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最后的篡权,司马懿的名声会高于诸葛吗?
谢谢邀请,我认为看待司马懿,不能不考虑后面的篡权,因为司马懿的一生,最大的光辉,其实就是最后的篡权。在这之前,司马懿压根谈不上什么辉煌的人生,他一直活在隐忍低调之中。
如果没有后面的篡位,司马懿还剩下什么?司马懿一直以来都是以隐忍著称,他虽然一路做到了曹魏的大都督,手握重兵。但是他的为人是非常低调的,他也不喜欢显露自己的才能。
是因为曹魏实在是抵挡不住诸葛亮的进攻,司马懿才会被逼无奈之下出战。而战事结束以后,我们会发现,司马懿的兵权立刻就被收回去了。
所以曹魏前三代君主,对司马懿那都是一边用着,一边防备着。尤其是曹叡当权的时候,司马懿俨然成了曹叡手里的工具。有用的时候,则让司马懿出战,等到没用的时候,司马懿立刻就只能回家养老。
这么多年的宦海生涯,让司马懿明白了一件事,最是无情帝王家。不管司马懿多么尽忠职守,其实换来的都是皇帝的猜忌。
所以司马懿才会有后来的谋反,当然这里不考虑他的谋反,那么司马懿将会在这种猜忌中孤独终老。你们说他的名声会有诸葛亮大吗?当然不可能有。
司马懿是被动效忠,诸葛亮是主动效忠,天壤之别。诸葛亮做丞相的时候,那是大权在握,手里掌握着蜀汉的所有权力。所以刘禅基本上是被架空的,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旧选择效忠,这才是诸葛亮为后人所推崇的原因。
诸葛亮丝毫没有谋逆的心思,他唯一的儿子诸葛瞻,几乎没有在他身边长大,一直都留在成都。诸葛亮为蜀汉北伐十多年时间,消耗了自己的一生,死后居然没有为家里的孩子们安排好一个未来。
所以说诸葛亮是主动效忠,不管皇位上坐的人到底有没有实权,诸葛亮都是要效忠的。他可不是慑于皇权而被动效忠。
司马懿则是彻彻底底的被动效忠,因为不管是曹操、曹丕还是曹叡,那都是非常出色的君主,他们手里掌握着帝国的实权。
在这几位优秀的君主面前,司马懿就算有什么想法,那也是难以实施的。所以司马懿这种行为并不值得称道,因为任何一个胆量小的官员,其实都是这么做的。
上头有个有作为的皇帝压着,你能够不效忠吗?一旦你露出了自己的野心,那就只有死路一条的道理了。
后来的事情也说明了一切,曹芳上台以后,司马懿知道这小孩儿是没什么出息的了,所以果断发动了政变。因为没人可以压住他了,他自然就不用再效忠了。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那是比不上诸葛亮的。很多人都拿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说事,认为罗贯中为他加戏太多了,其实诸葛亮是没有军事才能的。其实说这种话的专家,是一点脑子都没有的。
蜀汉当时兵源不足,能带出来打仗的人马本身就不多,而且时常因为断粮的情况,不得不撤军。就算是这样,诸葛亮都把强大的曹魏打得找不着北,还差点光复了陇西诸郡。如果这不算军事才能的话,那可以把这些专家们拖到战场上,看他们能不能指挥一百人的作战。
演义里的那些战绩大多数确实是假的,那是因为罗老爷子是明朝人,他哪里能查清楚当年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打仗的呢?只能凭借他的想象去处理这件事。
如果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的话,那司马懿带着大军早就杀进了蜀汉,压根就不要把这个难题留给子孙们了。
除非大家承认一个事实,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更差。司马懿手握曹魏重兵,数量是诸葛亮的几倍,而且压根就不用担心粮草不足的问题。就算是这样,他也只能防守,从来不敢正面进攻,可见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有多么差了。
如果不提后面的篡位,那么司马懿在拥有这么多军事资源的情况下,依旧害怕诸葛亮的进攻,那他的名声可能有诸葛亮大吗?
西晋一统天下,却依旧没有成功贬低诸葛亮。作为司马懿的死敌,诸葛亮在西晋建国以后,名声居然没有被贬低,反而更加被大家推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是司马炎高风亮节,觉得诸葛亮应该得到这样的赞誉吗?
如果这么想,那就太幼稚了。政治人物永远都要从政治角度去考虑问题。按照道理,诸葛亮作为司马懿的死敌,应该要被钉在耻辱柱上,可是司马炎偏偏没有这么做,反而大力宣传诸葛亮的事迹。
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忠心的大臣,司马炎虽然是司马懿的后人,但是他也不齿于自己家夺取江山的手段。而且他甚至更加担心,手底下的人也会学司马懿一样,将来趁着子孙脑子不好的时候,夺取子孙的江山。
所以司马炎必须要教育手下的官员们精忠报国,而诸葛亮就是精忠报国最典型的人物。而且他距离西晋王朝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大家依旧可以记忆犹新。
有了这么一个正面教材,谁还去管司马家族到底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呢?连政敌们都开始宣传诸葛亮的时候,才是诸葛亮这一生,最大的光辉所在。所以拿司马懿跟诸葛亮去做比较,实在是差距太大了。
总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无疑是任何一个朝代都尊奉的忠臣典范,甚至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赢得了各国的认可。
- 孙权对诸葛亮自然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没想到诸葛亮能够把国家带到众志成城的地步。反观东吴,各大豪族各自为政的状态,是孙权最为头疼的事情。
- 曹丕对诸葛亮也是佩服的很,诸葛亮唯才是举,延续了曹操的做法。而曹丕却为了大位的稳定,放弃了这一政策,改用九品中正制。
所以诸葛亮的光辉,不仅仅是在于他的军事能力,他的治国理念,更在于他这个人完全得到了当时所有人的认可。那么司马懿当时在干嘛呢?
不考虑最后的篡权,司马懿的名声会高于诸葛吗?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果司马懿不篡位的话,他的名声即使不高于诸葛亮,至少也不会比诸葛亮的低。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大家都很推崇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就把一切贡献给了刘备集团的事业。刘备在世之时,他以《隆中对》给出了刘备战略发展的方向。他把精力投入到繁杂的政务上,尽心尽力治理地方,使得刘备集团足食足兵,迅速扩展壮大。
刘备刚到荆州,才人不满千,占有仅仅一个新野小县。可离开之时,已经是拥有水步军一万多人的军事集团。这中间,诸葛亮功不可没。
赤壁之战,诸葛亮亲自出使江东,促使了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大军,促使了天下三分。接下来占领江南四郡,又是诸葛亮调其兵食,壮大实力,为下一步刘备的扩张做好准备。
在占据西川、汉中和荆州一部后,刘备进位汉中王,诸葛亮位居文官之首。夷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江山交给诸葛亮治理。
诸葛亮不负重托,在风雨飘摇之中,把蜀汉政权稳定下来。南征叛乱,五次北伐,为蜀汉政权的存续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北伐没有能够成功。最终没有能够光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是他也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诸葛亮的忠贞,可昭日月。
据庙堂之高,手握军政大权,能够做到君不惧,臣不疑,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因此,诸葛亮也成为长期以来,中国统治者推崇的典范。
而司马懿,因为晚年篡位,使得自己名声狼藉。他为了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滥杀曹氏宗族。以至于他的后代听了这些事迹后,掩面叹息。
但是,如果没有后面的篡位的情况,仅仅只是看司马懿的前期生涯,我们会感到司马懿也可算是对曹家鞠躬尽瘁了。
与诸葛亮相似,司马懿也是曹操几次三番征召才加入曹操的阵营的。可与诸葛亮不同的是,他没有得到象刘备对诸葛亮那样的信任。曹操对司马懿表现出了无尽的猜忌。司马懿为了保命,在曹操府中尽心尽力的工作,这才多少减轻了曹操的疑虑。随后,司马懿又到曹丕的手下工作,凭着自己的才干,慢慢获得了曹丕的信任。
可即便如此,曹操依然不放心。他临死时还是叮嘱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有了曹操的嘱咐,曹丕虽然和司马懿关系很好,但是终自己一朝,没有让司马懿直接掌握过军权。
不过,司马懿对曹丕还是忠心耿耿的。黄初六年,曹丕亲自率军攻吴,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并且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曹丕对司马懿如同刘备对诸葛亮一样,都是把他们当做萧何一样任用的。在曹丕临死时,他又把司马懿作为辅政的三位大臣之一,将魏明帝曹叡托付给他们。这是司马懿第一次接受托孤。
在曹叡一朝,司马懿开始慢慢掌握了军权。他擒孟达,拒诸葛,平辽东。为曹魏立下了汗马之劳。他和曹叡的君臣关系极好,是曹叡极为信赖的臣子。在这个阶段,司马懿做得无懈可击。
到了平定辽东后,司马懿得到明帝的诏书,得知曹叡病重的消息,赶紧日夜兼程的赶回京城。明帝在临死前,将齐王曹芳托孤给司马懿。这是司马懿第二次接受托孤。
在曹芳一朝的前期,司马懿虽然被排挤为无实权的太傅,但是司马懿依然为曹魏屡建功劳。在对吴的战争中,多次取胜。
如果司马懿的生命到次为止,那么他的名声会十分完美。两次托孤的大臣,与主公感情融洽,为朝廷鞠躬尽瘁。再加上曹魏势力强,最后蜀吴必归于魏。那么掌握了话语权的曹魏怎么会不给司马懿一个好的名声?可以料定,司马懿的名声即便不高于诸葛亮,也不会比诸葛亮的低。
可惜,司马懿活的时间太长了。最后时势使然,野心所驱,最后晚节不保,毁了一世的名声。真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不考虑最后的篡权,司马懿的名声会高于诸葛吗?
诸葛亮与司马懿,棋逢对手,旗鼓相当。但论忠义却大相径庭。
诸葛亮辅弼两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前忠心耿耿,死后两袖清风,政治清明,高风亮节。
司马懿两代三人擅权谋私,把控朝政,灭了夏侯九族,残暴无比。
诸葛亮的忠义智慧千古传颂,高山仰止。
司马氏之心,路人皆知。
不考虑最后的篡权,司马懿的名声会高于诸葛吗?
用不着考虑最后是不是篡权,但是,不得不考虑时代背景!
自公元266年西晋建立,至公元420年刘裕建宋,这段时间无疑,诸葛是无法与司马懿相提并论得。即便是宋齐梁陈时期,司马懿得威望仍然还在,不过时代的发展更需要诸葛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职业操守,而越发的名声显赫了。
到了隋唐时期,诸葛的光辉犹如日月交相辉映: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北宋,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南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元明清更是不胜枚举,统治阶级得需要,诸葛越发的辉煌。然而,诸葛越是辉煌灿烂,光环背后总有一个无情的黑影,有时反更分明!当历史走进21世纪,愈来愈回归她的本来面目,人们才发现,却原来诸葛难以逾越的障碍——司马宣王,更值得世人的缅怀。
不考虑最后的篡权,司马懿的名声会高于诸葛吗?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三国后期,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国集团与司马懿所率领的魏国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双方互有胜负,最终司马懿凭借“活的时间长”这一buff成功拖死了诸葛亮,也算是笑到了最后。
但是这两位著名的谋臣在后世确遭到了两极化的评价,在评价中人们几乎一边倒的将诸葛亮当做了心中的偶像,甚至之后历代王朝的皇帝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位像诸葛亮这样的能臣,可见诸葛亮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地位。
相较于诸葛亮,司马懿的名声可谓是臭大了。后世的许多人经常认为他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在背后净做一些坑害主子的行为。这种事的确是事实,司马懿之间掌握兵权趁机之后诛杀曹爽,最终魏国形成了司马父子总览魏国朝中大权的局面。这一行为也遭到了许多后人的鄙视。
假如司马懿没有篡权,司马懿的名声可能会跟诸葛亮一样好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愿望兴复汉室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
刘备去世之后,蜀汉政权稳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首先是刘备的伐吴精锐损耗殆尽,其次就是蜀汉政权的主心骨刘备去世了,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力挽狂澜,蜀汉集团很有可能就此崩塌,光凭这一点诸葛亮就厉害极了。
司马懿也为魏国做出了许多贡献,我们知道曹丕非常仰慕司马懿的才华,一但曹丕发现了不懂得问题,他第一时间就会去找司马懿。曹丕继位后,司马懿被曹丕重用,他才得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曹丕死后,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一方面稳定了朝政,另一方面也稳住了诸葛亮的率军北伐,司马懿在这最关键的时候开始发力,魏国才得以稳定。
但虽然他们二人都颇有能力,但是他们主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有这不同首先来说一下诸葛亮,刘备是十分的信任诸葛亮,就算吧所有的兵权交给诸葛亮去全权指挥估计他都能同意。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智慧和忠心赢得了刘备对他的充分信任,就连一开始不服诸葛亮的关羽张飞到后来都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可见诸葛亮不光有智慧,还非常有人格魅力。
司马懿在这方面就不同于诸葛亮了,要知道司马懿最早是侍奉曹操的,虽然曹操虽然很爱才,但他不信任司马懿,曹操说司马懿这个人虽然聪明,但是奸诈,万万不能让他掌握住兵权。后来我们也知道曹操说的的确很对,司马懿到最后还是篡了权。虽然曹丕相对于曹操来说更信任他,但曹丕还是听了曹操的劝告,想了办法赐给了他一个美女,深层含义就是派她去监视司马懿。可见二者间的差距。
所以说 就算不考虑篡权问题,司马懿还是很难跟诸葛亮进行比较,毕竟诸葛亮的为人实在是让人挑不出毛病。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为了抵御邓艾的进攻战斗到了最后而丢掉了性命,诸葛家族为了蜀汉真的是流进了最后一滴血,诸葛亮也注定会名垂千史的。
不考虑最后的篡权,司马懿的名声会高于诸葛吗?
即使考虑到最后的篡权,司马懿的名声也无法超过诸葛亮,如果不考虑最后的篡权,司马懿和诸葛亮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司马懿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而诸葛亮的才能体现在治国、军事、经济、发明等多个方面。而且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军事上进行过数次交手,诸葛亮一直都是压着司马懿打,就连魏国的老百姓都忍不住嘲讽司马懿“畏蜀如畏虎”!
很多人受到影视剧和《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误认为司马懿一直遭到曹丕和曹睿的怀疑,靠着隐忍不发才最终能够篡权。然而根据《三国志》和《晋书》的记载,曹丕和曹睿一直都很信任司马懿,从来没有限制过司马懿的兵权。
曹丕诏司马懿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晋书》曹丕东征孙权的时候,司马懿带领军队驻扎在许昌,等到曹丕移居洛阳的时候,再一次让司马懿驻守在许昌。曹丕曾经对司马懿说:“我在东方(东吴)作战的时候,西方(洛阳)的事务由你管理,我回到西方的时候,你应该总管东方的事务。”
曹丕去世的时候,指着司马懿和曹真、陈群说:“这三位都是朝廷里面的重臣,一定不能怀疑他们!”曹睿继位之后,司马懿一直驻扎在许昌,拥有独立调兵的权利。孟达叛乱的时候,司马懿没有向曹睿报告,便率领大军击败了孟达,事后曹睿重赏了司马懿。
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司马懿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曹睿刚刚继位的时候,司马懿的主要任务是防备东吴,曹真负责防御蜀汉,一直到了曹真去世,司马懿才被调到了西部作战。历史上的诸葛亮共进行了五次北伐,前两次北伐诸葛亮的对手是曹真和张郃,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的对手是郭淮,只有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的对手是司马懿。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带领军队迎战诸葛亮,双方在祁山一带展开拉锯战。诸葛亮大破司马懿,司马懿被迫坚守不出,曹魏的诸将嘲讽司马懿懦弱,对他说:“你畏惧蜀军像畏惧老虎一样,还怕不被天下人耻笑吗?”
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始终不敢同诸葛亮交锋,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司马懿也不敢出战。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观看诸葛亮的营寨,也不由自主的称赞说:“真是天下奇才呀!”
到了晋朝建立后,司马懿的后代为了表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唐宋时期武庙建立的时候,诸葛亮被供奉为武庙十哲。在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又掌握了十多年的兵权,期间司马懿率领军队平定了辽东,击败了诸葛恪。
司马炎评价诸葛亮: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曹睿去世的时候,司马懿再一次成为托孤大臣,曹芳继位后不久司马懿被曹爽架空,险些就丢掉了势力。司马懿掌握兵权二十多年,两次被皇帝托孤,在晚年却险些被曹爽斗败,最后靠着政变才夺回权利。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的斗垮李严,轻描淡写的除掉刘琰,两个人的政治才能差距十分巨大。
如果司马懿不发动高平陵之变,那么司马懿在历史上的地位不会太高,充其量只是一个陆逊一样的人物。其实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他的名声仍然不如诸葛亮响,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李世民和李靖君臣就已经把诸葛亮当成了偶像,而现在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更了解和喜欢诸葛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