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李辅国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太监,他还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太监,甚至被封为君王。他不仅杀掉了皇后,还吓死了唐肃宗。为何宦官李辅国能够有如此大的神通呢?
李辅国辅佐唐肃宗李亨登基,深得李亨信任。要说李辅国过去还是有些功劳的,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一大帮子人说是要逃到四川避难。但是中原战事也需要有人主持,所以太子李亨主动请命,离开唐玄宗前往灵武。
当时他所带走的就有李辅国,李辅国在灵武怂恿李亨主动登基,这是一件大功劳。因为除了李亨以外,其他几位散落在民间的皇子也想捷足先登。
李亨登基以后,得到了节度使郭子仪的支持,从而站稳了脚跟。不过相对于郭子仪来说,李亨更加信任李辅国。因为李辅国相当于他的内臣,一直都在为李亨的私事着想。而郭子仪等猛将,那是大唐的将领,所考虑的永远是大唐的兴衰。
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常在银台门受事,置察事子数十人,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推讯。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每出则甲士数百人卫从。中贵人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旧唐书》为什么宦官总是能够当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里。所以李辅国被唐肃宗一再提拔,奈何他只是一个太监,所以再怎么提拔,官爵是上不来了。
等到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李辅国便成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唐肃宗念他一直为自己着想,所以将军政大权基本上都交给了李辅国来打理,从此朝廷上下便都要听从李辅国的调遣。
最严重的时候,皇帝的任何一封诏书,都必须要有李辅国的签字,才能发出去,而且大臣们的奏章也必须要先经过李辅国的批阅才能转交给唐肃宗。
李辅国成为帝国第一任宦官宰相,掌握天下节度使任命权。李辅国是比较会折腾的人,他前期通过对唐肃宗的一片真心,获得了唐肃宗的信任,从而能够权倾朝野。但是这种权力能够维持多久呢?如果唐肃宗病死了,那自己的地位是否就会一落千丈了呢?
他当然要思考这些问题,为自己留条后路总是不会错的。所以李辅国主动申请,希望能够成为帝国宰相,结果遭到了宰相萧华的严重反对。
宰相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职位,一个太监有什么资格能做?即使李辅国是权倾朝野的权臣,也不可以登上宰相的大位。
肃宗密谓宰臣萧华曰:“辅国欲带平章事,卿等欲有章荐,信乎?”华不对。问裴冕,曰:“初无此事,吾臂可截,宰相不可得也。”华复入奏,上喜曰:“冕固堪大用。”辅国衔之。宝应元年四月,肃宗寝疾,宰臣等不可谒见,辅国诬奏华专权,请黜之。上不许,辅国固请不已。乃罢华知政事,守礼部尚书。及帝崩,华竟被斥逐。---《旧唐书》李辅国为了报复萧华,立刻在唐肃宗身边说萧华的坏话,最终唐肃宗将萧华赶了出去。李辅国不仅成了唐王朝的宰相,而且对节度使有任命权。
节度使是唐朝最心痛的地方,虽然河朔各路节度使并不听从唐王朝的号令,但是江南各地节度使还是受到唐王朝节制的。这些节度使也不像河朔节度使那样,可以世袭,所以是唐王朝来任命的。
节度使的任命权落在了李辅国手里,那他培植自己党羽的机会可就多了很多。也正是利用这段时间,他稳定了自己在唐王朝中的地位,就算是唐肃宗对他不满,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了。
李辅国发动政变,杀害皇后吓死唐肃宗。唐玄宗的去世,对唐肃宗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他也一病不起。这个时候宫中的事务都是张皇后在打理,这位张皇后一直不喜欢太子李豫,所以想要废掉太子,改立越王李系为太子。
这个时候张皇后为了试探李豫,就把李豫叫到宫中,说李辅国这个人飞扬跋扈,手握重兵,必须要灭了。李豫又不是傻瓜,一个张皇后,手里无病无权,拿什么跟权倾朝野的李辅国斗呢?
所以李豫假借唐肃宗病重的原因,不宜大动干戈,所以拒绝了这件事。张皇后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动手,她刚准备好两百多亲兵,这个消息就被李辅国给知道了。
李辅国当机立断,立刻带着大军冲入皇宫,扬言要清君侧。张皇后发了疯似的躲到了唐肃宗李亨身边,希望李亨能够救他一命。
李亨当时病重,哪里想到会发生这档子事,所以气急败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个时候李辅国已经带人冲进了唐肃宗的住处,他们抓到了张皇后当场给打死了。可能是认为李辅国要造反,唐肃宗惊恐不已,结果被李辅国给活活吓死了。这也是唐朝第一个被吓死的皇帝。
结局:李辅国对唐代宗有拥立之功,却被唐代宗诛杀。唐肃宗死后,唐代宗李豫上台。李豫不是傻瓜,他知道李辅国是一个飞扬跋扈之人,而且手握重兵,不能轻易消灭。
所以李豫刚上台还是处处都顺着李辅国,毕竟自己能够当上皇帝,跟李辅国的相助是脱不了干系的。结果李辅国却越来越猖狂,他直接告诉唐代宗,宫里的事情由皇帝来做主,这宫外的事情那就由他自己来做主了。
程元振欲夺其权,请上渐加禁制,乘其有间,乃罢辅国判元帅行军事,其闲厩已下使名,并分授诸贵,仍移居外。辅国始惧,茫然失据。诏进封博陆王,罢中书令,许朝朔望。辅国欲入中书修谢表,阍吏止之曰:“尚父罢相,不合复入此门。”乃气愤而言曰:“老奴死罪,事朗君不了,请于地下事先帝。”上犹优诏答之。十月十八日夜,盗入辅国第,杀辅国,携首臂而去。诏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旧唐书》这件事李豫表面上不恼怒,可是愤怒的心情已经达到了极点。但是跟李辅国硬碰硬是不现实的,李豫没这么大的本事。所以李豫选择曲线救国,他表面上尊奉李辅国为尚父,相当于周武王和姜子牙的关系。
背地里却开始找人逐渐夺取了禁军的军权,得到军权以后,不等李辅国反应过来,就立刻晋封李辅国为博陆郡王。在太监里,李辅国也算是最牛的一个了,做了宰相又被封王,天下哪里还有第二个呢?
可是李辅国忘记了一点,他被封王以后,实权官职也紧跟着被唐代宗夺走了。没有实权官职的李辅国,终究还是被唐肃宗给暗杀了。不过唐代宗为了安抚李辅国的旧部,依旧给予了李复国厚葬,追赠他为太师,表示不会追究那些跟他同谋的人。
参考资料:《旧唐书》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唐肃宗当时已经病入膏肓,自顾不暇,他已经管不得皇后和太子。等他咽气之后,李辅国举起屠刀斩杀了张皇后。
只能这样说,一个恶人收拾了另一个恶人,肃宗宠爱的张皇后也不是善茬,她先是为了利益需要和李辅国组成政治拍档,陷害建宁王李倓,并让肃宗赐死了李倓和一些反对他们的大臣。
然后为了政治利益需要,她与李辅国又分道扬镳,各自为战,在肃宗病危时期,张皇后感觉太子李俶和她不是一心,就想铲除太子,立李亨次子越王李係为帝,张皇后矫诏让太子觐见临终前的肃宗,打算在进宫之后斩杀太子。
太子不知是计,随时就去了,结果李辅国这边提前通过眼线知道了张皇后的阴谋。太子未到宫殿,李辅国就派兵拦截太子,把太子软禁了起来。又带兵把张皇后及宫女宦官移到偏殿幽禁起来。
这场政变把侍候肃宗的宦官、宫女吓得一哄而散。整个太极宫就剩肃宗一个孤家寡人,在又惊又怒的情况下,李亨一命呜呼。
张皇后就更没有存在的价值,紧接着,张皇后和一批宦官、宫女死于非命。
这里,我们会有疑问,张皇后没有儿子吗?李辅国怎么有那么大的权力。这就需要从安史之乱谈起了。
张皇后原来只是肃宗的良娣,肃宗还是太子时有一个太子妃韦氏。大舅哥韦坚时任刑部尚书与李林甫不合,被打压陷害。直接影响到了太子的前途,太子一惊之下与太子妃离婚。
她被太子休掉后,唯一的出路就是遁入空门落发为尼,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此后,张良娣就很受宠,说起来她与肃宗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她的祖母窦氏与李亨的祖母(也就是玄宗生母昭成太后)是姐妹关系,昭成太后为武则天杀了后,玄宗当时幼年,就是这个窦姨抚养他长大。
玄宗即位后,非常感谢这个姨母,封她为邓国夫人,四个儿子都是高官。特别是第四子生的女儿在天宝中期,选入太子宫为良娣。就是张良娣。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跟着玄宗一路逃亡。后来太子一班人马去了灵武。
在这一路逃亡过程中, 张良娣凭借一系列表现迅速获得的李亨的恩宠。
每次侍寝时, 张良娣总是睡在太子的外面,说是要保护其安全。在灵武产下幼子后,不顾产后虚弱,带病为将士缝制衣裳。自己那些珠宝首饰也全部用与军费开支。
只能说这个女人很会作秀,她的目的很明确,想做皇后。可自己势单力薄,这时,侍候太子的老奴李辅国主动投靠了。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其貌不扬,家境一贫如洗,从小就被净身送进了宫中,一直在宫廷马厩里养马。由于他有点文化初,而且人比较聪明,所以后来就成了高力士的仆从。天宝中期,年近五十的李辅国才进入东宫,成了太子李亨的贴身侍从。
玄宗逃离长安时,李辅国也跟随太子一同出逃。马嵬驿之变中,李辅国是陈玄礼和太子之间的联络人,也算是兵变的参与者之一。事后,他又和广平王、建宁王一起策划了“父老遮留”,成功促使太子与玄宗分兵,并北赴朔方。抵达灵武后,李辅国极力劝请肃宗即位,从而立下了拥立之功。
据《旧唐书·李辅国传》称,马嵬之变后,
“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
肃宗即位后,当即擢升李辅国为太子家令,兼元帅府行军司马,并视他为心腹。
“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旧唐书·李辅国传》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李辅国开始逐步掌握宫禁大权,并且逐步架空肃宗,并最终成为肃宗朝的一大权宦。
肃宗即位后,张良娣日益得宠,随时有可能登上皇后宝座。面善心险的李辅国见她得势,便主动向她靠拢。于是,两人为了利益需要,相互勾结,沆瀣一气。
当时肃宗三子建宁王李倓血气方刚,嫉恶如仇,非常讨厌这两个人,每次见到肃宗,都会大骂这两人虚伪阴险,心怀大恶,并称他们内外勾结,企图危害皇嗣。
而李辅国和张良娣都是肃宗最宠信的人,而李倓在肃宗面前肆意攻击他们,久而久之遭致肃宗的反感。
张良娣和李辅国本来就和李倓势同水火,如今又天天遭受他的人身攻击,自然是怒不可遏,所以便夜以继日地在肃宗耳边吹风,说:“建宁王恨陛下不给他当元帅,企图谋害广平王。”
肃宗最后还是相信了张良娣和李辅国,将建宁王李倓赐死。这个在肃宗分兵北上、即位灵武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三皇子,就这样冤死在了张良娣和李辅国的谗言之下。
肃宗收复长安后,张良娣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后,她就想把她的儿子拱上储君之位。她有两子:兴王佋、定王侗。兴王早薨,侗又年幼,而广平王李俶已经被立为太子,所以为儿子谋求太子的位置只能缓缓了。
但是,张皇后野心勃勃,她和李辅国联手除掉建宁王李倓之后,接下来必然会把矛头指向广平王李俶。
当时肃宗疾病缠身、精力日衰,李亨自知不久于人世,遂下诏命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监国,数日后改元宝应。
而一场阴谋就在这年酝酿着。李辅国与张皇后都在蠢蠢欲动,都想以自己的方式控制太子李豫,进而掌控帝国的未来。
一场巅峰对决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暴发了。
张皇后决定率先动手。
她假借肃宗之命召见太子李豫,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四方诏令皆出其口,擅自矫诏逼迁上皇,罪不可赦!他尚存顾忌的只有你和我,现在皇上已陷入弥留,李辅国和他的心腹程元振(掌管禁军神箭营)已暗中准备作乱,若不诛杀,祸在顷刻!”——《旧唐书》
可是,太子李豫也很会演戏,他知道张皇后想借刀杀人,自己几次都差点被她害死。他演的惟妙惟肖,痛哭流涕,说两人都是父皇功臣故旧,如果先斩后奏,会加剧父皇病体,还得从长计议。
张皇后看到太子是无法指望了,而肃宗处于弥留之际,李辅国不会给她时间,眼下的形势已是剑拔弩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绝不容许她有丝毫的犹豫和拖延。
可她毕竟是个女人,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凭什么和李辅国斗呢?原本想利用太子对付李辅国,可太子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立场。在此势单力孤的情况下,张皇后就只能另找同盟了。
她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李亨次子、时任天下兵马元帅的越王李係。张皇后决定跟李係做一笔交易——既然太子李豫跟她始终不是一条心,那不如把李豫废了,另立越王李係,条件是让李係帮她除掉李辅国。
太子一走,张皇后马上召见越王李係,对他说:“李辅国图谋不轨,可太子懦弱,不足以平定祸乱,你能不能?”
让张皇后甚感欣慰的是,李係的回答就一个字:“能!”
于是,一场政变阴谋新鲜出炉了。随后,张皇后立刻安排手下宦官段恒俊与李係联手,挑选了两百多名勇武的宦官,发给武器和铠甲,命他们埋伏在长生殿后面。
然后张皇后假借肃宗名义召见太子李豫,命他到长生殿觐见。
长生殿是肃宗李亨的寝殿,张皇后和李係伏兵于此,准备伏杀太子。然后由李係继任储君,再集中全力对付李辅国。
可是,很不幸,李辅国比她更厉害,他的心腹程元振通过眼线获悉了他们的阴谋,赶紧密报李辅国。李辅国立刻命他带兵埋伏在陵霄门外,让他无论如何都要截住太子。
太子李豫接到诏命,没有怀疑,立即进宫,行至陵霄门时,程元振等人忽然一拥而出,将太子团团围住,并把张皇后伏兵长生殿的事情告诉了他。
李豫半信半疑,还想进入,程元振就命士兵把他架了起来,不由分说地把他带到了玄武门外的飞龙厩中,并派重兵把守。此举名义上是保护太子,实则无异于软禁。
当天夜里,李辅国和程元振率兵冲入麟德殿,逮捕了越王李係、宦官段恒俊、内侍省总管朱光辉等一百多人。稍后,李辅国等人又勒兵进入长生殿,宣称奉太子之命迁皇后于别殿,随即逮捕张皇后,把她和左右数十个宦官宫女强行拖下殿,全部囚禁于后宫。
在这场事关帝国未来的巅峰对决中,谁先控制了太子,谁就夺取了斗争的主动权。张皇后机关算尽,最终还是落了后手,在这场终极对决中一败涂地。
宝应元年四月十八日,唐肃宗李亨在阒寂无人的长生殿里黯然闭上了眼睛,终年五十二岁。
李亨刚刚咽气,李辅国便祭起屠刀,斩杀了张皇后、越王李係、兖王李僴(李亨第六子)。同日,李辅国领着一身缟素的太子李豫在九仙门与宰相们见面,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
四月十九日,朝廷发布国丧,宣读肃宗遗诏。四月二十日,太子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
他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被宦官拥立的皇帝,但却不是最后一个。从此,唐朝进入了“宦官乱政”黑暗时代。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唐肃宗李亨的手下李辅国是给小人,他跟赵高,江充差不多。把人间一家搞得父子异心骨肉离散。
一,唐玄宗的太子李亨是如何上台的?李亨的上台,应该感谢安禄山的叛乱。安禄山攻入潼关后,唐玄宗带着自己的贵妃,近臣,几千铁骑一路向熹逃跑。到了马嵬坡,唐玄宗不得已杀了杨贵妃一家。为了唐朝唐玄宗与李亨分手,李亨因此到了灵武。
灵武是唐朝在西北的养马基地。又是李亨曾经住乡锻炼过的地方。李亨要到那里去组织军队与安禄山作战。当然,李辅国也跟着去了。李亨相信这个家伙。
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回到长安。唐玄宗回来后住在兴庆宫,他的部下高力士、陈玄礼和妹妹玉贞公主都来陪着七十多岁的唐玄宗。他们把唐玄宗从失去了杨贵妃的思念中拉出来,唐玄宗逐渐有一些恢复了。
李辅国过去在唐玄宗大臣们的手下打工,受到他们的不尊重,所以,这回他要尊重自己一下。因为天掌握着禁卫军的兵权
他开始挑拨离间,他诬陷唐玄宗对李亨有不利的地方,要求把唐玄宗迁居到皇宫里面取居住。
这个当儿子的没有表态。
李辅国看出了名堂,就肆无忌惮地把兴庆宫本来应该配备的300匹,拉走了290匹。只给唐玄宗留下10匹马。唐玄宗心头凉了,以为知道是自己的儿子干的,也就算了。但是,老皇帝还是觉得在兴庆宫养老的计划行不通了。
李亨知道父亲被暴力迁居到了皇宫,心中很难受。可是,嘴上有没有说什么。
李辅国的胆子就更大了。
三,唐玄宗被迫到了皇宫,体会到了什么是孤家寡人的滋味本来,唐玄宗失去了杨贵妃,心情一直不好。他的老部下高力士,陈玄礼 妹妹玉真公主也被李辅国赶走了。与唐玄宗一起生活了许久的宦官和宫女也被调走了。唐玄宗左右就十来个人。唐玄宗过了不就,生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享年78岁。
李亨本来不坏,当初看到父亲被赶走,心头就不忍,现在父亲死了,他认为是自己的错。于是他也一病不起。李亨本来就有病,再加上另一件事情的突然发生,他就是想活也不想活了。
四,李辅国杀李亨的张皇后究竟是为什么李亨的病越来越重,无法理政,他就把朝廷让太子李豫去打理。自己在宫中养病。如果这样安静地养下去,李亨的病可以恢复正常。但是,皇帝没有想到更大的打击又来了。李亨的夫人张皇后与李辅国是一伙的,他们在争权夺利上没有谈到一块儿。张皇后就计划杀死李辅国,但是消息走漏了。李辅国突然搞了政变,李辅国就带领士兵把张皇后杀了。
但是,责备一个重病中的皇帝,已经迟了。张皇后死了,对李亨的打击更大。皇帝一听皇后被李辅国杀了,一声都没有叫出来,就死在龙榻上。
五,李辅国可能早就想立太子立豫当皇帝,这样他可以弄权李辅国马上就立了李豫为皇帝。他暴露了自己立皇帝的野心。他得意洋洋地对新皇帝说,天下的大事都由我来处理,皇帝你坐着就可以了。
这句话让新皇帝非常不满,当皇帝图什么,不就是掌管天下吗?你李辅国把天下事情都管了,那朕不就是傀儡了吗?李豫忍了很久,他计计划周祥,把兵权从李辅国手中夺走之时,派一个刺客把李辅国杀了。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唐肃宗自己已经病得起不了身,哪里还顾得上张皇后,况且张皇后当时并没有被杀死,而只是被软禁了起来,不过这和被杀死也没有什么不同,大约李辅国还是想给唐肃宗最后的体面的,所以不忍心让唐肃宗看着自己的皇后被杀。但即便如此,唐肃宗还是因为这场宫变一命呜呼了。说到底还都是唐肃宗自己惹的祸端。
当初武惠妃一番筹谋,原本是想扳倒太子李瑛然后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做太子,但是在李瑛等李隆基的三个儿子都被武惠妃折腾死后,武惠妃自己也被吓死,而且李瑁不仅没有得到太子之位,反而自己的娇妻杨玉环也成了父亲的贵妃。这倒是便宜了李隆基的第三子李亨。737年,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这个位置并不好做,李亨战战兢兢又小心翼翼了近20年。
李亨的婚姻也是一波三折,太子妃韦氏和杜良娣的家族先后涉案,最终,李亨与两人离婚。之后娶了表妹张氏,也就是后来的张良娣。张良娣的祖母是李隆基的姨母,曾将李隆基抚养成人,所以张家备受恩宠。张良娣很快就在753年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李佋。
755年的冬天,安禄山以范阳为根据地起兵造反,很快就攻下了洛阳,更在潼关打败了哥舒翰,756年的六月,长安岌岌可危,唐玄宗无心拯救大唐河山,反而趁着夜色出逃了,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以及几千名护卫,当时张良娣和李亨也在其中。
当他们走到的马嵬驿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兵变。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向着相反的地方而去,唐玄宗继续南下四川,而李亨带着张良娣、李辅国以及两千士兵北上灵武,当时的张良娣已经怀孕,但是曾经娇贵无比的张良娣却总是保护着自己的丈夫,走在他的前面,为他阻挡可能的危险,甚至在生下李侗的第三天,就开始为战士们缝补衣服。
那时候的两个人确实共患难了很长时间,李亨在李辅国的辅佐下于灵武僭越称帝,即唐肃宗,张良娣为淑妃。之后,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收复两京。李亨继位后很是宠信宦官李辅国和张淑妃,后来这两人勾结在一起,在李辅国的帮助下,张淑妃在767年的四月被册封为皇后。
两京收复后,唐肃宗放弃一鼓作气平定叛乱的正确建议,回到长安,并将远在四川的太上皇唐玄宗接回。回到长安之后,各种矛盾开始凸显,张皇后对权力很是执着,她和李辅国联合,大肆干涉朝政,铲除异己,建宁王李倓就是被两人设计害死的,而唐肃宗也渐渐和张皇后离了心,但也只是离心,并没有想过废后,而且唐肃宗也离不开张皇后和李辅国。
而张皇后看着一直病怏怏的唐肃宗,开始有了易储的心思,当时的太子是唐肃宗的长子李豫(即李俶,成为太子后改名为李豫),张皇后和李豫素来不和,遂想废掉太子,然后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张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李佋在760年就夭折了,当时刚刚八岁,而第二个儿子李侗只有六岁,在这件事上,张皇后和李辅国有了矛盾,李辅国并不主张废太子,而且唐肃宗也不愿意立这么小的儿子为太子。
762年,李侗也夭折了,张皇后又想到了立唐肃宗的第二子李系为太子。四月,唐肃宗病重,眼看已经快不行了,张皇后联合朱辉光、马英俊、啖廷瑶、陈仙甫等人准备谋害李豫然后立李系为太子,张皇后矫诏让李豫进攻侍疾,并带着200人准备在宫中发动兵变捕杀李豫。
但是当时的宦官程元振和李辅国已经提前知道了张皇后的谋划,设兵在凌霄门候着李豫,然后护送李豫到了飞龙厩,紧接着李辅国出兵在三殿逮捕了李系,朱辉光等人,张皇后也被幽禁在别殿。
唐肃宗惊闻政变,急火攻心,一命呜呼。李辅国等人拥立李豫继位,即唐代宗。张皇后随即被赐死。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在唐朝的太子当中,李亨算是比较憋屈的,因为其当了太久时间的太子,而父亲李隆基又过于疑神疑鬼,李亨经常被怀疑,为了能够明哲保身,李亨接连和自己的两个老婆断绝关系,可谓实在凄凉。
然而李亨也算是幸运的,因为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李亨终于有机会登基成为皇帝,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当皇帝的心愿,可惜李亨当皇帝的时间很短,在李隆基死后不久,李亨就去世了,更加悲剧的是,就连李亨自己的皇后,也被大太监李辅国给收拾一番,这一切究竟为何呢?
李辅国的成长路线李辅国一开始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太监而已,随着李隆基的信任才逐渐成长起来,可是后来李辅国又站队了李亨一方,当安史之乱迅速爆发之后,李隆基一时间被吓傻了,带着家人连夜离开长安。
当时李辅国就跟随着李亨一起追随在李隆基身后,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应运而生,当一群人到达马嵬坡之后,李亨授意李辅国以及陈玄礼等人,发动了马嵬坡之变,李隆基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在六军不发的情况下杀掉杨国忠又赐死杨玉环,一场叛变才终于结束。
马嵬坡之变后,李隆基已经悲伤至极,没有心情也没有威信继续治理国家,所以就任命李亨带领李辅国等人前往灵武继续与安禄山对抗,李亨一群人去到灵武不久,李亨觉得时机成熟了,同时自己也实在等不及了,于是就写信给李隆基说自己要登基称帝,希望李隆基把玉玺带给自己。
李隆基没有将玉玺带给李亨,只是写了一封信让李瑁带去交给李亨,李瑁顺利完成任务,并且与李亨兄弟两人畅饮一番,在李瑁离开灵武之后,李亨就迅速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在李亨登基的过程中,李辅国拥立有功,后来李亨对其十分信任,授予其足够的权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李辅国逐渐做大做强,尤其是后来李亨接回李隆基之后的那段时间里,李辅国更是狐假虎威了一番。
李隆基从前一直欺负李亨,现在李亨成为皇帝了,当然也想报复一下李隆基,可是毕竟李隆基是自己的父亲,还是太上皇,要是自己去收拾李隆基,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这个时候李辅国就成为李亨收拾李隆基的最佳人选。
毫无疑问,李辅国把收拾李隆基这个任务完成得十分漂亮,以至于李隆基最终在悲伤与孤独中结束了自己的晚年,可李亨没有想到得一点是,李辅国在收拾李隆基的过程中,权力逐渐超出自己控制范围,当李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切早已来不及。
李辅国收拾李亨皇后李亨本来当上皇帝时就已经有些年迈,再加上安史之乱以及后期各种繁杂的事情,身体迅速垮了,在李辅国收拾李隆基的那些日子里,实际上李亨的身体也和李隆基一样每况日下,到了李隆基要去世的时候,李亨同样生命垂危了。
不得不说要是没有安史之乱,也许李亨根本就没有机会当皇帝,但也是因为安史之乱,让李亨虽然当上皇帝身体却日渐憔悴。在生命弥留之际,李亨身边曾经最信任的两个人打算来一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
这两个人就是李辅国和李亨的皇后张皇后,事实上就连张皇后能够成为皇后,一样是离不开李辅国帮助的,两个人一直以来都是同一条路上的人,为了收拾李隆基,为了获得更多权力,两人变得越来越贪婪。
张皇后在自己儿子尚且在世的时候,一直想要扳倒李亨立的太子李豫,重新立自己的长子李佋为太子,可是一切正在准备的过程中,李佋就去世了,随后张皇后打算重新辅佐自己的二儿子李侗为太子,结果这个孩子只有6岁又去世。
就算两个儿子都相继去世,张皇后还是想要辅佐李亨的第二个儿子李系当太子,总而言之,不管怎么说,张皇后就是和李豫关系不好,想把李豫的太子之位搞黄。在这件事情上,张皇后与李辅国发生意见分歧,李辅国选择支持李亨的决定,还是立李豫为太子,对江山社稷好一些。
在两人产生意见分歧之后,张皇后与李辅国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糟糕,张皇后眼看李辅国不会支持自己,就打算依仗自己皇后的势力来发动一场政变,将太子李豫杀害,辅佐李系上位。
当时李亨早已奄奄一息,根本就没有办法去阻止张皇后的行为,同时也无暇顾及张皇后做什么,而李辅国则是在听说张皇后的计划之后,迅速集结一群人先护送李豫离开危险之地,随后逮捕了李系以及张皇后等人。
为何张皇后的计划会迅速失败呢?这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当时张皇后虽然贵为皇后,可是其自己拥有的权力实际上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反观李辅国,不仅有太子李豫在背后撑腰,还有多年来积攒的人脉以及关系网,想要收拾张皇后,还是比较容易的。
李亨原本就奄奄一息,听说张皇后和李辅国之间的争斗后,急火攻心,一下子就去世了,李辅国在李亨去世后,将张皇后先软禁起来,随后立了年轻的李豫为皇帝,李豫登基之后,不久便把张皇后给杀了。
李辅国以为自己可以完全控制李豫,后来经常有些盲目自大,李豫早就对李辅国专权十分不满,在李豫皇位坐稳之后,安排了一个刺客把李辅国刺杀掉,算是暂时告别了宦官专权的干扰。
结语李亨之所以眼睁睁看着李辅国收拾自己的张皇后,主要是因为李亨早已经奄奄一息,想要顾自己都成问题了,何谈再去顾及张皇后呢?当然了,以张皇后做出的那些坏事,就算李亨身强体壮,想必也不会去偏袒张皇后,可以说张皇后最后的死,完全就是咎由自取而已!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请允许我纠正一个错误,李亨驾崩时,张皇后还活着,所以,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太监杀死自己的皇后。以前,张皇后和李辅国联手把控朝政,处于同一阵营,但肃宗病重后,为了各自的利益,二人分道扬镳,张皇后想废旧(太子李豫)立新(越王李系),而李辅国则支持太子李豫。
身为太子李亨乘“安史之乱”祸起,于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他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张良娣也被册立为皇后,李辅国因拥戴有功,被赐名“护国”(又改名“辅国”),且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张皇后和李辅国都热衷权力,肃宗称帝后,两人一内一外配合默契,大肆打压异己,逐步掌控了朝廷大权。
肃宗的第三子李倓曾多次向唐肃宗揭露李、张二人狼狈为奸、扰乱朝纲的罪状,肃宗就是不信;反而被二人诬陷他想谋害自己的哥哥——太子李豫,肃宗不问青红皂白,赐死了李倓。之后,张害怕李豫继位后自己会失势,于是四处活动想废掉太子后改立自己的儿子,但她的儿子李侗太过年幼,因而未能成功;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肃宗病重,传命太子李豫监国,张皇后和李辅国矛盾总爆发:张加快了废除太子的计划,而李辅国则积极向太子李豫靠拢,因而二人势同水火,不共戴天。张皇后与越王李系在宫中暗伏二百余名刀斧手,待太子李豫进宫后除掉对方;结果被程元振知悉后转告了李辅国,李辅国立即发兵保护太子,自己亲率左右直闯皇宫,囚禁了越王李系、内官马英俊等,又当着李亨的面逮捕了张皇后,并软禁于“别殿”。因受此事件惊吓,唐肃宗李亨当晚病逝,时年52岁;次日,太子李豫继位;唐代宗废张皇后为庶人,不久之后,悔恨交加的张皇后被幽闭而死,就是说李亨比张皇后先死,张皇后死时李亨看不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