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朱元璋为什么喜欢朱标?谁不喜欢自己儿子呢?更何况这个儿子,还是跟自己最爱的女人生下的长子。
01朱标的母亲是马皇后,他本人又是所有孩子里的老大。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可以说没有马皇后,压根就不可能有朱元璋。因为马皇后是起义军领袖郭子兴的养女,而朱元璋当时只是起义军里的一个小喽啰。
能够攀附上马皇后,是这朱元璋一辈子最大的福气。有了马皇后的帮助,朱元璋逐渐走上了起义军的高层,这才有机会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从而争霸天下。
而且这一路走来,马皇后对朱元璋算是不离不弃,据说当年朱元璋下了大牢,为了给朱元璋送个烧饼,马皇后愣是把自己的胸口给烫伤了,可见夫妻两人之间的感情是何等深厚。
马皇后并不像隋文帝的独孤皇后那么霸道,她不管朱元璋纳妾的事情。因为马皇后知道,朱元璋就算纳再多的妾,心里第一位的还是她。如果她阻止朱元璋纳妾,反倒是成了坏人,到时候反而成不了最重要的那个人。
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明史,卷一百一十五》聪明的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始终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且把其他女人能够甩很远很远。有了这一层关系,马皇后跟朱元璋的感情那就是没的说的了。
朱标作为马皇后的长子,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其地位和身份自然是与众不同的。他是朱元璋所有儿子里面,年龄最大的一个,又是皇后所生,自然是更加受到重视。
朱标也是一直跟随在朱元璋身边的孩子,经历了很多战争时期的事情,是朱元璋着重培养的对象。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把他打造成一代明君,继承他的家业。
02朱标贤能有名,而且能够震慑臣子。朱标是非常贤能的一位皇子,他身上有朱元璋所不具备的仁慈和通达。所谓以德服人,朱元璋没有做到,但是朱标却做到了。
这是朱元璋欣喜若狂的地方。打天下需要朱元璋这种雷厉风行的人去做,而治理天下,却需要朱标这种细水长流的人去做才行。
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明史,卷一百一十五》朱元璋这岁数越大,越觉得朱标是一代明君最合适的人选。所以朱元璋常常将国家交给朱标来管理,自己则出去散散心。这么一来既锻炼了朱标的能力,又能够让自己轻松一点。
结果朱标不负众望,完美地完成了朱元璋的所有任务。朱元璋心里就更加高兴了,有这样的儿子接替自己,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此外朱标贤名在外,朝中的臣子全都比较服气。臣子们服气朱元璋,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比较凶狠,臣子们服气朱标,却是因为朱标以德服人。
朱标做事情绝对不会跟你动粗,该冷静的时候,他是相当冷静。不过该动手的时候他也绝对不含糊。在对待臣子方面,朱标要比朱元璋仁慈太多了,所以朱标获得了朝中绝大多数臣子们的赞扬和褒奖。
朱元璋自己都没想到,原来朱标这么有能力。所以他更加信任朱标,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教育朱标身上,至于其他孩子,反正也不用继承皇位,随便教育一下就好了。
03所有兄弟都服气朱标,朱标能够很好地处理兄弟关系。李世民为了登基杀掉自己的两位兄弟,赵光义为了登基,疑似谋害了赵匡胤。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的情况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朱元璋生了二十几个儿子,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未来会为了皇位而手足相残。幸运的是,朱标在众兄弟当中的为王晓相当高。
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以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谕之曰: “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立子标为世子。---《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这就可以保证一点,只要朱标活着,那么其他兄弟就不可能去觊觎皇位。朱元璋对此表示非常满意,因为他认为这样一来,他的儿子们绝对不会像历史上其他皇帝的儿子们那样斗争了。
此外,朱元璋对此也做了很多努力。他为了能够让这些儿子们打消做皇帝的想法,对朱标倾注了所有的希望和爱。
这样一来谁都会明白一点,只要朱标还活着,这帮兄弟就别想继承皇位。朱标活着,能够镇得住所有兄弟,这是朱标受到宠爱的重要原因。
朱标本人也非常爱护弟弟,朱元璋要责罚弟弟的时候,朱标常常站出来为弟弟们说情,所以朱标在弟弟们心目中,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大哥。
既能够得到父亲的宠爱,又能够震慑住众多弟弟,朱标当然就是朱元璋心目中最完美的继承人了。
04朱标得到了朱元璋长期多方面的培养,倾注心血太多。都说朱标的命比较好,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其实朱标的童年生活还是比较辛苦的。我们可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培养朱标的。
公元1355年,朱标出生。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才不过28岁,称吴王后的朱元璋立刻将朱标立为世子,开始以继承人的标准来培养朱标。
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明史,卷一百一十五》朱元璋本人没有读什么书,但是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就为朱标请来了著名的儒学大师宋濂,朱元璋希望朱标能够成为饱学之士。
不过朱元璋可不希望朱标仅仅成为一名秀才,他还要朱标学会领兵打仗的技巧,所以在作战的时候,常常将朱标带在身边。
这么一来朱标小时候的压力我们就能够看得到了。当时朱元璋其实压根就没有把握一统天下,所以朱标跟着朱元璋的军队,也算是四处漂泊。
朱元璋后来的孩子们都没有经历这一段,所以朱标对此记忆犹新。年幼的朱标,承受了很多这个年纪不应该承受的痛苦,所以朱标也比任何一个孩子更加成熟。
朱元璋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没有错的,毕竟他对自己的未来都生死未卜,继承人必须要尽快坚强起来。
不过这种经历也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使得朱标这个人思虑比较多,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知道朱标后来是忧郁成疾而死,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忧郁了呢?我认为这跟他过早懂事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
孩子懂事早对大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可是对孩子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我认为反而适得其反。如果你的家里没有皇位需要让孩子继承的话,那就别让孩子这么辛苦了,毕竟开开心心无忧无虑地过童年,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所倾注的精力实在是太深厚了。到了后期,朱元璋几乎到了孤注一掷的地步,他觉得除了朱标以外,谁也不配称为接班人。所以后来朱标死了以后,他宁可选择朱允炆,也不选择其他孩子。
总结:朱元璋为什么宁可选朱允炆,也不让其他儿子继承皇位呢?朱允炆是朱标的长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所以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别开生面地选择了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皇太孙。
这是对朱标故去的一种怀念,也是对这么多年来倾注心血的一种弥补。他认为朱标是自己一手栽培出来的,那么朱标教育下的儿子一定也错不了。
至于他的其他孩子,朱元璋并没有做出过多考虑。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不管选择这些儿子里的哪一个,都有可能引起其他儿子争权夺利。
因为这些儿子当中,有能力的排名不靠前,排名靠前的,没什么能力。朱元璋一直倡导长幼有序的观念,难道他要把皇位传给没什么出息的老二老三吗?
当然不行,朱元璋希望大明朝长治久安下去,那就不能这么不负责任。所以他思考了很长时间,可能头发都给熬白了,目的就是为了化解儿子们的争斗,又能够选出一位贤德明君。
思考再三,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从排序上来看,朱允炆继位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地方。毕竟朱允炆是朱标的长子,如果朱标活着继位了,也会选择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选择孙子继位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其他儿子都别想了。朱元璋希望所有儿子都能够获得荣华富贵,不希望他们打打杀杀,这才是朱元璋真正的目的。
以朱允炆的观点来看,朱元璋是一个自私的人,他希望所有儿子都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为此甚至可以不惜牺牲大明江山的完整性。
朱元璋允许各地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收税募兵,俨然让各路诸侯王成为了地方上的土皇帝,这件事对大明王朝是有非常可怕的影响的。
可以说如果不是后来朱棣调整了诸侯王们的权限问题,不用两三代下去,大明朝就会陷入一片混战之中,极有可能出现西汉的七国之乱或者西晋的八王之乱。
所以说朱元璋不是不爱其他儿子,他只是更改朱标。他对其他儿子也个个都爱,可是世上哪有双全法呢?哪里能够不负如来不负卿呢?保住儿子们的荣华富贵,那势必就会伤害到孙子的权威。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一十五》
《明史,卷一,本纪第一》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在所有的儿子里,朱元璋无疑是最喜欢朱标的。公元1355年,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率军在集庆打仗呢,听到长子朱标出世的消息,老朱兴奋地在当地的山上刻石“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字虽不多,却可以想见朱元璋当时的喜悦。
公元1392年5月,朱标病逝,朱元璋痛哭不已,让儿子祔葬孝陵东,给这个儿子谥号“懿文”。咱们都知道,谥号这东西,现代人不觉得有什么用,可是古人就认这个。朱标得此美好谥号,可见在朱元璋心里,他的地位无人能及。后来他把朱允炆扶上台,有极大可能是因为对朱标的喜欢,转移到了这个孙子身上,毕竟朱元璋二十多个儿子,随便提一个出来,完全可以当皇帝,但是他一直坚持让朱允炆上。(剧照图)
朱元璋对朱标不遗余力的培养,朱标太子地位的稳固等等,咱们不多说了,咱们就试着猜测一番,朱元璋为什么那么喜欢朱标?
个人觉得,与朱元璋的身世性格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本人兄弟虽然多,可是因为过于贫穷,朱元璋的父母兄长过早地去世,他被迫长年流浪,形同孤儿,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于血缘亲情的珍视,远超常人。所以,哪怕就是兄长朱兴隆的儿孙再胡闹,他也是仁至义尽,实在无奈之后才处理。朱标是他的嫡长子,出生时朱元璋已经27岁了,在那会儿,可不年轻了,有些人都当爷爷了,因此,他当时的喜悦可想而知。而且咱们古人很重视嫡长子,因为有了嫡长子,就意味着他后继有人,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朱标的出生,使得朱元璋对朱家祖先有了交代,所以这个儿子,他相当喜欢,重视。
其次呢,明朝的建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大明创建之初,朱元璋除了那些老伙计,能带上阵的,能帮上忙的,只有这个稍微大一点的长子,都说上阵父子兵,十几年下来,朱元璋和朱标父子相依为命,这份感情,是任何其他儿子所不能代替的。大明天下稳定下来,当初的性命相托,会随着时间沉淀,在老父亲的心里,会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珍贵。这一点,想必朱标的其他兄弟也多少知道一些,所以,朱标在,他们谁都不敢乱动。
当然了,感情再深,也得朱标够优秀,否则也是瞎。朱标虽然不像朱元璋,但是特别像马皇后,他生性聪明,忠厚稳重,对师长也特别尊敬,对兄弟们,也都相当看重,大有长兄的风范,处理政务,也十分老道,很有章法,这样的儿子,为什么不喜欢?
抛砖引玉了,叶之秋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哈。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
朱元璋对家庭很是看重,他虽然不放心手下的大臣,但对他的儿子们却很放心。朱标身为长子,自然被寄予厚望。
在朱标刚刚出生时,朱元璋正攻打南京,长子的出生,给予了朱元璋和他的军队很大的精神支持。毕竟古人很重视子嗣问题,朱元璋有了儿子,就意味着他的事业有人继承。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将朱标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在他称吴王时,就将朱标立为世子。后来他还派朱标前去祭祖,并教导他要当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
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时也立朱标为太子。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让李善长、常遇春等开国功臣当朱标的老师,朱元璋这样做,也是为了培养朱标和朝中大臣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王朝中,皇帝和他的太子虽然是父子,但这种父子之情却极为淡薄,甚至还可能出现为了权力相互猜忌,最后兵戈相见的情形。
朱元璋和朱标不一样,他非常喜欢朱标,而且他从不担心朱标会夺取他的权力。相反,他还十分鼓励朱标能够扛起国家的重担。
如果朱标在处理朝政方面表现的非常出色,朱元璋肯定会非常高兴,毕竟他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培养朱标,让他继承这个国家,延续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虽然是一位君主,但他在朱标面前,也只是一位父亲。他喜欢朱标,从不猜疑朱标,也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朱标是儿子,而不是臣子。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朱元璋喜欢朱标,其实挺正常的。历代天子都需要一个接班人,而朱标恰恰就是朱元璋所培养出来的最适合的接班人,因此朱元璋喜欢朱标也很正常,下面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
一、朱标是嫡长子我们都知道,按照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来说,立太子应该是“立嫡不立长”。嫡子也就是正妻即皇后生的孩子,长子也就是第一个孩子。根据正史记载,马皇后其实是没有生育孩子的。因此朱元璋的所有孩子都不是嫡子,因此只得立长子了,因此朱标就脱颖而出。
后面朱标、朱棣等人均被马皇后所收养,他们的母亲也就变成了马皇后,他们本人的身份也都成为了嫡子,在这种情况下,朱标就得以以一个嫡长子的身份来继承皇位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朱标作为嫡长子受到朱元璋的喜爱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二、朱标是个品行端庄的守成之主朱元璋开创了大明,奠定了基业,并且还设定好了各种条条框框各种规定。朱元璋想的是自己一个人做好之后一百年的事情,所以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能按照他的思想去行动的人而不是一个太有主见太有思想的继承人。我们看朱元璋给朱标诏书上的一段话:
“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也就是说朱元璋希望朱标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守成之主,更好地守卫大明江山的基业。
我们再看这一段记载,一样是朱元璋写给朱标的一段话:
“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也就是说,朱元璋将自己看做了是创业之君,他认为自己已经披荆斩棘,建立起了大明的不世基业,因此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守成之君,而他对朱标所进行的训练就是想要把朱标训练成一个守成之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朱元璋都对朱标进行过什么训练呢?
首先是让朱标游历民间,感受民间疾苦。朱元璋让朱标深入民间,感受老百姓的疾苦,了解朱元璋起兵时的艰难险阻,培养朱标吃苦耐劳的性格。
然后是学术上的培养。朱元璋特地找了一支强大的班底,帮助朱标学习文韬武略。其中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一世人杰。由此我们可见朱元璋对于朱标的重视。
然后是对于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朱元璋让朱标监国并且给他辅助以强大的班底,想要借此来培养朱标处理政务的能力。
因此通过以上多种训练,朱标本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文质彬彬且儒雅随和的皇太子,似乎不像他父亲一样的武夫气息,朱元璋想要把朱标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
三、朱标是长子,能够镇得住兄弟大臣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观点就是朱标之死是朱元璋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朱标之死,朱元璋开始了新一轮的清理手下大臣的行动(蓝玉案),因为在朱元璋看来以太孙朱允炆的实力难以降服这群骄兵悍将,只能尽早清除。但是如果朱标还活着的话,我想蓝玉案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朱标有实力有声望去控制蓝玉等一批人。
我们可见,当朱元璋一死,朱允炆继位后,朱棣就掀起来靖难之役。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朱允炆没有那个能力和魄力去跟自己的叔叔对决,倘若是朱标还在的话,我想朱棣不敢去发动这一场叛乱。其中原因是多样的,既有朱标是大哥带来的压迫感,也有朱标的个人能力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朱标有威望以及足够仁义,可见记载:
“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也就是说,朱元璋当时分封的这些朱姓藩王,多是依靠朱标的庇护才得以继续为藩王。因此朱标对于他们有大恩,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势必都会来帮助朱标。但是朱标一死,这些藩王很难把这份情谊转移到皇太孙身上,因此就有问题了。
因此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朱标能够压制得住国内的种种情况。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朱元璋喜欢太子朱标这是事实。但也有分歧,并非疼爱的无可复加,这也是事实。
朱元璋喜欢朱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标是嫡长子,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27周岁。在古代,这个年龄才得儿子算是晚的了,颇有点老来得子的味道。所以,朱标得到朱元璋喜欢好理解。
另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皇位要交给嫡长子,并将这个规矩列为祖制,后世儿孙都必须要遵守。既然朱标将来要继承皇位,那朱元璋必须认认真真,手把手教朱标今后如何当皇帝,这样就要经常在一起,日久生情。
其实,如果从父子的性格来说,两者相差甚远。朱元璋刚毅决然、干脆利索、眼里容不得沙子,朱标性格温和、多层次考虑问题、宽容大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对朱标还是有些不满的,可能老四朱棣更合朱元璋的胃口。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朱标是嫡长子,朱元璋27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朱标。
朱标1355年出生,1364年被朱元璋立为世子,明确为朱元璋的继承人。
1368年,朱元璋登基为帝,马上就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
从以上行动判断,朱元璋的确对朱标很喜欢。
但是,朱标后来一直都深受父皇朱元璋看重吗?不尽然。
朱元璋主张严刑峻法,主张乱世用重典,为此杀了无数人。太子朱标比较仁厚,对这种行为看不惯,遭到朱元璋不满,朱元璋告诉他,我把刺给你清理干净了,你将来就方便了,我是为你好。但是,朱标内心里不认同朱元璋的做法。据说,有一次父子因为政见不同,发生争执,朱标差一点被朱元璋用板凳砸死。
作为嫡长子,朱元璋对朱标的爱是深入骨髓的;作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对朱标并不是很满意。但是,朱元璋已经明确了大明朝的皇位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死后皇位就是朱标的,这是根本,这个根本不能动摇。
朱元璋苦口婆心教育朱标,恨不得把朱标变成自己的样子,只是事与愿违,朱标一直没有改变自己宅心仁厚的性格特征。朱元璋教育朱标,要勤、明、仁、断。不勤,啥事也干不成,不明会出乱子,不仁会失去人心,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只可惜,朱标命不长,37岁那年就去世了,朱元璋老泪纵横,伤心欲绝,但是皇位并没有交给其他儿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去世6年后,朱元璋驾崩,皇位毫无悬念地交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不管怎么说,从头到尾,林林总总,都是朱元璋对朱标的深爱,哪怕是恨铁不成钢,那也是因爱而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