相持20多日无法攻取陈仓,最终不得不退兵。其他的三条道路地势崎岖,不适合大部队行军,其中最东边的子午谷道是最险峻的道路,也是最冷门的一条道路。

其实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是第一次北伐,当时蜀军先是以赵云、邓芝为偏师佯装主力进攻陈仓道,结果魏军上当,以大将军曹真前去陈仓道抵抗蜀军。之后诸葛亮带主力兵马走了祁山大道,直扑陇右(天水)地区。结果陇右地区毫无防备,一时间陇右地区的城池纷纷被蜀军拿下,只剩下了一座陇西城还在苦苦支撑,蜀军大将魏延和吴懿在陇西围攻陇西城,他们切断了陇西与外界的联系,落城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如果诸葛亮当时拿下了陇右,那么他便可以随时对长安发动进攻,因为陇右到长安都是平坦的大道。同时陇右产粮,能够解决诸葛亮大军的后勤补给问题。面对陇右危机的局势,魏国皇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从荆州调来了张郃带领的精锐骑兵5万余人,命他驰援陇右。

从长安到陇右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陈仓渭水道,一条是陇山道,此时诸葛亮正在陈仓渭水道与郭淮对峙,所以张郃如果想迅速驰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而街亭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扼守住了街亭就能截断魏军的驰援,所以街亭之战就成为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关键之战。

我们也都知道,街亭之战最终诸葛亮是派了马谡出战,结果是惨败告终,街亭失守后,张郃便可以直接进入陇右地区,魏延和吴懿不得不撤围而走,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也不得不全军撤退,放弃了之前攻占的陇右地区,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之后的北伐都没有第一次北伐时期那样获得巨大的优势和主动权,要么被魏军阻挡在了道路上,多日屡攻不下,最终因粮草问题而撤走,要么就是后勤没跟上,不得不撤退。最后一次也是拼了老命,好不容易打过了秦岭进入了关中平原地区,司马懿却死也不出战,最终耗死了诸葛亮。

其实就诸葛亮多次北伐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善于打正规战,但是不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也就是说,实际上我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将才类型的统帅。那么庞统呢?其实庞统也不是将才类型的人员,相对于诸葛亮,庞统更擅长出谋划策,而非统兵作战,其实庞统很大程度上与诸葛亮是一个类型的。

其实诸葛亮多次与曹魏作战,我们没有看到过大规模歼灭对手有生力量的记载,很多时候都是在与对方消耗。当时来说,蜀国实力相较于魏国弱了很多,蜀国人口不足100万人,魏国有500万人的人口,消耗下去蜀国肯定是吃不消的。如果是将才类型的统帅,那么在与魏国作战的过程中,就能创造出许多歼灭对手有生力量的情况。

其实打仗最重要的并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是否能够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真正地不断地削弱对手的实力。

从这点来说,北伐统帅换了庞统,或许做的还不如诸葛亮,只有换了韩信这样的将才型统帅,才可能改变局面。那么韩信擅长什么呢?其实韩信最擅长的就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了。

从作战上来说,韩信不但善于出谋划策,在具体的交战当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创甚至歼灭了对手的主力部队,如背水一战,一下子就消灭了赵国20多万的主力,一举拿下了赵国。又如潍水之战,一战消灭楚军20万人,斩杀项羽第一大将龙且,彻底改变了楚汉战争的格局。我们可以发现,韩信这样的将才,在每次大规模作战中总能消灭对手相当数量的有生力量,这才是他取胜的关键,对手被彻底打弱了,最终的获胜就有了保障。

如果换了韩信,或许一次北伐不成功,但是一次北伐中,他可以消灭曹魏几万人马的有生力量,那么下次北伐,成功率就会更高。如果每一次北伐就能消灭曹魏相当的有生力量,那么次数多了,实际上就会出现蜀国越打越强,魏国越打越弱的局面,而不是如诸葛亮一样,打的次数越多,自己越弱,对手反而越强。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换了庞统没用,除非是韩信这样的。

如果和司马懿对战的不是诸葛亮,是庞统,结果会怎么样?

关于庞统能否取代诸葛亮而与司马懿北伐决战的纸上推演结果,庞统有可能取得一、二次北伐的局部胜利,战绩比诸葛亮强,如果用蓝球比赛术语总结的话,庞统只是在决胜局被淘汰。

理由如下:

1.庞统有江湖杀手的性质。

2.庞统的"落凤坡"遭遇是遇到张仼(益州土著军官,熟悉地形地貌),二人刚在"涪城会"结下樑子,下面祥说。

(取成都)

为什么说庞统有杀手性质。

刘璋宴请刘备在今天的绵阳市富乐山大吃大喝几天,在一天宴席上,庞统认为格杀刘璋的机会来了,对魏𨒂使个眼色,魏延一挺宽叶长刀直向刘璋而去,刘璋手下张仼迎面就是一刀,双方不欢而散,张仼临走前狠狠盯了庞统一眼,就是要把人的相貌记清楚,肯定还以颜色。

涪城会的举动刘备不知情,而庞统胆敢在刘璋地盘动手杀刘璋,暴露庞统的江湖谋士本色。

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往往会有意外的绝杀手段,而诸葛亮小心谨慎有余,不敢险中求胜。

如果庞统作为北伐统帅,肯定要同意兵分两路,直捣关中,东取洛阳,至少不会五战全负,无缘洛阳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