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及时收手会是什么样?

假如刘备只是收复荆州后就此收手,在与东吴停战和修复关系后再徐图北上,统一中国得可能性有多大?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应该就是夷陵之战了,基本上把他的老本都给损失干净了。后来诸葛亮没办法在北伐中占据优势,其实跟这一战也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果刘备中途收手的话,结局又会怎样呢?当时蜀汉已经损失了荆州重地,刘备执意攻打东吴,一来是为了给关羽报仇,二来是为了夺取荆州重地。

刘备中途收手,极有可能造成长期大分裂的局势。

刘备与东吴的这一场夷陵之战,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一战,使得东吴和蜀汉的军力消耗非常严重,唯一渔翁得利的就是曹魏。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曹魏一定可以夺取天下,因为蜀汉和东吴被对方给打残了。

曹丕聪明啊,他打算趁着蜀汉被打残了的时候,一举拿下疲劳的东吴,哪成想他老子打不下来的地方,他依旧也打不下来,如果打下来他可能就是魏武帝了。

所以刘备一旦收手的话,三国的军力旗鼓相当,那么刘备手里兵强马壮,一定会提前北伐雍凉之地。刘备北伐,没有任何原则可言的孙权,必然又要偷袭刘备,那刘备就得回来防守。

汉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使督江北诸军;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资治通鉴》

这个时候三国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谁也吃不掉谁。这个局面维持的时间,决定不会只有几十年那么短。他们甚至可以在边境修筑长城,从而瓜分天下。

如果刘备不出手,那就真的完蛋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可能还要再往后推迟个一百年之久。三国可就真正意义上成了三国了。

刘备中途收手,后世子孙极有可能一统天下。

刘备是一代枭雄,他儿子刘禅也不是孬种。治理蜀汉地区长达41年时间,完全掌权也有将近30年,他可不是小说里写的那种孬种。

蜀汉内部41年内从未发生过内乱,这就是刘禅的高明之处。除了有贤臣辅佐以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才能达成这件事。

不过刘禅天生没有参加过什么战斗,所以在战争上比不上曹丕、曹叡,不过他活得长,能够长期保证蜀汉的稳定。再加上人口此刻也不少,国富民强只是时间问题。

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资治通鉴》

而东吴就不同了,三代下来,一直在换皇帝,皇帝的地位总是受到权臣的威胁。不用五十年,东吴自然会被自己给害死。到时候蜀汉再出兵夺取荆州,那东吴是没有还手之力的。

而曹魏呢?当时已经被司马家族给篡夺了,也就是说曹魏是第一个灭亡的三国国家。那么司马家这个时候是没办法消灭蜀汉政权的,毕竟人家兵强马壮,又夺取了荆州。

不过再过二十年,司马家族内乱又爆发了,导致少数民族入侵,结果五胡乱华的事情发生了。那北方等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蜀汉作为三国唯一能够保持稳定的国家,难道就不能收拾江山,再造山河?所以只要蜀汉熬得住,一定可以见到这一天。

刘备中途收手,也可能会遭到孙权的追击。

刘备打来的时候,因为声势浩大,号称有72万大军,所以不少东吴人表示应该要跟他求和,甚至割让荆州给刘备也行。

其实孙权也提出过这样的请求,但是孙权的使者一个个都被刘备给杀了。其实割让荆州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要小瞧了孙权,吃下去的肉,你让他再吐出来,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孙权之所以说要割让荆州,其实就是想拖延一下备战的时间,从刘备出川的时候开始,东吴就已经开始备战。他们知道,这一战不可避免,所以孙权这回也不是闹着玩的。

汉主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汉主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汉主大惭恚曰:“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将军义阳傅肜为后殿,兵众尽死,肜气益烈。吴人谕之使降,肜骂曰:“吴狗,安有汉将军而降者!”---《资治通鉴》

一旦刘备撤军的话,孙权大军极有可能趁着这个档口追击上去,从而将刘备彻底击败。因为当时的刘备毫无防备,他们不知道东吴居然这么狠。

不狠哪里能夺取天下,所以孙权这一招并不过分,他击败刘备以后,甚至可以一举打入益州境内。当然他是没办法灭亡蜀汉的,除非他们抓到了刘备。

刘备大军惨败以后,如果刘备被东吴当场抓到,那蜀汉不投降也没办法了。这帮老臣子都是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过来的,所以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刘备受辱,也就只能是投降的命了。从此东吴称霸南方,势力超过曹魏,谁输谁赢还真未可知也。

总结:刘备不可能收手,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下东吴。

关羽被杀,对蜀汉军民的震动是巨大的,因为关羽不仅仅是刘备的好兄弟,那更是蜀汉的上将军,是蜀汉军民士气的保障。

失去了关羽让蜀汉集团失去了重要的军力保障,为了重新振作士气,刘备必须要去打这一仗。他不能让自己的士兵害怕东吴,一旦你害怕敌人,那这一仗就不要打了。

在义愤填膺之下,刘备挥师东进,这一次来他就没想着再回去。要么打下东吴,要么被东吴给灭了。

当时是南方统一的最好时机,孙刘两家撕破脸皮也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孙权是见不得刘备一路兴旺,自己却寸功未建的。

双方干一架也是必然的事情,刘备夺取荆州是战略上的需要,打下东吴是因为自己实在是等不下去了。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雄才大略,他希望用自己生命中最后那一点时间,为刘禅打下一个真正完整的天下。

一旦打下了东吴,那刘备可就今非昔比了。他再次北伐的话,曹魏必然吃不消。毕竟祁山、荆州、合肥等地都可以北伐,曹魏疲于应付,而且曹丕跟刘备还是没得比的,所以刘备极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可惜这都是他的规划而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

假如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及时收手会是什么样?

应:什么刘备收复荆州,先要看一下荆州是谁的,赤壁之战以吴国周愉为主指挥这场战争,诸葛亮出使吴国促成孙刘两家联盟,打仗没有诸葛亮什么事,诸葛亮也没见到周愉,刘备仅敲敲边鼓,荆州就是东吴的战利品,赤壁之战胜利后因刘备没有晒身之地,由刘备与鲁肃等人商量把荆州暂借给刘备,等刘备得了益州就得归还荆州,刘备得了盖州而不想归还荆州,就有了后来的鲁肃单刀赴会讨要荆州,而刘备不但不还,还派了关羽去守着,并野心勃勃,发起襄樊战争,而关羽与盟国很不友好,才有了被东吴收回荆州,斩杀关羽将士三万多的事件。

此时张飞也死了,刘备并不傻凭他的五万人马能扫平吴国吗?他的目的是想把吴国打疼,坐下来商量把荆州让给刘备,没想到几乎被陆逊打得全军覆灭,刘备也不是不知道边境还有曹魏大军压境,他是不敢在吴国消耗太多的兵力,像这样的惨败刘备是想都没想过,最少也可以全身而退,但他失算了,他和关羽一样小看东吴了,三国三大战役,东吴就打过两次而都赢了,而刘备,诸葛亮,蜀汉五虎上将像这么知名度的大仗还没打过,刘备若不是陆逊要防着曹魏,刘备根本跑不掉,就赵云的一小股部队接应也无济于事,刘备的部队一轰而散,跑的跑,投降的投降,益州兵根本不愿出川作战,所以不管刘备大打还是小打,一夺不了荆州,荆州对吴同样重要,说刘备想统一国家那猪八戒做梦吃西瓜,想得美。根本不可能的事!刘备,诸葛亮不是这块料。

假如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及时收手会是什么样?

夷陵之战刘备从头到尾也只是从国界线永安(今重庆奉节)推进到夷陵前线,也就是今天湖北省宜昌市一带,然后在夷陵被陆逊打得大败,狼狈退回永安。

夷陵之战,刘备从头到尾就没有收复过荆州,仅仅是推进到夷陵,没有实际占领过。如果刘备及时收手,只有两个选项:一是延缓发动夷陵之战;二是刘备打成夷陵之后及时收手,不与陆逊进行战略决战。



事实上,在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后,刘备统一天下的希望由原来的百分之六十降到百分之二十,在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前,刘备统一天下的希望是较大的,可惜东吴背盟偷袭,夺取荆州,导致了蜀汉的全方位失败。

孙权偷袭荆州后,刘备无论是从政权利益还是私人感情上,都不可能与东吴修复关系,况且荆州是刘备的立足之本,刘备集团中绝大部分的领导层还是荆州籍贯人士,刘备于公于私都不可能放弃荆州。



但是,刘备如果不发动战争,东吴是永远不可能会将荆州归还给刘备的,孙权是通过偷袭吞下了荆州这块肥肉,是绝对不会再吐出来的,刘备想拿回荆州,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战争。

但是刘备发动战争的时间显得过于急燥,仅仅在称帝两个月后,就开始发动战争,而且刘备没有利用政治上的因素打击东吴,孙权与刘备毕竟联盟了近十几年,而孙权与曹操暗中来往前后不过数年,曹操去世后,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因而向曹丕称臣。

孙权虽然向曹丕称臣,但并非真心实意,只不过是因为担心两线作战的不利政治局面,刘备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挑起曹丕与孙权的之是的政治关系,先在政治上制造曹丕与孙权的矛盾,然后再发动夷陵之战。

刘备完全可以这么做:

刘备准备发动战争时,孙权不是派使者求和,刘备先是推辞一番,以其他条件让孙权作为交换求和的条件,可以假意答应孙权的求和,然后派使者向曹丕说明东吴与蜀汉仍是同盟关系,或者花大量金钱收买曹魏官吏制造孙权仍与刘备联合的假象,在政治上离间孙权与曹丕,等到曹丕有所不满意,起兵伐吴时,刘备再乘机一起伐吴。

或者刘备也干脆向曹丕表示可以联合绞灭东吴,愿意与曹丕一起伐吴,就算曹丕不同意也没有关系,刘备先不要急,可以等到曹丕与孙权关系破裂,大动干戈时,再起兵发动战争。

孙权并不是真心向曹丕称臣,要不了多久,就会露出破绽,到时候曹丕发现孙权假意,仍然会大怒伐吴。

只要曹丕代吴,刘备的机会就来了,刘备再乘机从永安出兵攻打,如果孙权两面受敌的话,轻则割地求和,重则国覆民亡。

刘备如果拿下荆州的话,就会直接与曹魏对峙,中国历史要么就是南北朝对峙:北魏与南汉的对峙,要么是曹睿或刘备统一天下,当然刘备的机会非常小。

如果刘备打到夷陵之后收手不打,就形成蜀汉与东吴在夷陵地区对峙,而曹魏在北方又与东吴针逢相对,孙权如果心够狠的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只有把儿子送到曹魏当人质。

如果孙权不送儿子当人质,那后果是灾难性的,曹丕大怒打东吴,刘备又趁火打劫,孙权是顶不住的,要不割地求和,要不国破家亡。

如果孙权老老实实给曹丕称臣,刘备一时还没有机会伐吴,只能制造矛盾,并等待时机。至于说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希望,但非常渺小。

比如就在孙权和曹丕认为刘备无力攻打之际,或者不发动夷陵之战,乘曹魏没有防备之机,直接倾巢攻打曹魏关中地区,来个出其不意,说不定就拿下关中了呢!

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假如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及时收手会是什么样?

首先,刘备不会收手,即便是收手了,也无法改变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仍然避免不了三国归晋的结局。况且,刘备东征的目的是为了和东吴争夺荆州八郡,事实上也没有实现,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办到,更不存在收复荆州之后收手的假设。要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最没有可能性。

一、先读懂三国的关系,才能搞清楚刘备手里其实没什么牌。

“三足鼎立”这个鼎字不是白用的。古代三只脚的鼎最大的特点是稳定,那条腿长一些、短一些,都不会影响鼎的稳定性。你要是四条腿的凳子,有一只脚短了一点点,你坐上去试试难不难受。

当时曹魏、蜀汉、东吴三家互相掣肘,谁也别想做大。曹操实力大的时候,刘备和孙权联盟;刘备锋芒太盛,曹魏和东吴马上形成默契,比如曹丕撤兵淮南,减轻东吴压力,增兵汉中,牵制刘备。可以说,没有曹魏的帮忙,孙权可没有胆量偷袭荆州。当刘备夷陵兵败,已经没有实力去攻打东吴和曹魏了,曹丕马上发兵南下,威胁建业。东吴危险了,蜀汉也接受不了,马上又建立联盟共同对付曹魏。这不,这三家的伟大领袖没一个是笨蛋的,谁想做大,另外两家就联合打谁?这才是生存之道。

刘备为何要收复荆州?不就是荆州这块地方太重要了吗?北上可以直至许都、洛阳,东进顺江而下可威胁建业。刘备想要一统天下,没有荆州他基本上办不到。但孙权能让你这个干吗?说实话,东吴收到的首要威胁就是来自荆州。所以,白衣渡江,夜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就是收复荆州,再图天下。荆州这张牌是刘备失去的王牌。除此之外,他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对别人构成威胁的。所以,曹丕能让你刘备打着汉朝的旗号重新拿回荆州?不可能!所以,夷陵之战明为孙刘两家互殴,实为曹魏乐见的阴谋。你们打吧,打累了就轮到我动手了!

二、刘备无法收复荆州,即便重返荆州部分领地,也是三国的一盘棋,而不是刘备自己的。

曹丕和孙权都不会接受刘备占据荆州,如果刘备还是一意孤行,一定要收复荆州,那只会促使曹孙两家联盟。事实上,也是在曹丕的暗中帮助下,孙权才有足够的兵力聚集在夷陵前线。如果曹军还像赤壁之战前后的压力,东吴说什么都不敢集全国之力去打夷陵之战。

当然,我们退一万步讲,佛祖派了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十八伽蓝保护,刘备真的收复了荆州南郡,兵力重新集结在荆州的核心要地,那么荆州又重新回到了关羽镇守的时代。蜀汉多了一个可以北伐的途径,曹丕的压力就打了,孙权的压力也大了。但他们不会让刘备省心,大不了再来个“白衣渡江”,不拍贼偷,就怕贼惦记。刘备能守一时,就怕守不了一世。只要刘备占据荆州,在这件事上,曹魏和东吴就是天然同盟。这种情况下,刘备想一统天下?恐怕得玉皇大帝派天兵协助啦!!!

三、刘备的蜀汉政权先天不足,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角色。

三国中,曹魏政权最为强势,曹操已经把北方所有的政治资源集中在自己手里,大家名为给汉朝皇帝打工,实则是给曹操打工。等到曹操去世后,曹丕没有费一丁点儿力气,直接逼着汉献帝禅位,自己做了皇帝。东吴经过孙坚、孙策在江东的多年经营,根基相当牢固。而唯独刘备,从中原南下荆州,从荆州西进益州,同时收纳凉州、南彝等诸多人马。这个政权从建立开始就是个混合体,里面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在蜀汉政权内部有着三股势力:一个是刘备从中原带来的老班底,我们姑且叫他“桃园集团”,二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这些人都是在荆州入伙的,还有一个就是当年刘璋的父亲刘焉去益州时带去的团队和益州本地团队(如:法正),也就是“益州集团”。这三股势力,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矛盾。收复荆州的夷陵之战,本身是荆州集团的主张,也正和了桃园集团的雄心壮志,但益州集团并不赞成。如果不是刘备有提防,成都出现兵变都是有可能的。

领兵器时代,国力和战斗力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政权实力。三国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被打破。北方作为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曹魏本身有着先天优势。到了三国后期,曹魏的实力早已远远超出了蜀汉和东吴的总和。蜀汉政权即使拥有荆州并和东吴修好又有什么用。没有北方的天然马场,战马远不如魏军;没有北方庞大的人口基数,税收和兵源远不及魏国。最终三国归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刘备团队确实是个很牛的创业团队,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演绎了很多传奇故事。不过,刘备在晚年却没有看懂三足鼎立的哲学,急功近利,欲速不达。夷陵之战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即便夷陵之战没有败,刘备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谋图天下,刘备的对手更不会放任他顺风顺水。刘备不是刘邦,三国不是楚汉,刘备在哪个时代是最没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

假如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及时收手会是什么样?

蜀国和东吴说到底只不过是因为两者都打不过魏国而结成的一种自保联盟,双方压根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团结一致对外,双方互相猜忌和争斗从来没有停歇过。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收手,那么他该怎么办呢,不打东吴就要去打魏国,东吴虽然在刘备发兵时遣使求和,但刚杀完人家臣子夺回了刘备一直占据的荆州,你让刘备怎么能安心北上去筹划打魏国,万一你背后再来一刀,这可要老命了。

如果二选一的话,刘备还是会选东吴,仗着国仇之恨,能打一点下来,是一点,至少不吃亏。

再说东吴毕竟比魏国要弱,刚得了蜀地又有蛮族沙摩诃等策应,刘备的底气还是有的,几万人派出来,如果能够一股气重创或者吞下吴国大片的土地话,那可赚大了。

吴国毕竟属于富庶之地,加上舟船之利,还是十分诱人的,刘备发兵的初衷相信更多是要一个丰厚的补偿,一股气拿下东吴,现实性操作不强,因此刘备觉得这场仗难度不会太大。

而且从当时刘备方面部署来看,蜀国对各个可是也都做足了功课。

首先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占领窥视东吴的桥头堡。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又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刘备觉得自己打的是一场有准备的仗,你让他如何轻易收手,收手后去谋划打魏国,这边吃了亏,然后忍气吞声再跟人家和好,大家和平相处,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

可能吗?

假如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及时收手会是什么样?

首先,感谢邀请。我是麻花,我来分享下。

夷陵之战,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直接导致了蜀汉的建立者刘备身陨,间接将蜀汉政权从鼎盛打到了衰落。这么严重的后果,刘备为什么还要打?不打会怎样?下面我就来说下我的看法。

夷陵之战(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为什么说夷陵之战非打不可

刘备作为乱世中的杰出政治家,我觉得他是能看出夷陵之战战败的后果的,但正因为他是的杰出的才使得他不得不打这一战。

刘备剧照(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1. 荆州,北接中原,西抵巴蜀,东邻东吴,南下南越。四战之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羽败走麦城后,荆州归吴,蜀汉失去了一个牵制东吴的利器,少了一个北上中原的桥头堡,蜀汉政权一片哗然。刘备不管从夺回荆州考虑,还是稳定政权、提升政权凝聚力,这场东进伐吴的战争是必打不可的。
  2. 东吴的背叛,偷袭荆州致使关羽战败被马忠所擒,后被孙权下令斩杀。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东吴。此时蜀汉政权内部主要是两个集团在执政,一个是益州本地集团、一个是荆州集团,而此时的主要执政者还是以荆州集团为主,作为一个出色当权者,刘备为了进一步笼络荆州集团,也必然会发动这场战争。
  3. 第三,我个人认为刘备有转移世俗目光的嫌疑,我们都知道刘备从他出道就自诩汉室宗亲。而汉献帝前脚被废,他后脚就称帝。而不是去伐魏迎汉献帝,肯定就会遭受世俗的眼光,而此时东吴给了刘备一个机会.我刘备一生重情重义,什么事都没有我给我兄弟报仇事大,其他事等我替兄弟报了仇再说。刘备是个很重视自己名声的人,所以这一战非打不可。

关羽剧照(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如果刘备不打夷陵之战会怎样

我还是呆着上面的三个原因来看刘备不伐吴会是什么结果。

  1. 丢失荆州,那这个问题刘备死后已经看的出来了。刘备死了,天下该争还得争,由于少了荆州对曹魏的牵制,诸葛亮每次都是孤军作战,曹魏守的也很轻松,不得以,诸葛亮又去联合东吴,让东吴一起伐魏,一个打东边,一个打西边.分散点压力到东边去。东吴可好,要么不配合,要么就意思意思,真正意义上东吴配合诸葛亮北伐就一次。果然别人家就是别人家的,不如自己家的好用。如果荆州还在蜀汉手里.诸葛亮北伐时,荆州同时攻打宛城,曹丕和司马懿估计得头大一阵子。所以刘备不伐吴,对大的战略不会有什么改变,可能能多活几年。
  2. 如果刘备不伐吴,他活着的时候可能没啥影响,毕竟两个集团还是得给他老人家一点面子。但他老人家一死,刘禅,来搞笑的吧.分分钟成为两大集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蜀汉名存实亡。而伐吴了,进一步巩固了和荆州集团的关系。刘备走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还会支持刘禅。至少蜀汉还在。
  3. 刘备用了一辈子来树造自己手足情深、悲天悯人、礼贤下士、为了匡扶汉室不辞辛劳东征西伐的形象。倘若他不伐吴,这一辈子的努力岂不是付诸东流不说,分分钟从世人眼中所谓的正义之师变成欺世盗名的窃国贼。失民心、失德。蜀汉怕是亡的更早。
诸葛亮剧照(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总之,我觉得当时的情况有点使刘备有点措手不及,伐吴吧,要是败了蜀汉就衰败了。不伐吧,问题更多。作为了个出色政治家刘备很快就作出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再说伐吴不一定败啊,万一赢了呢?那岂不是爽了。

好了,历史没有如果。希望大家喜欢,有不同意见的朋友欢迎评论区交流。喜欢和赞成的朋友欢迎点赞加关注,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