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死后,杨廷和为何会选择嘉靖皇帝来继位呢?
正德皇帝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荒唐皇帝朱厚照,据说他是玩水的时候掉河里,喝多了河水把自己搞死的,享年31岁。
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也是大明王朝第11位皇帝,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不过他继位却是一场意外,因为他是从诸侯王世子的位置上直接升任皇帝的。
01朱厚熜能做皇帝,多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朱厚照是个荒唐皇帝,一天到晚就想着到处玩,为此民间形象十分多,常常化身朱寿在民间游荡。结果一路玩到31岁,都没有给自己留下个一二半女。
这导致了他病重以后,压根就没有儿子继承大明皇位。他玩嗨皮了自己走了,把大明王朝这么大一个摊子不知道交给谁才好。
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杨廷和出面,认为应该要在诸侯王中选择一位继承人。而这位诸侯王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讳厚熜,宪宗孙也。父兴献王祐杬,国安陆,正德十四年薨。帝年十有三,以世子理国事。---《明史》- 首先,诸侯王必须要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直系后裔,因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一个活着的儿子,那就是朱厚照。当年朱佑樘选择让朱厚照继任皇位,其实也是不得已。
- 其次,人选应该按照兄终弟及的办法来考量,至少是从厚字辈的人当中去筛选,因为当时朱厚照的侄子辈里都是一帮在襁褓里的小屁孩儿,压根不具备君临天下的能力。
- 再则,这个人必须要脑筋正常,四肢正常,最好能够聪明一点。至少不能找一个弱智或者残废来做大明王朝的皇帝。
有这么三条硬性要求以后,其实人选就已经少了很多,基本都是从厚字辈里去筛选。而杨廷和一眼就看中了朱厚熜,这是为什么呢?
02朱厚熜的出身地位,使得他成为继承人的不二人选。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虽然跟朱佑樘不是一母同胞,但是至少他的母亲邵宸妃是深受朱见深所喜爱的。
这个时候朱祐杬已经过世,而朱厚熜尚且还是以世子的身份,打理着王府的事情。作为兴献王的独子,朱厚熜自然是有王位绝对的继承权。
丙寅,武宗崩,无嗣,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明史》可是谁也没想到,朱厚熜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在朱佑樘被发现之前,其实朱见深是没有一个儿子的。因为万贵妃的阻挠,使得后宫但凡怀孕的女子都被害流产了。所以就连朱佑樘都是偷偷出生,被太后放在后宫收养的。
直到六岁朱佑樘才进入朱见深的视野当中,从此万贵妃彻底失望了,不再阻挠其他妃子生孩子。结果朱见深一口气生了十个儿子。
邵宸妃就是这十个儿子当中三个的亲生母亲,这三个儿子分别是:兴献王朱祐杬、岐惠王朱祐棆以及雍靖王朱祐枟,由此可见,他们的母亲是多么受到宠爱。
朱厚熜正是这三个人当中的老大兴献王的独子,而兴献王是仅次于朱佑樘的皇子,所以朱厚熜在厚字辈里,当然是仅次于朱厚照的长皇子了。
03这么来看的话,朱厚熜的确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首先朱厚熜的出身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亲孙子。他爹是明孝宗朱佑樘所有弟弟里面岁数最大的一个,所以在厚字辈里,算得上是排行最大的了。论排行朱厚熜当仁不让。
这也是杨廷和之所以坚持让朱厚熜出任皇帝的主要原因,其次朱厚熜的岁数也刚刚好,已经有15岁。这个年纪既能够好好培养,又能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可是让杨廷和想不到的是,朱厚熜实在是太有自主能力了。自打皇位传给他的消息到了朱厚熜这里以后,他居然开始谋划一场正名之变。
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明实录》- 朱厚熜对于入宫的规矩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必须要以兴献王儿子的名义继承大统,而不是以明孝宗朱佑樘儿子的名义登上皇位。
- 因为当时杨廷和等人,是希望朱厚熜继承朱厚照的帝位,当然要先把朱厚熜过继给朱佑樘,这件事才能顺理成章。
- 可是朱厚熜很有性格,他不仅不过继给朱佑樘,反而把自己老爸兴献王朱祐杬给扶上了皇位,等于就是把明孝宗这一支绝嗣了。
没有儿子是小事,因为古人可以过继,性质是一样的。可是绝嗣却是一件大事了,而且还是大明皇帝绝嗣,这不是闹得玩的。
为此两帮人争执不下,最终杨廷和等人选择认输,嘉庆皇帝朱厚熜15岁就赢得了人生的第一仗,此后更是把朝臣们玩得团团转,堪称明朝最聪明的帝王。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
正德皇帝死后,杨廷和为何会选择嘉靖皇帝来继位呢?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正德皇帝暴亡后,没有子嗣,皇位空悬,请“嘉靖皇帝”来京继位,是最能为人接受而不会产生非议的选项。
为什么呢?
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与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枝属最近”。
您瞧他俩儿的名字,同为“厚”字辈,五行同样属“火”(按:“照”字下的四点水,其实就是火,照字的另一个写法是“炤”),他们是堂兄弟。
具体关系我画个图,示如下:
朱厚熜的爸爸兴王(谥为“献”)与武宗老爸孝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宪宗的十四个儿子中,孝宗与兴王序齿最近,一个是老三,一个是老四。
孝宗的母亲纪氏身份低微,也不得宪宗之爱,他之所以能继位,根本原因在于:他是老大!孝宗前面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其中一个为万贵妃所生),但都夭折了,孝宗就成了老大,老大就要做BOSS。
孝宗被立为太子时,他们的弟弟们都还没出生,下料此后宪宗生子就像开闸放水,一下生了十个!其中邵宸妃一人就生了三位:兴王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这哥仨才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
从邵宸妃生子之多来看,她是得到宪宗宠爱的妃子。
后宫的势力是靠皇帝宠幸加分的,孝宗的母亲本来就不遭宪宗待见(孝宗生下六年,宪宗竟不知道!),她在儿子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去世了,使得孝宗地位孤弱。宪宗后来多次动念,想换掉这位太子,他心目中的候选人,据说就是邵宸妃所生的兴王朱祐杬。但拿掉太子,在明代人心里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举朝一致反对,使得宪宗敢想而没有做成。
(兴献王朱祐杬)
内外大臣为什么要力保孝宗的太子之位呢?
他们并不认识太子,也不了解其为人,群臣维护他的理由,只有一条:他是年纪最长的皇子,伦序不可变。
后来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想换掉太子朱常洛,替上最疼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群臣极力反对,道理也一样,并非朱常洛比朱常洵优秀多少,而是朱常洛出生要早,伦序优先。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明代皇位继承的根本原则。
当武宗遽然崩逝后,他没有嫡子,也没有庶子,那就只能从朱家近亲属中选择继承人了。朱家近属不少,但有一个问题:是从武宗兄弟辈,还是侄儿辈去选?
此时杨廷和根据祖制“兄终弟及”的原则,要求从武宗堂兄弟辈去选。
不管是兄弟,还是子侄,首先是要血统近,疏远的枝属是不行的,像宁王朱宸濠(他祖上宁王朱权与明成祖朱棣是兄弟),在血缘上离皇室都八竿子以外了,居然也想继承大位,那是痴心妄想,绝不可能得到认同。
论枝属,谁最近呢?自然是孝宗最大的弟弟兴王,兴王已死,那就是他儿子朱厚熜了(此时朱厚熜还未继承王位,以世子的身份管理王府)。
显然,选朱厚熜,并非他最适合做皇帝,也不是他年纪合适,而是他在血缘上与武宗这一系最近。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御容)
杨廷和所引“兄终弟及”理论是没问题的,可问题是,假如此时兴王没死,那该怎么办?
请武宗尊属辈(叔父)的兴王来继位,肯定不行,如果将他唯一的儿子朱厚熜请来继位,那兴王这一系就要绝嗣!也不合道理。
如果跳过朱厚熜,从孝宗另外几位弟弟或者其儿子中去择一位,伦序就乱了,背离了“最近”的原则。
可见朱厚熜条件“刚刚好”的重要性。
但杨廷和定策从武宗兄弟辈去选一位皇位继承人,却也埋下了危机:新皇帝是武宗的兄弟,行辈相同,他到底是继武宗之嗣,还是继大明之统?
(杨廷和朝服像)
杨廷和认为,统嗣不分,新皇帝来继统,也是继嗣,继承孝宗、武宗这一系的皇嗣——不能让孝宗、武宗绝嗣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对承嗣看得很大。
可偏偏新皇帝朱厚熜个性很强,不愿苟同,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来继统的,他是武宗的堂弟,不是儿子或侄儿,他自己有亲爹,干嘛要认别人的爹做爹!
君臣意见不合,就闹出了嘉靖初年著名的“大礼”之争。杨廷和被自己亲自挑选的皇位继承人赶下了台。
武宗去世时,没有子嗣,在本朝没有先例,就是前代也极少出现这种情况。而朱厚熜的条件可谓“刚刚好”,杨廷和就把他请来继承大位,对此众人无争议(虽然有人指责他“专权擅断”)。可是,如果朱厚熜的情况不是那么“刚刚好”,那就要费一番周折和讨论了,很有可能就要从武宗的侄子辈去选一位继承人了。其优先原则,当然还是血统要近,到底是谁会成为那个幸运儿,只消顺着皇族的支系图去撸,是很好判断的。
如果来京的不是朱厚熜,而是武宗的某位侄子,明代历史的走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皇帝不称朕答题)
正德皇帝死后,杨廷和为何会选择嘉靖皇帝来继位呢?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朝史上比较优秀的皇帝,不过他这一生最为后人称道得倒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一生娶了张皇后一个妻子,一生一世一双人这种爱情佳话,在古代帝王家里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朱佑樘做到了。不过这种爱情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朱佑樘一辈子只留下了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
朱厚照作为皇位唯一接班人,被众星捧月的长大,养成了特立独行的个性,虽然天资聪颖,能够杀伐决断,但也玩物丧志,建豹房、喜女色、贪图享乐,不满足于京城里玩乐,还经常出访民间玩乐、祸害百姓,终于在一次出巡归途中不慎落水,自此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了。最令人无语的是,执政十六年,终日与女子厮混的朱厚照竟然没有留下子嗣。
明武宗无子,临终前也没有留下传位遗诏,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做出决断,选出继承人,谁来做这个选择呢?答案是杨廷和。
这个重任为什么会落在了杨廷和的身上呢?换句话说,杨廷和凭什么替皇室选择继承人呢?简单来说,明朝废除丞相,建立内阁,从仁宣时期开始,内阁势力逐渐膨胀,之后的内阁几乎都由内阁首辅操控,内阁首辅的实权已经超过了丞相,权压六部,有票拟的权利,唯独必须仰仗司礼监大太监批朱,所以明朝形成了内阁首辅与大太监合作,把持朝政的行政格局。
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期间,杨廷和就是内阁首辅,而且在朱厚照是太子时,杨廷和就是他的老师,多了这一层关系,朱厚照对杨廷和是信任敬佩的,所以在自己玩乐的同时将朝政都交给了杨廷和,多年以来,杨廷和一直处于政治的主导地位,当然了,他也有合作的宦官,那就是张永,张永是朱厚照宠信的宦官八虎之一,斗倒了前辈成了大太监,此时的他虽然有实权,但终究是个太监,朱厚照一走,他就慌了,赶紧向杨廷和求援。
面对张永慌乱的问询,杨廷和只是淡然地回答道“兄终弟及,皇位自然有人接任”,原来他早已物色好了接班人,那个人就是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为什么是朱厚熜呢?
首先,从血缘上来讲关系最近,符合明朝注重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精神。
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从子、明武宗朱厚照之从弟”,武宗无子,孝宗一脉就断后了,继承人就要从孝宗兄弟的后人中选择,为什么是兴献王呢?因为孝宗有子嗣的兄弟中,兴献王年纪最大,为什么是朱厚熜呢?因为兴献王四个儿子死了三个,就剩了朱厚熜一个。按照明朝立子以嫡以长的原则,都是庶子,就是谁大选谁,所以兴献王之子朱厚熜有资格当选。
再者,朱厚熜素有聪慧之名
明武宗朱厚照是杨廷和的学生,可是杨廷和对自己学生登基后的表现并不满意,从前没有选择,只能跟在朱厚照身后收拾烂摊子,维护大明朝堂的安稳,现在他掌握了选择权,必须要选择一位能带领明朝走向光明的君主,他觉得朱厚熜身上有一种特质,或许可以完成振兴明朝的夙愿。
朱厚熜十三岁的时候,其父兴献王朱佑杬就去世了,明朝有规定王爷去世三年后,世子才能袭爵,十三的朱厚熜以世子的身份扛起了整个王府,将王府中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皇室之中贤名远播,故而杨廷和在提出选择他为继承人时,才能得到朝廷元老们一致的推崇。
还有不足为外人道得一点,杨廷和认为十五岁的朱厚熜稚嫩,便于操控
虽然朱厚熜在王府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他毕竟只有十五岁,在混迹官场多年的杨廷和眼里只不过是个孩子,顶多是个未来可期的孩子,拥立这样的稚嫩的君主,不会成为自己执政的绊脚石,甚至可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杨廷和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他权斗一生,最失败的计谋,因为他看走眼了。
朱厚熜绝非池中之物,在他眼里,堂兄朱厚照根本不配做皇帝,自己才是天命所归,少年时随父亲驻守封地,偏于一偶,碍于祖制无法施展拳脚,现在堂兄去世了,自己坐上了那个位置,是时候开始我的表演啦。
朱厚熜从封地来到京城当天就受到了群臣的挑战,群臣要求朱厚熜从东安门进宫,在文华殿暂住,外人看这并没什么不妥,可朱厚熜不干了,因为他知道这是皇太子进宫的路线,他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给人家当皇太子的,故而要求按照皇帝进京路线,从大明门,进奉天殿,群臣不肯,他干脆撂挑子,扬言不依他就干这个皇帝了,最后群臣妥协了,朱厚熜绝不是真心想要不干,只不过使了一招以退为进,让群臣不得不就范,也借此给朝臣个下马威,树立威信要从第一次交锋开始嘛。
之后的大礼仪之争,杨廷和也是无奈,也是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选择致仕了,最终他还是败在了自己物色的皇位继承人手上。
正德皇帝死后,杨廷和为何会选择嘉靖皇帝来继位呢?
继承明武宗皇位原本另有其人,最初人选不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明朝从太祖开始就是采取封藩制度,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们除了太子,全部封为亲王,到各地屏藩帝室,亲王拥有数千到近两万的部队不等。皇帝的儿子封亲王、亲王的长子世袭亲王,其余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儿子世袭郡王,其余封为镇国将军,以此类推,共有8个等级。最低一等辅国中尉年俸禄200石大米。相当于100亩良田的收入。经过朱棣以后历代皇帝的整顿,地方藩王逐渐弱化了兵权,到武宗正德年间安化王叛乱、宁王叛乱被镇压后,地方藩王的兵权更加收紧,此后几乎成了养老一族。
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六个儿子朱祐槟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初四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受封益王。弘治八年(1495年),16岁的朱祐槟来到封地建昌府(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开启了益藩150年的历史。一个16岁的少年,离开亲人,从京城带着随从来到千里之外的江西南城,从此再也见不到母亲、见不到兄弟,说起来都是泪。每当有皇子就藩,必定是凄凄惨惨,哭哭啼啼,一别就是一生。
益王朱祐槟生性俭约,衣服洗了又穿,常吃素食。爱好读书,对老百姓无所侵扰。所以这个益王比较有福气,一直活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二十四日去世,享年61岁,谥号端王。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槟的亲侄子,武宗朱厚照也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槟的亲侄子,明孝宗朱祐樘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槟的亲哥哥。所以益王一家在这一时期地位都是相当高的。
当年,明武宗朱厚照一直没能生出孩子,应该是有不孕不育症,因此皇位继承问题凸显。如果武宗朱厚照死前没有明确继承人,按照祖训,武宗死后,皇位应该由朱祐槟的五哥兴王朱祐杬(明宪宗第五子)家继承,可是五哥朱祐杬家只有朱厚熜这么一个儿子,为此当时就有人提议,益王家男孩多,可以从益王家找一个后代作为武宗的继子,养在宫中,以备不测。武宗贪玩,一直没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此事,后来武宗30岁那年驾崩,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就急匆匆把老五兴王朱祐杬家的独子朱厚熜接到北京继承皇位,是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属于同一辈,加上朱厚熜又是独子,所以后来引发嘉靖大礼仪之争,君臣关系搞得一塌糊涂,影响了明朝后世的政局,明史云:明亡实亡于万历。其实根子是在嘉靖时期就埋下了。可惜当时张太后、明武宗、杨廷和的政治智慧都不够,如果当初接受大臣的建议,从武宗朱厚照的六叔益王朱祐槟的孙辈中找一个“载”字辈作为武宗的继子,将来继承皇位,顺理成章,继嗣继统,都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大礼仪之争,明朝的政治格局将彻底改写。
益王这一支在南城的发展非常快,第一代益王朱祐槟生了4个儿子,第4位益王生了19个儿子。从1495年间藩开始到到明朝1645年结束,益藩共存在了150年,繁衍郡王40位,其他男性后裔上千人,可谓人丁兴旺。
在明末清初的风云际会中,楚王、荆王、晋王、秦王、代王、肃王、周王等长江以北的藩王几乎都被灭族,而益王家地处长江以南,后来益王家族虽然家破人散,但人口没有被集体屠杀,目前,南城县当地和周边地区,仍有不少益王后裔。
当前,益王家族墓已大多被盗、被发掘,但是不少墓室、雕像还存在,有的保存还较为完好。但益王府早已不存在。益王作为明代江西三大藩王之一,其家族墓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鄱阳县的淮王已找不到踪迹,南昌的宁王因为后来叛乱,后世遗迹更少。这么重要的历史遗迹,建议江西抚州市和南城县尽快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保护好益王家族墓群遗迹,并可以开发作为旅游景点。不要抱着宝贝寻找宝贝。
正德皇帝死后,杨廷和为何会选择嘉靖皇帝来继位呢?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怪现象:每到一个王朝的末年,皇帝的子嗣就会不旺,甚至断绝。
嘉靖皇帝本是藩王的儿子,本来轮不到他做皇帝,只因为正德皇帝没儿子,才从最近的皇室宗亲中选了朱厚熜做皇帝,是为嘉靖皇帝。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一位特别有个性的皇帝。从史料来看,他是文武全才,特别聪明。但因为从小过于娇惯,养成了随心所欲的性格,耽于玩耍、享乐,不太愿意干正事。
关键是,他死前没留下儿子。
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可以是父死子继,也可以死兄终弟及。也就是说,有儿子传儿子,没儿子传兄弟,都是可以的。
既然正德皇帝没儿子,那么传位给他的兄弟就是了。明熹宗朱由校,不就是传位给了弟弟朱由检吗?
可是不好意思。正德皇帝没有亲兄弟,因为他爹明孝宗就生了他一个儿子。
我们说正德皇帝是一个有个性的皇帝,他爹明孝宗比他更有个性。
明孝宗的个性,是不把自己当皇帝看待,坚决奉行一夫一妻无妾制,他的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位夫人,再无其他妃嫔。
和隋文帝因为惧怕独孤皇后而不敢纳妾不同,人家明孝宗是心甘情愿的。之所以如此,与孝宗小时候长时间在民间生活有关。
堂堂皇子,为何长期生活在民间呢?
这与明孝宗的老爸明宪宗有关。
很巧合,明宪宗也是一个有个性的皇帝。他的个性表现在哪里呢?他专宠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
万贵妃恃宠而骄,大肆残害其他妃嫔所生皇子。于是,明孝宗小时候,便被偷偷地送出宫,寄养在民间,为的就是防止被心狠手辣的万贵妃所害。
这个状况,类似于我们熟知的戏剧《狸猫换太子》。
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个皇后,只生了正德皇帝一个儿子。那么,正德皇帝死后无子,连个兄弟都没有。
咋办?没有亲兄弟,只好找堂兄弟了。
于是,他的堂兄弟朱厚熜便继承了他的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
正德皇帝的堂兄弟很多,为何偏偏是嘉靖皇帝,而不是别人呢?
这是因为,嘉靖皇帝的生父朱祐杬是明孝宗最大的弟弟,也就是正德皇帝年纪最大的叔叔。而且,朱祐杬是贵妃所生,地位较高。
而朱厚熜又是朱祐杬唯一的儿子,于是这个好事便只能落到朱厚熜(嘉靖皇帝)的身上了。
正德皇帝死后,杨廷和为何会选择嘉靖皇帝来继位呢?
提到明代政治,就不能不提内阁,而提到内阁,其实明代知名的首辅有不少,虽然朱元璋为了防止相权干预皇权,但他的后代子孙弄出来内阁这样的玩意,权力比所谓的宰相还要大。其中之一自然就是废立皇帝,而能达到这种程度的,明代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张居正,而另外一个应该就要说是杨廷和了。说起来杨廷和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远不如张居正,是因为他在最激烈的关口选择了急流勇退,算起来他是向嘉靖认输了,才受到清算。为啥说杨廷和一度有废立皇帝的资格呢,这就要说到嘉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孝宗皇帝朱佑樘这一生兢兢业业算是将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但是唯一没有料到的只有这个儿子,那么多大臣辅佐,到头来朱厚照居然是个文盲,虽然后世曾经对明武宗生平有过很多质疑,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证明的就是,明武宗荒唐的时候大于清醒的时候。杨廷和是明武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很大程度上,这一时期的国家事务大多数都有赖于杨廷和处理,国家才不至于崩盘,但明武宗去世以后,也留下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因为他没有子嗣。当然明武宗去世的时候年纪也不大,但正因为太贪玩了,所以居然没有留下子嗣,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在明武宗去世的37天内,大明王朝这部庞大的国家机器,其实都在杨廷和一念之间,当然这样的情况毕竟不能长久,还是要选择下一任皇帝。而当年朱元璋也似乎考虑到了皇位继承断绝的问题,于是特别在《皇明祖训》里面规定了: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既然有规定,那么杨廷和只需要按规定做就可以,但这就要说到明朝的藩王制度了,算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按照统计的数据来看,老朱家的子孙实际上已经繁衍到了10多万人,这么多的人里面,都是大明皇室的子孙,为何单单挑选了嘉靖皇帝呢?按照皇明祖训中规定,由于明武宗无后,而明孝宗皇帝也只有明武宗一个儿子,这一支就等于说断了传承,而要保证皇位传承关系,则必须在明宪宗皇帝子孙,也就是和孝宗皇帝平辈儿的藩王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当时敲定了两个支脉,一支就是兴献王朱祐杬这一支,而另外一支益端王朱祐槟。从顺序关系上,朱祐杬是明宪宗皇帝第四子,而朱祐槟是第六子,而他们两中间还有一位王爷,只有两个女儿,因此只能从他们两个里面选,兄终弟及按照顺序朱祐槟是没资格的,但兴献王朱祐杬这一家只有两个孩子,还死了一个,只有次子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这一个人,而益端王朱祐很有子孙福,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所以当时有人提议从益端王朱祐槟的儿子里面选一个,这样也不至于让兴献王这一支断了传承。但杨廷和考虑到,如果选益端王这一支,那么势必皇帝的兄弟们将来对朝廷都有可能造成影响,对国家统治不利,因此考虑再三仍是选择了兴献王这一支,只是没有想到的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最终却成了他的催命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