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朝代只有一祖,清朝为何有三祖?

皇帝在世时,发布诏令都是"皇帝诏曰、钦此"等等之类。皇帝死后,龙葬王土,才被后人追加谥号。一般开国大帝才被追谥为太祖、高祖等,意味着其开创皇室之大业。

比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其余子孙皇帝一般列为宗之类,如唐太宗、宋太宗。清朝出现三个祖,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也分别谥号称世祖、圣祖,说明满族皇室比汉族皇室更开放,汉氏皇家礼节更严谨丶传统和保守。

而规则是可以坚守和更改的,但一经更改也是可以长承下去的。就是说谥号把它全部改成列祖,只要人们熟视无睹了,就可变成习以为常了。

因此,谥号是皇家后人追加的事,百姓不管其足下如何,跟着读就是

1

了。

其他朝代只有一祖,清朝为何有三祖?

明代亦有二祖,朱棣本来是太宗文皇帝,嘉靖将其庙号改为成祖,谥号仍为文皇帝

其他朝代只有一祖,清朝为何有三祖?

谁说其他朝代都只有一祖的?

世人多慕虚名,皇帝尤甚。

1,庙号起于商朝,是在太庙祭祀时对皇帝所用的称呼,从汉朝开始正式开始使用,与品评皇帝的谥号并行。

汉朝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刘邦——西汉;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东汉;

烈祖昭烈皇帝刘备——蜀汉。

这是汉朝的三个阶段,均是开创,所以称祖没有问题,汉朝的庙号制度也是史上最严格的。

2,汉亡之后,庙号便开始滥用。

魏太祖武皇帝曹操

魏世祖文皇帝曹丕

魏烈祖明皇帝曹叡

40年的国祚玩遍了汉朝400年“祖”的庙号。

代魏立国的晋朝也一样,高祖司马懿~太祖司马昭~世祖司马炎。

随之而来的南北朝时期,庙号一样泛滥的不值钱。

统一南北的隋朝也是如此:

高祖文皇帝杨坚;

世祖明皇帝杨广。

当然,杨广的谥号后来被唐朝改成了“炀帝”。

3,从唐朝开始,庙号开始规范。

所以,即使雄才大略如李世民者,也是太宗,当然太宗也是“宗”这个级别中最好的庙号。

到元朝之后,情况又有了变化。

元太祖铁木真只是塞外立国,并没有入主中原,元世祖忽必烈建元一统天下,所以两祖并立问题其实也不大。

明朝同样是两祖并立,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不过,朱棣估计更想要原本的庙号“太宗”吧。

清朝的情况与元朝类似,太祖努尔哈赤关外立国,并未入主中原;世祖顺治帝入主中原。

只不过,顺治帝并未完全统一天下,这一事业由其儿子康熙帝完成,所以康熙的庙号便成了一个难题,最好的“宗”已经被他爷爷皇太极用过了,用其他的不足以体现其功绩和重要性,于是升格为“祖”。

这只能说入主中原的顺治没有完成自己“世祖”本应该完成的事业,他的世祖确实有些名不副实。

综上,我国两千年的帝制时代的皇帝庙号,并非只有清朝有三祖。

同时,清朝的情况与元朝相似,政权都分为两个阶段,但清世祖顺治帝占据了名分,而完成了元朝世祖忽必烈一统天下的事业的是圣祖康熙帝。

其他朝代只有一祖,清朝为何有三祖?

题主说的是皇帝庙号吧。清朝12个皇帝,确实竟然有三个带“祖”的: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即顺治皇帝),圣祖玄烨(即康熙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现象。

拿同样的统治时间较长、强盛的几个王朝来做个对比。汉朝有太祖刘邦、世祖刘秀,唐朝只有高祖李渊,宋朝只有太祖赵匡胤,明朝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

庙号制度是满清贵族学习汉族文化的结果体现。显然,庙号不是满族的民族特色,也不是满清统治阶层不懂其义。

那么清朝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三个带“祖”的庙号呢?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是君主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的名号。例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等。

庙号事关国体,不能随便乱定名号,有一套严格、规范的配套规则制度。

例如“有大功大德者”才配拥有庙号。西汉、东汉两朝共有29个皇帝,但是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只有四位、东汉只有三位。

再如“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庙号带“祖”的皇帝是指开国立业者,庙号带“宗”是德行高远、将基业发扬光大者。

按照庙号制度规则,太祖、高祖是指开国立业者,一般指开国皇帝;世祖、圣祖、成祖是指王朝基业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新时代的开创者,或者如同重新打了一次天下的皇帝,例如汉世祖刘秀、明成祖朱棣。

清朝则受此启发,弄了三个带“祖”的庙号。

努尔哈赤,是“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八旗制度的创立者,清朝实际奠基者。《清太祖实录》中记载:“兴国开疆,以创王基。”

因而他的庙号是太祖,实至名归。

福临,年号顺治。

他12岁亲政,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注重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比较注重发挥汉官的作用,恢复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积极鼓励垦荒。

而且他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积极消除广大汉人对清朝统治者心理上的隔阂,基本平定了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

《清实录》中赞扬他:“不数年间,天成地平,区宇宁谧。”

他亲政在位12年,病逝时年仅24岁。

他虽然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但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是清王朝基业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因而庙号为世祖。

清朝之前,庙号为世祖的往往是历史地位显赫的皇帝。例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曹魏开国皇帝曹丕、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

其实,福临的父亲皇太极也很有作为。他在位17年,建国号“大清”,正式称帝,多次打败明军,迅速扩张,为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迫使朝鲜臣服。然而皇太极的庙号只是太宗。

这种反常的庙号现象,在福临之子玄烨的身上,得到延续体现。

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年号康熙。他执政初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局势,挫败权臣鳌拜,肃正朝纲,加强中央集权,平定三藩之乱,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同时,三征噶尔丹,统一台湾,联络蒙古各部,挫败沙俄侵略军。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尊为“千古一帝”。因而他的庙号为圣祖。

“圣祖”是个特殊而少见的庙号,是唐玄宗李隆基专为道教创始人老子创设。后来成为皇帝专门追封有圣德的祖先,也成为帝王的庙号。

其实按文治武功、对清朝的贡献度来说,后来的乾隆帝的庙号也可以带“祖”。

但他已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父亲胤禛(即雍正帝)的庙号为世宗,因而乾隆帝的庙号只能排位高宗。

所以综合来看,清朝皇帝有三个带“祖”的庙号,说明了这三个皇帝对创建清朝基业的极其重要性。

毕竟,从偏居东北一隅的渔猎部落发展到统一女真部落,再到占据辽东、与大明王朝抗衡,再到入主中原、统一全国,这是艰巨而神奇的三级跳。

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福临、玄烨先后完成了非凡的任务,成为清朝统治者心目中地位极其崇高的祖宗,因而在宗庙里配享“祖”之名号。

其他朝代只有一祖,清朝为何有三祖?

其他朝代称祖的也有很多,远不止一人,既然说的是清朝,那就谈谈清朝为何有三祖。

一般来说,只有开国之君死后才能被称为“祖”,但是这个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古以来,世人皆慕虚名,皇帝也不例外,凡是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帝王,都想和“祖”沾上边,因为这意味着地位和贡献都是极大的。

清朝有三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康熙。

太祖努尔哈赤乃满清奠基者,称“祖”毋庸置疑。清朝入关以后,福临继位,成为入关后第一位皇帝,但是福临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反而为了一个女人寻死觅活,闹得连皇帝都不想做了,他被称为“祖”,只是沾了入关的光,好歹算是入关第一帝。康熙作为后来者,因其对外:战沙俄、收台湾,历史功绩巨大,被称为“圣祖”,也是理所当然。

对于康熙称“祖”,儿子雍正曾做过解释:“我皇考大行皇帝攒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曰: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骏烈,冠古铄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薄,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郑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雍正认为他的父亲康熙功德兼备,只有称为“祖”,才能显示出他对大清的巨大贡献。

所以清朝出了三个祖,不仅是他们能力使然,也是形式所需、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其他朝代只有一祖,清朝为何有三祖?

在古代叫“祖”的定义是开疆辟土、为国立大功者为祖。

清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奠基为祖,没有问题;皇太极其实也有机会可以叫祖,收服漠南蒙古,关宁锦要塞,两次征服朝鲜,也是开疆辟土了,只是他没有被叫“祖”;顺治帝捡了个便宜,在多尔衮带领下入关定鼎北京,被称为“世祖”,其实有点牵强;康熙帝收复台湾,西征噶尔丹征服厄鲁特蒙古,平定三藩,功绩可能和皇太极也差不多,他叫祖,皇太极也有机会叫祖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