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支撑孙承宗,能力怎么样?可惜崇祯上台年纪大了。心无力不足?
谢谢邀请!可以这么说,如果孙承宗不告老还乡,那满清是打不进关内的。作为明末长城,孙承宗的作用实在是太强大了,可惜朝廷不能任用,这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辽东本无孙承宗,连年战败又怪谁?万历时期的萨尔浒大战,把大明朝的所有锐气都给打没了。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恨,宣布与大明公开决裂,终于一战成名,彻底稳定整个女真部落。
为此西海女真归降努尔哈赤,叶赫女真也岌岌可危,辽东基本就成了努尔哈赤的地盘。万历皇帝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把个破乱不堪的国家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所以大明朝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陷入了被后金滋扰的困境。只不过努尔哈赤并没有带兵入关,所以大明朝在万历时期还保有一定的颜面。
面对蓟辽督师王在晋一直打败仗的情况,朝廷也无奈地把他给换了下来,继而上任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孙承宗。明末的文官有一个特点,他们不仅要读那些考科举的经史子集,而且还要读大量兵书。
兵部尚书王在晋代廷弼经略辽东,与总督王象乾深相倚结。象乾在蓟门久,习知西部种类情性,西部亦爱戴之,然实无他才,惟啖以财物相羁縻,冀得以老解职而已。在晋谋用西部袭广宁,象乾惎之曰:“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在晋乃请于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用四万人守之。---《明史》因为明末战乱不断,如果不读兵书,压根就没办法为国分忧。孙承宗显然就是深知兵法的文官,所以他出任蓟辽督师,朝廷还是比较放心的。在孙承宗的带领下,他开始修筑关宁锦防线。
这条防线是后期抵抗清军最重要的防线,只不过后人没有利用好而已。一边修筑防线,一边筑造城池,将防线往前推进。
孙承宗正是利用这种方式,生生从后金手里夺会了四百多里土地。这在当时来看,已经算是一种奇迹了。而且他还没有跟后金大军正面交锋,果然是深知兵法之人。
孙承宗得罪魏忠贤,只得告老还乡。孙承宗在辽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来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对于他的事迹,现在网上吵得很热闹,居然有人列举了他投递叛国的多少罪状,简直可笑。这就是明末武将为什么不愿意为明朝卖命的原因。
孙承宗的战略手段是非常凌厉的,他知道明军正面跟后金对抗,战斗力是抵挡不住的。所以只能依靠战线的推进来取胜。效果十分明显,孙承宗在该地区筑造了九座大城,并且还修筑了四十多坐小城堡。
他更是吩咐士兵们闲时屯田,不仅为朝廷解决了口粮的问题,而且还安置了上百万的百姓。努尔哈赤为此都不得不后退七百多里。可见孙承宗到底有多么厉害。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明史》不过越厉害的人,越容易遭到别人的妒忌。大太监魏忠贤在天启年间可是权倾朝野,而且掌握兵权。所以他心里很不爽,这孙承宗如此牛,居然不向他送礼。
魏忠贤也刻意拉拢过孙承宗,但是孙承宗不吃这一套,结果导致魏忠贤恼羞成怒,不断在天启皇帝面前说孙承宗的坏话。无奈之下,孙承宗只能选择告老还乡。
也正是这段时间,使得后金再次迅猛发展,离开孙承宗的辽东,再也抵挡不住后金的猛烈攻击,所以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孙承宗的重要性。
崇祯年间,孙承宗再次被启用,却再次被废。一直到了崇祯元年,这个时候魏忠贤已经被崇祯拿下了,本来孙承宗是可以顺利出仕了。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政敌王在晋,就是被他替换下来的蓟辽总督,居然成了兵部尚书。
王在晋为了不让孙承宗出仕,一直在崇祯面前说孙承宗的坏话。崇祯也就搁置了这档子事,没想到没多久皇太极的人马就杀到了遵化,直逼北京而来。
崇祯皇帝彻底慌了,他是第一次做皇帝,压根就没什么经验。这个时候王在晋也懵了,大家都推举孙承宗来抵挡清军,所以崇祯就再次请孙承宗出山。
等到袁崇焕出事以后,孙承宗是一句求情的话都没有,因为孙承宗认为袁崇焕确实有罪。辽东再次落在了孙承宗手中。
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宋伟往救。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城中粮尽援绝,守将祖大寿力屈出降,城复被毁。廷臣追咎筑城非策也,交章论禾嘉及承宗,承宗复连疏引疾。十一月得请,赐银币乘传归。言者追论其丧师辱国,夺官闲住,并夺宁远世廕。承宗复列上边计十六事,而极言禾嘉军谋牴牾之失,帝报闻而已。家居七年,中外屡请召用,不报。---《明史》但是此刻的辽东已经不是当年孙承宗好好经营的辽东,关宁锦防线已经全线奔溃。为了能够恢复过去的实力,孙承宗只能选择重修城池。结果在修城池的时候,遭到了清军的袭击。孙承宗损失惨重,不得已撤退,还丢了不少物资。
这件事导致孙成的仕途生涯再次终结,他再也不能为大明守卫边疆了。在一片谩骂声中,孙承宗只能选择告老还乡。这一去居然就是用远。
结局:孙承宗满门忠烈,全部为抗清事业而牺牲。回到老家以后的孙承宗,并没有消极怠工,他总是积极组织家乡的父老们准备好抗清的事务,为此还组建了一支当地的小分队。当然大多数是他们家里人。
后来清军杀来他的家乡时,他带着家里人英勇抵抗。最终全家人全部牺牲,孙承宗本人也在这一战中战死。
可以说他把一生都交给了大明,可是大明却辜负了他。如果当初崇祯皇帝不撤换掉孙承宗,那么孙承宗只好可以收拾残余部队,坚守不出。
等到有了时机,再次步步为营。这是孙承宗比较擅长的手段,对付满清大军,不能硬碰硬,只能靠营寨和城池作为抵挡。
可惜他总结下来的一切,后人没有一个是使用的,但凡有一个人继承了他的志向,辽东的清军也不会那么狂妄了。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末三大支撑孙承宗,能力怎么样?可惜崇祯上台年纪大了。心无力不足?
孙承宗有点大器晚成,四十一岁才中了进士,以督师身份负责辽东防务时,已经五十九岁。崇祯上台后,重新启用孙承宗,那时他已经六十五岁。孙承宗二次出山,远没有第一次精彩,表面上看,他可能岁数太大了,但实际上更让他力不从心的是朝廷的党争,让他无法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孙承宗的能力毋庸置疑,第一次经略辽东四年时间,他修复大城九座,堡垒四十五座。募兵十一万,收复失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
通过以上数字就可以看出,孙承宗对辽东防务,采取的是积极的防御策略。基于大明的衰弱及后金的崛起,从军事实力上,大明已经处于劣势,盲目进攻肯定不是明智之举。扎进篱笆,遏制后金骑兵优势,练好防守基本功是明智之举。
但孙承宗绝不是某些保守派一味退缩的姿态,而是“积极”的防守,在守住底线的情况下,修建城池堡垒,一点一点向后金腹地推进。
这个策略让后金很绝望,纵马平原是他们的特长,攻城略地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而孙承宗偏偏就是用这种,让后金有力使不上的策略,收复了四百里失地。四年间,后金想打都没法打,后来被逼得绕道蒙古,从北面进攻大明。
由此可见,孙承宗的办法看起来很笨,很慢,却管用,而且稳打稳扎,不冒进。就像足球比赛,虽然打得不好看,但就是能赢。其实这就是孙承宗能力,他能正确评估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各自长短。
在孙承宗一点一点收复失土的同时,他也在积极筹备,希望通过寻找机会,实现对后金的致命一击: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筹划多时的反击机会,竟然被认为,兵饷充足有可能导致军队恣意妄为,所以不被批准!
这就是让孙承宗力不从心的地方。大明王朝到了这时候,已经烂透了,先是宦官势力与东林党的斗争,后来是东林党与浙党、闽党,以及东林党内部的撕咬。只要跟自己的利益有冲突,不论对错,一律攻讦到底!
孙承宗一面要应付反对派对他的攻击,还要应对辽东复杂的同僚关系。后金是明枪,朝廷是暗箭,诸如袁可立、袁崇焕、毛文龙、马世龙等等,没有一个倒在战场,都是败在自家人手里了。
这就是大明王朝的现实,不光是孙承宗,直到大明灭亡,也一直不缺像孙承宗这样的扶危济困的大才,结果都是树倒猢狲散,原因就是大明的根烂了。那些文人士大夫们,没有谁把自己当做大明的主人,折腾散了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私利!
这种环境里,跟能力没关系,孙承宗再大的能力,也解不开大明的死结。跟年龄更没有关系,孙承宗再年轻三十岁也不顶用!
明末三大支撑孙承宗,能力怎么样?可惜崇祯上台年纪大了。心无力不足?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末的文坛领袖 。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孙承宗能力一直都是很厉害的,可惜被权臣构陷,告老回家,后清军围城,城破而亡,太可惜了,若是孙承宗一直在辽东,满清不会这么快起来的。崇祯不信任大臣,刚愎自用,自毁长城。
明末三大支撑孙承宗,能力怎么样?可惜崇祯上台年纪大了。心无力不足?
谢谢邀请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作为明末难得的文武全才,孙承宗也当得起被明史单独列传!
对于孙承宗这个人的能力我们完全不用怀疑,当时皇太极在辽地大肆入侵掳汉民以作奴隶,整个辽地几乎被皇太极全部占领,但孙承宗上台后不但将皇太极在战场上打败,还慢慢的将辽地一寸一寸的拿了回来。
孙承宗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起初作为明熹宗的老师一直从事的是文学类工作,但在天启元年后金(清朝的前身)屡次出关侵犯明朝边境辽东,沈阳辽阳先后被攻陷,而当时的辽东经略自杀后辽东边境更是一片混乱。在这时朝廷派去的人大多都是长居深宫的普通文臣,根本无法阻止后金的侵略脚步。在无奈之中熹宗在朝臣的推荐下以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简单的理解就是在边境除皇帝外最大的官),孙承宗上任后经过实地考察先是因地适宜的建造了关宁锦防线(明末为抵御后金所修的防线,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松锦大战后瓦解),又提拔培养了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又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四十于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百万,将后金死死的拦在辽东不得寸进。但在后面遭到魏忠贤妒忌不得已辞官还乡(这点有必要说明下,魏忠贤当时大力打击东林党,而他很不幸也是一名东林党,而且起初魏忠贤是想与他交好,但被拒绝。尽管后来他有机会扳回一局,但因为他一生中最大弱点——犹豫错失良机)。
崇祯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南明不算)上位后皇太极千里迢迢绕过关宁锦防线进入长城内,眼看京城不保且当时的袁崇焕又暂时无力抵御皇太极(此战后袁崇焕被指控谋反以凌迟处死),崇祯不得不再次起用孙承宗,孙承宗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了以坚城防御为主的退敌策略(简单点来说就是先守后攻),而后亲自坐镇通州调度援军将皇太极骚扰的疲惫不堪却又无可奈何,最终被迫撤退。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孙承宗可能这一次皇太就有很大概率能直接灭了明朝。后面的事儿也很简单,孙承宗收复了被皇太极占领的地方后又重整关宁锦防线,但最后因为朝臣反对之类的等等原因再次弃官。还乡后他在老家高阳县休养的时候后金再次袭来,孙承宗率全家拼死守城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失败,他自己也自缢而亡,全家上下百余人遇难。孙承宗死后尽管崇祯下令抚恤但并没有给他谥号,后由南明弘光帝为他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清乾隆又追谥为“忠定”
综上所述,孙承宗的能力毋庸置疑,至于说崇祯帝上台后因为他年纪大了心无力不足在我看来也并非如此,首先我们知道孙承宗即使告老还乡后也积极组织乡民反抗后金的入侵,所以他绝对是有心有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崇祯并不信任他!我们在讨论明朝灭亡原因的时候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崇祯的刚愎自用,他虽然勤奋但是太过阴沉,他不相信除了他以外的任何人,虽然明朝灭亡与后金有脱不了的干系,但他个人也要对明朝灭亡负很大责任,就像我上面说的,没有孙承宗,可能明朝的灭亡还得提前几年!
明末三大支撑孙承宗,能力怎么样?可惜崇祯上台年纪大了。心无力不足?
孙承宗什么时候成为了明末的三大支撑呢?要说孙承宗嘴炮能力确实比较强悍,实际能力看看他指挥的几次战斗不就很清楚明白了吗?古语常说书生误国,孙承宗就是个比较突出的代表人物。孙承宗与他所谓的得意弟子袁牛皮两个在辽东筑城堡,,修了被坼,坼了在修,折腾空了大明朝那薄弱的家底,折腾活了后金被困在辽东的局势。可偏偏这两个大明的废材在满清的吹嘘下成了大明的支柱,真是可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