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宋之间的历史,给人感觉一下子就从李隆基奔到了赵匡胤?
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62年去世,到公元907年李唐王朝灭亡,这中间还间隔了145年的时间。再到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王朝,又间隔了53年。所以从唐玄宗李隆基去世,一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中间间隔了198年时间。怎么可能没有故事发生呢?
唐玄宗晚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界点。唐朝给人的印象只有前半段,一直到唐玄宗晚年之前,唐朝都是蒸蒸日上的盛世太平。可是唐玄宗岁数大了以后,宠幸杨贵妃,又任用杨国忠为宰相。对安禄山不管不问,结果安禄山发展壮大,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足以和盛唐想媲美的时代。
那个时候全国都处于节度使的管辖之中,唐王朝的朝廷包括皇帝,对那些有实权的节度使都没有节制的权力。这就导致了后来天下纷争的时候,唐王朝压根就不具备任何竞争力。
所以我们对晚唐这145年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晚唐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有点类似春秋时期的感觉。北方各地节度使在当地都有皇帝的权力,可以招兵买马,可以收税不用上交。
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引起的后果,可以说是唐玄宗一手,将李唐王朝皇帝们的权力给剥夺了,他是李唐王朝实实在在的罪人。
朱温灭唐以后,全国进入轰轰烈烈的五代十国时期。在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唐王朝虽然有一支常备军,但是各地的节度使手里也有不少兵马。仗着手里有兵马,这些节度使俨然不将李唐皇帝放在眼里。
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收税征兵,丝毫不惧怕李唐皇帝的责备。而这个时候李唐王朝在145年的时间里,经历了14个皇帝后,终于还是被灭了。
灭了李唐王朝的朱温,就是宣武军节度使,他将唐昭宗逼到了洛阳,随后杀害。之后改立唐哀宗为帝,实行禅让篡位。从而灭了李唐王朝。
朱温原先是黄巢的手下,黄巢将李唐王朝的最后一点实力都给消耗干净了。结果朱温背叛了黄巢,投靠了唐王朝。黄巢被灭了以后,朱温成为了唐朝的节度使。
他发现当时的李唐王朝表面上是一个整体,其实大家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朱温也加入到了争夺地盘的行列之中。久而久之,朱温成为了中原最大的节度使。
所以说节度使太多,导致这方面的历史压根就很难记载下来。大家都把自己当成正统,这国家哪里还管得过来呢?
朱温灭唐后,天下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了后梁,从此全国便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指的是取代唐王朝后,建立在中原地区的五个相对正统的王朝。分别是朱温建立的后梁、李存勖建立的后唐、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刘知远建立的后汉、郭威建立的后周。
后周便是北宋的前身,经历了三个皇帝,第一个就是太祖郭威,第二个就是被大家吹上天的周世宗柴荣,第三个则是他的小儿子柴宗训。柴宗训岁数小,刚登基没多久就被赵匡胤拉下马了。所以赵家的后人赵构非常担心岳飞,就是怕岳飞学习赵匡胤的优良传统。
除了这五代以外,在南方地区,还出现了一系列小政权,比如说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等十几个小政权,被后世统称为十国。
一直到了北宋在公元960年建国,这些小国家都还零零散散存在一些,所以这段历史虽然经历了53年,可是压根就是一片混乱,跟现在的欧洲有的一比。所以我们不是很了解这当中的历史,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很多专家对这段历史,都存在各种分歧。
因为后周是北宋的前身,所以后周的历史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后周是北宋的前身,建立后周的太祖郭威,原本是后汉政权刘知远手下的大臣,深得刘知远的信任。在刘知远去世前,仿造刘备永安托孤的形势,希望郭威能够辅佐他儿子坐稳皇位,如果他儿子不成器,那郭威就可以取而代之。结果郭威果然不客气地取而代之了。
不过郭威命里无子,只好将大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柴荣上台以后,大有一统天下的信心,为此他制定了三个十年计划。十年修生养息,十年夺取天下,十年安享太平。
结果柴荣本人上台6年就挂了,压根就没办法实施这些事情,他临死前也仿造刘备托孤给赵匡胤,结果赵匡胤也毫不犹豫地造反成功。所以为什么诸葛亮被历朝历代都奉为天神一样的人呢?不是他打仗多厉害,是他品格确实高尚,托孤像他这样的人,千古无二。
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逐渐消灭了十国当中的诸多国家,基本上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局面,也算是完成了柴荣的遗愿了。
为什么唐宋之间的历史,给人感觉一下子就从李隆基奔到了赵匡胤?
从李隆基死到赵匡胤出生中间隔了165年,这个问题就像很多人都觉得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大唐就灭亡了一样,事实上安史之乱结束到大唐灭亡都还有145年。主要原因是唐朝自安史之乱爆发之后, 就开始陷入一个混乱的状态。虽然也在唐宪宗,唐宣宗的治理之下,出现中兴的气象,但是好景不长,先有阉党祸乱朝政,后有民间民变四起,加上藩镇割据,因此除了乱,好像就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件发生。
唐玄宗李隆基
和其他大一统的王朝一样,唐朝从朱温篡政之后,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中间经过了五十多年政权割据的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也出了一些枭雄,李嗣源,李克用,李存勖,石敬瑭等,但是和东汉末年群雄并立又不太一样,因为就没有出现一支可以长久称霸一方的政权,顶多也就是藩镇割据一时。而这些政权,戏子皇帝,儿子弑夫,谋权篡位层出不穷,北方的契丹人时不时南下骚扰,由于这种种乱象,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也十分有限,所以远远不像三国时期这么出名。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
也就让很多人无意识的忽略了从唐玄宗之后,一百多年的混乱历史时期,虽然史书对历史事件的记载要求客观,但是史官执笔,未必无情,唐朝时中国古代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甚至在今天都还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然而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日落西山,皇权的衰退,也让以节度使为主的藩镇势力崛起,宦官擅权专政,在这样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唐朝在西域的影响也逐渐的减弱。
唐末藩镇割据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建立了后梁,大唐就此灭亡。这之后朱温并没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他在几年之后就被自己的儿子杀了,后梁没几年就灭亡了,而这些藩镇势力在中原又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与此同时在中原之外,又并存着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地方割据政权,这样的乱世持续了53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宋朝建立,乱世也就此结束。
后梁皇帝朱温
唐朝晚期的历史基本上还是有迹可循,但是著名的历史事件却寥寥无几,而在礼乐崩坏的乱世时期,短短几年就朝代更替,很多能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并不全面。除此之外,相较于分裂的乱世,大一统的盛世更容易被人们所注意,从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上,有很多可以供人们研究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安史之乱后,乱象已现的时期,就很容易被人们忽略,而赵匡胤再次开启了大一统王朝,自然再次聚焦起人们的目光了。
赵匡胤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为什么唐宋之间的历史,给人感觉一下子就从李隆基奔到了赵匡胤?
唐宋之间的历史,绝非空白,而是发生了太多的事。
多到史学家们来不及记载,沉重到文学家们没法落笔,乱到专家学者都无从说起,血腥到世人都想忘怀,丑陋到后人不愿提起。
唐宋之间,皇朝更迭频繁,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宋,共经历了五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此,中原之外还有大小10个政权,史称十国。
从李隆基到赵匡胤,更是跨过了一百多年。为何感觉一下子“奔”过去了,中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历史一下子出现了记载的断代?
1、中国历代史学家都推崇大一统,分裂时期的记载都少有详述。
因为这一百多年基本都是战乱和政权交替,先后出现了10几个政权,50多位皇帝,有的皇帝在位时间短短数年。
分裂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一般少有人知,对于大割据时代,当代人大都只熟悉三国,对于五代十国了解甚少。
因为这是一段战乱人祸不断的血腥史,无数的历史小丑,出演着一场又一场剧情重复的丑剧,人性的丑恶至此暴露无遗。
一直以来,历史教科书对此都是一代而过,至今都没有完整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给人有一种“断片儿”的感觉。
我更愿意相信,噩梦醒来,谁也不想再去回忆,因为后世再没有人愿意去痛定思痛。
2、五代十国,崇尚武力,轻视文人,礼崩乐坏,很多史实少有记载。
五代的皇帝基本都是靠造反起家,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不相信儒家礼教,不受任何封建伦理的束缚,一切唯有以武力说话。
在这样一个乱世下,皇权更迭频繁,奸佞小人,为将为相为君王;伦理丧失殆尽,盗贼流寇,治国治军治天下。
各国皇帝,不可能像以往那样设立完整健全的史官机构,五代的很多史实,都是北宋人薛居正和欧阳修编纂的。
3、战火不断,政权更迭迅速而频繁,不是没有人记载历史,而是见证这段历史的人都死得太快了,已经没有人也没有办法成体系地记载。
这是一段最混乱的历史,臣子弑君夺位,父子相残,兄弟阋墙,部属背叛,将相猜忌,各种争斗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惊悚恐惧,令人发指。
想象一下当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野宿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你会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最后,用一副对联来总结五代十国,为这段空白留一点追忆。
上联:竖子奸佞,治国治军治天下,人伦纲常颠覆无存
下联:盗贼流寇,为将为相为君王,仁义道德沦丧殆尽
为什么唐宋之间的历史,给人感觉一下子就从李隆基奔到了赵匡胤?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假如我们不以朝代来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那么魏晋之后、赵宋之前的历史可以如此划分:
1,北魏――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宋朝
宋朝的帝制传承源自北魏,北魏~北周~隋唐~梁唐晋汉周~赵宋,这是我国帝制时代的第二阶段,也可以称之为华夏第二帝国。
- 安史乱前,是华夏第二帝国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
北朝奠定了隋唐的制度基础,鲜卑人的融入华夏形成了新的华夏族。
之后隋唐的大一统通过灭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等建立六大都护府,使帝国走向巅峰。
但盛极必衰,安史之乱击碎了大唐盛世,从此藩镇和宦官成为大唐的两大毒瘤。
- 安史乱后,中央政府无力掌控天下,中原内乱,四夷自立
宋朝为何会以文抑武?为何会面对辽、西夏的威胁而无力改变?这一切都能从安史乱后的大唐找到答案。
所以,安史乱后的大唐和五代本是一脉相承的。
北朝为隋唐的天下一统奠基,安史乱后的大唐则是五代乱世、宋辽金对立的源头。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是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以隋朝灭南陈统一天下结束;
安史乱后则是我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以元朝灭南宋统一天下结束。
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便会明白,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何安史乱后的历史会如此模糊,无它,乱世而已。
因此,从北魏到隋朝,我们的感觉是魏孝文帝改革之后一下子就到了杨坚统一天下
从安史之乱后,似乎历史直接就到了赵匡胤统一中原。
我国历史上的乱世除了三国时期由于《三国演义》的存在而被人熟知外,即使春秋战国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清楚。
我们记住的往往都是帝国的上升期和鼎盛期,而衰落期则常常一笔带过。
汉武帝之后的汉朝如此;唐玄宗之后的唐朝亦如此。
但,汉武帝之后有昭宣中兴;
唐玄宗之后有元和中兴,在大唐近三百年历史上,唐宪宗与唐太宗、唐玄宗并称“三宗”。
唐宪宗励精图治,平定藩镇割据,重用贤臣名将,中兴大唐,但最终在820年被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所杀。
此后,大唐再无复兴之望。
唐朝后期,宦官之患其实甚于藩镇,宋朝的以文抑武是对唐末五代的矫枉过正。
为什么唐宋之间的历史,给人感觉一下子就从李隆基奔到了赵匡胤?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阶段来说。第一阶段,就是从“安史之乱”开始到唐朝灭亡这150多年间。安史之乱后,盛唐急转直下,由盛转衰,皇权逐渐旁落,各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宦官专权也逐步加强,形成一个统治力弱的朝廷和一盘散沙的藩镇的特殊局面。在中央,皇帝多年幼或昏庸无能,皇权旁落,逐渐为宦官把持,文武百官不得不听命宦官,到后期的宦官专权甚至连皇帝的废立、后宫的选配都掌握在宦官手中,更有甚者还出现处死皇帝的现象,中央朝廷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在地方,形成多个藩镇割据势力,各藩镇拥兵自重,实际上形成了各自的独立王国,中央无法节制藩镇,国家政令得不到强有力执行,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第二阶段,即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至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在这短暂的50多年政权分裂时期,出现了“五代十国”的特殊局面。各政权繁多,且更迭频繁,无法形成较强大的统一王朝,直至赵匡胤建立宋朝,迅速统一中原和南方政权,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混乱局面才算大体上终止了,统一的中央集权重新得到巩固和加强。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后,至宋朝建立期间,唐王朝中央政府没有大作为,没有扭转唐朝的迅速衰落,更没有明君力挽狂澜使国家富强,乃至后来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导致这段历史并无太多值得关注的方面,因此史学上并未对其赘述太多,与之前的耀眼的盛唐和后来者璀璨的大宋相比,显得非常暗淡,给人错觉忽略了这段历史。
为什么唐宋之间的历史,给人感觉一下子就从李隆基奔到了赵匡胤?
因为历史课本里讲的少
我是认真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历史教育,就局限于课本和电视剧。如果课本没写,电视剧没演,我大多数人压根就不了解过去的事情。少数人可能看历史类书籍,但是绝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认识就是历史课本,以及电视剧,电影。
这是人教版的初中历史,可以看到,盛唐讲了之后,就是安史之乱,而这个时候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经过晚唐一百多年的军阀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混乱,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宋太祖中央集权了。课本里面对五代十国就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再加上它不是考试重点,大家不了解就很正常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