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其实我认为,姚启圣是被施琅坑了,所以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而施琅出卖姚启圣,获封靖海侯,全家贪污腐败,享受一百多年台湾地区的田地供养。天理昭昭,只能说正义有时候未必会来。
姚启圣排除万难,举荐施琅为平台都督。福建巡抚姚启圣,在福建为官之时,意识到台湾的郑氏家族,其实对福建地区依旧有重大的威胁,所以他建议康熙皇帝,一定要想办法平定台湾。
而郑氏家族非常擅长水战,当时大清国无人是善于水战的。所以姚启圣想起了施琅,他认为施琅可以担任平台大都督,大清国的水师全都可以交给施琅来统领。
可是这件事遭到了不少满族官员们的反对,因为他们担心施琅会成为第二个郑成功。因为施琅此前就是郑成功的部下,是因为跟他不和,所以才叛逃到了清军旗下。
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世称小淮阴者也,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复邵武、兴化,尽取漳、泉地。锦遁归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清史稿》现在把大清国水师战船都交给施琅,如果他再次投靠郑氏家族,后果可不堪设想。这个时候姚启圣拿自己全家的性命作为担保,认为天下只有施琅可以平定台湾,所以也只能让他出任水师都督。
这么看来,施琅之所以能够上位,完全是姚启圣的功劳。康熙感念姚启圣如此赤诚之心,所以答应了这件事。
姚启圣与郑氏集团多年作战,所以他非常清楚郑经的水军战斗力。除非他们带兵上岸,否则姚启圣的人马压根就不是郑经的对手。只有选择施琅,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因为施琅懂得水战,而且懂得郑氏家族的作战方式。
施琅平定台湾,将所有功劳都据为己有。施琅的确不负众望,在平台之战中表现英勇,而且逐步拿下了整个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可是在攻打台湾的时候,姚启圣始终是后方总指挥,他对施琅是有节制之权的。
这个时候施琅在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候,表示整个攻台的战事,都必须要让他一个人来指挥,不能让姚启圣插手。
康熙明白施琅的意思,他是担心姚启圣会抢他的功劳。如果能够拿下台湾,牺牲姚启圣的功劳又算的了什么呢?如果不答应施琅,一旦施琅反叛,那可就后悔莫及了。所以康熙果断答应了这件事,让姚启圣管好后勤工作就行了,作战方面的事情不准他插手。
七月,偕海澄公黄芳度自永福进克平和、漳平。国轩等解泉州围,进逼漳州,壁於蜈蚣岭。启圣率壮士锺宝、张黑子等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贼寨,斩其将郑英、刘正玺等十馀人,国轩遁海澄,乘胜复长泰。叙功,进正一品。九月,复遣仪率兵攻同安,敌弃城遁,斩其将林钦等。寻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败国轩於江东桥,又败之於潮沟。---《清史稿》姚启圣瘪了一肚子的火,没有地方发泄。可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完全没想到施琅是这种人,所以他应该是给施琅写过指责的信,于是施琅就更加不把姚启圣放在眼里。
在攻打澎湖列岛的时候,施琅表示不允许姚启圣的人马进入台湾,并且上书给康熙皇帝,弹劾姚启圣支援不利,差点就失去了战果。这可是不小的罪名,谁也没想到施琅是这么个恩将仇报的东西。
康熙当然知道姚启圣的苦处,但是施琅大权在握,又掌握了台湾,所以只能安抚。于是整个平台战役的所有成果,就都是施琅一个人的了。
幸运的是,姚启圣在战后虽然没有得到封赏,好歹也没有被惩罚。可见康熙皇帝还是比较了解姚启圣的。
收复台湾后,施琅贪腐的行径令人发指。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施琅手下肯定有不少部将会指使施琅造反,在台湾自立为王。因为满清完全没有这个实力平定施琅。可是施琅表示拒绝,但是这种心思一旦滋生出来,就很难抹去了。
所以施琅变得骄纵起来,他认为即使他不做皇帝,那好歹也应该多捞点好处吧?所以施琅在登上台湾之后,便开始大肆侵占民田。据说台南地区开垦的所有良田,有一多半都被施琅霸占。这里的田地租金都要上缴给施琅个人。
施琅家族为此在该地区沾光一百多年,而且施琅觉得这还不够。他还要学习郑芝龙,在海上收保护费。当然了他肯定做的没有郑芝龙那么大,所以他只敢欺负老百姓。
二十一年,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授世职。及锦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国轩等。克塽乃遣使赍书,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清史稿》当时福建台湾,但凡要出海打鱼的,全都要给他交保护费,否则就没办法出去打鱼。这就相当于你得有个证件,而且每年都要为这个证件付款。
面对施琅的这些恶行,康熙也是无动于衷,毕竟施琅只是贪财,对康熙来说,只要施琅不是贪图权力,只要他不造反,那一切都好说,谁会去管老百姓的死活呢。反正都是他家唱罢你登场,老百姓还不是一直都要交租金么!
总结:平台第一功姚启圣,却只落得个贫苦病逝。要说最冤枉的就是姚启圣,他用全家性命保举的施琅,原来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可能姚启圣在启用施琅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施琅的性格。
但是姚启圣为了国家大业,坚决启用施琅,可见姚启圣是多么出色的一位官员。在施琅平定台湾以后,不仅没有分一点功劳给姚启圣,反而诬告姚启圣支援不利。
当时施琅手握兵权,大权在握,所以福建地方上的官员们也都纷纷响应,向康熙皇帝弹劾姚启圣。可是康熙皇帝了解姚启圣,他知道姚启圣不可能是这样的人,于是也就没有处罚姚启圣。
说起来姚启圣可不仅仅在平定台湾上功劳最大,在平定三藩的时候,姚启圣也是功不可没。当年姚启圣跟随康亲王在江浙地区击败了耿精忠的部队,一路杀到了福建地区,彻底平定了耿精忠部。
这个时候的姚启圣,就已经体现出了他的勇敢与谋略。可惜到了平台的时候,遇到了白眼狼施琅,导致他晚年郁郁而终。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谢谢小秘书邀请。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比较复杂化,但很有意思。
1.姚启圣
姚在任广东香山知县期间,偷开海禁,同外商做生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同时也为朝廷贡献赋税。他擅开海禁得罪了朝廷,被罢官了。
后来他平叛、劝降耿精忠立下大功,任福建布政使、福建总督;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郑成功长子)退兵澎湖;1682年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功勋卓著。
2.施琅
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台湾水师中大获全胜,并上奏清廷屯兵台湾、设府管理,力主守卫台湾。
但人称施琅是“三姓家奴”:早年是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手下部将,随郑降清;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得力干将;郑成功的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借故杀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贪污严重,郑经诛杀了施琅家人,导致施琅再次降清,后被康熙帝重用立下大功。
3.重赏与未赏
施琅、姚启圣收复台湾立下大功,都是康熙时期镇压台湾抗清力量的干将。康熙帝问姚启圣想要什么奖赏,姚启圣个性耿直,不贪污受贿,人生“三起三落”,心里非常清楚历来“功高震主”会导致悲惨下场,于是只要求皇上把一些珍贵书籍赠给他,并主动辞官,所以康熙帝只重赏了施琅。
《简明清史》云:施琅、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倘若没有姚启圣的前期准备,施琅不会顺利取得胜利。康熙皇帝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功劳归于施琅,因为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4.乾隆评价施琅
乾隆并不看重施琅,对历史人物进行大规模重新定位时,不知道如何定位施琅,就干脆把他遗忘了。乾隆官修的《贰臣传》,列入了明朝叛徒120人中没有施琅;紫光阁里 “平定台湾20功臣” 中也没有施琅。其实道理很简单,乾隆要让大清永存下去,对投降的明军都没有好评价,就是想警告汉臣,要做忠臣,不要投降别人。
5.后人评价施琅
后人对施琅的评价也具有争议的。当时台湾的郑氏集团是华夏最后的抗清势力,有人认为若施琅能成为民族英雄,那么抵抗的人就是奸贼了;也有人认施琅作为背叛明朝、背叛郑氏的“投降派”,成了不齿于人类狗屎堆。尽管施琅代表清朝统一中国,史学家却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历史中的民族英雄只能是保持政治气节的郑成功,而不是有违民族大义的施琅。民间也同情郑氏,将施琅视为吴三桂之流的汉奸。
但史学家评价台湾的郑氏叫抗清,后又被定义为分裂。2006年央视首播《施琅大将军》,为施琅翻案,施琅成了民族英雄。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历史上的姚启圣,称其为收复台湾的“首功之臣”,其实并不为过。
康熙十七年(1678年),姚启圣被康熙升任为福建总督,全权负责平台事宜。在此期间,姚启圣做了四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说为顺利收复台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一,姚启圣想康熙建议采用“剿抚并用”的平台策略,一边打,一边安抚,这与康熙想法完全一致,也与权臣明珠的意见想温和,进而得到了康熙皇帝认可,姚启圣也不断瓦解郑氏集团,使之军中的军心及信心不断动摇。
其二,姚启圣在福建不断发展生产,筹措军需,并且积极配合营建海军,支持大清水师训练,为最终的武力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姚启圣主政福建期间,多次打退了台湾郑氏集团的袭扰,并且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将郑氏集团的势力彻底赶出大陆。
其四,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姚启圣在满朝官员均不看好施琅的情况,用全部身家作为担保,举荐施琅统领大军收复台湾。姚启圣这样本就冒着非常大的风险,毕竟施琅在此之前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规模作战中,均已失败告终,况且施琅本就是郑氏集团的部将,投降而来的,但是尽管如此,姚启圣依然坚持举荐施琅,进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同意。
尽管姚启圣没有参与最终与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的决战与招降,但是姚启圣在主政福建的这些年里,为清朝最终能够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奠定了坚实牢靠的基础,称其为平台的“首功之臣”,一点不为过。
姚启圣最终以惨淡的结局收场,恰恰是因为施琅的“恩将仇报”。历史上的姚启圣和施琅的关系,并不像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所演绎的那样,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施琅,可以说在对待姚启圣的问题上,施琅完完全全是“恩将仇报”,甚至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姚启圣用自己的全部身家作为担保,力荐施琅成为平台统帅的时候,施琅非但没有感激姚启圣,而是担心姚启圣与自己争夺平台功劳,进而上疏给康熙皇帝,要求将“二人协同平台”,改为由他自己的“一人独断”,独自率领军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为了平台大局,予以了同意。
尽管如此,姚启圣依然尽心尽责的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工作,为大军调度粮草军需,支援水师战斗。
然而,就在施琅率部攻克澎湖,迫使郑氏集团投降后,施琅便又向康熙皇帝上疏弹劾姚启圣支援不利,有碍平台,于此同时,朝中又有不少官员随声附和,也纷纷上疏弹劾姚启圣。
就这样,收复台湾的全部功劳都落在了施琅身上,施琅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赏,被封为靖海侯。而举荐施琅,并且为大军平台积极调度支援的姚启圣,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封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在困苦与疾病中去世,终年六十。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姚启圣是第一个向康熙举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的,并且在朝廷对施琅存在各种怀疑和非议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东南海事收复台湾唯有施琅才摆得平。当时福建水师提督已经是万正色,姚启圣丝毫不顾官场面子,照样一个劲地希望康熙换将任命施琅。
姚启圣在任福建总督时,没少为后来的收台做基础工作,他最大的本事之一就是招降对方官兵。想方设法挖对岸郑经的墙角,招降政策也有相当成果,郑经手下四五个大将先后归降,近七万士兵从海峡对面跑过来归入大清。这些都是动摇了郑经在台湾统制的根基,后来澎湖一战,明郑主力被歼灭,人心马上溃散,基层士兵厌战情绪激烈,都和前期姚启圣的工作不无关系。
姚启圣打心眼里都想和施琅一起赴台建功,问题却是施琅不愿意和他并肩作战,他的道理是其他人根本就不懂海战,到时候临战布阵,攻守进退人多会相互掣肘,反而容易贻误战机。施琅也不客气,他照样把这些个理由几次三番向康熙解释。
康熙的态度开始是摇摆不定,明珠认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应该给施琅独断的权力,李光地也是这个意见,康熙这才下定决心让施琅独征台湾。这些大臣的意见里面多少都有点猫腻,施琅的复出是明珠和李光地参与的,他一旦有功,自然明珠和李光地也有好处。施琅在京城赋闲十三年,这期间他虽然有志杀敌收台,但缺乏康熙的信任,施琅没少通过送礼来“和谐”那帮大官为自己说好话。再者,姚启圣也倒霉,那节骨眼时他背上长了个大疮,身体条件更不允许他跨海劳顿。
由此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姚启圣只能目送施琅率领水师向台湾出发,多年以来收台建功的梦想化为泡影。在福建辛苦了十年,没想到头来竟然成全了施琅,姚启圣成了施琅的军需官,他够郁闷的了。
施琅平台之后,施琅向康熙举报了一些姚启圣的罪状,明珠等人也开始攻击姚启圣,康熙对姚的印象迅速恶化,施琅世袭靖海侯,姚启圣却靠边站。姚启圣当然不服气啦,上折子给康熙,历数自己的功劳,同时“故作姿态”地愿意将功劳让给施琅,没想到这招弄巧成拙,康熙御笔一挥四个字“沽名钓誉”。
姚启圣的工作都做在背后,没有人知道了解他前期为攻台所付出的努力,不像施琅旌旗招展,一战下澎湖歼灭明郑水师主力逼迫台湾投降,能成为世人眼光的聚焦点。姚启圣更没有机会走上层路线,所谓“朝中有人好当官”,反观施琅自康熙七年内调京师,到康熙二十年复出,这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他没白混。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姚启圣为收复台湾,做了不少功课。
其一,削减郑军实力。三藩之乱时,郑经也遥相响应,派中都督刘国轩率军攻打清军。
刘国轩能海战也能陆战,因此他利用这种优势一路凯旋,直逼泉州。
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在奏明康熙后,率军围剿刘国轩。经过一番激战,郑军多被剿灭,刘国轩带着残军只能龟缩于漳州一带,导致郑军实力大减。
其二,剿抚并用。姚启圣在攻打郑军,收复失地时,向康熙提出“剿抚并用”的策略,这一策略得到了康熙的认可。随后,姚启圣一边围剿郑军,一边又以优厚的条件策反对方将领,为瓦解郑军起到了很大任用。
其三,训练水师。由于郑军善海战,而清廷一直没有训练有素的水师,因此和郑军作战时,一旦郑军避于海上,清军则无策可施,为此姚启圣特意奏请康熙,希望加强水师建设,以达到早日收复台湾的目的。
在康熙的支持下,第一支万余人的福建水师得以组建,并配备装备优良的战船和西洋火炮等,
其四,举荐良才。
姚启圣虽然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有勇有谋,但他并不擅长水上作战。于是,他向康熙推荐了并不得志的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
(姚启圣剧照)
姚启圣为何要举荐施琅呢?原因有三个。
一是,施琅是郑军旧部,熟悉郑军内情。施琅早在郑芝龙担任明朝总兵时,便随其南征北战,由于他逢战必冲锋在前,非常勇猛,且有谋略,因此得郑芝龙器重。
随郑芝龙降清后,由于得不到重用,又重回郑氏集团,成为郑成功麾下最年轻、最知兵善战的年轻将领。然而,由于他和郑成功在战略上的意见相左,导致兵权被削,后来又因父兄被杀,再次降清。
可以说,施琅是最清楚郑氏集团内部情况的人,也是攻打郑军“剿抚并用”最适合的推行者。
二是,有杀父兄之仇。施琅重回郑氏集团后,虽然他效力于郑成功麾下,但是他对郑成功的诸多战略持反对意见,比如下广东勤王时,郑成功“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这就遭到了施琅的反对。
郑成功一向不喜欢有人唱反调,再加上施琅仗着自己是郑氏集团的老人,又颇能领军作战,在军中傲慢跋扈,因此郑成功对他多有戒心,于是削除了他的兵权。
尽管后来在清军偷袭厦门时,施琅率领数十人以少胜多,打败了清军,但郑成功依然没有恢复他的官职。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激化了施琅和郑成功的矛盾。
(郑成功剧照)
施琅手下有个叫曾德的标兵,由于触犯了军法应该被处以死刑。
曾德为了逃避刑法,凭关系得到郑成功庇护,并被提拔为亲兵随从。
施琅知道后怒不可遏,于是将他抓回处斩。
郑成功听闻消息后,便要求施琅刀下留人,但施琅却迅速处决了曾德。
此事发生后,郑成功认为施琅违抗命令,反意已现,于是将他及他的父兄都抓捕入狱。结果在亲信的帮助下,他得以逃脱。
郑成功见施琅出逃,气恼之下,杀了他的父兄。
施琅一怒之下转身又投降了清军,从此和郑氏集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三是,精于海战。施琅从小生活在海边,自幼便随父亲在海上经商,因此他对航海等无一不精通。后来,在郑氏集团又一直担任将领,在沿海一带征战无数,很有海战经验。
其实,直到被姚启圣举荐前,施琅虽在京中任职,但并不得清廷重用,因此生活颇为拮据,甚至一度需要靠妻子在外做女红贴补家用。
就算得到姚启圣的举荐,朝臣对他几度叛变也多有疑虑,因此并不赞同重用施琅。最后还是姚启圣以性命担保,再加上康熙也想早日收复台湾,施琅才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总督。
(施琅剧照)
那么,姚启圣在收复台湾的大业中做了这么多贡献,最后得到重赏的,为何是施琅呢?
原来施琅在攻打台湾之前便上疏康熙,表示收复台湾一事,皆由他负责前线指挥,而姚启圣则只用负责后勤工作则可。
康熙为了让施琅放开手脚,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让做足了收复台湾功课的姚启圣,不免有不满之意。但姚启圣顾全大局,不光为施琅攻打郑氏集团保障了粮草,还为他筹措了1万余士兵支援,同时还自掏腰包制造了上百艘战船,以保证施琅成功收复台湾。
然而,台湾收复后,施琅为了不让姚启圣争功,竟先于姚启圣数日将捷报传于朝廷。康熙大喜之余,不仅提拔他为靖海将军,还封他为靖海侯。
同时,施琅还借机弹劾姚启圣,说他支援不及时,险此导致收复台湾失败。
由于姚启为人耿直,脾气倔强,因此他在做官时,得罪了不少同僚,那些人也趁机弹劾姚启圣。
这样一来,造成了姚启圣和康熙之间的误会。
因此,当姚启圣的叙功奏疏送到康熙面前时,康熙不仅不嘉奖,反而说他“沽名钓誉”。
姚启圣功高无奖,这让他颇感抑郁,再加上背疮发作,在回福州的路上便病逝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姚启圣与清朝统一台湾》)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宝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时期,康熙收复台湾,大臣姚启圣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姚启圣性格古怪,为人正直。当年,康熙为了请姚启圣出山,亲自到姚启圣住处拜访。别人做官是越做越大,而姚启圣做官是越做越小,康熙知道后,断定此人肯定有才。
康熙还知道,姚启圣擅长海上作战,手下的学生也是比较厉害的人物,综合考虑要让姚启圣去收复台湾。其实,早年姚启圣也是周培公推荐给康熙的。当时,康熙已经想好要收复台湾,本想让周培公去。可是,周培公去世了,周培公在临终之际,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
康熙大胆启用姚启圣,实为明智之举。为何这么说?因启用姚启圣,康熙能顺利的收复台湾,让清朝的疆域再度扩张。使清朝在疆域上逐渐扩大,让周边的小国逐一朝拜大清,其功劳基本都来自于康熙。后人把康熙称为千古一帝,在他的治理下,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领土逐步扩大,使清朝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康熙收复台湾时,姚启圣明明是立了头功,可是,康熙为何要重赏姚启圣的学生施琅。
长城君便一一道来。
其一,当康熙启用姚启圣时,姚启圣便知,要想收复台湾,学生施琅是一个关键人物。而后,姚启圣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康熙,当时,康熙感觉有点不妥,毕竟施琅是郑经手下的大将。若其中有诈怎么办,经过再三考虑,康熙大胆让姚启圣按照这个想法去做。
说着容易,做着难,面对康熙交待的任务,姚启圣压力非常大,首先要让沿海地带的老百姓搬家。其实,这是最不好做的一件事,因为要让老百姓离开住了几十年,甚至祖祖辈辈都住的地方,老百姓肯定是不答应的。如不这样做,老百姓就会死伤无数,姚启圣硬着头皮,老百姓迁移走了。
下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施琅投靠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里应外合,让郑经归顺大清朝。这些康熙心里非常清楚,如施琅不做内应,姚启圣此次任务就很难完成。要让施琅作为内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得让施琅心甘情愿才可以。
因此,康熙知道施琅的关键性,便对施琅进行重赏。
其二,康熙想以施琅为榜样,让众人得知,大清朝是接纳一起有才之人。众所周知,康熙是宽仁治理天下。在大清朝统一大业上,康熙更需要人才,也需要树立一些榜样。虽然施琅是“三姓家奴”,但是,为了大清朝的统一大业,康熙可以既往不咎的接纳施琅,并给予重赏。
早年间,施琅是郑芝龙的部下,到1646年,跟随郑芝龙投降清朝。没有过多久,便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就成了郑成功的属下。当时,郑成功属下有一个叫曾德的人,因得罪施琅,借故杀了曾德,就这样,郑成功便诛杀施琅家人,施琅非常生气。后来,施琅投靠清朝,被提升为福建水师都督之职。
就这样一个人,康熙不去计较之前的过失,而重要此人,并给予丰厚的奖赏。可见,康熙的胸怀之宽广。有人会说,如康熙这样做,是不是对姚启圣不公。在当时的情况,康熙只能这样做,为了扩大领土,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更是让世人知道,康熙确实以宽仁治理天下。对于姚启圣,康熙知道他不会在意名利,更何况施琅是他的学生,学生有出息,当老师的更有光荣。
其三,在当时的情况,只能委屈姚启圣。姚启圣只忠心于大清朝,这一点,康熙非常清楚,更知道姚启圣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姚启圣也知道,康熙这样做是为了笼络人心,为以后收复其他领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各有功绩。虽说是施琅带头,若没有姚启圣做前期工作,也不会顺利取胜。在姚启圣去世的第二年,康熙澄清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终于康熙为了姚启圣说明一切。
长城君曰:姚启圣的重用,也是康熙有慧眼之能;康熙更对施琅的重用,更是康熙有宽广的胸怀。康熙为大清朝做出了巨大的功绩,让大清朝的领土不断超越,其边境已达沙俄,让清朝有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参考文献:
《清史稿》
《简明清史》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